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1918年12月1日—1945年12月2日)是由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联合起来建立的君主制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地区,历时27年。

6世纪末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其后形成不同部落。9世纪起,南部斯拉夫境内出现中古式小国。公元14—15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并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统治长达5个世纪。18世纪,巴尔干各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1848年欧洲爆发资本主义革命,经过三次巴尔干战争后,1918年12月1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10月改为南斯拉夫王国。王国实行君主立宪统治,国内政党斗争不断。外交上建国初期与法国协约国结成同盟,后加入德国在内的三国公约。随后,国内爆发多次群众反抗,并爆发军事政变,彼得二世上台。1941年4月6日德国进攻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逃往希腊。在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防守下,以及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1944年德国战败撤离南斯拉夫,次年(1945年)11月制宪会议上宣布成立南斯拉夫共产党政府,废黜君主制度。同年12月2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联邦,南斯拉夫王国灭亡。

南斯拉夫王国实行君主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塞尔维亚人在政治上处于垄断地位;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但农业技术落后,工业呈现规模小、技术落后、受外国资本控制、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文化上融合多个民族文化,处于东方文化区、中欧文化区、西方文化区之间,还拥有独立民族文化团体“玛蒂察”。

建立背景

定居巴尔干半岛

在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期间,南部斯拉夫人跨越多瑙河,定居巴尔干半岛,并在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公元6至8世纪,巴尔干半岛大约有25个斯拉夫部落。保加利亚东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由七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塞尔维亚有蒂莫克人和莫拉瓦人;克罗地亚有阿博德里人和林希人;马其顿有贝尔齐人和德拉戈维奇人等。这些部落的名称取自当地河流、古罗马城市遗址和山脉的名称。经过部落之间的演变和合并,它们逐渐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联盟,并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的斯拉夫人的祖先,并建立了早期的国家组织。

从9世纪开始,在南斯拉夫境内出现了一些中世纪式的小国。此时,南部斯拉夫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且大多数人接受了基督教。他们吸收了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传统。此外,他们与日耳曼人、拜占庭人、蒙古族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公元14至15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并统治了巴尔干半岛半岛长达五个世纪,灭亡了中世纪时建立的巴尔干地区国家。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巴尔干半岛在公元14至15世纪遭受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和统治,持续了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这段时期,巴尔干地区的中世纪国家相继灭亡。18世纪起,奥斯曼帝国迅速瓦解,巴尔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希腊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相继摆脱奥斯曼帝国的奴役,获得了独立,开始走上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发展道路。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帝国之间,因两国战争不断,其掠夺和烧杀的战场就在塞尔维亚和波黑等地。连年的战乱和两个帝国的轮番占领,成批塞尔维亚人迁徙他地,而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则趁机涌入并定居科索沃,为之后的科索洪的民族和宗教之争埋下了祸根。1804年1月底,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为镇压埃尔维亚人解放运动,开展一场“屠杀克奈兹”运动,即杀害塞尔维亚一些区县和农村选举出来的地方首领。2月14日,起义者在奥拉沙茨举行集会,决定全民起义,以武力报复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的血腥屠杀。到1806年12月,起义部队已占领贝尔格菜德城区,次年1月政占该城各个要塞。

但到了1812年初,塞尔维亚起义因无外援被迫终止,遭到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镇压。5月16日俄土之间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第8条)的规定,奥斯曼帝国同意赦免塞尔维亚起义者,并给予塞尔维业内部自治,但前提是塞尔维亚必须交出起义军占领的重要城市和城堡,并继续向奥斯曼帝廷缴纳适量的赋税。但俄国人并没有把《布加勒斯特和约》的相关条款告诉塞尔维亚人,奥斯曼土耳其以起义军没有放下武器为借口,于1813年年中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起义军的大本营一一贝尔格莱德,烧杀抢掠。于是塞尔维亚人发动了第二次起义,但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只持续了半年多,所获成果近无。1826年秋,在俄国的坚持下,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诺执行《布加勒斯特和约》第8条的规定,尽快解决塞尔维亚自治问题。1829年,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中失败,根据《奥德林条约》同意给予塞尔维亚完全自治,并归还塞尔维亚6个行政区域。1830年塞尔维亚成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统治下的自治公国,米洛什成为世袭大公。1835年,在克拉古耶瓦茨通过了塞尔维亚第一部宪法,塞尔维亚走上了欧洲式发展道路。

克罗地亚

另外,奥地利帝国受到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大冲击,并在1866年与普鲁士王国的战争中惨败后,被迫承认匈牙利,重构帝国的体制。1867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双方达成了奥匈二元帝国协议。该协议中克罗地亚地区属于匈牙利的。同年5月1日,克罗地亚议会反对奥匈帝国对克罗地亚的分割。克罗地亚议会坚持1848年3月25日的决议,试图建立一个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联邦君主制国家。在克罗地亚的坚持下,匈牙利于1868年与克罗地亚签订条约,承认克罗地亚在内政、司法制度、教育和宗教问题上享有自治权。自1883年起的20年间,匈牙利的赫德瓦利公爵被任命为克罗地亚总督,积极推行"匈牙利化"政策。克罗地亚一直处于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统治之下,直到1918年。

斯洛文尼亚

与此同时,欧洲1848年革命的风暴也在斯洛文尼亚引发震荡。斯洛文尼亚各地纷纷举行集会,要求斯洛文尼亚各地实现统一。斯洛文尼亚各地的农民也开始摧毁封建庄园,拒交租税,形成史书上所称的“九月农民革命”。此后,斯洛文尼亚社会逐渐分野为保守主义右派自由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三种思潮。18世纪下半叶开始斯洛文尼亚兴起民族复兴运动,改变了使用德语和拉丁语书写的习惯,开始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进行著述和演讲。斯洛文尼亚各政治派别虽然成功捍卫了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言的权利,但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却至存歧见。

