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水墨山水画,拥有“画中之兰亭序” 的美誉,现分藏海峡两岸,本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小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两段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取景于富春江两岸,黄公望观察富春江两岸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历经三四年完成这副作品。《富春山居图》画卷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上山峦起伏,水流徊,有村落、平坡、茅亭、水阁、小桥、渔舟人物等,通过画面如同身历其境而又心情疏阔舒畅。画山峰多用披麻,干净利落,自由活泼,画树,近者用笔苍老秀润,远处平行用米点。黑色层次丰富,透明而凝重。这幅长卷用墨淡雅,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延展,空间显得极其自然,具有“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之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富春山居图》是“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的山水画,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是联系两岸关系和谐友好的重要纽带。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湾的特展拉开了其文化创意传播的序幕,文化创意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还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怀。特展结束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富春山居图》为题材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

作品内容

画面内容

画面内容曾遭火焚,原来前段尚“平沙五尺余”的部分已经亡佚。画面中开卷坡岸水色 ,山峰起伏争秀,形态迥异;下是茫茫江水,水面如镜,后高峰突起,隐约连绵;山间丛林茂密,姿态万千,点缀村舍茅亭,天然巧成,水中则有渔舟垂钓,钓者悠然,大片的空白水面构成了画面虚实的和谐统一。

结合浙江省博物馆藏《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用师卷》两段观看,画面从一座巍峨的山峰开始,图画上山峰的边缘汇集在一起,峰峦收敛锋芒,又圆又厚,其缓缓而向上逐渐堆积的土堆向左慢慢倾斜,其中还有屋舍聚散四周,沿岸树石远山迤迤;然后是倾斜不平的沙滩,水岸坡石;紧接着冈陵起伏山势峻噌,树木错落。近看有一士人杖渡桥,引领观者的视线进入幽深的山坳中,里面有几间房屋,可能为隐士结庐隐居处,此处峰回路转,山脉高低起伏,还有水流、云雾环绕;紧接着从推移的山峰观看,山与山相连的山谷处点缀有几间房舍,此处江面逐渐变宽,近处江面有渔人钓艇,还有苍松茅亭,亭中有一士人正倚栏观鹅,随后为一近景平坡,上有一片参差不齐的森林,随后为一条宽阔的江水,两只细艇并行其上;最后一段一峰拔地而起山势陡峻,紧接着为横山平原,阔水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全幅画卷的构图整体观之有着聚散的韵律,其聚散之间的间距又或长或短,构景的疏密动静得宜。

题跋

黄公望在画卷完毕题跋后便赠与无用和尚,随后几百年该画途径数人,画上有沈周文彭、王稀登、周天球邹之麟金士松董其昌题跋,还有沈德潜跋,金士松奉勃补书、乾隆御识,臣梁诗正奉敕敬书。

创作背景

1279年,宋灭。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10岁的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黄公望少时才华已为当地人所共知,曾两度任书吏,最终身陷囹,出狱时年近半百。此后黄公望一心学画,以卖卦为生。黄公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古稀之年黄公望云游来到浙江省富春江畔,见庙山坞风光如画,远离尘嚣,便决定结庐于此,就这样黄公望在富春江畔居住了七八年。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决意要将“富春江山水美景”收入画卷。

至元四年,79岁的黄公望始作此卷,画卷题款后,黄公望将此画赠予与他一起游览富春山水的无用和尚。巨幅画成本非一日之功,加之时常云游在外,画卷又不能随身携带,很多时候都是在外看到茫茫江水,群山争奇,黄公望便先行模写于小块纸样上,回到家中再“逐旋填札”。所以,尽管黄公望已经年逾八十,画作却“阅三四载未得完备”。为了更形象传神地描绘出这些景色,黄公望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不仅早晚登山远眺风景,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还在春秋时节煮茶焚香、云游体验,对这一带的山川溪流做了极其细致的观察。

艺术欣赏

构图

《富春山居图》构图画面既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又让人体味到平淡简洁的艺术境界。该图采用独特的横卷式构图法,将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横移,并由平面逐渐扩展到纵深,景物排列井然有序,富有空间层次感,构图布局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富春山居图》将深远、平远、高远进行有机结合,空白和实景各占一半,空白具有空问感,虚与实相得益彰。黄公望将所有的景物都以平移的方式和横式的构图在画卷中一一展现开来,画面中山和水、树和木疏密有致,按照由远及近的方式对险峻而又起伏变化的山峦进行描绘,与色彩浓重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富有生机的小桥流水、房屋村舍等,画面呈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笔墨技法

黄公望利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怡人景色, 观者可以通过画面更好的体验“秋天的味道”。

干湿墨法

黄公望多用干湿并用、长短不等、中侧锋兼用的笔法来描绘有着丰富变幻的山石和茂密葱郁的树木,不管是枯润墨法的运用,还是干笔墨法的运用都实现了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景物跃然纸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作品画面中的树木使用浓墨和湿墨,诸如山水等景物则用干笔进行勾勒,逐渐由淡到浓,淡墨描绘、浓墨收尾,画面中的树木和山水在用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浓淡结合,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极大的提升了作品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骨法用笔

《富春山居图》体现出了黄公望晚年的用笔骨法特点,画山石使他用披麻皴为主,有时又兼用解锁皴、牛毛皴等,勾皴结合、交替使用;多用中锋笔法,兼以侧锋、尖锋,干笔和湿笔间接使用,笔触清新、浓淡分明、一气呵成,使线与线之间的区别更为明显。画树林时采用米点皴、雨点皴的笔法,在丛林山峦之间用大小粗细各不相同的墨点来表现树木,虽然细腻,但落笔利落轻巧、 疏密得当。

