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兰
冯景兰(1898年3月9日-1976年9月29日),字淮南西路,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他是一位著名的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和地貌学家。冯景兰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地质教育领域工作了50多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冯景兰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质学、矿床学和地貌学等多个领域。冯景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8年赴美留学,入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923年至1927年,冯景兰在河南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历任讲师、教授兼矿物地质系主任。1952年,冯景兰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9年冬-1972年春,冯景兰携母亲在江西峡江“地质学院五七干校”度过。1972年,冯景兰回京。
在冯景兰的研究工作中,他开创性地开展了两广地质研究、川康滇铜矿地质研究、豫西砂矿地质研究、黄河及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研究、工程地质学研究等。在矿床学领域,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这一理论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以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冯景兰还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在地貌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冯景兰于1976年9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经历
冯景兰,字淮南西路、怀西。1898年出生于唐河县一个地主之家(其祖父有1200亩土地),父亲冯台异是清末进士,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这家有做诗的家风。冯景兰也爱好做诗,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父亲曾协助张之洞兴办“洋务”,欲以实业救国。这对幼年的冯景兰有影响。不幸,景兰小时丧父,以后靠母亲吴清芝教育成人。
景兰儿时入家乡私塾,后就读于县城小学。
1913年入开封市省立第2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8年冯景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学习矿山地质。
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
1923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
1923—1927年,冯景兰任河南中州大学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系主任。除教学工作外,他还研究了开封附近的沙丘。这是他与黄河治理和开发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1927年他还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地质。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现代矿床地质工作之一。同年由他命名的“丹霞地形”已为地学界沿用。
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他先后与朱声、乐森璕等共同工作。调查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年,这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在两广境内进行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粤北地质矿产(1927年底)和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1929年)沿线地质矿产综合考察工作等。他们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区内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层在仁化县的丹霞山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厚300~500m,呈平缓状产出,经风化剥蚀后形成悬崖峭壁,到处奇峰林立,构成独特的景观,遂命名为“丹霞地形”或“丹霞地貌”。这个命名至今为中外学者沿用。
1927〜1948年,调查了北京黑山寨分水岭金矿,广九铁路沿线地质,粤北地质矿产(与他人共同完成),柳州市和桂北的煤矿,银铅矿,锑矿及“龙山系”、“金竹坳砂岩”,河北平泉,大同市,山东招远等地的地质和矿产,以及泰山等地的地质(与他人共同完成);参加了四川省、西康省和云南省三省的铜矿勘查、滇缅铁路沿线及陕西省北部的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1928—1929年先后进行了以柳州为中心的煤田地质调查工作和桂北的煤矿、银铅矿、锑矿及“龙山系”、“金竹坳砂岩”等地层及区内构造运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对两广的地层、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综合研究。
1929年在爪哇雅加达(今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冯景兰宣读了关于广东省地质矿产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还着文介绍了国外火山学研究的进展。
1929—1933年冯景兰任北洋大学教授,讲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普通地质学等课程。这段时期调查过辽宁沈海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河北宣龙铁矿成因、陕北地区地质等。
这时,冯景兰不仅潜心于国内的地质调查工作,而且对国际上地学动态也十分重视,并且尽量将重要的信息介绍到国内,以提高国内地质工作的水平。如为促进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他编著了《探矿》一书。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不止一次再版,发行甚广。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介绍了当时国际先进经验。这本书也是如今的《找矿勘探地质学》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学说》的文章。而地热地质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应是70年代以来的事情。
