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慧良
厉慧良(1923年3月30日-1995年2月27日),出生于海门区,祖籍北京,满族,京剧男演员,工武生,厉派艺术的创始人。
1928年,厉慧良随父亲、京剧琴师厉彦芝入上海市更新舞台,以扮演小猴儿开始了艺术生涯。1932年,厉慧良拜孟宏垣、张福通为师。1934年他因出演《狸猫换太子》中的小侠艾虎而成名,被誉为“厉家神童”,与厉慧斌、厉慧敏、厉慧森、厉慧兰并称“厉家五虎”。1936年,厉家班正式成立,厉慧良挂头牌。1939年,厉慧良变声,改为以武戏为主,文戏为辅。之后他排练了抗敌戏《班超》《吴越春秋》《戚继光歼倭记》等作品。
1947年,厉慧良与老旦演员薛慧萍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执导主演了《大破东平府》《锦囊机密》。1956年,参与组建天津市京剧团,任副团长。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他曾暂离剧坛。1979年初演出《闹天宫》,并逐渐恢复表演。1985年,他应邀率贵州省京剧团巡回演出于武汉、南京、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随后赴中国香港演出《长坂坡》《汉津口》《艳阳楼》《钟馗嫁妹》《挑华(滑)车》等剧目。1995年,厉慧良亮相春节戏曲晚会,出演了《白猿教刀》。同年2月27日,他因心脏扩张猝死于津门。
厉慧良的表演善于从人物出发,每出戏都力图寻求一些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细节,用来塑造其性格特征。他的武功技巧柔中寓刚,造型优美,身手迅疾而层次鲜明。在天津市京剧团期间,他创立了享誉菊坛的“厉派”武生艺术,以“美”为中心的流派艺术风格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厉慧良祖籍北京,生于浙江海门,满族。他的父亲厉彦芝是京剧琴师,母亲韩凤奎(后改为凤绮)是坤伶老生。1928年,厉彦芝入上海更新舞台,佐周筱卿,任后台协理。厉慧良随父亲进入更新舞台,他的舞台生涯从扮演小猴儿开始。
演艺经历
1932年,厉慧良在其父亲帮助下拜孟宏垣、张福通为师。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文戏教师为孟宏垣,以《捉放曹》开蒙。武戏教师张福通,以《杀四门》开蒙。由于教师都是“北派”功底,厉慧良自幼接受了正宗京剧传统的良好教育。1934年他因在南京陪同小达子演《狸猫换太子》中的小侠艾虎而成名,被誉为“厉家神童”,与厉慧斌、厉慧敏、厉慧森、厉慧兰并称“厉家五虎”。1936年10月,厉家班正式成立,厉慧良挂头牌。抗日战争爆发,厉家班沿长江一线演出。在汉口出演《抗金兵》得到田汉等人的赞赏。1938年,他远走云贵高原,终在重庆驻扎下来。1939年,厉慧良变声,改为以武戏为主,文戏为辅。之后他排练了爱国抗敌戏《班超》《吴越春秋》《戚继光歼倭记》等作品,并开始练习导演。厉慧良身居大后方,观摩“京角儿”尤多,多向名票讨教,从敖伯言学余派,从周志彬学盖派,从罗孝可学谭派、马派与杨派,以学马派为多,这对他的杨派“马”化作用甚大。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蒋介石请毛泽东看戏,其中之一便是厉慧良主演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他也因此成为梨园佳话。抗战胜利后,他为了提高技艺选择东游,在汉口观摩李少春,在上海观摩高盛麟,尤其是看到程砚秋和梅兰芳的第二次打对台,深受刺激,回重庆后,他把“李少春”写在天花板上,发誓与强者竞争。1947年,他与老旦演员薛慧萍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执导主演了《大破东平府》《锦囊机密》。且创造了“十大奇迹”,如《钟馗嫁妹》中的“飞岔下桌”,《铁笼山》中的“跳椅子”等。
1954年,厉慧良离开四川回京。1956年,厉慧良参与组建天津市京剧团,任副团长。天津市京剧团以杨宝森、厉慧良双头牌阵容赴北京、石家庄市、武汉、上海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1957年,他代中国国家京剧院李少春演出《野猪林》。1959年,首排近代史剧《火烧望海楼》。1964年,出演京剧现代戏《六号门》,在剧中饰演丁占元。他还曾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他息影剧坛。其间因莫须有的罪名于1964年10月至1979年1月身陷囹圄,但他仍然热爱京剧艺术,以巧妙的方法偷偷坚持练功。1979年初,冤狱平反后出演《闹天宫》,并相继恢复演出。1985年,他应邀率贵州省京剧团巡回演出于武汉、南京、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随后接受香港京鼎影业有限公司李时蓉邀请,赴中国香港演出《长坂坡、汉津口》《艳阳楼》《钟馗嫁妹》《挑华(滑)车》,引得美国、泰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厉迷”乘飞机前往观剧。
1989厉慧良举办厉派培训班。1993年11月中旬,他参加上海“东方雅韵——93南北京剧名家荣誉汇演”,于11月18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压轴戏《艳阳楼》,饰演高登,其精湛技艺引得满堂喝彩。
晚年生活
晚年,厉慧良除了演出外,还热心传艺,马少良、王立军、王平、奚中路、汪胜光等皆从其学艺。1994年,厉慧良参加电视剧《大老板程长庚》拍摄,在剧中饰演米应生。其后,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第81期以《珠帘寨》露面。1995年,携王玺龙亮相春节戏曲晚会,出演了《白猿教刀》。元宵节期间,又赴沪演出《战宛城》,返回天津市后,在同年2月27日,他因心脏扩张猝死于津门。
艺术特点
