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Buddhas of Bamiyan)是两座修建于6世纪的纪念性雕像,雕刻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山谷的悬崖边。通过科技检测,确定东大佛建造时间为公元544-595年,西大佛建造时间为公元591-644年。
巴米扬佛像群包括巴米扬主崖石窟、弗拉迪石窟、卡克拉克石窟、焦古拉四部分,石窟总数约为1万,但多数是与佛教没有关系的百姓住家石窟,佛教石窟主要开凿于3~9世纪。巴米扬主崖全长1300多米,这里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最显著的是东、西大佛像,这两尊大佛,东大佛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西大佛高55米,着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这两尊大佛被称为巴米扬大佛。
唐朝僧人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巴米扬大佛。9世纪以后,大佛地区曾经至少遭受两次以上的破坏,从20世纪起,法国、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首都派出过探险队或调查队,对巴米扬佛教石窟作了详细地记录与研究,对巴米扬大佛的年代作出了鉴定,比较接近的意见是:巴米扬大佛及其石窟艺术应在3-7世纪之间,也就是距今有1700年到1300年的历史。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巴米扬大佛,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包括巴米扬大佛在内的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古代
巴米扬位于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穿过巴米扬山谷的兴都库什山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以巴米扬地区为代表的绿洲城市就发挥了东西贸易中转站的作用。同时巴米扬也是一个佛教宗教场所,佛教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公元977年突厥伽色尼王朝最后一次伊斯兰教征服。在佛教美术史上历经波斯萨珊、犍陀罗、克什米尔风格的影响和洗礼,形成一种杂、多元的文化。古代巴米扬并没有自身的文献存世,《新唐书》称巴米扬为“帆延”,或曰“望衍”“梵衍那”,同时对其政治、地理情况进行描述。两尊最突出的雕像是巨大的佛陀毗卢遮那和释迦牟尼的立身,由不同的手印进行识别。左侧的赛尔萨尔佛像高55米,右侧的沙玛玛高38米。人物站立的壁龛从下到上分别是58米和38米。在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炸毁之前,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立式佛雕。
中国的佛教僧人玄奘于公元630年4月30日到达巴米扬佛像,将其描述为一个繁荣的佛教中心。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至少在公元 632 年,巴米扬大佛已经建造完成,这也是对其最详细的记载 :“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综合成立。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矣。”
1528年9月,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布尔开始下令摧毁两座佛像,此后,莫卧儿王朝的皇帝奥朗则布试图用重型火炮摧毁雕像,佛陀的脚因此被火炮轰断了。18世纪波斯王国纳德·阿夫沙尔再次试图毁坏巴米扬大佛,并用火炮进行射击。19世纪,阿富汗国王阿卜杜勒·拉赫曼·汗在平定该地区叛乱的军事行动中摧毁了佛像的上半部分。
大佛第一次上彩绘涂料是在建造之初。第二次重妆有可能是在 770~870 年之间,之前第一次的涂料已经脱落磨损,长时间没有经过大规模修复。在这一时期巴米扬有可能重新成为佛教信仰地区,大佛被再次重绘,这一次白色和红色成为重要的涂料。在第二次重妆后,巴米扬进入伊斯兰教时代,遭到了“汪达尔主义”式破坏,但也有可能进行过重要的修复。但是第二次重妆之后,当地人们对两个大佛的印象成为后期文献中记述的“red idol”和“white idol”。
近世破坏
