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九三学社社员,出生于徐水区,毕业于国立西北工业大学,系著名金属学及材料学大师、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1995年)。曾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基金委特邀顾问等职。
师昌绪是中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合金钢的重要奠基人,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开拓者,被广泛称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研究,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发工作;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涡轮叶片,领衔研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首倡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创建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推动了中国材料科学的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型人才。
师昌绪一生荣誉等身,屡获材料学大奖。2011年1月,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12月,国际编号第28468号小行星4179被永久命名为“师昌绪星”。2015年2月,师昌绪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徐水区大营村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的秀才,平日以教书为生;母亲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早年的师昌绪,曾先后就读于荆塘铺小学、徐水县第一高小、保定省立六中;1934年,14岁的师昌绪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今保定学院)读书。三年后,七七事变爆发,他随家人迁居河南省,入读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国立第一中学。1941年初,师昌绪以先休班的方式进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读书;同年9月,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攻读采矿冶金学专业。
海外求学
1945年夏,大学毕业的师昌绪,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两年后,转入鞍山钢铁有限公司铸造所,担任业务秘书、助理工程师。1948年8月,时年28岁的师昌绪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深造;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师昌绪入学8个月便顺利摘得硕士学位毕业,同时荣膺麦格劳·希尔奖(MeGraw-Hill)。1950年起,师昌绪开始在美国欧特丹大学任研究助教,一并攻读冶金学博士学位。
1952年,师昌绪博士毕业时,正值朝鲜战争时期,回国受阻的他被迫应聘至麻省理工学院,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他所开展的“硅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课题,一举奠定了300M超高强度钢材料的研制基础,基本解决了飞机起落架冲击韧性不够的问题,相关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1950年代,师昌绪被美国列为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为打破美国当局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阻挠,他积极组织领导开展了“在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运动”,公开撰稿抨击美国政府当局限制中国留学生出境的行为,两次致信周恩来总理表达强烈回国意愿,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请愿申诉,终于在1955年排除万难回到了中国。
投身国家建设
1955年7月,刚刚回到中国的师昌绪,随即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驻鞍钢工作组组长。次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7月,转任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负责人、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开始介入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直接服务于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科研攻关期间,师昌绪带领团队与抚顺特钢展开合作,率先创制了应用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首型关键材料——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与此同时,他还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铸造及其工艺研究,提出了“发展不含镍铬或少含铬的高温合金钢及以铁基高温合金代镍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思想,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不含钴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合金,一举打破了中国合金制造长期受制于人的僵局。
1960年前后,师昌绪首提包套挤压工艺制备合金法,并由此衍生拓展出包套轧制工艺法,开创了中国变形高温合金开发的新路径。1963年4月,师昌绪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冬,接受时任航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荣科的邀约,领衔组织上百名科研人员与参研机构,瞄准精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高难度研制任务展开联合攻关,全程历时短短一年多时间,便接连突破低温精炼、脱气、浇注、真空精密铸造和自由端工艺等一系列复杂难题,成功创制出整体质量轻、安全系数高的M17合金和中国首型九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直接推动中国航空涡轮叶片研制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精铸气冷涡轮叶片技术的国家。
1960年代初,师昌绪在洞察铸造高温合金研究趋势的基础上,力主以“金属的凝固过程”为主要学科建设方向,渐次提出和发展了中国的低偏析理论和技术;其间他带领团队通过控制微量元素以降低合金凝固偏析的方式,成功开发出以M17F、DZ125L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低偏析铸造和定向高温合金,有效牵引了航空发动机、大型燃气轮机和不锈钢、抗氢钢的研发应用。师昌绪主导的低偏析技术和合金研究,先后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发明奖三项,并被国际材料协会授予“实用材料创新奖”,相关研究成果很快即被收录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师昌绪的科研工作开始出现中断,一度被关进牛棚、下放劳改,直至1972年恢复工作,改任中科院金属所第四研究室主任。刚刚复职的师昌绪,随即带领团队与无锡动力厂展开合作,全力攻坚中国第一代耐热腐蚀大型涡轮叶片研发项目,相继开发了M38、DZ38G、DSM11等一系列抗热腐蚀合金,很快即被推广应用于地面汽轮机组、海面舰船燃机和多型发动机装备领域。1975年,师昌绪奉命赶赴贵州省170厂指导空心涡轮叶片生产改造,其间他领衔创制的冶炼、浇铸、型芯、检测等一系列工艺标准,大幅提升了当年贵州所产航空涡轮叶片的成品率,有力支撑了中国后续高温合金的制备和铸造涡轮叶片的生产。