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大大衰微。在这种形势下,春秋时期的社会发生大动荡,周边少数民族乘机入居中原。中原地区的动乱,给边邑地区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当时的楚、齐、晋、秦分别从南、东、西北、西部等发展起来。《国语·郑语》曰:“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厉王于是乎始启。”这四个诸侯国利用地处边陲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
事件起因
霸主的权利
春秋的“霸主”,实则就是“盟主”,而以号令诸侯,集合诸侯之兵,讨伐对周王不臣的诸侯国家及少数民族,这是周王赋予他们的权力。实际上这是因为周王自己无力征讨了,霸主也就可以讨伐不服从自己号令的盟外之人。
早期的霸主,如齐、晋,是在实力强大时,以维护周王的名义进行征战的,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周王允许他们拥有“六军”,而那时的周王是“九军”,其他诸侯只允许“三军”。实则周王也没办法废掉霸主的军队,只能承认。但这至少名正言顺。
诸侯国除了向周进贡之外,也会向霸主进贡。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诸侯,进行会商。
春秋重礼乐。霸主可以享受高于诸侯的礼乐,但不能高过周王。如果行高过周王之礼,奏高过周王之乐,则会失道失心,不久即会实力减弱而失去霸主地位。
霸主本身即是周王的卿,可至周代中议事。并不是所有的公、候、伯都有机会做周王的卿。在春秋初期,就发生过“周王除掉郑伯的卿职,郑伯攻周东郊,取周东郊禾还”的事件,这也为后来“齐桓公伐郑不臣”埋下了伏笔。
事件经过
各诸侯国因为失去了周天子统一号令的约束,势力却很快地膨胀起来。诸侯国之间的征战愈演愈烈。大国吞并小国,弱国依附强国。而实力孱弱的周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下属的诸侯们上演一出出争霸大战,自己却无能为力。各大诸侯争霸主要是指一些较大的诸侯,它们通过兼并弱小,或向周边扩散部族地区扩张,不久便取代周室,成为春秋政治舞台的主角。《史记·周本纪》称“姬宜臼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正是对这一形势的概括。
郑国
郑在春秋初年的强势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庄公去世后,郑国发生内乱,由于外国势力的插手和国内贵族的权力争斗,他的两个儿子郑昭公和郑厉公几次交替继承君位。这场动乱前后持续达20余年,郑的国力和国际地位难免受到影响而致衰落。取代郑的地位的,是以后陆续成为春秋几位霸主的齐、楚、秦、晋。
齐国
历史背景
齐在西周时即为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并被周室赋予特殊权力,即管仲所谓的“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县”,“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实际上已是西周的“方伯”之一。入春秋后,齐仍为东方第一大国。
《国语·郑语》提到周室衰微后兴起的诸侯国,第一个就是齐国。其称“齐庄、僖于是乎小霸”,表明《国语》作者心目中的“小霸”乃是春秋初年的齐国。齐庄公当周宣、幽至姬宜臼时期,其事迹不可详考。至齐僖公,则明显在部分诸侯中拥有实际的霸主地位。齐僖公于鲁隐、桓间屡为诸侯主盟,并且在北戎前来侵伐时,能够招致诸侯之兵为齐担任戍守,此皆为齐国拥有霸权地位之证。齐国之所以能够主持诸侯会盟,主要还是靠了它的实力。
至齐僖公以后的齐襄公时期,齐的国力继续有所发展,东向灭掉了纪国,西南灭掉了郕国。其中,纪乃齐之世仇,曾为了保存自己,一方面与王室结为婚姻,一方面结援于鲁国,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其被消灭的命运。纪原本领有今山东半岛中部灞河至潍河间不小的地盘,它落入齐手,大大增强了齐的国力。在这前后,齐又出兵干涉中原郑、卫等国事务。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齐陈兵首止(今睢县东南),召郑君子及其大夫高渠弥来会,杀之,号称为郑讨贼。鲁庄公五年(前689年),又率鲁、宋、陈、蔡诸国之师,将避难逃往齐国的卫惠公送回国内,以定卫乱。凡此,皆显示了齐的强国形象。尊王攘夷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国势日益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邢台市),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聊城市),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续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
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湘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北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代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楚国
历史背景
楚的兴起较齐稍晚,两周之际,熊仪、楚霄敖、楚厉王相继为君,《左传》宋宣公十二年记“若敖、冒路蓝褛,以启山林”,《国语·郑语》称“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是说蚡冒时楚刚开始向周围濮族地区发展。其取得较快发展是在熊通、楚文王时期。秦武王乃蚡冒之弟,蚡冒死,武王杀蚡冒子自立,立37年,自称号为武王。时当鲁桓公八年(前704年),正北方齐、郑二国强盛的时期。楚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并开始向姬姓的曾国用兵,继之又用兵于邓、郁、、绞、州、蓼、罗诸小国,吞灭了其中一些国家。然终武王之世,其国力尚属有限,不能与中原较大一些诸侯相抗衡。甚至伐罗之役,楚起倾国之师,而败于罗与卢戎的联军,楚帅莫敖自缢于荒谷。
楚文王继续武王扩张政策,即位后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北向用兵,灭申、息,朝陈、蔡,封于汝,将封域扩展至方城以外的汝水地区。这一时期,楚伐灭小国甚多,“务治乎荆,兼国三十。”
剑指中原
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洛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
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湘军战于(今河南郑州市东),晋绥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对中原中原地区国家构成严重的威胁。《韩非子·有度》曰:“楚庄王并二十六年六,开地三千里。”
晋国
历史背景
晋本亦属于强国。东周初年,晋文侯曾辅佐平王东迁洛邑,帮助平定姬余臣的朝廷,为东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文侯受到平王的嘉奖,今《尚书》中的《文侯之命》即记因此事,那里面平王称赞文侯“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我于艰”,并赐予文侯弓矢、马匹等物。
不幸文侯去世以后,晋国发生了内乱。文侯子昭侯封其叔(文侯弟)曲沃桓叔于曲沃县(今山西闻喜东),曲沃邑大于晋的翼都(今翼城县东南),由是使曲沃桓叔的势力逐渐超过了晋室。公元前739年,大臣潘父杀晋昭侯而迎立桓叔,未果,晋人立昭侯子为君,是为晋孝侯。公元前724年,桓叔子曲沃庄伯杀孝侯,晋人又立孝侯弟晋鄂侯。鄂侯及其子哀侯在位期间,晋公室继续与曲沃庄伯展开争斗,周代亦站在晋公室一边。帮助出兵讨伐曲沃,然曲沃不仅未被荡平,反而势力越发强大。
鲁桓公三年(前709年),曲沃庄伯子晋武公兴兵伐翼,虏哀侯。鲁桓公七年,又杀晋人所立哀侯子小子侯。姬林命立蔡哀侯弟缗为君。最终,曲沃武公于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伐灭晋侯缗,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厘王,釐王迫于既成事实,“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曲沃武公终于取代了晋侯大宗的地位,成为晋国的统治者,史称“曲沃并晋”。
入王尊周
卫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晋文公在国外流浪了19年。晋惠公死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主要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以及“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对外“入王尊周”,帮助姬阆重新夺回了王位,以周天子的名义来压制和号令各诸侯。经过这番整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富强起来。
