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英文名:Natural Disasters),是指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事件,即地球上给人类的生存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引起的自然变异,因而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自然灾害的基本要素包括发生基础、诱发因素和成灾机制三个方面。自然灾害有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伴生性、周期性、特定性和持续性等特点。依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四类。在中国发生的重要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结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灾害和森林灾害七大类。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有风灾、火灾、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等。

2022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达118个,共造成30759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38.37亿美元,造成主要影响的灾种为洪水和风暴。2023年上半年,包括地震和严重风暴在内的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达1940亿美元,远高于21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也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经常发生且不断演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以及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设立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主题,围绕主题采取行动,提高人们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全社会减灾能力。而自然灾害学作为研究自然灾害基本特征、类型、分布、成因机制与发展规律和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人类活动关系,以及研究防灾减灾、灾害治理措施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具有实用技术性,并已开展了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研究、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等。

定义

自然灾害是灾害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与风险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参与的学科很多,不同学科背景或不同的研究角度通常对自然灾害定义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表述。

日本灾害学研究者矢野曾将自然灾害定义为:异常的自然现象作为外力克服了阻力,打破平衡,造成国土和设施的破坏,或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使其功能降低的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常な自然現象とは、外力によって障害を乗り越え、破され、建筑物や施設が破壊され、あるいは生命が失われ、その機能が低下する現象を自然害といいます)。这里的问题在于如何评价作为加害因素的自然现象和作为被害因素的国土、设施、生命和财产。定义中关于自然现象的“异常”以及对于被害因素的“功能降低”等提法并不明确涵义,必须另行定义什么情况下为“异常”,什么状态为“功能降低”,就是在一个定义之外还要附加若干定义。

2001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特别工作组对自然灾害的定义是:自然灾害是侵袭了易受损害社会系统的一种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后果。自然现象并不必然导致灾害,只是当它们对人类及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并达到严重程度时才成为灾害(A serious disruption of the functioning of a community or a society causing widespread human, 物质, economic or environmental losses which exceed the ability of the affected community or society to cope using its own resources)。

2007年,刘会平和潘安定教授在《自然灾害学导论》一书中给出的自然灾害的定义为:自然灾害就是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自然现象。2009年,黄崇福教授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作了探讨,认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2011年,民政部救灾司起草的《GBT 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从管理角度提出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即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

通过对自然灾害定义的探讨,用科学的语言对其进行了严谨而明确的名义,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给人类的生存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引起的自然变异。它是人类社会不能或难以支配和操纵的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现象。

本质属性

自然灾害的本质可理解为: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事件,因而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

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动力来自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场所是在自然界。自然灾害本身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称之事件),具有自然属性即自然灾变。如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内部局部区域应力的调整,洪灾的泛滥是降水与蒸发平衡被破坏的结果,也是大气圈调整平衡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平衡的破坏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为素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加剧了平衡调整的过程。

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事件必须与人类相关,并对人类的利益产生损害,以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自然灾害对它所涉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及形成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自然的变化只有作用于人类社会,才能产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防灾减灾行为。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人类和社会的无节制性活动,人类的无知和短视加剧了灾害化过程。

基本要素

自然灾害的基本要素包括发生基础、诱发因素和成灾机制三个方面。

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孕育,进行量的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极限时,突然作用于一定的承载体,从而形成灾害。每一次完整的自然灾害过程都包括三个因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孕灾环境是指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物质文化圈相互作用、相影响而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孕灾环境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即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体现在地表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与价值流动的非线性组合(即过程—响应关系)。从广义角度看,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是自然灾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孕灾环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以及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是一种危险的现象、物质、人类活动或局面,它们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对健康产生影响,造成财产损失、生计和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破坏,或环境损坏。致灾因子又可以分为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自然致灾因子中大气圈、水圈中的有台风、暴雨、风暴潮、洪水等;岩石圈中的有地震、火山、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生物圈中的有病害、虫害等。人为致灾因子中属于技术事故的有空难、海难、陆上交通事故、危险品爆炸、核外泄、计算机病毒等;属于管理事故的有城市火灾、各种医疗事故等;属于国际或区域性政治冲突致灾的有战争、动乱等。致灾因子的致灾能力与实际成灾量是有差别的,由于减灾的成效,成灾量可能小于致灾能力。

承灾体是指自然灾害的承受对象,即自然灾害引起潜在破坏的、具有经济和人口意义的单元。各致灾因子的异常变化施加到了承灾体上,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形成灾害。如地震引起地下介质的破坏,但并不把地下介质作为承灾体,地震的承灾体是建筑物、路面、地基和人群,这是因为地下介质没有经济或人口意义。承灾体涉及人和物,它的构成是复杂的,可能是与生活、生产有关的能源、材料、工具、水利、交通、食物、用品、医药和医疗用品;可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和产物,如产品、庄稼等;也可能是人类生活的精神产品,如书籍、影视媒体,包括宠物等。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指引起异常运动产生的因素或指引起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从广义上来说,自然灾害的诱发因素就是指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自然灾害具备了进入急剧运动(位移)的条件,即处于某种临界状态或称极限平衡之后,往往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于瞬时进入急剧运动状态,这种起触动作用的因素称为诱发因素(或称触发条件)。自然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暴雨、风暴、洪流、地震、火山爆发、崩塌以及人为触发因素等。人为触发因素如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爆破、矿山工程及修建大型水库等。有时,不合理的人为触发因素也会造成严重灾害。

诱发因素与自然灾害事件之间的关系通常十分复杂,同一诱发因素可以触发多种自然灾害事件,同一种自然灾害事件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诱发因素触发产生。诱发因素通常属事件的外因,导致事件的突然爆发的根本条件是内因,即内部能量积累到某种程度,所谓量变到了极限,外因在这种环境下加以激发,导致质变一一急剧运动的发生。

成灾机制

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是指急剧运动的物质对人员及建筑设施的冲击、挟带和掩埋等。如地震的成灾机制可分为:地震波的直接冲击造成地面的急剧振荡、跳动、地面开裂或不均匀升降、喷水冒沙等;地震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如火灾、崩滑等。自然灾害事件的成灾是指它最终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找出成灾机制就是找出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因素,为确定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三级分类体系分类

