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叶昌炽

叶昌炽

叶昌炽(1849—1917),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号缘督庐主人。祖籍绍兴市,后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市)。晚清金石学家、语文学家、收藏家

叶昌炽少年受教育著名思想家冯桂芬,协助其撰修《苏州府志》,期间开始接触金石、碑记知识。同治九年(1870年),叶昌炽考中举人,但此后多年未中进士,叶昌炽被迫为生计入广东省学政汪鸣銮,受广东巡抚魏大之邀续《关中金石记》。光绪十五年(1889年),叶昌炽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总纂、侍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昌炽离开北京,外放甘肃省担任甘肃学政,期间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叶昌炽对其中的文物颇为关注,但受限于当时甘肃财政,无法进一步保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叶昌炽返回故里后,仍然关系莫高窟文物情况建立了敦煌学通讯。

叶昌炽晚年以讲学、著书为主,刊成以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语石》。1917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叶昌炽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自同治九年(1870年),叶昌炽开始写日记,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几天。叶昌炽去世后,其日记手稿由叶昌炽生前好友王颂蔚的儿子王季烈整理刊行,名为《缘督庐日记抄》。

人物生平

出生苏州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十五日,叶昌炽出生于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叶昌炽祖籍为绍兴市,后迁入长洲,成为长洲人。

师从冯桂芬

叶昌炽早年就读于苏州正谊书院,师从洋务派官员冯桂芬,期间叶昌炽受到了冯桂芬思想和学术影响,二人叶成为好友。咸丰六年(1856年)起,叶昌炽先后与举人赵晋卿、同乡刘永诗等人出游。

同治九年(1870年)起,叶昌炽跟随冯桂芬编纂同治《苏州府志》,至光绪二年(1876年)完工。期间,叶昌炽常到各地野村山寺踏勘,查阅各种资料,也学得了不少碑记、金石的知识。《苏州志府》完工的同一年,叶昌炽考中举人。

会试之路

中举的次年,叶昌炽开始了起会试之路,第一次会试未能得中进士,他又于光绪九年(1883年)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次进京应考,都未考中。第二次落榜之后,广东省学政汪鸣銮招叶昌炽和叶昌炽的挚友管礼耕前往广州市襄助,叶昌炽为生计离家赴粤。因好友管礼耕抵达广州后病倒,随即返乡,叶昌炽独自一人入汪鸣銮师爷。期间,他被广东巡抚魏大瀓看中续纂《关中金石记》,二人后来成为“金石之交”,来往密切。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叶昌炽返回苏州市

金榜题名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叶昌炽四度入京,以初试第八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殿试之后叶昌炽名列二甲第二十名。最后叶昌炽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总纂、侍讲。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京城大乱,官员纷纷逃离避难,叶昌炽却坚持留守北京。在八国联军劫掠北京时,叶昌炽举家避难于北京郊外昌平区的一个小镇,但仍惦念家中书籍和碑拓。

外放为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昌炽离开北京,外放甘肃省担任甘肃学政。叶昌炽在甘肃为官四年,遍历甘肃各州县,除克尽本职考核生员外,他还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拓。

任职期间,敦煌市县令汪宗翰报告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汪宗翰铭王圆箓进行碑刻后,寄给叶昌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叶昌炽第一次收到5幅拓片、1尊造象、1幅佛像和4卷经书。后来,汪宗翰正式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叶昌炽非常重视,建议将洞内文物运到省城加以保护。但受限于当时甘肃省财政拮据,叶昌炽只得代表甘肃巡抚写信令汪宗翰将文物原地封存。此后,叶昌炽常关注莫高窟文物情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下诏裁撤学政,停止科举,举办学堂。叶昌炽结束为官生涯,退居故里。

晚年著书

叶昌炽回到苏州市后,主要居住在先师冯桂芬的旧宅。叶昌炽晚年主要从事著书。返回苏州后,叶昌炽听闻莫高窟文物大多被法国人保罗·伯希和劫掠而走,心中十分愧疚自己在甘肃省时未能尽职尽责保护文物,日后,他一直关注着敦煌市文物的流失和收藏情况,并与有关人士建立了敦煌学通讯,定期交换信息。

