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枚乘

枚乘

枚乘(公元前214年-公元前140年),字叔,淮安市(今属江苏淮安)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枚乘早年为吴王刘濞(bì)属下郎中,因察觉刘濞对朝廷不满,而上书劝谏他,见他不听。枚乘便离开吴国,前往梁国。后元七年(公元前156年),刘启即位,依照御史大夫晁错的意见,削弱各地诸侯。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谋反,汉景帝诛杀晁错缓和局势。枚乘见刘濞谋反,再次写信给他,劝说他罢兵返回,刘濞再次拒绝这个意见。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名声鹊起,被汉景帝任命为弘农都尉。枚乘因不喜为官,便辞官前往梁国。梁王去世后,他便返回故乡。刘彻即位后,征召枚乘,但还没赶到枚乘就在路上去世了。枚乘庶子枚皋,同为辞赋家。

枚乘首创“七体赋”,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一改之前以哀为主,以神话为境象的文学风貌。他的作品有《七发》《谏吴王书》《柳赋》等。近代文人鲁迅评价枚乘: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楚《骚》。鲁迅对枚乘的文采予以高度的赞赏,将他的作品同《离骚》相比。

人物生平

仕于吴王

枚乘字叔,淮安市(今属江苏淮安)人。因刘濞(bì)四处招揽人才,枚乘便成为他属下的郎中,枚乘观察到刘濞对朝廷不满,在积极谋划叛乱事情,枚乘上书劝谏刘濞。见他不听,枚乘便同邹阳、严忌离开吴国,前往梁国和梁王刘武交游。

交游梁王

后元七年(公元前156年),刘启登基称帝,是为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制定制度,削弱各地诸侯。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谋反,以诛杀晁错为名向长安进军。汉景帝听闻后,杀死晁错向谋反诸侯表态。枚乘见刘濞谋反,再次写信给他,劝说他罢兵返回,刘濞再次拒绝这个意见。

再仕梁王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两次劝谏而名声大噪。汉景帝任命枚乘为弘农都尉。枚乘因喜欢同贤人交游,而不喜欢处理政务,因此称病辞职,返回梁国归属刘武。中元节六年(公元前144年),刘武逝世,枚乘打算返回故乡淮安市。妾室不愿意跟随前往,枚乘便分给枚皋数千钱,让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后便离开。

死于途中

刘彻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枚乘的名气,等到称帝的时候,枚乘已经年老。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九月,汉武帝以安车蒲轮征召枚乘前来,但枚乘在来的路上就去世了。汉武帝下诏询问枚乘的几个儿子,发现他们都没有什么文学才华。此后因获罪而流亡到长安,上书表示自己是枚乘的儿子,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一直他身边创作文学。

人物作品

枚乘的作品典雅华丽,四六对仗,言语虽简单但比喻却十分巧妙。枚乘的作品中可以见到纵横家的气质,还夹杂着儒、道诸家思想。枚乘往往不会通过直接的方式去劝说别人,而是采取迂回的态度来说服他人。《汉书·艺文志》中曾著录枚乘赋九篇。《隋书·艺文志》曾收录《枚乘集》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收录二卷《枚乘集》。

现存的枚乘作品都是辑本,分三种。分别是清钞本《枚叔集》,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篇目不详。其二是楚州丛书本,由近代学者冒广生所著,收录《枚叔集》一卷,包含九首古诗:《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兰若生春阳》《迢迢牵牛星》《庭前有奇树》《明月何皎皎》,文有《菟园赋》《柳赋》《七发》《上书谏吴王》《上书重谏吴王》《月赋》《临霸池远诀赋》《笙赋》。其三是近代藏书家丁福保的《汉魏六朝名家集》,其中收录一卷《枚叔集》。内含九篇杂诗,同楚州丛书本一样,但文只有六篇,同楚州丛书本相比较来说,缺少《月赋》《笙赋》。

该书分《上书谏吴王》《上书重谏吴王》,前篇创作于刘启即位之前,后篇创作于晁错被诛杀之前。目的在于劝说刘濞要看清形象,不要自认为强大而忘乎所以。书中枚乘分析吴国和汉王朝的军事势力以及政治形象,细致入微、鞭辟入里,体现出枚乘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较强的逻辑思辩能力。书中“夫举吴兵以訾于汉,璧犹蝇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一句即可看出,枚乘运用比喻的巧妙和纯熟。

这是一篇讽喻型的作品,也是“七体”赋的开山之作。通过假设一个吴客探望生病的楚国太子为由展开,称楚太子是因为生活安逸才患病,应当以思想的方式治疗。先后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六事启发,此后引出要请有识之士,讲述天下“要言妙道”显志。该赋辞藻华丽,多使用比喻、叠字和生僻字来彰显文采。该赋的创作开创了“七体”,这种体裁被后世赋家争相模仿。

这是枚乘在梁王刘武麾下而作,篇幅虽然不长,但可以看出枚乘华辞藻饰、驰骋文采的赋家风派。该赋描绘梁苑中的树木花鸟,通过一系列华丽的辞藻,以四六对仗的体式,使景色浮现在眼前,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

该赋是枚乘在梁武麾下时期所作,属于文人唱和之作,该赋可见汉大赋的一些特点。内容上为描绘景色,通过层出不穷的排比,浩瀚的气势和丰富的夸张,鲜明地突出梁苑景色的盛大、山水的纷繁。

此外枚乘现存的作品还有《临池远诀赋》《月赋》《笙赋》。《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兰若生春阳》《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作品也被认为是枚乘所作。