1848年“统一的斯洛文尼亚”纲领没有实现,王朝正统主义观点占据优势。1867年奥匈二元君主制确立后,斯洛文尼亚领土的大部分属奥地利管辖,只有穆拉河流域的波穆列地区归匈牙利治理。1913年,斯洛文尼亚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伊万·仓卡尔主张将所有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组成一个自由共和国的联邦,各联邦成员应平等和自由,并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

巴尔干半岛被瓜分

1878年初,俄罗斯为获取巴尔干地区势力范围向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3月3日,奥斯曼帝国被迫与俄国签订俄土和平条约,史称《圣斯特法诺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完全独立,并同意按俄国方案成立一个“大保加利亚”。为保护自己利益,6月1日至7月1日,英、法、奥匈、德、意、俄在柏林举行会议,彻底推翻了《圣斯特法诺条约》,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条约》,瓜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巴尔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使奥地利的势力大为增强。条约让巴尔干诸国的独立得到承认和受到了大国的保护,但又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等对领土缺失极为不满,各方势力混合让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截至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领土,包括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色雷斯、克里特岛和爱琴海诸岛,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而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仍然在奥匈帝国的管辖下。

民族走向联合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社会民主党人继承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进思想,并提出建立巴尔干联邦共和国、实现南斯拉夫人或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的联合的观点和愿望。1903年,成立了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该党将建立联邦视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措施,并将其写入党纲。1909年底,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巴尔干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迪·布拉戈耶夫(DimitarBlagoev)在发言中强调,建立巴尔干联邦共和国是解决欧洲东南部民族问题的一种途径。1910年,根据塞尔维亚民主党人的倡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届巴尔干地区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来自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黑黑山罗马尼亚土耳其和马其顿的社会民主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正式讨论了巴尔干地区社会民主党进行共同斗争、建立巴尔干联邦的问题,并拟议建立的联邦将成为一个"民主的共和国"。1912年,巴尔干战争爆发时,巴尔干社会民主党人在议会中表示反对战争和瓜分巴尔干,主张将巴尔干各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统一到基于联邦的共和国联盟中。当时塞尔维亚社会党的口号是“和平和巴尔干联邦”。

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尔干战争

1912年至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保加利亚组成联盟,共同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此后巴尔干半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五个世纪的统治。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又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同盟战争,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战后,保加利亚失去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重新夺回并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全部领土。之后,塞尔维亚王国人口增加、领土扩大,军事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建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统一国家的呼声日趋高涨,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关于建立某种南斯拉夫国家的热情重新燃起。并且南部斯拉夫人开始把建国愿望寄托给塞尔维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访问萨拉热窝时遭到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一战中,巴尔干地区的国家希望成为地区大国,修改条约并扩大领土,加入协约国作战。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了包括10项要求的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帝国政府指责塞尔维亚是刺杀事件的操纵者,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国家抗击奥匈军队的主力。12月7日,在临时首都尼什,塞尔维亚王国议会通过《尼什宣言》,称参加一战将是“解放和联合我们的一切未获得自由的兄弟——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斗争”,这标志着建立由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联合组成的国家被提上议程。

1915年4月,英、法、俄三个协约国成员国为了把意大利拉到自己一边作战,秘密签订了《伦敦条约》,允诺把属于南部斯拉夫的的里雅斯特、普拉、伊斯特拉和亚得里亚东海岸的大片领土划给意大利。此举引发了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激烈抗议,各地群众纷纷游行示威,抗议欧洲列强拿南部斯拉夫地区作为交易的筹码。一批流亡国外的南部斯拉夫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于同年10月集会伦敦,成立了一个以克罗地亚人安特•特鲁姆比奇(1864~1938年)为首的南部斯拉夫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宣言中要求统一和独立,宣布同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断绝关系,主张成立一个包括全体南部斯拉夫人在内的新国家。

1917年7月20日,塞尔维亚王国首相尼科拉·帕希奇与南斯拉夫委员会主席特鲁姆比奇在科孚岛签署了《科孚宣言》,宣言呼吁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联合起来,在卡拉乔尔杰维奇王朝的统治下建立一个"民主和议会制的君主国"。1918年秋季,塞尔维亚军队与英国法国希腊等协约国军队一起,彻底击败了保加利亚军队。塞尔维亚军队在经过45天的战斗后收复了整个塞尔维亚,并向奥匈帝国内地进军。11月1日,贝尔格莱德解放。战争结束阶段,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欧洲大国奴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宣告结束。

历史沿革

南斯拉夫王国成立

1918年夏天,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南斯拉夫土地上,有很多不愿参与战争的士兵与暴动的农民一起成立“绿军”,四处夺取奥地利、匈牙利地主的土地,并拒绝缴纳租税。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资产阶级政党纷纷集会,商讨建立民族自决问题,并建立了具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性质的“国民委员会”,为组建一个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同意的国家而准备。10月6日,在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成立了一个“中央国民委员会”,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达尔马提亚等地的代表参加,由斯洛文尼亚教权主义党的首领安东.科罗舍茨(1872-1940年)任委员长。10月29日,克罗地亚议会宣布废除1868年与匈牙利签订的联合协议,正式脱离奥匈帝国,建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家。