1933年起,冯景兰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不久,兼任地学系系主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1933—1937年,暑假期间冯景兰等调查了河北平泉、大同市、山东招远以及泰山等地的地质和矿产。他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驱之一。近十多年玲珑金矿的地质研究才是兴盛时期。
1938—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市与北京大学等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冯景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3—1945年间他还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和采矿系系主任。这段时期,冯景兰主要研究四川省、西康省(当时有西康省建制)和云南省三省的铜矿。
1942年出版了《川康滇铜矿纪要》。书中“关于西南铜矿之地理分布、造矿时间、母岩、围岩、产状、构造及矿物成分等均略作分析,以推论其成因,并估计其储量,研究其产量多寡、矿业盛衰之原因,以及其将来发展之可能途径。”由于该书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际意义。因此,获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此外,还发表了《西康铜矿》(1941年)和《云南大理县之地文》(1946年)等文章。后者除作地貌学理论探讨外,还注重实际应用,包括开发水力资源和水利等方面。可以说,这时期冯景兰除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外,还充分发挥了他在地质、地貌等方面科研的专长。
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师生回平津原校。冯景兰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1946—1948年间,他发表了《川康滇铜矿之表生富化问题》(英文)、《云南之地质矿产及矿业》、《云南玉溪地质矿产》、《中国水系的不对称发展》(英文)等论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景兰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努力培养人才;同时还从事地质矿产和水利资源的调查研究。11月,应燃料工业部之邀,冯景兰调查江西鄱(阳)乐(平)煤田。
1949年以后,一直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教授。
1949〜1950年,冯景兰调查了江西鄱阳乐平煤矿,平顶山市煤矿和巩县铝矾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1950年3月,应水利部邀请,参加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察。他指出,三门峡市坝址的地质条件最好。同年7月,又应河南省人民政府之请,与张伯声等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调查。
1951年6月,冯景兰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全面规划。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其随清华大学地质系调至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
1954年又被聘为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同年12月,冯景兰编写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调查报告》中的地质部分。
1956年冯景兰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工作。同年被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6—1958年,冯景兰参加了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考察队工作,为中方负责人。发表了《关于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几个与地质有关的问题》、《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迹象及现代湿地形成的原因》等论文,对黑龙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共享,坝库址的基地,沼泽地的分布、成因及处理,新构造运动和河床覆盖层的厚度,森林采伐与水土保持及水库淤积等课题均进行了科学分析与讨论。
1957年冯景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冯景兰根据国家需要,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他先后指导约20个研究生。这些人如今已经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同年他赴苏联参加中苏黑龙江省综合考察会议。两国专家共同研究黑龙江流域开发规划。他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1958年,冯景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8种迹象等。
在50年代,冯景兰还调查过吉林天宝山铜铅矿,辽宁兴城市夹山铜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他对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作了分析研究。
60年代初期,冯景兰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金、铜等金属矿床成因理论和区域成矿规律方面的研究上。他先后调查了北京市平谷、密云区等地的金矿、河北省的涞源县和兴隆、冀东、浙江省、豫西、鄂东、赣北、丹东市等地的矿床。
1963年9月,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的概念。1965年出版了冯景兰和袁见齐共同主编的《矿床学原理》。
1969年11月至1972年春,冯景兰与夫人在江西峡江农村“五七”干校度过。他们从干校回京后,冯景兰立即翻译国外新出版的《岩浆矿床论文集》中的文章,他一共译了9篇。1972年,冯景兰恢复工作,返回北京地质学院。
1976年9月29日上午8时,冯景兰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个人成就
教书育人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达50年之久,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中撰文的他的学生中,有学部委员、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真是“桃李满天下”。而撰稿者仅仅是他的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心中默默追忆他们的老师。这表明了冯景兰的突出业绩,也体现出他诚挚的爱国心、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作风。冯景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大致有如下方面。
