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希伯来语:Ivri,英语:Hebrew),根据希伯来圣经(即旧约)记载,主要用来称呼从亚伯拉罕到摩西时期(约公元前十八世纪末期到公元前十三世纪上半叶)自两河流域迁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的古犹太人(也称古以色列人)。
希伯来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为西亚闪米特人(闪族人)后裔。希伯来人在其始祖亚伯拉罕率领下自两河流域迁入迦南,原居民迦南人称其为“希伯来人”,意为“大河那边的人”。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因大旱而从迦南逃到埃及的希伯来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奴役和迫害,在部落领袖摩西的带领下出离埃及,经西奈半岛南下。摩西死后其继承人约书亚继续带领希伯来人重返迦南,在统一迦南之后,希伯来民族分成了十二个支系部落,再逐步形成了北方以色列和南方犹太两大部落联盟。公元前1028年,随着对抗外敌的需要,扫罗王成为希伯来民族第一个国王,建立了以色列——犹大王国,定都基比亚。扫罗死后,犹大支派首领大卫在人民和长老支持下称王,率领希伯来人战胜了非利士人的入侵,定都耶路撒冷。大卫之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继承发展了王国版图,他统治期间重视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划分行政区、大兴土木建筑、营造了耶路撒冷锡安山上圣殿并与埃及法老结盟,成为希伯来民族的鼎盛时期。所罗门王死后,王国分裂为南国犹大与以色列王国。至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人民被掳去亚述各地生活,造成其民族史上第一次大流散。犹大王国曾先后被亚述人和埃及人统治。公元前586年,犹大都城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犹大国灭亡,圣殿被毁,大批人民被俘虏到巴比伦尼亚,造成第二次民族大流散。这一时期,犹太教的思想体系逐渐形成,该民族开始以犹太人自称。从公元前四世纪上半叶到公元二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又先后被希腊和罗马两大帝国所统治。公元135年,犹太人最后一次起义宣告失败,被从耶路撒冷驱逐,流落至世界各地。1948年5月,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犹太人国家。
希伯来人对于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立了单一神教犹太教,教义的核心是《旧约圣经》,强调一个无上的雅威,并通过宗教仪式和节日来庆祝和纪念上帝的神迹;希伯来人创造了希伯来语,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圣经》《塔木德》等,对世界文学和思想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经济和律法方面,希伯来人很早就开始从事商品贸易活动,被称为“天生的商人”。同时希伯来人也因其信仰的宗教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律法。希伯来人在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与其他文化和民族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吸取了各种知识和经验,其历史和文化在世界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民族称谓
据《旧约·创世记》记载,他拉的后代遵照雅威的命令走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吾珥,迁往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他拉家族从迦勒底的吾珥出发,渡过幼发拉底河西行,经过长途辗转,到达上帝所应许给他们的“迦南美地”。这里的原住民迦南人贬称这批迁入者是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即“越河者”。“越河者”迦南语读音为“希伯来”(Iberi相当英语Hebrew)。希伯来,也随之译自英语Hebrew,在犹太语中意为“渡过”,“大河那边的人”,后来演变成该民族的名称,即以后生长强大起来的“希伯来”民族。
历史沿革
民族起源
按照《旧约·创世记》记载,雅威创造了世间万物,其中亚当和夏娃被视为是人类的始祖,他们的后代繁衍不断,其中也不乏行为败坏、作恶之人。上帝恼怒世人的奸诈,决定用洪水毁灭世上的一切罪恶。他让义人诺亚造方舟,挑选出能够配对的生灵上方舟躲避洪水,在灾难之后重造世界。大水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平静,即“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有三个儿子——闪、含、雅弗。诺亚喜爱闪,时常为闪祈祷祝福,闪的后代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闪族部落,成为当时中东地区最大的部落之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闪族的后裔。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年代里,在西亚美索不达美亚(两河流域)的南部(即今日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属于闪族的部落,族长名叫他拉,其家族住在吾珥墓(Ur)城(现名“穆卡亚尔小丘”),这座古城被现代的考古家证实早在公元前2500年,已是一座繁华的古代商业中心,该古城约在公元前1950年之后消亡,成为废墟。
民族变迁
族长时期
民族祖先——亚伯拉罕
他拉之长子名叫亚伯兰,亚伯兰的希伯来语原意为“尊贵之父”。在《旧约·创世记》中,雅威授命他要改名为亚怕拉罕(Abraham),含义“多国之父”,寓意表明这位西迁迦南的首领,以后将成为一个大民族和多个国家的父。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古代巴比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大约在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王(Hammurabi,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统治时期,亚伯拉罕带领族人从吾珥出发,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广阔的巴比伦平原,沿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道继续向西北方向迁移,经过城市哈兰后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来到迦南人居住的地区——迦南地,开始了半农半牧的生活。至今,犹太人奉亚伯拉罕为自己民族的最早祖先。同时,亚伯拉罕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祖先。
亚伯拉罕一百岁时得子以撒,以撒娶妻利百加,利百加生孪生子以扫和雅各。亚伯拉罕死后,以撒担任族长,继续信奉雅威,践行约定。以扫和雅各相处不睦,矛盾丛生,迫使弟弟雅各出逃到亚兰地的舅舅拉班家。雅各在拉班家放羊十数载,以劳动为代价,娶得两个表妹利亚与拉结为妻,利亚和拉结各带一名使女,雅各因此娶有两妻两妾,这两妻两妾先后共生了十二个儿子,按不同的生母排列为:利亚生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迹、西布伦;拉结生约瑟、便雅悯;拉结使女辟拉生但、拿弗他利;利亚使女悉帕生迦得、亚设。
当雅各在异乡兴旺发达之后,便思归故乡,在率领妻妾众儿和大队牲畜还乡途中,雅各改名“以色列”。“以色列”(Israel)为希伯来名词,是由“摔跤”(读作sarah)与“神”(读作El)两个词语组合而成,所以“以色列”一词的同义是“与神摔跤”。雅各十二个儿子以后繁衍成为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支派,希伯来民族从此亦称为“以色列”民族。
迁居埃及
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00年~1580年),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统治约有百年。“喜克索断”(Hyksos),埃及语意为“外来的统治者”,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包括以闪族人为主和其它复杂种族成份的人。这一股喜克索斯人从公元前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由埃及东北部侵入尼罗河流域,占领埃及北部并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统治势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喜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年间,统治的控制范围几达全部埃及,是为极盛时期。
《旧约·出埃及记》记载,雅各在众多儿子中偏爱约瑟,引起其他儿子们的嫉妒,约瑟受到迫害流落到埃及。约瑟生性聪慧,被由喜克索斯人担任的埃及法老任命为埃及国掌握大权的宰相。几年后,迦南地区发生大饥荒,迫使雅各和众子避荒来到富饶的埃及。雅各与约瑟父子相认,约瑟也与兄弟们摒弃前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希伯来人在埃及的势力日益壮大。而由于政治、经济与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统治者逐渐采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希伯来民族在埃及的发展,矛盾日益加深。
摩西时期
出离埃及
