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M282-21)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器物(距今8000-8500年),1987年出土于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系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展出在一楼一展厅。
该骨笛全长23.6厘米,径最宽处1.1厘米,通体呈褐色,笛身钻有7个音孔,系由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随葬前即已断为三截,墓主人生前曾作精心修复。研究发现,该骨笛音色优美、音阶完备,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以前,贾湖遗址先民所制骨笛即已七声具备。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因历史悠久、器形完整、晶莹亮洁而享有“中华第一笛”的美誉,同时还系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也是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的器物。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史,乃至撼动了世界音乐文明的起源史,学界亦有“以贾湖骨笛为代表符号的贾湖文化,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之说,影响颇为深远。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是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裴李岗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距今约有7500年-9000年。该遗址系由舞阳县文物干部朱帜于1961年首次发现,后历经八次考古发掘,出土有包括贾湖骨笛(M282-21)在内的6000余件文物和大量人类、动物遗骸、植物标本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同时,这里还发现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酿造含酒精饮料和中原地区最早的家猪、殉狗、甲骨契刻符号等,其考古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并入选“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发掘出土
贾湖遗址发掘,最早始于1983年,主要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组织承担,截止到2022年的近40年间,先后历经了八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有骨笛40余支,品型多为七孔,间有两孔、五孔、六孔或八孔,所用材质皆选自鹤类鸟纲中空的尺骨(翅骨),年代距今约7500年-9000年不等;上述骨笛按照制成年代早晚,依次可吹奏出完备的五声、六声至七声音阶,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1986年5月,首批两支基本完整的贾湖骨笛自M78号墓率先出土,分别被考古人员编定为M78-1号和M78-2号,现M78-1号骨笛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后数次发掘过程中,又有多支骨笛相继在该遗址的不同墓葬中出土,尤其以1987年出土自M282号墓中的两支骨笛为佳,该批骨笛后被编定为M282-20号和M282-21号,今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M282-21)即为其中之一,同批出土的M282-20号骨笛今收于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定名
1986年,首批贾湖骨笛出土之际,因考古人员不甚通晓音乐,且缺乏相关史料文献记载,一时竟也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定名,遂干脆就其形制记称“穿孔骨管”“笛形器”“箫形器”“骨笛”等各色名目,由此对这一器物的考证定名,便成了困扰时任贾湖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张居中的一道难题。同年8月,张居中等首次就此赴郑州市求教音乐史学界专家,便被告知这一器物“管口细小,声音较尖,不是乐器”,求证定名工作遂草草作罢;但随着贾湖遗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器物的出土数量却是愈来愈多,届时同类器物的发现数量已达20余支,且多呈现较有规律的七孔制式,M282-20号更是保存完好,通体油光发亮,显系长期把玩所致,张居中等遂又专程赶赴北京寻求鉴定。
1987年夏,张居中一行在先后向学者胡厚宣、张政烺、苏秉琦、俞伟超等求教后,复又联系到古乐器专家萧兴华、时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刘文金等寻求帮助,其间经萧兴华验看、中央民族乐团乐手宁保生试吹,首次实证了贾湖遗址出土文物确系乐器的说法,同时认定其形制与新疆哈萨克族的乐器斯布斯额(边棱气鸣乐器)、塔吉克族的鹰骨笛高度类似,演奏则与河南省民间乐器“筹”的45°角斜吹法相一致,当是“骨笛”。同年11月,经学者黄翔鹏、童忠良、萧兴华等就M282-20号骨笛组织音序监测(吹奏《小白菜》),正式确认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具备音阶结构,且能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乃至包括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他国乐曲;同时认定贾湖骨笛还是中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且系末见于任何典籍记载的至今仍可吹奏旋律的乐器实物。1989年,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征引小学大家许慎、段玉裁之说,发论称“考定器名,以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随后考古界遂采此说,正式将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定名为“贾湖骨笛”,一直沿用至今。