厉慧良表演的主要特色,是善于从人物出发,每出戏都努力寻求一些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细节,用来塑造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运用武功技巧的特点,是柔中寓刚,造型优美,身手迅疾而层次鲜明。戏剧评论家刘连群也曾撰文指出,厉慧良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挑滑车》《长坂坡》等剧中,扎着大靠跑圆场,上身笔直,脚下的步子又快又匀。“厉慧良在台毯上行云流水般移动,使人联想到钟表的秒针。“他锐意改革、精于钻研,在津期间创立享誉菊坛的“厉派”武生艺术,其以“美”为中心的流派艺术风格广受认可,影响深远。厉慧良一生曾演出过的剧目近三百出,常演的武生俊扮戏《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一箭仇》《雅观楼》及武生勾脸戏《艳阳楼》《钟馗嫁妹》《铁笼山》《闹天宫》冠绝一时,是厉派代表剧目,被称为“厉八出”。
厉慧良根据自己的条件,无论人物神态的刻画或功架、造型的技术性处理,又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表现,讲功架的大方,俨然京剧派作风,而双枪的技术安排,如抛枪、勾枪等属于“出手”一类的技巧,显然又动用了海派的手段。他武生戏继承了杨小楼“武戏文唱”的基本风格,但大方稳健而富于华彩。他艺贯南北,既重人物刻画,又重外部技术的表现,艺术个性强,在《长坂坡》这样有影响的杨派名剧,他也演出自己的特点,如“当阳歇马”这场戏中,他参考杨小楼的神姿态,创造了“枕戈待旦”的精致造型。“掩井”一折,也有自己的演法。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厉慧良的父亲厉彦芝是京剧琴师、教师,母亲韩凤奎(后改为凤绮)是坤伶老生,姨母韩凤英是旦角。厉慧良大哥厉慧斌工铜锤、架子花脸;大妹厉慧敏,擅大青衣、花旦、刀马旦和小生;小妹厉慧兰,擅演文武老生、老旦和青衣;弟厉慧森演文武丑,被合称“厉家五虎”。
1947年,厉慧良与老旦演员薛慧萍结婚。他的二女儿是厉畅、三女儿厉秋、四女儿厉冬。
师徒关系
1932年,厉慧良在其父亲帮助下拜孟宏垣、张福通为师。之后他从敖伯言学余派,从周志彬学盖派,从罗孝可学谭派,马派、杨派,他的武戏以杨派为主,兼学尚派、盖派,文戏以马派为主,兼学谭派、余派。
厉慧亮的徒弟有天津市马少良、王立军、王平、上海奚中路、中国台湾汪胜光、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苏德贵等人。
个人作品
执导戏曲
厉慧良执导的戏曲作品包括《大破东平府》《锦囊机密》《火烧望海楼》《雅观楼》等。
参演戏曲
厉慧良参演的戏曲作品包括《狸猫换太子》《抗金兵》《班超》《吴越春秋》《戚继光歼倭记》《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大破东平府》《锦囊机密》《钟馗嫁妹》《铁笼山》《野猪林》《六号门》《闹天宫》《长坂坡、汉津口》《艳阳楼》《挑华(滑)车》《白猿教刀》《战宛城》《珠帘寨》《一箭仇》《八大锤》《铁笼山》《雅观楼》《盗宗卷》《截江夺斗》《连环套》《四山》《四郎探母》《杀四门》《打渔杀家》《甘露寺》《赤壁鏖兵》《断密涧》《击鼓骂曹》《岳母刺字》《失空斩》《夜走麦城》《盗宗卷》《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八大锤·王佐断臂》《失印救火》《英雄义》《赚历城》《水帘洞》《战太平》《金沙滩》等。
参演电视剧
参考资料
参加电视节目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厉慧良安葬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他的纪念碑由黑、红两色大理石制成,碑体右上方镶有厉慧良先生的生前瓷像,纪念碑采用艺术化碑型,主碑雕刻成舞台幕布造型,寓意是厉慧良先生永远活跃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
2023年7月10日,在京剧艺术大师厉慧良诞辰100周年之际,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剧厉(慧良)派武生代表剧目研习班在天津京剧院隆重举行开班仪式。同年10月18日,由天津京剧院、重庆市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联合推出厉慧良百年诞辰的系列演出在重庆正式开演,演出阵容包括来自天津京剧院的厉派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大奖得主黄齐峰,上海京剧院厉派第三代传承人、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得主王玺龙,重庆京剧院厉派第三代传承人白梦飞等,演出剧目包括《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雅观楼》《钟馗嫁妹》等。
人物评价
厉慧良,人称“逍遥游”,晚年的他除了演出外,还热心传艺,不论内行、票友一视同仁,尽心尽力、从严求精。凡义演有请必到,不论电视剧、戏曲晚会,只要能为戏曲艺术出力,他都以满腔热情投入,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境界。(《中国大百科全书》 评)
作为厉家班台柱的厉慧良,他聪明好学,舞台扮相、嗓子、武功都可以同当时的一流京剧演员媲美。他戏路宽,文武不挡。天赋条件优越,学艺认真刻苦,在业务上不甘于人后,有强烈的竞争意识。13岁的厉慧良,以其聪颖的天资,灵敏的悟性,优越的嗓音、扮相和出色的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称赞,被誉为沪上京剧舞台上的“神童”。厉慧良现能戏有《借东风》《四郎探母》《杀四门》《庆顶珠》《甘露寺》《珠帘寨》《赤壁鏖兵》《断密涧》《击鼓骂曹》等60余出之多,唱做工极富马连良味,为全班中之出类拔萃者。(上海政协连线 评)
