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
拉丁语(Latin)是古代罗马人所操的语言,是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的原始母语。目前梵蒂冈国将其作为官方语言。历史上,拉丁语曾广泛地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的欧、亚、非三洲等地区,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存在文字拉丁文,属表音文字。
拉丁语起源于意大利台伯河下游附近的拉丁姆地区,原只是古罗马人方言的一种。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拉丁语遂成为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和正式的交际用语;与此同时,罗马人仿照希腊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拉丁字母。公元前1世纪末,盖乌斯·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拉丁语随着帝国势力的扩张而被广泛地推行于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进而成为整个欧洲教会、立法、科学、文艺等众多方面的通用语言;这一时期,拉丁语自身开始逐步规范化,统一规范的标准语逐步形成,并涌现出了大量的拉丁文献经典。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拉丁语所覆盖的地理范围缩减,拉丁语自身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一方面,普罗大众所说的通俗拉丁语与欧洲各地区的土著语、蛮语相融合,逐步演变为现今的罗曼诸语种;另一方面,作为官方书面用语的古典拉丁语不再用于沟通交流场合,只存在于政治、宗教、学术等特定领域之中。9世纪,拉丁语已不再是任何民族的母语。14到17世纪,拉丁语曾迎来一次短暂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古典文化载体的拉丁语再次受到了文化界的重视,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欧洲世界的国际通用语、天主教的宗教用语,以及文化、科学领域的书面语,在大学之中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殖民大国将拉丁语带进了各自的殖民地中,使得其成为了全世界知识界的共同书面语和外交用语。中世纪晚期以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诞生,加之宗教改革的影响,拉丁语的地位再度衰落,使用人群与适用范围逐步萎缩,至18世纪中叶基本退出国际交流舞台。然而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拉丁语的影响较为深远,至今在某些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拉丁字母的流行领域仍在持续扩展,菲律宾的他加禄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均改用拉丁字母,宝力豪的汉语拼音、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也采用了拉丁字母,世界语、西方语以及交际语等人造国际辅助语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拉丁语仍被运用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医学、动物界、植物学、生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在一定范围内仍在使用拉丁语。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通过词尾或词形的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目前拉丁语已不是任何群体的母语,口头语言偶尔为天主教中不同国籍的教徒之间交流使用或用于宗教仪式,文字主要被用于天主教官方文件的公报出版或用以标识人文、自然学科领域的专业词汇、术语,拉丁语被美国国际语言暑期学院(SIL International)认定为濒危语言。
名称由来
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拉丁语是意大利台伯河下游附近拉丁姆地区一个部落的语言,此部落称为“拉丁部落”(Gens Latina),其所说的语言便称之为“拉丁语”(Lingua Latina)。
元朝时期,天主教修士的东行促使拉丁文经籍开始传入中原地区,拉丁语亦引起官方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拉丁语的名称颇多,文献古籍中所说的“喇第诺文”“拉梯诺文”“拉替努字话”等都是指拉丁文,清代雍正年间则多开始称之为“拉丁语”。
使用主体
拉丁语的使用主体较为复杂。最初的拉丁语使用群体是意大利台伯河下游附近拉丁姆地区的拉丁部落。相传公元前753年,在拉丁姆地区兴建了罗马古城,罗马人的势力随即不断扩张,整个欧洲、北非、南欧、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居民在罗马帝国的推行下也开始说拉丁语。罗马帝国分裂后,拉丁语逐渐脱离口语,主要在书面上使用。时至今日,拉丁语的使用群体主要为梵蒂冈教廷及部分天主教人士。
形成历史
起源
公元前1000年,一批印欧语部落的居民从伊利里亚迁到亚平宁半岛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经过不断的迁徙和长期的融合,这些居民逐渐占据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这里的主要的居民,后来在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语言,即拉丁语。最初使用拉丁语的是意大利台伯河下游附近拉丁姆地区的一个拉丁部落,此时的拉丁语只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人方言的一种,尚未形成文字,只用于口头交流。