1977年,师昌绪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3月,师昌绪受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他所主导的铁基高温合金等三项研究成果荣膺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同年7月,师昌绪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时,正值金属所从冶金部重回中科院,面对金属所经费短缺、人才断层、设备落伍的一系列窘境,师昌绪力主确立以“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亲自担任两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强化青年人才招录培养和学科学术建设研究,迅速推动金属所重新回到了正常发展轨道。1980年1月,师昌绪升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9月,师昌绪与张光斗、罗沛霖等人联名发表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首倡发起设立国家级工程科学学术机构;同年10月,师昌绪创办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进一步将学术视野拓展至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领域,从总体上建构了基于快速凝固理论的非晶、微晶研究新方向,并率先在中国建成真空雾化制粉及激光制粉装置,接连促成国家计委在金属所设立“低偏析合金材料及制品示范基地”,世界银行在金属所设立“高性能均质合金工作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他还领衔首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重腐蚀防护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杭州湾和舟山金塘等大型桥梁工程,使得中国桥设计寿命首次突破一百年,大幅提升了金属所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984年8月,师昌绪从沈阳市调任北京,出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金属所名誉所长,开始从事战略科学研究工作。履职期间,年届64岁的师昌绪始创学部“主动咨询”模式,积极建言国家钢铁产业、通讯产业和科技队伍建设,推动科研单位与各级企业展开产研对接,指导金属所整合资源发起创办薄板研究会,迅速开辟了中国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研究新领域。
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师昌绪受命出任首届基金会副主任,推动编写了第一批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学科规划》系列丛书,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全英文材料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能源材料》(今《材料研究学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等4本核心学术期刊,主导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办法及其细则,倡导设立了旨在推动数学强国建设的“数学天元基金”,提出了“鼓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相结合”“基础研究实行基金制,要重视学科交叉”“中国科技期刊要从大做到强”等一系列战略性办会思想,继而从制度和理论层面奠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长远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师昌绪为挽救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材料腐蚀网站,他还专门筹措资金设立重大专项支持开展维保工作,为后续上马建设三峡大坝和核电站工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1989年,师昌绪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1年起,卸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的师昌绪,继而转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特邀顾问,开始积极呼吁国家加快批准筹备设立中国工程院,并于同年正式发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1994年6月,师昌绪当选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同年,师昌绪基于材料科学长远发展的思考,再度发出院士联名倡议,力主将储量大、质量轻的镁研究与开发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一举奠定了当下中国镁矿产能全球第一、多个研发中心并进的国际地位。次年,师昌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首届“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席。1997年,师昌绪在中国科协支持下,组织中国生物材料领域的8个一级学会发起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被推举为委员会主席。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制定期间,师昌绪两次力排众议推动材料科学列入国家重大规划单项,有力促进了中国材料科学研究的发展壮大。
2000年起,时年80岁的师昌绪,在战略科学研究领域更进一步,率先发出中国应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倡议,亲自上书国务院推动国家科技部设立纳米科技指导和协调委员会,发起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并出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功牵引推动了中国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同一时间,师昌绪还主动请缨担纲了国家“十五”规划“聚丙烯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863专项的首席顾问,开始动员党政军学界力量向久攻不破的碳纤维研究领域发起冲锋,其间历经10年持续攻坚,最终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比肩日本的T300生产线,探究摸索出了T700国产化生产工艺,完成了碳纤维材料在中国新型飞机上的全尺寸受力构件破坏性试验,直至2010年他仍在为中国的碳纤维研究应用事业建言献策,持续呼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联合性攻关,助力中国碳纤维材料基本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困境。
2011年1月14日,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逝世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师昌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师昌绪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
19世纪50年代,师昌绪开展了“硅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的课题研究,基本探明了硅元素对超高强度钢在回火过程中相变和强度产生的复杂影响,继而促进了适用于飞机起落架的300M超高强度钢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介入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研究后,他又领衔率先创制了应用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首型关键材料——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不含钴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合金。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师昌绪提出了低偏析理论及其技术路线,主持研制了以M17F、DZ125L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低偏析铸造和定向高温合金;领导研制了以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九小孔叶片)为代表的多项国防建设和国民工业急需的战略材料及其部件,丰富和发展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凝固理论、相变理论、性能评价方法,创造了中国高温合金材料研究领域的多个“第一”。
