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国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族群。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共有鄂温克族34617人,其中有超过80%的鄂温克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讷河市也有鄂温克族聚居。鄂温克族在中国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不同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鄂温克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其中讲海拉尔方言的人最多。

鄂温克族的祖先早就2000年前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和贝加尔湖以东至黑龙江省中、上游的广大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室韦三部落“北室韦”“深末室韦”和鄂温克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天宝的“鞠”一样被认为是鄂温克族的祖先。鄂温克族分为“”“使马部”以及本部三个分支,都过着氏族部落生活,清代皇太极统一北方各族后,鄂温克族被纳入八旗之中,开始走向了宗法封建社会。鄂温克族被编入清朝的军事组织后,被清廷不断征调到其他地方参与战斗,在反抗、反抗英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鄂温克族积极参与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为民族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逐渐发展起来。2001年,鄂温克族被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以来,政府加大了对鄂温克族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了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鄂温克族有着自己的原始信仰崇拜,此外还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东正教等宗教。在生产方式上,因为聚居地的不同,鄂温克族内部有着畜牧业、农业、半农半牧、狩猎的区别,同时在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也各有特色。民族节日方面,鄂温克族人会庆祝许多节日,包括春节、敖包会、“米阔勒”节等。婚礼习俗上,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解放前严格禁止氏族内通婚,因此经常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等族通婚。鄂温克族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他们最初流行天葬,后来逐渐转变为传统土葬。鄂温克族还十分重视礼仪,无论是对待客人,还是对待家人,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此外,鄂温克族在文学、艺术、体育、手工艺、医学、天文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成就。

族称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人的自称,在汉语中被译为“住在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北魏,鄂温克族被称为“北室韦”或“深末怛室韦”等;辽代,被称为“生女真”或“野人女真”;元代,被称为“林中的兀良哈”或“林中人”等;明代,被称为“北山野人”或“女真野人”等;清代,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清太宗实录》中就有“索伦”称呼的记载,继而在康熙,史书上出现了“索伦本部”“索伦别部”的记载。居住在嫩江流域各支流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打牲索伦”“索伦本部”,这部分人数最多,约占鄂温克族总人口数的80%以上。居住在自治旗锡尼河流域和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过去被称为“通古斯”,又称“使马部”“卡木尼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鄂温克族本族人民的意愿,取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称呼,统一称为“鄂温克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鄂温克族人走出了山林,迁居草原和靠近山河的平原地区,因此,“鄂温克”称谓中有了“山上鄂温克”和“山下鄂温克”之分。

历史沿革

起源

鄂温克人的祖先,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就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和贝加尔湖以东至黑龙江省中、上游的广大地域。在这个地区的江湖沿岸和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些古人类骨骸、服饰、衣着上佩带的贝壳制圆环,其佩带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带串珠、萨满神衣上缀饰贝壳环的位置完全一样,还发现出土的白玉制大圆环,与17世纪~18世纪鄂温克人服装上的圆环一样。

南北朝至辽代时期

早在南北朝时期,鄂温克族的祖先就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的北室韦等部落时常向中原王朝进贡。七世纪初,唐朝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省流域的室韦各部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将这些地区划分为北山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等九部,除蒙兀室韦外,大部分都是鄂温克、锡伯族的祖先。十世纪到辽代时期,在黑龙江上、中游设有室韦王府和节度使。《旧唐书》中的“鞠国”,他们长期居住于森林之中,从事狩猎和捕鱼,食兽肉,穿皮衣,学者认为他们也是鄂温克人的先民。

元代史籍中将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广大黑龙江省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蒙古等族都称作“林木中百姓”。他们以狩猎为生,穿着兽皮,居住在白桦建造的房屋中,饲养驯鹿,使用名为“察纳”的滑雪板在山林中穿梭,维持着原始的渔猎经济生活方式。1207年,成吉思汗命令他的长子孛儿只斤·术赤对“林木中百姓”进行征服。1235年,孛儿只斤·窝阔台黑龙江省上游地区设立了开元路和河宁路,以统治“林木中百姓”。