思想主张

枚乘的作品中可以见到纵横家印记。他的作品文势纵横、中心明确、颇具雄辩能力。文章中大段化用纵横家鲁连仲、蒯通的原句,如《上书谏吴王》中“得道者昌,失全者亡”等,这些足可说明枚乘对纵横家文章的熟悉。此外还有道家、儒家的印记,诸如《上书谏吴王》中,“不绝之於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此外还有许多化用自道家典籍《道德经》当中的语句。作品中还化用或运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论语》《孝经》等典籍。枚乘的思想兼具诸家,以纵横、道、儒三家为主。枚乘能言善辩,善于审时度势,有较高的政治眼光。因礼遇之恩,而两次劝谏吴王,吴王不听枚乘便前往梁王处。

后世影响

《七发》继承战国时期子华《对楚威王》、屈原的《卜居》《渔父》、庄辛的《谏顷襄王》中对问的特征,开创出一种独特的赋体,这种七事、七段成篇的赋体,被称之为“七体”赋。枚乘的代表作《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他可以说是汉大赋的奠基人。《七发》的出现改变了此前“屈骚”那种以哀为主,以神话为境象的文学风貌。这种赋为后世文人所追捧和模仿,诸如东汉文人傅毅《七激》、张衡的《七辩》,汉末三国时期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

人物评价

东汉文人班固评价枚乘:梁王群客都善于辞赋,而枚乘在这些人中文采更高。

东晋文人谢灵运评价枚乘:楚顷襄王时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蔚者美矣,而其主不文。谢灵运将枚乘同宋玉等人并列。

南梁文人刘勰评价枚乘: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刘称赞枚乘行为,认为他很机敏。

唐代文人王勃评价枚乘: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他认为屈原、宋玉引导浮薄之风在前,枚乘等人创作淫逸之风在后。

唐代文人梁肃评价枚乘:枚叔、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其文雄富,出于霸涂者也。梁肃对枚乘有一个较高的评价,将他同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并列。

清代文人陈廷敬评价枚乘:晁错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皆有文学词辨。陈廷敬称赞枚乘有文学词辨。

近代文人鲁迅评价枚乘: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楚《骚》。鲁迅对枚乘的文采予以高度的赞赏,将他的作品同《离骚》相比。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读音争议

关于名称的姓名读音也存在着争议。《辞海》中称枚乘的乘字,应当读作“chéng”。隋炀帝在其诗作《季秋观海诗》、李翰在《蒙求》当中都认为枚乘的名字,应当读作“chèng”。古人名和字往往具有对应关系,学者葛琼琼便通过对枚乘字叔一事进行推敲。乘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型中表示,人爬在树上,而古文中“乘字通登字”。加之他认为枚乘的字应当是取周代的贤人姬段,通过这两点的推断认为枚乘的名字应当读作“chéng”。

生卒争议

关于枚乘的生卒年一直存在着许多说法,学者陶秋英在《汉赋之史的研究》、马积高《赋史》、费振刚《全汉赋校注》等都认为枚乘应当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学者刘越进在《秦汉文学编年史》当中提出,枚乘应当死于刘启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学者刘向斌在《枚乘卒年与枚皋生年新考》中提出,枚乘应当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上述三种说法当中,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说法是认可度较高的一种。

学者赵建成从《礼记·典礼上》中根据“大夫七十赐几杖”的记载,推断枚乘应当出生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学者葛琼琼通过对《汉书·枚乘传》的推敲,认为枚乘应当出生于秦始皇末至秦二世时期(前214年至前209年之间)。

《七发》争议

关于枚乘创作《七发》的时间一直存在着争议。唐代文人李善在《文选注》中记载,这是创作于枚乘在梁王麾下时期。学者王增文在《论梁苑辞赋》和《枚乘〈七发〉主旨新论》中考证,枚乘创作《七发》的时间应当在枚乘游梁期间。清代文人梁章巨《文选旁注》中引用清代文人朱授的说法,认为《七发》应该创作于枚乘仕吴期间。学者张从罗考究上述三种说法,认为枚乘应当是在客游后梁时期所创作《七发》。

故里争议

《汉书》中称枚乘是淮阴人。随着古今行政区划的变更,人们对于枚乘故里的准确位置存在争论。《古代作品选》当中,将枚乘的故里列为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两汉作品文选》当中,认为枚乘的故里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学者骆培芳通过对明代《淮安府志》中,关于淮安府的行政区划沿革表判断,认为《汉书》中的淮阴,就是现在的淮安区,因此枚乘的故里应当是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死亡争议

《汉书》中记载枚乘是死于刘彻征召的路上。学者李全华在《史记疑案》中,认为枚乘不应当这么早去世,怀疑他的死因另有缘由。他从《史记》《汉书》的记载中推断,认为枚乘应当参与过拥护刘武为太子的事件,因此在汉武帝征召他时,他不知所措。加之刘武被逼死的事情在前,枚乘有可能是忧死、自杀,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人暗杀。

轶事典故

釜底抽薪:

枚乘在劝谏刘濞的《上书重谏吴王》中,“欲汤之(音cāng),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这些话没能成功劝阻刘濞,但却演变为一个成语。人们取其中的话语,化为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世纪念

枚乘故里

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枚乘的居所和坟墓,在淮阴区南两百步的位置。《咸丰清河县志》中则记载,枚乘的坟墓在淮安市故城,他的宅邸在淮阴城南二百步,枚亭在淮阴故城北。因时间变迁,这些地方都已荡然无存。2008年,淮阴区人民政府投资700余万,建设枚乘故里景区,通过展示同枚乘相关的作品、遗迹,让人们更加了解枚乘。

枚亭景区

1985年,淮安市人民政府在淮安河下古镇下萧湖西岸,建立“枚亭”。高5米,四面四柱,每面宽3米,亭中竖立着一块高1.8米、宽0.6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古枚里”三个大字。

参考资料

枚乘故里.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2023-11-06

枚亭.文史淮安.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