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旺火

旺火

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有“中华一绝”之称,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省份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地春节元宵节期间的一种社火民俗活动。若要论旺火的规模和造型,当以怀仁旺火最具特色。据清乾隆《大同市府志》记载:“元旦,垒炽炭于门,状若小浮图,名曰“旺火”。

旺火的形式主要是用大块的煤炭垒成一个塔状,然后在里面放柴,塔的外面披彩花,张贴写有“旺气冲天”等字样的红色纸条,以图吉利。午夜十二时,燃放鞭炮的同时,将旺火点燃。旺火形成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景象壮观。此时,附近的乡民会围着最大的旺火堆转圈,祈求“旺运”,全年“兴旺发达”。怀仁旺火是古老的祭与社火表演结合的遗存,它寄寓着人们对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祈愿。

2009年,怀仁市旺火习俗入选第二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怀仁旺火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起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垒旺火的习俗在山西省各地兴盛已久。有学者指出,旺火即“柴”,是古代祭拜天神仪式的遗俗。《仪礼·觐礼》:“祭天,燔柴。”《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这一论断将旺火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并且把文化寻根到祭祀仪式。现在怀仁地区的请祖先垒旺火,点旺火、摆供、燃香接神习俗,可能是古代祭拜天神仪式和祖先崇拜的遗存。

宋代

在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又称为“立春”“元旦”“ 元辰”“ 元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则称作“上元” 。最初的旺火为篝火或者柴草作为燃料,到了宋朝开始使用煤炭,逐渐形成碳旺火。据宋朝庆历年间,河东路转运史陈尧佐的记载:“上元之夕, 家家烧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氧氯化碳上属,天为之赤。”宋代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旺火习俗。

明清

明清时期旺火习俗开始形成规模。据明代中叶陆深《浮山遗灶记》记载:“ 岁上元之夕, 无论大小,家家置一 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燃,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文中的浮山县是指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浮山,石炭则是山西的煤炭,这也是关于旺火较早的文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所著的《怀仁县志》记载:“正月、元旦:朔兴烧旺火,放爆竹,祀天地众神及先祖毕,家众以次拜族党、亲权、饮食相招,弥月乃止。”

清代乾隆的《寿阳县志》记载:“ 上元前后三日, 坊肆里巷, 俱于门前塑泥作弥勒佛、判官、狮子及棒槌等样, 围石炭焚之, 通宵不息,名曰塔火。” 清代乾隆《大同府志》记载:“元旦 , 垒炔炭于门,如浮图状, 名曰旺火”。 元宵节前日起,城市张灯结彩, 垒旺火,郡城四大街尤盛。”清代爱新觉罗·旻宁赵城县志》记载:“ 上元炽炭于庭中,曰兴旺火,祀神。”均对旺火有明确的记载。另外,《土默特旗志》《归绥县志》等均对旺火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近代

随着原煤旺火“禁燃令”已执行多年,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原煤旺火开始淡出乡民们的视野,旺火的材质开始向着节能、环保的理念方向改进,市场上逐渐出现了香旺火和环保旺火。香旺火是由硬质秸秆、木屑、树枝等磨成粉面制作而成的“香旺火”,一张纸就能点燃,且燃烧时无烟、无味、通体光亮。一个底直径50厘米、高75厘米的“环保香旺火”,燃烧后的土木灰仅有1公斤左右,而且是上好的农家肥。环保旺火有两种:一是里面安装灯光照明,然后在外面使用喷红色油漆的塑料包裹;二是用特质金属制作旺火塔的外形结构,然后再外面安装红色的布条,通过用电吹风的扇到的方式达到类似火焰燃烧的效果。香旺火和环保旺火两者都有污染少,体积小,无需拢造的特点。

旺火习俗

旺火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辞旧迎新,寓意新的一年兴旺发达的象征。点旺火习俗主要集中在除夕元宵节两个时间段。在除夕的时候,当地的乡民家家户户都会垒起旺火,老百姓家里垒的旺火相对比较小,高度大概在0.5米至1.5米之间,大部分地区的旺火材质以碳为主,也有部分地区用木头、柴草作为原料。

