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英语名:Oliver Twist)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孤儿奥利弗的奇遇,他在孤儿院长大,当学徒时不堪虐待逃往伦敦,又被强盗费金骗到偷盗组织,被迫与盗贼为伍,历经艰难险阻,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身世,并且继承了亲生父亲的遗产,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
《雾都孤儿》运用幽默写实、深情又不失理智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因素,全面而深入地描绘出当时伦敦广阔多彩的平民世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揭露了资产阶级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残忍。小说一经出版就引发巨大反响,并且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和话剧。
成书背景
作者背景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他12岁那年,父亲被拘留在负债者监狱,他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狄更斯幼年在鞋厂的工作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天10小时的超负荷工作让他深深感受了底层贫苦人民生活的艰苦,他为社会的不公而愤怒,然而也正是因为童年的这些经历,他对底层人民怀有强烈而广博的同情心,作品也主要聚焦于工人阶级,对底层社会有着生动的描写。
时代背景
狄更斯创作本书时,英国正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且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高,新兴的创造发明为英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巨大的财富增长背后,工人阶级仍处于贫困和痛苦的境地,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力被压榨,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逐渐显现且越发尖锐。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人口失业,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私生子增多,在此背景之下,新《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其规定如下:“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这造成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者。不能抽烟喝酒,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并且安排最严酷的工头做管理人员。”正因为以上规定不具人性化,穷人除非走投无路不会来申请救济。《济贫法》没能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出现了更多穷人,《雾都孤儿》正是写于新《济贫法》通过之后。
情节简介
《雾都孤儿》讲述了孤儿奥利弗·特威斯特的奇遇。奥利弗的母亲在济贫院生下他之后就撒手人寰,无依无靠、身世不明的奥利弗在暗无天日的济贫院过着贫寒饥饿的生活,经常受到教区执事等人的欺凌。奥利弗9岁时被送到济贫院的儿童工作坊工作,在那里每从事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常遭到工作坊管事的唾骂和毒打,还不能吃饱饭。有一天,奥利弗被选中向食堂的师傅提出加粥的请求,结果被惩罚,继而被赶出济贫院,最后被殡仪馆老板买下。奥利弗在殡仪馆仍然踏实善良、勤劳守则,很快就受到了老板夫妇的赏识和重用,但是他的受欢迎却遭到更年长学徒诺尔的嫉妒,后续的相处过程中两人又发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同时棺材店老板娘和教区执事班布尔夫人还不断凌辱他。最后奥利弗被老板误解,还遭到一顿毒打,于是奥利弗离开这里逃往伦敦。
奥利弗刚抵达伦敦就被盗贼团伙的头目费金骗入一个偷盗组织,费金想把他训练成专业的小偷。奥利弗第一次上街行窃是被其他小贼胁迫的,同伴偷窃别人的口袋后逃走,警察以为是他偷了失主布洛朗的手帕,于是将他逮捕。后来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清白,他被无罪释放。由于奥利弗此时重病昏迷,且容貌与布洛朗亡友家中一副少女的画像非常相似,于是布洛朗将他收留在家中,与女仆一起悉心照料他,让奥利弗感受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但是费金害怕奥利弗把组织的秘密泄露出去,趁着奥利弗外出帮布洛朗归还书,指使强盗塞克斯和他的情妇南希诱骗奥利弗,再次将他引入盗贼团伙。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奥利弗不得不参与盗窃一座豪宅。奥利弗想向豪宅主人通风报信,却被管家开枪打伤,盗贼带着奥利弗逃跑,后又将他丢弃在路旁的水沟。奥利弗在神志模糊的状态下凭借求生的本能爬行自救,歪打正着回到豪宅,善良的女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将他收留并且悉心照料,在这里他再次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但他还不知道梅丽夫人其实是他的姨母,罗斯小姐是他母亲的妹妹,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
但是费金还是不愿意放过奥利弗,正好此时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找到费金。蒙克斯是个不孝子,所以他的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财产留给了奥利弗,如若奥利弗和蒙克斯一样无可救药,遗产才可由蒙克斯继承。两人一拍即合,蒙克斯花高价买通费金,希望他把奥利弗变成一个彻底的罪犯,以此来霸占奥利弗名下的财产。蒙克斯此前亲自前往奥利弗出生的地方打听他的身世,恰好从班布尔先生那里得知了奥利弗的身世并且将能够证明奥利弗身世的证物销毁。蒙克斯谈及这段经历时恰好被南希听见。这激发了南希的同情心,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将费金和蒙克斯的阴谋和盘托出。
