抚仙湖
抚仙湖(英语:Fuxian Lake),又称澄江海、澄江海子,古称大池、罗伽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是中国最深高原淡水湖,为云南省面积第三大湖。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东北部,地处玉溪市的澄江县、江川区、华宁县内。抚仙湖集水面积105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216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59米,平均水深95米,最高透明度达8米。东西较窄,为云南省第一深水湖。蓄水量206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8%,居中原地区国内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
抚仙湖属于滇中红土高原湖盆区,以高原地貌为主,呈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的地势。抚仙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春暖旱重、夏无酷暑、秋凉雨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的特点。抚仙湖水质为国家一类水,湖水的净淡纯度为99%以上,入湖的主要河流有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和尖山大河及东西龙潭形成的溪流。
抚仙湖因湖水清澈纯净、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玻璃万顷”。抚仙湖风景区是中国4A级风景区,景区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禄充村、界鱼石、明星景区、孤山岛等。
命名
抚仙湖(英语:FuxianLake),唐称大池,宋代称罗伽湖,明代称抚仙湖,因大部分水域在澄江市内,所以当地也称为澄江海。抚仙湖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来到人间巡查,当他们来到滇中时,看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位仙人被湖光山色迷住,因为贪恋这里的美景,忘记返回天上,变成了两块抚肩而立的石人,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从此,这条湖也因此得名为“抚仙湖”。
位置境域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东北部,处于东经102°49′-102°58′,北纬24°21′-24°38′,地处玉溪市的澄江县、江川区、华宁县内,在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位邻省会昆明,距离昆明70多公里。抚仙湖是滇中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滇池五大高原湖泊群中心,与滇池、杞麓湖、阳宗海、星云湖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7、18、27、2.5千米。
成因
抚仙湖的形成主要由地壳断裂陷落而成,受南北向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的影响,形成于约距今34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抚仙湖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为地堑式断陷盆地。全新世早期,湖面比现在高出30米~40米,北岸较现代岸线外延6千米~7千米,在澄江县城以北,南可到路居镇以南的2千米~3千米,西南沿牛摩村古通道与星云湖相连,形成了古抚仙大湖,面积约350平方千米。随着湖周山体持续抬升和湖盆深陷,导致海岸线不断后退,湖泊不断加深,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岸平直,湖水深,湖底坡度大,湖边沉积物粗大,湖心沉积物细小,通常湖底起伏大,湖盆沉积物薄,局部地段还有基岩裸露。
地理特征
气候
抚仙湖属于亚热带高原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春暖旱重、夏无酷暑、秋凉雨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温和充足,光温不同步的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全年80~9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份的雨季。日照时数为2000~2400小时。干季特点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出现全年最高、最低气温,风速较大,雨水稀少,气候干燥。湿季特点为多阴雨日,日照时间短,气温日较差小,风速较小,雨水丰沛,出现大、暴雨日,气候湿润。
冬半年即11月~次年4月,盛行西南季风,春季和冬季受印度北部的大陆干暖气流和北方南下干冷气流影响,夏半年即5月~10月,夏季和秋季主要受赤道西南季风和热带海洋东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为15.5℃,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8.3℃,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0.5℃,气温年较差为12.2℃,小于日较差,日较差在3月可达到15℃。全年日照为2172.3小时,年无霜期将近3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51毫米,降雨量一般小于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345毫米,从全年雨量分配看,自5月下旬起雨量迅速增加,10月底雨季结束,5-10月的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雨季、旱季显著。全年盛行西南风和南风,最大风速为28m/s,每年有6.6天的大风日的平均风速大于17m/s。