垒旺火

旺火最重要的就是“垒”。垒旺火第一步要选择大小匀称,便于切割,有一定焦油性的优质碳。垒旺火的用碳,要越往上越小,一层一层的向上垒砌,边垒边切割,每块碳要修割成一个“毛面”和五个“阳春面”的造型,毛面朝里,便于燃烧,光面朝外,有利于结构的稳定。第二步是垒的旺火造型要美观。旺火大多会垒成佛塔的形状,最底下的一层最大,然后在垒的时候层层收缩,最后形成中间是空的,塔顶是尖的,宝塔造型。第三步是在垒砌的时候,要留有均匀的透气孔,便于空气进入充分燃烧,且点燃之后的火苗可以从透气孔窜出,使旺火更加壮观。另外,旺火讲究“天圆地方”,要在垒旺火的时候先用砖石砌一个方形的砖台,然后再开始在砖台上开始垒砌,垒的时候要在朝南的方向留出火口,并且将旺火的内部放置柴草,最后在圈成宝塔的上面放一块扁平的煤块作为封口,选一细长的煤块立于扁平煤块上面,这样的旺火就算垒砌完成。

垒砌旺火的位置一般选择为院子的中央或者大门前的空地,中间的填充物则选择容易燃烧的木材,一般为桦皮、松枝、草、纸等。旺火的垒砌高度也要“一年更比一年高”,寓意年年高升,生活越来越好。

罩旺火

为了美观并且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旺火垒好之后还要“罩旺火”。所谓罩旺火就是在其外边做一些装饰。一种是用红、黄、绿彩色纸成网状,然后从上往下套在旺火上,然后用红色的绸子系个大红花挂上面。还有一种是在旺火外表装饰很多彩色的小灯,之后张贴写有“旺气冲天”“虎年大吉”等字样的红色纸条,以图吉利。

点旺火

“点旺火”又称为“发旺火”,取“发财”“发达”的意思。春节期间点旺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晚上。除夕点旺火的时间是在午夜十二点,待等到子时的钟声敲响之后便将旺火点燃,同时燃放鞭炮。元宵节点旺火的时间大约在晚上的7-8点。而民间的“请王”“接祖先”的点旺火时间大约在下午4点之后。民间认为,点旺火不仅有祈福兴旺发达之意,而且还有祭祀接神的作用。所以,在点旺火的时候还要摆供品和燃香祭祀,以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万事亨通”。

转旺火

“转旺火”是旺火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除夕和元宵节的旺火点燃之后,乡民们会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此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烤旺火

除夕的旺火在火势最旺盛的时候,乡民们转完旺火后还会烤旺火,大家以旺火为中心围站在旺火旁,将身前身后都要烤一烤,祈求兴旺发达。孩子们则要吃在旺火上烤过的馒头,祈求康健。而“逢九”年的人则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内衣,拿到旺火上烤一烤,借助旺火燃烧的旺势,祈求趋吉避凶,逢凶化吉。

接旺火

旺火是人们对家业兴旺、运势兴旺的美好祝愿。除夕的旺火在燃烧几个小时后,乡民们还会将一部分正在燃烧的炭火“接到”自己的灶火里,祈求旺运的持续。

旺火禁忌

旺火是乡民们对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的美好祝福。民间有旺火拢得越旺,家业越兴旺的说法。所以,在点旺火的时候不能说“点不着”或者“旺火不旺”的话语。在旺火燃烧的过程中,则最忌讳说“塌了”,即使是旺火不小心塌了,也只能说“谢了”。因为在山西方言中,“塌了”“倒了”是“衰败”的意思。点燃旺火后,整个正月里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祈求日子越过越好。而旺火燃烧后的灰迹也要等到破五节才能清理,乡民称为“破五”,又叫清扫“迎财神”。

