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坐落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环路11号,位于南宁市青秀山内,毗邻邕江,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它是广西的自治区级、公益性及专题类民族文化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2006年3月2日开始筹建,2008年11月完成竣工,博物馆于2009年5月对公众免费开放。

广西民族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是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中国—东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文化平台。博物馆可分为馆内展厅和馆外展厅。馆内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壮美家园陈列、霓裳羽衣陈列、匠心神韵陈列、和谐乐章陈列、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在内的固定陈列展览。馆外设露天展示园(广西民族村),集中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开展民族文化非遗展演,是博物馆展示功能在室外的动态延伸。

广西民族博物馆内现藏文物五万余件,包括铜鼓、服装、银饰、织绣、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等。馆内收藏古代铜鼓346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收藏纺织品1.86万件,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特色鲜明、体系完整;收藏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3758件。馆内藏品特征鲜明,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真实地记载了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全面研究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0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启动“1+10”建设工程,即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分布于广西各地的十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为工作站的“1+10”模式,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利用、研究和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历史沿革

建设筹备

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项目工程。2001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成立广西民族博物馆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办公室,筹建工作开始启动,办公室工作成员由自治区文化厅抽调厅属单位人员组成。

2003年1月,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兆焯同志在自治区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广西民族博物馆列为广西当年新建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

2003年3月,广西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址确定在南宁市青秀山内,另外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次主席办公会要求“广西民族博物馆”建成一流的省级民族博物馆(即一流的馆舍形态,一流的展示形式),能充分展现广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200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组建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办公室。2003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广西民族博物馆筹建办公室。

2003年9月,由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的全区民族文物调查征集培训班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区各重点地区的博物馆馆长40多人参加了培训。2003年12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竞标会在南宁举行,最后选入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的设计方案。

2004年5月,广西民族博物馆组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博博会,向国内外首次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广西民族博物馆项目。2004年5月和8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方案分别在南宁和北京举行专家座谈会。2004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成立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

2004年9月,全区民族文物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对全区民族文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摸底统计。

建设期

2004年10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土石方工程开工。11月26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11月28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

2005年6月4日至6日,贵阳国际生态博物馆会议专家团抵达广西南丹县,考察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并就广西建设中国最大的生态博物馆群等议题召开了座谈会。9月9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广西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隆重开馆。

2006年3月2日,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工程开工,同年5月,广西民族博物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

2007年4月13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贺州市莲塘客家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同年12月15日上午,广西民族博物馆主楼工程主体顺利封顶。

2008年9月26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隆重开馆。同年12月11日,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作为重大献礼工程,广西民族博物馆隆重举行开馆揭幕仪式。

2009年5月1日,广西民族博物馆首次对公众免费开放。同年5月27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中的灵川长岗岭村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广西民族博物馆占地面积8.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在整个场地布局上主要分为展示民族文化的主楼建筑和展示12个世居民族风情的露天展示园两大部分,其中主楼面向江、背靠青秀山;露天展示园内有一水池,各民族建筑围水池而建的同时合理运用地势高差,建筑布置得错落有致。博物馆以主楼为建筑中心,两条装饰着铜鼓鼓面的走廊连接大厅两翼,建筑后部为弧形的三层保护展示大楼。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最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特色的历史文物——石寨山型铜鼓,象征着古老源远的壮族文化。

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度结合的建筑。建筑外装饰采用现代建筑新型材料:金属铝板幕墙,中空Low-e玻璃幕墙及石材幕墙,铝锰镁金属屋面板。银白色的铝板拼接成铜鼓纹饰镶在蓝色玻璃幕墙表面,淡黄色麻面对缝石材外墙。主入口的新型轻钢结构玻璃圆弧大雨棚,为游客提供了宽敬的集散地点,同时也为整个建筑主体增添雄大气势。

馆内布局

广西民族博物馆由主楼和广西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展示园两部分组成,主楼共有3层,包括6个常设展厅、2个专题展厅和2个临展厅,1层为6个办公区;2层为图书馆和民族艺术体验坊、铜鼓文化展厅、2个中国与东盟展厅2个临时展厅和2个办公区;3层为和谐乐章展厅、匠心神韵展厅、五彩八桂序厅、家园展厅、霓裳羽衣展厅以及1个文物信息中心和2个办公区。另外,博物馆主楼外有一水池,各民族建筑围水池建的同时合理运用地势高差,建筑布置得错落有致。自西向东依水池建造为民族作坊、苗族民居、瑶族竹楼、侗族风雨桥、侗族鼓楼、侗族戏台、毛南族民居、仫佬族民居、黑衣壮民居、回族清真文化地花、壮族干栏民居、客家围屋、斜月墨柳亭等。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

