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
诸葛瞻(公元227年—公元263年),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瞻是诸葛亮长子,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袭爵武乡侯。
诸葛瞻幼年聪慧,诸葛亮担心其难成大器。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为妻,担任骑都尉;次年,诸葛瞻升任羽林中郎将,此后不断升迁,历任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授军师将军。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十月,诸葛瞻升任行都护卫将军,兼任平尚书事,参与辅政。但因宦官黄皓专权,诸葛瞻在政事上无所作为。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十月,魏将邓艾兴兵伐蜀,偷渡阴平(陇南市文县),进逼成都市。诸葛瞻率军北上阻击邓艾,在涪县(今四川绵阳市东)战败,退守绵竹关(今四川绵竹以东黄许镇),与邓艾的军队交战,结果兵败被杀,终年三十七岁。
后世之人视诸葛瞻为忠臣,虽然忠贞报国,但才略和智谋平庸,不足以挽救蜀汉的败亡。为纪念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忠勇殉国,德阳市绵竹市境内建有诸葛双忠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他出生时,诸葛亮已经四十七岁。因为一直没有子嗣,诸葛亮过继兄长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子。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魏国,行军到武功(今陕西咸阳西),给兄长诸葛瑾写信,提到诸葛瞻已经八岁,聪慧可爱。但诸葛亮担心儿子过早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将来难成大器。
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了蜀国公主刘氏为妻,并当了骑都尉。第二年,诸葛瞻升任为羽林中郎将,此后诸葛瞻不断升迁,先后升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授军师将军。
名过其实
父亲诸葛亮病逝后,诸葛瞻继承爵位武乡侯。蜀汉人缅怀诸葛亮,因此都喜爱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发利民的政策,或者有好事发生,虽然不是诸葛瞻建议和倡导的,但百姓都认为是他的功劳。因此,诸葛瞻所享有的名声和赞誉,超过了事实。
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十月,诸葛瞻升任行都护卫将军,兼任平尚书事,与辅国大将军董厥、侍中樊建共同主持朝政。当时大将军姜维出征在外,宦官黄皓趁机窃弄权柄,他们三人都迁就黄皓,没有人能纠正他。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北伐曹魏,在候和(今甘肃省临潭县东)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退回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国家疲敝,于是上表给刘禅,请求召回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夺其兵权。姜维担心被黄皓所害,不再回成都市朝见。
兵败被杀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二月,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兵分三路讨伐蜀国。同年十月,邓艾进兵到阴平(陇南市文县),挑选精锐士卒经过景谷道旁边的小路进入古蜀国腹地,抵达江油市(今平武县南坝镇),进逼成都,蜀国震动。刘禅诏令诸葛瞻率军阻击邓艾,诸葛瞻率军北上到达涪县(今四川绵阳市东)驻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进军抢占险要地势,以阻止敌人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流涕。
邓艾率领魏军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关(今四川绵竹以东黄许镇)。邓艾派人送来书信劝降诸葛瞻,许封琅邪王,诸葛瞻勃然大怒,将邓艾的使者斩杀,列阵迎敌。邓艾派其子邓忠率军袭击蜀军右翼,将领师纂率军袭击蜀军左翼。但是邓忠与师纂初战失利,认为不是发起进攻的时候。邓艾大怒,要将两人斩首示众,邓忠与师纂这才率兵死战,大败蜀军。
绵竹之战,诸葛瞻战死,终年三十七岁。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与父亲一齐战死。诸葛瞻兵败,绵竹失守,邓艾的军队长驱直入,抵达蜀汉首都成都市。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举国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蜀亡后,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在曹奂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内迁到了河东郡(今山西省)。
人物评价
诸葛瞻八岁时,其父诸葛亮评价他“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后世之人视诸葛瞻为忠臣,虽然忠贞报国,但才略和智谋平庸,对外不能抗拒强敌,对内不能铲除奸小,以致兵败被杀,蜀汉败亡。
