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良渚古国

良渚古国

良渚古国(距今5300—4300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千米。它是浙江省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良渚玉琼王”的发掘地,也是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古国城区由约39万平方米的宫殿区、约280万平方米的内城(含宫殿区)、约351万平方米的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与中原地区古代都邑形制一脉相承。

1936年,良渚遗址发现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距今有5300至4300年的历史,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良渚古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所处地曾是良渚文化权力与信仰的中心以及良渚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华千年文明的实证,其发掘揭示了一个建造于距今约5300年时期且存在明显文化信仰、制度规范与社会等级的早期大规模区域性国家形态。

2019年7月6日,在巴库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 上,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同年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历史教材也都出现了良渚遗址的描述。全国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良渚古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遗址大莫角山成功采集。

名称由来

良渚位于余杭区,意思是美丽的水中之舟,曾经是中华大地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良渚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良渚城址,包含城内的莫角山“ 宫殿区”、反山“ 王陵区”、姜家山“贵族墓地”,以及城外西北部外围以老虎岭为代表的高坝系统、以鲤鱼山为代表的低坝系统,其共同构成了由11条堤坝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的瑶山与汇观山祭坛墓地、玉架山遗址群,以及上海市青浦福泉山、江苏省武进寺墩等重要遗址。

良渚城址外围由11条堤坝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保护利用范围约100平方公里,堤坝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之间。良渚城址内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大莫角山宫殿区发现了7个面积约300至900平方米的房屋台基,可能是良渚文明最高权力机构的体现。反山墓地为一人工堆筑的上万立方米的土墩,面积约2700平方米,发掘的11座墓葬,以M12规模最大。反山M12墓底筑棺床,随葬玉器、石器、嵌玉漆器和陶器658件,为良渚文明的“王陵”。这些高档次的文化遗存,显示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分发展而又独具特色的良渚文明。

自然环境

良渚古国地处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城区西北方向约18千米的良渚镇,位于良渚街道凤都路与104国道交叉口北200米处,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6′40″—120°03′228″,北纬30°22′36″—30°26′17″。

地貌特征

良渚古国古城处于一个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C形黄淮平原中,三面环山,往东面向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区。作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它并没有占有通常所说的“地利”,而是偏居整个王国的西南一隅。整个良渚遗址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比4个故宫面积之和还要大一些,是同时期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城。这个城的规划巧妙利用了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凤山、雉山两个自然山体,城墙总长约6公里,除南城外无城河外,其他三面均是内外有河,形成夹河筑城的形式。目前一共发现了8处水门,四边各有两处,另外在南城墙中部还设计了一座由三个夯土台基构成的陆城门。

气候特征

良渚古国所在地处于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古城三面环山,在一处面积约为1000平方千米的C形平原黄淮平原的北部,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的山间河网冲积平原,分布范围东至荀山东南部,西至瓶窑毛元岭,南达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北抵浙江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

水文特征

从天目山流出的北苕溪、中苕溪、南苕溪瓶窑镇前汇聚成东苕溪,古城位于今东苕溪的东南岸,东苕溪从良渚遗址西北侧流过,并最终注入太湖。同时,古城内外水网密集,存在一定范围的沼泽,城内有良渚港保证古人用水,外围的西北部山系与遗址群之间存在一个由11条堤坝组成的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不仅在雨季阻拦来自山体的大规模洪水,还起到蓄水、运输作用。受水田农业的影响,良渚古城内自然风貌以水稻田园风光为主,有狼尾草车轴草属香樟木榉树水杉等乡土植物。

城市布局

良渚古国主要划分为十大游览区块,占地总面积约3.66平方千米,按照各区块主要功能的差异,可以将这十大游览区块归为“入口区”“休闲服务区”“遗址展示区”三类。

入口区

入口区由“南入口”“西入口”和“东入口”三大区块组成。南入口位于城址展示区南侧、104国道以北,是园区内主要的功能性入口,主要负责承接来自杭州市城区的游客人流;西入口是园区内的次要功能性入口,主要服务瓶窑镇周边的游客,能提供售票、游客咨询、公厕及停车等服务;东入口承接来自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村的参观游客,负责承担公园形象展示的职能。