相传公元前753年,在拉丁姆地区兴建了罗马古城,以原拉丁部落为主体的罗马人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自罗马建城起至罗马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罗马部落制国家的势力和拉丁语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拉丁姆平原。
拉丁语口语诞生后,公元前7世纪左右拉丁语文字产生。罗马人仿照希腊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拉丁字母,拉丁语开始从口头走向书面,并留下了许多文献资料,如:公元前7世纪一枚扣衣针上的简短铭文,这是最早的拉丁文献;公元前6世纪的都依诺斯铭文也包含了由伊特拉斯堪字母发展而来的拉丁字母。这时的拉丁语书写排列方式主要采取的是横排、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相互交替的排列形式,直至公元前4世纪方才固定为横排、从左到右书写。
传播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在逐步的扩张中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拉丁语随之成为了整个意大利的通用语言。后来,借助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打败海上强国迦太基,而成为西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随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其势力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随即通过叙利亚内战和外交手段,罗马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乃至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已然成为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势力范围涵盖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0年罗马建立君主专制,公元前27年盖乌斯·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政治力量的推行为拉丁语提供了一个与其他语言文字相互交汇的契机,在这样的“机遇”之下,拉丁语被广泛传播,覆盖范围包括西欧、南欧、小亚、西亚、北非以及地中海沿岸和黑海西、南岸等地,成为整个欧洲教会、立法、外交、科学、文艺等众多方面的通用语言,达到了拉丁语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之中,拉丁语自身经历了古体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语两个发展阶段:
公元前250年—公元前90年,这是古体拉丁语时期,整个意大利已罗马化,但拉丁语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公元前80年—公元1世纪,为古典拉丁语时期。一方面,拉丁语规范化,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语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大量经典的拉丁文献开始涌现,至今为人所熟知的马库斯·西塞罗、凯撒、李维、普布留斯·马罗等人物皆处于这一阶段。
转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灭,东罗马帝国在文化上亦开始去拉丁化。以至于作为官方正统语言的拉丁语内部亦随之产生了分化:
古典拉丁语逐渐与沟通交流的场合脱节,而最终成为了一种“死语言”,不再作为交流工具,也不再是任何人的母语,而是作为欧洲社会的书面共同语继续存在着,为政治、宗教、学术等特定领域所用。
罗马在政治上征服了高卢、西班牙、达契亚等地时,语言上的征服已然开始,2—6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古拉丁语,这些普通人所说的拉丁语被称作俗拉丁语,6—8世纪俗拉丁语变化迅速,在与欧洲各地的土著语、蛮语等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日渐分化成为了不同的语种,演变为意大利语、法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罗曼语。
到9世纪拉丁语就已经不再是任何民族的母语了,但仍然作为通行语流行宗教、知识文化界。
发展
中世纪时期,许多国家君主仍以罗马的继承者自居,除了在小亚和希腊的东罗马帝国以外,法兰克王国君主查理大帝于公元800年建立的加洛林王朝的罗马帝国、德意志君主奥托一世于10世纪建立的神圣罗马、突厥人于12-13世纪在小亚建立的罗姆苏丹国,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在巴尔干、希腊地区所建立的拉丁帝国等国家也将拉丁语作为官方的书面语言,在国内使用或鼓励使用拉丁语。因而这一时期的拉丁语虽脱离了口语,但仍然长期充当着西欧、中欧、南欧部分地区和北欧广大地区的国际通用语。直到中世纪晚期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出现,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日渐增强,加之后期宗教改革运动盛行,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了社会各层,民族语言兴起,各国逐步停止使用拉丁语,其地位方才日益受到冲击。