希伯来人在埃及经受了长期的奴役与迫害,在埃及新王国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约公元前1292~1225年在位)当政的年代更甚。这一时期,从希伯来民族利未支派中诞生了后来成为希伯来民族解放的领袖——摩西。希伯来族婴儿摩西在置于河边芦苇丛中的箱子里被埃及法老女儿发现并收养,取名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的。”摩西在埃及宫庭中长大,并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在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年在位)统治时期,摩西和兄弟亚伦带领群众与埃及法老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约在公元前1220年,摩西和哥哥亚伦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出离埃及。他们从埃及的兰塞起行,向巴勒斯坦进发,渡过“芦苇海”(通常译作“红海”,但不能认定就是现在的红海),沿现在的西奈半岛南下。埃及法老的追兵在希伯来人渡海之后,全部被淹死于海中。希伯来人渡海后进入今日的西奈半岛。
重返迦南
《旧约·民数记》记载,希伯来人进入西奈半岛后,摩西开始在西奈山传律法十诫(Decalogue),此后,希伯来人由西奈旷野北移到巴兰旷野,继又移驻寻的旷野,靠近迦南南部。但由于以东人的阻拦,不能顺利北进,便转向东面,北进通过摩押地,击败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最后抵达约但河东,与耶利哥隔河相望,准备进入迦南。摩西于120岁时死在摩押地,他在临终之前选中约书亚为继承人,继续向迦南挺进。《旧约·约书亚记》记载约书亚带领族人先经过外约旦,之后逐步占领撒玛利亚、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等地。希伯来人在米伦湖滨(今胡拉湖)战胜迦南名将夏琐王耶宾(King Jabin of Hazor),此后又在迦南平原战胜了其他一些部落,最终入主迦南,并将预表教会的会幕与预表主雅威的法柜(即约柜)安放于示罗城,该地成为当时希伯来人的主要圣地。
约书亚完成对迦南全地的占领之后,在他的主持下,对十二个支派进行了分地。十二支派中利未支派不分土地,约瑟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作为两个独立支派参加分配。土地段落分配的大致情况是: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派早在渡过约但河以前,已预定河东之地为业,即约但河东从南到北分别划归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派。其它九个半支派则分配约但河西岸的土地,由南到北的顺序分别为西缅、犹大、便雅悯(东半)、但(西半)、以法莲、玛拿西、以萨迦、西布伦、拿弗他利(东半)、亚设(西半)。约书亚居住于故乡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城(位于示剑西南、示罗西北),约在分配土地之后十二年左右,约书亚体衰老迈,最后一次在示剑召集以色列的族长、长老、审判官和官长们立下他的遗命,并与众百姓立约要永远事奉雅威。
士师时期
公元前十三世纪(约书亚死后)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希伯来王国建立前为士师时期,希伯来人初步完成对迦南的占领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各个支派所辖的地段内并不能完全驱赶或消灭剩余的迦南人,由混杂居住发展到互相同化,在宗教上互相影响。在这个时期内,希伯来各支派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团结合作以对付周围异族势力的入侵,各支派部落出现各自的领袖,这些支派的领袖被称为“士师”。“士师”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审判者”或“拯救者”,被视为是雅威所选定的融合了先知、军事统帅与部落酋长为一体的角色。这一时期形成了北方以色列和南方犹太两大部落联盟。
士师负有双重职责,平时管理民事,战时拯救百姓脱离外敌的骚扰与掳掠、压制。《旧约·士师记》中记载了十二位士师的事迹,按先后顺序为:俄陀聂、以笏、珊迦、底波拉、基甸、陀拉、珥、耶弗他、以比赞、以伦、押顿、参孙。十二士师中,大小士师各六位,大士师是: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这六位大士师的战迹遍及迦南本土东西南北的四面八方,各自为战。士师秉政时期,由于各支派间的组织相当松散,面对周围外敌和西南边疆强悍的非利士人的威胁和进攻,希伯来人希望团结一致的要求逐渐强烈。
统一王国时期
扫罗王
士师时代末期,约在公元前1028年,以法莲支派出身的士师和先知撒母耳从便雅悯支派中挑选了勇敢的青年扫罗,为他行膏油浇头的仪式,立他为全希伯来人的领袖,扫罗成为希伯来王国的第一代君王。从此希伯来众支派联合一致,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初期王国的重心在中部迦南,包括便雅悯、以法莲、玛拿西和部份河东基列地,都城建于便雅悯地的基比亚。扫罗在位十五年间的主要战绩有:击败河东基列雅比的亚王拿辖;与长子约拿单大败非利士人于密抹;在南部沙漠击败亚玛力人,生擒亚玛力王亚甲;在犹大地境内,凭借青年大卫的勇敢与甩石绝技,击杀非利士巨人歌利亚。但是最后在以萨边境内的以斯德伦平原,因未能制胜强悍的非利士人,扫罗和三个儿子同时阵亡。
大卫王
大卫是犹大支派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在一次与非利士巨人歌利亚的对战中, 以机弦甩石击杀巨人歌利亚,成为少年英雄。扫罗王为保住其王位和荣誉,开始对大卫进行迫害,大卫被迫四处寻求庇护,最终投奔于非利士人迦特王亚吉。大卫与其部众驻守南部边界城市洗革拉,并由此攻击亚玛力人和其他沙漠部落,俘获大量物资战利品以壮大自己的队伍。扫罗和三个儿子战死,使大卫得以结束多年的逃亡生活。扫罗虽对大卫背信弃义,但大卫始终尊崇扫罗为雅威的受膏者。大卫离开洗革拉来到犹大王国地南部的希伯仑,被拥立为犹大部落之王,又征服了北方的部落,各部落派长老去希伯伦为大卫加冕,大卫成为希伯来王国的第二代国王。
大卫在位期间(约公元前1013~973年),首先采取的行动是从耶布斯人手里攻取耶路撒冷要塞,定为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战略地位险要,海拔810米,高出死海平面达1200米,其东、南、西三面都有峡谷,北面与北方高地相连,地势易守难攻,具有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的条件。以色列人的宿敌非利士人在大卫立国之初,曾利用局势未稳,企图进行颠覆。大卫在耶路撒冷西南的利乏音谷两次挫败非利士人。之后,大卫以隆重的仪式将耶和华约柜迎进耶路撒冷,并着手筹划建造耶和华圣殿,使耶路撒成为全国的宗教中心。但由于大卫还有繁重的征讨任务,建造圣殿的计划未能落实。
大卫继续在军事上制服摩押、以东、亚玛力,北进亚兰,攻占大马士革城,设立防营据点后,最后彻底击败亚扪和亚兰联军,击杀亚兰将军朔法,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其王国疆域东面包括约但河东西,北至黎巴嫩山,延及叙利亚全境,西南降伏非利士人,延伸到埃及边界。大卫除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外,还进行国家机构和内政方面的建设,设立宰相、元帅、史官、书记、祭司长等等官职。传说大卫还拥有一面坚固的盾牌时刻保护着他免受敌人的伤害,这面盾牌上画有六芒星图案。所以,今天以色列的国旗和犹太教的标志就是六芒星,也被称之为大卫星。
所罗门王
大卫年纪老迈临近死亡之时,正式选立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所罗门登基,继承了父亲大卫的广阔土地版图:东北到幼发拉底河,东南至亚喀巴湾,西南延至非利士、埃及边界。所罗门王大力加强统治,在全国划分十二个行政区,增设各种官职,以便于行政统治和收取中央赋税。所罗门还加强首都耶路撒冷的防御建设,扩展耶路撒冷城墙,并在耶路撒冷之外建立米吉多、夏琐、基色等六座设防城邑。他还修建积货城、车辆库、战马场等。
所罗门时代,以埃拉特港为基地,发展海上贸易,希伯来人的贸易船队航行于红海、地中海,远达非洲、印度等地。所罗门完成了父亲大卫未能完成的建殿大业,据载建造圣殿费时七年。此座圣殿后世称之为“第一圣殿”。此外,所罗门又建造华丽的王宫和其它建筑群,包括法老女儿宫、利巴嫩林宫、圆柱长廊、宝座厅等。所罗门王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交往关系,他与埃及法老结亲并使四方邻国慕名前来拜、访问。如希巴女王(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今也门国)也率大批官员前来访问。所罗门王统治的四十年,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成就,比父亲大卫在位时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成为希伯来民族统一王国存在年代中的鼎盛时代。
分裂时期
南北分裂
希伯来人建立的王国,在南北在地理与社会的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南方犹大高原比较闭塞,社会风气保守;北方则处于埃及与叙利亚和东方世界的交通要道,社会比较开放。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的差异,加速了南北方政治上的分离,支派的关系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南派称“犹大”,北派称“以色列”。所罗门王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和维持宫庭奢侈生活造成百姓负担加重,由于所罗门对南方支派的偏袒政策,沉重的负担主要落在北方众支派百姓的身上。同时,所罗门晚年大量引进异族宗教,为她们建造异教神庙,如西顿人的女神亚他录、亚扪人的神米勒公、摩押人的神基抹等,这些行动引起先知的严厉谴责。
所罗门王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未经推举直接承继王位。他来到北方的示剑,目的在于进行安抚和稳定局势以确立其王权地位。这时北方支派以耶罗波安为首向新王罗波安提出减轻赋税与劳役负担的要求,遭到罗波安拒绝,触发矛盾激化。罗波安掌管劳役的官吏被北方愤怒的群众打死。北方众支派拥立耶罗波安为以色列王国的王。约公元前930年,希伯来民族建立的统一王国正式分裂为犹大王国(希伯来语:מלכות יהודה,约公元前930~586年)与北国以色列(希伯来语:מלכות ישראל,Yisrāʼēl,约公元前930~722年)。分国之后,北国以色列处于较优越地位,其土地面积大、人口多,又处于埃及与东方的通商要道,具有与外国发展通商贸易的有利条件。南国犹大则地处高原贫瘠山区,远离东西商业通道,交通不方便,条件远不如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王国
政权动荡
北国以色列曾兴盛一时,但国家内部极不稳定,弑君篡位屡屡发生。北国经历了十九王统治,但分属九个不同的统系,有的篡位的王在位不满一个月,甚至有当王数日就被推翻或被刺杀。北国以色列的第一个王耶罗波安(约公元前933~912年在位),他为巩固南北两国政治上的分离,在宗教上采取一些措施:在北国南部的伯特利和北部边界的但设立两个圣所,铸造两个金牛犊安放其间,并单独规定节期,立凡民为祭司,阻止北国百姓到耶路撒冷献祭,以巩固北国以色列政治上的安定。
