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年9月17日-1963年3月4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鲁瑟福特小镇,他是诗人、小说家和医生,是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核心成员、客体派诗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83年,威廉斯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受到父亲和母亲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影响,所以对浪漫派诗歌和视觉色彩上有着很好的文化熏陶。1902年,威廉斯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庞德和杜利特尔等好友,在其号召下随之投身意象主义诗歌运动。1928年,威廉斯结识诗人朱可夫斯基,逐渐将创作转向客体主义。1949年,被邀请担任国会图书馆顾问,因作品被指控与“共产主义”有关,被撤销任命。次年,威廉斯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他运用美国习语进行的诗歌实验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认可。1963年3月4日,威廉斯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

威廉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从1923年诗集《春天与一切》到1946年史诗《帕特森》的出版,作为诗人的威廉斯实现了自身创作的完美蜕变,前者意味着他在诗歌创作上渐次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疆域,后者是对社会以及个体人生存境况的深刻揭露,为他赢得广泛赞誉,至此威廉斯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兼具医生身份的诗人,威廉斯与同时期的其他学院派诗人如庞德托马斯·艾略特不同,他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摒弃形而上的思想追求,这推动了客体诗派的形成。其诗学主张“思在物中”也被客体派诗人奉为创作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威廉斯1883年9月17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鲁瑟福特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威廉·乔治·威廉斯,母亲是雷切尔·艾琳娜·霍埃博。在成长的过程中,威廉斯受到了来自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英国国籍的父亲经常为他阅读莎士比亚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培养了他对浪漫派诗歌的兴趣。母亲曾于巴黎学习绘画,在母亲的影响下,威廉斯成了一位业余画家,并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色彩的描述,来突出视觉效果。

威廉斯中学就读于纽约的霍瑞斯·曼中学。1902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医学,但刚学不久就深感医学的拘束,打算放弃,去从事写作,现实的生活却让这位诗人不得不妥协,于是威廉斯用医生工作的收入来支撑其自由自在地写作。后来,威廉斯多次赴欧洲进修,取得行医资格后,在出生地鲁瑟福特行医四十多年。

创作初期

大学期间,威廉斯开始有意识地写诗,为了达到父亲这位老派英国绅士的期望,他把在诗歌中表现高贵主题的约翰·济慈当作模范,形成其诗歌创作的“济慈时代”。1909年,威廉斯自费出版的首部诗集《诗》就是对济慈诗歌的模仿成果,因内容空洞,诗风陈旧,仅仅卖出了几本。此时,威廉斯对于诗歌的学习处于萌芽状态。

威廉斯还在大学结识了庞德和杜利特尔等好友,在他们的影响和号召下,威廉斯投身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成为该运动的核心成员。1914年,庞德编选的诗选集《意象主义者》中收录了威廉斯的《尾声》。不久后,庞德因不认同被艾米·罗厄尔庸俗化的意象主义,退出了意象主义运动。威廉斯的医生经历,让他看到了在底层中挣扎的民众,使他在创作中回归现实,开始寻求突破浪漫派和意象派的影响。

特别是在1913年的军械库展览会上,威廉斯面对巴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杜尚等画家的作品,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他发现前述画家的作品具有狂放不羁的艺术性,而自己的诗作却显得胆怯、迟钝,于是他决心在创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并用这些先锋派画家的现代主义手法来重塑诗歌界。

为了获得感悟,威廉斯又去过几次军械库展览会。不仅如此,威廉斯还结识了众多画家,包括终生挚友查尔斯·德穆思、亨利·马蒂斯马塞尔·杜尚、弗朗西斯·皮卡比亚及马斯登·哈特利等。威廉斯从这些友人中汲取艺术营养的同时,他的一些作品也成为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创作题材,如威廉斯的诗《巨大的数字》便激发了查尔斯·德穆思创作出招贴画《我看见巨大的金色的5》。

十年实验

20世纪20年代,威廉斯在诗中尝试使用一种特别的声音和风格,想使它们具有现代性和地道的美国风味。可是1922年托马斯·艾略特荒原》的出现,又让他觉得自己梦想的“一种植根于本土、也该在本土开花结果的新的艺术形式”被摧毁了,因为他所选择的道路与艾略特这类学院派诗人并不相同。

