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施氏鲟

施氏鲟

施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别名鲟鱼、黑龙江鲟、史氏鲟,是鲟科鲟属鱼类。体长可达3米,体重5千克-100千克。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口位于头的腹面,呈现管状伸缩,唇部有褶皱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口前方有皮须2对。吻呈现锐三角形或像矛头,吻腹面,须的前方有若干突起。鳃耙排列紧密、呈现薄片状,鱼鳔大,为1室。其裸露无鳞,背鳍后位,尾鳍歪斜,上叶发达。其背部呈现灰棕色或者褐色。鱼体细长呈纺锤形,腹扁平。体具五列骨板,背部一行,体侧和腹侧各有两行,骨板之间间常有微小骨颗粒,每个骨板上均有锐利的棘。

施氏鲟仅分布在亚洲地区阿穆尔河及其支流,极少进入鄂霍次克海。施氏鲟是在河道定居的大型鱼类,属于非洄游性鱼类,喜栖息于江心涡流、水色透明、沙砾底质的水域内,位于江河深水处。

2019年,施氏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2021年,施氏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2023年,施氏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施氏鲟生长速度快,肉脂肪少且无刺,脊椎骨为软骨。观赏、物种种质意义极重要,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地位极重要,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较重要。

形态特征

施氏鲟体长可达3米,体重5千克-100千克。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口位于头的腹面,呈现管状伸缩,唇部有褶皱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口前方有皮须2对,横生并列在一条直线上,须得基部有7个瘤状突起,故又称“七浮粒子”。吻呈现锐三角形或像矛头,吻腹面,须的前方有若干突起。鳃耙排列紧密、呈现薄片状,鱼鳔大,为1室。其裸露无鳞,背鳍后位,尾鳍歪斜,上叶发达。其背部呈现灰棕色或者褐色,幼鱼呈现黑色或者浅色、腹部为白色,幼鱼的骨板带有尖棘,属于软骨硬鳞类。鱼体细长呈纺锤形,腹扁平。体具五列骨板,背部一行,体侧和腹侧各有两行,骨板之间间常有微小骨颗粒,每个骨板上均有锐利的棘。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施氏鲟仅分布在亚洲地区阿穆尔河及其支流,极少进入鄂霍次克海,分布区域主要为中国和俄罗斯。其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松花江中,常见于黑龙江干流,主要存在于同江市至抚远江段,也分布在辽宁大连、北京、山东省江苏省、湖北、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江湖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只在额尔古纳河有分布。

栖息环境

施氏鲟属于底栖冷水性鱼类,河道定居的大型鱼类,属于非洄游性鱼类,喜栖息于江心涡流、水色透明、沙砾底质的水域内,位于江河深水处。冬季在河流深水区域越冬。成体鱼较少进入浅水区,幼鱼于春季河流开化后进入浅水区索饵。生存水温1℃-33℃;适应生长水温4℃-30℃,最适22℃-26℃。正常生长所需要溶氧量大于6毫克/升水体,窒息点为1.32毫克/升-2.18毫克/升水体。

生活习性

施氏鲟属于广温偏冷水型淡水非洄游型鱼类,喜在底质为沙砾江段索饵,于水体底层游动。冬季于河流深水处越冬,越冬期也活动。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活动。日常所见的多为单独个体,很少聚集。成体较少进入浅水区;幼鱼以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和底栖动物为食物,成鱼亦取食底栖动物和小型的鱼类。能适应1.5℃-30℃的水体环境,但生长适应水温为19℃-25℃,繁殖的适应水温为14℃-18℃。

生长繁殖

施氏鲟雄鱼7龄-8龄、雌鱼9龄-10龄达性成熟;初次达性成熟的亲鱼,雄鱼体长度为103厘米、体重为4千克,雌鱼体长为105厘米、体重为6千克;怀卵量为25万-280万粒(卵径为2.5毫米-3.5毫米),卵具黏性;生殖周期2年-4年。生殖期在5月-6月,期间水温为18℃-26℃,产卵场在砂砾底质的江河干流区。受精卵的胚体在17℃-23℃的环境下,经72小时-120小时孵化,变态为仔鱼并脱膜,初孵仔鱼可以在水中作垂直游动。施氏鲟在天然水域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重达100千克。

人工养殖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先后在辽宁省、北京、山东省江苏省、湖北、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和等地养殖施氏鲟。其适于池塘或水库浮动式网箱养殖,也适于静水或流水进行养殖,体长5厘米的个体,养殖2个月体重可达25克,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600克。9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幼鲟和商品鲟饲养,有的地方将幼鲟投放到大中水面进行养殖试验。进行人工繁殖时,采取类似繁殖家鱼的方式给成熟的亲鱼注射激素,即可获得人工受精卵,通过脱黏处理,将受精卵置于孵化杠内孵化。中国于1950年代开始使用野生成鱼人工产卵,自1990年代初以来,施氏鲟已成为水产养殖中最受欢迎的鲟鱼。2002年5月,该所在中国首次全人工养殖成功,使其养殖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养殖地区扩大到中国河北、河南省广东省以及福建省等10多个省市,占中华鲟前期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该物种适应许多人工养殖条件,包括中国传统鱼类养殖池、湖泊、水库和网箱。它可以在许多类型的食物上生长良好,以商业饮食饲养的1岁鱼重900-1200克。人工养殖时喜食蚯蚓、摇蚊幼虫等,人工驯化后以颗粒饲料为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自19世纪末以来,渔获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俄罗斯在阿穆尔河流域捕捞的阿穆尔鲟鱼从1891年的607吨下降到2006年的约14吨。自2007年以来,该物种的商业捕捞已被禁止,不再有可用的上岸数据。科学渔业保持在每年高达30吨的水平。截至2019年,施氏鲟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严重,历史上过度捕捞,导致种群数量少,分布区域窄。环境污染和在阿穆尔河流域修建水坝的计划威胁到该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

保护举措

依据法律规定要求,人工养殖鲟鱼及其制品的贸易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严格管理。在实际贸易过程中,因鲟鱼的外形相似,很难鉴别,这给物种保护、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政府重视对鲟鱼的保护,颁布了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规定了采捕标准,划定了鲟鱼常年禁渔区,实行了限额捕捞制度和捕捉、经营利用的特许管理;建立了省及地方鲟鱼放流站,进行人工放流。

保护级别

2019年,施氏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施氏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2023年,施氏鲟被列入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主要价值

施氏鲟生长速度快,鱼肉脂肪少,无刺,脊椎骨是软骨,是具有较高价值的食用鱼类。其软骨、鱼肝、鱼肠、花胶、鱼筋可以制作成几十道风格各异的名菜。皮可以制革,可与鳄鱼皮相媲美。其卵可以制成鱼子酱

参考资料

Acipenser schrenckii.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1

Acipenser schrenckii.COL.2024-10-2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2023-06-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0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forestry.2023-06-01

..2023-06-01

施氏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