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国

曹国

曹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87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姬姓。它兴于周,亡于春秋,共存在559年,其疆域包括今山东省定陶区菏泽市市区、曹县甄城县等地。

曹国起源于大禹时期的曹姓部落,夏朝末年该部落迁至陶丘(后来姬姓曹国的中心区)。姬发时期,曹叔振铎被封于曹,建立曹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宗法礼制,叔振铎在嫡出的子嗣中排行第六,身份地位尊贵,周武王将首批封国给了他。曹国原也是商朝势力强盛的地方,地域辽阔平坦,河流纵横,商业发达,因此曹国除了监管殷民,以屏藩周的作用之外,还需掌控周代东部的交通和经济。曹昭公时期,齐、宋、曹三国联合击退狄人入侵邢国,后又联手重建卫国城池,齐桓公时期结束后,宋襄公联合曹等国拥立齐孝公,企图夺取霸主地位,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最终与曹共公发生纷争,发兵围剿了曹国。晋文公即位之前,流亡经过曹国之时,因曹共公要求观其骈胁而感到侮辱,不久后,晋文公与曹交恶,伐曹,抓捕曹共公,后又将他放回国。后来曹国国君多次被晋、宋等国囚禁。曹伯阳时期,重用曹野人公孙彊(此为《史记》记载身份,但在《左传》中记载为“曹鄙人公孙强”),与晋断交,攻打宋国,最终于公元前487年被宋灭国。

在曹国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共传二十九位国君,留有《诗·曹风》四篇,还有仿山墓群遗迹,该遗迹已被列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国号

根据《史记·楚世家》《世本》等文献记载,颛顼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生六子,第五子姓曹,名曹安,这是天下曹姓之始。曹姓在大禹时已发展位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因对不愿臣服于大禹王,曾遭到大禹的讨伐。到了夏朝,曹姓发展为一个部落国家,夏朝末年曹姓部落向东迁徙至后来姬姓曹国的中心区——陶丘。

《曹府周志》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伐夏,曹氏部落迁居三(现菏泽市定陶区),更其国号为曹。后周姬发曹叔振铎于曹,遂国名沿袭为曹。《括地志》中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是因山命名为曹。

历史

建国

周文王死后,姬发即位,即周武王。周武王战胜帝辛后,平定天下,分封功臣和兄弟。武王六弟叔振铎在灭商中里有大功,在灭商纣之后的祭祀仪式上,叔振铎是武王车的驾驭手,被武王封在曹,曹国西接洛邑,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被司马迁称之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

发展

周氏宗藩

曹国,周同姓国。始封君姬振铎,为姬发同母弟。西周宗法礼制盛行,曹国为同宗之国,遵循周礼,深受周天子器重。

西周晚期,曹国内乱。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1年),曹缪公石甫自立。此后,君主谥号皆称公。

周武王时期,曹叔振铎被封于曹,建立曹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宗法礼制,叔振铎在嫡出的子嗣中排行第六,身份地位尊贵,周武王将首批封国给了他。曹国原也是商朝势力强盛的地方,地域辽阔平坦,河流纵横,商业发达,因此曹国除了监管殷民,以屏藩周的作用之外,还需掌控周代东部的交通和经济。

诸侯会盟

史记》中记载,曹昭公六年(公元前656年),狄人入侵邢国齐桓公宋桓公和曹昭公合力击退入侵者,并将邢国迁至夷仪(今聊城市)。不久,狄人再次侵犯卫国,少数幸存者逃至黄河对岸。齐桓公、宋桓公和曹昭公再次出兵,成功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帮助卫人重建城池,使卫国得以复国。

同年,曹国跟随齐桓公的诸侯联军攻打了陈、郑等国家,在曹昭公之子曹共公襄即位后,又于曹共公二年(公元前651年)于葵丘参与了和齐、鲁、宋、卫、郑、许六国的诸侯会盟,共同推助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齐桓公去世后,国内陷入动荡。宋襄公依靠平定齐国内乱的功绩,企图夺取霸主地位,率领军队同曹国一起进攻辛店,推举齐太子昭为国君。但他打算继承齐桓公的地位,不想让位于齐太子昭。

曹共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执滕宣公,邀请曹共公、文公和子参加葵丘会盟。鄫子迟到,宋襄公命令邾文公将其执而祭于睢水之社。曹共公对宋襄公的行径不服,于是宋襄公向曹共公发动了进攻。宋襄公对邻国施行暴虐,导致众叛亲离,最终楚、宋泓之战,宋襄公遭到重大失败。