明清时期

明末清初时期,贝加尔湖黑龙江上中游的鄂温克族分裂为三个分支:鄂伦春族、使马部以及本部。这三个分支的鄂温克人都过着氏族部落生活。使鹿鄂温克人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与维提姆河附近,该部由12个大氏族组成,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使马鄂温克人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那妹他”,该部由15个氏族组成;“索伦部”本部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一支,主要居住在石勒克河至精奇里江一带,有杜拉尔、敖拉、墨尔迪勒、卜喇穆、涂克冬、纳哈他等几个大氏族,他们与达斡尔族杂居,在黑龙江省中游北岸建立了不少木城和村屯,其酋长是博木博果尔

崇德四年至五年,皇太极统一了贝加尔湖以东及黑龙江省中上游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并接管了以鄂温克族为主,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在内的广大索伦部地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统辖鄂温克各部,清政权将其编入旗制,以氏族为单位建立基层军事机构并任命佐领,需要每年向清朝纳贡紫貂。鄂温克族被编入八旗后,内部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上贫富日益尖锐,氏族制度加速瓦解,鄂温克族社会逐渐从氏族部落社会走向了宗法封建社会。

鄂温克族被编入军事组织后,由于防务需要,鄂温克族人又不断被征调到其它地方,如移驻呼伦贝尔市草原,移驻新疆,参加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部葛尔丹的叛乱等军事活动,转战几达22个省份。在这个过程中,鄂温克族官兵在反抗俄罗斯帝国、反抗英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代顺治康熙,鄂温克族逐渐迁至大兴安岭嫩江流域及其各支流居住。

近现代

近代以来,俄罗斯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逐渐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古和西北的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十九世纪末,鄂温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进行反帝爱国武装斗争。辛亥革命后,蒙古族反动上层胜福等人企图在沙俄的支持下分裂中国,对呼伦贝尔市进行“自治”统治,蒙古族反动王公巴布扎布等在日本特务的指使下阴谋复辟,鄂温克族人民和蒙古等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粉碎了这些反动分子的阴谋活动,打击了苏俄、日本等侵略者和民族内部的反动派。鄂温克族人民还曾对军阀势力展开过武装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鄂温克族人民也踊跃参加抗日斗争,积极协助抗日联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时,鄂温克族人民与其他各民族人民一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斗争。然而,在日伪统治时期,鄂温克族面临着统治者“不开展文化教育,保持原始生活,和其他民族实行隔离”的政策以及残酷的统治,导致鄂温克族人民长期处于落后、贫困的境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实行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将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山顶的鄂温克族人民迁至敖鲁古雅新建城镇定居,并大力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兴办文教和卫生事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1958年建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使鄂温克族人民真正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人口与分布

人口变化

清朝、日伪时期,由于民族压迫政策等原因,鄂温克族人数不断下降。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额尔古纳市河畔居住着700多名鄂温克人。到清光绪十五年时,有87户,435人;民国二年,83户;民国六年,63户,315人;民国三十四年时,仅34户,17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1953年鄂温克族人口为6200人,1964年发展到9700人,增长56.5%,平均每年递增4.15%。从1964—1982年,鄂温克族人口增长至19398人,18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倍,平均每年递增3.93%。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量上升至26379人,相对1982年人口增长率达36.04%,平均年增长率为3.88%。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境内鄂温克族人口数已经上升至34617人。

地域分布

中原地区境内的鄂温克族分布格局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地域分布上,中国境内的鄂温克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东经118°~152°,北纬47°~52°之间的三角区域。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最东部,自治旗总面积为19110平方公里,旗府所在地是巴彦托海镇(南屯镇)。其他鄂温克族人则分散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其他区域和黑龙江省、新疆等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讷河市嫩江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市县,新疆的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等地。此外,鄂温克族在俄罗斯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内也有分布。

宗教信仰

原始信仰崇拜

崇拜火神

鄂温克人崇拜祝融,将其视为自然界的具体表现。鄂温克族传说认为祝融是一位老太婆,因为妇女每天与火接触,用火做饭、取暖等,所以鄂温克人崇拜火神,并由妇女供奉。每年小年夜傍晚,鄂温克族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鄂温克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火种极为敬重,主人会举着火把出门迎接客人,双方在火把下请安问候,就餐前,主人先向火里扔进一块肉和倒入一杯酒,然后再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先用酒敬过火神后,才能开始饮酒吃饭。火神在鄂温克人眼中是永不熄灭的神灵,他们会竭力保存火种。

