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油楠

油楠

油楠(学名油楠属 glabra Merr. ex de Wit),俗称蚌壳树、脂树、科楠等,为豆科(Fabaceae)油楠属(Sindora)乔木,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油楠适生于海拔700~600米以下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中,多见于中海拔山地的混交林中。

油楠高8~20米,小叶革质,对生,椭圆状长圆形,很少卵形;具小叶柄。复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的叶腋处;苞片卵形,叶状;花梗中部以上有线状披针形小苞片,苞片、花梗及小苞片均密被黄色柔毛;萼片2型,最上面的1枚阔卵形,其他3枚椭圆状披针形;花瓣为长椭圆状圆形,1枚,被包于最上面萼片内。荚果为圆形或椭圆形,外面有刺;种子1颗,扁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

油楠的树干木质中含有淡棕色可燃性油质液体,可作为珍贵的能源树种。树干中含有芳香油,可做为香料的原材料。其木材坚重,纹理直,结构细,耐海水浸渍,心材耐腐,可供车辆、家具、建筑等用材。油楠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Ⅱ级;同时该种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中,被评估为易危(IUCN 3.1标准);此外《受威胁物种信息》、2013年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04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等保护名录中也有收录。

发现与定名

1928年美国植物学家美林(Merrill)首次记载了海南岛上的油楠属植物,但误认为该种是越南油楠(Sindora cochinchinensis)。1949年荷兰系统发育学家德·威特(DE WIT)将海南岛上发现的油楠属植物认定为新种,命名为“Sindora glabra Merr. ex de Wit”。1958年陈焕镛等人将“Sindora ”译为“蚌壳树属”,将“Sindora glabra”译为“蚌壳树”,此名可能是根据早年美林记录 的土名 “P'ong hok shue”音译所得。1965年陈焕将“蚌壳树”正式更名为“油楠”,而“蚌壳树”则作为别名,还补充了“曲脚树”和“科楠”等别名,同时发现了该树种的油脂具有燃烧价值。

形态特征

多年生风车木,高8~20米,胸径30~60厘米。

树皮平滑,黑褐色,分枝多。

叶长10~20厘米,小叶2~4对,对生,革质,椭圆状长圆形,稀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圆稍不等边,侧脉多条,纤细,不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约5毫米。

复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的叶腋处,长15~20厘米,密被黄色柔毛;花两性小型,黄色;苞片卵形,叶状;花梗长2-4mm,花梗中部以上有线状披针形小苞片1~2枚,苞片、花梗及小苞片均密被黄色柔毛;萼片4,两面均被黄色柔毛,具软刺,2型;花瓣1枚,被包于最上面萼片内,外面密被柔毛,边缘具睫毛;可育雄蕊9枚,两面被褐色的粗伏毛;子房密被锈色粗伏毛,有胚珠4~5颗,花柱丝状,旋卷。

果实

荚果圆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约5厘米,外面有散生硬直的刺,受伤时伤口常有胶汁流出。

种子

种子1颗,扁圆形,黑色,附有较大的黄色珠柄

分布

分布范围

油楠分布于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在中国常见于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等,其中尤以海南省分布最多。

生境

油楠生于海拔700~600米以下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中,多见于中海拔山地的混交林中。多数生长在母岩花岗石的山地黄壤和砖红壤,偶有母岩为砂页岩和石灰岩的砖红壤。

习性

油楠是热带雨林树种,喜光,喜高温,耐干旱,适生性强。适生于年平均气温21~22.9℃,极端低温3.0~1.8℃,年积温7000~8300℃,年降水量1600~2900毫米,土壤肥沃、深厚、疏松的砂壤土上。密林中生长良好,疏林中可天然下种进行更新。常绿季雨林中油楠生长速度中等,常与厚壳桂(Cryptocary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海南单籽暗罗(Monoon laui)、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橄榄橄榄属 album)、荔枝(荔枝)等树种混生。油楠形态会随立地条件发生变化,湿润谷地中的油楠叶片较窄长,质地较薄,树皮颜色较深,心材占比小,木质中没药树较少。在较干旱地方中的油楠树皮近灰白色,心材占比大,木质中富含树脂。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播种