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是广西中国民族博物馆以铜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迄今,广西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各个时期的铜鼓,种类齐全,数量在二干面以上,铜鼓拥有量为世界之最。源远流长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展览以“山寨铜鼓声”“铜鼓之路”“当代铜鼓艺术”三个部分介绍广西铜鼓文化。

山寨铜鼓声部分主要展览壮、瑶、苗、彝等民族保存至今的各具特色的铜鼓文化习俗,选用的场景为“白裤瑶打铜鼓”“壮族蚂拐节”,充分显示铜鼓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展现多姿多彩的风情。

铜鼓之路部分是对古代铜鼓文化的解读,主要展出广西典型铜鼓,通过铜鼓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介绍铜鼓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内容包括铜鼓的起源、各个时代铜鼓艺术造型的特点、铜鼓纹饰的含义、广西古代铜鼓的辉煌成就、古代铜鼓的用途和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等。面径165厘米、重300千克的世界“铜鼓之王”陈放于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厅中轴线上,凸显权力重器的显赫地位。谊盟贮贝器的器盖塑像,以巨幅照片和显示屏上的多角度特写镜头,向人们阐释古代铜鼓的用途。

当代铜鼓艺术部分,主要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铜鼓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和利用,内容涉及铜鼓在庆典仪式、舞台艺术、工艺品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显示古老的铜鼓文化伴随着这穿越时空的鼓声依然活力焕发,代代传承。

《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

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展示面积1480平方米,共展出壮族各类文物展品200多件套,重点展品包括轰动世界的珍罕藏品楔形双肩石铲、干栏陶屋、雷纹羊角钮铜钟、双环首云纹铜短剑、变形人面纹一字格铜短剑、田州土知府铜印、双狮滚球绒壮锦被面、四出钱纹铜鼓等,另外还在壮族文化展中增加了活态表演的展示内容,定期邀请民间工艺师在展厅内进行织壮锦、抛绣球、秀背带等技艺展示。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从历史成就、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国壮族的历史与文化,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

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是基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广泛征集“20世纪老物件”的基础上推出。2010年5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就产生了举办一场小规模“怀旧展览”的创意,经过3年多时间捐赠的老物件总数达7000多件。这些老百姓身边的物件,看似平凡普通,却隐含深意,见证了民族复兴,承载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记录了血肉丰满的人生历程。广西民族博物馆特意遴选出部分老物件分类陈列,如留声机、电子管收音机、粮票、缝纫机连环画名作等民族博物馆陈列了1300多件老物件,包括国货运动、方寸之物 记忆之凭、山河一片红、旧曲诵往昔 影像记年华、家的记忆等展览模块。2016年5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获第一届全区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

壮美家园展区

《壮美家园陈列》共分为梦境田园、熙攘圩镇和都市民生三大板块,展出村落沙盘、民居建筑模型、农业生产用具、建筑构件、传统家具等大量展品,营造了干栏式民居、骑楼街等大型复原场景,全面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这片山水如画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壮美家园。2021年8月,国家文物局的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中向社会推介100项主题展览(含重点推介展览20项),广西民族博物馆《壮美家园陈列》入选重点推介项目,该展览也是广西唯一入选项目。

霓裳羽衣展区

霓裳羽衣展厅为我馆基本陈列之一,2009年正式开展,2017年8月霓裳羽衣展厅被提升改造,2018年2月5日展厅被整体验收。霓裳羽衣陈列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个世居民族的服饰、刺绣、印染、织棉艺术,其纺织的工艺传统古朴,展现出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

匠心神韵展区

匠心神韵介绍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民间技艺,包括制陶、岩画、雕塑、木作、绘画、编织、造纸等,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广西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说明民族民间技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突出博物馆在民族民间技艺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和谐乐章展区

和谐乐章展区展示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名族节日文化、礼俗文化、信仰文化和歌舞文化。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表现广西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追求天、地、人和谐相处,追求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共生的伟大情怀。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