地质
在地质构造划分上,抚仙湖属于扬子板块的西部“康滇古陆”和“滇黔川鄂台坳”的交汇处,位于扬子地台滇桂台向斜的滇东凹陷,是上世纪以来构造断裂形成的地堑盆地,属于比较年轻的“断陷湖泊”,新构造运动强烈造成了明显的地势差异和规律分布的盆地。
基底为中元节古界昆阳群复理石、钠质火山岩、碳酸盐建造,经晋宁运动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很薄,主要由一套南华纪至晚三叠世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陆相含煤建造组成。之后的发展中,该区全部转为陆相沉积,主要为含煤磨拉石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晚古近世以来,该地区持续隆升,形成一系列小型山间盆地如抚仙湖盆地,为内陆碎屑含煤建造,局部遭受构造变形。同时,抚仙湖流域位于小江断裂带上的澄江盆地,而此断裂带自巧家至汤丹和东川附近分成两支,东支经宜良到达南盘江,西支经阳宗海、抚仙湖到通海。抚仙湖流域属于小江断裂带的西支,是受左旋而具拉张性质的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中部的沉陷幅度高达1000米,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相对高差大的地势。该区域地处小江地震带南缘,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低、多为主震-余震型。现在湖盆出露的地层按岩性主要有三大类:石灰岩和白云岩,砂页岩和砾岩,玄武岩。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分布于抚仙湖的东岸、南岸,北、西两岸有少量分布,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60%;以砂岩及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分布于北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40%,多冲沟坡箐、岩石易被风化。
根据岩性的不同可将湖盆四周出露的地层分为三类:石灰岩和白云岩、砾岩和砂页岩、玄武岩。其中,石灰岩和白云岩、砾岩和砂页岩的分布面积均约159平方千米,而玄武岩的分布面积只有约55平方千米,包括震旦系澄江组的砂砾岩和灯影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寒武系的砂页岩、泥盆、石炭系的白云岩和灰岩、二叠系的玄武岩、白云岩和灰岩、侏罗系的砂岩和泥岩等。
地形地貌
抚仙湖位于四周群山环抱的澄江盆地之中,是云贵高原在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湖盆地之一,以高原地貌为主,由于受构造盆地影响,山体呈现阶梯状,南北向延伸,西部比东部高,北部比南部高,周围多是海拔在1500-2500m之间的断块侵蚀山地,呈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的地势。整个湖面呈南北向的倒葫芦形,两端大,中间窄,湖岸和湖盆的特征均呈现出典型的地堑断陷湖泊的形态。抚仙湖流域东西差异特征地貌的主要原因是小江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抚仙湖流域晚新生代的快速隆起,滇中高原的快速隆起以及小江构造带内部出现的差异活动。
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性、地形的形成与特征,可以将湖区的地貌大致分为两种类型:①构造-剥蚀地貌:根据组成山体的不同岩性又可分为石灰岩山地、砂砾岩-砂页岩山地以及玄武岩山地。石灰岩山地广泛分布在湖区周围,山体陡峭;砂砾岩-砂页岩山地在湖区分布很广,岩性较软,沟谷发育、山体切割较破碎;而玄武岩山地分布面积小,零散的分布在石灰岩和砂页岩的山地之间。②堆积地貌:有湖积-冲积平原、阶地、冲积扇。
水文
抚仙湖属于珠江,流入南盘江,为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的源头型湖泊。抚仙湖湖水容量达206亿立方米,蓄水量位居云南省第一,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8%。水域面积约为216平方千米,其中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所占的面积分别为126.34平方千米、70.72平方千米、19.54平方千米。湖水补给主要依靠湖区降水和地表径流,该湖并无大河注入,共有大小入湖河流103条,包含季节河、农田排灌沟,其中非农灌沟的河道有60多条,较大的有27条,集水面积大于30平方千米的有3条,10~30平方千米的有6条,小于10平方千米的有18条;河流普遍短小,最长的梁王河21千米,其次是东大河19.9千米,其余多在10千米以下。此外湖西南经隔河与星云湖相通,接纳该湖来水。湖水碧蓝,透明度可达7~8米,PH值为8.86,总硬度8.16德度,水质好,污染轻,矿化度238.99毫克/升,属于贫营养类型湖泊。抚仙湖全年水质达I类,2006年抚仙湖年高锰酸盐指数1.4mg/L,总氮0.13mg/L,氟化物0.29mg/L,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氰化物、砷化物、挥发酚、六价铬、汞、铅、镉、铜、锌、总磷等均小于检出限值。