以身作则,教书先教人。冯景兰先生信任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诚恳、平易近人,对事物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己严,生活节俭。“深感东风暖,喜见桃李芳;大好形势下,衰老也坚强。”这是他年逾古稀写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希望和鼓励学生奋进,并引以自勉。
热爱地质工作,通过野外工作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作风。冯景兰很注重野外教学,使学生学会地质工作。他的学生苏良赫写道:“在野外他总是大步走在前边,学生们必须紧步才能跟上。他边讲边行,行进速度既快又均匀。在行进途中遇到地质现象,就详细讲解。同学们虽然感到劳累,但收获则是丰富的”。冯景兰说过,走不了山路就别干地质。他还常教导学生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能适应野外的各种环境。他非常注意体育锻炼,希望学生也这样。这是顺利进行野外工作的保证。
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材。虽然冯景兰是老教授,但备课认真,十分注重讲课的系统性,还经常补充新的内容。他的同事袁见齐认为冯景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矿床学教学内容的,并认真编写教材。袁见齐写道:“在编写教材工作中,冯老和我被推为主编,在他负责审阅教材前半部章节时,他在原稿上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
注重讲课。讲课是教学的主要一环,冯景兰的讲课,很受欢迎。刘乃隆形象地回忆:“淮西师以他浓重的河南省口音与极为响亮清晰、抑扬动听的口语,生动通俗、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地质科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们很快对地质学有了初步认识而且产生了兴趣。”而且讲课方式,随情况而变化。曾繁回忆:“冯先生讲课很有条理,听课笔记很好记。3年级时岩石学讲得全面而系统,配合标本和薄片鉴定,以实物印证理论。4年级的矿床学对提高了要求,他用英语讲授,有时提问;要求做读书报告。岩石和矿床这两门课程,冯先生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心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按要求学好必修课程,并有扎实的野外教学,这是他每个研究生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关于研究生论文选题,冯先生放手由本人选择,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冯先生要求研究成果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是起码的要求,也是高要求。能达到这种要求,就可以避免在低水平上的重复研究,就是要求研究有开创性。冯先生对年轻教员也是这样要求的。
关心毕业学生的成长。冯景兰很重视毕业后学生的进步。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上面引用的诗句,便是冯先生和学生的诗作。表明冯先生对学生长期的关怀和期望。曾繁礽是冯景兰早期的学生,他写道:“冯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解放以后,我经冯先生介绍来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任教。”这样的事例还有。更重要的,冯先生希望学生超过先生。只有学生毕业后的努力,以及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怀和培养,才有可能达到冯先生的这种期望。
地质贡献
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
冯景兰幼时喜得湖北大冶矿石如获至宝,对大自然的兴趣愈益浓厚。因而,留学时研读地质学、矿床学等,本世纪20年代学成回国后毕生从事地质矿产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大量关于矿床学的著述。这都说明他是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之一。
上面提到冯景兰在地质教育上的成就。他在这岗位上潜心研究矿床学问题,又充分利用野外地质工作期间发现和探讨的一些成矿理论项目,发表了《矿床学原理》等许多著述,便是结合教学工作的产物。
冯景兰在两广、辽宁沈海铁路沿线、陕北、云南某些县区等处的地质矿产调查及其研究成果,是基础的地质矿产资料,又是开拓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大规模地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50年代时,有的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用冯景兰的有关著述做范本,实地证明其描述准确、结论公允,是好榜样。
冯景兰还注意科学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发表的工业小丛书《探矿》,其目的便是普及近代矿产勘查知识、原理和方法。5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矿产资源》一文,更体现了冯景兰希望多数人了解和关心中国的矿产资源问题。
治理黄河要治本
早在1926年,冯景兰就著有《开封附近沙堆之成因分布与风力水力风向之关系》等文章,探讨黄河岸边沉积物的成因等问题。50年代初,冯景兰多次参加豫西等地黄河坝址勘测,并写出报告。其中的《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测报告》、《黄河的特点和问题》等,可说是治理黄河工程地质基础方面的力作。对于根治黄河,冯景兰提出“治河必先知河”,应当科学地、充分地了解黄河的基本特点,才能把历史上对人民闯祸的黄河改变为为人民造福的黄河。50年代时,冯景兰还多次着重指出黄河含沙量的问题,认为这样高度的含沙量,不仅使下游河床淤高,因而泛滥、迁徙,影响到防洪和航运,而且淤满水库,填满渠道,严重地威胁到水库寿命、水力发电和农田灌溉。还指出:黄河在它那广大的冲积平原上,不但不汇聚华北平原之水,反成为河北省水系和淮河间的分水岭。这样长达千里的“河道分水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当人们沉浸在悠久的黄河文化历史中徘徊时,认真研究这些治理黄河带根本性的大课题,无疑是更有意义的。
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的研究
1956—1958年,冯景兰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考察工作。对黑龙江流域的矿产资源问题、坝库址的基岩及地形情况、沼泽地的分布成因及处理问题、新构造运动和河床覆盖层的厚度、森林采伐与水土保持及水库淤积问题等,冯景兰都进行过认真的考察并提出了看法。而他对黑龙江流域沼泽地问题尤为关注。无论是额尔古纳河或黑龙江的干支流都存在着严重的湿地现象。每届晚春初夏开冻至秋末结冰期之间,形成沼泽、泥淖等,断绝交通,使农田开垦及地质调查都发生困难。这个地区所以开发迟滞的原因,除天气严寒外,湿地的广泛分布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冯景兰认为,为了开发湿地,须先研究湿地的产状,了解湿地的成因,以便筹划处理湿地的方法;并认为现代湿地是由地形、气候和地质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矿床地质研究
