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
《剡溪访戴图轴》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所作,作品纵74.6cm,横55.3cm,绢本设色,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作品是后世文人画强调塑造自我心境的开端。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取消了画院。除了一些活跃于宫廷的画家之外,其他士大夫都隐居不仕,过着书画自娱、闲情雅逸的自在生活,极大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徽之访问友人戴逵的故事。整幅画以浅技法表现,叠嶂的山峰,山凹的岸边村舍错落,但空寂无人,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正是王徽之“兴尽而返”的时刻。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画面大片留白,水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后稍加晕染,这是惯用的表现积雪的留白技法,并在留白处多以简笔点出雪中小树,在树的枯枝丫杈上的刻意留白,使画面更加写实。
《剡溪访戴图轴》是黄公望于81岁绘制,标志着他“衰年变法”的重要之作,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此画构图繁复,笔意简远,境界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寓意深远,寄托了作者无限遐思,在黄公望艺术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元代废除科举制度,取消了画院。除了一些活跃于宫廷的画家之外,其他士大夫都隐居不仕,过着书画自娱、闲情雅逸的自在生活,极大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自赵孟頫提出艺术必须“托古改制”后,崇尚“古意”、摒弃南宋画法而学北宋、上追及唐的思想,左右了整个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和趣向。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画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季四大家”,为“元季四大家”之首,他的画散发着一种对人世生活的超脱之感,代表着元代绘画的整体精神。
黄公望(1269-1354),原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常熟县人,元代画家、诗人。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父母早逝,家贫,后过继给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子,故改名。宋亡入元。延祐(1314年—1320年)中,黄公望担任御史台察院掾,因与贪官张闾来往受到牵连而入狱,后得释。这次入狱让黄公望的思想产生了转变。其交友圈发生变化,出狱后的黄公望深知仕途无望,便遁入山林,并结识野逸文人、林下沧浪之士,比如王逢、陶宗仪等人,后皈依全真教,与张雨、莫月鼎、张三丰等人结交。晚年住于杭州西湖箕泉和富阳庙山坞。至正十四年(1354年)卒后,葬于常熟虞山小石洞西麓。
创作过程
黄公望未身仕途还惹得身陷牢狱的经历,使得黄公望从最初的政治抱负追求逐渐向宗教心境转变,并最终呈现在艺术创作上。《剡溪访戴图轴》就是在这一心境下完成的,黄公望在此图中通过记忆回溯物象的轮廓,用一丝不苟的笔法画出,并截取“剡溪访戴”故事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抑郁之情,以隐喻时局的昏暗。
经考证可知,《剡溪访戴图轴》为黄公望八十一岁时所作,题记中“士贤”是元代松江府夏氏名门望族中的后辈“夏士贤”,是黄公望在夏氏书斋“知止堂”做客时的酬应之作。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徽之访问友人戴逵的故事。
题材原型
此图所描绘的是《世说新语》中晋代著名书法家王徽之行船雪夜至剡溪(浙江县)拜访晋朝著名隐士、艺术家戴逵的故事。主角王子猷即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东晋名士,生性高傲,入仕后又辞官,图中船内乘客便是王子。戴安道即戴逵,是东晋著名佛像雕塑家及学者,在政治上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长期隐居,保持高逸,图中空无一人的水阁便是戴逵的居处。故事原文表达的是王徽之有一雪夜突来兴致要去拜访他的朋友戴逵,于是欣然驾舟前往,王徽之行船至剡溪,被途中雪景所吸引,一路慢行欣赏,在他将要到达目的地时,觉已尽兴,于是返回而未见友人。自云:“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何必见乎。”此画来源于此典故,当有对晋人率性随意,洒脱自在之风骨的艳羡和神往之意。
作品内容
作品材质:《剡溪访戴图轴》的材质为绢本浅设色。