抚仙湖属于高原湖泊深水湖,具有“三小一高一低”的特性,即抚仙湖的水量补给系数(3.18)小、水量年交换系数(0.0038)小、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小(占整个湖面不足0.1%),换水周期长,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低(27.1%)。海口河即清水河是抚仙湖唯一的一条明河出水口,最终流入南盘江。入湖年均径流量为2.58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为2.17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年均补给量为0.28亿立方米,出湖年均径流量为1.16亿立方米,湖面蒸发量为3.47亿立方米,工农业用水总量为0.4亿立方米,水量收支平衡。抚仙湖湖泊水位的年际变幅不大,一般在1米以内,依据海口站的水位资料可知,历年的平均水位为1721米,其中,在1966年10月的最高水位为1722.41米,1978年5月的最低水位为1720.31米。
抚仙湖水温年内变化较大,年内温差为8.9~12℃,6-9月水温最高,都在20℃以上,而1、2月份水温最低,基本在10℃左右,各年的年平均水温值围绕着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抚仙湖水温普遍升高。
土壤
抚仙湖流域土壤分为红壤、紫色土、棕壤三个主类,黄红壤、棕红壤、酸性紫色土等六个亚类。其中以红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1%,2400米之上的山地分布着红壤与棕壤,紫色土分布在成土母质为紫色砂岩的地区。由于生成年代久远,土壤含有的碳、磷以及其它有机元素不多,土壤矿物质和腐殖土在底部沉积,土地保肥力差,促进了进一步的土壤酸化,因此区域内不在用作耕种的梯田,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风化。山地的土壤层比较薄,土地中的旱地偏酸性,水田则偏碱性,存在部分土壤结构分布不合理和钾、氮、磷等养分不协调的情况。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抚仙湖属于滇东、滇中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由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共同组成。抚仙湖流域内自然植被典型群落主要分为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5种植被群落类型,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云南松、华山松、针叶林,其次是禾草灌丛和石灰岩灌丛,林地分布以幼林为主,占林地分布面积的70%;人工植被主要为经济林、水田和旱地农作物等。森林覆盖率33.36%,林木绿化率42.30%,森林面积占流域陆地面积的46.5%。
动物
抚仙湖有鱼类5科19属36种,其中27种均为土著品种。鲤科鱼类有13属18种,占总数的2/3;鳙鋃白鱼、花鲈鱼、杞麓鲤、格氏鲶在全湖内分布广泛;抚仙鲤、裂腹鱼分布在水草区或湖湾浅水区;常氏刺鲅鱼、抚仙金线鲃与云南光唇鱼等分布在石灰岩湖湾或溶洞。土著鲠娘白鱼为抚仙湖的著名品牌。
抚仙湖中浮游动物种类较少,检出10属,其中原生动物2属,轮虫类3属,枝角目3属,桡足类2属,生物量以牛摩、海口较高,而湖心最低。数量平均为160个/L,重量平均为1.933mg/L。
抚仙湖共有底栖动物21属、30种,其中寡毛类7种、昆虫纲9种、腹足类动物12种、瓣鳃纲2种。水生昆虫以粗腹摇蚊亚科为主,共有7种,以花翘前突摇蚊和库蚊型前突摇蚊分布广,且个体数量多。赤仿雕石螺和大仿雕石螺在腹足纲中是抚仙湖现生种中的优势种群。
人类活动
抚仙湖是滇中地区重要的后备水资源,在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抚仙湖在玉溪市和云南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工农业用水和饮用水源
抚仙湖流域内分布有澄江县的凤麓、龙街、右所和海口4个乡镇,江川县的路居和翠峰2个乡镇及华宁县青龙镇的海关和海镜2个村委会,共计7个乡镇。抚仙湖担负了流域内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环湖陆续兴建了70座电力抽水站,提灌面积0.17万公顷。
发电
抚仙湖出水口海口河长15.25km,高差385m,1974年以后,在海口河先后建成6个梯级水电站,利用落差336.7m,总装机15台,容量1.64万kW,每年春、夏两季发电,以满足农业用电之需,年发电量约为7000万度。1986年后,为了满足黄磷生产用电需求,由季节性发电改为常年发电,开发强度逐渐加大。
科学考察
自2000年耿卫公布拍自湖底的古建筑遗址录像资料以来,抚仙湖水下古迹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2001年6月3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专家初步判断是一个人工的大型古建筑群,因突发性陷落而沉入水中。据初步考证,这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城,很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滇国的首都。据记载,公元前276年,楚国将领庄桥在云南省建立了一个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古滇王国,但是到公元前86年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古滇国的记载了,滇王国的都城也随之神秘“消失”,至今未能找到。从抚仙湖水下建筑构造来看,它都是采用石质,这与古滇国曾经存在的一些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另外从这些建筑的加工工艺水平和建筑规模来看,说明当时这里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因此很有可能这里就是古滇王国都城的遗址,但仍有待考究。