罗斯小姐与布洛朗先生商议应对方法,后两人又与南希再次会面,但是他们的对话被费金的密探听到。塞克斯因南希的背叛残忍地杀害了她,费金的盗窃团伙也因南希之死进入穷途末路,后来费金被送上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过程中不慎被绳子勒死。事情真相大白后,布洛朗将奥利弗收为养子,随后奥利弗继承了亡父的遗产。为了给蒙克斯改过自新的机会,奥利弗将遗产分出一半给他,但是蒙克斯不改劣性,将家产挥霍尽,最终铛入狱,在狱中生病离世。班布尔夫妇恶有恶报,被革去一切职务,在孤儿院了却余生。奥利弗最终苦尽甘来,查明自己的身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物角色
奥利弗·崔斯特
奥利弗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善良坚韧,温柔又不失勇敢,真实身份是富商之子。奥利弗从小在济贫院长大,受尽虐待,但他性格中的真善美始终没有丧失。费金和蒙克斯等人几次三番想将他变成罪犯,但是奥利弗始终善良坚强,未被所见之邪恶肮脏改变,让费金等人的计划落空。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波折,但他善良纯洁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最终他查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布洛朗先生等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费金
费金是偷盗团伙的首领,他阴险虚伪,工于心计且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教唆手下的孩子们出去偷盗,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摇钱树,他还将奥利弗骗入窃贼组织,向奥利弗传授偷盗技巧,企图把他变成一个出色的、以偷盗为乐的小偷。但同时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奥利弗受伤之后,他仔细检查奥利弗的伤口;虽然盗窃团伙的环境较差,但是客观上也为很多孩子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善与恶的交织,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南希
南希很小就失去父母,在贼窝中长大,遭受了欺辱和折磨。她长大成人后,被强盗塞克斯买下成为情妇。南希在善与恶之间徘徊,但从未泯灭人性。她聪明能干,却身不由己,为盗窃团伙做了很多偷窃之事,但她仍然有非常善良的一面,奥利弗在盗窃团伙受到折磨时,她站出来保护了奥利弗,听到费金和蒙克斯的邪恶计划之后,她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个消息告诉罗斯小姐。虽然她因生活所迫做了许多坏事,但是内心的良知始终没有泯灭,在关键时刻总能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主题思想
人道主义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主要来源于他幼时经历的苦难和对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体现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是一种超越了财富、权利和阶级的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核心,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现状为目的的人道主义。
人物性格设置
奥利弗在棺材店遭到欺凌一直默默忍受,但当他听到诺亚侮辱自己母亲时,他愤怒地将诺亚揍了一顿;在伦敦误入盗窃团伙之后,他始终坚持内心的善良,坚决不与盗贼同流合污,不论经历了什么,奥利弗始终善良而勇敢,出淤泥而不染。小说展示出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即人性的真善美,奥利弗正是因为心中永怀善意与爱,才不被恶势力裹挟,没有丢掉良知。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南希不同于奥利弗,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从小就生活在贼窝的她不可避免地做了许多偷盗之事,并且也忠于她所在的盗贼团体。但她善良又富有同情心,奥利弗遇到危险时,她三番五次伸出援手。她虽然身处恶之中,但是她向往美好,内心依然葆有善良和爱,她身上展现了人性的觉醒,体现出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物结局设置
偷盗团队的贼首费金最终受到法律的审判,被送上绞刑架。塞克斯杀害南希之后心里感到煎熬,精神几近崩溃,最终在逃窜中被自己的绳子勒死。见钱眼开的班布尔夫妇也被革职,变得一贫如洗,在孤儿院了却残生。而故事中奥利弗即使生活艰难,但坚持不做损害别人的事,保持内心的纯真善良,终于苦尽甘来获得了幸福。查尔斯·狄更斯运用了因果报应的结局,通过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挖掘和褒扬,以及对人的恶的揭露和抨击,表达了其善恶有报的理想以及对仁爱的人道主义追求,展现出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主人公奥利弗9岁时就被送到儿童工作坊从事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承受管事们的打骂。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为了侵吞全部的遗产设计陷害奥利弗。在资本主义的黑暗笼罩之下,哪怕是一个孩子的价值都要被拼命压榨,亲情在利益面前变得不值一提。查尔斯·狄更斯通过这些情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残忍、虚伪和势利,揭露了腐败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小说还揭露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没能真正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在金钱和利润面前,资产阶级比封建势力还要更加凶恶,作者用写实的语言描述了济贫院孤儿们暗无天日的生活,真实再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从而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压榨人的本质。