南北国分裂初期,彼此间有较强烈的敌视情绪,并爆发长期的战争。耶罗波安一度由示剑迁都至河东的毗努伊勒,以后又移到示剑以北的得撒(Tirzah),作为北国初期的首都,一直到暗利为王时,才正式建都撒玛利亚。耶罗波安死后,儿子拿答继位,约只一年,就被以萨迦支派的巴沙杀害,从此开始北国初期频繁的篡权斗争:巴沙剿灭耶罗波安全家族,巴沙死后,传子以拉,部下心利刺杀以拉,并消灭了巴沙家族。元帅暗利率兵围困首都得撒,心利在宫中自焚。
暗利——亚哈王朝
暗利上台后,建立了北国以色列第一个较稳固的暗利——亚哈王朝。暗利在位十二年,在得撒作王六年后,在撒玛利亚山上建造撒玛利亚城,建为首都。以后撒玛利亚一直是以色列王国的首都。继承暗利的是他的儿子亚哈。亚哈统治期间国势兴盛,曾臣服河东的摩押,两次击败北方的强敌亚兰王便哈达,与推罗、西顿结成防御合作与发展贸易的友好关系。为加强友好联盟关系,亚哈王娶西顿王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国内方面,亚哈王财富增加,就在撒玛利亚城为自己修造象牙宫,兴建城邑,对百姓则巧取豪夺,过着奢侈生活。
亚哈王晚年,北方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公元前860—825年在位)对巴勒斯坦的威胁加剧。亚哈王乃与大马士革的亚兰联盟,共抗亚述入侵。公元前854年,在亚兰境内奥伦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区爆发大战。据亚述碑刻记载,这场大战,北国亚哈出动战车二千辆,步兵一万人,亚兰参战步兵一万二千人,马队一千二百,连同其他介人的小国在内,联军数目超过五万人以上。据载战场上死亡二万人以上,甚至奥伦梯河的河水为尸体所堵塞,河水断流。嘎嘎大战的结局是两败俱伤,两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这场大战暂时阻止了亚述帝国对巴勒斯坦的入侵。
嘎嘎大战结束,北国亚哈和亚兰的联盟也结束。亚哈王想向亚兰索回暗利时代被亚兰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绝。于是转向寻求南国犹大王约沙法的帮助,这时南北两国关系良好,甚至缔结姻缘:亚哈王把女儿亚他利雅嫁给南国犹大约沙法王的儿子约兰,共同举兵征伐亚兰。结果亚哈王死于乱箭之中,犹大王约沙法侥幸逃命。
耶户王朝
北国暗利——亚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亚哈谢(公元前854~853年在位)和兄弟约兰(公元前853~842年在位),这个王朝结束后,代之而起的是耶户王朝,耶户本是北国约兰王部下将军。这时南北国仍保持联盟关系,北国约兰和南国亚哈谢联合与亚兰王哈薛交战,约兰在战斗中负伤,南国亚哈谢前来慰问。此时,先知以利沙遣人鼓动约兰的将军耶户发动政变,耶户率兵众到耶斯列擒拿南国王亚哈谢与北国王约兰,两王先后被追杀。此时,亚哈王的妻子耶洗别预知末日来临,她称耶户弑君篡位,激怒了耶户,被摔死。接着,耶户血洗屠杀在撒玛利亚的亚哈家族和犹大王亚哈谢的家族,并用计诱杀在巴力庙敬拜巴力的人和祭司,毁坏巴力柱像,拆毁巴力神庙,改为厕所。至此,耶户建立了北国以色列第二个时间最长的王朝,持续达九十九年,经历耶户、约哈斯、约阿施、耶罗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五个王的统治,这个王朝称为耶户王朝。
耶户以武力镇压和大批屠杀的手段巩固他的统治,但国内的暂时安定并不能免除外部的威胁。公元前842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再次越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巴勒斯坦。耶户王以大量从民间搜刮来的财宝作为贡物献给亚述王,以换取和平。耶户死后,其子约哈斯(公元前816~800年在位)继位,国势不振,屡受亚兰欺凌。到约哈斯之子约阿施时,曾三次攻击亚兰,收回约哈斯时代失去的土地。公元前785~746年间,亚述连续由三个弱王当政,国势下降,减少对外征讨。北国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85~745年在位),登基为王,他利用亚兰、亚述两敌国衰弱的时机,大力收复失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耶罗波安二世还东征摩押,南部疆域扩展到死海之间,统治了北国以色列所曾达到的最大疆域。北国由于外患暂时消除,国内经济也得以走向繁荣,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更加明显,道德约束力不再,公平与公义也不为人所重视。耶罗波安二世死后,儿子撒迦利雅继位,只六个月就被雅比的儿子沙龙所弑杀篡位,至此维持将近一百年的耶户王朝宣告结束。
北国灭亡
耶户王朝结束之后,以色列国又再度陷入争夺篡权的纷乱局面,最后的二十二年间发生四次弑君篡权的王位争夺。沙龙弑君耶户王朝末代王撒迦利雅,但一个月后就被米拿现所杀,米拿现以财宝投靠亚述,暂时维持残局。米拿现死后,他的儿子比加辖继位也不过二年,就被部将比加刺杀。比加反亚述,又被亲近亚述的何细亚所击杀。何细亚作为亚述的傀儡,成为以色列王国灭亡之前的末代王。公元前十世纪开始,亚述再度强盛。到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亚述开始重新向外征讨扩张。从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Ⅲ,亦译“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公元前745~727年在位)上台,到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公元前727~722年在位)和撒珥根二世(Sargon Ⅱ,亦译“萨尔贡”,公元前722~705年在位),他们都是镇压北国以色列,并最后灭亡以色列的亚述帝国统治者。
亚述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前的对外征讨,采取的是大量掳掠财富,大批屠杀俘虏的政策。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于是改变杀戮俘虏的办法,采取将俘虏变为奴隶劳动力的政策。例如征服亚兰后,将大批亚兰居民掳去吉珥;之后侵入北国北部地区,将居民掳去亚述,并分散在亚述的不同地区。为填补真空,又另从外地移民到以色列地,采取不同种族的居民混居的方式,以达到防止居民叛乱的作用。公元前727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去,以色列末代王何细亚想凭借邻近埃及王梭(So)的力量,摆脱亚述的控制,结果失败。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继承者撒缦以色五世入侵,何细亚被掳走后,亚述军队继续围困撒玛利亚,撒玛利亚军民艰苦抗御达三年之久,直至撒缦以色五世死去。继任者撒珥根二世继位,一举攻陷撒玛利亚城,将大批以色列居民掳去亚述各地。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宣告灭亡。
撒珥根二世掳走以色列民去亚述,又将外地的异族居民移入以色列地。这些异族人带来异族的宗教、文化与习俗,久而久之,渐渐与留下的以色列人混杂通婚,于是产生了众多混血的后代。撒玛利亚为北国主要代表,因此这些人被称为“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为正统犹太人所鄙视,互相不来往。至于其他被掳到亚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则逐渐被当地的异族所同化,逐渐在历史上宣告消失,不复以单独的种族存在于世,这就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所谓的“丢失的十个支派”(The Lost Ten Tribes),即第一次大流散。
犹大王国
诸王更迭
犹大国由于地区较闭塞保守,与外界接触较少,国家比较稳定。南国犹大第一个王罗波安(约公元前933~917年在位),在位期间与北国发生持续的战争。此外,罗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古埃及历代法老谢寿恩克一世(Sheshonk I,公元前945~924年在位)入侵犹大,劫掠耶路撒冷,夺走圣殿的金器财宝。罗波安死后,子亚比央继位,在位二年,又传给儿子亚撒。由于遭受北国的攻击,亚撒以重金求助于大马士革的亚兰王便哈达,便哈达出兵攻击北国,借以解救南国之危,但从此亚兰国势力被引进犹大,成为以后犹大长期的威胁。
北国以色列亡国之后,犹大王国继续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在公元前843年,第九任君主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篡位,实行了六年的女王专政。亚他利雅原是北国亚哈王的女儿,亚哈王为发展和南国的友好关系,把女儿嫁给南国约沙法王的儿子约兰,生了儿子亚哈谢。当以色列王国耶户造反时,亚哈谢和北国另一个也名为约兰的王同死于耶户王手下,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篡夺王位,成为犹大国诸王中唯一不属于犹大支派、大卫统系的女王统治。但为时不过六年,群众在祭司耶何耶大的策动组织下,杀了亚他利雅,仍拥立幸免于难的亚哈谢七岁的儿子约阿施(公元前837~798年在位)为犹大王,又恢复原来犹大支派的系统。约阿施后被部下刺杀,儿子亚玛谢继位,后被叛党杀于外地,众民拥立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公元前780~740年在位)为王,亚撒利雅即乌西雅王。
乌西雅王
乌西雅王在位四十年之久,他扩展了犹大国家统治的疆域,西面压缩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狭长的地带,东面臣服河东的亚扪人,南边扩展到与埃及接壤的边界。乌西雅王还收复了亚喀巴湾的唯一港口埃拉特港口(亦名以禄或以拉他)并加以建设,使犹大国控制了一个海外通航的优良港口。乌西雅王还注意国防建设,增强耶路撒冷的防卫能力。他在国家的南部边陲,兴建坚固的防卫据点。此外,乌西雅王重视农业和畜牧业以及水利的建设,他自己喜悦农事,养了很多牲畜,为解决水源,挖了许多井。先知以赛亚和乌西雅王有很亲密的关系,据传以赛亚先知的父亲亚摩斯和乌西雅王的父亲亚玛谢王是兄弟,所以以赛亚和乌西雅王是堂兄弟的关系,以赛亚先知还亲手记录了乌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为。
希西家王
乌西雅王死后,儿子约但只在位五年,传给亚哈斯王。亚哈斯王采取彻底亲近亚述的方针,他大兴亚述宗教之风,亲自到大马士革临摹亚述神庙祭坛的样式与规模,把工程图带回耶路撒冷王国进行仿建。亚哈斯王亲亚述的路线受到先知以赛亚的严厉谴责。亚哈斯死后,儿子希西家继位,当政期间(公元前720~692年在位),国中出现亲亚述派和亲埃及派两个集团。亲埃及派的认为埃及是近邻,对发展经济与贸易有利,靠拢埃及比投靠亚述更有实际利益,这一派主张削减对亚述的纳贡。希西家王偏向靠拢埃及,但为维护国家的独立,表面地持中立态度。这时先知以赛亚态度明朗,他忠告希西家王不要倒向埃及。
