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
苦瓜(拉丁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 L.),又名锦荔枝、君子菜、红姑娘、凉瓜、癞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瓜类蔬菜植物,其可能起源于非洲,现广泛栽培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一般在相对湿度达到80~85%的壤土、砂壤土中和较大的空气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
苦瓜的根系发达,茎和枝被柔毛;叶柄被茸毛或近无毛,叶片呈卵状肾形或近圆形;花为单性花,少数为两性花,雌雄同株,花冠为黄色;果实为瓠果,有纺锤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及圆筒形等;种子具红色假种皮,为盾形。
苦瓜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微量元素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在营养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在药用方面上,苦瓜具有祛热解暑、解疲劳、清心明目的作用。
引种历史
苦瓜可能起源于非洲,在亚洲被驯化,如今广泛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且在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栽培历史悠久,在17世纪被传入欧洲,多用来观赏。苦瓜在中国的引种时间有三种说法,分别为宋朝、元朝及明朝传入说,但真正对于苦瓜是何时传入中国、何种路径传入中国的问题,学界说法未能统一;苦瓜的引种路径为陆路和海路,主要以海路为主。
形态特征
根茎
根系发达,主根深达33厘米左右,侧根多,根系分布宽达1.3米;为一年生攀援状柔弱草本;茎和枝被柔毛;卷须被微柔毛,不分歧。
叶
叶柄长为4~6厘米,被茸毛或近无毛;叶片的长、宽均为4~12厘米,呈卵状肾形或近圆形,有波浪状的裂片,呈卵状长圆形,5~7深裂;叶脉明显,叶面光滑无毛,为绿色,叶背被稀疏的短柔毛,为淡绿色。
花
花为单性花,少数花为两性花;雌雄同株;雄花、雌花均为叶腋单生,均具有长花梗;花柄中部着生着苞片,长为3.4~4.5厘米,宽为2.5~3.5厘米,呈盾形;花苞呈全缘卵形;花冠为黄色轮形或钟形,分裂到基部;裂片呈卵圆形;雌花为下位子房。
果实
果实为瓠果,有10条左右纵肋,大小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纺锤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及圆筒形等;嫩果为深绿色至绿白色,成熟后呈橙黄色。
种子
种子多数,盾形;具红色假种皮;两端各具3小齿,两面有刻纹。
物种分布
苦瓜可能起源于非洲,在亚洲被驯化,在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栽培,广泛栽培于世界上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生长习性
苦瓜起源于热带,属于短日照植物,喜光、喜湿、耐热、但不耐阴、不耐寒、不耐涝,一般在相对湿度达到80~85%的壤土、砂壤土中和较大的空气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另外,苦瓜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30~35℃,幼苗期20~25℃为生长适温,抽蔓期和开花结果期20~30摄氏度为适宜温度,根系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25℃。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苦瓜的花为单性,雌雄同株,虫媒花,一般蜜蜂属进行传粉,但单性结实能力差;此外,在野生环境中,熟透的苦瓜会自上而下地裂开果皮,果皮向后翻,果实内部的红果瓤就会展现出来,吸引鸟类、蝙蝠等小动物来食用,来帮助苦瓜传播种子。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苦瓜的有性繁殖为种子繁殖,一般是在加温的温室或日光温室中播种育苗,首先要在30~35℃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处理后,再进行播种,在播种前的时候要提前浇水,种子要盖上土,后要进行苗期管理。
嫁接
苦瓜主要采用嫁接里的劈接法,一般选择丝瓜和白籽南瓜作为砧木,将苦瓜幼苗的子叶作为接穗来进行嫁接;嫁接最好在晴天的下午进行,阴天则可以全天进行。
扦插
一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上的节段作插条,进行催根处理,采用直插法或斜插法;插完之后,要立即浇透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管理
定植管理
选择土层肥沃、土壤疏松、排灌方便且2年未种过苦瓜或瓜类作物的土地,保持一定的株距来进行种植;一般在冬春季选择在晴天定植,夏秋季一般选择下午3点后定植。
水肥管理
幼苗时土壤不旱就可,待苗进入生长旺盛地阶段后,每7~10天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就可;幼苗期施高氮复合肥,开花、结果期施高钾复合肥,结瓜期施乳酸钙中量元素水溶肥。
搭架及植株调整
当瓜苗长至一定高度时,插上竹竿,支成人字架,及时扶蔓上架;苦瓜植株靠近基部的侧芽和侧枝都要全部剪去,中上部保留有雌花的几个强壮侧枝即可。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
苦瓜叶片中含有一种抗菌和抗虫的成分,所以病虫害较少;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疫病、枯萎病、白粉病和病毒病,虫害有蚜虫、蓟马、白粉虱和瓜实蝇等。
病害
猝倒病:发生在幼苗出土时,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后变成淡褐色;光照不足或苗床湿度大时发病更加严重。