休闲服务区

休闲服务区包括雉山区块、大观山区块、长命菜场区块以及凤山——福院区块共四大区块。雉山区块设有服务建筑,可提供休憩、购物等服务,同时还设有水边茶室、木栈道及平台,并设置了登山步道,在雉山顶处还建造有观景平台;大观山区块在南部设置了草坪及鹿苑,并将西侧建筑改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将东侧建筑改建成会议场所,同时利用现状水塘布置观景木平台;长命菜场区块则作为公园外围的餐饮服务区,可为由东入口出入公园至此的游客提供餐饮、休憩服务;凤山——福院区块打造有研学旅行营地,还将凤山宕口区域改建成了停车场。

遗址展示区

良渚古国遗址展示区由莫角山、反山和何村三个区块组成。根据地图及遗址公园城址区的游览图可知,莫角山区块位于公园的中间偏北区域;反山区块位于公园的西北区域,在莫角山区块的西北方向;何村区块位于公园的东南区域,在莫角山区块的东南方向。

莫角山区块是良渚遗址的宫殿区,位于整个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域。莫角山台地顶面上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宫殿台基,同时还有沙土广场和35座房屋基址。该区域以保护修复和景观示意展示为主,设计内容包括对莫角山南侧沙土广场的面层进行修复,并对排水进行重新组织设计,确保广场排水通畅无积水。同时,根据展陈及考古要求,对现状破损的石板汀步进行修复及更换。

反山区块主要由反山墓地考古展示区和反山展示馆组成,为弥补局部路网的不足,设置了一条从反山王陵通向莫角山宫殿区的砂石路。同时,该区还依据良渚晚期古河道形态对水系进行了总体整治,使西城墙东西两侧的古水系得以保护性恢复,实现了园内西部水系的贯通。

何村区块设有南城墙展示点、木栈道、湿地营城及水城劳作展厅,并复原展示水城门遗址,形成一条从陆城门经水城门和南城墙至何村展示场馆的完整步行路线。同时,区内还设有考古体验棚,可开展体验式教学、亲子考古等体验活动。

古城历史

文化保护

良渚古国是中华千年文明的实证。在距今约4300年前,良渚遗址所在的余杭区遭遇了特大洪水,据考古学家推测,良渚人的家园在洪灾的冲击下覆灭,部分良渚人向北迁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关的古城历史信息出现了断档。直到战国时期,古城遗址所在区域上才重新出现人类生活的痕迹。汉代至南宋时期,区域内人口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破坏了边缘处部分良渚史前遗址,但没有对遗址的总体格局造成影响,且古城核心区保存完好。

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余杭区良渚镇首次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相关遗迹,并于1959年由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夏鼐命名为良渚文化。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后,良渚文明消逝在历史的浪潮中,由于其处在没有记载的年代,对于其消失的原因和过程,难以从史料中获知。考古学家认为,其消失的原因主要是洪灾和战争。

良渚的故事

考古学家、剑桥大学的伦福儒教授,成了良渚文化的推广大使。他不光在各类演讲中频繁举例,最近更是在国际知名的考古学类期刊《古物》上,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共同署名发表文章,专门介绍良渚这个复杂社会,他称其为“早期国家社会"。

其实早在世界注意到良渚之前,国内学术界对良渚的考古成果和学术意义已经有了广泛认可。中国考古学区系类型学说的奠基人苏秉琦先生,早年在莫角山上就曾说过,这里就是“古杭州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已故的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是神权和军权并重的国家形态;而北京大学教授、新石器考古专家严文明先生更在2016年良渚文化发现八十周年的“假若良渚是一个首都的话,那些(指福泉山遗址、寺墩等) 就是各个州郡所在,这就是一个很像样的广域王权国家了。