各地旺火

垒旺火的习俗独具特色由来已久,各地的旺火的垒制方法不一样,叫法也不相同。山西省北部地区用大炭块垒成的叫旺火、火龙等。山西省的南边和山西中部地区则用木柴、柏枝和秆草点火,称为柏枝火和点旺草。山西阳泉一带则用红土泥把外面抹光,然后用木棒槌,把火眼穿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山西东南部一带则是泥塑造型,中间填充煤炭点燃,根据外形特征叫塔塔火、生肖火、狮子火等。京西一点则用煤炭垒砌成塔型,称之为台火。

山西北部

据清乾隆《大同府志》记载:“元旦垒炽热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晋北在除夕的时候会放鞭炮垒旺火,大同市人把 “ 垒旺火” 叫“ 拢旺火” 。拢得意思是把“ 福神”“喜神”“财神” 都拢到自己身边,祈求家人们能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好事连连。

忻州偏关一带的乡民们则要用树木、柴草、煤炭,架起旺火,再置以柏枝,接神后由家里的男子点燃,也有的地方是点燃院内火炉,俗称“年火”。据《偏关县志》记载:“垒旺火,除夕各家院内均要垒火塔,旺火贴为旺气冲天,深夜三四点,要点燃旺火响炮、敬香、敬表、敬供接神。”

山西中部

与山西北部不同,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则是在正月初一的早上点旺草。旺草的多选用谷草、木材、秸秆等材料,在除夕的时候将捆扎好的旺草放置于院子中。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全家人都会围在旺草的四周,之后将旺草点燃,同时人们还要跨过旺草,寓意躲开灾难,平安吉祥。旺草在熄灭后要等到过了破五节才能清扫,祈求旺运长存。

山西晋中一带,还要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天的“塔塔火”。附近乡民每家每户都会垒砌这种高约四尺,下宽上窄,砌砖时不实垒,需要架成花栏向上,中间留下空隙,到了晚上的时候火焰便会喷出。

山西省的太原清徐和长治县一带,还会用煤和粘土混合起来制成煤泥。然后根据每年的生肖情况,用煤泥垒制十二生肖火。

山西西部

在山西的柳林镇一带正月十五要打圪针火。所谓“圪针”,是乡民们从野地里砍回来的新圪针。在晚上的时候,点燃圪针火的同时燃放鞭炮,之后还要跳过火堆,祈求吉祥平安的寓意。等到圪针火熄灭后,还要在柴烬上烤枣山吃,之后在火堆上扣置一个竹筛子,第二天的清晨,要及时用筛子筛灰烬,看最后筛选留下什么种子,来年的此类农作物就会丰收。

山西东南部

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市一带在正月十五的时候会垒砌狮子火。这种旺火一般用泥塑制作造型,然后中间填充煤和柴,点燃后的动物火口眼冒出火光,十分壮观。在晋东南一带有时还会将此类旺火的造型制作成人的形状,故又称为“人火”。据民国《翼城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人家剪彩纸为条,黏绳上缚门外二壁,夜悬纱灯十数对。门内必设燎光如白昼然。每祠庙前列木架油盏,以彩纸罩之,望之如列星名曰灯山。塑泥为人兽形,空其中以煤炭实之燃,则眼鼻腾焰,谓之狮子火,又曰烧秦桧。”

寿阳县、平定、昔阳县、和顺一带国元宵节的时候,则会用红砖打好底,每一层码砖时,当即留下火眼。砖体砌好后,用红土泥把外面抹光,然后,用铁锹把儿把火眼处捅透。据说以前是用木棒槌,把火眼穿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棒槌火讲究“七个窟窿八个眼”,横七竖八,指横着数一圈有七个眼,竖着数一列有八个眼,火身高一米五左右,棒槌火的顶火可以烤重阳糕

山西南部

在山西南部的地区用煤炭作为旺火燃料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用柴火或麦秆火代替。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会早早的起床,然后燃放鞭炮,点燃柏枝,大家还会从点燃的火堆上跨过,祈求平安康健。在河津市一带,则会在正月初一的时候将柏叶点燃,全家人围着烤火。柏叶的“柏”音同“百”,又有长命百岁之意。在吉县一带则会在正月二十三的时候,在院中燃烧一大堆柴火。待柴火烧尽之后,会拿出两个筐子在上面滚,如果两个筐子相撞在一起,寓意家庭美满幸福。