自然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即按照灾型、灾类、灾种进行分类,如下表所示:

根据波及范围分类

依据自然灾害波及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和微域性自然灾害三种。

全球性自然灾害是指通常由地球表层系统较大范围或较大幅度的活动引起的,分布具有全球性的,但往往出现在特定地区的自然灾害。它与一般自然灾害不同,波及和影响范围更大,具有灾害损失巨大、灾害发生频率较低、致灾因子更为复杂、灾害损失具有国别差异等特征。属于全球性自然灾害的有海平面上升致灾、气候灾害、太阳黑子爆炸等。

区域性自然灾害是指分布在一定地域,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的自然灾害,它的影响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国际区域。区域性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和隐蔽性、连锁性、大面积性等特点,如水灾、旱灾、台风灾害、沙漠化等。

微域性自然灾害是指呈点、线状分布的,且分布范围较小的自然灾害,它的影响局限在一个国家内部,如地裂缝、地下陷、水土流失等。

根据过程特性分类

从自然灾害过程特性看,大致可以分成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和环境演变型自然灾害四种。

突变型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缺少先兆,突然发作,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短期内重复发作,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危害大,如地震、泥石流、大火等。

发展型自然灾害与突变型相比,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型自然灾害要缓慢得多,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但是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如暴雨、台风、洪水等。

持续型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由几天到半年甚至几年的现象,因此该类型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一般也较大,往往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如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

环境演变型自然灾害,又称为演变型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环境演化的必然伴生现象,是最难控制和减轻的。这类灾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预报性,人类可以避开它,但是它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通过人口迁移来回避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人侵、地面下沉、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

根据发生原因分类

依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四类。

气象灾害指由异常天气现象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程,是一种发源于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或气温的异常变化,使大气中的能量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异常的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冷冻、干旱、寒流、冰雹、持续高温、2008年中国雪灾、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的物质组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与激发下形成地质灾害,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直接或间接损失。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没有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毁损,则称为环境地质问题。

生物灾害一般是指各种生物的活动或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及生存,并产生严重后果,使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下降,人类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件。生物灾害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物灾害是由生物本身的活动带来的,灾源是生物,如蝗灾、鼠灾、兽害等;广义的生物灾害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即生态危机问题,包括植被减少、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

天文灾害是指空间天体或其状态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包括直接危害人类活动的各种天文现象,也包括作为诱发因素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各种天文现象。其中,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及太阳系小天体撞击地球造成的直接的灾难,后者既包含太阳所处的银河系和太阳系环境,又包括行星、月球以至地球自身所导致的各种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因素。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有石陨石坠落、小行星碰撞、彗星碰撞、强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轨道或者姿态改变等。其中,对地球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宇宙天体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异常及邻近恒星灾变等。

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依据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的长短,大致可以分为突发性、持续性、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自然灾害五种类型。

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指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短短的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内形成灾害灾难。突发性自然灾害是骤然发生的,往往爆发巨大的能力,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有火山爆发、地震、洪水、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冰雹、山体或地面崩塌等。

持续性自然灾害是指一旦发生,就会持续产生影响的自然灾害,因此该类型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也较大,很容易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如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等。

季节性自然灾害是指发生与季节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即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如春季容易发生干旱、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夏季容易发生暴雨、雷电山洪等自然灾害;秋季有台风、雾霾等自然灾害;冬季有寒潮霜冻、暴雪、冻雨等自然灾害。

周期性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呈现周期性,有一定的涨落周期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受地球运动以及太阳、月球等天体运动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强弱交替变化,因此形成多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不同自然灾害以及同一种自然灾害有多种活动周期。如厄尔尼诺暖流,每隔若干年一次;干旱、洪涝、台风等也具有周期性特点。

偶然性自然灾害是指发生比较偶然,不具有发生普遍性的自然灾害,这类型的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多,发生强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防治难度高等特点,如陨石撞击等。

根据先后作用分类

根据自然灾害的先后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三种类型。

原生灾害是指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最早起作用的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灾害突然发生,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发生后引发的一连串自然灾害,这种一连串的具有因果联系的灾害,称为灾害链,存在因果型灾害链、同源性灾害链、重现性灾害链、互斥性灾害链以及偶排型灾害链等多种类型。次生灾害是从属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如火山或地震爆发后引起的森林火灾、城市火灾等。

衍生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遭到破坏,由此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所衍生的较为间接的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发生后对天气趋势和气候等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间接损失。

根据地貌类型分类

依据自然灾害发生地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沿海灾害和其他灾害四种。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的,由地形起伏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山地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以及显著的突发性和共生性,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

平原灾害指发生在平原地区,包括平原盆地的自然灾害。平原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和滞后性等的特点,有盐碱化、地面沉陷等种类。

沿海灾害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海啸等。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超级风暴变得愈发频繁和强烈,给沿海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其他灾害是指发生在除山地、平原、沿海三种地貌类型的自然灾害,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根据发生时代分类

依据自然灾害发生的时代,可以分为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和未来灾害四种。

地史灾害是指发生在地质时代的自然事件,这类灾害对人类没有影响,如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聚散、生物的集群绝灭以及分别发育于震旦纪—早寒武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和第四纪的三次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

历史灾害是指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在世界历史上,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过后,往往会引发一场或大或小的社会变

革。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改变和扭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有华县地震、维苏威火山爆发等。

当代灾害是指近百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21世纪以来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强,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不断提升。近百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有1946年印度饥荒,1991年孟加拉国热带风暴,2008年中国5·12汶川地震等。

未来灾害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如毒气云团笼罩地球、破坏性潮汐、冰川期寒流、超级火山喷发、全球变暖和太空威胁等。

根据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分类

在中国发生的重要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结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指由异常天气现象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程,是一种发源于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或气温的异常变化,使大气中的能量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异常的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冷冻、干旱、寒流、冰雹、持续高温、2008年中国雪灾、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台风灾害是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具较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台风灾害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沿海地区,还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的特点,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截至2023年7月18日,第4号台风泰利已经造成菲律宾(Philippines)1人死亡,4.7万人受灾。

