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式建筑

日式建筑

日本建筑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环境为基本原则,日本建筑中直柱、横梁等木质材料的构成一直是主流,由于木结构可以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因此更容易在四季森林资源都十分丰富的日本内扎根,而西方建筑则追求人造厚实感和美感。

传统的日式建筑是以中国建筑作为美学基础,标志性的特点就是使用木材,而现代的日式大楼则借鉴西洋概念,再重新诠释以配合日本的景观与需求;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建筑,日本有着精妙的建筑形式。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建筑特色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装修时,日本人更注意每一个角落里景物的布置。比较复古的装修往往用沙与山石来表现意境。这种点与境的融合也是日式建筑的特色之一。

城堡

日本城堡,从公元前后到近代有着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主要目的是为了御敌于外,因此大多结构坚固,实战性强。日本城堡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既是日本各地长期军事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日本从古至今军事变革的见证,它从另一个侧面记录着日本的战争历史。

发展阶段

日本的城郭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1.弥生时代平安时代 这是一个开始出现战乱的时代。以抵御外敌为目的的“设施”在此时开始显得必要。因为与当时的唐朝朝鲜关系紧张,九州地方普遍出现了土筑的水城,这是日本最为古老形式的城。后来,全国各内陆地区陆续开始出现模仿唐朝、朝鲜而建的“朝鲜式山城”,在这种城的形式上发展成后来以山为防御本体的山城,可以说,这时日本的城还是有很浓的外来色彩。

2.镰仓时代~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武士的出现对日本城郭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武士的居处大多在平坦的地势上,出于作战、防备的本性,武士们常常在居所周围垒土台、挖深沟,构筑相对安全的施设。这种形式的“居所”后来发展成为“馆”、“平城”。在镰仓末期、南北朝时期,恶党、山贼群起,他们凭借地势有利的山体,让讨伐的幕府军队吃尽了苦头。各守护大名纷纷效仿的将自己的“馆”、“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山头上,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叱咤一时的山城的雏形。

3.战国时代 军事的高度紧张使得城郭的发展非常迅速。这时期有平城、平山城、山城、水城等几种形式。

4.江户时代 在这个政治稳定的时代,城作为防御单位的作用大为减弱。这个时期主要以街道、市町的建设为主。出于经济发展、交通便捷的目的,战国时代的主流---重庆市显得不合时宜,因此绝大多数的山城遭到毁弃,平城和平山城是这个时代城的主要形式。

战国时期城郭分类

1.山城在要害处筑起的城。城中所属武士平时居于山中或山下,战时则登上位于山头的城郭作战,不同的山势所筑的山城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近江小谷城就是以山的全体筑成。而备中松山城则是筑在山顶。因为对地势越高越不易遭受进攻的共识,一般的山城都不会放弃高度上的优势。当时号称“长攻不落城”的能登七尾城、美浓稻叶山城、出云月山富田城等就是山城的杰出代表。但是随着铁炮的出现,一般的平城也可以靠强大火力来稳固的守城,因此山城的优势也就不再明显了。重庆市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交通不便。在军事行动中的机动性远比不上平城。其次在城下町的发展上,山城更是先天不足。所以到了战国中后期,各大名纷纷将居城从山上移到平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织丰时代的安土城大阪城

2.平山城对这种形式的城郭,容易错误地理解成山城---\u003e平山城---\u003e平城的发展顺序。实际上平山城是与山城同时出现的一种城郭形态。主要是因为自然地势条件的限制,如筑于丘陵、小山上的城。这种形式的城郭在战国时期为数甚多。如近江安土城、播磨姬路城、肥前熊本城都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是以整个山丘为筑城本体,所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城的规模非常壮观。

3.平城大坂城就是最巨大的一座平城。随着战国中后期城郭的平地化,这种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平城成为了城的主流。但是对于仍处在战乱中的大名们来说,对于这种平地式的城塞还是不能完全放心。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大批辅助防御的卫星支撑。即大名坐镇中心的平城,周围边境上筑起山城,委派家臣守备。尤其是当兵农分离实现后,这种防御体系更加体现出了优势。到了江户城初期,因为局势的平静,平城才真正成为了主流。同时大部分的支城也都在一国一城令下被毁。

4.水城周围完全被海、川围绕的城。对这种形态的城来说,船是唯一的攻击手段。因此在防御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很难被围困。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水城当属村上水军所处的濑户内海上的能岛水城。丰后大友家的水城也非常有名。在丰后丹生岛水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友军用大炮猛轰岛津水军,让敌人吃足了苦头。这在后来给水城攻守都提示了一个新的方法。