阿富汗战争期间,佛像周围地区最初处于反对阿富汗塔利班的组织控制之下,但马扎里沙里夫于1998年8月沦陷,巴米扬地区完全被塔利班包围,1998年9月13日被塔利班占领。英国⼴播公司新闻.塔利班在当地的指挥官阿卜杜勒·瓦赫德在佛像的头上进行钻洞,计划在其中装入炸药并引爆,被当时的塔利班实际领导人乌马尔所阻止。而其他人则是用炸药炸掉了小佛像的头。1999年7月,乌马尔颁布法令支持保护雕像,并准备建立旅游路线的计划。
2001年2月,塔利班下达命令摧毁巴米扬大佛,最初,塔利班使用重型武器对佛像进行轰炸,但效果并不显著。于是,他们决定往佛像里埋炸药,并命令当地居民在佛像上凿洞安防炸药。埋炸药的过程足足有25天之久,2001年3月12日,阿富汗塔利班摧毁了这些佛像。两大佛龛的天井壁画也被破坏尽,其他石窟壁画也遭到严重摧残,保留的壁画只有原有的20%到30%
阿富汗外交部长瓦基尔·艾哈迈德·穆塔基尔在3月1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破坏绝不是对国际社会经济制裁的报复,而是在根据伊斯兰法律摧毁佛像,只是一个宗教问题。2001年2 月 26 日,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Mullah Mohammed Omar)发布命令,销毁在阿富汗境内的所有非伊斯兰教的塑像,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高的巴米扬立佛像。乌马尔称“这些塑像 都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 因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只有一个,这些塑像放在那里被人供奉是错误的”。
塔利班当局毁佛令发布后,一些普通的阿富汗人反对这一行动,对塔利班“外交部长”提出了愤怒的批评,因为他在国际社会进行劝阻之后仍在为塔利班的决定进行辩解。阿富汗西部城市克尼拉市穆斯林逊尼派的领导人奥尼利尔说,虽然在阿富汗没有佛教徒朝拜这些佛像,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将它们全部毁灭。他强调说,伊斯兰教在对待其它宗教的历史遗产时一向采取宽容的态度,比如说,埃及的法老纪念碑、伊拉克的巴比伦古迹,而塔利班当局的此举无疑破坏了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宽容的传统。国际社会采取的各种方法没有奏效,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隆隆炮声和炸药的威力下,最终化为尘灰。
在2001年2月27日塔利班宣布打算摧毁这些佛像时,就引起了国际上的抗议浪潮。所有伊斯兰会议组织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三个正式承认塔利班政府的国家,都加入到抗议活动,以此来保护巴米扬大佛。即便是从未承认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印度,也提出将所有有关文物转移到印度的建议,但都遭到塔利班拒绝。
据塔利班部长阿卜杜勒·萨拉姆·扎伊尔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塔利班政府发送了36封信来反对销毁佛像。特别是日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包括将雕像移到日本或支付金钱。德国跨文化研究中心的遗产专家迈克尔·法塞尔将塔利班这一不顾国际抗议而摧毁巴米扬大佛的行为,描述为塔利班对全球化的文化遗产的攻击。即便是前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也称,大佛被毁是“阿富汗民族的灾难”。
现状
几乎从巴米扬大佛被毁的那一刻,全世界就开始谈论有关重修大佛的话题。泰国前总理他信在会见阿富汗总理卡尔扎伊的时候,甚至请求阿富汗政府将佛像碎片交给泰国,让大佛在泰国重生。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米扬大佛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组织强调,如果要保留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巴米扬遗址内的文物、古迹必须只能是古物保护、维修,不能用新材料建造成新东西。也就是说,如果用新的材料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巴米扬大佛,即便是访旧新建也绝非易事,难免沦为“新建文物”或“假古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承认其文化遗产的身份。专家们开始探讨“碎片拼凑”“原物归位”的方法去恢复大佛面貌。碎片拼凑这种手法在修缮古希腊、古罗马遗迹时曾被广泛使用。
