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是1982年2月出土于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铜壶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底径13.8厘米,高23.6厘米,质量为5590克。全器造型共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壶身、网络、带、立兽、铺首、衔环和圈足。铜壶一共有三处铭文。主要材质为青铜,另有金、银和绿松石。铜壶在错金银暖色的基础上,加入绿松石镶嵌呈现冷色,形成了明显色差对比,提升了视觉效果。而且铜壶的箍带、衔环、铺首、立兽的16个附件分别摆置于肩腹之间的同一条圆圈线上,显得布局对称、具有平衡协调与稳重自然的美感。另外,整个铜龙网络共有96条长龙、576枚梅花,蜷曲起伏的长龙和梅花钉隔行扫描、叠压,从而形成镂空装饰,也都营造出灵动的动态情景。

铜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分铸、铸接、错金银、镶嵌工艺和“立体外套”技术,融汇了战国时代青铜铸造的各种工艺,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基本情况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底径13.8厘米,高23.6厘米。质量为5590克。该器共有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壶身、铜龙网络、箍带、立兽、铺首、衔环和圈足。铜壶一共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一处在圈足内侧(已被锐器凿),最后一处在圈足外缘。铜壶战国中期的容酒器。

壶身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侈口、束颈、弧肩、鼓腹、平底,颈部相较于肩部高出一层。铜壶的颈与腹靠焊接连成。颈周饰错金银8组几何图案,腹有错金(银)斜方格纹样

铜龙网络

铜壶的铜龙网络分为肩、腹两组,由蜷曲起伏的长龙与梅花钉隔行扫描、叠压,最终形成镂空装饰。肩部的网络由48条龙交错组成,每一条龙上下起伏并蜷曲三次,并且相邻的两条龙都是首尾相对,俩俩成组。而相间的两条龙则在蜷曲处相接,由梅花钉缀连。每一条龙都缀连6枚梅花钉。肩部的梅花钉是48竖行、24组,每行3枚,每组6枚,共计144枚。

腹部的网络也是由48条龙交错构成,每条龙上下起伏蜷曲9次,相接的两条龙的蜷曲处也以梅花钉缀连,每条龙两侧缀连18枚梅花钉。腹部的梅花钉也是48竖行,24组,每行9枚梅花钉,每组18枚梅花钉,共计432枚梅花钉,均是肩部的3倍。

整个铜龙网络一共有96条铜龙,576枚梅花钉(有四五枚因锈蚀而脱落),共分为三个层次,梅花是外层,铜龙的起处是中层而铜龙的伏处是内层。

箍带、立兽

铜壶在肩与腹部之间有一圈衔接肩腹两组网络的横箍带,是由4根环接而成,上面装饰有错金银流云纹。

连接箍带的立兽形竖环耳4个,是奔虎的形状,虎头朝下,虎口张开,虎背弓起,四肢为鳞爪状。通体装饰有错金银重环纹饰

铺首、衔环、圈足

每根箍带的中间有一个兽面铺首,一共有4个,都是宽额、竖耳、弯眉、杏眼、勾鼻、兽面额上原本嵌有绿松石,但都已经脱落了,两侧细刻蜷曲双龙,龙头为角,龙尾为须。每一个铺首的勾鼻上都套着一个衔环,衔环上装饰有细如发丝的错金流云纹饰。圈足的座缘与青铜龙网相连接,底部装饰有镂空花纹,外缘饰有错金斜方格云纹。

铭文

铜壶壶口瀑布和底部圈足内外有三处铭文。一处位于壶足部内侧,共4个字,无法辨认;一处位于口沿内,共11个字,大意是说这件器物的序号是第二十五个壶、造器工匠为它定的名字“重金络壶",还标有容积;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侧,共29字,是战国时期齐国文字,这段铭文记录了齐国伐燕国的史实。

圈足的铭文字有:“佳王五⋯⋯奠⋯⋯齐⋯⋯陈⋯⋯内伐匽⋯⋯邦之”。这段铭文记载着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齐宣王五年(公元前 315年),中原地区北方燕国有位叫子之丞相,因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成为燕国的铁腕人物。燕王觉得子之的才能超过自己,于是想把王位禅让给他。于是太子平和将军市发动兵变攻打子之,反被子之镇压。

燕国内乱,齐宣王召集群臣商讨是否趁机攻打燕国,其中孟子主张侵略燕国。于是齐国将军陈璋“率北地之众,将五都之兵〞,历时五旬,攻下了燕都。孟子谈及陈璋的军队攻下燕都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重器”,是指燕国官廷里的精美器具,其中一件便是圆壶。当时因陈璋命人在两壶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国的记事铭文,所以这只壶叫“陈璋圆壶”。后因齐军残暴,燕人不服,燕国另一王子职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又打回来,成为新的国君。