2021年12月21日上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的《从花山走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5周年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图片、书画作品等形式(其中包括:实物展品141件,图片300幅,艺术作品57件),旨在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博工作者数十年来,为左江花山岩画的调查、研究、保护、申遗和传承工作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果,该陈列通过“文化景观”、“天书释义”、“骆越神笔”、“桂风壮韵”、“倾力守护”五个部分,根据岩画景观的认知过程,从宏观到微观,从古到今不可移动的自然景观和岩画艺术,生动全面、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景观”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岩画、山崖、河流、台地,并展示了壮族先祖骆越民族家园。

“天书释义”篇章,汇集与岩画图像相印证的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一字格剑等出土文物进行展示,辅以器型、纹饰等演变的知识进行设置,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深入解析了岩画图像的内涵。

“骆越神笔”篇章,详细破解骆越人作画技法和源流。疑云未解的作画族群、颜料配方等等,借助多年考古研究成果,一一揭秘。

“桂风壮韵”篇章,在离地而建的干栏房、世代相传的农耕传统、古朴绚丽的织锦绣艺、千年活跃的铜鼓文化场景中,显示出骆越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见证了壮族绵延不息、不懈努力的辉煌历史进程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

“倾力守护”篇章,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组组立体影像、物件,生动展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对花山岩画的重视,历代专家对花山岩画的探索和社会民众对花山岩画的关注。

专题陈列

《中国与东盟陈列》

广西民族博物馆新展馆在2008年下半年开馆,并专门设置“东盟文化展厅”(约2000平方米),专门通过东盟各国的文物、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和其他有关展品向中国人民介绍东盟各国的国家历史与文化。展览的主题 每年更换一次,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对外开放,例如佛风梵韵——缅甸佛文化展、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纺织品联展等。本展厅主要展示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合作概貌、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盛况,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平台,共同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作出的贡献。

临时展览

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积极开展展览交流与合作,推出和引进各类优秀陈列展览。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临时展览二百余个,其中包括引进国内外临时展览近百个。同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博物馆积极策划筹备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织绣文化系列展览等极具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系列展览,远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贝宁土库曼斯坦斯里兰卡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澳门、新加坡、斯里兰卡、贝宁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金色名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文物出入境展览回顾”图片展》

展览时间:2018年7月10日至10月20日  

展览地点:广西民族博物馆3楼环廊展厅

本展览以图文形式全面、系统总结回顾40年来我国文物对外交流工作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文物出入境展览在配合外交大局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展览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伟大时代”为开端,梳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传达了文物展览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发挥的积极作用。展览第二部分主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出入境文物展览取得的“丰硕成果”,阐述出入境展览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梳理展览影响范围、主题突破、研究深化、开放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发展。展览的第三部分重温了文物出入境展览的“历史使命”,旨在强调出入境文物展览在助力外交,增进理解,凝聚同胞亲情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服务社区 振兴乡村——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成就图片展》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8日至6月18日

展览地点:广西民族博物馆3楼环廊展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生态博物馆历经15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独具广西特色的“1+10”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广西民族博物馆拟在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时,推出“服务社区 振兴乡村——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成就图片展”,通过梳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建设经过,图文并茂地向观众展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现状,及其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林则徐在新疆》

展览时间:2023年5月17日至7月25日

展览地点:广西民族博物馆二层D2展厅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97件/组(张),从“功臣戴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筹边”“履勘南疆”“未雨绸缪”“人文情怀”五个部分讲述林则徐在新疆期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身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之中,兴修水利工程、勘探屯垦田地、考察边疆国防、关注民生疾苦、加强民族团结、积极防御沙俄的侵略,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虚拟展厅

《白山三百年—白山村村史馆展览》

展览分三部分:1.《乡恋》,涵盖村落族群来源、人口、姓氏、聂氏宗祠等人文与年代信息;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信息;土地庙、石碑等文物古迹信息;年中节庆、山珍采集、溪流利用等相关生活信息。2.《回眸》,涵盖清代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号的石碑拓片、民国时期美国飞机坠毁于白山村水田的相关物证图片、美国烈士纪念碑真实图片、村民民国时期生活用品等相关内容。3.《绽放》,涵盖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紧跟时代步伐,兴建水库、开展农业种植、南下打工、新旧房屋更替、日常生活琐事与婚庆、生育等相关内容。2015年白山村被确定为国家一类贫困村,扶贫版块内容涵盖了领导关怀、扶贫工作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后盾帮扶、文旅扶贫、文旅振兴等相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迹与内容。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以三星堆文物为代表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于9月8日至12月20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珍贵文物104套(114件),涵盖长江上、中、下游多个地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青铜重器,集中展现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三大青铜文化圈波澜壮阔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馆藏文物

