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鹭纹铜鼓
翔鹭纹铜鼓是西汉的青铜器,属于石寨山型铜鼓。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的罗泊湾一号汉墓,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翔鹭纹铜鼓的材质是铜,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30.75千克。翔鹭纹铜鼓的鼓面中心是太阳纹,鼓胸为六组羽人划船纹,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和花身水鸟,呈现出龙舟竞渡的景象。鼓腰饰八组羽人舞蹈纹,舞人上空有衔鱼的翔鹭。纹饰画面整体展示了一个大型集体舞的壮丽场面,表现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鼓身足部刻有“百斤”,是鼓的当时重量。铜鼓是中原地区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曾广泛用于陈设、集众、会盟、战阵、祭祀、娱乐等场合。
翔鹭纹铜鼓中心的太阳纹饰象征着广西壮族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敬仰。铜鼓的纹饰及铸造,体现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此外,铜鼓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友谊深厚和密切交流的文化关系。翔鹭纹铜鼓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考古出土铜鼓中最为精美、最为完整的一面,也是同类铜鼓断定年代的标准器,素有“铜鼓之王”的美誉。
文物特征
翔鹭纹铜鼓的材质是铜,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30.75千克。其铸造精良,纹饰清晰。铜鼓平面曲腰,鼓面小于鼓胸,鼓腰近似圆筒状,鼓足外移,胸腰间有两对扁耳。鼓身足部刻有“百廿斤”,是鼓的当时重量。
鼓面中间是太阳纹的十二芒,七晕圈。主题纹饰为飞翔状的十只翔鹭,呈逆时针旋转。其他晕内有锯齿纹、勾连雷纹、栉纹等。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胸饰有人物划船纹,六组,每船六人,船形两头高翘。其中,三船的划船者都头戴羽冠。另外三只船各有一裸体人,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及水中的游鱼,呈现出龙舟竞渡的景象。铜鼓上的大船、海龟图案纹饰反映了中国早期的航海景象。鼓腰部饰有八组人物舞蹈纹,每组二到三人,头上戴着羽饰,下身着展开的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似舞蹈状。舞人上空有衔鱼的翔鹭,纹饰画面整体展示了一个大型集体舞的壮丽场面,表现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铜鼓广泛用于集众陈设、盟会、赏赐、祭祀、丧葬、歌舞等场合。
出土发掘
发掘过程
1976年6月下旬,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东面郁江边罗泊湾,县化肥厂在大坡岭的山坡上动工建房。当时的罗泊湾,在南北2.5公里、东西7.5公里范围内,有40余座连绵起伏的土山,有的高大突兀,有的低矮平缓。当地老人把这些土山称作“封土堆”。后来,几位民工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一条深达四五米的墓道,并有几件鎏金铜车马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在得知此事后,于1976年7月9日开始对该墓地展开发掘工作。
在考古人员的深入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数个盗洞,他们以为墓中已经空无一物。就在考古队以为不会有更大收获的时候,古墓里的底板下方不断向上冒气泡引起了清理墓葬底层的工作人员的注意。经抽水处理后,枕木下面并排放着七口圆形棺木,里面是一男六女,七具殉葬的尸体,另有漆耳杯,铁剑,漆等。
1976年11月13日,南宁市的考古人员接到贵港市方面的电话,称在殉葬坑旁边发现装满铜器的大坑。随后,考古人员三进墓室,将椁室后壁塌方的泥土全部清除后,发现了在充满泥水的殉葬坑底部的器物。其中,有一面大铜鼓倒置摆放,纹饰精美,铜鼓上刻画了形态各异的鹭鸟。铜鼓中叠放着3个铜盆、2个铜盘,铜盘内又放有3个铜勺、一个杯形壶。铜鼓旁,竖放着一个漆绘铜筒。坑正中,有一个木腔革鼓,坑东端,有铜盘口鼎、铜蒜头扁壶等。经统计,墓中出土的铜器约有192件。后来,国家文物局专家依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及器物上透露的诸多信息,将这面大铜鼓命名为翔鹭纹铜鼓,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代表作之一,并确定了罗泊湾汉墓的年代为西汉初期。
相关文物
随着翔鹭纹铜鼓一起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乐器。其中,包括相仿的小铜鼓一面、羊角钮铜钟一件、铜锣一件、 八孔竹笛一件及两件环钮铜钟。经测音,翔鹭纹铜鼓的鼓心为 E4+33,鼓边为 B4-23,两音间音程关系与五度关系的特点相近,声律法倾向属纯律。从这些乐器的测音情况来推断,这可能是一套完整的乐器组合。 由竹笛奏出主旋律,另用编钟和铜鼓进行伴奏。
制作工艺