崇拜山神

鄂温克人崇拜山神,他们认为野兽由山神主管,如果山神不赐予猎物,他们就无法捕获野兽。因此,每当猎人首次捕获猎物时,都会首先向山神表示敬意,祈求山神的保佑,以期在狩猎中获得丰收。鄂温克人还认为悬崖峭壁和岩洞怪石是山神的住所,当猎人发现这些山神的住所后,会在附近的树上画上一个老人的头部形状,将它视为神像。鄂温克族的猎手看到这个神像时,会向其祈祷。

崇拜风神雨神

鄂温克人崇敬风神和雨神,他们认为风神和雨神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给人间带来福祉或灾难。狂风会给鄂温克人带来严重的灾害,如房屋被毁、庄稼受损、人畜伤亡等,他们崇敬风神是希望通过祭祀风神来避免受到狂风灾害的影响。他们认为雨神是天上的龙,他们崇敬雨神是希望通过祭祀雨神使雨水适量降落,保佑人间万物健康成长。这体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崇拜熊神

鄂温克人还崇拜熊神,他们认为熊是鄂温克人的祖先,将公熊称为“哈克”(外祖父、祖父),将母熊称为“鄂我”(外祖母、祖母)。鄂温克人发现熊的动作与人类相似,并且有着相似的生理机能,因此他们认为“棕熊同源”。同时,他们还观察到熊的存在可以保护驯鹿不受狼的侵害,因此将熊视为祖先。

其他信仰

鄂温克人多数信仰萨满教,他们将萨满视为氏族和家族的保护神。鄂温克人的萨满有男有女,分哈拉(氏族)萨满和乌力楞(家族)萨满两种。老萨满死后,会在第三年由其弟妹或儿女来继承萨满之位,若老萨满家中没有人接任,也可以在本哈拉中挑选。在选出新萨满后,会由其他氏族的老萨满为其传授法术,三年期满后,新萨满要穿戴法衣、法帽,手执法器,并举行隆重的领神“毕业”仪式,同时还要宣誓:一定把本氏族、家族保护得像松树一样,冬夏常青,子孙满堂,牲畜兴旺。萨满乐队的主要工作是跳神驱鬼,为人治病,并参加一些丧葬活动。萨满在鄂温克人眼中是人和神之间的中介,在鄂温克族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牧区的鄂温克族还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鄂温克人信仰藏传佛教或东正教。

民族语言

鄂温克族人民绝大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鄂温克语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其中讲海拉尔方言的人最多,占本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并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与蒙古、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因此,鄂温克族的双语或多语现象比较突出。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小学、中学或使用蒙古语教学或使用汉语教学,自治地方的公文、信件一般使用蒙古语或汉文。

鄂温克语属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在中原地区,同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其他语言还有鄂伦春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以及历史上女真人使用的女真语,还有还有国外的埃文基语等。鄂温克语属于粘着型语言,其元音分为长短,元音和谐律较为严整;辅音与辅音之间存在大量的同化现象;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相当丰富;格的数目较多,领属附加成分使用广泛;动词有人称,形式多样;句子成分的次序为主语—补语、宾语—谓语,从属成分位于所从属的成分前,主语和谓语常借助人称附加成分进行呼应;在词汇方面,反映畜牲业生产和独特生活方式的词汇具有特色;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民族文化

生产

聚居在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族,从事半农半猎;讷河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鄂温克族从事狩猎。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住蒙古包,过游牧生活,他们熟悉各种牲畜的习性和牧草的性质。他们的孩子一般从六七岁就开始帮助父母看管犊牛,女孩从10岁开始跟母亲学挤牛奶。男孩7岁开始学骑马,学会骑马后就可以参加赛马,再大一些就要学习套马、驯马的技术。

聚居在敖鲁古雅原始密林中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游猎活动并饲养。他们从世代的狩猎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野兽的习性十分熟悉。他们的孩子在七八岁时就会学习射击、打靶,再大一些,就开始锻炼身体,互相比赛跳高、跳远、撑杆跳、滑雪等。这里的鄂温克人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拥有娴熟的狩猎技巧。

聚居在流域的鄂温克人,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种植稷子、、燕麦、小麦、糜子、大豆等农作物。