出土挖掘

1982年2月,在江苏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当地村民万以全在清理排水沟里淤泥的时候,用铁锨掀起了一块金色物品,在它下面还有一个铜壶。这个铜壶就是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经过勘查发现,这里是古代一处窖藏,器物比较完整。因为铜壶里有15块狗头金、麟趾金以及9块半金饼,且马蹄金是西汉的称量货币,所以推定这批文物大多来自西汉时期。

制造工艺

夏、商、西周公国春秋是中国的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对于青铜器的表面处理技术也比较完善,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抛光、镶嵌、鎏金银、镀锡错金银等。而藏于南京博物院珍藏的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分铸、铸接、错金银、镶嵌工艺和“立体外套”工艺。另外,铜龙网络的长龙、梅花钉也都是先独立加工,然后在与器身、圈足再次浇铸而成。

另外铜壶的铜龙网络的3层镂空外套与河南淅川的春秋晚期楚国双层镂空云纹禁、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国的曾侯乙尊盘是同一种工艺制造。但是关于这种工艺是什么,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熔模铸造,另一种说是陶范(泥范)铸造。熔模铸造通过制作易熔模型,涂以耐火涂料并焙烧成耐火型壳,然后浇入液体金属制造铸件;陶范(泥范)铸造是是将黏土或含有粘土和其他添加剂的混合物制成铸型,然后浇入金属液体制造铸件。无论采用熔模还是陶范铸造铜壶,都是中原地区铸造工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熔模铸造展示了中国对世界科技进步的贡献,陶范铸造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制造技术,且今人如果能用陶范铸造制作出铜壶复制品,对恢复已消失的铸造工艺及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特色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的箍带、衔环、铺首、立兽的16个附件分别放置于肩腹之间的同一条圆圈线上,显得布局对称、具有平衡协调与稳重自然的美感。另外,铜龙网络的构思,也取自于自然界的梅花以及神话中的龙,较为巧妙。此外,该铜壶具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特点。纹饰、长龙、兽面铺首、立兽和梅花等都是静物。但纹饰被设计成向上或向下浮动的斜方格纹,这样就有了动态的感觉。另外,梅花上下错落,高低层次不同,且内部含有花蕊,也营造出无数梅花盛开或凋零的动态感觉。除此之外,长龙在梅花中蜷曲,兽面铺首中的双龙与倒立的兽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也都营造出灵动的动态情景。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在错金银暖色的基础上,使用翠绿的绿松石镶嵌,在暖色上突然出现几点冷色,使得色差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让图案、造型和色彩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提升。该铜壶造型艺术中原地区古代器皿中把实用与欣赏、造型与审美有机结合的典型例证。

保护与馆藏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为不定期展出。曾在2023年夏季“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中展出。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价值与评价

历史价值

重金络壶是唯一一件汇聚了先秦时期所有先进的金属工艺、体现当时铸造工艺最高水平、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存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瑰宝。铜壶的铭文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壶上有铭文标明了它的容量,经实测,铜壶容积3020毫升,即燕国的“一殻五升”。这条铭文的释读,对战国时期燕国度量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处在圈足外侧的29字铭文是战国时期齐国文字,这段铭文记录了齐国伐燕国的史实。

工艺价值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是科技与艺术、使用有机结合的青铜器,对于今天的青铜工艺品提供了一件完美的艺术铸造标准。

铜壶集中原地区战国时代青铜工艺之大成,在铸造、错金银、镶嵌的综合技术方面,在欣赏与实用的设计方面,都无愧于“中国青铜工艺瑰宝。

文物评价

学者蒋素华认为:“重金络壶是古代人民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创作的具有欣赏、珍藏和纪念意义的极品。它所体现的科技与艺术、实用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为今天方兴未艾的青铜工艺品,在创作或制造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精湛技艺的内涵,提供了一件完美的艺术铸造标准器。”

参考资料

战国末错金银铜壶.南京博物院.2023-09-06

标题 关于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9-06

农民修水沟挖出黄金兽.人民网.2023-09-08

东西问·镇馆之宝 | 杨海涛:中国出土的最重金器如何与海外结下“金”玉良缘?.中国新闻网.2023-09-08

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南京博物院官方微信号.2023-09-09

【战国青铜壶】 齐伐燕史壶.正北方网.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