钟会评价:巴蜀之地,具有贤德智慧的文武人才很多,蒋斌和诸葛思远,用草木来作比喻,正是和我一样的人。司马炎评价: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苏轼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东晋干宝评价:诸葛瞻虽然智谋不足以匡扶危难,勇武不足以抗拒外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后燕将领慕容镇认为“诸葛瞻不据束马之”,是导致兵败的原因;元朝郝经评价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
南宋陈普有诗赞诸葛瞻:“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与汉同亡。百年魏晋烟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清朝王士祯有诗赞诸葛瞻:“吴汉分龙虎,终怜石子冈。何如绵竹战,父子死堂堂。”
南宋王应麟评价:诸葛瞻出将入相,而不能极力劝谏君主以除掉黄皓,劝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与君主见面,算不得忠臣良将。兵败身死,虽然没有投降,但只是比卖国之人好一点。以诸葛瞻的智谋不足以称道,因此不用详述他的事迹,不值得效仿。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诗赞诸葛瞻:“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市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清朝毛宗岗评价:诸葛瞻父子受命于蜀汉危难之际,而能以一死报社稷。是诸葛武侯的精神不死。因此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之心,也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心也。倘若当初诸葛瞻甘心投降魏国以图苟全,则有愧于“鞠躬尽,死而后已”的家训。因此,诸葛瞻、诸葛尚战死,则诸葛武侯的精神长存。
近代学者蔡东藩评价:诸葛瞻不听从黄崇的建议,让敌人深入国境,以致最后战死,过错在于诸葛瞻自己,和姜维没什么关系。
家族情况
兄弟:诸葛乔,诸葛亮养子,诸葛瑾次子,蜀国官员,官至武将军,早逝。
长子:诸葛尚,蜀国官员,与诸葛瞻一齐战死绵竹。
后世纪念
诸葛瞻父子墓祠称“诸葛双忠祠”,位于今德阳市绵竹市境内,为四川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诸葛双忠祠与武侯祠遥相对应,都是为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后人多有题咏之作。
墓祠沿革
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诸葛双忠祠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爱新觉罗·弘历以前,绵竹东郊曾有一个祀奉诸葛瞻父子及张遵、黄崇、李球等人的“五忠祠”,毁坏已久,荡然无存。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诸葛双忠祠增修山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诸葛双忠祠进一步扩建。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公元1827年),增建了拜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又增建了武侯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修了正殿及两廊。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刻了墓碑,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又再次重修了山门,扩建了祠宇。诸葛双忠祠在清朝从乾隆到光绪年间,基本上是每隔二十多年就要修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诸葛双忠祠殿宇崔伟,楹联题刻琳琅,规模已相当可观。
1985年以来,绵竹政府对诸葛双忠祠进行一次大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
墓祠介绍
清代所建的诸葛双忠祠,占地约二十亩。临街建有乐楼三楹,门首竖立牌坊一座,高可数丈,上题“诸葛双忠祠”五个大字,内建钟鼓二楼,左右相对。正中为山门,上刻对联:“春秋祭祀双模,父子忠魂归一。”
山门进去为正殿,门首挂有杨聪撰写的楹联:“想当年,国势垂危,臣主战,君主降,止争得尽瘁成仁,碧血尚膏刘氏土;信名士,忠风无,父死忠,子死孝,问同是捐躯赴难,青磷谁识邓家坟。”正殿之外,诸葛双忠祠内尚建有西庑、东厢、官舍、客堂、僧房、庖厨,四周建有围墙。庭院内竖有碑刻,栽种有花竹。
现在的诸葛双忠祠仅存一拜殿,系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公元1827年)所建。拜殿后面的有诸葛瞻父子墓,巨型石碑立于墓前,上书:“东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此外保存下来的,还有清代乾隆时县令安洪德撰写的“新建诸葛都护父子墓祠记”木刻字屏一面,乾隆四十年邑令杨宗岱撰写的“重修诸葛墓记”木刻字屏一面,以及厢房墙壁上所嵌名人题诗石碑六面。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将诸葛诞描述为受命于危难之际,忠君护国的忠臣形象。所述诸葛瞻事迹,与《三国志》中记载相差不多。
影视形象
1994年出品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包海龙饰演诸葛瞻。
参考资料
《咏史下·诸葛瞻》.古典名著网.2023-05-08
《咏史小乐府二十四首·其二十四》.国学荟.2023-05-08
《三国演义》(1994).豆瓣电影.2023-05-08
《三国演义》第83集.西瓜视频.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