疫病:由疫霉菌引起,发生在叶片、茎蔓及果实。叶片染病时,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湿度较大时有白色霉层,瓜条受害时,呈暗绿色凹陷。
枯萎病:发生在根上,发病叶片褪色、发黄,茎基部软化、腐烂,其维管束呈褐色。
白粉病:病原菌为二孢白粉菌和山萝花单囊壳菌,主要发生在叶、叶柄和茎,叶片发病时,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变成白色粉斑。
病毒病:病害发生时,叶面皱缩,产生黄绿色的斑驳。
虫害
蚜虫、马和白粉虱: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叶片会褪色、变黄、卷缩,并传播病毒病。
瓜实蝇:主要危害果实,受害瓜先局部变黄,后全瓜腐烂变臭。
相关防治
主要运用药剂防治,通常采用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可湿性粉剂、氯虫苯甲酰胺和阿菌维素等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在防治白粉病时,可以采用及时摘除苦瓜的侧蔓及老叶、病叶,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等物理措施。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中国主要取食苦瓜的嫩果,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主要食用苦瓜的嫩稍和叶,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还取苦瓜的花来食用,其肉质柔脆、味甘略苦,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蔬菜,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用于炒、凉拌和做汤等,主要有苦瓜炒肉丝、干煸苦瓜、酿苦瓜、凉拌苦瓜、干煸苦瓜及酱烧苦瓜等。
营养价值
苦瓜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粗食纤维、微量元素和胡萝卜素等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苦瓜的食用方法很多,已经成为夏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其食用部位主要是嫩瓜,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瓜中含蛋白质0.7~1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6~3.5克、钙18~22毫克、磷19~32毫克、维生素A18~22毫克、维生素c56~120毫克等,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其他蔬菜。
药用价值
苦瓜苦、性寒,无毒;在药用方面上,苦瓜具有祛热解暑、解疲劳、清心明目的作用;苦瓜的果实具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中暑、痢疾、赤眼疼痛、肿丹毒和恶疮等症状;根可以用来治疗痢疾腹痛、大便下血和风火牙痛等症状;茎可以治疗痢疾、疮毒和牙痛;叶和花可以治疗胃痛和痢疾。
药用相关研究
在对于苦瓜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苦瓜中的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核糖体失活蛋白——MAP30,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艾滋病毒的生长和感染;其中一些蛋白可以抗生育;还有一些其他成分可以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具有抗癌作用;这些对于苦瓜蛋白的成分的开发和应用给治疗恶性肿瘤和艾滋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苦瓜皂苷是葫芦型三萜类化合物,存在于苦瓜根、茎和果实中,是控制苦瓜苦味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抑制α淀粉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炎药和降糖作用;通过对大鼠所做的实验可以发现苦瓜皂能通过抑制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来缓解心肌细胞肥大;另外,苦瓜多糖能够提高蛋鸡免疫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其添加2克每千克时效果最佳,更深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关品种
苦瓜按照果实形状和表面特征分为长圆锥形和短圆锥形两类;按照果实颜色深浅分为浓绿、绿和绿白等,绿色和浓绿色的品种的苦味较浓,在中国长江以南栽种较多,而淡绿或者绿白色品种苦味较淡,在中国长江以北栽种较多。印度的苦瓜主要有长果品种(MCC)和小果品种(MCM)两种。中国苦瓜的果皮呈乳白色或浅绿色,呈椭圆形,果肉相对松散,具光滑的条纹,苦味相对低于印度苦瓜,印度苦瓜呈深绿色,形状为椭圆形至球杆,肉紧,条纹表面相对粗糙,甚至锋利。
延伸文化
别称由来
苦瓜因其果实外有瘤状突起,形象不佳,因此有癞葡萄、癞瓜的称呼;也有人因苦瓜的果实成熟的时候,果皮变成金黄,还被称为“金荔枝”;也有人因为苦瓜成熟后就开裂,露出种子的红色的假种皮,故又被称为“红姑娘”;也有人因苦瓜和其他菜同时烹时,即不夺其味,也不嫁苦,故称为“君子菜”。
相关诗歌
在中国也有很多赞美和描写苦瓜的诗,如:元代马钰为赞赏苦瓜的君子品德,在《清心镜》曰:“蒂苦瓜,香甘李。去苦就甘,自通至理。”以及清代叶申芗集辑的《减字木兰花·锦荔枝》中描写苦瓜:“黄翠叶,篱畔风来香引蝶,结实离离,小字新偷锦荔枝。但求形肖,未必当他妃子笑。藤蔓瓜瓤,岂是闽南十八娘。”足见,苦瓜的历史之悠久。
参考资料
苦瓜.中国植物数据中心.2022-12-10
苦瓜.物种2000.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