在2006年3月30日至31日玉溪市政府在澄江笔架山庄举行“玉溪市抚仙湖多学科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仔细总结了第一次抚仙湖考古探索的经验教训,并决定在2006年6月16日至22日,为时7天进行抚仙湖水下古城二次考察。此次探索发现了玉溪市抚仙湖水下的大石条和石块不是自然堆积物,而是人工建造的大型建筑群;初步查明,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的面积约为2.4平方千米;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内分布着若干大型建筑物;在高台式建筑物的第一级台阶石条上,发现人工刻凿的符号、几何形图案、人面纹像和整齐有序的一些圆形石孔,推测与宗教祭祀有关。
2007年7月20日至8月2日,经云南省文物局同意,由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等五所单位组成联合水下考古队,对抚仙湖东北角、属于澄江市的一处水域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此次考察发现石质水下建筑非自然沉陷;取出水面的文物均为金属器雕琢;抚仙湖水下存在人工建筑。
2014年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从9月26日开始,10月15日结束,整个项目历时20天,这次考察较之前的考察更为详细,发现抚仙湖水下遗址距离岸边191米;这是一个文献上没有记载的人工遗址;构筑石质建筑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活、思维方式非常原始;并且对石质文化构件进行了分类测定,寻找、追回和新发现石质文化构件42件。
环境问题及保护
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抚仙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水,居民的日常洗浴和厨房烹形成的家庭污水,除了澄江县右所镇凤鸣村的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外,几乎所有村落的污水都由村内明渠随着地势排入河道中,进入了抚仙湖。除此以外,流域内过量施肥、重施化肥和农药的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物随渗漏,对流域内水生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星云湖位于抚仙湖的上游,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星云湖水体被严重污染,水质下降为IV类水体,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剧,湖水经隔河流入抚仙湖,不仅增加了抚仙湖污染负荷,而且对抚仙湖南部造成明显的水质污染。
旅游污染
旅游业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关键因素,这些物质进入抚仙湖后容易沉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生态失衡、水质下降。同时游客在抚仙湖乱抛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水环境,抚仙湖周边的旅店等接待游客的设施,均会产生污水及废物,这些旅游产生的废弃物会对抚仙湖水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
过度捕捞
抚仙湖水质较好,其中的水产品味道鲜美,闻名远近,因此,很多人不惜高价购买,如抗浪白鱼由80年代的几角到现在的上千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居民自身的保护意识逐渐淡化,部分人经不住水产业高额利润的诱惑,大量捕捞水生生物,使得经济价值高的种类所受到的捕捞压力较大,产量逐年下降,有的已从水体中完全消失,一些渔民甚至把鱼卵淘回家食用或作为家畜饲料。在这种情况下,抚仙湖得生物资源受到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种群的后备资源,对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工业点源污染
磷矿开采对抚仙湖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由于磷矿山的开采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裸露地表含较高的磷,在暴雨径流冲刷下,大量表土随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最终进入抚仙湖;由于磷化工生产区缺乏良好的管理,磷矿原料、含磷废渣均露天无防护堆放,暴雨季节大量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抚仙湖,并且磷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有组织或无组织地排放大量废气,这些废气通过扩散,以降雨或降尘的方式也进入抚仙湖;当到了雨季时,磷化工企业废水和含磷量极高的循环池溢流水外排,从地表径流进入抚仙湖。