点苔法

点苔法的应用突显出了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的特质,赋予作品以蓬勃的生命力,提升了画面的自然美感。作品采用浓淡和大小各不相同的苔点,丰富了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同时还真实地再现了富春江畔秀丽的山山水水。在画卷的前段,综合了秃笔、圆笔、尖笔、聚锋、侧锋和中锋等多种笔法,这些苔点闲散有致、浓淡不一、若有似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意境特色

《富春山居图》虽然是描绘的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表现了出来,作品《富春山居图》不仅仅是对富春江一带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色的机械描写,还是黄公望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主观的情感和客观景 物的结合体,象征着对清逸平淡、物我合一的境界的追求。

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富春山居图》拥有明代书法家沈周董其昌以及清代书法家恽南田等人的题跋,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是提升了作品的内涵,突显出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历史传承

《富春山居图》成卷于1350年,黄公望便赠予无用和尚,一直“隐晦”于民间;明成化(1465-1487年)时为苏州市大画家沈周收藏;弘治元年为樊节推舜举所得,后又转手谈思重(隆庆庚午1570年)、董其昌(万历二四年1596年);董其昌晚年出手给宜兴市收藏家吴澈如,此画入吴家后为吴家之宝,明代末年在宜兴吴府传至第三代吴洪裕收藏,吴洪裕在家中特建“富春轩”藏之,爱若至宝,吴洪裕临终前时提出要将《富春山居图》 为他火殉,后被其侄子吴静庵(字子文)抢出正在点火烧《富春山居图》,自此《富春山居图》成了一大一小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此画,将《富春山居图》修复装裱,小段被称作《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本卷长段被称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本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先后经张伯骏(张范我)、季国是、高士奇王鸿绪安歧等藏家之手,于1745年被征入宫,一直将画珍藏在皇宫内;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收入此图;抗战期间与大批文物一同南迁,于1948年运至台湾后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王廷宾获得,又辗转多位藏家之手后便石沉大海了,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解放后,供职浙江省博物馆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知后,多次与吴湖帆商洽,后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劝说,于1956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入“浙博”收藏,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分藏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 《富春山居图》 特展”。

作品地位

《富春山居图》是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至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是“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的山水画,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黄公望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黄公望的笔墨风格在元代四家中最丰富、最全面,很难用一个字概括,他的山水画更倾向于雅、正、清、逸的格调。《富春山居图》出现后对后世画坛产生广泛影响,是诸家对黄公望的学习和诠释。

《富春山居图》 作为联系海峡两岸的传统艺术载体,是联系两岸关系和谐友好的重要纽带。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的举行拉开了《富春山居图》文化创意传播的序幕,其文化创意传播在彰显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怀,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摹本信息

明清许多画家如沈周、张宏、邹之麟、王翚等都临摹过《富春山居图》,其中沈周、张宏、王翚的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湾特展后,刘大为、李奇茂、杨晓阳、孔仲起、吴山明、白宗仁、张松、宋柏松8位两岸书画大师加盟历经一年创作了一幅长8.8米,高0.66米《新富春山居图》。

作品争议

《富春山居图》研究的争议,大多聚焦在其真伪的问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卷《富春山居图》,一卷称《子明卷》,一卷称《无用师卷》,两卷都在乾隆朝时先后进入内府的收藏,爱新觉罗·弘历时定《子明卷》为真本,并在《子明卷》上密密麻麻地题了五十余则题跋,爱新觉罗·颙琰时胡敬编《石渠宝笈三编》时,已订正乾隆的误鉴,认为《无用师卷》为真,《子明卷》为赝。数十年来学者也都认为乾隆误判,认定《无用师卷》为黄公望的真迹。

1974年徐复光先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明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黄公望的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文,引发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真伪之辩,在辩论过程中澄清了问题,有关《富春山居图》人、时、地等细节的更加清晰。2011年5月11日在北京举办了“海峡两岸黄公望艺术论坛”,此次论坛为台北市特展拉开学术序幕。对于《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的真伪考辨,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单国强指出《子明卷》、沈周临本其原本就是现在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它们之间的部分就是被烧的“平沙五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指出《剩山图》真伪的关键为“吴之矩”骑缝章。

衍生作品

2010年3月20日《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在黄公望家乡常熟市首发,将分存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富春山居图》在邮票上实现了“团圆”,邮票将原画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刻画于方寸之间,显得精美而壮观。

2011年6月1日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市合璧展出,当天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岸文化使者”朱炳仁设计的《富春山居图》首套铜雕电话卡在杭州市首发。特展结束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富春山居图》为题材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包括电影、文化创意商品、行为艺术、度假村等。《富春山居图》 逐渐形成品牌,并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

2013年6月1日是《富春山居图》合璧两周年,《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推出了“公望富春”文化周系列活动,小说版、音乐版、电影版《富春山居图》。

参考资料

《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中国新闻网.2023-01-19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半月谈网.2023-01-19

..2023-01-19

谈《富春山居图》的乡愁.中国新闻网.2023-01-19

..2023-02-04

《富春山居图》合璧会有期(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19

《新富春山居图》亮相联合国殿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05

《富春山居图》为何如此有分量?.中国新闻网.2023-02-05

..2023-01-19

..2023-01-19

..2023-02-04

..2023-02-04

浙江兴起《富春山居图》热.中国新闻网.2023-01-19

《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在黄公望家乡常熟首发——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17

《富春山居图》衍生品受热捧 大师称用艺术留下历史——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17

《富春山居图》合璧两周年.中国新闻网.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