关于翔鹭纹铜鼓的铸造工艺,史书上未有过相关记载。为揭开铜鼓铸造工艺之谜,1982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两省(区)博物馆的配合下,对81面铜鼓进行测量。根据对这些铜鼓铸造工艺的初步分析,89%的铜鼓采用了泥型合范法,蜡泥一般做鼓身,蜡型做鼓耳和各种动物的塑像。南方少数民族将泥范法和失蜡法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各式浇注系统,铸造成花纹精细,造型生动的各类型铜鼓。另外,铜鼓的装饰花纹的制作方法有多种,较为常用的雕刻法、滚压法、印痕法用来制作各种几何图案和画面。
价值与影响
象征意义
翔鹭纹铜鼓中心的太阳纹饰象征着广西壮族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敬仰。铜鼓的羽人舞蹈纹,反映的是古代重大祭祀中的舞蹈,同时展现了巫术文化的神秘性。其中,水上祭祀舞蹈场景及模仿鸟儿各种姿态的翔鹭舞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铸鼓民族对鸟图腾的崇敬,寄托了"五谷丰登、族裔兴旺"的意愿。在西汉,铜鼓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又因古代铜是贵重金属,所以铜鼓代表着权力和财富。
文化交流
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地区,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部落。而铜鼓是西瓯、骆越的重器。傣族民族向中原地区输送了大量铜料资源,中原地区发达的冶铸技术也逐渐传播到南方地区。随着历史变迁,岭南地区的青铜冶铸技术逐渐提升,并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翔鹭纹铜鼓上的直纹或者三角形的锯齿纹,与汉代的铜镜上的花纹相似。其精巧的铜鼓铸造工艺方式,既有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又与中原汉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它是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交流的见证。
铜鼓文化主要涉及汉族、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十多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促进了铜鼓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共传共享的文化符号。铜鼓从最初以太阳图腾为主的纹饰,逐渐加入翔鹭纹、羽人舞蹈纹等各地民族特色元素,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铜鼓文化沿着陆地和海路传播辐射,辐射红水河流域乃至东南亚地区,如中国广西、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等地及东南亚地区。铜鼓的类型继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之后,其又先后发展演变出冷水冲型、遵义市型、麻江县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各类型铜鼓之间,互相影响,信息传递。它不仅体现了华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同时也反映了中原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友谊深厚和密切交流的文化关系。翔鹭纹铜鼓上的大船、海龟等图案,见证了中国早期航海景象,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影响
据一些文献记载,壮族及先民使用铜鼓的情况有不少记录。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春秋晚期有铜鼓出现,到魏晋南北朝铜鼓铸造达到顶峰,至唐宋时期铜鼓曾一度衰落,但到明清之际,铜鼓又得以发展。近年来,壮族民间仍在使用铜鼓,每当春节、上巳节等重要节日庆典或是婚丧嫁娶等活动,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的民族村寨,铜鼓依然会被敲响。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相继举行铜鼓艺术节,与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而且取材于铜鼓艺术的歌舞、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品层出不穷,铜鼓民俗文化在婚庆、造屋、丧葬、节庆等场景中得到应用。
相关研究
纹饰
有关专家根据翔鹭纹铜鼓上刻有的捕鱼、水战或是游戏等纹饰推测,所反映的应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翔鹭纹铜鼓的鼓腰上有8组羽人舞蹈纹,是对祭祀场合娱乐神灵的真实记录,展现了当时化装成鹭鸟的人们翩翩起舞的优美场景。他们认为祭祀在古代统治时代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纹饰上的羽人有些身穿羽衣,有的则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无装扮,说明羽衣并不是他们的日常穿着,而是重要人物在出席大型活动的盛装。另有学者认为这是龙舟竞渡习俗的写实画面,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关于翔鹭纹铜鼓上的鸟纹及饰于铜鼓上的含义,学术界看法不一。除较普遍的看法”翔鹭说“外,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古代《逸周书》中的“菌鹤”,《南越笔记》中的“水鹤”,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鸟或候鸟,可以作为观测天气的依据。将鹤作为铜鼓饰纹,当与求雨的祭祀有关。也有人认为翔鹭就是鸟,是越族的图腾之一。中原地区考古学家冯汉骥将这种鸟纹命名为”翔鹭“,即飞翔之鹭的图案化。