干旱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无雨或少雨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若干旱较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与人类生活受到危害时,造成的灾害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干旱的最严重后果是饥荒。如2023年由于高温干旱,西班牙许多水库面临干涸,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居民饮用水也出现了短缺。

洪涝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和雨量过大或冰雪融化引起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和农田积水造成的水灾和涝灾。洪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如2023年8月受5号台风杜苏芮及其减弱低压影响,河北省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降雨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石家庄市邢台市保定市等9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发生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指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不仅给沿海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渔业、交通、能源设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有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啸赤潮、海上溢油以及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冷空气等所造成的突发性海上和海岸带灾害。

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风暴潮分为两类:一是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二是台风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如1970年11月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Bay of Bengal)的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形成的风暴增水超过6米,导致恒河三角洲(Ganges River Delta)一带30万人丧生,溺死牲畜50万头,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产生的一种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至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千米,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2004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西北部的海啸,袭击了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国家和地区的近海岸乡村与城市,造成死亡近30万人,失踪近8000人。

赤潮又称藻华,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体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使局部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过于丰富的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缺氧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如2000年5月12至24日在浙江省中部台州列岛附近海域连续发生赤潮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面积达5800多平方千米,持续时间一周。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江、河、湖、海所含水体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时,并由于洪水泛滥给人类生产生活与生命财产带来危害与损失的自然灾害。洪水灾害往往发生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有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

暴雨洪水即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并伴随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简称“雨洪”。暴雨洪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但春季也有可能发生。如1996年8月上旬,海河南系发生一场特大暴雨洪水,暴雨中心集中在子牙河水系滏阳河上游的邢台野沟门水库,最大雨量616毫升。

融雪洪水是指由于前期时段降雪量较大,随后气温回升又很快,加速了积雪消融的速度,从而造成洪水。和普通洪水不同的是,融雪性洪水当中会夹杂大量的冰凌和融冰。融雪性洪水一般在春、夏两季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如2023年6月,新疆和田突发融雪洪水,导致白玉河水位上涨,多名群众先后被困。

溃坝洪水指大坝在蓄水状态下突然崩溃而形成的向下游急速推进的巨大洪流。习惯上把因地震、滑坡或冰川堵塞河道引起水位上涨后,堵塞处突然崩溃而暴发的洪水也归入溃坝洪水。溃坝洪水的形成具有历时短暂、难以预测、峰高量大、变化急骤、危害性特大等特点。如1975年8月8日,一场大暴雨导致板桥水库崩溃,随即引发了豫南地区石漫滩水库、宿鸭湖水库等60座水库接连溃坝,酿成惨重的溃坝灾难。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的物质组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与激发下形成地质灾害,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直接或间接损失。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没有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毁损,则称为环境地质问题。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发生在岩体中的崩塌,称岩崩;发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发生在大范围山体的,称山崩;发生在河、湖、海岸边的,称岸崩。如2009年6月5日,武隆区发生山体崩塌,50余人被掩埋,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降雨、地震、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人为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也叫作地滑,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如2015年8月,山阳县突发特大山体滑坡,该滑坡是在不利地质条件下,受重力、岩溶和地质构造的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特大型自然灾害。

泥石流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具有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如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全部中断,造成了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灾害主要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连锁性强等特点,如地震灾害有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沙土液化原本里面包含有水的松散沙土,在地震后,沙土里的水排不出来,沙土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压力,对上覆地层起到顶托作用,因而导致土地的承重作用失效,沙土就液化了。如2023年12月19日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在地震后,出现了沙土液化等次生灾害,把公路交通、输电、线路破坏掉。

喷沙冒水是指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所形成的现象。如2011年3月10日发生在盈江县的5.8级地震,在贺哈村及附近江堤两侧产生大范围的喷沙冒水现象。

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坏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此外,化验室、实验室、化学仓库里的化学品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强烈地震时,各种品剂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容器或包装破坏,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可自燃,有些性质不同的品剂混融,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宝坻区某大队副业厂,厂房倒塌,电线被砸断,相线落在易燃物质上引起火灾,将两间厂房及部分机器烧毁。

农作物灾害

农作物灾害是指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的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完全失收,或者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如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农作物病虫害是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包括小麦锈病、白粉病、麦类赤霉病、稻纹枯病、稻瘟病、玉米螟稻飞虱棉铃虫棉蚜、麦蚜、麦红蜘蛛蚱蜢等。如2012年8月四平市多个区县农田发生严重的二代黏虫灾情,千余亩秋季农作物受灾,部分农田绝收。

农作物鼠害是指威胁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有害生物,主要害鼠种类有长尾仓鼠褐家鼠小家鼠高原鼠兔等。害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发生于农作物的整个生长与储藏期。如1956年由于耗子为害,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余家屯生产大队的400亩小麦,其中有150亩被吃光。

森林灾害

森林灾害是指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此外,森林还受冻害、雪压、风灾、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环境污染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按照各森林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将森林自然灾害划分为火灾、旱灾、涝灾、冷/冻灾、风/雪灾害和病虫害6种。

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由于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害虫等导致的森林资源受损的灾害,可导致生长不良,产量、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枯死和生态条件的恶化。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且多为单一树种的纯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主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有生物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如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25万亩森林发生病虫害。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了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火灾。森林火灾成因包括人为性和自然性两类。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是多样的,有空气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破坏、木材损失、药用珍贵植物损失、野生动物损失、风景资源损失、林业生产设施损失、房屋损失、人员伤亡等。如2020年3月30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经久乡安哈镇交界的皮家山山脊处发生森林火灾,在救援过程中,参与火灾扑救的19人牺牲、3人受伤,火灾造成各类土地过火总面积3047.7805公顷。

特点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异常运动导致灾害的形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异常运动作用在不同存在形式的物质上,其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便产生了不同的自然灾害。相同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物质上,其特点也是不同的。

潜在性

潜在性是指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处于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的过程。主要原因为地表物质的急剧运动,多数情况下是势能转换为动能,并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可延续儿天、几年甚至几百年之久,它通常不易为人们直观所察觉,或者没有意识到它会突破临界限度,因而对即将发生的急剧运动没有设防。