冯景兰一生的论著达百篇,其中用英文写作的约20篇,论著中包括区域地质矿产19篇,矿床地质35篇,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15篇,铁路沿线地质5篇,地文学和新构造运动5篇,教材5种,其它有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以及译著等。其中以矿床地质占的比重最大。
他于1932年撰写的《宣龙式赤铁矿状构造及肾状构造之成因》一文,在详细的实地观察资料基础上,就矿物的共生关系、矿石化学成分和矿石结构构造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关铁矿沉积环境和过程的看法。在研究的全面性和详细程度上,该文直到现在还是值得矿床地质研究人员学习的。
冯景兰早就对金矿地质研究很重视,著有《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1929年)和《山东招远金矿纪略》(1936年)。他通过对地质、地文特征等的研究,提出应注意研究山东栖霞县唐山火山岩流下的沙金(1937年)。这是很新颖的。
40年代初,冯景兰对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省的铜矿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稍后,他还研究了上述铜矿的表生富化问题。这是根据研究中发现问题后进行的,体现了他的首创精神。比如,云南锡矿很出名。可是作为长期生产对象的氧化矿(即表生富化矿),几乎见不到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50年代初期,冯景兰和张伯声等,应人民政府之邀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勘察。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通过野外工作和研究,他们肯定了河南平顶山煤矿和巩县铝矾土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经过地质勘探工作,证实了上述矿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在这里,冯景兰的功绩是不应低估的。
到了60年代,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深化,在一系列场合或文章中,冯景兰对矿床地质理论问题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中他强调提出矿床共生规律问题。他认为,单一的矿床和单纯的矿床类型的存在,可能只是少数,而多数矿区的矿床,经常是复杂的共生体。并认为,掌握了这种共生规律,对于找矿勘探、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是更有利的。他的这种认识受到同行的称赞。
提出成矿封闭学说
1963年冯景兰提出“封闭成矿”的概念。他写道:“封闭成矿是指矿质和有用元素聚积成矿起决定性的地质条件而言的”,“封闭成矿的概念是受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捕’概念启迪转引来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是固体,但在形成矿床之时,矿质系以气、液的状态搬运、沉淀和富集的,它们是流体”。1959年,冯景兰调查燕山某地金矿时,见到一个剖面,上面为串岭沟页岩和长城石英岩,下有隐伏的花岗岩体。含金石英脉沿石英岩的张节理裂隙生成而在页岩下面富集。这里有一处1人在1天内采出百斤矿砂,淘出48两6钱黄金。所以该矿坑就命名为48两6。这显见是一种封闭成矿的关系。在《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冯景兰进一步阐述了封闭成矿的意义。他写道:只注意到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控制,而不注意或很少注意到封闭此种裂隙通道的构造圈闭控制,以及含矿气液流体的冷却凝固或(及)反应凝固,因而自行封闭的重要性,将见含矿的气液流体,自来自往,散而不聚,就不能固定下来形成所需要的矿体或富矿体。冯景兰早在60年代提出的封闭成矿和矿床定位课题,在70、80年代才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冯景兰培育出了承担国家地质工作和地质教育重任的几代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例如宋叔和、王鸿祯、张炳熹、马杏垣、池际尚、韩德馨、杨起、郝诒纯等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誉表彰
主要论著
1冯景兰,朱翙声.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8(1).
2冯景兰,张会若.广东粤汉铁路沿线地质.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8(1).
3冯景兰,乐森璕.广西迁江合山罗城寺门煤田地质.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9,2(上册).
4冯景兰.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矿冶会志,1929,1(3).
5冯景兰.两广地质矿业概要.北洋月刊,1929,1(2).
6冯景兰.宣龙式赤铁矿鲕状构造及肾状构造之成因.北洋大学采冶年刊创刊号,1932.
7冯景兰.中国宣龙式铁矿之成因.北洋大学矿冶系特刊,1933.
8冯景兰.探矿(工业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33.
9冯景兰.放射性与地热学说.清华周报,1933,40(7—8).
10冯景兰.山东招远金矿纪略.地质论评,1936,1(4).
11冯景兰.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地质论评,1939,4(3、4合期).
12冯景兰.川康滇铜矿纪要(教育部学术奖励获奖作品).高等教育季刊,1942,3(3).
13冯景兰.路南县地质矿产报告.地学集刊,1943,1.
15冯景兰.大理白族自治州县之地文.地学集刊,1946,4(1—2).
16冯景兰.玉溪市地质矿产.地学集刊,1947,5
17冯景兰,张伯声.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河南地质调查所出版,1951.
18冯景兰.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测报告.人民水利,1951(4).
19冯景兰.黄河的特点和问题.科学通报,1954(9).
20冯景兰.黄河的地质特点.黄河综合开发规划技术经济调查报告,第一部分,第六节,1955.
21冯景兰.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矿床学论文集(矿床分类和成矿作用).科学出版社,1963:36—57.
22冯景兰,袁见齐.矿床学原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
参考资料
【河大学人】教学一线的地质学家——冯景兰.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8
《河南日报》冯景兰:教学一线的地质学家.河南大学新闻网.2024-04-01
唐河名人之——冯景兰.南阳网-唐河网.2024-04-01
[中华读书报]纪念父亲冯景兰诞辰120周年.中国地质大学新闻网.2024-04-01
冯景兰 - 地质调查科普网.地质调查科普网.2022-01-10
纪念父亲冯景兰诞辰120周年.光明网.2023-12-29
纪念父亲冯景兰诞辰120周年.清华校友总会.2024-04-03
已故院士名单.asad.cas.cn.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