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的舞阳河畔,是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素有“滇黔锁钥”“入黔咽喉”之称,历来为“黔东重镇”,被誉为“黔中迷宫”,镇远古镇自秦昭襄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镇远古镇占地3.1平方千米,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古镇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宫殿、古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其中包括文物遗址镇远府城垣遗址、青龙洞古建筑群等,红色旅游景观和平村、周达文故居等以及报京侗寨、岗旺苗寨等民俗景观。镇远古镇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主要生活着苗族和侗族,还有汉族等民族也生活在此,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古镇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2020年1月7日,镇远古镇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月截至3月17日,镇远古镇接待游客总人数147.33万人次。
名称由来
镇远古镇在历史上被称为“竖眼大田溪洞”,属于“鬼方”,从夏朝到商朝一直有荆州和梁州的西南裔人居住,被泛称为“荆蛮”。从春秋时期开始,镇远县被归入黔中地区,并受楚国的管辖。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后,将其改为武陵郡,隶属于荆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年),汉高祖设立了无阳县,隶属于武陵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杨坚将无阳县改为梓姜县,隶属于充州。李隆基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唐玄宗将梓姜县改名为东停县,隶属于龙溪郡。公元770年,李豫恢复了梓姜县的名称,隶属于奖州。宋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宋大观元年,先称为安夷县,后改为镇安县。宋宝佑五年(1257年),田氏奉诏筑思州三隘,修城池于屏山之上,六年(公元1258年)赐名“镇远县州”,后“镇远”一名一直沿用,流传下来。
历史沿革
秦至清建置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9年)派白起伐楚定巫,置黔中郡,在镇远建镡成县。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定巫,设成县城开始,至今已有2284年,镇之名从宋保佑六年赐名“镇远州”起,至今也沿用了749年。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更义陵郡,五年(公元前202年)更名武陵郡。晋义熙十一年(公元前415年)成并入海阳县。南梁时,武陵郡开始分化,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改阳县龙标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镇远置充州梓姜县。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在镇远置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更名鹤州,二十年(公元732年)更名业州,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改名为奖州。镇远在唐末至五代期间,因社会动乱而脱离王权辖制200多年,称号“竖眼大田溪沟”,下辖九溪十八洞,自成建制。
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上表朝廷“愿为王民”,在镇远置安夷县,归思州辖治。宋宝四年(公元1256年),为加强防御。宋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田应已率兵在镇远石屏山修建长城,据险抗击元兵西进。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思州守令田氏土司奉诏筑思州三隘,于摇阳河以北、石屏山南侧修筑城池。次年,朝廷赐名“镇远州”,镇远府城由此定址。
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岑巩县刺史田景贤去宋皇封号,改称思州长,田景贤见大势已定,附于元朝,授镇远县沿边各洞安抚司,寻改镇远蛮夷总管府,命杨政德为总管。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为镇远军民总管府,田氏为总管,治镇远中河山。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置镇远县,隶属镇远府,始在阳河北岸建镇远府城,与卫城隔河相望,格局保存至今。清代年间,镇远县不变,但隶属镇远府,此时镇远府辖镇远县、施乘县、邓水分县、台拱厅和清水厅,此时府城与卫城都已发展,使之间的界限模糊并连为一体。
中华民国建置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1月20日,镇远自治学社的负责人潘德明、万贤臣、王星阶、杨培凤、梁时宪等与其他支持革命的人士,如镇远练军哨官黄鹤廷、黔东道尹吴嘉瑞、谢集林、良弼、倪松农等,宣布支持共和并成立了军政府镇远分府。各机关、团体和中小学纷纷响应。当天,镇远城的居民手持白旗上街游行,搭台演讲,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九月,废除了镇远县分府,并在镇远设立了黔东道,辖27个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在镇远城废府设黔东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了黔东道,镇远县直属贵州省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立了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37年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简称为镇远专区,辖有镇远县等12个县。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元月,废除了青溪县治,并将其划归镇远县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