环境保护
用抚仙湖保护统揽澄江经济社会发展
澄江市用抚仙湖保护统揽澄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实施流域空间管控规模,对“两线”划定初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抚仙湖生态廊道线由92.41公里增加到101.45公里,固定湖滨生态带面积由21.81平方公里增加到37.64平方公里。澄江市加快实施健康水循环体系建设,推进建设调蓄带提蓄水循环利用工程。澄江市加快实施1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制定《澄江市湿地管理考核办法》,并按照“一湿地一方案”要求,启动提升改造方案编制工作;加快实施1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全力推进“森林抚仙湖”建设,力争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40.52%(陆地森林覆盖率达49.59%),水土流失防治率达80%以上。抚仙湖流域治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人退湖进
2017年,玉溪市利落施行“关停拆退”、加快“人退水进”,累计关闭沿湖餐饮住宿服务业经营户153户,关停径流区磷矿开采点49个及砂石料场、砖厂等37个,工矿企业全部退出径流区;退出一级保护区38家企事业单位,推进沿湖生态移民搬迁,9704户3.2万群众退出常年居住的抚仙湖畔;于2018年实施径流区5.8万亩耕地休耕轮作,将水、肥、农药需求量大的作物全部替换为荷藕、烤烟、蓝莓等低污染农作物;一次性退出抚仙湖径流区128个1275亩库坝塘水产养殖和1090户138万头(只)畜禽规模养殖。退人、退房、退田、退塘拆除地块严禁开发建设,沿湖一圈,绿树、湿地构筑起天然屏障,保护着抚仙湖。
风景名胜
抚仙湖景区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禄充村、孤山、界鱼石、明星景区等。游客可以在湖畔露营,在湖中泛舟、游泳,当然,湖畔也有众多的度假村、宾馆,每逢夏季,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避暑度假。在抚仙湖的南面有星云湖,也值得一游。抚仙湖犹如一山水巨幅,移步换景,人在画中行。
禄充村
禄充村也叫蹉村,意为福禄充裕之地,位于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西岸,是国家4A级风景区。禄充村旁有两座造型独特的象形山-玉笋山、笔架山,被称为“金钟笔架”。笔架山,由于山形像笔架而得名,南北长约1里,最高点与湖面相差76米,是一座景观多彩、小巧玲珑的奇山。笔架山顶有一座观音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群众会在这里举行庙会,庙会人潮如涌、十分热闹,并且该寺为笔架山的最高点,站在寺前平台观赏,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位于笔架山北面的抚仙湖因大风刮不进湾内,湖水常年平静,得名波息湾,湖水清澈,是嬉水和游乐的最佳选择。禄充村风情浓郁,盛产名贵鱼种𩾌𩷕白鱼,景区背山面海,古树成荫,有着“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称。
孤山岛
孤山岛是抚仙湖中唯一的岛屿,是国家3A级风景区,位于江川境内抚仙湖南部,面积约6万平方米,南面与海门公园相隔,北面与碧云寺上的莲花峰相望。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人会前往孤山做庙会。庙会期间,人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米花团”投入湖中,吸引成千上万条青鱼前来受领祭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山岛独有的“青鱼奇观”。
界鱼石
在抚仙湖的南岸,有一条连接抚仙湖和星云湖的小河,叫海门河,河长仅仅一公里却吸引着数千游客,是因为此处有着著名的“界鱼石”,它是一堵伸到水面的嶙峋石壁,据说是由于栖息在星云湖的大头鲤和栖息在抚仙湖的抗浪鱼每每游到此地,即刻掉头往回游去,以石为界,互不干扰,不相往来,非常奇特。明代云南省巡抚姜恩睿留下一诗:“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对这一自然奇观作出了生动的阐述。
明星景区
明星景区位于抚仙湖的西岸。在澄江至江川公路西侧百米处有座碧云山,从山脚登499级石阶而上,转36道弯便可到达碧云寺。这座寺院又称为武当别院,寺内大多是道教仿古建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碧云寺的庙会日,届时很多滇中人都会来此集会。
星云湖
星云湖与抚仙湖距离仅为1千米,湖水通过隔河流入抚仙湖。星云湖湖水碧绿清澈,波光妖媚动人,每逢月明之夜,湖面如繁星坠入湖中,晶亮如云,因而取名为星云湖。每年的12月25日,星云湖正式开始开湖捕鱼,这一天渔民们精神抖擞,在鞭炮声中划船入湖,张网捕鱼。
月亮湾湿地公园
与抚仙湖零距离的月亮湾湿地公园,适合人们散步观景。公园内有以古文化图片装饰的地下通道,在公园最南侧湖畔有一片开阔的椰林树影沙滩,置身其中彷佛处于阳光海岸。
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澄江市抚仙湖畔帽天山,是一所古生物景观型国家地质公园。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蜿蜒达20千米,宽4.5千米,埋藏深度约50米。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还保存了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人们研究寒武纪时期动物资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料。