饮食

乳、肉、面是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族的主食。牛奶是鄂温克族的每日必需品,他们不仅将作为饮料,还对牛奶进行深加工,制成酸奶或其他奶制品,包括稀奶油、奶豆腐乌日莫等。肉类方面,牛羊肉是鄂温克族的主要选择,每户平均每年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并且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大量屠宰牲畜储存肉类,他们还会加工手把肉、、肉等食物。鄂温克族的面食主要有“格”或“列巴”,即面包。奶茶是鄂温克族的主要饮料,除了奶茶,他们还饮用面茶和肉茶。居住在林区的鄂温克族还会饮用当地特有的奶。农区的鄂温克人则以米面为主食,以、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和各种各样的为副食。此外,鄂温克族人还会捕鱼,采集野果、菌类食用。

服饰

鄂温克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特色。清末以前,鄂温克人只以兽皮制衣;清末以后,鄂温克人才开始使用布料制衣。但鄂温克族服饰由于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索伦鄂温克人、雅库特鄂温克人、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服装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异。

索伦鄂温克人的衣着主要使用兽皮制作。春天、秋天和冬天索伦鄂温克人都穿着用毛皮制作的衣服,只有炎热的夏天才会穿布衣。

雅库特鄂温克人主要靠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服装也充分利用了兽皮。雅库特鄂温克人传统外套多以马鹿驯鹿、犴、狍皮制作,其中使用犴皮最多,前襟为对襟,左右相交掩于胸前。雅库特鄂温克人的女式长袍是大翻领,领子的下端长而尖,裙中间有掐腰,还有一条腰带,与现代大衣十分相似,还会在长袍上以彩色皮毛和彩色布条进行装饰。雅库特鄂温克人还会为小孩制作一种以犴皮为面、驯鹿皮为里的防寒衣。

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女式服装风格鲜明,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上身较窄,下身裙子宽大呈筒式。已婚女子的服装袖子中间会缝有一条颜色不同、前宽后窄的道子,衣裙的肩部有重迭式的起肩,呈小翅形,一般会在衣裙的外面穿个小坎肩,并在坎肩上镶有带颜色的边。未婚女子的服装袖子中间的道子前后宽度一致,衣裙不起肩,袖口上有卷起的马蹄袖,衣襟上会缝有倒垂直角的独特花边,已婚女子的衣襟上则没有这种花边。鄂温克族男子的服装衣襟上也有倒垂直角的花纹,腰间还会系上宽而长的腰带,颜色多为淡绿色或金黄色。

此外,鄂温克族还有许多白桦制作的服饰,比如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

鄂温克族人常穿的鞋子主要有“其哈米” “和木楚热” “温特”,分别使用狍腿皮、犴腿皮、牛羊马皮制作,还有一种布面、皮底的“得布特”,鄂温克族妇女还曾以它作为副业出售。

旧时,鄂温克人的服饰样式有社会地位、等级和礼节的区别,从人们的穿戴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身份、地位。现代的鄂温克族依然保留着使用兽皮制衣的习惯,但日常生活中,鄂温克族人普遍穿上了各种布衣、毛衣、料子衣服,式样也越来越丰富。

建筑

“撮罗子”是鄂温克族最为古老的住房,即用木板或等搭建的临时帐篷,素有“仙人柱”的美称。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以打猎为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住着简单的帐篷——“撮罗子”。“撮罗子”圆形尖顶,高约3米,直径约4米,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住七八人,小的也能住四五人。

在牧区的鄂温克人主要住在蒙古包,被称为“俄儒格”纠。鄂温克族居住的蒙古包外形上与的牧包大致相同,但在围体材质和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鄂温克族用苇子作围体,包内铺兽皮、多柜子,西北角还会供佛,蒙古族牧包则用毡子作围体,包内铺毡子、多,很少供佛像,而是供经卷。

还有些鄂温克族人住“马架子”,土墙或柳条墙,十分简陋。鄂温克人还有一种固定建筑叫“靠劳宝”,它被搭在深山老林里很高的树干上,主要用于存放食物、皮张等日常生活用品,但从不设锁,是家族公社公用的设备,即使其他公社的人断粮,也可在就近的仓库拿取救济。

交通

鄂温克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包括驯鹿滑雪板桦皮船、爬犁、马和大轮车等。驯鹿作为鄂温克族人曾经唯一的交通工具,在鄂温克族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鄂温克族人称为“鄂伦”。由于驯鹿适合在寒冷地带生活,并能在沼泽地或深雪中行走,因此被誉为“林海之舟”。此外,驯鹿的负重能力较强,鄂温克族人经常使用驯鹿搬家,驮运猎物、货物等。