自然地理
巴米扬地区所在的阿富汗,国土大部分是高原和干燥的沙漠,古代文化遗迹众多,东方有中国文明,西方与伊朗文明和地中海世界连通,南面是印度文化圈,北面广布着中亚游牧民族和绿洲城市。中巴米扬所在西侧希巴尔山口,从古至今都是连接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交通要冲。巴米扬石窟面前的古道,向东分为南北两道,北道通往塔里木盆地,南道从迦毕试到犍陀罗,通往印度 ;向西则可到达伊朗乃至叙利亚。
建筑布局
东大佛——沙玛玛
东大佛窟高40米,下宽15米。大佛像的高度,法国队调查时测出为35米,故一般通称为“35米大佛”。印度考古队测出大佛高度为38米。东大佛雕凿在距地面约20米的高度,从远处观望大佛身体结构,头部硕大,两肩厚重,与结识的上半身相比,两腿明显过细,从人体造型来说,比例较为不协调。大佛呈硕大的四方形脸,面容只保留着嘴以下的部分,以上则被直接削掉。
大佛所着的僧衣轻薄,通肩衣式,衣纹线分布均匀;上体衣纹线波谷在右臂与胸腹间,腿部衣纹线波谷在两腿间,两肘以下有垂落的僧衣边线。大佛两小腿和脚腕部较粗,赤脚站立,没有台座。唐僧曾经记载东大佛是“鍮石释迦佛立像”,鍮石产于伊朗(波斯),外观如同黄金,经锻烧后金色不会消退。但是根据后来的形状来推测,可能当时全身包了黄铜箔,因此看起来像是黄铜铸造的。大佛窟正壁和两侧壁的根部开有 7个洞窟和1个独立,洞内有壁画。东大佛窟内有两处残留壁画,一是窟顶中脊和佛头周围,一是登顶阶梯道的明窗口。下半身比上半身之所以显得瘦弱,是因为佛像用僧衣遮住大腿部的缘故。右腿膝盖呈现出圆形,这种形象源于犍陀罗雕刻,将中心放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作游足状。而袈裟则是从两肩裹上去,全身被厚重的袈裟所覆盖,也是对犍陀罗传统的继承。
但同时,东大佛虽然继承了犍陀罗佛像中的传统表现,但其中的写实性风格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样本化和形式化,比如说东大佛的袈裟就没有写实的感觉,转而采用整齐划一的形式表现。在大佛头顶处,通过厚实的黏土和灰泥塑造出波状头发,在耳部还有所保留,这是延续了犍陀罗佛像波状发的表现传统。
西大佛——塞尔萨尔
西大佛高 50 余米,玄类说它“金色晃耀,宝饰焕烂”。西大佛窟被编为第 620窟,所在崖壁近于陡直,岩石为黄色、褐色和红色沙岩。窟高 58 米,下宽 21 米,下底进深 31.5 米,顶部进深15 米。大佛的高,法国队公布 53米,印度考古队测出是 55大佛为立像,通肩衣式,略矮于洞窟。佛头、颈、躯干和四肢显粗壮着衣后更显饱满。佛脸方正,头型浑圆。颈部垂直肩部直平,胸部挺阔。腹部未内收,腰部略收细两腿笔直站立,与东大佛不同。两上臂竖直向下时部以下残失。僧衣有多重衣纹线,颈与胸之间的衣纹密集,构成通肩衣式。上体衣纹波谷集中在右臂与胸之间,线的疏密程度适中。下体主纹波谷集中在两腿之间,衣纹线较为稀疏。
玄奘说西大佛“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宝饰焕烂”,从这个记载推测:像身包有不少金箔或铜箔,可能佩有许多装饰品,是一个冠饰佛。西大佛的僧衣是红色的,东大佛则是原来的淡色岩石。窟顶是纵向拱券,但相当平缓。券腹面有壁画,大部分都已脱落,或者模糊不清。中卷后区是两横列普萨像,每列左、中、右共 3 个菩萨坐像,菩萨坐于圆柱梯形龛中。中脊两侧有直线边栏,并有连续垛墙案,侧面一横列菩萨坐像,坐姿与中脊的菩萨相似。菩萨龛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和中脊相同的圆柱梯形龛,另一种是圆拱龛,两种龛一一相间。龛间柱头主方各有两天女,一着衣,一裸上身,佩戴着许多饰品。
菩萨姿态也各不相同,上身裸、下着裙有白果叶式的装饰从肩部垂下,在胸前连接在一起,这种装饰是巴米扬所独有的。天女身后有覆钵塔,塔有像龛和相轮,有的塔旁有树。这些以普萨为主题的画,色彩丰富,底色为蓝色,形体都是淡色,反差大。菩萨身体轮廓用褐红色线条勾画,体躯用渲染法,明暗有别,立体感强。光背和衣服的染色细腻,衣褶也有明暗区别。衣服的里和面分别用不同颜色,有写生功底。背景的龛沿和椅背画波状涡形蔓纹和六边形龟背纹,龟背纹是这里独有的纹饰。悬空栏台以下至侧壁向外扩张处画三列坐佛像,每列五尊。里端两个是戴冠佩饰佛,其余三个僧衣佛,袒右肩,转法轮印。佛所戴冠有伊朗式的三日月装饰,圆光环为三色,佛身体描褐色轮廓线,衣服为暗灰色。佛头光上方有树冠,表示佛坐在树下,佛之间有灯和三莲蕾纹。侧叶窟顶画一列在椭圆光中的散花供养飞天,每个椭圆光中间为男天人,其身后两侧各有一女飞天,一飞天散花,另一飞天合掌礼拜。东侧壁椭圆光中有持戟天神和三眼天神。侧壁顶部第一列是四个坐佛像,像间是三莲蕾纹。第二列是坐佛龛像,拱形龛与半圆形龛交替,通肩与袒右肩各两尊,龛之间的立柱上方有供养天女。东侧壁上起第一列有四个大坐佛,在树下结坐。第二列像的主尊已残,主尊像旁有伊兰风格的王与王后,以及菩萨与阿罗汉。西大佛窟壁画的布局要点是,天顶中脊是大菩萨,两侧是千体坐佛,其间散布着供养天人和礼佛帝后。壁画与大佛像构成整体,大菩萨与千佛拱卫着释迦佛。这是巴米扬壁画题材 组合的主要模式。