威廉斯决定用作品来反击艾略特,1923年出版的诗集《春天与一切》是他交出的第一个成果。在这本诗集中,威廉斯彻底摆脱了意象主义和浪漫派诗歌的影响,他以散文入诗,以夹诗夹议的独到方式阐述自己的诗学体悟,并像立体主义绘画一样颠覆文本的连贯性,这也意味着他开始开拓属于自己的疆域。但与威廉斯其他书籍一样,《春天与一切》的销量同样惨淡。

1923年,威廉斯着手写作散文集《美国性情》,这本书集中表达了他对一个问题的思考: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威廉斯暂时放下自己的医生工作,搬到纽约,以便在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中研究如何写作《美国性情》。1925年,该散文集出版,它考察了发现美洲的起源和后果,追查组成美国身份的那些旁系,用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研究美国性格的起源。1928年,威廉斯出版另外两部实验作品:诗集《冬季的降临》和长篇小说《帕格尼之旅》。

创作转向

1928年,威廉斯结识诗人刘易斯·朱可夫斯基。两者的相互影响,在加上威廉斯对形而下的现实生活的思考,让他的诗歌创作更多地从意象派转向客体派。1931年,由朱可夫斯基编辑的《诗刊》发行“客体主义诗歌”专刊,威廉斯的诗歌入选其中。威廉斯在《自传》中回忆客体主义时,将其视为对意象主义的摒弃。对于客体派诗学威廉斯有自己的理解,“思在物中”是他的核心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于现象派哲学的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相契合。

从“意象”到“客体”的转向,使威廉斯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世界同在,你感觉到它们,想到它们,那是首要的事。1932年,文集《短篇小说及散文》出版,该文集聚焦艺术与现实,体现出威廉斯对现代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深切关注,也成为贯穿威廉斯此后创作的一大主题。如1935年与次年出版的诗集《早期殉道者及其他》和《亚当\u0026夏娃\u0026城市》,表达了威廉斯对社会和人类现状的悲悯之情。

1937年,威廉斯与新方向出版社结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同年长篇小说《白驴》出版,与其后两部小说《金钱之内》、《建立》合为三部曲。1938年,小说《帕塞克河边的生活》出版,并发行了1000册,过去少得可怜的销量一去不返。

晚年经历

1946年,诗歌《帕特森Ⅰ》的出版,对威廉斯诗坛的影响力提升起着较大的作用。因其对社会现实以及个体人的种种生存境况的深刻揭露,获得评论界的广泛称赞,威廉斯“作为本世纪突出的诗人”的呼声也随之日益高涨,实现了自身创作的蜕变。1948年,诗集《云》出版,在这部作品中威廉斯找到了理想诗歌的表达形式,即美国习语的运用。同年,威廉斯获得“罗塞尔·劳因斯奖”。1949年,威廉斯被邀请担任国会图书馆顾问。

1950年,威廉斯因《帕特森》卷一、卷二及《诗选》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由评论家维维恩·科赫撰写的第一部威廉斯研究专著《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问世,《纽约时代杂志》刊发了威廉斯的专访,自此威廉斯对诗学的创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而1951年出版的诗歌《帕特森Ⅳ》,因未能充分表达一个时代的情感,被认为不及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1952年,因受人指控诗集《云》中《俄罗斯》一诗与“共产主义”有关联,再加上同时期好友庞德叛国罪的牵连,国会图书馆撤销了威廉斯担任国会图书馆顾问这一任命。1953年,因作品创作、接连两次中风以及任命被撤销等多方面打击,威廉斯患抑郁症,进入精神病院治疗。次年,威廉斯继续其诗歌实验,出版诗集《荒漠音乐及其他》。