晋文伐曹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共公要求观其骈胁,虽有曹国大夫僖负羁对曹君进行劝阻,但曹君并未放在心上,而僖负羁私下与重耳交好。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君主晋文公重耳率军进攻曹国,攻城过程中双方均有人员伤亡。曹国将晋军的尸体摆放在城头上展示。晋文公听从舆人的建议,在曹国人的墓地附近扎营,曹国人为了避免墓地被破坏,将晋军的尸体装进棺材运出境外。晋军乘机攻入城池,挟持曹共公回晋国。有人劝阻晋文公“囚曹君,滅同姓,何以令于诸侯”,不久后,晋文公将曹共公送回曹国。后来曹国国君多次被晋、宋等国囚禁。

曹共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曹共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18年)曹共公去世,其子文公寿即位。

灭亡

据《史记》记载,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9年),有曹国人梦见众多君子站在祭祀社稷的土地神庙前,商量灭亡曹国的事,曹叔振铎制止他们,请求等待公孙彊执政,众君子答应了。第二天,做梦的人来到曹国中寻求一个叫公孙彊的人,没有找到,随后告诫他的儿子若遇到公孙彊当权一定要离开曹国以避免灭国的灾祸。

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曹国的鄙人公孙彊(此为《左传》中记载,《史记》记载其为曹野人公孙彊)爱好打猎,他将自己猎捕的白雁献给了曹伯阳,还向他展示自己的狩猎学问,曹伯阳于是向他请教执政的事,并任命公孙彊为司城,参与执政大事。于是,那位做梦人的儿子逃离曹国。

曹伯阳十四年(公元前488年),曹伯阳听从公孙彊所说的称霸天下的道理,与晋国断交,并率领曹军攻打宋国。《左传·哀公七年》记载,宋景公围攻曹国,晋国不愿援救曹国。郑国的桓子思认为宋国攻打曹国会使郑国处于危险地位,于是出兵救曹。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掉曹国,将曹伯阳和公孙彊捉回宋国并把他们处死。曹国灭亡。

政治

国都

定陶区古称“陶”或“陶丘”,《汉书地理志》:“定陶,故曹国,姬发曹叔振铎所封。‘陶丘’在西南,陶丘亭在南。”谭其骧先生在其《汉书地理志 选释》中说:“故城在今县西北四里,因境内有陶丘,春秋战国时都称为‘陶’。” 《左传》郑定公四年所载的“陶叔授民”中的“陶叔”即是曹叔振铎。

定陶在战国晚期正式置郡县。据《史记·穰侯列传》载:“穰侯卒于陶,而因 葬焉。秦复收陶为郡。”此后,秦国的陶郡又屡次被魏国攻取。至西汉定陶区更名频繁,又名“济阴”。数次为国,为郡。东汉时期,据《后汉书·郡国志》济阴郡下云:“定陶本曹国,古陶,尧所居。 有三鬷亭。西汉至西晋、北魏时期的定陶城即为周代曹国首都之所在。

曹国都城北有北济水,南有南济水和汜水,东有菏水,位于易守难攻、依山傍水之处,控扼交通要道,且周边有河流通过,既可凭险据守,又可以解决交通和生活用水及排污等问题。曹都所在的中原地区,“诸侯四通”,为四方诸侯来往的交通要地。并且河流较多,交通便利,向东顺菏水可达于泗、淮流域;向北顺济河可至 燕、齐;向西溯济水,可至成周、渭河流域。

城邑

根据《左传》等史书记载,曹国主要有一下几个城邑和地区:

文化

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曹国地区孕育了许多上古历史传说,诸如华胥伏羲东夷蚩尤九黎和祝融八姓,尧帝,舜帝皆与曹国的地域文化相关。《诗·曹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有《蜉》《候人》《鸠》《下泉》四篇。曹风四首大致作于前660年至前632年之间,诸侯割据混乱,一些士大夫虽痛心于国家弱小,国君失德,但周礼仍是社会的核心观念,因而多以诗作讽。

《蜉蝣》一篇,一说创作于曹昭公时期,根据毛《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一说创作于曹共公时期,三国吴 陆机《陆氏诗疏广要》卷下之下记载:“盖蚌蟒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共公之好奢。言虽衣服楚楚,安能久也?”另一说认为创作时间不详,朱熹《诗经集传》卷三对《蚌蟒》之创作时世置而不论。