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自然灾害突然地发生,主要是由于其他因素的触发,处于临界状态的静止物质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而发生的。其运动速度快且持续时间短,一次性释放的能量极大,对局部具有摧毁性的破坏力,如崩塌、滑坡等,而触发因素往往是随机的、不易预测的。

急剧性

急剧性是指自然灾害的物质一旦开始运动使来势凶猛,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灾害源往往在短短的几秒或几分钟内释放出巨大无比的能量,并给人类以毁灭性破坏。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急剧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猝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偶发性

偶发性指的是自然灾害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发生,总带有偶然性的,且某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并不是常态的,而是非常偶然,如陨石撞击地球。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因素十分复杂,触发因素本身也带有随机性

有限性

有限性指的是自然灾害的范围和灾损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有限度的,不会引发全球性或无限期延长,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潜伏期所积累得能量是有限的,只不过是能量积累越多,自然灾害急剧运动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也越大。

伴生性(灾害链)

伴生性指自然灾害呈现群发性的特点,即某一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地同时并发,并往往有其他灾种同时伴生。同一原生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次生自然灾害的组合类型,具体表现为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不同、数量多寡也不同。有成因联系,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相继发生的过程称灾害链。灾害链根据其成因关系,分为因果链、同源链和互斥链。

因果链指后一个或几个灾害是由前一个灾害诱发或转化造成的。这种链强调后一个或几个灾害与前一个灾害的因果关系。例如,地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容易引起森林火灾,这是前一灾害诱发后一灾害或对后一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因果链中,有的有潜伏期,甚至很长;有的则无,例如地震可引起即时滑坡,也可使山地震松,后来遇雨而形成滞后滑坡。

同源链指同一诱发因素产生的一系列灾害。这种链是一系列灾害相继发生,同它们之外的某一因素有关。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灾害、气候灾害也相对较多。

互斥链指一灾害发生后另一种或几种灾害不再发生。例如,根据中国广东、福建省浙江省三省许多气象台站的研究,海上有台风但未影响本站时,如果本站有系统性雷暴出现(亦即不是局部地区雷暴、气团内雷暴)则台风一般不会影响本站。

周期性

周期性是指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周期性出现某种自然灾害。主要因为天体地球有不同的影响,天体的运行周期也决定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周期。如太阳的活动周期,月球的圆缺变化及位置的移动,都能引起灾害。因此,有行星周期、年际周期、季节性、月季变化和日变化。自然灾害周期性出现为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自然灾害的周期往往是模糊周期,难以用具体的数据表述。

特定性

特定性是指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特定时间性,有些灾害总是发生在晚上,有些灾害总是发生在夏季。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季节性的原因有太阳引力场的影响等。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次7.4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凌晨;中国东部7.5级以上大地震也大多发生在晚上。苏联学者别洛夫对以往3477年中全世界陆上与水下火山喷发进行了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火山均在6月份爆发,即一年中以6月份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最大,火山喷出物的体积(30至70立方千米)也最大。

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自然灾害形成后,并不是产生一次性的后果,而是持续发生破坏作用,主要原因是某一自然灾害在发生后,会形成潜在灾害。如一地区因300年前开采过汞矿,由于水土流失,废矿中有毒铊元素淋溶并迁移到山下田地中,农作物吸收后,引起食品中毒,使潜在的危害变成了事实。

灾害区域分异

全球环境复杂多样,海陆分布,高山河川、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类型多样、组合复杂,人类活动的影响亦越来越剧烈,因而导致其中孕育的自然灾害也是多种多样,同时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的主导灾害及灾害组合,由此形成了灾害的区域分异特征。

在各个大洲自然灾害分布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世界灾害区域分异具有四个特点。

首先,陆地表面起伏大、地理环境复杂,而海洋表面环境单一。例如,陆地冰雹多于海洋。由于陆地上有平原、高山、沙漠、森林、河流、湖泊,各种下垫面因其性质不同而受热不均匀,因此容易造成旺盛的空气对流,产生空气的热力抬升。而海洋上下垫面性质单一,水面受热较均匀,不存在比热差,不容易造成旺盛的空气对流,形成空气的热力抬升条件较差。因陆地上空气的抬升条件明显比海洋上有利,加之海洋上空零度等温线距海面较远,冰雹在降落途中容易被融化掉,所以陆地上明显比海洋上多雹。

其次,陆地有固、气、液三种物质形成的交界面,固、气交界面是容易产生骤变及灾害的地方。海洋表面为气、液交界面,海洋底部是液、固交界面,故灾害少。

第三,陆地有人类居住,承灾体数量巨大,而海洋中无常住居民,海洋中产生的灾害一般只影响过往船只安全,除非是波及大陆沿海地区才造成巨大灾害损失。就地震而言,虽然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15%,但所造成的损失却占85%。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其中北纬40°至50°地区陆地面积有1650万平方千米;南纬50°至60地区陆地面积仅有20万平方千米。大陆板块向北半球汇集,应力集中,由地球内力导致的地震火山灾害多,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北半球山地、高原广布,其中亚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占33%,山地灾害多,例如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脉山区。北半球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突出,各种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率大,易产生气象灾害,全球洪涝灾害集中在北半球,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北半球人口众多,14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2个在北半球(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赤道附近及南半球只有印度尼西亚、巴西两国人口过亿。

中纬度地区大陆集中,其中南北纬25°至65°陆地占全球的48.45%,赤道至南北纬25°陆地占42.22%,南北纬65°至90°陆地占9.43%。中纬度地区地应力集中,南北纬35°15′57″处地应力最大,构成运动活跃,因此多地质地貌灾害。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相比,中纬度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多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气候的经向变化多杂,提供了成灾的可能性。中纬度地区人口集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适宜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沿海地区是地震火山带,其中环太平洋带浅源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球浅源地震释放能量总量的75%,中深源地震占9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浅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的20%,地震火山灾害损失巨大的地区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易遭受海洋灾害侵袭。全球风暴潮灾害集中分布在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而海啸灾害集中分布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灾害损失严重。

