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任溶溶

任溶溶

任溶溶(1923年5月19日-2022年9月22日),原名任根鎏,本名任以奇,广东鹤山人。

1923年生于上海市1927年随家迁居广州市,1938年重返上海。1940年,他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后因病返沪休养。1942年,发表了首部译作《穿过狄士郡的军队》,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1946年,《新文学》刊登其首篇儿童文学译著《黏土做的炸肉片》,从此走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他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同时继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56年,在《少年文艺》发表《“没头脑”和“不高兴”》。1976年任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至退休。20世纪80年代初,任溶溶开始有意识地将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获得者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尤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作品,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掀起热潮,给转型期的儿童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任溶溶的译著有《彼得·潘》《木偶奇遇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彩图本》《安徒生童话全集》《我爱阅读青少年经典文库:柳林风声》《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等作品,原著有《“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等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翻译和创作作品数目最多的人。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特别贡献奖”等重要奖项。

2022年9月22日,任溶溶在睡梦中离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923年5月19日,任溶溶生于上海虹口。1927年随家迁居广州市,当时4岁的他入朱澜明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名“干强”,但只去过一次就没有再去了。1928年入私塾学习,他自己特别喜欢看连环画和书籍,所以到一年级正式读书时已识字。1931年,任溶溶从私塾转到岭南大学分校读一年级。1932年他在学校的越南语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此后几年,任溶溶阅读了《我的大学》《鲁迅自选集》《古代英雄的偶像》《木偶奇遇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彩图本》《稻草人》等作品。1937年任溶溶小学毕业。“七七”事变后,学校停课,在广州市的任溶溶决定回老家广东鹤山市旺宅村避乱。1938年初,任溶溶离开老家返还上海市,结束岭南十年学习生活。

任溶溶目睹世间疾苦,一心向往革命。1940年,任溶溶离家到苏北参加新四军,因出发日期是10月17日,任溶溶最后名字改成“任以奇”,任溶溶参军时在海安,盐城新四军宣教部工作,后因病返沪休养。

1941年,他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在上海编辑《语文丛刊》杂志,期间开始学习俄语。1942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喜欢上了京剧。1946年,《新文学》刊登了任溶溶的第一篇儿童文学译著《黏土做的炸肉片》,笔名易蓝。1947年任溶溶真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并开始使用“任溶溶”笔名,出版了《小熊斑比》《小飞象》《彼得和狼》《列麦斯大叔的故事》,都译自迪士尼+的英文著作。解放前,瞿秋白等人发起“汉语拼音运动”。任溶溶参与编辑《语文》丛刊,负责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工作。任溶溶主要为地下党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翻译了《古丽雅的道路》《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安徒生童话全集》等作品。

翻译与创作并行

解放后,他在翻译和创作两方面双管齐下,1949年上海市成立了新中国首个翻译协会——翻译工作者协会,任溶溶担任协会副秘书长和儿童文学组组长。1952年任溶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译文科科长,编辑部副主任、编审等职。同年在《新少年报》发表了首篇小说《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53年出版了小说《古丽雅的道路》。同年还发表了《我是个黑人孩子,我住在美国》(后来出单行本改作《我是个美国黑人孩子》)。1956年1月,《少年文艺》的编辑向任溶溶约稿。为了赶稿,任溶溶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用不到半小时写出《没头脑和不高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政局缘由苏联儿童文学作品停止翻译出版。1962年版的《米哈尔科夫儿童诗选》是任溶溶最后翻译的书。此后,他把重心放到创作上。任溶溶除了参与编辑杂志《讲故事》外,还在《文汇报》和《人民日报》上发表《爸爸的老师》《我的哥哥聪明透顶》等诗。1966年“文革”初期,因无所事事,继续学习意大利文。1973年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工作,自学日语、意大利文。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任溶溶到此工作担任副总编辑,一直工作至退休。期间历任编审、副总编辑,他还参与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等,曾策划、编辑出版了国外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晚年时期