文物特征
贾湖骨笛(M282-21),笛身通体呈褐色,因石化而晶莹亮洁,两端均有骨关节残存,乃为照顾制作长度所留;其在墓主生前即已断为三截,但出土时仍器形完整,后经考古人员修复缀[zhuì]合,测得全长23.6厘米,径最宽处1.1厘米,孔间距1.7-2.1厘米;原出笛身即钻有七孔,每个音孔圆径约0.35厘米,各音孔呈一直线排列,孔壁稍呈上大下小的倾斜状,笛身背部有一残缺破洞;三截的断裂处均钻有多个缀合孔,其中第二孔断裂处有三组共6个缀合孔,第四孔断裂处有四组共8个缀合孔,骨笛折断处共计有可见小孔14个,且每个缀合孔直径只有0.15厘米;技术检测表明,笛身中部有音孔的一段布满了织物缠裹的痕迹,应系墓主人缀合后为保证吹奏音质而特意加固所留;第六、七音孔间有一刻痕,考证推定此系骨笛先期设计时的留痕。笛上音孔,以五声音阶中的“宫”音为基准,磨制精细;“宫”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Do”音,其它音孔的位置则根据“宫”音相继确定;音乐史家吴钊指出,贾湖骨笛正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材料工艺
材料
贾湖骨笛系由大型鹤类的尺骨(翅骨)制作而成,现今出土的大多数骨笛主要取材自丹顶鹤。研究结果表明,贾湖骨笛以鹤类尺骨为材,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就近取材。新石器时代,贾湖聚落因其自身的湿地环境特点,吸引了包括丹顶鹤、环颈雉[zhì]、天鹅等在内的多种鸟纲驻留栖[qī]息,继而为贾湖人利用丹顶鹤尺骨制作骨笛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材质优良。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且鹤禽类动物的尺骨较为细长,壁薄中空,声音可传数千米,属天然理想的发音管材;三是文化认知。丹顶鹤又称“丹顶鹤”,作为祥瑞之鸟,自古备受人类推崇与喜爱,屡屡见诸隶书典籍,同时古人很早就有“鹤骨为笛,其声清越”的认识,故此鹤类的尺骨便成了贾湖遗址先民制作骨笛的理想选材。
工艺
贾湖骨笛制作精巧复杂,其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规律总结,结合骨管长短粗细、内腔厚薄形状等差异特性,大致形成了“切割打磨、设计孔位、钻制音孔、调音成器”四道制备工序。骨笛制作阶段,工匠首先需用利器截去鹤类尺骨两端的骨节,然后再对管口处的纵脊和骨刺、骨腔内的残存物进行磨或清理,继而使得骨笛两端的断截面光滑平整、内腔气流传动通畅;其次需在修整好的中空骨管上以“宫”音为基准,沿直线依次设计测定各音孔的大致孔距和所处孔位;再次即是在业已标定的孔位处进行人工钻孔,以得到较为规整圆润、孔径一致的音孔为佳;最后便是校正调音环节,对于有些初加工效果不理想的骨笛,贾湖人还会在相应音孔的周边开钻一些小孔,从而来弥补或校正得到理想的音准音律和音阶形态(尚有争议)。就制作工艺与过程而言,与现代中国民族管乐器的制作方法颇为相似。
譬如以编号为M78-1的骨笛为例,其各音孔旁均有设计所留刻痕,专家考证这些深浅不同的刻痕指出,M78-1号贾湖骨笛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有过多次修正,其第七孔系一次定位最先钻成,而第四五、六孔位均有二次刻记,说明当时有过对应的设计修改;第一二、三孔位则均有三次刻记和两个未钻孔位,说明这三个孔位的选定当时作过两次改动;再如同时出土自M282号墓的两支贾湖骨笛,其中M282-21号骨笛通体无明显刻画的痕迹,而M282-20号骨笛则有明显复刻前者的迹象,且两者的音高音序几乎如出一辙,后者的音阶(M282-20)较前者而言(M282-21)又有一定程度的承袭变迁,这体现了贾湖骨笛制作工艺呈现出延续发展的渐进式演进特点。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在贾湖遗址发现了一批水晶和隧石类坚硬材质制成的手钻和锥钻,这进一步印证了骨笛音孔处因钻头往复转动而堆叠出螺旋纹痕的制备工艺。
相关研究
骨笛功用
就贾湖骨笛的功用,学术界研究指出,考古发掘出土的40多支骨笛主要源自于壮年男性墓冢,且相关墓葬均规模较大、器物丰富,骨笛的拥有者生前当有着与巫师、祭司、部落首领等相关的特殊职业或身份,在整个贾湖氏族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同时在新石器时代,骨笛本身并非单纯的乐器,也非召唤异类和狩猎的响器,而是与原始宗教仪式中的音乐有着密切联系,承担着用乐音来沟通神,述说整个氏族心声与祈求的重要职能;譬如《吕氏春秋》等诸多史籍中,皆有音乐在原始社会中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的记载。而远古时期音乐音阶、音调的进化,则源自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倾心探索,乃至是与万物神灵沟通的交流方式。
乐器性能
自1987年始,音乐学家便开始长期致力于贾湖骨笛的性能研究,先后进行过测音的骨笛大约有七支,其中一支即是河南博物院馆藏贾湖骨笛(M282-21)的复刻品——贾湖骨笛(M282-20)。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分析指出,在采用斜出45°角竖吹的条件下,测音骨笛(M282-20)至少可以吹奏出清商六声音阶(角、徵、羽、闰、宫、商),抑或是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宫、商、角、和、徵、羽、变宫)乐曲;一同参与测音的时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也断言,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贾湖先民,不仅有了极其精微、规范的五孔笛、六孔笛、七孔笛和八孔笛,而且还在音乐实践中运用了多宫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且构成以第四孔(D)为宫的六声清商音阶或七声清商音阶的可能性最大。
现代音乐史家吴钊附议黄翔鹏、童忠良见解的同时,还进一步分析指出:“贾湖骨笛有些音程的音分值较接近三分损益律或纯律,而贾湖骨笛所具的‘八律’乐音当系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律’”;现代史家戴念祖在探讨“三分损益”律起源时也认定,“贾湖骨笛即是筒音角音的清商六声音阶,抑或者是筒音宫音的下徵调七声音阶,且贾湖文化时期出现的七声音阶与后世七音十二律、三分损益律的形成存在事实上的渊源关系”,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贾湖骨笛的原始音乐性能。