正如严先生所说,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只讨论和研究良渚遗址是不够的。其实整个江浙沪地区的考古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在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据不完全统计,在良渚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即环太湖地区,已经发现了多达60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为我们比较研究良渚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考古历史

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等人在杭州良渚镇的一处水塘里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他们隐约感到这些陶器的背后可能有着不寻常的来历。此后几十年的艰苦发掘,证明了这将是一处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 命名此处古老文化为良渚文化,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是浙江余杭区的良渚、瓶窑镇等地许多遗址的总称,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而此次申遗的良渚遗址就是良渚文化的权利与信仰中心,位于良渚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隅。

1986年,中原地区考古界迎来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这就是反山墓地11座墓葬的发掘。

1987年,瑶山发现祭坛及埋于其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发掘出莫角山遗址,推测是王者的宫殿。

2006—2007年,发现确认了围绕莫角山遗址的四面城墙,开启了都邑考古的新阶段。

2010年以来,通过对城内外10.8平方千米的勘探,摸清了良渚遗址城址区城墙、台地、河道的边界和演变过程,通过勘探和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发现城墙外还存在一圈面积达8平方千米的外城。

2019年7月6日,在巴库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 上,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同年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历史教材也都出现了良渚遗址的描述。全国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良渚古国对中原地区历史的深远意义。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遗址大莫角山成功采集。

主要遗迹

反山遗址

反山遗址为贵族墓葬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区,其东南面为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反山的平均海拔约10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额约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约4米。反山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等级和地位之高都优于同类遗址,充分显示了良渚文化中期偏早这一繁荣发达时期在土台营建、棺椁木作、琢玉工艺、漆器制品等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反映了良渚文化的祭祀、礼仪、等级制度,被称为“反山王陵”。反山王陵是个人工堆筑而成的巨大高土台,像“土筑金字塔”,王陵里共发现9座良渚文化早期高等级墓葬,其中反山第12号墓(M12)为墓葬规模宏大、出土玉器种类和数量多、品质和雕刻精美的一座。1989年,反山遗址与瑶山遗址一起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瑶山遗址

瑶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北角。1987年到1998年的考古发掘表明,瑶山遗址面积近万平方米,中心区域约400平方米,最里面是一座“红土台”,外面一重为灰色土,围绕在“红土台”四周,在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是黄褐色斑土筑成的“土台”,灰土围沟东面围自然山土。整个遗址在堆筑过程中,还用砾石叠砌了多条斜坡状的石坎,突出了中心区域的恢弘气势。高台顶部是三重“回”字形方框。三重土色分明,转角方正,布局规整,为先民祭祀专用的“祭坛”,同时也是一个史前的观象台。祭坛上发现了13座大墓,墓葬都排列在地势高且十分规整的中心区域内,在该遗址建成后或埋墓前后可能存在祭祀活动。所以瑶山遗址实际上是良渚时期祭坛与墓葬复合的遗址。

汇观山遗址

汇观山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北部。考古表明汇观山应是与瑶山相类似的一处良渚文化祭坛,祭坛主体为三层台面,呈阶梯状,第三级台面低于祭坛顶部约2.2米。其中,东西两侧均利用原来基岩缓坡,或将凹凸不平的基岩凿削凭证;南北两侧用土筑层堆筑、夯实而成。南侧为开阔的活动场地。汇观山和瑶山的祭坛形制相似,整体都为长方形覆斗状,坛顶主体平面呈“回”字形三重土色。遗址土台长约45米,宽约33米,总面积近1500平方米,远超瑶山祭坛的面积。祭坛西南部发现四座良渚墓葬,残留随葬品包括钺、璧、三叉形器等礼仪用器。从随葬品看,汇观山墓葬与瑶山墓葬年代相近,相距仅7千米。另外,汇观山出土了多件玉璧,表明瑶山大墓未发现玉璧的现象,可能与祭坛无关。