鄂温克人的滑雪板宽约20厘米,厚约3厘米,长约1.5米,由松属制成,前端略呈尖翘。鄂温克族人会使用滑雪板来穿越林海雪原传递信息、运送货物,每年冬季降雪以后,鄂温克人都会举行滑雪比赛。

桦皮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鄂温克族也经常使用。桦皮船船身很轻,一人即可搬动,且制作简易、取材方便,因此被广泛用来乘人或载物,既是水上交通工具,也是鄂温克族人打猎捕鱼时的生产工具。

节日

春节

鄂温克人称春节为“阿涅”,是鄂温克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从每年农历小年夜日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鄂温克族会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神。此外,萨满会在除夕当晚于家中举办跳神会,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敖包会

每年4~6月间,鄂温克族各氏族都会祭敖包。在过去,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领地和“敖包”,同一“哈拉”的人在每年五月汇集在一起,共同祭祀本氏族的“敖包”。在祭祀敖包时,要宰杀牛羊等作为祭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好年成。每次敖包会上供祭品时,需要先赛马,然后喇嘛焚香、诵经、致祭,而后还会举行摔跤等活动。解放后,祭敖包逐渐被鄂温克族人以那达慕大会取代。

“米阔勒”节

莫勒格尔河流域的鄂温克族人会在每年的五月下旬举行“米阔勒”节,以此庆祝丰收。人们会穿上美丽而鲜艳的服装,汇集在一起清点牲畜,并给牲畜去势、烙印、割耳等。除此之外,牧民们还会互相比武、比试马技。人们会在蒙古包里准备好丰富的酒食,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人赴宴。人们在这一家吃完再到另一家吃,非常热闹。夜间还会在草原上燃起篝火,举行盛大的野餐宴会。

其他节日

在周边民族的影响下,鄂温克族也开始过“罕西”(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节日,这使得鄂温克族的岁时风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婚俗

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保留着严格的族外婚的特点,婚姻的缔结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本氏族内严禁通婚。因此鄂温克族经常与临近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外族人通婚,尤其与达斡尔族通婚为多,所以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互称“亲戚民族”。

鄂温克族的婚姻被认为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婚姻流程通常为议婚、订婚、结婚。解放前,在的鄂温克人还保留着“逃婚”的习俗,实际上是变相的自由婚。逃婚前会先取得女方的同意,男女双方约好共同进行,事后还会由媒人说合,正式结为夫妻。此外,鄂温克族女子出嫁后如果生了女儿,都愿意嫁给娘家,称为“还骨头”。

丧葬

鄂温克族的传统丧葬方式是天葬,也被称为树葬或风葬。当有人过世后,他们会用白桦、芦苇或草席将尸体进行包裹,然后放置在深山密林中的大树之上。对于因难产或传染病而离世的人,他们通常会选择火葬。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受到周围其他民族和宗教的影响,鄂温克族开始实行土葬,丧葬仪式包括穿寿衣、烧香上供、点长明灯、焚烧纸箔、停尸守灵、选择吉日出殡以及装棺入殓等步骤。鄂温克人深信人是有灵魂的,因此他们对死者的祭奠非常重视。每逢节日,人们都会前往死者的坟前祭祀,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礼仪

鄂温克族非常讲究礼仪,其礼节包括屈膝、侧身、作揖、叩头等。他们尊敬老人,晚辈见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吃睡都会依辈分大小来安排。鄂温克人还十分注重家教,对儿女的行为有严格的礼节规范,还有着秦公伯之礼合婆媳之循的礼节规范。此外,鄂温克人还十分好客,他们认为:“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有人照顾你。”因此,鄂温克人招待客人时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

禁忌

鄂温克族有诸多禁忌。在食物方面,鄂温克人严禁抛撒奶类食品,如果不小心撒了奶,要把少许的奶涂在前额上;忌吃狗肉;忌吃自死动物的肉;小孩不能吃肥肠;患病的人忌吃鲇形目等。在生活习俗方面,禁止小孩玩火;不准将污秽的东西扔进火中;如果父母在世,则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不理发、刮脸,特别是戴孝之人;忌讳直接说“死”这个词,而是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老人去世要说“成佛了”,小孩离世则要说“小活了”;曾死过人的地方严禁留下任何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严禁谩骂牲畜;严禁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夫妻之间禁止互换衣帽穿戴;禁止女人触摸男性的头部等。