灾害统计

全球灾害

灾害概况

2022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不含流行性疾病),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达118个,共造成30759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38.37亿美元。其中,2022年全球极端气温频率低,但造成的死亡人口最多,达16416人;洪水灾害最为频繁,达163次,比历史平均(指1992至2021年均值,下同)偏多14%,造成的死亡人口达8049人,与历史平均相比偏多20%;风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约1310亿美元,较历史平均偏多106%。地震活动次数有所增加,但死亡人口减少;野火灾害死亡人口减少,且直接经济损失较历史偏少77%;滑坡发生次数减少,造成的死亡人口较历史平均偏少54%,且影响人口较历史偏少50%。

区域上,2022年亚洲自然灾害的频次最高,其次为非洲;欧洲是因灾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次为亚洲;北美洲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最高,亚洲次之;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受自然灾害影响更重,造成主要影响的灾种为洪水和风暴。

2023年上半年,包括地震和严重风暴在内的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达1940亿美元,远高于21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也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灾害事件

2022年度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总体上反映了2022年国际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022年,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极端灾害事件多,其中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分别是7月发生在欧洲的极端高温事件、5月发生在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部的暴雨洪涝事件以及6月以来发生在巴基斯坦的持续强降雨及其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2022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尤为突出,暴雨—地质、暴雨—洪涝灾害链的影响明显加重。

2022年度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如下:

2022年7月以来,欧洲多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主要世界经济体受灾情况尤为严重,极端高温天气相继给各国造成了能源问题、交通问题、粮食危机和森林火灾,更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当地时间11月7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欧洲至少有15000人死于2022年夏季的极端高温事件。其中,德国约有4500人,西班牙有4000多人,英国有3200多人,葡萄牙有1000多人。

2022年6月以来,巴基斯坦出现持续强降雨,并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东南部的信德省(Sindh)和西南部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受灾最为严重。截至2022年11月8日,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1739人死亡、12867人受伤,超过3300万人受灾;80万公顷农田被淹、作物被毁;超过1.3万千米道路被冲毁,439座桥梁被冲垮;约229万座房屋受损。同时,此次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2022年5月13日以来,强降雨持续影响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梅加拉亚邦(Meghalaya)和那加兰邦(Nāgāland))和邻近的孟加拉国东部(特别是锡尔赫特专区(Sylhet)),导致河流泛滥并引发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这是孟加拉国近20年来经历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来自印度东北部的洪水造成当地巴拉克河河段决堤,造成扎基甘杰(Zakiganj)地区上100个村庄被淹。截至2022年9月13日,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造成印度孟加拉国共2117人死亡、1260人受伤,850多万人受到影响。

阿富汗时间2022年6月22日凌晨1点24分,阿富汗东部发生5.9级地震,震中位于霍斯特省(Khost)西南46千米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西部斯佩拉区交界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受灾最严重地区为帕克蒂卡省(Patikla)、霍斯特省(Khost)和楠格哈尔省(Nangarhar)。截至9月3日,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共造成阿富汗至少1570人死亡,近6000人受伤,阿富汗塔利班高级官员沙辛表示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20亿美元。阿富汗国家灾害管理部称:帕克蒂卡省的吉扬(Giyan)、尼卡(Nika)、巴尔马尔(Barmal)和齐罗克(Zirok)等地区伤亡人数最多。

印度尼西亚时间2022年11月21日13点21分,印度尼西亚发生5.6级地震,震中位于西爪哇省展玉县(Cianjur Regency)西南约10千米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印尼首都雅加达(Jakarta)有震感。截至2022年12月29日,此次地震共造成635人死亡,5人失踪,7729人受伤。此次地震造成重度、中度、轻度的居民房屋损坏数量分别为27434栋、13070栋和22124栋,造成41166个家庭的114683人无家可归,另有525所学校建筑、269座礼拜堂、14座医疗机构和17座办公楼在地震中严重受损。

2022年5月至10月(当地雨季),尼日利亚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了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灾害。在尼日利亚37个州级行政区中,包括首都阿布贾在内的32个州级行政区全部受到了洪灾的影响。除气候因素外,尼日利亚境内河流众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也加剧了2022年雨季的洪灾。截至2022年10月24日,2022年雨季以来的洪灾已导致尼日利亚至少612人死亡,近322万人受到影响,同时致使超过30万间房屋和大量农田受损,142万余人流离失所。

南非时间2022年4月9日起,南非东部纳塔尔省(Natal)出现持续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马盖特(Margate)311毫米、埃奇科姆山(Mount Echikom)307毫米,以及德班北部301毫米,突破了南非降雨量历史纪录,为南非近60年来最严重的强降雨天气。同时,暴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大量房屋、桥梁和道路受损。截至当地时间2022年4月19日,洪水共造成544人死亡、50人受伤,40多人失踪,超过40000人无家可归;造成600多所学校建筑及8329所房屋受损,其中至少4000所房屋完全被毁,约13556户家庭受到影响。

2022年2月16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Rio de Janeiro)的历史名城彼得罗波利斯市(Petropolis)出现强降雨,引发了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导致大量房屋被掩埋。根据里约民防局的数据,彼得罗波利斯市16日的降雨量为258毫米,几乎相当于该市往年同期2个月的降雨总量。灾害发生后,巴西各地和邻国阿根廷都派出消防专业人员和警犬赶赴灾区现场协助搜救。据里约民事警察局称:截至2022年2月28日,此次灾害共造成231人死亡,20人失踪,876人无家可归。经警方确认,遇难者中有137名女性、94名男性,其中包括44名儿童。

菲律宾时间2022年4月10日上午,台风“鱼”(热带风暴级)在菲律宾东部近海海面生成,随后在菲律宾中部莱特省登陆,引发了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菲律宾中部和南部10多个省份受灾。灾害发生期间,菲律宾军方、海岸警卫队、警察和消防人员协同开展搜救工作,但因恶劣天气影响而一度受阻。截至2022年4月29日,台风“鲇鱼”共造成菲律宾214人死亡,132人失踪;造成19540座房屋受损,其中2319座房屋完全被毁;造成约665996个家庭的2298780人受到影响,另有69727人被疏散到200个避难中心;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18709776比索(约合人民币1500万元)。