广西民族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五万余件,现有铜鼓、民族纺织品、金银器、纸质品、石器、竹木器、陶瓷器、老物件等八大类别藏品,内容涵盖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宗教信仰、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馆内藏品特征鲜明,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真实地记载了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全面了解、研究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馆内收藏古代铜鼓346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收藏纺织品1.86万件,涵盖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特色鲜明、体系完整;收藏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3758件。

铜鼓

鸟纹铜鼓

鸟纹铜属灵山型鼓,鼓面径82厘米,通高54厘米,足径80厘米,鼓面大于鼓胸,胸腰缓缓收束,腰足之际以凸棱分界,足沿外折,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面有6单蛙间隔分布,逆时针环列,蛙背饰漩涡纹,蛙皆三足.羽纹扁耳两对,合范线两道。鼓面纹饰指太阳纹十芒,晕饰变形羽人纹、鸟纹、四出钱纹,其余饰席纹、虫形纹、连钱纹等.鼓胸主晕饰虫形纹、四出钱纹,鸟形纹,其余为蝉纹、席纹。鼓腰饰变形羽人纹、四出钱纹、虫形纹、四瓣花纹,鼓足饰蝉纹、四出钱纹、连钱纹、鸟形纹。

变形羽人纹钱纹鸟纹铜鼓

变形羽人纹钱纹鸟纹铜鼓属灵山型鼓,面径70厘米,通高45.6厘米,足径68厘米,鼓面大于鼓胸,胸腰缓缓收束,腰足之际以凸棱分界,足沿外折,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沿面单蛙、累蹲蛙各3只,缺失一只,间隔分布,逆时针环列蛙背饰旋涡纹,蛙皆三足。羽纹扁耳2对,一侧耳下部立小鸟一只,合范线2道。鼓面纹饰:太阳纹12芒,芒间饰连钱纹,主晕饰四出钱纹、鸟形纹、变形羽人纹,其余为连钱纹、虫纹、蝉纹。鼓胸饰四出钱纹、鸟形纹,其余为蝉纹、连钱纹,鼓腰饰席纹、连钱纹、雷纹填线纹、变形羽人纹、四出钱纹,鼓足饰连钱纹、四出钱纹、鸟形纹、蝉纹。

钱纹席纹铜鼓

钱纹席纹铜鼓属灵山型鼓,面径100.8厘米,通高58.4厘米,足径99厘米,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鼓面大于鼓胸,胸腰缓缓收束,腰足之际以凸棱分界,足沿外折。沿面单蛙间隔分布,逆时针环列,蛙皆三足。网文扁耳2对,合范线2道。鼓面纹饰为太阳纹8芒,芒尖分叉,晕饰连钱纹、席纹、圆孔钱纹,其余饰四出钱纹、虫形纹、雷纹填线纹。鼓胸主晕饰四出钱纹、云纹,其余为席纹、雷纹填线纹。鼓腰饰席纹、云纹,鼓足饰云纹、席纹、四出钱纹。

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属冷水冲型鼓,面径83.5厘米,高60厘米,足径48厘米,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其鼓面不出沿,胸径略大于面径,腰上部内收成筒形,足部高。辫纹扁耳两对,另有一对环耳,合范线2道。鼓面太阳纹十二芒,芒间饰心形纹,单弦分晕,晕间饰羽人纹、栉纹、翔鹭纹、同心圆纹等。面沿四大蛙逆时针环列,另有一对人骑马装饰;鼓身为鼓胸饰划船纹、同心圆纹、鼓腰饰变形羽人纹、鼓足饰图案三角形、眼纹、席纹、羽纹、同心圆纹等。

双龙戏游旗纹铜鼓

双龙戏游旗纹铜鼓属麻江县型鼓,面径49厘米,高26.5厘米,足径48.3厘米鼓面略出鼓颈外,胸径大于面径,腰部起凸棱,胸、腰、足间无分界线,扁耳2对,合范线4道,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鼓面太阳纹十二芒,芒间心形纹,芒尖穿至第三晕,单弦分晕,共11晕,主晕饰龙纹、变形游旗纹,其余饰乳钉、酉字形纹、云纹、兽形云纹、如意云纹、马形纹。鼓身凸棱以上饰乳钉、回形雷纹、云纹;凸棱以下饰云纹、回形雷纹、复线角形纹。