8月下旬果实开始成熟,待荚果由青色转呈黑褐色即可采摘,但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在密林中的母树种子成熟时间会推迟。去荚处理后将种子的种蒂除去,以免害虫侵蚀种蒂时损伤种子。油楠的种子易发芽,应随采随播。在播种前用清水浸泡油楠种子,晾干后可播种。待油楠苗长至一定高度时可对其进行分床移植,亦可将小苗移入营养杯中培育。在分床或入杯时都需要搭棚蔽荫一段时间,待生长稳定后可拆除。10个月生苗即可出圃造林。

压条

在3~4年生的油楠植株上选取充实健壮、无病虫害、节间较短的一年生枝,在选定的腋芽或芽下部进行环剥。切口下用塑料薄膜围成袋状,装入湿椰糠后用绳索扎紧。此后适量浇水,待椰糠表面出现油楠的嫩根时可剪离母株,并剪除苗基的部分叶片,随后上盆或移栽到苗圃中。将小苗置于半荫蔽环境中并浇足水,一周后可转移至光照环境。

造林技术

油楠造林地宜选择在山坡下部土壤较湿润和肥沃的缓坡地带较好,造林前1~2个月先进行清山和定点挖穴。种植宜在雨季7~8月进行的阴雨天进行造林。用床苗造林时,先剪去一半的枝叶,起苗后及时浆根,以保持较高的成活率。亦可采用直播造林,即将种子用硫酸铜消毒后再浸清水,播种后覆土和穴面盖草,油楠的直播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健壮。

田间管理

油楠定植后约2~3个月须进行1次砍杂,按照去劣留优的原则,对于油楠进行及时的抚育管理,并结合抚育,进行适当的施肥和整形修剪,直至其郁闭成林。油楠苗期和定植成林期间,病虫害较少。仅有部分树木会发生叶锈病,叶片会干枯脱落,但是程度较轻对生长没有太大影响。

保护

保护级别

油楠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Ⅱ级;同时该种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中,被评估为易危(IUCN 3.1标准);此外《受威胁物种信息》、2013年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04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等保护名录中也有收录。

致危因素

油楠的种子具有豆科典型的硬实特性,虽然有利于种子传播和物种延续,但是往往会造成种子萌发率低、种群更新困难等问题。除了油楠本身的内在因素外,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等对于油楠生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其种群面积和数量急剧下降。

用途

油楠的树干木质中含有淡棕色可燃性油质液体,是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树种之一。该油质液体的可燃性能与柴油相似,可燃灯,民间常直接用来照明,也可经过过滤后直接供柴油机使用。且该树种含油量高、管理粗放、转化工艺简单,作为珍贵的能源树种,在生物柴油方面发展前景广阔。树干中含有芳香油,具有清淡的芳香味,可做为香料的原材料,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α-依兰烯、β-石竹烯、β-荜澄茄烯、α-石竹烯、杜松烯等。

其木材坚重,纹理直,结构细,耐海水浸渍,心材耐腐,是优质工业用材,可用于制船板、桅杆、枕木、车辆、水车板、运动器械,并作建筑用材。此外其特殊的木质结构可以调节室温和湿度,非常适宜用作家具和地板等。

相关研究

遗传多样性

有学者针对广西林场中的10年生油楠进行叶片表型性状分析,并结合转录组SSR标记进行分析,发现油楠叶片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群体间变异丰富。质量性状中,颜色上叶片颜色变异最丰富,叶柄颜色最稳定;叶形上小叶多为卵形,复叶多为椭圆形。数量性状中,小叶叶面积最不稳定,小叶叶形指数波动较小。但是对于数量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发现其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关联不紧密。通过筛选得到11个多态性位点,并基于此进行分析,发现油楠的遗传变异以群体内变异为主,遗传多样性较高。

泌油特性

有学者研究表明油楠树干中含有轻质油,其中80%左右的成分为芳香油,精油里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依兰烯、石竹烯、香树烯、蛇麻烯、杜松烯等。其泌油量与树龄和海拔密切相关,海拔升高和树龄增长导致油楠的没药树含量也随之增加。此外,生境的光照、相对湿度、昼夜温差也会影响油脂的积累,如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高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油脂积累。还有学者对其泌油的茎干的木芯进行了切片研究,发现油楠的泌油量与分泌道的面积和弦向直径相关。

参考资料

Sindora glabra.植物智.2023-06-16

..2023-06-16

油楠.多识植物百科.2023-06-1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6-16

Sindora glabra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3-06-16

..2023-06-16

油楠Sindoraglabra.植物智.2024-05-05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