公元前705年,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在一次与臣属小国小规模的战役中意外死亡,儿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公元前705~681年在位)继位。西拿基立不满犹大王国不执行亲亚述的路线,兴兵问罪,希西家虽尽力以财宝进献西拿基立,仍未能奏效。西拿基立大军攻取犹大四十六座城池,掠获战利品无数。但随后因为西拿基立的围城军队在耶路撒冷城外突然大批死亡,使得西拿基立不得不仓皇撤退。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认为,是由于亚述军营中发生了老鼠疫病(即鼠疫)。
约西亚王
亚述西拿基立王死后,其子阿萨尔哈东(Esarhaddon,公元前681~668年在位)继位。以撒哈顿对巴勒斯坦诸小国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而以其全力对付埃及。公元前673年,经过几次战役,攻占埃及孟菲斯城,完成对西亚地区和埃及的控制。犹大王国接续希西家的是玛拿西王(公元前692~638年在位),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期间,始终臣服于亚述。他效法祖父亚哈斯,继续引进亚述的宗教规章、礼仪,兴建异教邱坛。
亚述王以撒哈顿之后,亚述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是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26年在位),旧约中名为“亚斯耶巴”。在他在位期间,玛拿西王曾有试图叛离,亚述王把他俘走,后来得到宽大释放,重新回到耶路撒冷王国。玛拿西王被赦免后,他先后在耶路撒冷作王长达五十五年。玛拿西死后,其子亚们继位,只一年被杀,群众立他的儿子约西亚为王(公元前638~608年在位)。公元前621年,约西亚王授意修理耶路撒冷的圣殿,在修理进行过程中,大祭司希勒家报告从圣殿中发现了一部《律法书》,这部《律法书》也称为《约书》。约西亚王下令以律法书所记的内容为准绳,发起一场革新宗教的运动,从上到下,大力清除一切异教神像以及一切异教习俗和礼仪,采取拆毁、敲碎、焚烧扬灰的手段,使举国上下宗教面貌焕然一新。公元前608年,约西亚王在一次与埃及法老尼哥的军事纠葛中意外阵亡。
南国灭亡
公元前626年,亚述王亚述亚述巴尼拔死去,亚述帝国开始走向衰亡。这一年闪族边勒底人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公元前626~604年在位)占领亚述的南部领土,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开始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攻占亚述首都尼尼微城。公元前605年,埃及法老尼哥进兵西亚,占领幼发拉底河畔的卡尔赫米什(Carchemish,亦译迹基米施),直接与新巴比伦发生正面冲突。此次大战,埃及会同残存的亚述军队参战。埃及、亚述联军被新巴比伦彻底击败,埃及残军撤回埃及,而亚述帝国至此(公元前605年)宣告灭亡。
亚述灭亡之后,犹大国仍暂时处于埃及控制之下。公元前608年,约西亚王死后,儿子约哈斯曾继位三个月,后被埃及法老尼哥废黜,立约西亚的另一个儿子约雅敬(公元前608~597年在位)为王。约雅敬初期顺服投降埃及,缴纳贡银,但此时新兴的新巴比伦王国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Ⅱ,公元前604~562年在位)已经上台,他逐步在西亚地区取代了埃及的势力范围,并从埃及手中夺取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因此犹大约雅敬王被迫转而臣服尼布甲尼撒。
此后,约雅敬王因忠于埃及反叛新巴比伦的行为,导致尼布甲尼撒进攻犹大,围城之中,约雅敬王猝死,儿子约雅斤王继位。公元前597年,面临强敌围城,约雅斤率臣仆、首领出城投降巴比伦王。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洗劫了耶路撒冷王国王宫与圣殿的财富,并将约雅斤王和其家族,宫庭上层人士、官兵和技术人员等一万多人作为战争俘虏掳到巴比伦。事件之后,尼布甲尼撒立约雅斤的叔父西底家为犹大国看守的王。公元前588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再度出兵围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奋起抵抗。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城陷落,西底家王弃城逃跑,在耶利哥附近被巴比伦追兵捕获,被带到巴比伦王之前受审,众子在他眼前被杀,西底家王被剜去眼睛,带去首都巴比伦尼亚。巴比伦的军兵再次掠走圣殿财宝器物,放火焚烧圣殿、王宫、民房、拆毁耶路撒冷王国的城墙,将城中居民,除留下些最贫穷的人外,都尽数掳到巴比伦尼亚,这是其民族史上第二次大流散,南国犹大灭亡。
被掳时期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亡于新巴比伦,耶路撒冷城、所罗门圣殿被毁,国中的精英与上层人士被掳去巴比伦异邦,史称“巴比伦囚虏”时期,这个时期持续近半个世纪。公元前538年,波斯古列王(Cyrus,公元前590~529年在位,亦称居鲁士王)兴起,释放犹大被掳的人归回巴勒斯坦。公元前586~538年,这一段时间也被称为被掳时期(The Exilic Period)。
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大人
耶路撒冷王国城被攻破,犹大国家灭亡,巴比伦征服者将犹大国的官员、上层人士、技术人员掳去巴比伦,剩下的一部份贫穷老弱,留下看守田园,另外还有一部份流亡于邻邦埃及,接着流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地。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大人属于国家中的上层分子、工匠、技工、手艺人等,闻名的以西结先知也在被掳的人群中。新巴比伦王对待犹大俘虏相对宽容,犹大人仍可以聚居一地,享有一定的自由,并保留相当程度的民族习俗与特点。被掳之民在巴比伦都有众多的大小民族聚居点。这种聚居点成为他们生活与崇拜既分散又相对集居的中心。
随着岁月推移,被掳之民逐渐适应巴比伦异乡的生活,他们从事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商业、手工业、农业等,以后也有少数人在巴比伦上层社会中得到较高的位置。在宗教生活上,巴比伦异乡没有雅威的圣殿,所以每逢犹太节日,在他们各民族聚居点,人们聚集一处,彼此安慰,互相劝勉,回忆先知早日的教训和预言。这种聚会形式和内容,逐渐成为犹太教后来犹太会堂(synagogue)的起源,发展为以后犹太教的正规崇拜形式与组织。
留守巴勒斯坦的犹大人
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灭亡犹大王国后,留下了老弱和贫困穷人,他们管理残破葡萄园与耕种土地,耶路撒冷王国呈现一片破败景象。旧约《耶利米哀歌》是仅有反映犹大国灭亡,耶路撒冷被毁时情景的诗章,记录了当年耶路撒冷毁灭后的状况,这种景象到以后若干年代后才渐渐改变。同时,巴勒斯坦周围的民族,包括亚扪人、摩押人、以东人等逐渐迁移进来,以填补被掳居民的真空。异族人的迁居,多民族混居现象,日久不可避免逐渐产生血统的混合,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波斯时期,在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的年代,犹大地已出现有不会讲犹大语言的新生后代。
流散到埃及、非洲的犹大人
巴勒斯坦毗邻埃及,犹大王国又曾长期处于埃及控制之下,在犹大亡国后,一些亲埃及的犹大人逃亡到埃及去。他们在埃及建立聚居点,并受到埃及较宽容的庇护,能保留他们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和习俗,甚至建立聚会用的圣所。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占领耶路撒冷后,曾释放先知耶利米,许可他自由选择,或去巴比伦或留在耶路撒冷。这时巴比伦王立犹大本族人基大利为省长,管理这片已经遭毁灭的土地和剩余下来的一些人。不久基大利被少数潜伏下来的王室贵胄所刺杀,拥护基大利省长的约哈难派系展开追捕,这些人东逃亚扪境内,先知耶利米和书记巴录等被裹挟进入埃及。另有相当一部分人也追随逃亡到非洲一带。
波斯统治时期
新巴比伦的灭亡与波斯帝国的兴起
在巴比伦期间,犹大人开始编和整理圣经经文,保留和传承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他们开始使用“Yehudim”这个源于他们曾居住的犹大地区的词来描述自己。犹大人在流散的过程中建立了犹太教的教义和法规,奠定了后来犹太教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流散对希伯来人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伯来人逐渐演变为以犹太人身份为核心的群体。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在位)是新巴比伦最后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他死后,国家迅速走向衰落,六年之中三易国王。公元前555年,巴比伦的祭司和贵族拥立那波尼德斯(Nabonidus,公元前555~538年在位)为巴比伦王。拿波尼度被拥立接任巴比伦王时,波斯人古列(Cyrus,公元前590~529年在位,通译居鲁士)在伊朗高原南部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即玛代)统治,经过数年战争,于公元前550年消灭米底国,以后陆续进兵小亚细亚半岛和两河流域。公元前539年,围困巴比伦城,城内祭司贵族和商人打开城门迎接古列王,巴比伦帝国至此宣告灭亡,波斯帝国兴起。
波斯古列王在其建立帝国的征战中采取了不同于亚述、巴比伦的政策。他对被征服者不关不杀,并加以安抚,例如巴比伦末王那波尼德斯在巴比伦城陷落后,就受到古列王的宽容优待。古列王对各地神庙和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也采取尊重保护的政策。他在南征北战中,何处有俘虏,就在何处宣布释放,他还释放巴比伦帝国时代的俘虏,让他们归回本土,重建原来的家园,恢复固有的宗教习俗和生活方式。公元前538年,古列王下诏书优先释放约半个世纪前巴比伦王从巴勒斯坦掳来的犹大王国人回归祖国,重建耶路撒冷王国和圣殿。古列王下诏释放犹大被掳之民、使他们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诏书,赢得了被掳犹大人的欢心与拥戴。
重修圣殿