壁画
东佛:太阳神
东大佛的顶部是一大幅太阳神驾战车图。太阳神立在战车上,左手在腰部握剑柄,右手拄长矛,手与肩同高。太阳神穿长大衣,头后有圆光,身后是太阳,太阳的直径与太阳神身高相等,太阳外沿有锯齿状的光芒辐射纹。战车有栏板,车下安有双轮,车前有 4 头驾车的有翼白天马,表明太阳神战车是在天空驰骋。太阳神两侧下面各有武士 1 人武上背后长有硕大的双翼,两武士分别执矛和盾。太阳的四面是两风神和两金翅鸟。这幅画表示太阳神守护着释迦牟尼佛,使用了蓝、紫、灰、褐、红、黄等色,色彩丰富,人物都是西方人形象。
而在东大佛太阳神两侧的带状区域,洞口悬空栏台上方是横幅帝后礼佛图,每侧有 11 人。其中有 3个佛像,其余 8 人为王族供养人。东侧壁(即末侧壁)礼佛图中心为祖右肩、结说法印的坐佛,佛像戴冠,有耳饰和胸饰。面向佛的王族礼佛人是引觐僧、戴萨珊王冠的国王、王后,王妃、亲王、亲王妃、太子和公主。所有王族成员都是光头,右手持物向佛供奉。国王在佛的近旁,形体略大于其他人物。国王所戴王冠上有日和月牙装饰,颈部有项链和颈圈,胸部有宝镜,以绶带连接。国王右手持拂尘或金环向佛供奉。王后宝冠上也有日和月牙装饰,并有多重项链,右手持宝花或花链向佛供奉。这种有日和月牙装饰的宝冠是萨珊波斯国王特有的王冠。王族成员众多半穿一侧翻领大衣,从姿态、持物和服饰特点来看,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西侧壁(即始侧壁)帝后礼佛图中群像与东侧壁类似。这两幅帝后礼佛图皆为蓝底色,佛像重光是四色环。
西佛
佛龛壁画从配置上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左右对称,符合佛龛形状的统一构图。其中1区处在大佛头顶上,1区又进一步划分为A、B、C、C’、D、D’、E、E’小区,A小区处在1区的前方中间位置,是壁画的主题表现,但已剥落殆尽,从仅存壁画进行推断,A小区原来绘制着大菩萨坐像,坐像的左下角保存者两个浓艳乐女的身姿,一人演奏箜篌,一人吹横笛。而B、C、C’区都围绕着A区,其中的菩萨都坐在梯形或拱形龛下,残存的壁画只剩下原先的一半以下。这些菩萨都采用三曲法造型,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或者坐在台座上。
A、B、C、C’小区构成大佛头顶的天井壁画,其中A是大菩萨坐像,其他则是菩萨群像,围绕在A区附近。D、D’是纹样带,成为装饰天井大构图的边饰。在花纲纹样装饰中,涂上黄色、青灰色、淡红色三条花纲的编织形状,分别用墨线描出花瓣。纹样带下面的E、E’小区依然是纹样带,上半部分是素面,下半部分配置围棋格纹和锯齿状纹样。
1区即是以大菩萨坐像为中心,周围配置菩萨,伎乐和天人参与其中,再用花纲纹样、莲华纹样、垂暮纹样使其庄严,以此来象征天上的佛教世界。2与2’区位于大佛头部侧面的佛龛侧壁,共三排,每排五身佛坐像,剥落的较为严重。3与3’区位于大佛肩上方,由5个椭圆形之中各自赞叹供养的飞天像构成。再与下方的4、4’区组合起来,佛龛侧壁就形成了千佛排列的构图。
西大佛大体可以分成三个系统美术的影响,首先是犍陀罗系统美术,其次是印度系统美术,特别是其中的多美术,最后则是伊朗系统美术,具体来说即是波斯萨珊朝系统的中亚美术。
建造材料与工艺
巴米扬大佛是由岩体雕刻出大概形体,在大佛岩体表面再插入木制楔子,用绳索固定串联,表面装饰部分石灰膏。在身体的一些重要部位上,如胳膊前臂和脸部等需要仔细塑造的部分,会架设木制龙骨支撑,表面再施灰泥装饰。玄奘在对东大佛的描述中称其为“鍮石释迦佛立像”,因此鍮石在巴米扬历次修复中被认为是最好的材料。
关于这些建造原理和材料工艺,很多学者在大佛被毁前曾进行详细讨论。1939 年哈金出版德语版的巴米扬旅行手册时,称东大佛表面上还有一些红色和蓝色的彩绘,在下颌处还有金色的痕迹。印度考古局 20 世纪 70 年代在修复东大佛面部时,发现部分细节仍然保存金色绘画痕迹,在其身体部位红棕色僧衣上也有金色物质残留,有些是金箔,有些是金色涂料。巴米扬大佛被毁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德国分部对残存在雕塑碎片表面的颜料进行检测,发现东、西大佛袈裟的彩绘存在多次重妆现象,而且两个大佛的重妆存在使用同种颜料的现象,并且在重妆前还存在一些小型修复行为。结合颜料分析的实验结果,在大佛的表面僧衣上存在粉红色、红色、黄色、深蓝、蓝色、黑色和自然色的碎片,甚至可以推导出 5 种涂刷过程,但是无法确认哪一种过程是绝对正确的。