1959年,威廉斯因大肠癌住院接受手术治疗。1961年,他开始撰写《帕特森VI》,但生前该作品并未完结。次年,诗集《布鲁盖尔的绘画及其他》出版。1963年3月4日,威廉斯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同年,诗集《布鲁盖尔的绘画及其他》获“普利策奖”,威廉斯被追授“国家艺术与文学学院金奖”。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自大学(1902年-1906年)起到1963年逝世,威廉斯一生创作了诸多作品,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威廉斯前期的创作主要是对浪漫派和意象派诗歌的模仿,后来逐渐寻求突破,1923年的《春天与一切》标志着他在创作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疆域。30年代,威廉斯的创作转向客体派,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生活,出版了《短篇小说及散文》、《早期殉道者及其他》和《亚当\u0026夏娃\u0026城市》等关心现实的作品。他于创作中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验,终于用史诗《帕特森》为自己赢得广泛赞誉。晚年处于病痛之中的他,也坚持写作,留下了《布鲁盖尔的绘画及其他》等优秀之作。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反传统

从威廉斯踏上创作之路开始,他就没有停止对诗歌的探索与实验。19世纪末,美国现代诗的两个先驱者艾米丽·迪金森惠特曼相继去世。威廉斯推崇和跟随惠特曼,与英国诗歌传统和美国高雅派传统决裂。反叛传统的修辞学和所谓“风雅传统”,不再将素材分为三六九等,主张艺术素材的多样性,无论美丑,只要有切身感受皆可入诗。例如他的诗歌《便条》,描写“我”忍不住吃了丈夫留在冰箱里的梅子,这仅仅是生活中一个普通不过的场景。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威廉斯的对传统的反叛,史蒂文斯在为他的《1921-1931年诗集》作序时,就斥之为“反诗”。威廉斯并没有因此妥协,反而略为激进地发表了他的“反诗”宣言:“我他妈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他妈的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我他妈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当地性与美国性

威廉斯的“反诗”因其“接触”理论或说地方主义,又使其创作带上本土色彩。1920年威廉斯与诗人罗伯特·麦克阿芒一见如故,后合创杂志《接触》,并在宣言中明确提出创办宗旨:“我们的信念是,理想的艺术应立足本土,是本土经验的表达。”威廉斯的创作的确服于此,如《伟大的美国小说》《春天与一切》就是他对美国及其人民的歌颂。威廉斯致力于在创作运用美国习语、俚语,这在诗歌《艾莲娜》:“2 partridges/2 Mallard ducks/a Dungeness crab/24 hours out/of the Pacific/and 2 live-frozen/trout/from Denmark”(2只红原鸡/2只野鸭/一只出太平洋/24小时的/大螃蟹/2条来自/丹麦的/活冻鳟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还试图在诗歌中建构与美国相对应的世界,如史诗《帕特森》。

城市生态叙事

既然威廉斯关注生活本身,立足地方主义,那他就无法离开日渐城镇化、工业化的美国语境。威廉斯的诗学立场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诗学”。工业化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劳工阶层的贫困和人类的精神困境。威廉斯的创作从生活出发,使得他无法忽视这些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惨痛代价。他一方面直接描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一方面也以秀丽的山川河流来对照当前的污浊。同时,威廉斯还将目光聚焦在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压迫上,揭示他们被剥削的处境。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这位诗人的左派社会关怀。如诗《10/28》:“在炎热的天气里/缝纫机/不停地转着/就在隔壁/在厨房/而男人们在酒吧/谈论着罢工/与钞票。”,对无产者的生活做了多方面的描述。

思想主张

客体主义

威廉斯的客体主义理论主张诗歌创作不必追求形而上学的纯粹思想,物也不必有比喻和象征意义。1943年4月,他在发表的《算是一首诗》一诗中提出“思在物中”(“事物之外别无理念”)的诗学观念,被客体派奉为创作圭臬。表面上看威廉斯的诗学思想已经与意象主义决裂,而转向客体主义,但实际上客体主义是对意象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实用主义

受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威廉斯形成了实用主义的诗学主张。与实用主义者坚持人的中心地位相同,威廉斯对“人”颇为关注,他认为诗歌乃是对人的研究,并认为知识必须适用于人,脱离了人或者事实的知识是错误的和无用的。因此他在《帕特森》中写道:“永远鲜绿的嫩芽,/卷曲有致,在人行道上,汁液和实质/都完美无缺,却与同伴相分离,/分离,倒伏而低垂——/分离是/我们时代知识的符号,/分离!分离!/河流的呼啸/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欠账)/带来睡梦和沉寂,那是永恒/睡眠的呼啸……挑战着/我们的清醒——”。与此同时,威廉斯关注日常生活,尊重日常语言,坚持诗歌平民化的道路。其“地方的是唯一普遍的”的主张也源自实用主义。