细节:《剡溪访戴图轴》整体画面依稀有一层轻纱笼罩,这是黄公望笔下的雪夜幕色,隐约着似有若无,平谧深静,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远处群峰林立如障,尚有石径蜿蜒山间,峰顶隐约露出的霜柯,点缀着凄凉的景象。天空亦由淡墨敷染,衬托出山顶积雪的鲜明,山石坚硬突兀,干净荒寒,其上落痕点点,透出一种孤寂、奇异、梦幻的氛围。几丛林木点缀山间,干枯硬挺。雪中林木亦先做敷染,留下雪白覆盖的位置,使得雪色更有层次感,近景小径曲折,溪水之滨,水阁庭院中空无一人,其建筑规格形制、院落布局甚至房内布置陈设历历在目,清晰工整。山石林阁主要以勾勒和渲染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雪景。黄公望运用凹凸擦的笔法来描绘山石,并将其涂上浅绛色。在水阁阶后还横着一艘主人所使用的木舟。溪流阔处一叶孤舟正返棹归航,子猷与蓑翁都采用“远人无目”的画法,黄公望的笔触虽然广阔大气,但在细节处也非常严谨,能自如地掌握笔画的收放,使得他所表现的形象符合自然之理。
题款:“至正九年正月为士贤画,二十五日题。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
印:“黄氏子久”篆书白文印。
艺术鉴赏
主题
《剡溪访戴图轴》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描绘的是晋代著书法家王徽之行船往剡溪访问戴逵,却被途中雪霁美景迷住, 一路欣赏,直至夜幕降临,将要到达目的地时兴尽而返的故事。黄公望借用魏晋风度来抒发内心的抑郁,暗喻时代的晦暗,同时也表明了元代文人画在遭遇时代秩序约束下的自我调节。
构图
《剡溪访戴图轴》全幅构图奇巧,近处主峰并不高耸,堂堂而立,两端侧峰矾头堆叠而上,众山峰向画面中心靠拢,犹如朝臣面上,毕恭毕敬,毫无违背推却之意。可谓“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画面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平衡与静谧之感。
色彩
《剡溪访戴图轴》以墨青染天滤水,寒崖冻壑,给人一种孤寒清冷之感。诚如萧绎《山水松石格》中所提出的“炎绯寒碧”的颜色表达方法,用红色显暖、绿色衬寒。画面中以青绿色为主色系的冷色调,恰给人一种在雪景中的荒寒之意。
技法
《剡溪访戴图轴》绘画技法不同于黄公望以往的风格,如《富春山居图》那样的淡雅疏远之作。而《剡溪访戴图轴》与黄公望创作于同一年的《九峰雪霁图》颇为相近,绘画孤高卓绝,是黄公望晚年开创的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存世画作极为稀少。《剡溪访戴图轴》绘画技法独特,首先空勾山峰,线条飘忽随意,少用皴法或直接不皴。再用破笔作枯株,并在枝丫留白以表冻雪压枝,使画面更加写实。矾头点苔不着一完笔,飘逸放达。运用水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后稍加晕染,并在留白处多以简笔点出雪中小树,此图山石堆叠,结构繁复而勾笔简略,只在石根处略加皴、擦,空灵洒脱。注重水墨渲染,而在石凹处及木质物件上施淡赭石,用的正是其倡导的浅绛法。
价值与影响
在黄公望的绘画作品中,大约有两种,一种笔势雄浑,另一种意境深远,《剡溪访戴图轴》便是笔意简远的一种,这是黄公望晚年开创的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存世画作极为稀少。在创作《剡溪访戴图》这幅画作时,黄公望并不刻意追求真实山水的描绘,而是凭借记忆回溯物象轮廓,以一丝不苟的笔法精确地展现出来。同时黄公望选取“剡溪访戴”故事作为主题,表达了内心的抑郁情感,并将其作为隐喻当时社会昏暗的一种手段。这幅画作不仅体现元代文人画家在遭遇封建秩序束缚时的自我调适,还体现出元代文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强调塑造自我心境的开端。
展览介绍
2011年5月21日浙江日报报道,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于6月2日举行《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台北方面商借含《剩山图》在内的大陆6家博物馆、12件珍品,其中便包含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2011年12月1日-12月28日,云南省博物馆为庆祝建馆60周年,举办了“春秋庆祝云南省博物馆建馆60周年馆藏珍宝展”,展出包含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在内的154件文物。
2012年12月21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节目视频介绍元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轴》。
收藏信息
《剡溪访戴图轴》是初筹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省著名收藏家高荫槐捐赠的。1980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徐邦达先生鉴定为黄公望真迹,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云南博物馆.2023-09-08
《剩山图》抵台北 近百位警员戒护24小时后开箱--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新闻频道.2023-10-10
云南省博物馆藏珍宝开展 展出文物达154件(图).中国新闻网.2023-10-10
《国宝档案》.CCTV-4中文国际频道.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