相关文化
澄江历史
在公元前109年即西汉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省设立了益州郡,下辖有24县,当时的俞元县所处地域就在澄江。直到现代,澄江市设县的历史已经长达了2120多年。澄江市境内目前现存一座云南省第二大文庙,始建于元朝,占地2万多平方米,印证了历史上的澄江人文底蕴十分深厚。不仅如此,从这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谈及护国将军罗佩金的事迹等。
青铜文化-李家山青铜器
李家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江城镇,是一座高不过100米的小山,在此处发现了古墓群及“牛虎铜案”。这里埋葬着西汉时期滇国的达官贵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秘色彩。李家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乐器、礼仪器、生产工具、马饰等,器物质地有青铜、金、银、玉、石等。在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器最具盛名,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精美绝伦,如远近闻名的“牛虎铜案”,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被称为青铜文物中的珍品。
戏剧活化石-关索戏
关索戏属于古老的傩戏范畴之一,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戏种,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等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美丽的远古文化,是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为澄江市阳宗镇的小屯村所特有。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演出时要带上面具,内容以三国故事为主。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农民就会换上戏装,在村子里简单的场地演出关索戏。
水下古城
抚仙湖的水下古城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水下古城面积约2.4平方千米。据初步考证,这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城,很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滇国的首都。据记载,公元前276年,楚国将领庄桥在云南省建立了一个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古滇王国,但是到公元前86年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古滇国的记载了,滇王国的都城也随之神秘“消失”,至今未能找到。从抚仙湖水下建筑构造来看,它都是采用石质,这与古滇国曾经存在的一些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另外从这些建筑的加工工艺水平和建筑规模来看,说明当时这里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因此很有可能这里就是古滇王国都城的遗址,但仍有待考究。
参考资料
抚仙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4-28
抚仙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4-28
抚仙湖景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4-28
抚仙湖禄充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澄江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平台.2023-04-28
人类活动对抚仙湖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中国知网.2023-06-16
抚仙湖寻找消失的文明.中国知网.2023-06-16
【玉溪】保护治理好“三湖” 向历史和人民交卷.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6-16
玉溪澄江|抚仙湖: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澄江市委统战部.2023-06-30
澄江禄充景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16
抚仙湖风景区内的禄充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网易.2023-06-16
江川孤山风景区.携程旅行.2023-06-16
星云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16
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30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知网.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