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
舒芬(1484年—1527年),字国裳,号梓溪,南昌进贤(今江西进贤县)人,明正德丁丑科状元,明代学者,经学家。
舒芬幼年有才名,十二岁作《驯雁赋》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正德年间,舒芬多次向李炎朱厚照直言进谏,遭到贬斥。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武宗计划南巡,宁王朱宸与武宗宠臣勾结图谋不轨,舒芬与其他官员接连上奏,制止武宗南巡。武武宗大怒,杖责舒芬,并贬其为福建市舶提举副使。世宗即位后,在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召回舒芬,官复原职,后升为儒林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舒芬与杨慎等人哭谏世宗,被世宗下狱廷杖。同年舒芬因母丧归家,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病逝家中,终年四十四岁,万历年间追谥文节。
舒芬与夏良胜、万潮、陈九川被称“江西四君子”。世人称他为“忠孝状元”舒芬尊崇易学周礼,兼通天文律历,有《舒文节公全集》等著作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舒芬出生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教蒙学养家,母亲操持家务。舒芬自小好学,他六岁时习读《孝经》《论语》等就能知道其中大概意思,七岁时能作诗,十二岁时作《驯雁赋》给郡守祝瀚,受到称赞,并因此名扬乡里,并推荐补博士弟子。他的督学蔡公经常对人说他是栋梁之才。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舒芬在乡试中得举人。舒芬就学南雍,学习刻苦,想成为一个圣贤之人,推崇宋代的理学家周敦颐。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会试,同考官陆文裕荐举舒芬第一,主试者靳贵和顾清抑把他的试卷放在第十一。在与李炎朱厚照廷对时,武宗从伏羲、神农问到明朝如何治国的事情,舒芬回答详细,直言时弊,道德仁义,讲得清晰透彻,武宗大喜,御批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
直言进谏
朱厚照朱厚照经常穿便服外出游玩,没有限度。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孝贞皇后去世,后一个月,李炎便想去微服私房宣府,假借视察明皇陵之名,撤去卫兵。舒芬劝言表示皇帝按理应该三年内都要深居简出,就算满了三年,也要庄重。皇帝是天下的至尊,除了逃难,从来不会撤去侍卫的,显得皇帝没有威严,皇帝不穿皇袍坐车仗,没有尊卑区别,于礼不合。李炎不接受他的劝谏。孝贞皇后陵墓竣工后,迎接孝贞皇后的牌位至太庙,从长安门迎入,舒芬谏言说孝贞皇后生前没有什么违反礼仪道德的事情,应该从正门走。从长安门走,记入史册,后人不能理解,会怀疑孝贞皇后没有得到善终。舒芬要求李炎下诏悔改,武宗没有答复,舒芬请求辞官,武宗不批准。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武宗计划南巡,此时宁王朱宸濠与武宗宠臣勾结图谋不轨,言官上谏制止南巡,因违背了武宗的旨意而受到责备。舒芬担忧,便与吏部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庶吉士汪应轸邀各官署接连上奏章劝谏李炎南巡。舒芬与编修崔桐,庶吉士江晖、王廷陈、马汝骥、曹嘉以及汪应上疏表示帝王出巡都是事出有因,如果只是自己想寻欢作乐,出巡就没有作用,之前的西北巡行,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又要南巡,各地人心不安。宗室藩王有谋反的念头,皇帝身边的人不会告诉他这些,知道了这些情况,不能南巡。李炎听到有人进谏发怒,要进谏的官员自杀。舒芬邀来博士陈九川,同各官署一起上疏。皇帝大怒,罚上疏的大臣跪五天,五天后每人杖责三十,舒芬伤重差点丢命,被抬回翰林院中,主管翰林院的官员怕连累自己,要把舒芬赶出去,舒芬表示,我在这里做官,就死在这里。后舒芬被贬为福建市舶提举副使,带伤赴任。
官复原职
在福建省任上,舒芬有空时讲学,门生越来越多,不久舒芬父亲去世,舒芬回家奔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熜即位,他赦免之前被贬的官员。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舒芬孝服已满官复原职,按例可升俸一级,他拒绝了。六月,舒芬升为儒林郎,获得嘉奖。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昭圣太后寿辰,皇帝下诏免去有封号的女人入朝贺寿,舒芬进谏,表示皇太后生日,免去入朝这项礼仪不当,请求世宗收回成命,才能表示世宗的孝心。世宗发怒,罚舒芬三个月的俸禄。这时世宗要尊崇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朱佑杬为皇考,让群臣议论大礼,舒芬认为,不能只顾私亲,并据理力争,但世宗不接受。舒芬和同僚在故宫的左顺门哭谏,世宗震怒,舒芬惨遭廷杖,罚俸三个月。
因病早逝
舒芬的母亲聂氏去世,他扶枢回乡。舒芬哀伤过度,回家三个月后一病不起,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病逝家中,终年四十四岁。明万历时期追赠谕德,谥文节。