江户城

江户城始建于15世纪中叶,当时规模不大,仅100多户.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并在此设立幕府后,江户便成为日本的首都.明治元年(公元1866年),明治军队进占江户后,把江户改为东京。本江户城遗址位于东京中心千代田区,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特别史迹".十二世纪初,因是豪族江户氏的居馆,因此的名。

江户城从庆长十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起,至宽永十三年(公元1636年)止,前后建设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江户城东西约5.5公里,南北约4公里,四周围有内壕和外壕,外壕周长约16公里.有城廓两重,内廓的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宏伟,有望楼20座、城门36个,还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等宫殿.江户城历经几十年的沧桑,面貌与当年差别很大.外壕基本已平,望楼仅有"樱田橹"和"富士橹",城门仅"田安门"、"清水门"和"樱田门"依然如故,本丸、二之丸、西之丸和5层城楼天守阁遭火焚后已不复存在,唯有巨大的石垣垒成的内壕完好无损.

江户城皇宫是古典式楼阁,隐没在郁郁葱葱的林荫之中.经过二重桥,越过内壕,进入皇宫的正门——二重门,迎面至高约13.4米的仪见橹,白壁灰顶,既典型又庄重.皇宫内共有宫殿7座,全是战后所建,总面积为23000平方米,白色的墙壁、茶褐色的铜柱、绿色的瓦顶,极富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正殿是皇宫的中心,正殿的"松之阁"是皇室举行主要活动和礼仪活动的场所."长和殿"是每年1月2日新年和4月29日昭和天皇生日时接受群众祝贺的地方."丰明殿"是宴会厅,"吹上御所"则是天皇居住之地.皇宫东面的东御园於1968年重建.苑内的大手门原是旧江户城的正门,里面的"百人番所"是江户幕府时代将军的最后一个检查守卫站,再深处就是昔日将军的私邸和幕府执政之地.东御苑内的"桃华乐堂"是皇后的音乐堂,还有不管从哪一方向看都是同一形态的"富士见市橹"和被烧毁的天守阁残留下来的"天守台"等古建筑遗迹.苑内的二之丸於1960年重新修复,园内景色优雅,是日本回游式庭园.园西北天池壕旁种植着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各种名贵树木260株.皇宫北面的北之丸,是一个三角形地带,被千鸟渊、牛渊、清北壕包围,1969年起辟为公园.园内有日本武道馆科学技术馆、国立近代美术馆、西部是幽静的日本式花园.皇宫外苑里面有高耸的苍松翠柏和宽敞洁净的大草坪,这里已成为国民公园。

大阪城

公元1615年,原大阪城与丰臣一族毁于战火,后德川家冈增建后才有今天的面貌,现在的大阪城已规划成为公园,作为市民休闲的场所,大阪城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美丽壮观的天守阁是昭和六年所重建,大手门、樱门、橹、硝石藏、金藏和金明水井户屋形等成为大阪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走过石桥就进入大阪城内城,循着步道经过一片有六百株的樱花林,即可达天守阁,阁内已改为博物馆典藏著大阪的历史资料,1997年3月完成天守阁的整修,并将城迹修建后增添市民之林、纪念树之林和运动场,成为拥有丰富绿地的市民绿地。

大阪城天守阁本来是于十六世纪由丰臣秀吉所建。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三年内动诸侯所捐献而来,并且在用了数十万名的劳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大阪城外整个长达12公里的石墙,估计约动用了50万块的石块。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乱,但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从残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怀想当年德川与丰臣交战时的惨烈情形。其它如大手门以及多门箭楼则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颇值得观赏,除此之外,在樱门的部分则有一块约有36帖榻榻米大的石块,更让观者匪夷所思,到底当年是花费多大力气力与血汗才得以镶钳竖立在石壁之上。

天守阁指的是大阪城内主要的建筑主体,而现在的天守阁则是经过1931年模仿丰臣时代的天守阁外观所建造的。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着高39.8公尺的天守阁,最高的第八层楼上则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层楼则展示了包括各种的武器、丰臣秀吉的木像、书简、以及以模型展示当年作战的作战图等,还有以电视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绘丰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现了大阪城复原之后的模型。在2至7楼的数据馆中,你将可以看到短小的丰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辉煌却也悔恨的一生,所以天守阁等于是了解这位日本战国时代枭雄的最佳地点。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现今天守阁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檐端装饰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有鲤跃龙门之意)的动物造型,看来相当金碧辉煌,也仿佛重现当年丰臣秀吉壮阔的雄心与曾有的辉华。