1918年11月初,在更大范围内组织一个自由独立国家的行动又前进了一步。塞尔维亚政府、萨格勒布中央国民委员会和南部斯拉夫委员会的三方代表在日内瓦达成临时协议,决定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王国为首的联合国家。11月26日,黑山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同塞尔维亚联合并推翻了黑山的尼古拉·佩特罗维奇王朝,伏伊伏丁那议会也在11月25日宣布同塞尔维亚合并,从此,伏伊伏丁那成了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单位。1918年12月1日,南斯拉夫境内各斯拉夫民族共同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塞尔维亚作为王国的中心,国王彼得一世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国王,尼科拉·帕希奇任首相。建国基础是《科孚宣言》、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签订的条约。

早期统治

党派斗争

在1918年至1929年的10年间,南斯拉夫政府更迭了25届;在1929年至1941年间,又更迭了14届政府。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的23年历史中,政府更迭共计39次。政府任期最长的仅略超过两年,最短的仅为一周。有时甚至一年内就有4次政府更迭。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40个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治舞台上活动。但政党都是保皇派,代表君主和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劳动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反对共产主义。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后,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斗争不断,各个政党都在表明私人立场。王国初期,南斯拉夫有9个较大的主要政党,分别是:塞尔维亚激进党、独立民主党、民主党、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斯洛文尼亚天主教人民党、波黑穆斯林党、塞尔维亚农民党、社会党和共产党。其中,塞尔维亚激进党是最大的政党,该党领袖尼科拉·帕希奇主张强调中央集权制。而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以斯捷潘·拉迪奇为首,反对中央集权制,主张分权,希望克罗地亚成为一个共和国并加入南斯拉夫的联邦制度。斯洛文尼亚天主教人民党以及其他一些政党也反对建立单一民族政府的做法。

1920年11月28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建国后的第一次制宪议会选举开始,民主党获得最多议席,92位,激进党紧随其后,91位,随后是联盟党、共产党等其他政党。亲塞尔维亚势力大获全胜,中央集权制思想占据压倒优势,从此,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的斗争就拉开了序幕。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寒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争斗。克罗地亚政治家强调议会(sabor)的民主作用;塞尔维亚人则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鲜血打下了江山,应该享有特权,因此塞尔维亚反对在这个新国家里大家都平起平坐。

在19世纪90年代至1918年期间,在奥地利匈牙利和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南斯拉夫地区逐渐形成并开展了广泛的活动,1920年6月,在武科瓦尔举行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规定了党的基本目标: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秩序并建立南斯拉夫苏维埃共和国。党纲提出了实施生产资料和商业资本的剥夺和社会化、保护劳工、教会与国家分离、债务取消和减免税收等要求。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将该党的名称改为南斯拉夫共产党。1920年底,王国政府通过了保卫国家法,禁止南斯拉夫共产党从事宣传活动、组织建设和报纸出版,并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进行诽谤。该法律宣布南斯拉夫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其领导的工会组织也被取缔。随后,南斯拉夫共产党进入地下活动时期,其领导人被迫流亡苏联。

圣维多夫丹宪法

1921年6月28日,南斯拉夫王国通过了一部叫作《圣维多夫丹宪法》,这部新宪法宣布王国为世袭的君主立宪政体。这样,国王拥有比西欧立宪君主制通常所具有的大得多的权力,他一手控制立法、执法和军队,因此人民戏称国王是“戴着王冠的总统”。宪法宣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确认了塞尔维亚资产阶级的霸权地位,无视其他民族主体的存在。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穆斯林或阿尔巴尼亚人认为,这部宪法是用民议会以多数代表制通过的,而不是‘科孚宣言”规定的60%的比例代表制。因为据称,当时投票赞成宪法的有223名议员,其中196名议员投了反对票或者放弃通过宪法。此外王国最大的两个政党塞尔维亚激进党和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没有参加投票。另外,共产党在此前几个月被宣布非法,也缺席投票。克罗地亚政治家们对于宪法出台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为了珍惜共同的国家只好接受它。

党派斗争加剧

1921年11月6日,亚历山大一世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加冕。不久,尼古拉·帕希奇首相和他的儿子拉德被卷入腐败丑闻,激进党发生分裂;斯捷潘·拉迪奇亦遭到民主反对派炮轰。1926年12月初,国王看到帕希奇大势已去,拒绝了激进党人继续组阁的要求,帕希奇首相离开了首相府,激进党从此一分为三,大伤元气,彼此互为仇敌。1926年12月10日,帕希奇首相因国王大骂气绝身亡,帕希奇去世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势力又重新抬头,王国的党派斗争进一步加剧。

1928年6月20日,在国民议会的一次会议上,曾赞同宪法的农民党领袖拉迪奇迪被激进党议员枪击,受重伤,于8月8日去世。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之间的矛盾顿时激化。12月1日,在萨格勒布纪念王国成立十周年的隆重仪式上,大学生们打出了三面黑色大旗:一面是对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表示抱怨;一面是表示抗议最近塞尔维亚军队打死了14名示威游行者;还有一面是表示哀悼拉迪奇遇害。这种挑战直接威胁南斯拉夫王国和国王的统治地位。

独裁统治

1929年1月6日,亚历山大国王发动政变,实行公开的独裁统治。他任命皇家卫队指挥官佩塔尔·日夫科维奇(1879~1947年)将军为新政府的首领,颁布了《国王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人民书》和其他几项法令,废止1921年的圣维多夫丹宪法,解散议会,禁止一切政党的活动。新闻自由受到严格限制。许多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被捕和遭到杀害。国家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国王一人。10月3日,国家的正式名称由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实行独裁的王国政府于1929年10月8日颁布法令,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將全国分为9个巴昂辖区。建立巴昂辖区的目的是为了瓦解历史上业已形成的民族疆界,削弱各民族的团结和各政觉的势力,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主要是针对克罗地亚的,因为克罗地亚就被分割成5个巴昂辖区。