他锐意改革、精于钻研,在津期间创立享誉菊坛的“厉派”武生艺术,戏剧评论家吴同宾就曾给予厉慧良高度评价,认为“厉慧良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吸收,巧于独出机杼的创新精神,以及坚实精湛的武功技巧,值得青年演员借鉴学习。”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少春,看完厉慧良在京的演出后,他回家一宿没睡。他称“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功夫、那么好的艺术手段。”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璋表示,“第一次见他着便装,讲座非常精彩,又非常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川剧网 评)
人物轶事
认真不含糊
厉慧良出身梨园世家、已经年过八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少春,13岁时在北京认识厉慧良,那时厉先生30岁。当看完厉慧良在京的演出后,他回家一宿没睡。“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功夫、那么好的艺术手段。”杨少春至今记忆犹新。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璋表示,自己也是从小就看厉慧良的戏,当时只觉得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直到1962年,当时他跟随其所在的鞍山京剧团到天津市演出,请厉慧良给他们作艺术讲座,“第一次见他着便装,讲座非常精彩,又非常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临走时,团长向厉慧良介绍当时还是团里青年武生的马玉璋,厉慧良问功夫怎么样?“我说,还行。他说,别还行,行就是行,不行要努力。当时我就心头一紧,觉得先生真认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从此之后,我心里就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跟先生学习他的戏,这是一个愿望。”最终,马玉璋得偿所愿。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表示,在看厉慧良先生戏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块海绵,时时刻刻吸收着他的营养,而且在厉慧良先生的身上感觉到“艺术看起来不要紧的地方,其实是最要紧的”。
每天琢磨戏
厉慧良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苏德贵回忆说:“有一次,老师到我家里来,看到我穿着拖鞋,严厉地问:‘为什么要穿拖鞋?’我一头雾水,老师说:‘你什么时候看过我穿拖鞋?我在家里也是穿着一双球鞋。因为想起一些舞台上的动作设计,随时就可以站起来比划。我脑子里就是一个字──戏。’”为此,苏德贵感触极深,“老师演出的剧目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这些改革来源于他的冥思苦想,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琢磨戏。”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曾两次请厉慧良到中国戏曲学院演出。在他的记忆中,厉慧良虽遭遇坎坷,但始终初心不变,“他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就是为戏而生。只要活一天,他就要为京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厉慧良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童志良看来,厉慧良不只教他们学戏,还教如何为人,连穿衣、走路都教,“但最可学的主要是两点:首先要学他苦练的精神,第二要学习他擅于向老人家学习的精神。”戏剧评论家崔伟认为,厉慧良先生就是在对传统“精”“通”的前提下开始创立和创新厉派武生艺术。
参考资料
厉慧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历慧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厉家班”后人相聚重庆 纪念厉慧良先生百年诞辰.新浪网.2024-07-02
海门出了个武生泰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员会.2024-07-13
津沪渝名家新秀联袂献演 纪念厉慧良先生百年诞辰.中国新闻网重庆.2024-07-02
文化讲座.天津文化信息网.2024-07-02
厉慧良:京剧武生艺术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川剧网.2024-07-02
人物:厉慧良.梨园百年琐记 -.2024-07-02
一代名丑厉慧森 老来提笔写家史(组图).华龙网-重庆晨报.2024-07-25
京剧日历:1995年2月27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逝世.网易.2024-07-02
厉派名剧《长坂坡·汉津口》上演.北方网.2024-07-02
雅观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截江夺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漫谈京剧厉家班:这批童伶以扎实功底征服了上海观众.澎湃新闻.2024-07-02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京剧厉(慧良)派武生代表剧目研习班在津开班 .搜狐网.2024-07-02
厉慧良:京剧武生艺术的重要里程碑.网易.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