塘山遗址

塘山是20世纪末发现的重要遗址,为东西走向、长约6.5公里的土垣,宽度约50-70米,高约3-5米。遗址依托几处自然低丘,经从近旁取土,由人工连接营筑而成,有分层夯筑,也有以砂砾土堆积,其外侧有多段长沟。唐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西北部,外侧与浙江天目山余脉大遮山南麓的坡地并行,相距200米;其西端向南转折,自然山丘延伸700米,以红壤为主。遗址未发现文化遗存,因为这是良渚先民有意利用自然山冈地形造就的曲尺形长堤,构筑起阻挡来自西部山地和北部山谷洪水的屏障。遗址内侧与北面自然山体之间的空间应为疏通洪水的通道。塘山遗址应为良渚文化时期先民所修筑的早期大型水利工程,在良渚遗址内可以说是早期的“西险大塘”。但塘山也发现了墓葬、灰坑、五花夯土、积石等遗迹,说明其具有多重功能。

出土文物

玉器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良渚玉器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工艺精美,是史前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1986年发现的反山遗址,是迄今所见良渚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高等级墓地。在1200余件(组)珍贵文物中,玉器占90%以上。

国家一级文物“玉琮王”,就出自反山。它高8.8厘米,射径17.6厘米,孔径4.9厘米,重达6.5千克

良渚先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用独特智慧创造出类型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如此复杂工艺在1000多年后的商晚期都十分少见。最精绝一处,竟然在1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个线条。

“玉琮王”上神徽的发现,刘斌称“兴奋程度不亚于玉器发现”。良渚社会政教结合、神王一体。神徽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下部是圆眼獠牙的食肉目。它存在于良渚文化发展全过程,在整个环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玉器上表现得极为统一,常被精细地雕刻在象征权力和力量的琮、等高等级玉礼器上。

玉琮

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类之一,也是良渚成套玉礼器的核心。良渚玉琮的造型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由圆到内圆外方演变,形态上无论方圆均可称为“琮”,多数玉琮刻有半人半兽的神徽图案,即神人兽面纹。这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人”的重要载体。

花斑钺

反山王陵的男性墓葬中,均有石钺出土,这类石钺色泽斑驳,硬度高,抛光精美,孔大,俗称“花斑钺”,仅出土于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中。根据测试,主要由刚玉硬水铝石矿物组成。在反山、瑶山墓葬中,头端的石钺体型偏小,另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神像

反山王陵出土的神像数量最多,最为标准。神像包括单一的兽面像和复合的神人兽面像,所谓标准,指的是图像的基本结构高度程式化。反山共有17件(组)玉器雕琢神像43幅,雕琢简约神像的琮、琮式玉器(如琮式柱形器、琮式锥形器、琮式管等)则达72件。这其中繁和简约(简约就是强调)、完整和分割、减地浅浮雕阴线刻和透雕等多种形式俱全,构成神像的基本元素高度统一、高度程式化,除了少量龙首铜像纹图像的孑遗,没有其他图像主题。

开发和保护

开发

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吴家埠遗址并于当地设立吴家埠工作站。

199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良渚工作站,主要承担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研究。

1994年,良渚博物院开馆,用于传承和发扬良渚文化。

2007年,良渚遗址得以发现并确认,良渚古国考古自此步入都邑考古阶段。

2009年6月,在“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会议上,形成了《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2010年,良渚公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遗址公园名单。

2015年,发现并确认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外围的大型水利系统。

2019年7月6日,中原地区良渚古城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次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自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以来,良管委不断扩大遗址申遗的社会效应,最大限度发挥世界遗产、“千年文明圣地”的吸引力,将遗址周边的景点进行串联,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宣传推广良渚文化与良渚公园。

2019年12月16日,良渚古国申遗成功后的首次专场文化旅游推介会在上海如期举办,推介会上举行了良渚公园项目推介以及古城研学产品推介,良渚公园还和中青旅携程集团、东运航空国际旅行社等订立了合作协议。

保护

1982年,余杭区县设立良渚遗址管理所,主要负责开展遗址保护与巡查等工作,自此良渚古国有了第一个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