价值意义
佛教思想
在阿富汗内战中巴米扬山谷意外流出1万件以上写本,这批写本包括很多材质,既有传统的贝叶(palm leaf)、羊皮纸(卷)、白桦树皮等,也包括一批刻在铜板上的文书。这批写本中使用的文字主要有婆罗密文字(3 世纪初),笈多时代婆罗密文字东北类型(3~4世纪)、西北类型(5~6 世纪)文字,吉尔吉特巴米扬第 1 类型文字(6~7 世纪)、第 2 类型文字(7~8 世纪)等。写本佛教经典中大约有 200 余片使用卢文字犍陀罗语书写的贝叶写本,其中含有很多大乘佛教的经典残片,例如《贤劫经》,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对其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结果是公元 210~417 年之间。通过对这批写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还原出巴米扬地区佛教流传的情况。
在 1 世纪左右,佛教应该传入了巴米扬地区,经典都是法藏部的特色。但当贵霜人从北方侵入犍陀罗,说一切有部受到支持,开始兴盛起来,法藏部逐渐衰退。同时小乘佛教的《大般涅经》也出现在这一批写本中,这也为石窟壁画中涅槃与弥勒佛的内容找到经典来源。在综合这些出土写本的成果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复原巴米扬地区佛经文字的使用历史。
从 2 世纪末开始到 3 世纪中期,巴米扬地区的佛教教团使用佉卢文的犍陀罗语言记载教团内容。进入 4世纪,开始使用梵语对这些经典再次进行书写。这个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晰,有可能因为教团之间的更替,新的教团进入巴米扬地区。但是在佛灭后一百年间,没有任何大乘佛教的消息。大乘佛教在公元纪年前后以北印度为中心兴起佛教革新运动,从以上的经典写本研究中发现的新材料,也可以证明这个宗教运动部分的起源和变化。特别是关于悟性智慧的展开,悟性的阶段修行,原来属于教团的修行者,在新的大乘思想引导下,开展新的佛教活动,这些活动影响了石窟的开凿。同时大乘佛教与部派教团有着完全不同的信仰,就是以佛塔信仰为中心的在家信仰集团的产生,大佛即大塔的思想随后产生。
艺术价值
古代巴米扬地区是犍陀罗和巴特克里亚之间的交通要道,波斯、希腊文化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深人这一地区,到贵霜帝国时期佛教文化发展起来。在佛教美术中,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地区遗留的是大量雕像和塑像,壁画较少。公元5世纪吠哒人侵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繁荣中心由犍陀罗转向其他地区,阿富汗迦毕试和巴米扬成为佛教艺术的发展地区。巴米扬石窟的洞窟造像、壁画反映出对笈多马图罗、犍陀罗等地佛教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多种文化艺术的混合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点。
历史研究
关于巴米扬大佛建造的动机、政治文化背景和造像思想问题,在既往研究认为巴米扬大佛是佛塔的拟人化的观点外,巴米扬佛塔信仰、舍利供养、经卷遗物作为一种物质遗存媒介,可以解释部分佛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巴米扬大佛的营造是在一个佛教整体造像隆盛的背景下产生的纪念碑式行为。在物质保障方面因为巴米扬位于新的交通路线上、商贸和税收为大佛建造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保障。在巴米扬地区伊斯兰化之前,政治从属虽然经常发生变化,但佛教基本上受到统治阶层的支持与庇护。大佛拟人化是否代表了某位帝王,仍然有很大的研究余地,这些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阐述。
修复和保护
早在1922年,国王阿曼努拉哈 (Amanullah) 就邀请了个专程赴阿富汗考古的“法国考古学家代表团”(DAFA)。该团的任务,就是要替阿富汗发掘珍贵的古代文物,并在喀布尔建立一座博物馆(为此、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可以与该馆分享发掘出的文物) 同时,还要为阿富开培养一批考古学家。DAPA的领队约瑟夫哈金(Joseph llackin) 负责监管对巴米扬两尊大佛的加固工作。1962 年,DAFA 对这项工作所拥有的专营权被结束。此后,该场地对国际考古队开放。在这些集中了多国专家的考古队中,阿富汗本国的成员不断增加 。从此,新的考古发现便被保存到喀布尔博物馆中,或者留在现场。从1969年至1973年,进一步加固和维修巴米扬大佛的工作,由印度考古鉴定队的森古普塔博上(Dr.Sengupta) 负责,1974 年至1980年,则由日本的T.Higuchi负责。