然而在民族语言不断推广的浪潮下,欧洲以及国际知识界曾出现过推崇拉丁语的短暂回流。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生了两件大事: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蓝本,而作为古典文化载体的拉丁语自然受到了文化界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这一时期拉丁语的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东欧,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成为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用语,以及文化、科学领域的书面语,在大学之中拉丁语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葡、荷、英、法、俄等国家相继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部分地区建立了殖民地,此时这些西方殖民大国的知识界仍然在使用拉丁语,并进一步将拉丁语带进各自的殖民地中,使得拉丁语成为了全世界知识界的共同书面语和外交用语。欧洲首场大规模国际性战争,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即用拉丁语书写。近代初期一大批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仍习惯于用拉丁语写作,典型代表如勒内·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艾萨克·牛顿等。
近现代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民族主义、社会共同体主义浪潮已势不可挡,各种地方性语言文字(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在社会中地位愈显重要,由这些民族语言排挤、取代拉丁语已经是大势所趋,拉丁语的适用范围逐步缩小,其使用范围和人群不断收缩而变得专业化、 阶级化、范围狭窄化。
18世纪中叶,拉丁语基本退出国际舞台,转而只保留在坚持天主教信仰的西欧国家的宗教活动之中。然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拉丁语则一直被继续使用到了19世纪中叶,如匈牙利政府和国会继续使用拉丁语直到1840年,波兰知识界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仍将拉丁语作为对外交际的媒介用语。
如今,拉丁语虽已不再被应用于口语交流,但其在众多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由于拉丁语内在语法逻辑与造词规则具有着巨大的成熟性和表达精确性,医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仍在广泛使用拉丁语。1895年,世界医药卫生组织决定将拉丁语作为医药界的国际通用语,至今正规处方仍以拉丁语书写;植物学拉丁语是人们研究植物分类和描述植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文字,植物学中许多重要的科名、属名均来源于拉丁语,如芭蕉科(Musaceae),木樨科的木樨榄属Olea一词是橄榄的古典拉丁名,蔷薇科的蔷薇属Rosa这个词是一个古拉丁名;化学中的元素符号也使用拉丁语,如银-AG-silver(英);古生物学中许多化石由于其特征不同,各自有自己的食虫类,而这些学名正是前人根据古生物命名规则采用拉丁语命名的,至今为世界各国古生物学界所通用。
另一方面,拉丁字母的使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菲律宾的他加禄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相继放弃原本使用的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爪哇语、马来语、印尼语等也陆续改用拉丁字母,德国在二次大战前后亦改用拉丁语书写德语,中文汉语拼音、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也采用了拉丁语,世界语、西方语、交际语等人造辅助性国际用语也都采用拉丁语。
此外,拉丁语的许多词汇、略语为现代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所继承,成为了欧美语言的通用语,如A.D.(公元),a.m.(上午),p.m.(下午),p.s.(附言)等均出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罗马数字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钟表、出版等行业领域。
语系
拉丁语属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
地理分布
起初,拉丁语主要分布于意大利台伯河下游附近的拉丁姆地区。后来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大,拉丁语被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在西西里岛、科西嘉岛、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等地区,以及希腊、叙利亚、埃及、21世纪的法国、西班牙等地区均有所分布,其分布范围大体相当于罗马帝国控制的区域。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拉丁语亦随之衰落,逐渐成为一种“死语言”,不再用于日常沟通交流。但拉丁文字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历史的发展,被传播到北美、中南美洲、澳洲等广大地区。
语言特点