延至21世纪,郑祖襄、项阳等音乐史家在早期学者所作乐律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又对贾湖骨笛早期测音数据、音阶音程、平均律等存疑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提出了先行修复贾湖骨笛再就其乐律学特性展开全面研究的新命题;此后一段时期,复有学者徐飞、王昌燧、李寄萍、刘正国等就贾湖骨笛的乐声特性(新出土骨笛)、仿古复原、吹奏方式等进行了部分新的探索。譬如有学者指出,对2001年出土M511-4号七孔贾湖骨笛的测音数据显示,其不仅可以完整演奏两组八度的音列,即便与现行十二平均律相比,各音孔最大音差也只有25音分左右。
2021年前后,时任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的李宏征引各家研究成果指出,通过测音的7支贾湖骨笛当存在三种调高和四种音阶;三种调高是:“C”“D”(或“﹟D”)和“A”(或“﹟A”);四种音阶是:“四声音阶”“五声音阶”“燕乐六声音阶”和“清乐六声音阶”;但她也同时指出,对于贾湖骨笛所蕴藏的音乐之谜,仍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完全揭示。就贾湖骨笛的吹奏方式,自1989年黄翔鹏提出斜吹发声一说后,学者刘正国所做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在实际的演奏测试实践中,运用斜吹法的确可以使骨笛发出非常清晰悦耳的乐音,同时还能够轻松地演奏出两个八度,这是竖吹法难以实现的;而其要旨系斜吹可令气流更好地摩擦震荡管壁发音,具有厚重的原始感,但早期发布在英国《自然》(自然)杂志网站上的骨笛曲系竖吹法演奏。
分期断代
河南博物院所著《贾湖骨笛》一书报告称,经测定贾湖遗址出土的含碳物质得知,贾湖骨笛历经音阶由简入繁丰富流变的同时,其形制演变也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总体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6500年(距今9000年-8500年),其时所出骨笛有五孔、六孔两种,可吹奏出四声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但仍系贾湖骨笛发展的初期形态,早期墓葬M341号出土的两支骨笛即为其典型代表。
中期
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6000年(距今8500年-8000年),其时所出骨笛皆为七孔,制作技艺也已相当成熟。这一阶段出产的骨笛,不仅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还可以吹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现今馆藏于河南博物院的M282-21号骨笛即为其典型代表。
晚期
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500年(距今8000年-7500年),其时所出骨笛有七孔、八孔两种,可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八孔骨笛已具备移调条件,乐者可根据乐音需要作出不同调高旋律的演奏,完美展现了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艺术的渐进性和发展的超前性。
馆藏与保护
馆藏信息
贾湖骨笛(M282-21)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日常展出在一楼一展厅;但同时该文物也参与《国宝特展》,定期展出在三楼十二展厅。同时,河南博物院还利用文物数字保护技术,聚合三维动画、影像资料等推出了线上虚拟展厅和“远古清音——贾湖骨笛”云展览专题,登录河南博物院官网即可通场观瞻,且能同时化身为骨笛的线上虚拟演奏者。
保护情况
鉴于贾湖骨笛出土年代久远,价值珍贵,故现今多展藏于各大博物馆(院)或由出土地文物部门封存,基本已不再就其实物开展相关研究,取而代之的研究对象往往多系仿古复原所得。20世纪90年代起,相继投身骨笛复原研究的学者有童忠良、蒋朗蟾、王子初等,其时多以仿古测音性研究为核心;进至21世纪,学者徐飞、夏季、王昌燧、李寄萍、孙毅、刘正国、唐俊乔等也曾先后进行过相关的复原研究,最终各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同时开展研究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等联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贾湖骨笛复原新技术研究,其成果于2012年发表在《华夏考古》期刊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等也曾耗费十余年精力,完成贾湖骨笛的仿古复原并投入表演使用,继而从不同意义上促进了贾湖骨笛的保护性研究与创新性利用。
展览与参演
重要展览
2019年7月31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2019年12月27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2020年8月11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
2021年12月31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江苏盐城博物馆举办的“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
2023年3月21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声动千年——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物特展”。
参演信息
2011年1月26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贾湖骨笛为主要乐器创制的曲目《远古的回响》亮相中国国家大剧院。
2016年8月10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 栏目。