社会组织

鄂温克人的氏族组织,叫“哈拉”。同一哈拉的人,都有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姓氏,鄂温克人以河名、山名、人名或居住地名称命名自己的氏族。

在鄂温克族的氏族组织之上,还存在着部落,清代的鄂温克人分为若干个部落,部落同样以地名、河名、山名而命名。例如,阿伦部落在阿伦河流域,由“杜拉尔”“涂克冬”“纳哈他”三个氏族组成。

鄂温克人的氏族中包含着若干个家族,称其为“毛哄”。“毛哄”由同一父系祖先十代以内的子孙组成,规模不大,多则十一二户,少则七八户,住在同一个村落、牧场或相邻的地方,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父系家族公社。“毛哄”不仅是一种血缘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和生产组织。“毛哄”共同占有土地、森林、河流、猎场和牧场,同一“毛哄”的人在生产上有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义务。“毛哄”中会选举出“毛哄达”来管理家族内部事务,还有由各户老人组成的“毛哄会议”来解决家族内部的重大问题。

文学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主要有传说、神话、民间故事等。神话传说是鄂温克人最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主要有《人类来源的传说》《来墨尔根和巨人的传说》《金鱼姑娘》等;民间故事主要以劳动人民为主角,以爱情、人物传奇、动物趣闻和地方风俗为内容,主要有《会唱歌的酒盅儿》《兴安岭的故事》《海林察的故事》《猎人和老虎》等。

艺术

“努给勒”舞是鄂温克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每当逢年过节、举办婚礼、宴请宾客或喜庆丰收之时,人们常常跳起欢乐的“努给勒”舞,以表达其喜悦之情。这种舞蹈表现了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征,舞蹈动作有力,节奏感强,尤其脚的动作更具特色。鄂温克族传统舞蹈还有“爱达哈喜楞”舞(野猪搏斗舞),这种舞蹈是表现猎人模仿野猪打架怒吼的舞蹈。此外,鄂温克族舞蹈还有萨满舞、天鹅舞、熊斗舞、猎人舞等。

鄂温克族民俗音乐富于生活气息。有生产劳动的,如《猎歌》《牧歌》;有关于爱情婚姻的,如《为什么把她嫁给我》;有歌颂家乡的,如《内库楞》《美丽的辉河,我的家乡》。此外,还有大量描述民族历史、反映日常生活的。鄂温克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曲调明朗欢快,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

体育

鄂温克族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丛林中和河流岸边,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鄂温克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与渔猎技能相关。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套马。套马不仅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民间文体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项。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也是一项最富刺激性、技术性的体育运动。为增强民族体力,提高套马效率,鄂温克族经常举办此类活动。此外,赛马也是鄂温克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冬季滑雪是鄂温克族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冬季下雪之后,孩子们都会穿上滑雪板进行隆重的滑雪比赛。鄂温克族是中国较早开始滑雪项目的一个民族之一。

手工艺

鄂温克族的手工艺具有游猎民族的独特风格。他们以白桦和桦树上生长的蘑菇为原料,使用刀子和剪子精心雕刻出各种飞禽走兽,如鹿、鸭子和其它动物。此外,他们还可在各种器皿和用具上精心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如花草、树木、山峰和石崖等。

“奥豪尔”是鄂温克人普遍喜欢的一种花纹,它的含义是不让驯鹿跑掉。因此,他们在饲养驯鹿时使用的皮手套、皮口袋以及各种用具上,常常会绣有“奥豪尔”花纹。

鄂温克族的绘画艺术以白布为载体,他们描绘人物形象,绘制太阳、月亮、云彩、高山、树林等自然景观,寓意着山、水、太阳的极乐世界。

鄂温克族的刺绣艺术则多表现在衣服、鞋帽、围裙、被褥、烟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他们使用各种颜色的线,绣上各种花纹,或者将五颜六色的鲜艳花布刻剪成各式花样,然后缝在上面。特别是妇女衣服上的托领、襟边、袖头及围裙等部位,采用各种镶嵌、刺绣手法,既美观又富有民族特色。

医学

鄂温克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如利用动物内脏治病,利用野兽的肝脏医治慢性眼病和增强视力,利用野兽胆汁治疗一般炎症和手足脱甲,利用野兽肾脏解除人的疲劳等。此外,鄂温克人还积累了一些草药知识,如将“伯格敖勒克特”草的叶子晒干、压成粉末,治疗创伤,用“伯利穆”草的茎部加水煎服,医治咳嗽等。