拉丁语是一种屈折性很强的语言,主要通过变换单词的形式或结尾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当前,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已经消失,所强调的拉丁语发音指的是在阅读拉丁文献时拉丁文字的读音,其大体保持着“一字一音”的拼读规则,便于认读书写,同时其形体也相对较为简单。以下为拉丁语的主要特点:
语音
拉丁语字母:
参考资料:
元音
单元音
拉丁语中的单元音共有10个,其发音有长短之分。
长元音的持续时间一般是短元音的两倍,在大多数的拉丁语教程中习惯于将长元音以长音符号标出(即在元音字母上方加一短横),而罗马人表示长音的方式主要有将长音字母写得大些,或写两遍,或在其上方标记一个类似于重音符的记号。
参考资料:
双元音
拉丁语中共有六个双元音:
参考资料:
辅音
拉丁语的辅音发音同英语的辅音发音基本相同,但存在部分例外的情况:
1、bs和bt发ps和pt的音。
2、c总是像在can中那样发/k/的音。
3、g总是想在get中那样发/g/的音。
4、h的发音同在英语中一样是送气音,但并不那么刺耳。
5、i在词首的元音之前通常会充当辅音,而发y的音。
6、在元音之后的m发音时双唇不闭合,导致其前方的元音鼻音化。
7、r发颤音。
8、s一般会像在see中一样发清音。
9、v的发音如同英语中的w。
10、x的发音多数时间更像axle中的ks。
11、ch相当于希腊语中的chi。
12、ph相当于希腊语中的phi。
13、th相当于希腊语中的theta。
参考资料:
音节
拉丁语中一个词的音节数等于它的元音和双元音的个数,这一点同英语一样。
重音
拉丁语中,加重重音的位置有着十分严格而简洁的规则:
1、双音节词的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
2、三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时:
(1)倒数第二个音节是长的,那么重音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2)否则,重音落在倒数第三个音节上。
参考资料:
词汇
拉丁语在印欧语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很多语言的同源语,也是很多语言的源始语,罗曼诸语言很多都是由拉丁语派生出来的,他们彼此“同源”,英语经由盎格鲁-撒克逊语而与之同源,同时英语也直接或间接地从拉丁语中借用了很多词汇,所以英语的词汇中包含了很多的拉丁语同源词与派生词,以下是拉丁语与罗曼诸语、英语之间词汇联系的生动例子: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语法
拉丁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介词、连词、感叹词。此处对主要词类语法作简要介绍:
名词
拉丁语的名词有性、数、格三个语法范畴。
性分为阴、阳、中性三类。
数有单数、复数。
格有6个:主格、属格、与格、宾格、离格、呼格。
参考资料:
动词
拉丁语的动词分为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两大类。
所谓限定形式即按人称变位的形式,语法范畴包括:
1、数,有单数、复数之分。
2、人称,有一、二、三人称之分。
3、式,有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之分。
4、语态,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5、时态,包括现在时、未完成时、将来时、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
所谓非限定形式则包括: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动形词、目的分词。
参考资料:
形容词
形容词亦有性、数、格的变化,以便与所修饰的名词保持一致。
副词
副词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一类是由形容词派生的。前者如semper、tam等,后者则由形容词词干+后缀构成。
数词
基数词与序数词的表示法如下:
参考资料:
代词
拉丁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反身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肯定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和否定代词。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是大部分英语世界和欧洲人聚居区语言的标准字母,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字母文字体系。拉丁字母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由古代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民族所创,以埃特鲁斯坎字母为媒介,继承于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取26个埃特鲁斯坎字母中的21个,即A,B,C,D,E,F,I(zeta),H,I,K,L,M,N,O,P,Q,R,S,Y,V,X。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希腊后,又从希腊字母中借来了Y,Z两个字母用来书写外来词,中世纪时从I中分化出J,从V中分化出U,W,从而形成了如今的26个字母。早期的拉丁字母仍保留着古代闪米特字母的不整齐风格,后在希腊古典字母的影响下逐渐简化与美化,尽量采用最简单的图形、避免可能混淆的图形、断线改成弧线或直线、弯曲不超过两次、笔画不超过三笔,从而达到了对称、 齐匀、实用、美观的效果。在过往的2000多年间,拉丁字母的传播不断扩大开来。最初罗马帝国的军队、商人、官吏将拉丁字母带到被罗马所征服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将拉丁字母传播到了更为广泛的区域。