京西元宵台火

相传,京西的台火传自山西省。明初的时候,有大量的山西省移民到京西各处,然后将旺火的习俗也带到了这里。在正月十五的时候,京西一些产煤的地区也会用大石砌成火台,用煤块垒制成塔的形状。旺火传到京师之后,演变成“烧火判”,或“烧秦桧”。

内蒙古中部地区

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过春节的时候也有拢旺火的习俗,其源自山西省。据民国年间编的《绥远通志稿》卷五十民族中记载: “绥远汉族人民,其初大都来自山西省,尤以晋北各州县为繁。“绥俗接神时,院内置木架支铁,实土垒炭于中,高起若佛塔,及时之,名曰发旺火。无炭者架木燃之,并用柴引火,纳于炉灶,煨以柏叶,家人衣服冠带,皆就旺火略烘,供取接旺气,避邪秽之意。“是则年节而设旺火,民间盛行,其来久矣!”由此可见,大量的山西省人迁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同时将拢旺火的习俗也在这里得以延续。

旺火的意义

煤炭承载着人类对光明和温暖的追求,旺火是它的理想载体,旺火历经千年演变保留至今,它在满足人类抵御严寒的同时,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照明御寒

除夕的旺火讲究的就是个灯明火旺。山西省的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在过去还没有普及电灯的时候。寒冬的除夕,点燃旺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充当照明的作用。家家户户围绕在旺火周围,喜庆吉祥,热气融融,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烈。有句话叫:“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在元宵节的时候,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在游街社火的时候,旺火可以取暖驱寒。

精神向往

祭窑神

山西煤炭丰富煤窑众多,在采煤技术不够发达的时候,采煤危险重重。于是在每年的冬至或腊月十八为祭窑神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 直到正月十五之后, 煤窑要“歇窑” 。附近庙里的僧人会敲锣打鼓的一家一块儿的去“齐炭”,然后把齐来碳晚上在寺庙拢旺火。附近的乡民则会去玩耍人称“过庙会”。还有部分矿工家里也会拢旺火,庆祝平安归来。据清代刘大鹏晋祠志·附录》中的《柳子峪志》卷六“窑神庙” 记载:庙在正沟之南, 而南沟口左, 危崖之巅, 正殿一楹, 奉祀窑神, 男女两像, 并坐于上, 又有二侍像。殿额二扁,一曰“ 照临” , 一曰“ 锡福无涯” 。

除夕旺火

除夕夜点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习俗。在晚上十二点的时候燃放鞭炮,同时点燃旺火之后,人们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祈求来年顺风顺水,人丁兴旺。旺火熊熊燃烧的时候,不时的发出噼啪的声响,火苗则从煤块的缝隙中喷发出来,一幅喜庆祥和热闹非凡的氛围跃然而生。旺火的烟雾过后,乡民们还会烤馍馍,祈求旺火烤的馍馍可以让自己平安康健。有的逢九年的百姓,还会将内衣在旺火上烤一烤再穿,祝愿来年顺风顺水。 最后还要将网获得碳,夹到自己家的灶中,祈求旺运满满。燃烧后的残渣要等到破五节,“破五”的时候再清理干净。

元宵节旺火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旺火大多是政府、企业或者经济条件好的个人垒砌,通常会垒砌到宽阔的街道上。这些旺火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很大,有的还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联系三天发旺火。其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旺火最大,有的高大十几米,用煤炭可达几十吨。附近的乡民都会上街参观旺火,也会在元宵节当天举行社火表演。晋北地区的元宵节,旺火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生礼仪旺火