19世纪80年代,师昌绪等人首倡发出设立中国工程院的设想,并领导创办了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开辟了基于快速凝固理论的非晶、微晶研究新方向,首创应用的重腐蚀防护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技术,一举推动中国桥梁设计寿命突破百年门槛。随后转战战略科学研究领域的师昌绪,又倡导创办了中国薄板研究会和《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等多本核心学术期刊,参与推动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工作的长远发展。
19世纪90时代以来,晚年的师昌绪在战略科学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出任了中国工程院首届副院长、首届“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席,发起创办了中国材料联合会、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中国纳米科学中心。同一时期,他还积极呼吁推动材料科学列入国家重大规划单项,建言中国开展镁元素应用研究、纳米科学和碳纤维材料开发,牵引推动了中国纳米技术、碳纤维技术、金属腐蚀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镁合金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主要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师昌绪一生编著各类著作30余部,现摘选部分学术著作载录如下:
学术论文
师昌绪一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现摘选部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如下:
人才培养
师昌绪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在学科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培养人才,积极促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科院金属所创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培训中心”,国家计委在中科院金属所设立“低偏析合金材料及制品示范基地”;自主发起创办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力主推动国家创办中国工程院,为国家积极搭建起了一系列的科技人才培养平台。
师昌绪长期关心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98年国务院体制调整之际,他亲自领衔上书中央晋言产业部门所属高校划转问题,使得全国10所“211工程”工程大学得以统一划归国家教育部直辖;积极倡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级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推动立项了全国近半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培养了上百名硕博士研究生,带出了以李依依院士、傅恒志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材料科学界的领军型人才。
2004年,摘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的师昌绪,捐资50万元在中科院金属所设立了“师昌绪奖学金”,用以鼓励支持后学继续从事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领域学习研究。2013年,师昌绪再度捐资在中科院金属所发起设立“师昌绪青年科技人才基金”,用以激励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快速成长。
奖励与荣誉
科技奖项
荣誉称号
担任职务
人物评价
师昌绪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在告别大厅高悬大幅挽联:“拓基金,谋宏略,师老风范激扬民族魂;研材料,鼎工程,昌绪丹心熔铸强国梦”,高度总结了师昌绪一生的科研成就和精神品质。
师昌绪生前好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存浩也曾以《功勋韬略强华夏 师表才情育新星》为题,公开撰文称誉“师昌绪是中国当代材料科学界的巨擘、中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科学界极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者”“他远见卓识而又勤奋好学的足迹深深地印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4年11月,中日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理事长有山正孝致电缅怀师昌绪称“我要对您在日中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特别感谢您多年来作为桥口基金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努力”“我愿继承您的意志,为日中友谊和善意以及科学技术交流作出进一步努力。”
2015年2月,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师昌绪的颁奖词中写道:“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后世纪念
纪念作品
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原创校园思政话剧——《寻找师昌绪》,作品通过演绎师昌人生道路中的一次次选择,展现了他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而奔波操劳的人生故事,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与科学大师的对话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纪念活动
1998年,为表彰师昌绪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促进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凡贡献,美国最主要的16家高温合金生产与应用企业联合捐资在北京科技大学设立了“师昌绪奖学金”。
2011年,天津大学以校友师昌绪的名字命名,筹资100万元发起设立了“天津大学师昌绪奖学金”,积极表彰激励北洋学子以师昌绪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刻苦学习钻研材料科学理论与技术。2015年10月,师昌绪逝世一周年之际,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启动“师昌绪荣誉学位计划”,旨在进一步激励材料学子以师昌绪为楷模发奋读书。2016年5月,师昌绪塑像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31号教学楼前落成。
2015年6月,湘潭大学学在材料学院发起设立材料类“师昌绪班”,旨在通过创设本科生培养精英班的模式,传承师昌绪的治学和钻研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材料学科后备科研力量和学术精英。2015年7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发起设立学会最高科技奖——“师昌绪奖”,并于同年11月正式召开了首届获奖者颁发大会。
2018年,师昌绪诞辰100周年之际,为缅怀师昌绪对中国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联合发起设立了“师昌绪新材料技术奖”,并在首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颁发了首届“师昌绪新材料技术奖”,以表彰激励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科技材料工作者、新材料企业持续注重和专注于新材料事业发展。