古列王鼓励暂时不能归回者给归回的同胞经济上的支援。从犹大被掳到归回这段时间,很多人已习惯于巴比伦的生活,新生的一代对巴勒斯坦并不熟悉。首批归回领导领袖有所罗巴伯与耶书亚,所罗巴伯是犹大王室后代,而耶书亚代表宗教的祭司阶层。首批归回的人数约五万人,分属犹大、便雅悯和利未支派,而以犹大支派居多数。公元前537年,首批被掳之民到达耶路撒冷王国,着手开始了圣殿的修建工作。修建的进程中,住在耶路撒冷、已成为混血种族的撒玛利亚人也要求参与修建圣殿的工作,被拒绝后,撒玛利亚人和其它族人多方阻挠修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修殿工作被迫停止。到了大利乌王上台执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20年),修建工作重新开始。
公元前516年,圣殿修建完成。为有别于所罗门时代修建的圣殿,这座圣殿也称“第二圣殿”,后世也有称它为“所罗巴伯圣殿”的。归回的犹大王国人并不再建立以往独立的国家,从波斯大利乌王以下,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仍由大祭司作为宗教领袖进行管理,形成一种等级祭司制的神权政体,政治、外交与经济仍紧紧掌握在波斯政权所委派的官吏手中。此时,犹大人开始使用“Yehudim”,即犹太人来描述他们的民族身份,希伯来人古代历史告一段落。
后续发展
希腊统治期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Ⅲ The Great,公元前336~323年在位)继位,开始进攻波斯。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大军。公元前332年下半年,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巴勒斯坦进入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受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影响,致力传播希腊文化。他死后,其将军托勒密一世建立的托勒密王朝统治犹大地区。其间,犹太文化逐渐吸收了希腊文化的基本元素,犹太人开始使“Judeans”来描述自己,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Judea”。
公元前198年,塞琉西帝国的安条克四世打败托勒密王朝,控制了巴勒斯坦。塞琉古王朝推行希腊化政策,禁止信仰犹太教,禁止行割礼,违反者处以绞刑或钉死在十字架上。公元前166年,犹太人犹大玛喀比发起了“玛喀比起义”以反抗当局的宗教压制政策。犹大玛喀比收复了耶路撒冷。公元前160年,犹大玛喀比的兄弟约拿单·亚腓斯(Jonathan Apphus,公元前161~143年在位)和西蒙·太西(Simon Thassi,公元前143~135年在位)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蒙尼王朝(公元前142~前63年),又称“玛喀比王国”,犹太民族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玛喀比王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犹太教祭司享有较大的权力。
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前63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犹大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公元前40年,大希律王(Herod,公元前37~4年在位)正式统治犹太人,成为犹地亚(罗马征服后对犹大的拉丁文拼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独裁专制的希律开疆拓土,引进希腊的建筑风格,耶路撒冷因其壮丽辉煌号称“希律的都城”。公元前4年大希律死后,犹地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犹太民族产生分化,部分攀附罗马权贵的祭司阶层压迫犹太民众,犹太人起义不断。公元66年,犹太战争爆发,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大批犹太人被屠杀。耶路撒冷被攻破后,九百多名犹太人退守马萨达要塞。公元73年4月15日,他们集体自杀。公元132~135年,犹太人再次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抗议罗马皇帝哈德良禁止割礼和放弃重修圣殿。罗马人镇压起义后实行焦土政策,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此后,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的历史宣告结束。
民族流散
犹太人结束从祖先开始的在巴勒斯坦的历史,进入长达约一千八百年的民族大流散时期。“流散犹太人”(英语专称Diaspora),所指的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散居在巴勒斯坦本土之外的所有犹太人的总称。从巴勒斯坦出走以后,犹太人先是流散到邻近的西亚地区,继而逐渐向外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大约从十世纪开始,西欧地区成为犹太民族历史演变的主要场所。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中,犹太人自成一体地聚居在被称为“隔都”的特定区域内,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十三世纪,在西班牙发生的反犹排犹浪潮迅速波及西欧其他地区,英、法、德等国相继以各种罪名诬陷犹太人,并对不愿改宗的犹太人施以各种酷刑。严峻的形势迫使犹太人大批逃离西欧,开始向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及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北非、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流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地区出现了种族性的反犹太主义,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帝国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其不得不再次大批向外逃亡。在漫长的大流散过程中,犹太人在世界不同地区形成了众多的犹太文化中心,如埃及犹太中心、巴比伦犹太中心、伊斯兰世界的犹太文化圈、西欧犹太中心、北非和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中心、东欧犹太中心、美洲犹太中心。
人口分布
希伯来人原是闪族的一支,而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生活方式上属于游牧民族方式,其最大特点是人口流动性。希伯来人曾数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中东新月形肥沃地带。在希伯来社会,人口的流动性远大于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希伯来人的活动范围很大,从西亚到北非,从幼发拉底河到尼罗河,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尼罗河三角洲,历经人口膨胀与衰落的循环。以色列学者埃利·巴尔纳认为,在希伯来社会时期,其人口在迁居埃及后(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3世纪)和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巩固期(公元前10世纪)分别得到迅速发展;从北国以色列宣告灭亡(公元前722年)和犹大王国灭亡(公元前586年)、大量人口先后被掳到亚述各地及巴比伦尼亚后,进入流散衰落;至近现代(公元17世纪——公元20世纪),犹太社会挣脱中世纪的法规限制,又再次打破人口停滞的时期。
在两次犹太战争和历次的起义中,犹太人至少被屠杀一百五十万人以上,剩余幸存的犹太人被迫逃出巴勒斯坦而向世界各地流散。十九世纪种族性反犹太主义在欧洲地区出现后,有二百五十万犹太人离开东欧,其中绝大多数犹太人涌入了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国,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犹太社团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六百万欧洲犹太人遭纳粹德国杀害。1948年5月,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成为现今世界上唯一的犹太人国家,八百六十多万总人口中(2017年),犹太人约有六百四十五万人,其它为阿拉伯人等。
语言文字
希伯来语是希伯来人创造,并最早使用的语言,由该语言发展而成的文字称为希伯来文。希伯来语属于塞姆语系,是希伯来人在参考腓尼基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文字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希伯来字母是迦南字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希伯来文只有22个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通常使用3个辅音字母构成动词的词根,以这些词根为基础,按照严格的规则插入元音,添加前缀或者后缀衍生出不同的词。在组成文字时,读者要根据自己对句式的理解,加入元音来发声。其次,希伯来字母与其他拼音文字字母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每个字母可以被用来表示不同的数值,比如1—9的个位数、10—90的十位数等等。字母是代表一个词还是一个数字,只能根据句意自己来判断。
自士师时期至巴比伦之囚时期,希伯来语初步形成完整体系,是希伯来语发展的重要阶段。1908年在耶路撒冷王国附近发现的“基色历法”用古典希伯来语写成,是用字母写成的最古老的连续性文本,其年代可能在所罗门时期。被掳之后,受当时盛行的阿拉米亚语的影响,希伯来语逐渐衰落,只在诵经、祷告等宗教场合被拉比们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至公元前后,希伯来语已基本完全退出普通犹太人日常交际用语的领域。