2002年4月,阿富汗后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称这次破坏是“国家悲剧”,并承诺重建佛像。并称之为“文化上的当务之急”。从2001年到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巴米扬遗迹规划了大规模的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制定了耗资高达3000万美元的重建计划。并多次向阿富汗派出由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工作组。但重建工作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努力也因为资金、技术或战乱等原因而失败。
巴米扬山谷佛教遗址群于 2003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 1~13 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
瑞士电影制片人克里斯蒂安·弗雷制作了一部116分钟的纪录片,题为《阿富汗巨佛劫》,于2005年9月发行。纪录片采取多重叙事手法制作,追溯几世纪前拜访巨佛的中原地区玄奘大师的脚步,巴米扬巨佛被摧毁及重建过程,如何影响当地居民、阿富汗移民,并将之与自己前往阿富汗的行程并置。
2015年6月6日、7日两天晚上,14年前被塔利班用炸药和火炮炸毁的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在张昕宇梁红夫妇领衔的中国团队帮助下,原貌重现十几个小时。他们通过三维光影技术,使用60万流明特制投影设备(电影院常用投影机为2万流明),1∶1重现了巴米扬石窟群中53米高的大佛。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穆吉塔巴·米尔扎伊感慨,“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此后,中国团队将该套光影设备赠送给了当地政府,从而帮助他们每年都进行大佛呈现。
2021年3月9日,在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毁20周年之际,当地民众通过自发的活动方式,采用3D投影的方式在原址重现佛像。2021年3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纪念巴米扬大佛被炸20周年,并在文章中指出巴米扬大佛被毁的悲剧使得全球认识到保护濒危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参考资料
Completed Research Results of Military University of Munich.Wayback Machine.2023-08-17
阿富汗之殇:巴米扬大佛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08-18
Why the Buddhas of Bamian were destroyed.Guest Blog .2023-08-18
“文化在则国存”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毁20年:不要让失去的永远失去.央视网.2023-08-17
World appeals to Taliban to stop destroying statue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23-08-18
Japan offerd to hide bamiyan statues.Japan Today.2023-08-18
阿富汗巨佛劫.豆瓣电影.2023-08-18
中国夫妇光影还原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 图片 - 资讯 - 海外网.海外网.2023-08-18
巴米扬大佛被毁20年后3D重现 但仍“前途未卜”.今日头条.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