名古屋城

庆长五年(1600)关原大战后,原尾张清须城(清州町)城主福岛正则转封,德川家康四子松平忠吉成为清须城新任城主。七年后(1607),忠吉病故,家康年幼的九子松平义直继任。因清须城规模太小,不能承担军备的重任,因此在家康的授意并亲自监察下,德川义直于1609年开始在尾张那古野城的原址上着手修建居城。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等20余位大名收到了协助筑城的命令,作为对德川家的尽忠表现,各大名异常的出力。只两年时间,就建成天守、1614年全部完成城体建设。从此,尾张国的中心从织田信长时期的清洲城移到了名古屋城。直到“明治维新”,此城一直是德川御三家的世袭居城。后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损毁,1959年修复了幸存的建筑,虽已不复当年旧貌,但城堡的规模仍可一窥,加之其内的2000多株樱花树,花开时节所有建筑掩映于粉烟之中,景象动人。名古屋城分为数重,中心地带为本丸区,名古屋城的主建筑天守阁便坐落于本丸区内西侧,天守阁东南为本丸御殿遗迹,本丸地区的两角则分别筑有西南角楼和东南角楼。

熊本城

熊本城位于熊本县熊本市,熊本城又名银杏城(由于当加藤清正建造此城时,已经考虑到万一发生围城战时,城内需要有食物供应,因此便广植银杏,甚至连城内铺床的材质,都是利用里芋的茎晒干做成的,可以作为围城战时的战备存粮)是日本著名景点之一,与大阪城名古屋城合称为日本的三大名城,为名将加藤清正耗费七年心血完成,前身是室町时代本城加以改建成,是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模式。江户时代丰臣政权入主肥后国后,当地藩主的官邸,面积达九十八万平方米,最有名的特色就是“令军队想放弃”(武者返し),意即易守难攻;不过在西乡军发动攻势之前(明治10年(1877年)的西南内战中),其天守阁意外发生大火,火势虽然立刻获得控制,但是许多重要的文物、城楼已遭到烧毁,日本政府于战后经将熊本城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1960年开始重建。熊本城,是由丰臣秀吉的旗下大将---加藤清正,在他为熊本城主时,于1607年建造的。加藤清正以擅于筑城闻名,最初的熊本城以纯木造的49座塔闻名,但在1877年时遭祝融肆虐,现已不复见。过去的熊本城,曾在明治时代的动乱“西南战争”稳住日本的半壁江山。当时九州豪杰西乡隆胜的大军,从鹿儿岛市誓师北上,所向披靡。但是大军杀到熊本城后,百攻不下,只能望城兴叹。城堡的大天守阁及小天守阁(日本城堡的军事指挥中心)曾遭受毁坏而重建,现已成为熊本城的代表与象征,而储存粮食和武器的宇土橹,仍然保存得非常完整。另外还有“武者返し”之称的石墙、以及内藏加藤和细川家族所遗留下来的甲胄、刀、剑、旗号及古玩的天守阁,都是不可错过的参观品。现今熊本城主要的天守阁是在昭和35年(1960)重建的,但熊本城整体的格局还是保存得相当完整。

现代建筑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式设计与民族性格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局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

空间无限定性

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

唐朝建筑

鉴真大师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术的。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中评论说:“金堂县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物”。由于鉴真僧众采用了唐朝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特别是经历1597年日本地震的考验,在周围其他建筑尽被毁坏的情况下,独金堂完好无损,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内。金堂成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贵实物之一。

建筑师

安藤忠雄

1941年9月13日出生,TadaoAndo,大阪人,日本建筑师。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隈研吾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地区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芦原义信

(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矶崎新

1931年,矶崎新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

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丹下健三

(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1987年他获得成为普利兹克奖

槙文彦

现年75岁的日本建筑大师槙文彦,是继上世纪50年代日本大师吉田之后,接棒承传并改进和风传统建筑的佼佼者。他的建筑理念与自然景观有了美好对话,开放空间兼容并蓄,将日本和风建筑美学向前更推进一步。

黑川纪章

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动。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参考资料

从日本建筑的历史角度解开和式摩登住宅的魅力(前篇).WA MORE.2024-03-22

日本建筑.japan-travel.2024-03-20

日本现代建筑风格 日式建筑有何特色.历史上今天.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