2017年12月17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
2018年1月3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央电视台《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
2018年8月28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创制的曲目《贾湖骨笛演奏》亮相中央电视台《正午学堂》栏目。
2019年6月14日,学习强国(河南省平台)推出《中原藏珍·讲述》首期节目——贾湖骨笛。
2021年3月11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
2023年7月12日,贾湖骨笛(M282-21)亮相中央电视台《何以中国》栏目。
文物价值
文化层面
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贾湖骨笛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制成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管乐器,对于世界音乐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让人类见证了史前先民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从两孔到七孔、八孔笛,从无意到有意为之,贾湖先民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值得今天的每一个人学习。同时贾湖骨笛的批量发现与出土,也使我们得以透过贾湖骨笛这一本体,进而窥探到乐器发展初始阶段形制上的由简入繁和乐音上的赓续流变,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揭示了远古时期音乐发端与原始人类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而且还从广义层面标志着中国音乐史学上一个新观念的形成,即中国音乐文化到此时(贾湖文化时)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事实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音乐文化,认识音乐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历程。贾湖骨笛的测音结果更是将中国乃至世界音阶形成的历史前推了数千年,这标志着八千多年前的贾湖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乐器形态和音乐审美。
现代学者戴念祖、萧兴华还同时指出,贾湖骨笛的考古发现,实证了在公元前第60世纪,中原地区人的音乐生活中已有七声音阶,而且其音阶形式,即下徵调音阶正是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音阶,这对后世七音十二律的产生亦有深远历史影响。而我们今天就河南舞阳贾湖骨笛所做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音乐发展衍变的深层规律性,继而促进现代民族音乐的创作,以及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心理上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譬如M341号墓同出的两支贾湖骨笛,在其从五音孔向六音孔设计转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有关音调音序把握的进步性与正确性,对今天的民族乐器改革仍具有提示性意义,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在音乐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发展。现代学者黄翔鹏援引《晋书·律历志》分析指出,倘若贾湖骨笛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的研究结论得以成立,那么这将成为反证清商音阶渊源极为古老的重大证据。
史学层面
近现代音乐界曾一度因中国七声音阶的发端上限而争论不休,甚至持西方异域传入说的也不乏其人,此前世界学术界也普遍只承认中国乐器最早出自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臆测中国早期笛子系从中亚传入的论调亦皆有之;但对史家苏秉琦所提中国乃“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说却是将信将疑,少有拥。上世纪80年代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为人类认识和研究中国音乐文明的发展进程及早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还一举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提前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彻底结束了中国七声音阶的发端时间和域外传入纷争。作为制成年代久远、出土保存完整、至今尚可演奏的吹管乐器,贾湖骨笛足证中国先民八千多年前音乐文明届已高度发达、领先世界的同时,也由其规范精湛的制作工艺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栖身中原地区的人们精神生活已经颇为丰富,继而也为后世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奠定了原始基础。
就以贾湖骨笛为代表符号的贾湖文化,现代音乐史家刘再生、中华文明学者黄懿陆、已故地理科学家郭来喜等综评指出,贾湖文化是华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有着确定时代印证的文化遗存,也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这里出土的16例契刻符号系迄今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远远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这里出土的贾湖骨笛、稻壳印痕等足以改写世界农业史、音乐史、酿造史,是九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最早象征,也可以说从一定侧面实证了中国的“一万年文化史”,堪称奇迹。