当时正值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危及南斯拉夫王国,工厂倒闭,农业歉收,出口锐减。不仅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不满情绪在增长,而且外国资本家也担心他们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的投资受损。在国内外势力的压力下,亚历山大国王于1931年9月3日颁布了一部新宪法,恢复了国民议会。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为了装潢门面,先法规定议会由两院组成:上院议员的半数由国王钦定,半数选举产生;下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宪法条文娓娓动听,允诺“民主、自由”,实际上国王的权力依然有增无减。这使人们看到,南斯拉夫王国的君主专制同巴尔于其他国家的君主专制没有两样,不管有无议会,君主照样独揽大权,神圣不可侵犯。1932年成立了一个御用新政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民族觉,企图以全南斯拉夫这个哗众取宠的名称统一所有政党,实现一党统治。

亚历山大国王建立铁腕统治的企图遭到南斯拉夫各阶层人民的一致反对。人民群众要求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反对派则让学生闹事,喊出“打倒国王,共和国万岁!〞的口号。一些亲法西斯主义的组织加强了活动,暗杀和恐怖行动时有发生。所以,1934年10月9日亚历山大一世国王访问法国,在马赛驱车经过大街时遇刺身亡,法国外长路易•巴都受重伤。随后,亚历山大一世的10岁儿子彼得二世继位,并成立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摄政委员会辅佐政权。彼得的叔父夫莱亲王被任命为最高摄政王,拥有实际权力。

1934年,约瑟普·布罗兹·约瑟普·铁托获释,并于1936年底被任命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共产党的组织书记,1937年成为党的总书记。铁托提出:党的中央委员会尽快迁回国内,与群众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不盲目接受和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禁止党内派系活动;党的活动经费不应依赖共产国际的资助,而应在国内筹集。随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莫斯科迁回国内,并立即成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王国灭亡

从中立政策到加入三国公约

1938年底和1939年初,纳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进行了侵略。随后,1939年2月,《巴尔干半岛公约》成员国召开会议,决定不参加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也不加入其他势力集团。会议制定了一项策略,力图在轴心国和其他西方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同年4月,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导致索古一世国王流亡。之后意大利以阿尔巴尼亚为基地,东邻南斯拉夫,南斯拉夫面临意大利侵略。1939年9月1日,波兰被德国占领,欧洲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2月,起初,南斯拉夫王国的执政集团希望英国法国等同盟国与轴心国妥协,将危机引向苏联,东南欧小国坐山观虎斗。所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9月2日宣布“中立”,在政府声明中称,南斯拉夫王国将恪守中立,只要冲突不触及它的独立和它的领土完整。不过,南斯拉夫王国没有实力在两大集团之间徘徊了;它的亲德倾向已越来越明显。

法国同南斯拉夫王国缔结贸易条约。阿道夫·希特勒德国的威胁和英、法的引诱都一步紧似一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的统治者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举棋不定,手足无措,但他们亲德、意的倾向越来越强烈。由于南斯拉夫王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940年,同盟国和轴心国对南斯拉夫王国的争夺不断升级。在2月初,英国和法国曾要求《巴尔干公约》的四个成员国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讨论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匈牙利保加利亚的行动。随后,南斯拉夫王国于6月24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0年8月,意大利制定了进攻南斯拉夫王国的计划,试图在南斯拉夫王国内部制造政变。与此同时,德国的希特勒军队在西线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并准备南下进攻巴尔干半岛。11月20日、23日和24日,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正式加入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三国公约,希特勒德国的军队进入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12月1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马丽他"的进攻希腊的指令。

1941年3月13日,在南斯拉夫王国的第四次内阁会议上,帕夫莱亲王、茨韦特科维奇首相和马切克副首相提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加入三国公约的讨论。为了保密,他们决定不向人民公开这些会谈、会议和决议。随后,在3月23日晚上举行了最后一次政府会议。帕夫莱亲王制止了关于是否加入三国公约的争论,并决定派遣首相和外交部长前往维也纳签署协议。德国外交部得到通知,南斯拉夫代表团即将抵达指定地点参加签署仪式。于是,两天后晚上8时30分,南斯拉夫王国首相茨韦特科维奇和外交部长马尔科维奇在维也纳正式签署了南斯拉夫王国加入三国公约的议定书。

军事政变

1941年3月26日早晨,当人们得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政府加入轴心国后,全国各地立即爆发了自发的抗议浪潮。贝尔格莱德、卢布尔雅那、斯科普里、萨拉热窝、斯普利特等城市的工厂和学校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一些建筑物上挂起了南斯拉夫、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国旗。示威群众反对王国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加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三国公约,并要求惩处卖国贼。他们高喊着口号,如“打倒签署三国公约的卖国贼"、"宁可打仗,不要公约"、"宁可死亡,不做奴隶"、"自由南斯拉夫皇帝"等。