这时楚国又一再向北侵犯,鲁、郑、陈、蔡等国先后归附于楚。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绥军为避开湘军的锋芒,在未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之战(今濮阳市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成为中原的第二个霸主。
秦国
历史背景
秦与以后的晋国大夫赵姓本为同族,嬴姓,并皆起源于东方。秦、赵二氏共同的祖先叫大业,即著名的皋陶,传为颛顼女女修吞玄鸟卵所生。大业生子伯益,即佐禹治水的伯益。大费子大廉的玄孙宋微仲曾事商王大戊。仲衍之后,仲潏居西垂,又名西犬丘,据考证,其地在今山西省境内。仲潏子为蜚廉,飞廉有子恶来及季胜,恶来为秦的直系祖先,季胜则为赵氏之祖。赵氏一支在周初颇受周代宠幸,其中造父受周穆王嘉奖,被赐以赵城镇(今山西洪洞)。秦族人为求荫蔽,也一度“蒙赵城,姓赵姓”。
直到秦非子之时,才因为周蕃养马群有功,被周孝王封之于秦(今甘肃清水秦亭)。非子曾孙秦仲为姬静大夫,讨伐西戎,为戎所杀。其长子秦庄公复兴兵伐破西戎。庄公子襄公当西周末年乱世,以将兵护送周姬宜臼东迁,有功,为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赐之岐西之地。平王并许诺秦襄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子文公起兵伐戎,“遂收周余民而有之”。再传至宁公,徙都临汾市(今陕西岐山西),东伐荡社(在今陕西三源县),逐走王,复兴兵入侵芮国(在今大荔县东),同魏(今芮城县东北),则其势已过河而东矣。
其后秦武公再兴兵东伐彭戏氏(今陕西白水东北),同时西向伐灭邦、冀二戎(分别在今甘肃天水及甘谷县),在那里设立县制。不久义在东方已征服地区设立杜县(今陕西长安东南)和郑县(今华州区),这是春秋列国中最早的置县记录。此外,武公还伐灭了在今陕西宝鸡自西周以来就一直存立的小。这样,整个渭河平原就基本为秦所控制。至武公弟德公时迁居雍(今陕西凤翔),摆开了东向与中原诸侯争夺霸权的架势。
独霸西戎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晋惠公的儿子太子(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便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晋文公,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山脉(今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受到超级强国—晋国的压制,难以东进。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石。
吴越争霸
历史背景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苏州古城于吴(今苏州市),越都于会稽郡(今绍兴市)。
吴王僚二年(前525年),阖闾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湘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吴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夺取州来。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江,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首都荆州,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李泰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7年,吴筑城(今扬州市)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泰安市)。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夫差战败自杀,吴亡。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州),成为霸主。
宋国
历史背景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宋襄公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于是宋襄公前去相会 。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图霸失败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晋襄公不听 。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曾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单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齐桓公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姓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原地区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季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湘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楚庄王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比喻楚庄王是“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鸟。“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姓,名任好,雍城遗址(今宝鸡市凤翔区南郊)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南梁、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古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遗址(今陕西省凤翔区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宋襄公
宋兹甫(?-前637年),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前650—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宋襄公陵。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夷昧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越王
勾践(?-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绍兴市(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苏州古城,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市,迁都临沂市(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区夏河城),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楷模形象。
评价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原地区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利:
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弊: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参考资料
《春秋五霸》-百家讲坛-中国网络电视台科教台.央视科教网.2021-08-13
诸侯争霸的故事.历史新知.2021-08-11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为何却没能统一呢?_腾讯新闻.腾讯新闻.2021-08-13
中华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吴文化普及讲座98-魅力城乡-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中国报道网.2021-08-11
军事历史人物:宋襄公与孙武子_新浪军事_新浪网.新浪军事.2021-08-11
春秋五霸是谁.在线新华字典.2021-08-13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中国文化研究院.chiculture.org.hk.2024-10-17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的含义与典故.chengyudiangu.cn.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