1989年任溶溶退休,后被上海译文社返聘,直至2003年。1992年当选为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同年诗文集《给我的巨人朋友》出版,汇集了任溶溶50年代以来创作的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共90余篇。1996年《安徒生童话全集》出版,并在次年荣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2002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07年获国际儿童读书联盟颁发的2006年度翻译奖。2012年儿童诗集《我成了个隐身人》出版,收录了任溶溶创作的儿童诗102首。

任溶溶对儿子任荣康说过,他这一辈子深爱童话,从童话那里获得了巨大力量,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是童话。2016年5月任老被送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期间,见同房病友食欲好,他写了一首趣味盎然的诗《老爷爷,九十九——记医院里一位老病友》:“老爷爷/九十九/身骨硬/好胃口/早晨一个蛋/吃一大碗粥/中午两个大馒头/再加两块红烧肉/晚上一碗烂糊面/呼噜呼噜吃进口。”2022年9月22日早晨,百岁的任溶溶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人物作品

著作作品

翻译作品

创作风格

叙事化

与抒情咏物相比,任溶溶更以叙事诗见长,他用诗来描写日常生活的趣味性。他的诗虽多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字里行间却是诗意盎然。例如《好大一个大剧院》,谈到“好大一个大剧院/它——空空的。/要开场了,/观众来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好大一个宁夏大剧院,/一下子,人——满满的。好大一个大剧院/人——满满的。/要散场了,/观众走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好大一个大剧院,/一下子,又是空空的。”通篇只简述了电影开散场的生活场景,却充满了诗意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口语化

任溶溶很少运用华美词藻,语言完全口语化。他常用复沓的手法使诗歌回环相应,例如《一二三,三二一》中反复吟咏“一二三,三二一,清晨跑步的是一家三口子”和“他是爷爷的孙子,他是爸爸的儿子,他们跑得乐滋滋”,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虽未曾遣词造句和运用铺陈比拟等艺术技巧,单由平白素朴的口语组成,却处处透着别番风味和新意。

视觉化

任溶溶擅用语言文字、诗行的巧妙排列以组成象形结构的图形诗,让读者获得情境视觉和形式视觉上的沉浸式美感体验。如《我给小鸡起名字》中就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图形诗,通过“阶梯式”的诗体排列,呈现出“一群小鸡依次走过,然后又走散”的鲜活场景,形成有趣的视觉化效果。如下面所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妈妈买了七只鸡

我给小鸡起名字:

小一,

小二,

小三,

小四,

小五,

小六,

小七。

他们一下都走散,

一只东来一只西,

于是再也认不出,

谁是小七,

小六,

小五,

小四,

小三,

小二,

小一。”

听觉体验

任溶溶将贴近生活的听觉体验与语言文字的视觉化相融合,创作了可听可感的诗歌,从而让读者进入到一个具象化的艺术世界,例如《我长大了》写到“时钟不停滴答滴答,我在一点一点长大”,把钟表的声音镶嵌在具体的画面中,读者可以从诗歌中听到童年的声音,看到童年的画面,进而感受其美好和有趣。

人物成就

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生涯广涉创作、翻译、编辑等多个领域。他在每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都是突出的。

在文学创作成就上,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最优秀的短篇作品,中国几代儿童的成长都深受其影响。他的儿童诗《怎么都快乐》还被精选入了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

在文学翻译成就上,外国儿童文学译介是任溶溶在漫漫文学之路上投入心血最多、成果最丰硕、也是较深涉介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一部分。1979年任溶溶翻译的作品《假话国历险记》在《外国文艺》上发表。任溶溶的译作《安徒生童话全集》出版后,深受欢迎和广泛好评,在序言中丹麦驻华大使米磊赞誉该译本为“高品质翻译”。

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语文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在创作和翻译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外,也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推广工作,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奖项

1992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2006年度翻译奖。

1997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2002年荣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的“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2003年10月,荣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增设的“特殊贡献奖”。