美国时间2022年12月22日,美国多开始持续经历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侵袭,此次冬季风暴的影响范围极大,从美国临近加拿大的五大湖区一直延伸到美国南部墨西哥接壤的格兰德河(Rio Grande),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冬季风暴预警范围覆盖超过2.4亿人。此次冬季风暴导致美国多条公路状况恶化,发生多起严重交通事故;最高峰时全美有接近180万户家庭和企业断电;美国境内上万个航班被取消和延误。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本轮冬季风暴在美国各地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升至69人,纽约州(New York)、俄亥俄州(Ohio)、俄克拉何马州(Oklahoma)、田纳西州(Tennessee)等美国12个州都已出现死亡记录。

中国灾害

灾害概况

2022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受极端灾害天气影响,发生珠江流域性洪水、辽河支流绕阳河决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四川平武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山洪灾害、长江流域夏秋冬连旱以及南方地区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2022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中国1.12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54人,紧急转移安置242.8万人次;倒塌房屋4.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79.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2022年,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中,干旱灾害占比最高(46.6%);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中,洪涝灾害占比最高(30.9%);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同样是洪涝灾害占比最高(54.0%)。

灾害事件

重大事件

全球发生了很多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坦博拉火山爆发

1815年4月5月,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Sumbawa Island)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发生适度爆炸,5天后“三个火柱”直冲云霄,火山排放出50立方千米的熔浆,有9.2万人死于爆炸以及火山爆发引发的大饥荒。此次火山爆发还波及到美国,造成当地谷物歉收,而坦博拉周围地区也有数万人死于大饥荒。喷入大气层的火山灰和碎石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其后一年甚至被称为“没有夏季的一年”。连续的火山喷发使1810至1819年成为近500年来最冷的10年,是研究极端低温对生态系统弹性影响的独特案例。

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清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Восточная Сибирь)上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神秘爆炸声。前往俄罗斯北部通古斯(Tungus)地区爆炸地点的游客会发现这里遭到灾难性的破坏,数千英亩的森林被夷为平地。当地牧人受大爆炸的冲击,他们的双脚当时都被震离了地面。火球照亮了通古斯地区周围数百英里的夜空,从伦敦(London)都可以看到这场大火。科学家认为,通古斯大爆炸可能是由一颗大石陨石引起的,陨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分解,一大块陨石在距离地面大约6.4千米的高度爆炸,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波及地面所经之处,全部被夷为平地。

智利地震

1960年5月22日,智利(Republic of Chile)海岸发生里氏9.5级大地。从当地时间下午3点11分开始,地震疯狂摇晃着这个沿海国家,1000千米的断层甚至让地球都发生了颤抖,10分钟后,超过25米高的海啸吞噬了智利海岸线附近的城镇和港口,在深入内陆约3千米的地方,海啸裹挟的木制房屋残骸随处可见。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占过去一个世纪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四分之一。智利大地震造成2000人死亡,3000人受伤,20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引发的海啸还波及太平洋,给太平洋沿岸的夏威夷、日本美国西海岸菲律宾造成数百万英镑的损失。

飓风“米奇”

1998年的10月和11月,热带气旋米老鼠”在中美洲(Central America)肆虐,风速达到时速180英里,摧毁了该地区10万间房屋,受灾居民超过250万人,他们人无家可归,只能依靠救援生活,共有大约11万人在飓风“米奇”肆虐期间丧生,其中,洪都拉斯死亡人数达5000多人。

主要危害

危害方式

自然灾害的危害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危害的对象、范围和灾害破坏程度;二是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

自然灾害的危害除了受自然致灾因子影响外,还与灾害影响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承灾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人类本身,自然灾害对人体会带来生理和精神双重的威胁和伤害,严重时可夺走人的生命;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房屋,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铁路、公路、码头、桥梁等交通设施,水利工程设施,工厂生活及生产构筑物,设备、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生产生活物品,文物、古迹、禽、畜、水产、农作物、农产品、林木花卉等;三是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四是资源环境,主要是指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空气、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或破坏效应,影响自然灾害成灾程度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承灾体类型、数量、密度、价值、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破坏后的可恢复性等。

直接危害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害以及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直接危害,一般情况下用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指标进行核算评价。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同一灾害的成灾过程中,包括原生灾害和紧密伴随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总和。

除去直接危害的自然灾害危害均可认为是间接危害,包括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动荡、灾后人们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秩序难以恢复等。当一次成灾过程基本结束,由于灾害所造成工矿流程、商贸金融、社会公益事业及其管理等方面的停顿、减缓以及失调等所造成的损失都可算做是间接经济损失,一般与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相当的。与原生灾害可以明确分开的次生灾害,也可以作为另一次独立的灾害,估算其经济损失。

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作为经常发生且不断演变并时刻威胁人类社会的灾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以及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灾害,可以造成人员大批伤亡。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身心的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疾病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衍生灾害,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生产环境质量明显恶化,形成疾病、传染病易于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二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危害。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强的自然灾害,会使人们会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某些人还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人睡困难等身体反应。灾害还易造成人们恐惧、慌乱、悲哀、绝望,降低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灾害在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创伤和阴影往往经过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

自然灾害不仅威胁人类生命财产,而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据估计,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每年死亡25000人,财产损失500亿至100亿美元。中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受灾约3亿多人,因灾死亡6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人民币。1997至1998年是严重的“厄尔尼诺暖流”年,当年的自然灾害造成全球3.2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890亿美元,中国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人民币。

自然灾害发生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导致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又进一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如火灾和病虫草害毁坏森林和草原,使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风灾往往加速土地沙化;地面沉降和地形变可使地表水和地下水流泄不畅而使水质污染程度增高。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软环境(即社会秩序等方面)来说,自然灾害对已有生活和社会活动序的破坏,不仅会引起一些“发灾难财”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以致人们心理出现不安,严重者还会导致社会严重动荡。

灾害防治

灾害监测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自然灾害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之必然。遥感技术其有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 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的优点,可以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提供极好的数据源,适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GIS技术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定量分析的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灾害作出分析,并结合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模拟、分析,提出宏观决策方案,是自然灾害研究的有力工具。