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世界曾出现民族文字拉丁化的浪潮,罗曼诸语言、日耳曼诸语言、斯拉夫诸语言大都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工业革命以后拉丁字母跟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到了他们在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将当地语言改用拉丁字母书写。美洲整个大洲完全使用拉丁字母,大洋洲的澳大拉西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均为拉丁字母区,在亚洲拉丁字母传入的时间较晚、传播的程度较浅,成功拉丁化的文字主要有:土耳其文、印度尼西亚文、爪哇文、马来语、菲律宾文、越南文、中国的壮文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字母则凭借着标准化、音素化的优点,承担了国际通用字母的历史任务,充当着信息化时代的公用传信符号。
语言保护
拉丁语是梵蒂冈国的官方语言,9世纪以后已没有母语使用者,被美国国际语言暑期学院(SIL International)认定为濒危语言。为了保护这一“死亡的语言”,1976年梵蒂冈成立了拉丁语基金会。然而虽不为普罗大众日常交流使用,但拉丁语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一些特定领域。拉丁语口语仍为罗马天主教会所使用,教会中不同国籍的教士和教徒在交流交往时一律采用拉丁语作为共同语言,若按此计算说拉丁语的人数当有几百万之众。
拉丁语文字则主要被应用于罗马天主教宗教仪式和官方文件的公报出版之中,以及用来标记医学、动物界、植物学、生理学、化学、天文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词汇、术语。 1895年,世界医药卫生组织将拉丁语认定为医药界的国际通用语,正规处方至今仍以拉丁语书写。拉丁字母也作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科学和文字符号为七十余个国家所采用。西方国家的大中小学也大都开设了拉丁语课程。
语言文化
拉丁语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歌曲、名言、法律文献,在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内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拉丁语文学
拉丁语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早期,约公元前80年以前,拉丁语文学处于向希腊文明学习的阶段,罗马人陆续开始编写诗歌、戏剧,流传至今的有普罗图斯和秦伦提乌斯的喜剧。
共和国晚期和盖乌斯·屋大维时期是拉丁语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罗马作家逐渐完善了他们的文学语言,使得拉丁语文学成为了文学之一,以优美而严整的古典形式和真实的材料内容著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较为有名的有马库斯·西塞罗时期的凯撒、卡图卢斯、涅波斯,奥古斯都时期的普布留斯·马罗、李维、奥维德等人。
后奥古斯都时期被看作是拉丁语文学发展的白银时期,这时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塞内卡的《卖瓜记》诗文间杂,具有讽刺意味;昆提利安的《演说术原理》是一部教育学著作;小普林尼的《书信集》反应了帝国时期罗马人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尤维纳利斯的讽刺作品造就了刻薄的“尤维纳利斯式”讽刺手法。而不少人开始热衷于追求效果,对辞铭趋之若鹜。
公元2世纪末—公元5世纪,是拉丁语文学的教父时期,此间许多著作出自基督教教父之手,文学作品之中大量吸收了通俗拉丁语(普通民众所说的拉丁语)的内容。
中世纪时期,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包括宗教著作、传奇故事、等都是以中世纪拉丁语写成的,但丁·阿利吉耶里用拉丁语写成了《论君主制》《论俗语》。
文艺复兴之后,古代拉丁语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引起人们的重视,古典作品中的文学修养和形式被重新提及。
拉丁语名言
拉丁语中有许多著名的熟语,它们经常被引用以传达着智慧、经验和道德准则,广为人知的拉丁语名言包括:
VENI VIDI VICI:“我来,我见,我征服。”——尤利乌斯·恺撒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勒内·笛卡尔
Sidere mens eadem mutato:“繁星纵变,智慧永恒。”——悉尼大学校训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剑桥大学校训
Jus est ars boni et aequi:“法律就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
Tempus omnia revelat:“时间会揭露一切。”
Carpe diem:“抓住当下。”
Memento mori:“记住你将死去。”
戏曲
拉丁语在古代罗马的戏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前2世纪,罗马出现了戏剧的繁荣,悲剧和喜剧盛行,戏剧取材模仿希腊戏剧,或反映罗马历史和现实生活,悲剧作家阿克齐乌斯一生写了四十余部悲剧。著名的喜剧作家普罗塔斯写过一百三十部剧本,保存至今的有《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人》等。泰伦提乌斯的喜剧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代表作有《婆母》《两兄弟》。这些作品在表达人性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状况与政治局势。
拉丁歌曲