辛亥革命后,叶昌炽拒绝出任民国官员,拒绝了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请他担任《清史稿》名誉总纂一职,还拒绝了江苏省省长韩紫石的省立图书馆馆长一职。他一度在存古学堂讲历史学;曾为刘承干校勘宋本“四史”;刊刻《语石》。1917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叶昌炽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

叶昌炽去世后,由吴郁生王同愈为他撰写墓志铭,吴县周梅公上石。此外,曹元弼也撰写过一篇长两千四百字的《叶公墓志铭》。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藏书纪事诗》

叶昌炽的及门弟子江标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刻六卷《藏书纪事诗》,这是《藏书纪事诗》最早的刊本,但因过于仓促,导致错误过多。叶昌炽进行了重校并予再版,此后《藏书纪事诗》开始流传,各种研究著述纷纷出现。王欣夫《藏书纪事诗补正》事较早出现的原著的补正著述,纠正了原著中的很多错误。

《语石》

语石》时叶昌炽的另一部著作,于1909年由叶昌炽亲自刊本,也是该书的初版。《语石》是一部以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1986年上海书店根据初版影印出版,成为较为流行的版本。《语石》存在两个整理本,分别是中华书局在1994年出版的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善明点校的《语石·语石异同评》;和今日中国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的叶昌炽著、韩锐校注的《语石校注

《缘督庐日记》

同治九年(1870年),叶昌炽开始写日记,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几天。叶昌炽临终前立下遗嘱,将一切手稿全部托付给他的及门弟子潘祖年和他曾经的师爷汪星台。叶昌炽去世后,他的手稿由汪星台收藏,计划成熟时进行印行。手稿到了叶昌炽生前好友王颂蔚的儿子王季烈手中,最后流转到了苏州图书馆。后因战事频发,王季烈于1931年迁居辽东后开始对叶昌炽日记进行整理,于1933年进行出版发行,取名《缘督庐日记抄》。

199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一本《缘督庐日记》,但印量有限,排版不佳,流传不广。2002年,再次重新排版后出版,分十二册。

《缘督庐日记》主要反应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叶近50年的历史,突出地展示了叶昌炽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面貌。

人物成就

石刻学

叶昌炽从小喜欢碑版之学,同治十三年(1874),叶昌炽便开始了金石拓片的收藏工作,曾购入《孔庙铭》《孔君墓褐》《礼器碑》《孔彪碑阴》《孔褒碑》《百石卒史碑》《熹平残碑》等汉碑。此后多年,叶昌炽长期与王颂蔚潘祖荫王懿荣等研求碑版,互通有无。二十余年来,叶昌炽共得藏碑八千余。叶昌炽将其藏在自己的“五百经状馆”,规模仅次于缪荃孙的“云自在”。也昌炽一生著有《邠州石室录》3卷,《关中金石记》,《闽中金石记》等金石学著述。

传统上,石刻研究一直都是金石学的一部分,从也昌炽开始,在理论上将其独立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叶昌炽在其《语石》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碑刻的发展、分类、内涵及研究对象,从而奠定了碑刻学的础石,成为中原地区碑刻学的一部开山之作。《语石》的撰著,开启了近现代石刻科学研究的先声。

敦煌学

任职甘肃学政期间,叶昌炽成为了晚清最早接触敦煌市文物的清廷官员之一,也成为最早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之一。叶昌炽在接触道敦煌文物后,便对其展开学术研究,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叶昌炽无法亲身前往莫高窟进行考察。

人物评价

叶昌炽的生前好友,为《缘督庐日记抄》作序的吴郁生充分肯定了叶昌炽“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修养品行。

学者孙迎庆在《叶昌炽学术成就考释》一刊中提出“叶昌炽文张好汉魏古风,少时与王颂蔚袁宝璜以才名闻名乡里,被时人誉为‘苏州市三才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