学术传承
201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金属所发起组建“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矢志以学术建设传承师昌绪精神,提升中国重点工程先进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制备能力。2020年起,“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启动举办首届“师昌绪先进材料论坛”,力求通过组织开展年度跨学科交流研讨,推动材料学科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交叉融合。2022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发起主办“首届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交叉高峰论坛暨师昌绪讲座奖报告会”活动,希冀通过论坛活动的举办,着力打造高水平、引领性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参考资料
师昌绪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1-27
《材料大词典》.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师昌绪.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2-24
师昌绪同志逝世--新闻报道-人民网.人民网.2023-01-14
九三学社追忆师昌绪: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人民政协网.2023-02-18
师昌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共产党员网.2023-02-24
师昌绪:从“材料人”到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2024-04-02
师昌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2023-01-14
师昌绪:从“材料人”到战略科学家.学习时报.2023-01-27
师昌绪.中国工程院.2024-04-02
了不起的大科学家 | 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中国科技网.2023-01-27
师昌绪专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2-17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3-02-18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师昌绪院士获小行星命名.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2023-02-18
师昌绪当选“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科学院.2023-02-18
师昌绪:一代科学巨匠 毕生献给科学.中国工程院.2023-02-18
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1-27
师昌绪院士生平简介----深切缅怀师昌绪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2-17
师昌绪.新华网.2023-02-18
师昌绪先生当选“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2023-02-18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师昌绪:“什么地方需要我,我就到那个地方去!”.光明日报.2023-02-23
深切缅怀师昌绪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3
他凭一张草图,为航空发动机造“翅膀”.全景科学家.2023-02-23
九三学社追忆师昌绪: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人民政协网.2023-02-24
师昌绪年谱简编.光明网.2023-02-24
师昌绪院士生平简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认识神奇的碳纤维(下).学习时报.2023-02-23
师昌绪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4
深切缅怀师昌绪院士(讣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材料科学探索》(中国院士书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汽车薄板及成形技术》.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新型材料与材料科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4
关于申报2013年度师昌绪奖学金的通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第五届“师昌绪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报告会暨颁奖仪式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关于召开第六届“师昌绪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评选工作会议的通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师昌绪:“为祖国做贡献是人生第一要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4-14
九三学社2002年大事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2-25
师昌绪.中南大学校友会.2023-02-24
【评优】关于申报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桥口隆吉奖学金项目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3-02-25
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2-25
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2-25
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院士.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02-22
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2-25
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理事長有山正孝唁电.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光耀人间.央视网.2023-01-14
校园原创话剧《寻找师昌绪》激励青年学子.光明日报.2023-02-24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之《寻找师昌绪》在扬汇演.科协改革进行时.2023-02-24
天津大学设立“师昌绪奖学金”师昌绪院士亲自颁奖.中国工程院.2023-02-25
材料类“师昌绪班”.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02-24
光威复材获首届“师昌绪新材料技术奖”.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23-02-2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2-25
第二届“师昌绪先进材料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通知).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2023-02-24
首届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交叉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