影响评价
自1987年贾湖遗址考古成果发布后,贾湖骨笛这一项标志性发现的研究进展便屡屡见诸报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更是于1999年被世界著名杂志《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全文刊载,一时引发全球轰动,当今世界颇具权威的《新哈佛音乐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等大百科全书也因此而改写。
贾湖骨笛发现者之一、时任贾湖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张居中认为:“贾湖骨笛作为学界公认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物,它的发现和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同时也为中国考古学带来了新的元素,更让我们对远古社会的想象变得具体而鲜活,颠覆了我们对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既有认知,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现代音乐学者王子初研究指出:“舞阳骨笛的出土,向世界展示华族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使用了七声音阶这一高度发达的音乐文明。至少,人们从贾湖骨笛的‘七孔’制式上,已经看到了贾湖人对其所制乐器音律中‘七’的观念存在和被强调!这无疑是贾洛杉矶湖人在长期艰苦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至晚在83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当为人类新石器时代初期最进步的乐器。它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在距今万年前后,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抽象思维,已经制作出可以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这是古代中国对人类音乐艺术最伟大的发明与贡献,它改写了人类的音乐艺术史。同时以贾湖骨笛代表的考古新发现证明,早在距今万年前后,亚洲东部的黄河、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广大地区,已经独立孕育了一个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文明源头,它就是地处东亚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这有可能改写人类对文明起源的认识。”
已故音乐学家童忠良评论指出:“贾湖骨笛的现世与测音结果,将中国古代乐器及其宫调构成的历史提早了几千年;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现在是由我们自己进一步改写中国音乐史中某些重大结论的时候了!”现代音乐史家刘再生也认为:“出土自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贾湖骨笛,一举将中国音乐文明史前推到了八九千年前的悠悠岁月。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尤其是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其音阶结构也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在变化发展。因此,贾湖骨笛对于中国远古时期音乐文明的历史研究,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或许伴随骨笛而出现的原始文化现象,正是标志着中国音乐文明的开端。”
时任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品评指出:“入藏河南博物院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作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当之无愧。”时任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现代音乐史学者李宏也认为:“贾湖骨笛以考古学实证的方法,科学地诠释了中国远古时期音乐最初始的活态面貌。舞阳贾湖骨笛的学术价值,已远远超出它的地域范围,在整个世界音乐史起源的物证中,贾湖骨笛无论在科学实证、年代的可靠性方面,还是在音乐艺术成就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华族的音乐文化,中原民族的音乐水平,在史前时期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河南博物院编著的《贾湖骨笛》一书亦考证指出:“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丹顶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遗址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始之基。”
同类对比
就骨制器物而言,世界各地也有不断考古出土的消息,譬如斯洛文尼亚发现有距今5万年的两孔骨笛,系由尼安德特人用洞熊腿骨制成;德国布劳堡峪勒东南环城山岳一洞穴发现有距今3.5万年的三孔骨笛,系由天鹅腿骨制成;德国乌尔姆附近山区洞穴发现有距今约3万年的三孔笛,系由尼安德特人用猛犸象象牙制成,但学界就此却普遍认为,这些骨笛多数制作不规范,严重残缺,且皆系偶然性极大的孤例,不足为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洼遗址也曾发现有距今8000年前的五孔骨笛,系由猫头鹰的翅骨制成,可奏出一个八度音域内的七个基本音阶;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亦发现有距今约7000年的两孔骨管(骨哨)百余件,系由雁、鹤等大型鸟纲的尺骨、桡[ráo]骨等制成;中国河南中山寨遗址则发现有距今约7000年前的十孔骨笛,同样系由鹤的尺骨制成,但学界则多以骨管定音器或骨哨相称。