《候人》创作于于曹共公时期,根据毛《序》:“《候人》,刺近小人也。郑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鸤鸠》篇,一说认为创作于曹共公时期,郑玄《诗谱 · 曹谱》系此诗于曹共公时代 。 一说认为创作于曹成公时期,明朱谋纬《诗故》卷五 :“《鸤鸠》,……美公子欣时(子臧)之一其德也。”学者马银琴的《两周 诗史》也持此观点。

《下泉》的创作时间有三种观点,一说认为曹共公时期所作,毛《序》记载:“《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嬴貑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 明王贤伯也。” 一说认为是曹悼公八年(前516年)所作,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焦氏艺林》:“下泉苞粮,十年无王。郇伯遇时,忧念周京。”另一说认为是厉王时期所作。

上述四首诗都婉转而多讽刺,忧怨但不愤怒,优雅的风格特点和和谐中庸的审美追求。这与当时曹国的社会变化初期的状况相一致。

外交

在外交方面,曹国存在诸多问题。学者潘守皎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曹国的历史地位之评价》认为:西周初期,姬发病逝,周公协助姬诵管理国事,管叔不满于周公摄政,而曹叔振铎与管叔,蔡叔度同为首封的诸侯,封地自西而东相互照应,管、蔡、霍发动政变之前,有可能联络过曹叔振铎,《史记·周本纪》记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文中所记载的“群弟”有无曹叔振铎尚不可知。《路史》中记载曹叔的一开始被封为侯,而《左传》等其他资料显示曹叔为伯,曹叔可能因犯了重大过错而被迁爵,曹叔未必没有参与过三监之乱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初期时,曹国政治立场中立,甚至被边缘化,鲁桓公十年和鲁桓公十六年曹国并未参与会盟,当齐国开始称霸时,曹国依旧毫无动静。但在之后各诸侯谋划的安定周氏的会盟中,曹国才有所参与。曹国的国君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缺少审时度势的能力和多样的外交策略。曹国尊同宗而疏异姓,不能审时度势。在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曹国公开参与宋国内部的一次叛乱,甚至动用了兵力,后来在同年秋天便遭到宋国的报复。

疆域

根据《山东通史》和《左传》等文献资料记载,曹国北部边界大致在今阳谷县和荏平县一带;西部疆界不会超过戎城;南部疆界大约在曹县中部一线;东部疆界则在成武县巨野县以及东平湖北的济河一线。曹国的主要城邑和地区有:济西田、重丘、戎城、楚丘、南山、、梁丘、防、茅、乘丘、须句、鄸、通城、郊、曹隧、黍丘、揖丘、大城、钟和邘等。其中,黍丘远在河南夏邑县,当是曹、宋交恶的产物。根据这些城邑的位置,确定曹国的疆域包括今山东省定陶区菏泽市市区、曹县、甄城县、巨野县、郓城县、阳谷县、荏平县、东平县以及今河南省台前县范县的一部分。

考古发现

根据《定陶县志》和《曹南文献录》的记载,仿山墓群是仿效山形而建的古曹国葬地,坐落于定陶县城北稍偏西约6公里处,是曹国历代二十五代国君及宗室的葬地。公元前十一世纪,姬发克商,遂大封宗亲功臣。周武王封弟曹叔振铎于曹,曹历代国君为显示其权势和地位,尽力将墓地封土加高加大,逐渐形成高阜,仿佛若山,故称“仿山”。仿山墓群它由东西两座山构成,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划分出一个宽50米的深谷,通向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1957年,菏泽市文物普查时发现仿山墓群。1973年,对仿山墓群做了重点调查,1977年,仿山墓群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曹操盘出土于1973年,发掘于淮阳区周代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曹公为联姻嫁女而作的器。内刻有铭文22字,高8厘米,直径38.5厘米,圆形、浅腹,附双耳,圈足,口饰窃曲纹,足饰蝉文。此盘对研究曹国与陈国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曹公簠出土于1973年,在河南淮阳县堆李庄被发现。据专家推断该器属于春秋晚期。该器为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遗失。高8.5厘米,长27.5厘米,宽21.5厘米。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形两耳,口、足部饰窃曲纹,腹部饰蟠虺纹。曹公上铸有铭文:“曹公(媵)孟姬悆母匡(筐),用祁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寿用之”,这是研究春秋时期曹国婚姻制度的重要史料。

君主世系

参考资料

仿山墓群.菏泽市情网.2023-05-09

曹公盘.淮阳网.2023-05-28

关于曹公簠铭文中“”字隶定申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