山西省的部分地区有着过十二岁生日的习俗,又称为“开锁”,“圆锁。”在小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长辈都会去请一把锁,祈求小孩子能够长命百岁。而一些富裕人家在为孩子操办十二岁生日酒席的时候,也会垒一个旺火保佑孩子一生顺利平安。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民间有“娶媳妇点旺火, 新郎小登科”的说法。在山西省北部地区,人们在结婚仪式上都会点旺火。当新娘子下轿的时候,踩着地下铺的黄布,然后到旺火前转一圈之后方可入婚房,祈求驱邪化吉, 人生兴旺。

相关传说

传说一

相传在古时候,山西怀仁市地区战乱频繁,百姓民不聊生。司命帝君爷在以“这一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词上报玉皇大帝。玉帝听了后震怒,并派火的神君前往查看,谕之曰:“徜此报属实,则务于今年交岁之时火烧奸顽,即使殃及池鱼,亦在所不惜。”于是,火德神君下凡后查看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发现当地的古风尚存,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事频发。可是,火德神君还得回天庭给玉帝复命,于是心生一计,他告诉当地的百姓在除夕交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点起火来,玉帝远眺就就可以看到簇簇火光连在一起,一片火海的样子,这样既保全了百姓又复了天命。

传说二

相处旺火起源于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在远古时期的时候,世界发生了“天倾西北,地倾东南”的大灾难,当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他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这个时候,人类的始祖女娲挺身而出,补苍天,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拯救了世界和人类。而今天的山西平定县东浮山,又被认定为女娲补天处。传说,女娲在山顶上建立的很大的灶台,用煤炭来炼五彩石,以石补天。

创说三

传说古代的时候,九头鸟经常的出来残害百姓。一年除夕的时候,有名青年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们除掉这只九头鸟。于是,他拿起大斧头,跋山涉水、历经险阻终于来到了九头鸟的洞穴。他机智的靠近九头鸟,找准机会,持起大斧头朝着九头鸟的头部砍去,瞬间,血溅四壁。受伤后的九头鸟恼羞成怒,于是边和青年开始了激烈的搏斗。经过,多个回合之后,青年终于将其制服,但苟延残喘的九头鸟死性不改,拖着一口气逃跑出了洞外。滴落的血污,滴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灾难。此时,万般焦急的青年忽然发现前面有一片树林,于是拿起火把就点了起来,以此来向百姓发出警报。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和爆竹声响成一片,声音飘到了百姓耳朵里变成了“快点旺火,快点旺火。”于是,百姓们都点燃了柴草旺火。此时的除夕夜晚被旺火的熊熊火焰映红了天,怕火的九头鸟,无处躲藏,摔个粉碎。至此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狭义青年,每年到除夕夜的时候,都会拢旺火。

传承保护

通常来讲,在山西省晋北地区,大部分男性家庭成员在过春节或者结婚喜庆的节日的时候,都可以自己垒砌旺火。但是如果垒制县城单位的高10米、直径3米的大型旺火,就需要请专门垒砌旺火的工匠了。大旺火的拢造技艺复杂、选材考究、难度较大。而火龙班社便是专门承接垒砌旺火的职业班社,目前怀仁县关于大旺火的拢造技艺的持续传承且传承谱系完整,传承人主要有东关村旺火班传承人温连、城内村旺火班传承人迟丕仁、西关村旺火班传承人池培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春节(怀仁旺火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武雪峰、王振义、池新。

2009年,怀仁旺火习俗入选第二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怀仁旺火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春节(怀仁旺火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7

非遗里的山西年就是这个味儿.山西青年报.2023-02-04

垒旺火.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2-04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晋政发[2009]12号).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2-07

过大年节能减排 环保旺火成时尚.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2-08

朔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朔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02-08

环保香旺火创出致富路.山西日报数字报.2023-02-08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新闻网.2023-02-08

过大年也要节能减排:晋北环保“旺火”成时尚.中国政府网.2023-02-08

山西怀仁:“环保旺火”点亮“两节”夜空.中国新闻网.2023-02-08

山西人春节民俗中的“旺火”,你知道多少.凤凰网.2023-02-08

棒槌火.阳泉新闻网.2023-02-08

(民俗风情)说一说“旺火”.内蒙古区情网.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