南斯拉夫共产党正确地判断形势,从20年来的地下活动中走向公开,并积极支持人民群众的反战行动。共产党员在各个地方张贴传单,揭露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主张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并要求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向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在1941年3月27日凌晨三四点钟,南斯拉夫发生了军事政变,仅有一名在电台站岗的警察丧生。首相茨韦特科维奇、外交部长普雷德拉格·马尔科维奇和其他高级官员被捕。夫莱亲王在逃往斯洛文尼亚途中被截住,被押回贝尔格莱德,并与家人一起被放逐到希腊。政变发生后的当日,即3月27日,政变者宣布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已成年,废除摄政委员会。在这天中午成立了以西莫维奇为首的新政府。次日,在加夫里洛夫大主教的主持下,彼得二世国王宣誓就位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国王。西莫维奇随后成立了基础广泛的新内阁,西莫维奇政府也是南斯拉夫王国的最后一届政府。

德国入侵

政变发生后的12个小时,即3月27日下午两点半,阿道夫·希特勒召集了紧急会议,并向高级将领们发布了进攻和消灭南斯拉夫的命令,这被称为“第25号指令"。4月6日凌晨,德国侵略者的450多架飞机从匈牙利罗马尼亚起飞,对贝尔格莱德进行了猛烈的轰炸。4月13日,首都贝尔格莱德被占领,政府机构和军事机关撤离该城,转移到波黑黑山的丛林地区,全国陷入混乱。与此同时,西莫维奇政府制定了逃往国外的计划,涉及国王、王室成员、政府首脑、将领、政党领袖等近200人。

4月1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王国军队最高指挥部参谋长达尼洛·卡拉法托维奇大将向军队发布了无条件不抵抗的命令。4月15日,国王彼得二世和其随行人员携带着国库中的黄金,乘坐飞机逃往希腊。4月17日傍晚,在贝尔格莱德的原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签署了德国和南斯拉夫王国实现停火的协定,即无条件投降书。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俘虏了30多万南斯拉夫士兵。

南斯拉夫王国正式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指挥官马克西米里安·冯·魏克斯将军迅速侵入南斯拉夫,意大利攻占斯洛文尼亚黑山,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参与了此次进攻。随后,保加利亚占领马其顿和科索沃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瓜分了斯洛文尼亚,黑山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南斯拉夫建立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塞尔维亚军人米兰·内迪奇将军成立了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成为德国的傀儡,统治塞尔维亚剩余的领土,并承认彼得二世为国王。在战争期间,盟军一直承认彼得二世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共产党领袖约瑟普·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轴心国在1941年至1944年进行了多次武装斗争。1944年6月16日,铁托与王室代表、前克罗地亚省省长伊万·舒巴希奇达成了铁托-舒巴希奇协议,将双方政府合并。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4年苏联击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苏联红军开始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1945年初,苏军猛攻南斯拉夫的德军,德国战败,撤离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议会在1945年11月的制宪会议上宣布成立南斯拉夫共产党政府,并废黜了君主制度。同年12月2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联邦。

疆域与行政区划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王国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据1921年的普查,王国面积达到248666平方公里,接近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面积。

1921年,维多夫丹宪法通过,建立了33个新的行政州(省),由中央统治。1929年10月8日,王国政府取消了之前的33个省,又将全国分为9个巴昂辖区,其中克罗地亚被分割成5个巴昂辖区。以地理特征命名省份,首都为贝尔格莱德。1931年,南斯拉夫推出新宪法,对各省边界略作修改,修改后各省分别为德拉瓦河省,首府为卢布尔雅那;波斯尼亚河省,首府为萨格勒布;弗尔巴斯河省,首府为巴尼亚卢卡;海滨省,首府为斯普利特;德里纳河省,首府为萨拉热窝;泽塔河省,首府为采蒂涅;多瑙河省,首府为诺维萨德;摩拉瓦河省,首府为尼什;瓦达河省,首府为斯科普里。后1939年,南斯拉夫成立克罗地亚省,首府为贝尔格莱德。

人口

据1921年人口普查,南斯拉夫王国人口有11984919人。其中,王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约有200万人,包括德国人、匈牙利人、阿尔巴尼亚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俄罗斯人、波兰人等。

内政

政治体制

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在内政方面实行残酷剥削和压制的国家。1921年6月,王国通过《维多夫丹宪法》确立了国王独揽大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宣布南斯拉夫王国为世袭的君主立宪政体,南斯拉夫国王统一掌控立法、执法和军队。该宪法实行“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个民族”的治国原则,忽视了其他民族的存在,使大塞尔维亚霸权主义成为其基本国策。塞尔维亚人几乎垄断了政府和军队的主要职位,议会形同虚设,多数政党和持不同政见者都受到压制。不同民族和主要政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断,刺杀行为成为各方惯常的报复手段。在1918年至1938年期间,南斯拉夫王国的内阁成员几乎都由塞尔维亚人掌控,虽然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黑的穆斯林也参与了政府的各届,但他们往往主要掌握一些次要的职务而非重要部门。

1929年1月6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彻底抹去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痕迹,实行公开的独裁统治。他任命皇家卫队指挥官佩塔尔·日夫科维奇将军为新政府首领,并颁布了《国王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民书》等法令,废除了1921年的圣维多夫丹宪法,解散议会,并禁止了一切政党的活动。国家最高权力完全集中于国王。

1931年9月3日,亚历山大国王颁布了一部新宪法,恢复了国民议会。这部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其中上院的议员一半由国王任命,另一半通过选举产生,而下院的议员则由直接选举产生。

教育制度

教育法

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之前,各地区都重视教育,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从1882年开始,塞尔维亚实行6年义务教育,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也规定了6年义务教育,而斯洛文尼亚则根据1869年的法律规定了8年义务教育。1929年,南斯拉夫王国通过法律规定实施8年义务教育。但规定并没有得到充分执行。