利用不同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组成的遥感数据获取系统,可以不断提供关于自然灾书发生背景和条件的大量信息。事先圈定出有关灾害可能发生地区、时段及危险程度,使这些地区的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准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不断动态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送到各级抗灾指挥机关,帮助他们有效地组织抗灾活动、检查各种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

某些灾害殃及范围广泛,或灾区特殊的环境条件限制了野外地面调作的进行,影响了灾害危险的测定。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难以到达地区的数据,从而有效地进行灾害的调查。

在成灾后,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大范围内迅速、准确地查明灾区受损情况,如农作物、住房、工矿企业和道路破坏程度、数量与分布状况等,对灾害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以便及时组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也可以帮助指导救济物资及保险赔款的合理发放。

在防灾、抗灾和救灾诸阶段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指挥机关决策。这时遥感技术,特别是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随时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除灾害信息外还可提供灾区人口、经济、交通、物资等方面的数据,并能通过有关灾害分析和决策模型,提出和对比各种可能采取的对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和参考。

国际减灾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1989年,联合国大会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改为每年10月13,简称“国际减灾日”。 

从1991年起,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设立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主题,围绕主题采取行动,提高人们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全社会减灾能力。

减灾措施

减灾是消除或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或减轻灾害不利影响的活动。当其他减灾手段难以奏效时,则应作好防灾准备。在准备阶段,各级政府、各种组织和居民都应制定防灾计划,进行防灾演习,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抢救生命与减轻损失的活动,他们也要设法提高抗灾的应急能力,一旦灾害或紧急情况发生,立即做出反应,通常要做的是为灾民提供紧急救援及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减灾可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减灾措施可分为7类:

第一,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消除)和或保护某一区域及建筑物所在地免受灾害(区域防护)等的措施,前者如减少暴雨径流的方法,后者如兴建堤坝等工程;

第二,着眼于建筑物加固或者着眼于建筑物保护的措施。前者如框架建筑中采用抗振剪板以防地震的措施,后者如在泛区中修小的圩堤以保护建筑物的措施;

第三,重视工程选点开发方案中预防建筑物破坏的场地处理方法。如通过适当的土方平整以防滑坡,和采用土壤稳定技术以控制土壤的破坏性胀缩等;

第四,绘制洪泛区风险图与进行洪泛区风险区划的方法。这种方法用于标志洪泛区的风险度,以防止或限制风险区的开发和利用;

第五,恢复、救济和安置等方法。如泛区保险计划和根据联邦救济法提供的低息贷款等;

第六,灾害警报和居民避难系统。如台风和洪水的警报与避难系统;

第七,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决策辅助手段,以期作出合理有效的灾害管理决策。

学术研究

自然灾害学

自然灾害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即自然灾害学是研究自然灾害基本特征、类型、分布、成因机制与发展规律和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人类活动关系,以及研究防灾减灾、灾害治理措施和技术的一门学科。自然灾害学研究地球表层物质运动及其现象,因此。从学科属性看,它是一门自然科学。另一方面,灾害的发生、影响、治理的过程,与人类自身的活动关系密切;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水平、决策、措施等都会影响灾害的发生和强度,这就需要研究人与社会的行为。因而,自然灾害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综上所述,由于它研究的范畴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故它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学科。同时,它还研究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具有实用技术性,因此,它还具有工程科学的性质。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

在国际上日益重视防灾减灾的背景下,脆弱性研究已成为灾害学研究的主题并逐渐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归纳总结了开展脆弱性评估的5种经典模式,风险一灾害(RH)模式、压力释放(PAR)模式、政治经济模式、基于区域的综合脆弱性模式和恢复力模式,并指出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脆弱性评估应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指标体系和实际调查的灾损率曲线。从发展趋势来看,脆弱性研究正日益着重多领域合作、多对象细化和除指标体系外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从人类社会本身找出灾难根源,为灾害保险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

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认识天文因素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规律和特征;研究天文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以及天文因素影响和调制某些自然灾害的物理机制;研究并确定诱发触发自然灾害和影响其发展过程的主要天文因子;研究有关天文因子的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对其进行预测预报的方法和应用软件;利用高精度的天文仪器检测与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有关的信息及资料;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及重大灾害预测的研究;为相关学科的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提供天文学的信息和资料。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

重大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损失,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创伤。及时、有效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避免灾难给幸存者、遇难者家属、目击者、救援人员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损伤。灾害发生后,迅速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群体,是减少灾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减少“次生危害”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成立组织管理组、心理危机专家团队、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组、心理咨询组等,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干预。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自然灾害研究的核心。关于灾害风险的定义有很多种,且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学者倪长建给出灾害风险的定义被认为较为明确,即由灾害系统自身演化造成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在明确灾害风险定义的基础上,相关学者围绕灾害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各类灾害为研究对象,以灾害影响因素为基础,分析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的影响。二是研究变化环境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为灾害管理和灾害风险应对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单一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基于数学模型法评估灾害风险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受主观性以及数据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综合灾害、灾害链风险评估以及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由二十世纪影业制作的事件性科幻电影,该片由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执导,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艾米·罗森(Emmy Rossum)、莎拉·沃德(Sarah Ward)等主演,于2004年5月2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美国气候学家杰克·尼科尔森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但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使得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等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

《海啸奇迹》 (Lo imposible)是由J·A·巴亚纳(Juan Antonio Bayona)执导,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等主演的灾难片,于2012年10月11日在西班牙上映,该影片取材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时发生的一桩真实事件。讲述了玛莉雅和亨利带着三个儿子,一同前往泰国共度圣诞节佳节,不料就在圣诞节隔天,当这一家人在泳池旁享受着悠闲时光时,一股巨浪迎面袭来,他们不幸惨遭巨浪袭卷的故事。

无路可退》(Only the Brave)是由美国黑标传媒公司出品的传记灾难片,由约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执导,乔什·布洛林(Josh James Brolin)、迈尔斯·特勒(Miles Teller)、杰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和詹妮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主演,于2017年10年20日在美国上映,改编自美国“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的真实事迹。2013年6月,美国西部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为扑灭这场山火,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认证资格的地方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迅速前往灾区灭火。高温和风向突变让火势迅速蔓延,20名消防队员在救火过程中牺牲了19名。