1995年,《良渚古国群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划分出良渚古国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良渚古国保护步入了依规划管理阶段。

2001年,杭州良渚古国管理区获批建立;同时,规格为正区级(副厅级)的杭州良管委获准设立,主管遗址管理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经济开发与社会治理,以“文物特区”的模式推进大遗址的科学保护与有序治理。

2002年,良渚古国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为遗址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智库支持。同年,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杭州市良渚古国保护管理条例》,为遗址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更为规范具体的法律依据。

2004年,余杭区首创文物保护机制,对因良渚古国保护有所损失的农民、村集体和单位进行经济补偿。

2007年,《良渚古国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基本形成并部分实施,2013年正式公布实施。

2013年,余杭将可能破坏遗址安全的近600户农居、59家企业向外迁出,并严格按照考古成果开展古河道整治,同时净化周围水体,恢复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013年,《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2025)》开始编制,并于2017年公布实施。同年,由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历史建筑研究所主编的《杭州良渚古国保护总体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面积111.53平方千米,其中保护范围42.03平方千米,为有效保护良渚古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年初,《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开始编制,并于年底公布实施,是针对2015年新发现确认的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制定的、以空间管控措施为主的专项规划。

2017年,良渚街道编制了《余杭区良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保护区域的历史建筑、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等提供了系统的行动指南。

2018年,余杭区区政府印发了《良渚古国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同年,余杭区制定“富村惠农”双十条新政,推进环境卫生、村容秩序、配套设施、景观风貌等整治提升行动,全覆盖推进127个精品村建设。次年,良渚街道获评“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

作为中国江南潮湿地域的典型土遗址良渚遗址遗址遗存本体大都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遗存本体十分脆弱,极易受到雨水冲刷、潮湿侵蚀和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影响。为此,遗产地主要实施了五个方面的保护举措:凡经考古发掘的遗址在无法提供揭露展示保护技术的前提下,一律实施保护性回填;搬迁占压在遗址本体上的建构筑物后,遗产地及时实施复耕复绿,增加植被覆盖率,尽量将雨水冲刷的影响降至最低;在不破坏遗址、不妨碍考古工作持续开展的前提下,对确需揭露展示的考古遗址点采取建造非永久性建筑“保护棚”的方式予以保护;组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专业研究机构,开展湿地环境中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的研究与现场实施技术的探讨,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与现场实验;设立良渚古国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要承担遗址的安全监测和日常巡视。

相关文化

动画电影《良渚》

为更好地再现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讲述良渚故事,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第54届金马奖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奖得主刘健领衔的中国美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在创作一部以呈现良渚文明和彰显良渚精神为主题的动画长片电影《良渚》,该影片已于2018年11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支持。

《良渚》讲述了远古时代的故事,影片将植入水坝、城墙、玉、纹等良渚文明的标志性元素,在剧情中讲述它们诞生的来龙去脉,直观地加深观众对良渚文明的记忆和理解,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观。

剧情将以古良渚人和水的关系作为重要线索,由此来建构故事核心和戏剧冲突。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回溯和诉说中原地区文化传统中「水」的文脉,又可以保证这部电影的「当下意义」——在当下,如何处理人和水的关系,依然值得深思慎行。

情节将从良渚村落生活的局部展开,将处于冲突中的两个部落中的青年男女「阿璞」和「泽」为主要人物,讲述他们的爱情和成长,以及如何促使两个部落实现和解和团结,一起修建水坝、战胜洪水、建设城郭,开始社会生活,从而生发中华文明。

昆剧讲述良渚故事

2020年8月20日,《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馆召开。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创作的《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于9月5日在杭州剧院正式公演。该剧用昆剧的形式来再现良渚先民开拓城址的故事,是以江南戏曲讲述江南故事的新尝试。

《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已成功入选2020年“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该剧目由著名导演杨小青,文本撰写周国清,灯光设计周正平及青年中坚力量技术指导赵磊、舞美设计胡佐等成员组成强强联合的主创团队。《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于9月5日在杭州剧院正式公演。