“孔明将君”铭人形纹铜鼓

“孔明 君”铭人形纹铜鼓属麻江型鼓,面径47厘米,高26.5厘米,足径48.2厘米,在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展出。鼓面略出鼓颈外,胸径大于面径,腰部起凸棱,胸、腰、足间无分界线,辫纹扁耳2对,合范线4道。鼓面太阳纹十二芒,芒间心形纹,芒尖穿至第三晕,单弦分晕,共10晕,主晕饰人形纹,其余饰乳钉。鼓身除鼓胸处梅花状乳钉外,其余纹饰模糊;鼓面内壁刻各种鸟兽形图案,并有“孔明将君”铭文。

民族纺织品

瑶族各色绸布绣边口水围

瑶族各色绸布绣边口水围是一件瑶族的儿童围涎,内径7.3厘米,外径23.0厘米围宽9.0厘米,外围直径23厘米,中间领围直径7.3厘米。该围涎整体呈五瓣花形,每瓣上装饰以蓝、灰、青、绿、红、黑色绸布制成的六角花形云边贴布绣图案,色彩明快。各色布块施以金色布条裹边镶以红线连接。

瑶族黑布绣花女围裙

瑶族黑布绣花女围裙,即东山瑶女围裙,长90.0厘米,下摆73.0厘米,带长272.0厘米,穗长19.0厘米,黑色棉布制作,在两侧用五彩细毛线绣有半圆形的的花朵图案纹样。并有玻璃珠红色毛线吊穗。围腰处乃自织白底黑色条纹状土布,两端有红、黄、绿三色毛线织成的菱形几何纹织带用于系捆腰部,织带两端留有较长吊穗。此围裙乃东山瑶妇女平时套在裤子外的服饰,同时也可用做小孩的背带。

仫佬族红布绣花背带心

仫佬族红布绣花背带心高29.0厘米,宽30.0厘米,以红色棉布为地,中心刺绣团花图案,花卉、枝叶、凤蝶总科等图案环绕饰于团花周围。顶端为双凤朝阳刺绣纹样。刺绣图案皆采用红、黄、蓝、绿、橙等各色绣线绣成,色彩明艳。背带心四周边沿用用粉、白、蓝色布拼成连续三角边饰。色彩艳丽,风格活泼。

银器

麒麟送子银吊饰

麒麟送子银吊饰长18.5厘米,宽5.8厘米,主体部分中空,两面纹饰几乎一致。采用花工艺,錾刻着“麒麟送子”纹样,图案精致细腻。在民间麒麟是仁义之兽,是给人子嗣的吉祥灵兽,表达人们对后代子嗣的到来的期待。麒麟脚下挂坠银铃四组。吊饰穿环形链挂系。

民国壮族龙纹银手镯

民国壮族龙纹银手镯1/2径长7.5厘米,高1.4厘米,2/2径长8厘米,高1.4厘米。此藏品一对两件,银质,环形,内平外圆凸,中空。主要采用錾花工艺制成,制作时用薄银片錾刻出需要的花纹作手环的外环,再用一片不刻花的银片作内环,镶合焊接后形成手圈。两件镯身錾纹相似,錾刻花和龙纹组成的二龙戏珠式纹样,镯身边沿均饰绳纹。完全闭合,不留接口。

侗族烧蓝吊花铃银头插

侗族烧蓝吊花铃银头插高23厘米,伞径11厘米,此件头钗顶端以錾刻花卉纹的莲花状银片为底座,由底座竖起数根纽丝支起三朵红绒线小花,烧蓝蝴蝶、烧蓝花卉、烧蓝凤鸟等饰物,错落有致;底座一侧边缘挂四瓣烧蓝花卉接圆锥形坠件,花蕊处用纽丝支起八颗银石榴;另一侧垂挂花卉形、果形坠件。两侧坠件“步则摇之”。头钗末端扁条形双插针,中间有槽。