王国各地区的教育立法不同,男女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1921年的人口调查,全国13岁以上男性中有59%具有文化素养,而女性中只有38.8%能识字。同时,妇女不仅没有选举权,而且在就业和工资等方面也受到歧视。在偏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种不平等情况更加严重。南斯拉夫王国的教育和文化统一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财政责任。1938-1939年度,教育和文化经费占县级预算的4.23%,巴昂区级预算的15.26%,以及国家预算的5.7%。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三个城市是王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学校

政府建立的学校数量有限,入学率低,导致在校学生人数很少。据统计,王国建立初期,全国共有5600所小学和65万名小学生。随后的20年里,学校增至9300所,小学生人数增至150万人。然而,每年仍有约23万名农村儿童因无法入学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教师人数增长较少。农村的文盲率远高于城市。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设有四种类型的中学,包括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商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但发展水平有限。大学仅有三所,即早在1918年成立的萨格勒布大学和贝尔格莱德大学,以及1919年创办的卢布尔雅那大学。在随后的20年里,大学得到迅速发展,大学生人数从2000人增加到近2万人。其中约五分之一为农村学生。在全部大学生中,有逾三分之一的学生主修法律专业,因为考试相对容易,并且就业机会较为便利。

经济

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南斯拉夫的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30%。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依赖于农业部门,而工业部门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货币

1918 年之前,第纳尔一直是塞尔维亚的货币。随后它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货币,与克朗一起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和黑塞哥维那流通,1第纳尔=4克朗。第一批印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名称的硬币和纸币于 1920 年发行,在此之前塞尔维亚硬币和纸币一直在流通。1929年,国家名称改为南斯拉夫王国,这反映在货币上。

工业

南斯拉夫王国的工业在当时具有一些特点。首先,它受到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南斯拉夫王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南斯拉夫王国在铝矾土、铅、铬、锑、汞、铜、锌等矿产开采方面位居欧洲第2位。但当时法国英国比利时的资本家是南斯拉夫王国经济的主要投资者。自1925年开始,外国资本投入南斯拉夫王国经济的各个部门。南斯拉夫王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基地和产品市场。

南斯拉夫王国的工业布局不平衡是其工业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据统计,外国资本在南斯拉夫王国的电力生产中占60.3%,在褐煤矿开采和糖业生产中分别占55.5%和76.1%,在王国的商船队中占70%,在棉纱生产中占98.2%,而在铜、铅和铝矾土的开采中占100%。这些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原奥匈帝国统治的地区,如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伏伊伏丁那等地,而在原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地区,如波黑和黑塞哥维那、黑山科索沃马其顿王国等地,外国投资非常有限,没有形成工业中心。这些地区的工业企业总和不到全国的15%,但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农业

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以农户为主要经济单位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南斯拉夫王国的农户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拥有5公顷以下耕地的贫农,人数约为134.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8%,其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8%;第二类是占有5至20公顷耕地的中农,人数约为29.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9.3%,其耕地面积几乎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即49.3%;第三类是占有20至50公顷耕地的富农;第四类是占有50公顷以上耕地的地主。后两类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2.9%,却拥有全国耕地面积的22.7%。

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首先,这体现在其农业技术装备上。1939年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但南斯拉夫王国仍然没有摆脱农业装备的落后状况。当时全国仅有2500台拖拉机、18000台脱粒机,每公顷耕地使用的化肥仅为50公斤。当时南斯拉夫的贫困农民很少或从未使用过化肥。拖拉机耕作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平原,而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使用木犁进行耕作。

畜牧业

南斯拉夫王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养羊业。以1939年每1000居民拥有羊的数量为例,南斯拉夫王国为620头,而保加利亚为1756头,希腊为1026头,罗马尼亚为774头。这显示出南斯拉夫王国在养羊业方面相对落后,与其巴尔干邻国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对外关系

南斯拉夫王国在对外政策方面起初依赖于法国,参加了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公约》。自1934年起,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政府逐渐转向法西斯主义统治的意大利德国

小协约国

1920年8月14日,南斯拉夫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在贝尔格莱德签订了共同防务条约,旨在互相支援以应对匈牙利的进攻。同年9月7日,在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签署了防务联盟条约,该条约的目标是针对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此后不久,南斯拉夫王国与罗马尼亚(1921年8月23日)以及南斯拉夫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1922年8月31日)之间也签订了同盟条约。以1920年南捷条约为起点,“小协约国”开始形成。

意大利法西斯党首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的关系恶化。1923年,意大利强占了南斯拉夫王国亚得里亚海滨的重要港口里耶卡。自1924年起,意大利开始拉拢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孤立和打击南斯拉夫王国,成为其主要威胁。同时法国积极支持东南欧国家维持现状的斗争,并在巴尔干国家取得了盟主的地位。1924年,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签署了双边条约,而在1927年11月11日,法国与南斯拉夫王国签署了友好条约,使法国成为巴尔干小协约国的保护者。

在法国的斡旋下,1933年2月中旬,南斯拉夫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在日内瓦签署了一项公约,正式宣布成立小协约国,并制定了组织章程,设立了常设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

巴尔干公约

南斯拉夫王国对外政策的另一个重点是建立包括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在内的《巴尔干半岛公约》。20世纪30年代初,纳粹德国重整军备意、德两国准备发动局部战争,加剧了欧洲,尤其是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在此情况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以结交新的伙伴来克服小国的困难境地。