十九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希伯来语复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门以书面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口语。在恢复和复活古老希伯来语的过程中,贡献最大者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本·耶胡达,他创办了第一份希伯来文报纸,编写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推动更多的人学习已被遗忘了的母语。在他的带领之下,希伯来语逐渐在巴勒斯坦犹太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最终成为该地人民日常交际的语言。因此,本·耶胡达被称为“现代希伯来语之父”。1948年犹太人建国之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被共同定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语言,并在学校开始大规模推广希伯来语教学,通过学生去影响家长学习希伯来语。于是,在当地出现了“学生教家长说母语”的特殊现象。
宗教信仰
犹太教
希伯来人属于阿拉伯半岛上闪族的一支,早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4000年,游牧的闪族部落就曾从西部的叙利亚草原移居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亚,两河地区的人们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到公元前3000年末闪族人已和当地的苏美尔人混居,闪族文明与苏美尔文明相交融。亚伯拉罕率领的部落最后到达迦南地区(现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后,希伯来人受到了两河流域的宗教影响,但亚伯拉罕并没有入乡随俗,而是在众神中挑选了一位神灵来崇拜。他相信这位神能“使他的后裔极其繁多”,并能赐给他“迦南全地,永远为业”,也因此不少古巴比伦的宗教观念和创世传说等后来被载入希伯来人的宗教典籍。
迦南地区发生饥荒后,希伯来人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按照希伯来《圣经》记载,希伯来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之久。希伯来人在埃及时期受到埃及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影响,开始倾向一神信仰。但由于其快速发展威胁到古埃及历代法老的统治,埃及法老对希伯来人的政策趋于压迫,希伯来人在民族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越过红海返回迦南。在此期间,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十诫,标志着犹太一神教的诞生。希伯来人的犹太教成为真正的一神教信仰,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它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绝对排斥他神崇拜。在犹太教中,犹太教与犹太人是统一的,即“犹太人存在于犹太教中并为犹太教而存在”。犹太教虽然对人种没有过分强调,可以是蒙古人种、白种人,甚至黑种人,但认为只有信仰犹太教就是犹太人,同时只有犹太人信仰犹太教。
神权统治
希伯来人所建立的王国是一个神权政治国家,其民族政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经历了从氏族部落民主制到君主宪政的过程。在希伯来氏族部落的发展过程中,契约思想是影响希伯来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美索不达米亚时期亚伯拉罕接受人与神之间的契约思想发展贸易,到摩西时代人与神立约,雅威给摩西传授十诫。契约思想、全民立约的平等思想影响了希伯来政治的发展。律法和信仰成为希伯来人立国的基石。公元前1028年,扫罗王在迦南地区建立统一王国后,氏族部落民主制与君主制两种思想还在交织。随着王国发展,其政治权力分为先知权、祭司权和王权,三权分立。三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王权受到先知权和祭司权的制约。王国的政治模式体现为神权之治与法律之治,即主权在神的宪政国家。祭司是人间的代表,把人的需要告诉给神;君主是神的代表,把神的旨意传达给民;先知是神的代言人,负责解释神的旨意。权力、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分离是希伯来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
现代发展
现代犹太教主要形成三派,即:正统派、改革派与保守派。正统派坚持犹太教信仰和传统,要求谨守安息日和犹太教历所规定的所有节期,遵守规定的饮食戒律和道德规条,服从拉比法庭根据犹太教律法所作的裁决等;改革派则继承犹太教的思想启蒙运动,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普通人不同之处,注重接受科学文化与现代生活习惯,不拘守犹太教的庞来传统,可以改变原有的犹太风俗习惯,此派在美国特别流行;保守派则介于正统派与改革派之间,他们原则上接受犹太律法与传统礼仪,但也主张可灵活运用,不严守割礼与饮食禁忌,此派把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与民族融为一体,认为犹太教既是宗教,又是民族文化,也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
今日的以色列国,居民约80%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和其它宗教。现在耶路撒冷和其它城市共约有六千所犹太会堂,分别为构成犹太人两种主要民族成份的塞法尔德人和阿什克纳茨人所使用。犹太会堂一般早晚都有祈祷仪式,定星期六为不务俗事的安息日。犹太教的三主要派别中,正统派势力较强,派别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与冲突,仍是今日以色列国家潜在的隐患。
民族律法
希伯来律法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希伯来律法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所谓的摩西五经,即“托拉”;另一部分为口传律法,包括希伯来人在耶路撒冷时期形成的《耶路撒冷塔木德》和在巴比伦流放时期形成的《巴比伦塔木德》。希伯来民族历史上经历的两大重要事件,促使了律法的产生与完善。首先是希伯来摩西上西奈山,接受雅威神赐予的十诫(后来遵守的诫命确定为六百一十三条),其不仅是一神教创立的标志,也是希伯来人拥有成文法的标志性事件。
其次是希伯来人从巴比伦返回迦南地后,他们作为群体的生存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受到各种条件和现实的约束。因为希伯来民族已经没有自己的国家政权和属于自己的领土,希伯来先知以斯拉从在巴比伦归回时,对希伯来成文和口传律法进行了整理和编撰,并并重新确立了它的地位。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建成,在波斯大臣犹太人尼西米的帮助下,先知以斯拉向众人宣读由巴比伦文士缮写的律法书《妥拉》(即《旧约》前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为犹太教确立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希伯来人在信仰、律法和民族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链条关系:民族靠神圣律法维系;律法的权威来自雅威;民族因信仰上帝而成为其选民。
社会经济
希伯来人在定居之前属于游牧民族,内需的不足是其发展商品交换,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迦南地区独特的客观与社会条件孕育了希伯来人的经商意识。在于迦南建国之前,希伯来人处于部落社会阶段,游牧的性质使其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土,只有一个大致活动的区域,希伯来人的生活用品大多通过与周边民族的商品交换才能获取。在迦南建国之后,希伯来社会的商业特性仍然没有退去。希伯来人所处的迦南地区地处地中海与阿拉伯沙漠之间,相较周边沙漠来说算是富饶之地,古代被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希伯来《圣经》把迦南地区描述为“流着奶和蜜”之地。
迦南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贸易的走廊和必经之地。以色列史学家阿巴·埃班在其书《犹太史》中写道“在迦南地区有一条热闹的大道穿过地中海的沿海平原地区,那些来自两河流域的商队就是通过这条路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该地区联系着东西两个文明古国巴比伦与埃及的贸易,地理位置适合于从事贸易和商业活动,具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便利条件。同时,迦南地处中东地区腹地,周边地域民族为了争夺中东控制权,经常争夺这个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使其成为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文化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希伯来人很早就开始从事商品贸易活动,被称为“天生的商人”。在迦南地区定居之后,希伯来人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转向一个商业民族,至所罗门时代,希伯来人的贸易不仅局限于周边地区,而且远达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一些国家。
民族文化
希伯来民族当时定居的迦南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也是各种文化汇聚之地。当时迦南地区不仅有迦南文化,还有腓尼基文化、叙利亚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后来还有从地中海克里特岛进入的菲力士人的文化。希伯来人善于向外来民族学习,这些文化经过希伯来人的综合吸纳,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希伯来文化。
文学