2003年获荣获首次设立的“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

2007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2006年度翻译奖。

2009年6月,得到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出版人”纪念牌。

2010年5月,《儿童时代》的60岁诞辰之际,任溶溶获得小读者评选的荣誉奖。

2012年12月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

2013年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2019年凭借《吃大包的故事》荣获儿童文学上海市好作品”奖。

2021年8月,《任溶溶译文集》获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评选一等奖,2021年12月,该作品集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

人物轶事

笔名任溶溶

任溶溶曾撰写《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一文来专门解释“任溶溶”是笔名。二十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任溶溶开始创作儿童文学,笔名是女儿的名字。任溶溶还说到“很多小读者给我来信,开头就是‘亲爱的任溶溶大姐姐’,‘亲爱的任溶溶阿姨’,毛病都出在这个名字上。”这着实带来不少误会。任溶溶的好友、曾任职于《青年报》的张朝杰先生有一次写信给他,写的是他的真名,门牌号写错了,被邮局以查无此人退回。于是张朝杰就换了个信封,只把收信人改成任溶溶,最终他收到了。还有一次,张朝杰打电话给他,是他儿子接的电话。张朝杰说请任溶溶接听,他儿子从未叫姐姐听电话而总是喊“爸爸听电话”。

美食家

任溶溶热爱美食,是文学圈“著名”的美食家。手头宽裕时,任溶溶常和朋友去饭馆相聚,他只尝一口菜就知道厨师做得是否地道。

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搬迁至福州路,年逾古稀的任溶溶特意研究了当地餐厅的佳肴,并做了计划表。过90岁寿辰时,任溶溶为了解韩国点心的文字介绍,对学习韩语产生兴趣。98岁时,他还撰文回忆不能在上海吃到芋虾的遗憾:“我爱吃芋虾,是把切成丝的芋头用米粉裹起来炸出。芋头丝本来就好吃,炸了吃就更可口了。”他说,“那煎炸后剩下的油锅可以煲芥菜汤,吃芋虾饮芥菜汤乃一绝配也!”

戏曲迷

任溶溶爱听戏曲,每天收看京剧粤剧。任老还写下回忆戏曲的故事---《看京戏忆旧》《在天蟾舞台看戏》《看到梅兰芳》《杨宝忠的胡琴》《我是怎么迷上京戏的》等篇目。

任溶溶在《我怎么成京戏迷的(外二篇)》中描述自己有一次下课经过票房,看到在教戏的京戏老师,还有几位公子哥儿正在学戏和练习拉胡琴,其中一位看到他就叫他进去来一段。由于对音乐并不陌生,他在脑子里把那人的唱变成简谱,唱完后,那人说他唱得棒极了。这件事引起了任溶溶唱京剧极大的兴趣。

人物评价

作家梅子涵曾赞扬任溶溶:“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便是写成了他自己的百岁童话。他真像安徒生笔下的老月亮,看他一眼,心里便明亮。”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说:“在他那里,为儿童写作既是一种使命,更是心理上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他童心永驻,并不因年龄的增长与儿童疏远。”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说:“任溶溶先生的翻译作品语种多、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其儿童文学翻译打通了东西方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的桥梁,影响了一代代小读者,也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说:“任溶溶先生毕生致力于为小朋友翻译好书、传播快乐的工作,这种精神不仅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了读者,而且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后辈出版人,值得新一代译文童书出版人奉为初心。”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曾表示:“任溶溶怀着一颗永远的童心和爱心,为少年儿童写作,给予他们心灵的滋润。不仅如此,任先生对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留给上海市文学界、文学爱好者和广大少年儿童的文学财富,是弥足珍贵的!”

参考资料

..2023-04-12

任溶溶:我做起了儿童文学梦.中国作家网.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梅子涵“中国风”系列绘本:蓦然回首的珍惜与感动(李学斌).中国作家网.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任溶溶译文集(全二十卷).豆瓣阅读.2023-04-12

..2023-04-12

“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百岁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去世.光明网.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任溶溶:百岁仍是少年.光明网.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