1933年6月,南斯拉夫王国开始对保加利亚寻求接近的基础。当保加利亚国王胞里斯出访归国途经南斯拉夫王国时,两国国王在贝尔格莱德车站举行了非正式会晤。次年,两国“恢复亲善”。随后,南斯拉夫亚历山大一世国王访问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希腊等国,力求把小协约国补充扩大,同其他巴尔干国家联结起来,建立一条自布拉格雅典安卡拉的和平防线,以防止意大利以及服意大利结盟的奥地利匈牙利的侵略威胁。

于是,在法国英国的倡议下,经过亚历山大一世国王的游说,一个新的地区联盟在巴尔干半岛出现了。1934年3月9日,南、罗、希、土四国在雅典缔结了《巴尔干公约》,又称“巴尔干同盟”,实际上是一个反对修改《凡尔赛和约》的地区集团。它主要目的在于缀和彼此的关系,尤其是确保彼此边界的安全,以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现状。

德国

德国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展开了有计划的拉拢行动。纳粹德国声称支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南斯拉夫王国,并宣传其不会破坏巴尔干半岛半岛的现状,同时支持南斯拉夫王国修改与邻国的边界。

1935年6月,德国纳粹党头目之一赫尔曼·戈林访问贝尔格莱德,其重要任务是瓦解小协约国。随后,纳粹的宣传品和伪装成旅游者的德国法西斯分子和团体纷涌入南斯拉夫。与此相比,法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影响力不断下降,集体安全的思想被忘记。

1937年,南斯拉夫政府强调德国和意大利所实施的制度是对南斯拉夫最好的政治制度。此外,南斯拉夫王国是欧洲为数不多与苏联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1937年,南斯拉夫王国政府与保加利亚、意大利签署了"永久友好"条约。在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在《慕尼黑协定》签署时,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未向受害国提供任何援助,也未采取公约规定的“共同行动"”,小协约国自动解散,严重动摇了《巴尔干公约》。

另外,德国资本渗透南斯拉夫的各个经济领域,南斯拉夫王国与德国的贸易和经济往来迅速增长,德国在巴尔干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

南斯拉夫王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被英国视为其势力范围,英国积极进行商业投资活动。二战初期,英国最关注的是保持其在南斯拉夫王国的经济利益。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在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并得到英国的支持。然而,当1940年法国战败向德国投降后,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纷纷与英国疏远、亲德。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要求南斯拉夫王国与其联合抵御德国,但遭到了南斯拉夫的拒绝。

在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国的亲英派领导人西莫维奇将军,受到国内民众对加入三国公约的不满情绪的推动,成功实施了一场政变。仅仅三天后,英国军事代表团抵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与以西莫维奇为首的南斯拉夫王国总司令部代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在谈判中,英国军事代表团向南斯拉夫方面承诺,一旦德国对其发起侵略,英国将向南斯拉夫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武器支援。然而,不久之后,德国就占领了南斯拉夫的领土,迫使南斯拉夫政府流亡海外。1941年5月,英国外交部领导人正式宣布恢复对南斯拉夫独立的承诺。在英国的支持下,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在伦敦得以建立。女王陛下政府明确表示,其唯一承认的南斯拉夫政权即为这个流亡政府,而非轴心国在南斯拉夫本土建立的傀儡政权

文化

文化区

南斯拉夫王国处于奥斯曼文化和奥匈文化的影响下,它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区域。首先,它属于东部文化区,这是拜占庭帝国继承希腊文化、吸收亚洲文化因素后发展的罗马文化,并传播东正教的结果。马其顿和塞尔维亚位于这个文化区域。同时,南斯拉夫王国也属于亚得里亚海文化,特别是在曾被威尼斯统治长达400年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受到罗马、威尼斯和意大利文化的影响。此外,南斯拉夫王国还属于中欧文化区,其中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伏伊伏丁那曾是奥地利和奥匈帝国的统治范围,受到这些国家的文化影响。这些文化现象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王国境内都有明显的表现。此外,南斯拉夫王国还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巴尔干山地文化区,主要存在于波黑的崇山峻岭之间。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封闭僵化,直到20世纪仍保留着宗法制度的残余。它处于东部文化和西部文化之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文化团体

南斯拉夫王国存在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团体,被称为“玛蒂察”。这些文化团体在19世纪早期在南斯拉夫境内形成,最早的是1826年在布达佩斯建立的塞尔维亚玛蒂察。随后,在1842年成立了克罗地亚玛蒂察,并在1864年在卢布尔雅那创立了斯洛文尼亚玛蒂察等。这些文化团体对于唤醒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一直存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来,“玛蒂察”文化团体也被称为“文化协会”或“学会”。

文学创作

南斯拉夫王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点,也是新老流派冲突的时期。20世纪王国的文学受到法国和德国文学的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中,塞尔维亚人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年)和克罗地亚人米罗斯拉夫·克尔莱扎(1893-1981年)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伊沃·安德里奇家乡的德里纳河、架设在河上的大石桥以及古城和传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1918年,他以《南方文学》为基地发表了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诗和文学评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德里奇在贝尔格莱德隐居,拒绝与法西斯主义合作,专注于文学创作,写下了《特拉夫尼克记事》《德里纳河上的桥》《女士》等长篇小说。