希伯来文化遗产由希伯来《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四大部分组成,是在吸取四邻各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最初是口耳相传,后来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陆续编纂成书,反映了希伯来民族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史貌,记载其政治、经济、宗教、律法、文学和艺术发展状况。希伯来文化典籍《圣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目前通行的《圣经》分《旧约圣经》和《新约》,《旧约》共三十九卷,其作者全部是希伯来人,写作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五世纪;《新约》写作时期在公元一世纪,内容共二十七卷,其中《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为希腊人路加,其余的作者全部都是希伯来人。
希伯来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希伯来文学,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专家朱维之定义为“希伯来人用希伯来文创作的文学”,具体到《圣经》来说,仅指《旧约》;广义的希伯来文学包括希伯来人用希伯来语、亚兰语、希腊语、依地语乃至别的语言创作的文学,一般也称为犹太文学,就《圣经》而言,也包括《新约》。希伯来民族在希腊化时期(Period of Hellenization)即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1年,是《旧约圣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产生时期。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公元前285~247年在位)接受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底米丢的建议,邀请熟悉两种文字的专家把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好让只懂希腊文的读者阅读圣经。参加这次翻译的专家共有七十二人,他们在名为“法鲁斯”(Pharos)岛上经历七十二天翻译宣告完成,这部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旧约圣经译本就名为“七十二译本”(Septuagint),通用至今。
公元70年圣殿被罗马人摧毁,犹太教中心转移出巴勒斯坦,而精通熟习摩西律法的法利赛派律法师,在犹太社会里取得了领导的地位,被犹太群众尊称为“拉比”,在社会上是受尊敬的宗教知识分子。他们教导犹太人学习律法、遵行律法外,还对律法进行诠释、评注。从公元70年到公元七世纪这长达六百余年的拉比犹太教时期,其最重要的发展是《塔木德经》(Talmud)的形成。《塔木德经》是犹太人的口传律法总集,是仅次于希伯来圣经(即旧约)的第二经典。公元五世纪末完成的《巴比伦塔木德经》,则是一部反映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一千年左右年代里的宗教、文化、政治生活的巨大著作,长达二百五十万字。内容包括圣经训诫、历史神话故事、诗歌、寓言等等,其中道德伦理训诫和宗教律法礼仪占很大部份,这一部份称为《米德拉西》(Midrash),意为释经集,旧约圣经各卷都有各自的米德拉西。
教育理念
希伯来民族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圣经》曾指出“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早在上古时代,希伯来人就热衷于教育,并已开始形成自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希伯来儿童最初接受的是家庭教育,首先是来自母亲的基本道德教育。《箴言》记载“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男孩子稍大后,要交给父亲管教。父亲的管教颇为严格,棍打、鞭抽并不鲜见。父亲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民族传说、宗教信仰和祖先的训诫。父亲还要对儿子进行某种职业教育。经商是希伯来人擅长的行业,世代相传。其他手工技术也在家庭作坊中代代沿袭。
希伯来儿童还要学习一些文学篇章,例如大卫对扫罗王父子的悼词,直到哈斯蒙尼王朝时代儿童们还经常诵读。青年入除接受家庭教育外,还接受社会教育。在商队中,水井旁,他们经常耳闻“亚卫的公义作为”;在乡村,他们恭听老人的闲谈,常见经商事务;每节日,他们随父母到圣殿,静聆神职人员颂读《诗篇》和有关历史篇章。女孩子基本上由母亲管教,直到结婚前,她们主要学习如何做好妻子和家庭主妇。
流散时期的希伯来人,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依然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希伯来人的教育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申命记》中写“这是雅卫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雅卫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强调通过教育子女来传承宗教律法。希伯来经典《塔木德》的字面意思就是“钻研或研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至善的行为,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艺术和建筑
希伯来人生活的中东地区,环境和气候相对较为干燥,因此其建筑在材料和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在古代希伯来人的建筑中,经常使用土、石、木等天然材料建造,同时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进行设计,如建造高台以防水灾、增加通风口等。在艺术方面,希伯来人重视色彩的运用和刻画的技法,经常使用红、蓝、绿、黄等明亮的色彩进行表现,同时采用浅浮雕、浅刻和线条勾勒等形式来表现形态和纹饰。在希伯来人的艺术和建筑中,经常出现神殿、教堂等建筑,而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希伯来人的圣诗篇《诗篇》中就提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和艺术的事物,其中包括圣殿、祭坛、神像、布艺、音乐和舞蹈等。在历史事件方面,古代希伯来人的艺术和建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经历了众多战争、驱逐、流亡等事件,因此在其建筑和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如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殿堂中,存有许多涂鸦和图像,描述了希伯来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战争和流亡等事件。
节日
希伯来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拥有众多节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整个民族的历史经历相关联,希伯来民族传统节日基本上都具有强烈的宗教文化色彩,很少有节日属于纯粹意义上的世俗节。逾越节是《圣经》上出现的一个节日,被认为是希伯来人的三大主节(逾越节、七七节、和住棚节)的首节。为纪念“出埃及”这一历史,希伯来人每年都要过“逾越节”,是其最古老、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回顾希伯来民族在摩西带领下摆脱奴役和获得解放的过程。其它如七七节是感念希伯来民族从雅威手中获得圣书法典;住棚节是追思上帝对希伯来民族在旷野游荡的庇护;哈努卡节和普珥节是纪念希伯来民族免于灭亡,并最终战胜对手。
希伯来人对于逾越节的庆祝是从逾越节家宴(Seder)开始的。所谓逾越节家宴是庆祝逾越节时吃的第一顿晚餐,也是庆祝逾越节的最重要的一项,通常是在家中进行。传统上,逾越节家宴要使用一套专供逾越节使用的餐具,以表明今晚不同于往日。晚餐上每人通常喝四杯酒,开始和结束各一杯,席间两杯。四杯酒象征性地纪念祖先在埃及受的苦难以及在雅威的指引下,摆脱奴役,回到迦南地的历史事件。现今,犹太人还赋予逾越节以新意,在重温历史的同时,讲述摆脱奴役、奔向自由的当下意义。
生育习俗
诞生
希伯来人多生子女是新婚夫妇的愿望,也是亲朋好友对他们的祝福。希伯来人把妇女生孩子看作是上帝的恩赐。《诗篇》记载“儿女是亚卫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相应地,女子不育被看作是上帝的惩罚和诅咒,不生育的女子往往自己也感到羞愧。希伯来人重男轻女,因为儿子长大后,可以增加财富,扩大家族的规模,并能保持祖传遗产。从《圣经》的记载看,希伯来人很早就有专职的助产婆,产妇在助产婆的帮助下生产。婴儿出生后要用盐水擦洗,希伯来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长得结实。孩子一般由妈妈哺乳,断奶时要满三周岁。
起名
希伯来人孩子一出生就要给他起名,通常是母亲给孩子起,有时也由父亲起。孩子的名字常同母亲或父亲生子时的状况有关。如拉结生第二个儿子时难产,临死时给孩子起名为“便俄尼”,意即“令我痛苦的儿子”。后来,雅各又给这个儿子改名为“便雅悯”,意即“幸运的儿子”。更多的希伯来人名与雅威有关,他们常把上帝的名字作为孩子名字的一部分。如亚比央——“上帝是父”;亚哈谢——“得到亚卫的支持”;以西结——“得力于上帝”等。希伯来人还常以动物或植物的名字为孩子起名,以此表示一种希冀或祝愿,如父母希望叫“罗达”(玫瑰)的女孩像玫瑰一样美丽。
割礼
行割礼就是用刀子割损包皮。希伯来男孩出生后的第八天要行割礼。孩子的割礼一般由父亲施行,也有时是母亲施行;后来割礼改由医生来做;现今以色列人是由官方的专职行割礼者来做。希伯来入不仅要求自己的孩子行割礼,还要求他们的仆从都行割礼。根据《圣经》记载,最早施行割礼是在亚伯拉罕进入迦南时期,割礼被认为是雅威与亚伯拉罕及后裔立约的记号。族长时代,希伯来人仍遵守这一风习。在埃及期间,有人继续行割礼。出埃及后流浪旷野时,人们一度放弃这种习俗。希伯来人进入迦南以后,割礼再兴。
婚嫁习俗
根据《旧约·列王纪》记载,希伯来青年男女婚龄通常在十五岁左右。婚事一般要由父母做主,但有时年轻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另据《旧约·创世记》记载,希伯来姑娘极少深居闺房,她们有较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男子交谈也不羞涩拘谨。受古老部落生活的遗风影响,希伯来人常在近亲内选亲,堂(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十分普遍。同时,希伯来人族内通婚很普遍,若属骨肉之亲则禁止结婚。