荣誉与成就

1926年威廉斯因抒情诗《帕特森》获《日》杂志颁发的“日晷奖”;1950年因《帕特森》卷一、卷二及《诗选》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史诗《帕特森》被认为是威廉斯政治—诗学工程的巅峰之作,用帕特森这座城市来烛照当今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个体对于社会的“脱离”,体现了威廉斯对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1963年诗集《布鲁盖尔的绘画及其他》获“普利策奖”,并被追授“国家艺术与文学学院金奖”。

威廉斯对美国文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年轻诗人的指点,他亲自指导过迪奥多·罗赛克查尔斯·奥尔森,后者对“黑山派”的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黑山派”诗人罗伯特·克里利也曾师从威廉斯,他和查尔斯·奥尔森、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都深受威廉斯诗歌及其诗学观点的影响,并将威廉斯对诗歌的探索加以理论化,提出了“开放形式”、“投射诗体”等概念。威廉斯“思在物中”的诗学观念,也被客体诗派奉为创作圭臬。

人物评价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写道:“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那些最好的作品,表现出他是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远远超越了那群模仿者们。就像庞德,威廉斯在美国诗歌的传统中也拥有一种有争议的声名。很多代人之后,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些批评家们是将他推举成了永远的经典,还是由于过多按照他本人的意图来理解他而颠覆了他。而目前来说他就是这样,作为一种有活力的影响,或许还有更多的名望在等着他。”

比较文学教授赵毅衡在《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中认为:“在作品中真正应和道家思想的,是三个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罗宾森·杰弗斯、卡尔·桑德堡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著名诗歌评论家约瑟夫·里德尔曾形象地评论威廉斯道:“他是这样一个人:不愿接受前辈的遗赠、渴望追寻深藏的存在‘内核’、将自由视为胜于生命、其生存就是为了不断地采取‘行动’。正如一位流浪者拒绝被历史主宰、希冀在历史的幽深静寂之源找寻到自己的居所那样,他也在梦想的土地上四处流浪,如该隐一般无法安分。他渴求着远处某一方新的土地、新的城市。”

《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The Colo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诗歌)将威廉斯誉为“20世纪50年代以降美国诗人的导师”。

黑山派女诗人、威廉斯生前好友莱弗托夫(Denise Levertov)缅怀他说:“威廉斯(的诗歌创作)所馈赠的要远超我们的认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读他的作品,尽管如此,那些钟爱他诗歌的人们在阅读时仍伴有新奇与陌生之感。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缘于他们无须费力就可以理解,而是来自其诗的内在丰富与固有的新鲜。在诗页的翻转交错中,一些新的事物总是会与我们不期而遇,并留存在我们心底。他的诗仿若各色植物,随四时的交替而不断变幻,并一次又一次地蓓蕾初绽、吐蕊怒放。”

后世纪念

在威廉斯病逝后美国诗歌协会继续以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名义颁发年度奖。威廉斯在拉瑟福德的房子被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

1979年威廉斯研究学会创办刊物《威廉斯评论》。

2009年,威廉斯被选入新泽西州名人堂

吉姆·贾木许导演的《帕特森》是对威廉斯的致敬之作。电影于2016年上映,该影片不仅与威廉斯的史诗《帕特森》同名,穿插着威廉斯画像与诗集的镜头,更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与威廉斯思想的契合。威廉斯自发地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影片刻画的帕特森所写的诗同样是对日常生活中当下经验的反映。

人物轶事

威廉斯的女儿瓦妮莎曾经说过他是一位“不一般的父亲”,在家里总是穿着医院的白大褂,而且经常在厨房里进行生物学实验。

威廉斯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曾多次在医学领域做出了贡献。例如,他是第一位注意到糖尿病患者眼部病变的医生,并且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治疗这种病变。

威廉斯曾经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了自己患有癌症,但他却从来没有告诉家人。1963年,他在睡梦中去世了。

参考资料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 Poet-Doctor.poetryfoundation.2023-05-02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5-02

William Carlos Williams's Cancer: A Microscopic View.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