相关事件

良渚日活动

2020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将每年7月6日定为“杭州良渚日”。文化周包括百名画家走进良渚古城油画作品展、世界遗产(良渚遗址)金银币发行仪式、“邮票上的世界遗产”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主题体验活动等活动。当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与杭州市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采集亚运火种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火种采集采用的是凹面镜对太阳光的折射采火方式,点燃采火使者手中的采火棒,随后火种盒被点燃,意味着亚运火种采集成功。

良渚文化展

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将于2021年1月1日在海外全面上线,在全球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官网和社交媒体同步发布。世界各国民众都能在互联网上观看展览,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

“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采用先进交互技术,以沉浸式沙盘动画及嵌入式视频还原了良渚王城风貌,推出让人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其间穿插知识问答、VR互动、小游戏、影音艺术等交互形式。主题展展示了良渚的王城风貌、农业与手工业、水利工程等辉煌成就,让体验者从不同侧面走进良渚、感受良渚。

意义价值

良渚文化是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为中心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在太湖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遗址,承继马家浜文化的是崧泽文化,然后由泽文化发展成为良渚文化。后来的马桥文化,继承了良渚文化的因素。

考古学界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现己大致确定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良渚文化的南部大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上虞区诸暨市富阳区淳安县一线;西部以浙江省的天目山和江苏省茅山为限,即以临安区安吉县溧阳市金坛区、旬容诸县为界;北部达到长江以北的扬州市南通市一线。这一分布范围,不包括良渚文化的影响面和传播面。在良渚文化的广袤区域内,或密集、或疏散分布着数百处良渚遗址,其中较为重要的遗址有一百多处。

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是以神权为主导,创造了独特的神系统,主神为其核心,人形神和虎神合二为一。主神完整版目前仅见于余杭区反山,主神省略版、简化版和变异版等发现比较多,后者以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使用方式自前者衍生。主神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载体为玉琮,主神形象的集大成者亦为玉琮,只有玉琮一种器物包含主神形象的各种版本,玉琮的形和主神的纹二位一体是良渚神权的完美表达,可以说拥有玉琮就是掌控神权。

在良渚古国群和周边地区,有一类由盖、滤钵、长柄分隔盆组合而成的过滤器非常有特色,它与标志女性身份的纺轮、共存,仅分布于良渚古国群和周边的临平遗址群,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出现,至良渚文化中期消失不见,过滤器是良渚文化分期的标志性器物。瑶山、反山墓地中出土过滤器,共存的陶豆有弧壁大圈足和折腹弦纹大圈足之分,代表了略有先后的两个阶段,均属于良渚文化早期阶段。以M12为核心的反山王陵年代应该处于距今5000年前后,与古城庞大水利系统的建设或者说完成年代接近,反山王陵的主人应该是水利系统的设计者,也是古城格局的规划者。良渚古国遗址是中国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参考资料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历经83年考古 揭开良渚神秘面纱.今日头条.2023-09-25

权威文物专家已认同 良渚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图]-良渚-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新闻频道.2023-09-25

大美良渚:孕育中华第一城.今日头条.2023-09-25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良渚古国入编全国统编教科书-中国网.中国网浪潮新闻.2023-09-25

500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今日头条.2023-09-25

探源中华文明丨浙江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新华网.2023-09-26

..2023-09-25

..2023-09-26

良渚的故事.今日头条.2023-09-25

..2023-09-26

..2023-09-26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最早8日可参观 如何预约看这里.中国网.2023-04-29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与思考.中国知网.2023-09-26

秦岭:良渚的故事(上).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6

良渚申遗成功!中国美院团队动画电影《良渚》火热制作中,倾力再现五千年前中华文明.搜狐网.2023-09-25

用昆剧讲述良渚故事《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将公演.今日头条.2023-09-25

首个“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举办 将每年7月6日定为“杭州良渚日”.今日头条.2023-09-25

亚运火种采集成功!.今日头条.2023-09-25

良渚文明主题展将在海外全面上线.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