学者王子初、马萧林、李宏等研究指出,上述种种出土的骨制器物较贾湖骨笛而言,或是难称骨笛抑或是偶然所得,很难像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这般有着完整群体和发展序列、丰富的共存遗物、规范的制作方式、长期的使用保护痕迹。更重要的是,作为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着较为丰富的音高音色和音阶调式的变换。而且贾湖先民创制的骨笛跟近现代所用骨笛高度相近,这种完备性、先进性是异地所出“骨笛”无法比拟的。
相关争议
关于贾湖骨笛的命名,学界一直有些不同声音,以黄翔鹏等为代表的音乐史家认为,“就贾湖遗址所出‘穿孔骨管’的定名,不必因一种祖先有了某种后裔,就要以其中一支后裔之名来给它的祖先定名,现以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嗣后学界便多从此说,称名骨笛。但以刘正国等为代表的音乐学者则认为,“就‘穿孔骨管’的形制吹法而言,考求文献史籍可以窥知,古时便已有‘为单管多孔斜吹乐器’说,且现今尚有易名为‘筹’的‘龠’,岂能随意擅改称‘笛’”;此后一段时间,服上述观点的双方支持者你来我往、互有文诛笔伐,至今未有定论。后续学者刘正国也曾多次就此向河南博物院建言,希望将现行“贾湖骨笛”更名为“贾湖骨龠”,抑或是将“龠”的提法附于文后,但因学界尚多不认可此说,故至今未能遂行。
参考资料
Treasures of Central Plains · The Fine Details Behind丨The Jiahu Bone Flute.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18
云展览“远古清音——贾湖骨笛”上线啦!.河南博物院.2023-09-18
考古 | 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回顾.中原文化研究.2023-09-18
虚拟展厅: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河南博物院.2023-09-21
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2023-09-18
2-32舞阳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2023-09-18
贾湖的笛声:八千年文明图景.中国新闻周刊.2023-09-1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9-1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09-18
8次发掘11项世界之最!贾湖遗址再现9000年前的文明场景.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18
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9-18
马萧林:贾湖骨笛为何被认定为世界最早可吹奏乐器?| 东西问·镇馆之宝.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小学.《辞海》网络版.2023-09-19
贾湖骨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8
丹顶鹤.辞海.2023-09-19
舞阳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2023-09-18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9月24日起对外试开放 可预约免费参观.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1
中国古老乐器“贾湖骨笛”获复原 上海之春将吹奏8000年前“中国之音”.百家号.2023-09-21
骨笛复活记:听见八千年前的声音.新华网.2023-09-21
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贾湖骨笛领衔 中原音乐文物瑰宝亮相三星堆.中国网锦绣天府.2023-09-21
距今8000多年的骨笛、6000多年的陶鼓、3000多年的骨排箫…… 快来三星堆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 川观新闻.川观新闻.2023-09-21
高山景行,心向往之 孔子文化展亮相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09-21
朝闻天下:孔子文化展国博启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09-21
这个乐器展有些安静.中国艺术报.2023-09-21
贾湖骨笛、殷墟陶埙……盐城博物馆跨年大展带来中原文物瑰宝.我苏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2023-09-21
展讯丨“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 扣响文物之声 今日亮相.天津博物馆.2023-09-21
《国宝档案》 20160810 镇馆之宝——骨笛传奇.央视网.2023-09-21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次奏响中国国家大剧院.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1
河南博物院三件国宝将亮相《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2023-09-21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集 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央视网.2023-09-21
[正午学堂]《贾湖骨笛演奏》 演奏者:贺小帅.央视网.2023-09-21
中原藏珍·讲述1-贾湖骨笛(马萧林).河南博物院.2023-09-21
贾湖骨笛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漯河市舞阳县委统战部.2023-09-21
[中国影像方志]舞阳篇 考古记.央视网.2023-09-21
【何以中国】成团了文物|古人为什么要用鹤骨制笛 简介.央视网.2023-09-21
The Jiahu Bone Flute.Grove Music Online(格罗夫音乐在线).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