现实主义
这部小说从查尔斯·狄更斯本人的童年的经历中获取灵感,因此在描述儿童生活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奥利弗刚出生就出现了喂养问题,婴儿正处在需要奶水和悉心照料的时期,却只是在哭闹时才能从护士那里得到一点点稀粥。他长大之后生活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每天食不果腹,只能盖着破被子睡在粗硬的床板上,还要遭受教士和管理者的虐待。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展现出当时英国孤儿在济贫院的真实生活,这些孩子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生活保障,没有受教育权,得不到爱与关怀,被社会漠视,被制度压榨。《雾都孤儿》通过现实性的描写揭露了济贫院的罪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品也通过塑造费金、南希等人物形象再现当时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小说中的费金是一个骨瘦如柴、蒙头垢面的犹太老头,他把小孩子训练成职业小偷来供自己驱使,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由于种族等问题他无法在社会上正常生活,这个形象的塑造暴露出在英国社会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加强了文本的现实主义色彩。南希也是底层人士的代表,自幼就在盗窃组织的她虽然对美好的生活有向往,也从未泯灭心中的善良,但是没有生活技能的她无法脱离强盗组织和她所在的阶层,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无能为力,最后她的悲惨离世更体现了现实色彩。查尔斯·狄更斯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展示了英国社会被边缘化的一类人,这些底层人物群像使整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巧合的情节安排
在情节上作者安排了许多巧合。盗贼第一次带奥利弗上街行窃,所偷的第一个对象恰好就是奥利弗死去的父亲最好的朋友布洛朗先生。匪徒塞克斯胁迫奥利弗进行入室偷盗,所偷的户主恰好是奥利弗的亲姨母露丝·梅丽,后来奥利弗不幸中弹,想要求生的他在无意识状态下恰好爬到了梅丽姨妈的门口。小说中诸如此类的巧合还很多,这些巧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是查尔斯·狄更斯却大胆地设置了如此多的巧合,还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悲惨的现实生活蒙上一种传奇色彩,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
残酷现实下的美满结局
故事的最后,善良的人得到回报,过上幸福的生活,邪恶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历经社会的种种磨难,奥利弗始终不改善良正直的本性,最终探明身世,继承遗产,开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罗斯小姐也与爱的人冲终成眷属,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阴险狠辣的费金被送上绞刑架,塞克斯被活套勒死。邪恶毒辣的蒙克斯很快花光遗产,锒铛入狱,在狱中生病死去。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作品浪漫主义道德的无限憧憬。
奇特而浪漫的想象
《雾都孤儿》中想象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广泛,比如,塞克斯凶残地杀害南希之后一直生活在恐怖之中,塞克斯一直觉得生活被南希的恐怖灵魂笼罩,其实这些所谓的鬼魂都来自自己脑海中的想象,杀死南希带来的恐怖感一直折磨着他,后来在蒙克斯逃跑时仍然无法逃离想象中鬼魂的阴影,被自己的绳子勒住死去,死之前他还恐惧地大喊:“那双眼睛又来了!”这种想象使整部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哥特式
哥特式人物塑造
贼窟首领费金和强盗塞克斯等人是典型的哥特式人物。书中关于费金的描述是“蠕动于黑暗和泥浆当中的令人恶心的爬虫,在夜里出来寻觅臭鱼腐肉,准备饱餐一顿。”,表现出费金的贪婪、阴险和残忍。蒙克斯则偷走母亲的首饰去赌博,塞克斯是费金的盟友,他残暴可怕,欺凌弱小,作恶多端,还粗暴地打死南希。费金等人和主人公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他们被邪恶的环境污染,成为暴力和黑暗的施加者,失去了内心的纯真与善良,变得凶残恶毒,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作者运用哥特式的人物写作方式,将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相对比,突出在资本主义的摧残之下人的异化,如同黑暗中蠕动的爬虫,让人不寒而栗。
哥特式主题
《雾都孤儿》的主题涉及仇恨和阴谋等,带有典型的哥特式色彩。奥利弗的父亲在遗嘱中说如果奥利弗是个不可救药的不肖子,财产才能给蒙克斯,所以蒙克斯对奥利弗异常仇恨,并运用各种手段陷害奥利弗,这些元素的添加使得文章充斥着哥特式的风格和色彩,也给小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哥特式场景
作者塑造了一种哥特式的城市形象。主人公奥利弗出生在济贫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饥寒交迫。死亡率很高,许多孤儿因为饥饿和虐待而死去,作者通过描写济贫院的残忍行为塑造出一个暗无天日的环境。作品还用大量的笔墨叙述伦敦下流社会以及贼窝的环境,描绘出肮脏、丑陋的街道,费金等人居住的破败肮脏的房间,还有强盗们经常去的黑暗的酒吧。不仅是城市的物理景观上呈现一种废墟的状态,资本主义的黑暗腐朽气息也弥漫着整个环境,运用哥特式的创作方式将底层的恶生动再现。
反讽