1956年,安德里奇访问中国,参加了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并撰写了《鲁迅故居访问记》等文章。1961年,他的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巴尔干国家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文学家。安德里奇于1975年去世后,南斯拉夫国家为他建立了几座纪念博物馆,并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米罗斯拉夫·克尔莱扎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现代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1926年,他访问了苏联,并写下了《俄国游记》,热情赞美苏联的文化,同时对约瑟夫·斯大林的某些僵化观点持有批评态度。克尔莱扎主办了《火焰》《文学共和国》《今日》等文学刊物,其中讨论了包括美学和哲学在内的一些现实问题。1941年,他开始从事戏剧创作,经历了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倾向到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创作了60部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主要包括《菲利普·拉丁诺维奇的归来》《在记忆的边缘》《克罗地亚战神》等。他的剧本《格列姆巴伊老爷们》被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南斯拉夫戏剧创作的高峰。1945年,克尔莱扎担任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主编和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副院长等职务。他的幻想剧作《阿雷特伊》在1960年南斯拉夫戏剧节上获得一等奖。剧本《在兵营里》(又名《加利齐亚》)在1965年的诺维萨德戏剧节上获得演出奖。克尔莱扎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雕刻

南斯拉夫王国的雕刻艺术受到现代欧洲流派的深刻影响。其中,克罗地亚艺术家伊万·梅什特罗维奇的作品位居前列。他创作了多件代表作,包括《格尔古尔·宁斯基纪念碑》《什特罗斯马耶尔主教纪念碑》《阿瓦尔山上宏伟的无名英雄建筑群》《卡莱梅格丹国家公园里的谢恩法国纪念碑》等。

绘画

从1929年开始,出现了以马里扬·德托尼、克尔斯托·赫盖杜希奇等人为首的“大地派”画家。他们支持农民画家进行创作,并试图将艺术与现实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约万·比耶利奇、佩塔尔·多布罗维奇和斯托扬·阿拉利察等画家成为法国绘画新流派的代表人物。在波黑、黑山和马其顿等地也出现了新一代画家的涌现。克罗地亚美术界在1916年由留博·巴比奇、泽·舒莱蒂奇和塔塔格里亚三人建立了名为“春天沙龙”的组织,他们每年举办绘画展览,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1928年。

建筑

建筑学领域,约西普·普莱奇尼克为斯洛文尼亚的现代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奥地利直线派建筑传统与本土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设计了卢布尔雅那市的著名建筑物,如“三座桥”、大会广场、大学和国家图书馆。他还受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马萨里克的邀请,参与了布拉格旧王宫的改建工程。约西普·普莱奇尼克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现代建筑的独特见解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

音乐

在音乐界,南斯拉夫王国的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受到国内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外流派的影响。1922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高等音乐学校改名为音乐学院,1937年贝尔格莱德音乐学院和1939年卢布尔雅那高等音乐学校也相继成立。王国各大城市都建立了音乐学校、音乐团体和音乐厅。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包括塞尔维亚的佩塔尔·科尼奥维奇、斯特万·赫里斯蒂奇,克罗地亚的亚科夫·戈托瓦茨、约西普·斯拉夫斯基,以及斯洛尼亚的科戈伊·奥斯特尔茨。

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和卢布尔雅那还成立了歌剧院和交响乐团。在1924年成立了南斯拉夫歌唱家协会,进一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1926年,贝尔格莱德举办了南斯拉夫音乐节,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和展示提供了平台。

舞蹈

南斯拉夫王国在1918年后开始形成自己的芭蕾舞团。在二十世纪30到40年代,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和卢布尔雅那的芭蕾舞团经常演出以本国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芭蕾舞作品。

社会

信仰

南斯拉夫王国因受到东方拜占庭文化和西方拉丁文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的统治者和分化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多样的宗教信仰。其中,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信仰东正教,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信仰天主教。此外,还有一部分南斯拉夫人改信伊斯兰教。这种多元的宗教信仰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内不同民族间的宗教多样性。

民族

南斯拉夫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的人又在南斯拉夫王国总人口中占80%以上,但少数民族仍占17%左右。在1931年,全国1400万人中,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占大多数,即使人数最多的塞尔维亚人,不过占40.2%。民族混居的情况比别的多民族国家要严重,各族人除居住在本民族聚居地外,还或多或少分布在其他地区。在1940年的斯拉洪尼亚,居民88万多人。但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却非常复杂。克罗地亚人最多,约48万人;塞尔维亚人居第二,约20.6万;德国人7.5万;匈牙利人5万;捷克人3.6万;吉卜赛人1万;犹太人0.9万;斯洛伐克人0.8万;乌克兰人0.5万;俄罗斯人0.4万;波兰人0.3万;意大利人0.2万。

在1918年至1938年期间,南斯拉夫王国的内阁成员几乎都由塞尔维亚人掌控,虽然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黑的穆斯林也参与了政府的各届,但他们往往主要掌握一些次要的职务而非重要部门。在1918至1929年的25届政府中,塞尔维亚人担任首相的占97%,担任国防部长的占100%%,担任内务部长的占92%,担任外交部长的占83%,担任司法部长的占87%。

帝王世系

首相

参考资料

从第一南斯拉夫的兴亡看南部斯拉夫人的合与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亚中亚研究所.2023-08-01

Stojan Protić.Stojan Protić.2023-08-01

Ljubomir Davidović.Ljubomir Davidović.2023-08-01

Access Denied.Sothbey's.2023-08-01

Nikola Pašić.Nikola Pašić.2023-08-01

Milan Stojadinović: Facts & Related Content. Britannica.2023-08-01

Slobodan Jovanović on General Dragoljub (Draza) Mihailović (Serbian: 2012).ACADEMIA.2023-08-01

Službene novine Kraljevine Jugoslavije, ratno izdanje, 1943, br. 12.ISTORTY.2023-08-01

Ivan Šubašić and the Tito-Stalin Split, 1944.DOCUMENTS.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