希伯来人选亲范围有一个变化过程,同父异母兄妹间的婚姻在氏长者时代便被允许,直到王国时代,同父异母兄妹结婚依然存在。但在《旧约·利未记》律法中,兄妹结合被禁止。希伯来人娶外邦人为妻的也不乏其例,如以扫娶了赫梯女子犹滴和巴实抹;约瑟娶了埃及女子亚西纳;摩西的妻子西坡拉是米甸人。《旧约·申命记》记载,战争中掠夺外族妇女,也是希伯来人娶亲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异族人通婚,使希伯来人的血统变得复杂起来,自然也就影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信仰的纯洁性,为此,遭到希伯来祭司的强烈反对。以斯拉、尼希米等都曾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禁止与外族通婚。
希伯来人订婚是对婚姻的正式认可,可以签订一种文字契约,不仅表明家长的允许,同时也得到法律上的承认。订婚须有一番仪式,一般是男女双方家长聚会,并邀请一些长者参加。小伙子常常要给女子一枚戒指,或一件贵重首饰,并发誓定要娶她为妻。小伙子求亲征得同意后,要付给姑娘的父亲一笔聘金,聘金数最视当时情况而定,也可以用劳役抵偿。婚宴一般在新郎家举行。所有的赴宴者都要身穿礼服,一名司宴准备工作。饮宴时,他要向来宾致谢,适时向大家祝福、敬酒。婚宴要连续举行七天。
希伯来人丈夫有权提出离妻,但妻子不可。《旧约·申命记》二十四章一节所定的条例是“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但是,丈夫的这种特权并非毫无限制。《申命记》规定:丈夫诬告妻子婚前不贞,是不可以离婚的;男子被迫与被他强奸过的女子结婚,也不能离婚。另外,再婚女子的第二个丈夫死去,或此女子再次离婚,她的第一个丈夫不能再将她带回去。虽然男子有离婚的特权,但随便离婚并不合人心,《圣经》宣扬夫妻之间要恩爱和睦。
丧葬习俗
希伯来人未把死亡看作生命的完全结束,而认为尸体对外部世界仍有所感觉,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处理和葬仪,曝尸荒野被视为雅威对死者最严重的咒诅。希伯来人在埋葬时,要为死者穿好衣服。如果死者是士兵,通常还有武器盔甲作为随葬品。希伯来人不用香料涂尸防腐,也不把尸体放在棺材内,一般认为这是来自埃及习俗的影响。希伯来人不用火葬,他们把焚尸看成一种极其残暴的行为,认为只有声名狼藉的罪犯或死敌,才应受到这种惩罚。希伯来人的墓地,通常是在质地较软的山石中挖一个葬室,有时也利用天然石洞。葬室的一面是入口,其他三面都是壁架,尸放在壁架上,随葬品摆在尸体的旁边。
希伯来人死后,亲朋好友常伤心得撕碎衣服,披上丧服,脱掉鞋子,摘去头饰,双手抱头,痛哭不上抓土扬灰,在灰尘中坐卧滚爬。更有甚者,用刀子在自己身上割口子。希伯来人有为死者行斋戒的习俗。如大卫曾为扫罗王和他儿子的死亡禁食一日。为死者哀哭是葬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旧约·弥迦书》记载哀悼者“呼号如野狗,哀鸣如舵鸟”。哭号是每个亲友的义务,其他参加殡葬的人也要加入哀号的行列。希伯来人中还有一些以哀悼为职业的妇女,每逢举办丧事,她们就被请来,号啕大哭。后来,这种悲痛的呼喊发展成一种按照一定格律构成的哀歌诗体。哀歌体诗歌不仅用来哀悼死者,许多先知也用它来表达对民族不幸的悲哀,以及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如相传由先知耶利米所的《哀歌》(又译《耶利米哀歌》)。
饮食
希伯来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千饼在希伯来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希伯来人吃饼不用刀切,只用手朋掰,唯恐用刀割断了“生命线”。希伯来人爱吃豆子,《圣经》记载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希伯来人经食用蜂蜜和奶,他们常喝牛奶、羊奶、骆驼奶,还吃奶酪。希伯来人通常吃的蔬菜有葱、蒜、韭菜和瓜类。他们较少吃肉,只是在招待客人或富人设宴时才吃肉。一般食用的多为牛、羊和鸟纲的肉,不吃猪肉。
希伯来人吃的水果不多,主要有葡萄、石榴、无花果和橄榄。希伯来人吃饭不用筷子、刀、叉或勺,而用手抓,所以吃饭前必须洗手。他们洗手的方式很特别:仆人提着一个带嘴的水罐,往洗手人的手上浇水,下面放接水的盆子。如果是请客,还要由仆人为客人洗脚。希伯来人用膳时,中间放一个矮桌,桌上有个盛食物的大盘子。人们围着桌子,或盘腿,或跪在垫子上。无论是饭前、饭后,都有一个人念一段祝词,类似现今基督徒饭前的祷告。
服饰
希伯来人贴身穿一种长袍,用皮革或亚麻布加工而成长袍有两种,一种有袖子,一种下层人穿。《圣经》中常说的“露身”,不是指一丝不挂,而是说只穿这种内衣。有钱人外出时,还要加穿外衣。希伯来人每逢外出,都要束腰带。在希伯来语中,“束好了腰带”意思就是做好了出发准备。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约有四寸宽;另一种稍窄,比较贵重,是用亚麻布或丝绸织物制成。腰带可以用来装钱或其他东西,也可以榜刀、剑等,腰带是希伯来人装束中重要的一部分。
希伯来人常穿的外衣多用羊毛或棉布制成,一般为深褐色,间或有白色条纹。白天穿它可以挡风防雨,夜晚可以遮身;天热时也可以防晒。摩西律法规定“你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必在日落以前归还他,因为他只有这一件当盖头,是他盖身的衣服,若是没有,他拿什么睡觉呢”,可见这种质地密实、防风御寒的外衣,也是睡觉时盖的被子,没有它就无法过夜。希伯来人注重头发,年轻人常为自己的浓发而自豪,中年人偶尔剪发,男子留长胡须。希伯来人外出时,都要缠头。头巾质地较厚,用亚麻织成。人们把它缠在头上,以阻挡烈日对头顶的曝晒。
希伯来妇女服饰同样穿内衣和外袍等,制作相对精细。面纱是妇女特有的服饰之一。除女仆、女奴外,一般妇女都带面纱。但这种习俗不很严格,特别是劳动阶层的妇女,干活时常常不蒙面纱。妇女还戴一些首饰,如耳环、手锡等。《旧约·以赛亚书》还提到华美的脚钏、发网、月牙圈、华冠、足链、华带、香盒、符囊、戒指、荷包、手镜等等。
礼仪
希伯来人好客,他们把客人看成雅威派来的使者。招待客人是每个希伯来人的神圣义务。《旧约·创世记》就提到亚伯拉罕盛情款待客人的情形。希伯来人请客时,通常提前几天发出邀请;等宴准备完毕,马上就要开始时,再次发出邀请。客人进门后,宾主相互躬身施礼,把手放在胸口、嘴上和额头,表示:我的心、我的口、我的头脑,都愿意为您效劳。宾主相互亲吻。客人入席的位置也有规矩:主人的右手为上,贵宾居右边;主人左手为下,普通宾客居左边。开饭前,先请客人喝水,然后再用餐。宴席上的食物丰盛,有肉、酒;有时宴席间还有音乐、歌舞,供宾客消遣。宴席过后,主人常再三挽留客人,客人执意要走时,主人常送出很远。
著名人物
撒母耳先知
“先知”一词,希伯来语读作“那弥”(Navi),其含义为“说预言的人”。作为雅威的代言人,先知发出警世的预言,宣布耶和华神的意旨和他对罪恶的谴责,预告他的审判与将降下的灾难等。先知的工作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各不一致。据《旧约·撒母耳记》记载,撒母耳先知出生在老祭司以利在示罗所任职的年代里(约公元前1155~1080年间),他的父母属以法莲支派。撒母耳的童年生活在示罗的圣所中度过,在老祭司以利培育下长大。此时西南边疆非利士人对希伯来人构成严重威胁,希伯来人希冀在战斗中靠神力取胜,竟从示罗城抬来雅威约柜作为战斗的先驱,但在西弗一役中遭到惨重的失败,不仅耶和华的约柜成为非利士人的战利品,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在战场上阵亡。在老祭司以利死后,撒母耳多年任希伯来人的士师和先知,在宗教上大力清除异神的崇拜,并领导希伯来人与非利士人打仗,收回一些丢失的城邑并试图立自己的儿子作希伯来人的士师。
以利亚和以利沙
当以色列王国的暗利—亚哈王朝时代(公元前887~854年),在亚哈王与其异国王后耶洗别的残暴统治下,其在政治上,宗教上的倒行逆施,使得坚持雅威信仰,主张廉洁政治的师徒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应时而出。以利亚先知不避危险与拜异教巴力的先知进行反复的斗争。以利亚先知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利沙先知,继承以利亚的工作,他立意推翻暗利—亚哈王朝,支持新耶户王朝的建立。他在旧王朝中物色了掌握兵权的耶户将军,鼓动他发动军事政变而推翻了亚哈的王朝,并斩尽杀绝旧王朝家族并清除耶洗别所引进的异教势力。
尼希米和以斯拉
第二圣殿完成后,犹太宗教恢复了原先的献祭崇拜活动,在波斯政权下,对各族宗教的宽容亦有利于波斯统治局面的安定。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波斯宫庭供职的犹太人官吏尼希米在得到波斯亚达薛西王的恩准后,他回到故乡耶路撒冷,积极动员犹太百姓将耶路撒冷的城墙修建完成。尼希米被波斯王委任为犹太省长,他在职时,大力鼓励犹太人归回耶路撒冷此外,尼希米还着手进行社会的各项整顿,如禁止高利贷,禁止与外族人通婚,以保证民族血统的纯洁。据公元一世纪犹太史家提图斯·约瑟夫斯的记载,尼希米一直到老年,其终生在耶路撒冷工作。
先知以斯拉是亚伦的后代,熟悉律法。以斯拉在波斯亚达薛西王第七年正月,带了一批祭司、利未人等从波斯出发,当年五月初一日到达耶路撒冷。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首要的工作是“定志考究遵行雅威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他们根据历来的口传资料,重新整理、编纂摩西律法书,学者张倩红及张少华在《犹太人千年史》一书中认为,现在的《摩西五经》可能就是在以斯拉和与他同时代的祭司文士的整理下、收集编纂成书。此外,以斯拉以摩西律法为准绳,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与宗教的整顿、改革工作。他和尼希米一样,严格地禁止犹太人和外邦族人通婚,甚至勒令已结婚的要离异,以此来确保犹太民族的种族纯洁。以斯拉为希伯来人确立了以律法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他让希伯来人回归律法的行为,是律法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关作品
书籍
影视
参考资料
希伯来民族简史.豆瓣读书.2023-09-18
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豆瓣读书.2023-09-18
世界犹太人历史.豆瓣读书.2023-09-18
希伯来语《圣经》导论.豆瓣读书.2023-09-18
希伯来文化.豆瓣读书.2023-09-18
犹太人3000年.豆瓣读书.2023-09-18
纪念.豆瓣读书.2023-09-18
埃及王子 The Prince of Egypt (1998).豆瓣电影.2023-09-18
十诫.豆瓣电影.2023-09-18
法老与众神 Exodus: Gods and Kings (2014).豆瓣电影.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