拉丁歌曲以拉丁诗歌为歌词体裁,包括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和戈利亚德(Goliards)两种类型,歌曲内容丰富,有的富含宗教性质,有的则包括道德、爱情、哀悼等的世俗内容,在11世纪时期到13世纪初期拉丁歌曲十分盛行,歌曲手抄本十分普遍,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仍保存着名为“剑桥歌曲”的拉丁歌曲手稿集。
法律文献
拉丁语在罗马成文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铜表法》便以拉丁语写成。罗马法律文献以拉丁语为载体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大片地区,罗马法作为罗马文化遗产之一对国际法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医学拉丁语
拉丁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不论是解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用微生物学还是处方学中都充斥着拉丁语术语,由于拉丁语已经脱离口语,形式、语音均不会再变化,较为固定,所以国际上习惯于将以拉丁语命名的食虫类作为统一的名称,以避免引起歧义。如一种人体寄生虫,在我国被称为“小内蜓”“微小内蜓”“短小内阿米巴属”,名称不一,不易界定,为避免因名称不一造成误解,国际上将这一寄生虫注上了一个统一的拉丁语学名,即“Endolimax,nana”,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统一名称的作用,便于国内外学术界理解交流。
1895年,世界医药卫生组织决定将拉丁语作为医药界的国际通用语,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以拉丁语开写处方,中国卫生部也规定用拉丁语开写处方,以保证处方的统一、准确无误。
处方常用拉丁语及缩写词:
参考资料:
拉丁语亦被广泛应用于解剖学中,常见的解剖学拉丁语术语如下:
参考资料:
药用拉丁语
药品数量众多,为避免造成药品名称的混乱,中国国家药典根据国际有关药品命名原则,对所列酸类药品、非酸基盐类药品、卤化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药品以及盐类药品的拉丁语名称,确定了统一的命名原则。
酸类药品命名法
表示“酸”的名称“acidum”置于前,表示酸种类的形容词置于后,并按语法规则与“acidum”在性、数、格上保持一致。如,Acidum Boricum(硼酸),Acidum Folicum(叶酸)。
非酸基盐类药品命名法
表示非酸基药物的名词置于前,金属元素用形容词表示,置于后,并按语法规则与表示非酸基药物的名词在性、数、格上保持一致。如,Phenobarbitalum Natricum(苯巴比妥钠),Heparinum Natricum(肝素钠)。
卤化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药品命名法
表示金属元素的名词用属格形式置于前,作定语,表示~化物的名词用主格形式置于后,为主体词。如,Nateii Chloridum(氯化钠)。
盐类药品命名法
表示金属元素、生物碱、抗生素或其他有机碱性药物的名词用属格形式置于前,作定语,表示~盐酸的名词用主格形式置于后,为主体词。如,Magnessii Sulfas(硫酸镁)。
植物学拉丁语
植物学拉丁语是研究植物分类和描述植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专业语言文字,植物学拉丁语起源于公元1世纪,罗马自然科学家Pliny the Elder将希腊哲学家Theophrastus的《植物历史》和《植物构选》两本著作译成拉丁语,并将这两本书的内容编入《自然历史》一书中,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学拉丁语的诞生,近代植物学上大约200个术语均来自《自然历史》一书,包括花萼(花萼)、caulis(茎)、corona(花冠)等。16-18世纪是植物学拉丁语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诞生了许多植物学方面的著作,如罗马植物学家Cordus用拉丁语写成《植物历史》书稿,在此基础上植物学家Leonhart Fuchs出版了《植物史》一书,并在书中附有大量拉丁语说明,其中有49个植物学术语沿用至今,如arista(芒),bacca(浆果)、皮刺(皮刺)等。德国植物学家Joachim Jung用拉丁语写成《植物枝条的解剖》,其学生于1678年将本书代为出版,书中许多植物学术语沿用至今。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促进了植物学拉丁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他提出每种植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语词组成,第一个为属名,第二个为种名形容词(种加词),即双名法,从而统一了植物命名的方法。到19世纪植物学拉丁语的术语已越来越丰富,概念越来越准确。1867年8月,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法国巴黎顺利召开,会议通过《植物命名法》正式接受了Linnaeus的双名法,至此植物学拉丁语基本成熟,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语法结构严谨、词句排列有序的植物学专业语言。
动物学拉丁语
世界上动物种类众多,为方便各国之间的交流,国际动物学会规定用传统国际学术用语拉丁语给每一种动物命名一个名称,作为国际统一的学名,在国内文献中用非拉丁语的语言书写的动物名称后还会注有该动物的国际统一的拉丁语学名,动物学名同样采用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其后附命名者名)构成。如:虎(Panthera tigris L.)其中,Panthera为属名,tigris为种名,L.为命名者名。
化学拉丁语
化学中的元素符号也使用拉丁语,如银-AG-银(英)。
参考资料
Latin.民族语.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