天文

鄂温克人通过星位和太阳来判断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东北方向,参宿三星出自东南方向,晓星(超鲁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东南方,还有银河系是东北—西南的一条宽线,四季方位不变。日、月是从东方出来,猎区把“日出的方向”称东,“日落的方向”称西,“中午太阳的方向”称南,“太阳到不了的方向”称北。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鄂温克人已经发展出一套观测天气和预测年景的方法。鄂温克人认为:当降雨从东南方向到来时,这预示着将有大雨;当风从西北刮来时,则不会下雨;如果雪从西北开始下,雪量一定很大;白蝶在夏季的数量多寡与冬季的降雪量存在一定的关联;小鼠洞在夏季的数量也与冬季的降雪量有关;清明节如果刮风,春天一定会刮大风;清明如果下雪,春季就会降大雪;当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光圈时,预示着即将刮风、下雪或下雨。

鄂温克人通常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预测来年的年景。他们会在天亮之前,观察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可以判断来年的气候状况:如果月亮位于南斗星的左上边,来年将有涝灾;如果月亮位于南斗星的右上边,来年将有旱灾;如果月亮位于南斗星的中间或下边,来年将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

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各项事业逐渐恢复发展起来。2001年,鄂温克族被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政府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对鄂温克族进行扶持,并着重解决其农业发展、行路、上学、吃水、就医、看电视、听广播等突出问题。2005年,国务院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决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条件。

政治文明

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标志着鄂温克族实现了民族自治、民族平等的愿望。目前,呼伦贝尔市共有8个鄂温克族民族乡(苏木):得力其尔鄂温克族民族乡、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民族乡,根河市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苏木。此外,黑龙江省讷河市的也有一个鄂温克族民族乡——兴旺鄂温克民族乡。随着党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政策的落实,鄂温克族民族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壮大。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时,鄂温克族干部共有40人,占干部总数的8.8%左右;到了1987年,全旗有干部2151人,其中鄂温克族干部356人,约占干部总数的16.5%,高于人口所占比例的9.7%。鄂温克族干部队伍的壮大,为保障鄂温克族人民的自治权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各级政协会议都有鄂温克族代表。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工业得到明显发展,相继成立了煤矿、毛纺、印刷等工业企业,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政府推行牧业生产责任制,将畜群折价承包到户,调动了鄂温克人的饲养积极性,各地的鄂温克族畜牧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农业同样是鄂温克人从事的传统产业之一,黑龙江省讷河市的兴旺鄂温克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杜拉尔等多个鄂温克民族乡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兴旺等多个鄂温克族民族乡农业经济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4年,兴旺民族乡的农业收入占该乡总收入的71.45%。

2022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8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7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5.17亿元,增长4.3%。

文化与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中心陆续建立并完善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影剧院、乡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鄂温克族自治旗目前共有5家博物馆,其中旗级博物馆1家——鄂温克博物馆,苏木级博物馆4家。鄂温克博物馆始建于1998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鄂温克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国家还组织专家发掘、整理了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学作品,并先后出版了《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民间故事选》《鄂温克民间故事》《鄂温克民俗及文化艺术展览资料选编》等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的民族教育也得到了显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在鄂温克族群众聚集区创办学校。到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有小学9所,在校学生956人,其中鄂温克族学生有290人;教师38人,其中鄂温克族教师有5人。2022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已有各类学校共44所,在校学生9514人,教职工2257人,校舍建筑共约246272平方米。

医疗卫生

解放前,鄂温克族地区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性病、肺病等传染病肆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建立,包括蒙医卫生所的成立,这些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已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6个(含个体),共计病床697张,职工总数达到10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76人。平均每163人就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这标志着全旗的医疗卫生防疫网已基本建成。鄂温克族人民的健康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鄂温克族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到66.63岁。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鄂温克族自治旗内定期组织两癌筛查、地方病防治宣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活动,鄂温克族人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3-11-16

鄂温克族-风俗习惯.中央人民政府网.2023-11-19

鄂温克族-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17

鄂温克族-发展现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20

鄂温克族.西南大学.2023-12-25

国家地理 鄂温克族简介.央视网.2023-06-16

鄂温克族-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19

2022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经济再上新台阶.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2023-11-24

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2023-11-24

基本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