主要思想
舒芬以倡导明代绝学为己任,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尊崇易学周礼。易学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他著作的《太极释义》中认为“太极不离乎阴阳五行之中”,主张“以阴阳动静分体用”,在《太极释义》中他视太极为一物,歧阴阳而二之,主张有“天之太极、人之太极、物之太极。自乾男坤女而论太极,则太极万有不同。又自物而论太极,则与人太极又相远矣”“天之太极主动,圣人之太极主乎静”。在《易问笺》中说易祖程宗朱,泛言义理,不免有牵合之病。舒芬的思想,多以道学为内容,但并非按前世人的想法重复说,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人物著作
舒芬著有《易问笺》《太极释义》《周礼定本》《春秋疑义》《书论》《东观录》《诗说》《梓溪文钞》等。主要作品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十八卷传世。全书分为内集八卷和外集十卷,内容涵盖了诗文、笔记、传记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此外,舒芬还编辑诗文和传记,形成了《成仁遗稿》。他的诗作主要分为酬赠故旧、哭吊亲友、纪写民间疾苦和抒发个人情怀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传世的诗作中,有《孤云》《渔家》《云居》等。
人物评价
舒芬门人熊杰在所撰的《舒梓溪先生传》中评价舒芬的诗文表示他的诗文中,都是因事而写,辞义凛凛,实际是更像他的行事。
《明史》中评价“舒芬危言耸切,有袁盎揽之风”,舒芬谏言居高切理,有汉朝袁盎揽辔直谏的遗风。
人物关系
父亲:舒法,号野江。
母亲:聂氏。
长子:舒泰。
次子:舒奉。
轶事典故
舒芬与进贤门
南昌市民间流传“入仕进第进贤门”的故事,说的就是状元舒芬。明朝正德年间舒芬考中状元,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江西省巡抚亲自率人迎接他,并设宴款待,还赠送一匹枣红色的马给他,让舒芬骑马逛街,可在南昌市城内游览三天。巡抚在宴席上问舒芬回家乡省亲原因,舒芬回答道,南昌城内建有七座城门,我不知道哪一座门可以回到故乡。旁边的一位侍郎回答道,抚州门直通进贤县。舒芬认为抚州市门进去就是抚州人。江西巡抚理解舒芬的意思,第二天便叫人把“抚州门”改为“进贤门”。当舒芬骑着枣红马在巡抚大人和诸多士兵的护送下走到抚州门时,看到城楼上的“抚州门”已改写为“进贤门”三个大字。舒芬下马并向巡抚深深一拜,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其实这位巡抚并非想讨好舒芬,他是为了表达“思贤若渴”之意。
济人之困,解人之危
舒芬考中状元之前,曾经在一个学馆教书。正当年终学馆主人遭到一伙强盗诬陷,拿出了全部家产还不能脱身,只好卖掉妻子作抵押。舒芬结束教学回到住处,馆主人正与妻子抱头大哭,非常凄惨。舒芬知道后不仅没有要自己的薪水,还把积蓄给了馆主人,大使馆主人免除了这场灾难。舒芬家贫,一家人等着他的薪水回家,他却一分没有拿回来。他不敢说出实情。妻子见他回来以为有银两了。可当她听说馆主人却说为什么没有把钱财全给馆主人。舒芬表示已经全给了,才不好意思说。说完,妻子拿起竹筐到屋旁涧水边,捞了一点锯齿新米虾,回来又找个瓶子向邻居借酒,让梓溪先生喝了个痛快。
赋诗应验
“砍桂斧头,此日七八磨就了,上天梯子,今秋千万放长些”。舒芬过年时作的对联,折桂在古代就是科举及第之意。上联说“磨就了”及第的“斧头”,意指准备得差不多,心中很有自信。下联“上天”比喻的就是金榜得中,一举成名。以“梯子”为喻,带有一些谐趣。果然舒芬于此年奏捷,丁丑(公元1517年)获得第一名,状元及第。从这里可以看出,舒芬的志向。
舒芬教子
舒芬在为官期间,家人捎信给他,说邻居们每年都要多霸占一些墙基地,儿子恳求舒芬能为自家作主,制止邻居侵占地基的行为。儿子多次写作,舒芬想了很多,认为这些邻居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多次侵占自家的地基。自己就算是个平民也该凭理处理,更何况自己是一个命官。舒芬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没有发现有得罪邻居的地方。写信给儿子要求儿子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很快又收到儿子的回信,表示自己没有和邻居闹意见,凡事忍让。舒芬彻夜未眠,想通后给儿子的信中只写了一首诗:纸纸家书只为墙,让渠径尺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舒芬引用了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修的,如今长城依旧在修他的人早就不在人世了。邻居们占用地基是小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才重要。
后世纪念
舒文节祠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朱翊钧朱追谥舒芬为文节。同年,进贤士民在进贤城内坛石山修建舒文节祠,以纪念舒芬的文华气节。
两贤祠
两贤祠在福州旧提学道左边,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提学副使徐即登改建,纪念福建市舶提举罗伦、舒芬两人,现在已经作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