竹木器

髹漆雕花彩绘架子床

漆雕花彩绘架子床长224厘米,宽169厘米,高240.5厘米。清代髹漆雕花彩绘架子床,繁多致,富丽堂皇。用坚硬的槲栎木做结构性主材,木质细腻、易雕琢的楠木做花板、卡子花等装饰性木雕用材。这是一张全围屏式的架子床,顶盖上装有毗卢帽式飞檐,四周设围屏,装饰有楹联、字画,应用了描金彩漆、透雕、实木榫卯拼接等多种复杂工艺。

壮族竹笼织锦机

壮族竹笼织锦机是一种竹编花本织机。机台为木质,从前端到后端呈倒梯形。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编结有花本的竹笼。竹笼机因此而得名。上部的杠杆下方悬挂一个竹笼,杠杆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笼两头用细绳垂挂一根竹棍来分隔两面通丝,竹笼周围编排有竹针。竹笼机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较广,一般用来织制壮锦等提花织物。

壮族木质榨糖机轮机

壮族木质榨糖机用于压榨蔗汁,碾轮直径50厘米,高95厘米,重50千克,是运用传动的力量操纵器械摩擦和挤压达到生产效果的。榨糖机按动力可分为人力、牛力和水力三类,按结构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类。这件大新县壮族使用的牛力立式三轴榨糖机,它由四根立柱构成支撑框架,中间安放三个带齿轮的轴,轴上部通过传动块与横杆相连。工作时,甘蔗放入轴的间隙处,以牛拉动横杆,通过传动块的作用使主动轴转动,在齿轮的带动下,被动轴同时转动工作。甘蔗受到轴的挤压,蔗汁就沿轴流入底部的接槽内,最后注入特置的铁锅内。榨汁结束后就可以让蔗汁烧锅熬糖。

陶瓷器

仫佬族煤砂罐

佬族煤砂罐高29厘米,口径33厘米。砂罐是广西罗城仫佬族的一种民间工艺,是用煤矸石和当地特有的白泥等原料制作,主要于煮食物。种类多样,有烧热水的高罐、煮饭的瓮口罐、炒菜用的横柄扁罐、烧茶用的牛头罐、蒸糯饭用的饭罐、装酒的壶罐、酿酒用的酒甑罐等。2012年5月,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仫佬族白泥筷筒

民国仫佬族白泥筷筒高15厘米,长16厘米,宽9厘米。该筷筒是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当地特有的白泥土原料烧制,长方体桶型,筒体间隔成两部分,有一铁质提梁。筒体一侧雕刻麒麟送子图案,麒麟身上乘骑一童子,童子手捧梅瓶,瓶内插有花卉,整体图案左侧雕刻“麒麟在此”字样,寓意早生贵子。筒体另一侧用笔绘制一椭圆形人像,人脸已模糊不清,人像上方书写“中山先生”四字。筒底一角已磕损,筒体有裂纹,铁质提梁锈蚀。该筷筒工艺传统、寓意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明代仫佬族四出钱纹石漏窗

明代仫佬族四出钱纹石漏窗长66厘米,宽56厘米,厚5厘米。镂空石雕窗格,中间为铜钱图案。钱纹又称铜钱纹,是由外部的圆形和内部的正方形或内向弧形方格组成的一种外圆内方的纹样。钱纹因与方孔圆钱相似而得名。钱纹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代表镇灾、吉庆的符号。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广西民族博物馆先后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院校共建教学科研基地。

2018年12月17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挂牌仪式在瑶楼举行。

2022年4月19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共建文博教育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正式举行。

科研成果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特聘专家”设岗单位,也是“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中心”挂靠单位,现在科研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西乡村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广西民族文物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提升广西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等项目课题;博物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90余篇,包括东南亚的青铜时代:班农瓦遗址社会变革的新视角、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等期刊文章;博物馆出版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图录等40部,包括《东南亚铜鼓____青铜时代的世界及其余波》、《民博论丛.2021》、《三江六甲话研究》等学术出版书籍。

学术交流

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多所大学教授主要围绕广西民族文化“1+10”陈列文物项目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项目周期、工作开展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学术交流,同时也针对如何在“保护利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贡献文旅力量多次展开学术研究讨论。例如,2017年1月17日下午,广西民族博物馆邀请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在博物馆会议室开展《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学术讲座。2017年6月27日,河北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在博物馆会议室举办了“中国旧石器时代风格的岩画”的讲座。2022年4月22日,“保护利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顺利召开。