作者在写作时用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使实际意义潜藏于字面意思之下,而事实上原本意义恰好与表面意义相反,从而达到一种更尖锐的讽刺效果。例如奥利弗在济贫院时被要求拆麻绳,在奥利弗向管理者进行多次询问之后,管理者恼怒地说到:“你需要把它拆开,会有人重新做好,之后用到女皇的轮船上,这是为女皇服务。”实际上女皇的轮船根本不会用奥利弗拆解的绳子,管理者用这样的方式讽刺奥利弗,表达对于他这样的孤儿来说,这样的工作已经是非常尊贵的,不要问太多问题。这种手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主角受到的屈辱,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幽默
作者运用写实幽默的艺术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描绘出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棺材店的老板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不仅减少棺材铺的运营成本,还想方设法训练奥利弗等人少吃东西;奥利弗因为抽签被选中向食堂大师傅申请再要一勺粥却遭到严重惩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写实的幽默手法突出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坎坷,让读者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制度的黑暗。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雾都孤儿》的问世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情况,一些较为暴力诸如公开绞刑、关押负债人的监狱在英国社会消失了;英国家庭生活也增添了更多的温情;穷人的孩子也受到了稍好一些的待遇,这些改变都是这部作品带来的。查尔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夏绿蒂·勃朗特等英国作家在作品中关于人道主义的书写。
国际影响
狄更斯小说的首位中国译者林纾和魏易合作陆续翻译狄更斯的作品,当时《雾都孤儿》的译名是《贼史》,狄氏小说的首位中国译者林高度评价了《雾都孤儿》,他认为狄更斯能够在表面看起来繁盛的英国社会之下看到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揭露了社会弊病,他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作家。《雾都孤儿》中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作家,如老舍、张天翼、沈从文、萧乾等人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对查尔斯·狄更斯作品的大量翻译,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渐增大,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宣传人道主义,强调善与爱,强调社会的和谐,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
狄更斯的作品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引发巨大反响,他对传统流浪汉小说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同时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还影响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弗兰兹·卡夫卡、威廉·福克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贝克特以及维迪亚达·奈保尔等作家的文学创作,美国教育家韦尔布·克洛斯认为现代作家的创作仍然受到狄更斯的影响。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浓厚的人情风味抚平了南北战争前后人们心中的伤痕,使人民在重温往事中恢复精力。
作品评价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1938年一篇在《旁观者报》上的评论肯定了狄更斯的才能和《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创造,认为其语言具有足够的感染力,另一篇在《文艺报》上发表的评论则充分肯定《雾都孤儿》在揭露济贫院的罪恶层面起到了现实意义,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认为这部作品非常有趣。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认为查尔斯·狄更斯有种画家气质,能够把画面的色调和细节完美勾勒出来,英国当代文学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认为这部作品的亮点在于描述了实在的人并让读者有代入感,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认为这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有道理且富有诗意。但也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的语调过于激烈,并对书中描写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英国作家威廉·萨克雷也对《雾都孤儿》进行了批评,认为这部小说展现的犯罪生活是失败的。这部小说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广大群众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出版180多年来这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和话剧。
衍生作品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狄更斯的文学成就.chinawriter.2023-05-22
雾都孤儿.豆瓣.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