功能演变
最初铜鼓是一种炊具,用来煮饭、煮肉。约在公元前8世纪时期,由生活在云南省中部地区的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大约经历了300年,此型铜鼓逐渐趋于成熟,东传到滇池周围,由滇人铸造了石寨山型铜鼓,之后,它曾一度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当作成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常用于陈设、盟会、赏赐、丧葬、歌舞等场合。
保护与馆藏
保护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复设立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位于广西河池市,保护范围为河池市全境。保护区以河池市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集中分布、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铜鼓习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化生态,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从铜鼓习俗本身出发,设置铜鼓文化带,整合与铜鼓、铜鼓习俗相关的资源,从而呈现出礼乐合一、多族共享、崇祖敬老、聚众同乐的铜鼓文化特征。其中,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等项目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保护实验区开展铜鼓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建立了铜鼓山歌亭、铜鼓舞台、展示馆等。此外,河池市制定出台《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基于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性保护,助力于铜鼓文化的创新发展,使铜鼓文化得以长久保存和发展。
馆藏
翔鹭纹铜鼓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在该馆古代文明陈列展区,被誉为镇馆之宝。
展览与文创
2013年10月18日,“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在福建省博物馆举办,西汉翔鹭纹铜鼓参与展出。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推出“云”游系列活动,该馆运用3D投影方式对外展示翔鹭纹铜鼓。
2023年7月4日,翔鹭纹铜鼓在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的《文博日历》中“亮相”。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南海人文历史”展厅,有一面翔鹭纹铜鼓的复制品,其形制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基本一样,可以看作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标准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根据文物翔鹭纹铜鼓原型设计,推出了翔鹭纹铜鼓·DIY掐丝珐琅画及精油皂等文创产品。
参考资料
西汉翔鹭纹铜鼓 弥足珍贵.内蒙古日报.2023-09-16
翔鹭纹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023-09-16
如果文物会说话 | 翔鹭纹铜鼓.当代广西网.2023-09-20
翔鹭纹铜鼓神秘现身.人民网.2023-09-16
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穿越千年的铜鼓.光明网.2023-09-16
大场面!广西的博物馆藏了个“乐舞团”|“西”世珍宝·博物志①.广西新闻网.2023-09-16
海上鼓音:翔鹭纹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9-17
这种古老的器具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丨三交史话.中国民族报.2023-09-16
广西博物馆镇馆之宝——西汉翔鹭纹铜鼓.央视网.2023-09-17
A面能煮饭 B面能伴奏,这件文物是?.央视新闻.2023-09-17
河池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远古铜鼓”再放光彩.新华网广西频道.2023-09-22
七省联展再现“丝路帆远”.雅昌新闻.2023-09-20
2000多年前的广西文物火爆出圈.新浪财经.2023-09-18
听!海南岛上鼓声扬.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2023-09-25
翔鹭纹铜鼓·DIY掐丝珐琅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