文化活动

文创产品

广西民族博物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顺应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大势、立足广西,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研究成果,聚焦博物馆文创开发,先后开发了壮锦、瑶魅、广西12个世居民族卡通娃娃、花背带、花山岩画、鼓往今来、原生秀美、叶子花、纹创广西、民博建筑等十多个系列文创产品,共计800余种约10万多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质量地传播民族文化、讲好广西故事。 

文化品牌

广西民族博物馆成功打造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畅享民歌”和“广西民族志影展”等文化品牌。

生态博物馆以村寨社区为展示单位,被喻为“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把整个社区生活、文化变迁、生态环境都列于保护范围,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保存、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有个“1+10”项目,即1个广西民族博物馆,10个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10个生态博物馆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研究基地和展览外延,广西民族博物馆是10个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者。“1+10”构成一个网络立体全面展示和有效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畅享民俗音乐”是秉承八桂大地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传统,面向全区开展的民歌传承活动,旨在挖掘原生民歌,保护并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先后有万余人参与。

“广西民族志影展”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手段的重要举措,是讲述与传播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展自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双年展。

社教活动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未成年人教育、节庆活动、展览推广等领域,紧扣陈列展览及民族文化主题,推出了“壮族歌节•八桂嘉年华”“壮丽八桂行•乐享中国梦”“非遗之夏”“博物之旅”“探寻壮美家园”等主题社会教育及研学活动,广受公众欢迎。同时,积极融合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民族文化宣传推广,开展“‘红石榴’民族文化进基层”志愿服务项目,足迹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多个学校和社区。 

所获荣誉

2010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5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2016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2017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2月27日,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2019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广西民族博物馆章程.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谈博物馆整体空间的规划与运用——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维普.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关于民博.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一座博物馆,荟萃民族情.海外网.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 玩转文物 金银器.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 玩转文物 陶瓷器.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林则徐在新疆”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广西民族博物馆官方公众平台.2023-05-26

广西民族博物馆大事记.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内设机构及职责.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5

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中册-侗族民居/仫佬族民居/毛南族民居/京族民居.文津搜索.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人民政府.2023-05-25

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厅.2023-05-26

品牌广西:国家5A4A旅游景区卷.豆瓣.2023-05-25

零元游中国.文津搜索.2023-05-26

中国博物馆建筑 .文津搜索.2023-05-26

平面导览图.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民族博物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维普.2023-05-25

壮族文化展获中国文博界“奥斯卡”.广西新闻网.2023-05-26

石铲陶屋壮锦壮族文化展荣获全国大奖.南宁新闻网.2023-05-26

《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获第一届全区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四大展览亮相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26

国家文物局推介百项主题展熔古铸今 广西民博《壮美家园陈列》获重点推介.南宁新闻网.2023-05-26

“霓裳羽衣”展厅顺利完成验收工作.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常设展览.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体验壮乡文化 感受八桂神韵.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广西民族博物馆春节期间开放展览内容.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百里岩画 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从花山走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5周年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广西民族博物馆官方公众平台.2023-05-26

创新陈列助力花山申遗.广西新闻网.2023-08-09

广西民族博物馆拟办“东盟国家历史与文化”展览.广西新闻网.2023-05-26

2018展览回顾.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2019展览回顾.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林则徐在新疆.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最新展览.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鸟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6

变形羽人纹钱纹鸟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钱纹席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双龙戏游旗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孔明将君”铭人形纹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瑶族各色绸布绣边口水围.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瑶族黑布绣花女围裙.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仫佬族红布绣花背带心.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麒麟送子银吊饰.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民国壮族龙纹银手镯.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侗族烧蓝吊花铃银头插.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髹漆雕花彩绘架子床.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壮族竹笼织锦机.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壮族木质榨糖机轮轴.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8-09

仫佬族煤砂罐.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民国仫佬族白泥筷筒.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明代仫佬族四出钱纹石漏窗.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5-27

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挂牌仪式及研究生培养方案座谈会顺利举行.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我馆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共建文博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出版刊物.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202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科研项目、课题(立项、结项)一览表.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202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发表论文、著作情况.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在我馆举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学术讲座.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河北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在我馆举办“中国旧石器时代风格的岩画”讲座.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保护利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顺利召开.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2022年度“5·18 国际博物馆日”广西主会场活动之“博物馆的力量”主题论坛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顺利召开.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2022年《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广西卷》编纂专家评审会议召开.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

喜报:广西民族博物馆荣获“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广西民族博物馆.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