学术作品

《自然灾害》由陈颙院士和史培军教授著作,于2007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专业水平精深,全书以简练的文字、翔实的案例、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地震灾害、海啸灾害、火山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气象灾害)的现实灾害场景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改变人类历史的自然灾害》是英国未来出版社历史类图书主编乔恩·怀特(Jon White)著作的,由张顺生、朱敬翻译成中文于2020年12月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度透视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遭受的一些重大灾难,从庞贝古城古国的毁灭、鼠疫的肆虐到飓风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与12·26印度洋地震的冲击,记录了人类社会在重大灾难面前如何齐心协力组织救援,以及科学家们如何竭尽全力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即将面临的灾难。

《自然灾害与生活》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士与博士、地理科学系教授帕特里克·李昂·艾博特(Patrick Leon Abbott)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讨论自然灾害的4大主要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球内部能流;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外部能流;引发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彗星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Natural Disasters.ScienceDirect.2023-11-03

自然灾害主要有哪几种?.贵州省财政厅.2023-10-31

自然灾害知多少?.中国气象局.2023-10-31

日常生活中的几种灾害及其防范措施.潍坊新闻网.2023-12-04

去年全球共发生321次较大自然灾害,欧洲因灾死亡人口最多 .新京报.2023-11-01

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致经济损失或达1940亿美元.环球市场播报.2023-11-03

国际减灾日,32年都有啥主题.四川省地震局.2023-10-31

防洪减灾的历史演变.学习时报.2023-12-26

International Strategy.sciencedirect.2023-12-26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12-03

江苏重点关注灾害性天气做好今冬明春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12-26

夏季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 .人民资讯.2023-12-26

秋季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中国气象局.2023-12-26

寒潮、霜冻、暴雪、冻雨防范常识.安徽省应急管理厅.2023-12-26

遇到山洪,如何防御?.中国水利.2023-12-26

邹亮:以系统思维应对自然灾害.中国城市规划网.2023-12-26

地震或引发次生灾害 多种灾害有因果.科普中国.2023-12-25

英报公布未来可能毁灭人类四大灾难(图).新浪科技.2023-12-25

英报公布未来可能毁灭人类四大灾难(图)(2).新浪科技.2023-12-25

俄媒盘点最可能毁灭人类的四大灾难 .新华社新媒体.2023-12-25

新华全媒+丨一分钟了解台风 .环球网.2023-12-25

台风灾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5

台风“泰利”致菲律宾1人死亡 4.7万人受灾.环球网.2023-12-25

干旱灾害的定义.OSGeo中国中心.2023-12-25

总台记者看世界|连年高温干旱致水库干涸 南欧森林山火凶猛肆虐、持续蔓延.央广网.2023-12-25

洪涝.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023-12-25

「图集」洪水围城:河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54万人受灾.界面新闻.2023-12-25

风暴潮.国家海洋局网站.2023-12-25

防灾减灾周|科普一分钟:什么是风暴潮?.海南省应急管理厅.2023-12-25

风暴潮——搅动全球的灾害.海洋大学堂.2023-06-01

重要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2023-06-01

世界海啸意识日|记住关于海啸的这些小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新华网.2023-07-11

海啸.浙江海洋预报.2023-07-10

科普|什么是赤潮?.上观新闻.2023-12-25

什么是赤潮?.科学导报.2023-12-25

3.赤潮灾害.国家海洋局.2023-12-25

洪水灾害.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2023-12-03

防汛抢险技术资料.上杭县人民政府.2023-12-25

公众防汛防台抗旱知识读本《防洪涝篇》.湖州市水利局.2023-12-25

什么是融雪性洪水?.中国气象报社.2023-12-25

新疆和田突发融雪性洪水,消防成功救援多名被困人员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12-25

水文知识.宿迁市人民政府.2023-12-25

【灾害回眸】“75•8”河南板桥水库决堤事件真相.上海国防动员.2023-12-25

什么是崩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3-12-25

崩塌.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023-12-25

地灾防治科普 | 常见地质灾害——滑坡.巴中自然资源和规划 .2023-12-25

这些滑坡知识你知道吗? .人民资讯.2023-12-25

陕西山阳山体滑坡遇难失踪人员亲属血样采集完成.西安晚报.2023-12-25

陕西山阳特大山体滑坡调查结果出炉:系特大型自然灾害 8人被问责.新华社.2023-12-25

泥石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023-12-25

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云南防震减灾网.2023-12-03

卫星图看地震次生灾害:公路、桥梁被掩埋,或与沙土液化有关.潇湘晨报.2023-12-25

地震.安徽省地质调查院.2023-12-25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5

防震知识: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新华社.2023-12-25

百年瞬间丨唐山大地震 .环球网.2023-12-25

农作物病虫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5

吉林四平千余亩农作物遭虫灾.新华社.2023-12-25

共和县农区鼠害防控技术.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12-25

内蒙古阿尔山:25万亩森林发生病虫害.新华网.2023-12-25

一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西昌“3·30”森林火灾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央视网.2023-12-25

2022年度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2023-11-01

2021年度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11-03

最新研究揭示:坦博拉火山喷发使高寒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期超12年.光明网.2023-11-03

躺着也中枪!南美洲智利地震,远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却遭遇海啸! .北京科学中心.2023-11-03

部分飓风和台风的袭击情况.《北京青年报》.2023-11-03

国际减灾日.阳泉人民防空办公室.2023-08-03

安全科普|第33个国际减灾日来了! .青海普法.2023-10-31

主题定了!.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3-10-31

我作家起诉福克斯公司电影《后天》侵权案开庭.央视网.2023-11-03

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豆瓣电影.2023-11-03

海啸奇迹 Lo imposible (2012).豆瓣电影.2023-07-11

公益放映影片推荐:《勇往直前》.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2023-11-03

勇往直前 Only the Brave (2017).豆瓣电影.2023-11-03

高口碑灾难片《勇往直前》今上映 改编自真实事件.羊城晚报.2023-11-03

自然灾害.豆瓣读书.2023-11-03

改变人类历史的自然灾害.豆瓣读书.2023-11-03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豆瓣读书.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