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1954年10月4日,中共镇远地方委员会更名为中共镇远地委常委会,1956年7月15日再次更名为中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委员会。1951年6月26日,镇远专员公署改名为镇远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镇远正式宣告成立。1958年12月,州机关从镇远迁至凯里办公,而镇远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8°36—108°58,北纬 26°47—27°22,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镇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60千米,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状,总幅员面积为 1878 平方千米(合285 万亩),东面与湖南新晃接壤;东北部与本省玉屏县相连;西邻施秉县;南界剑河、三穗;北连岑巩、石阡。
地质
镇远古镇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的地层构成,还有少量的奥陶系、志留系和第四纪地层。缺少泥盆纪、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休罗系地层。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特征是褶皱和断裂。褶皱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其中加里东期的褶皱有三穗向斜,燕山期的褶皱呈北北东向,并与加里东期的构造线斜交。断裂主要形成于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雪峰期的断裂包括施洞口逆断层,加里东期的断裂有界牌正断层和镇远县枢纽断层,燕山期的断裂以北北东向最为发育,其中包括大坪扭断层和古楼坪逆断层。这些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导致了地质构造的相互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特点,包括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和深切割的特点。
地貌
镇远古镇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低山丘陵中部,以溶洞为主,最高海拔1132米,最低海拔354米。 其位于杨子准地台的江南台隆和上杨子台褶皱带的交界处,地势西高东低,最低处在羊坪镇游阳河出境处海拨354米。根据不同海拔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不同地貌类型,包括西北部中切割低中山溶蚀台地地区、东北部浅切割低山侵蚀山区、中部浅切割低山游阳河流域侵蚀区、东部游阳河流域丘陵区和南部中切割低中山侵蚀地区。
气候特征
镇远古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最高气温40度、最低气温零下5.3度,年平均气温16.5度,年平均无霜期3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44小时,年平均风速1.4米/秒,年平均降水量1094毫米。
水文
镇远古镇内有舞阳河等大小河流共106条,总长达693千米,河网密度为每平方米0.369千米,地表水多年平均净流量为10.54亿立方米,年均水量4705.36亿立方米,一般埋深达25~75 米,以喀斯特泉和裂隙泉形式出露。年人均水量 4650 立方米。县域境内河流水能蕴藏量为 10.55 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 84.9%,可发电2.5亿度。
㵲阳河主要由高过河、相见河、东峡、海阳三峡和铁溪组成。其中,东峡是河流中的一段,位于城东,全长16千米,上至青龙洞祝圣桥,下至大至滩。河流中汇入了铁溪、鱿鱼洞、兰家溪、白岩河、猛溪、龙扒溪和宛溪等溪水;相见河是舞阳河的一个支流,河源位于梅子山西部,向东南穿山而来,在三剑岩北侧与塘背沟和梅子山溪水汇合,然后流入海阳河干流。
铁溪位于镇远古镇北部,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千米,历史上被称为"铁溪"。整个铁溪景区由甘溪、马路河、龙塘河、翁子河和铁山溪等五个地段组成;高过河位于镇远古镇北部羊场和尚寨乡之间的洞塘,向西北蜿蜒11千米,河流落差为200米。
古镇布局
镇远古镇的㵲阳河从西向东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北岸为府城,南岸为卫城,形成了“太极图意象”的城市格局。镇远古镇沿河地势平坦而狭长,主要街道沿两岸一字排开,通过众多的码头与水面空间相连,形成了渗透效果。支弄巷道则与主路垂直,沿着山势向上延伸,形成了半鱼骨状的路网。其中四宫殿、紫皇阁、青狮洞、天后宫、文笔塔、和公祠府城垣等位于㵲阳河北岸,卫城垣、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平村、周达文故居等位于㵲阳河南岸。
主要景点
镇远古镇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垣,青狮洞、四宫殿、古全井、古戏楼等景点近200多处。主要包括城垣遗址、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平村、四宫殿、紫皇阁、青龙洞、天后宫、文笔塔等文物遗址景点,古镇留存有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还有红色旅游景观以及民俗文化景观。
文物遗址
城垣遗迹
府城垣
府城垣位于城北的石屏山顶,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城墙长2030米,高5米,宽3米,建有炮台口和城楼。根据《新楼三永记》的记载,曾经建有城门,其中一座位于城南的大码头渡口,名为“永安通济楼”;一座位于木家湾西通往滇黔古驿道的入口处,名为“永固通楼”;一座位于城北的沙湾渡通向铁澳古驿道的入口处,名为“永国通津楼”。这些城楼现已毁坏,城墙仍然保存了1500米。1985年11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其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城垣
卫城垣位于镇远古镇舞阳河南岸五老山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原城墙长3090米,高4.3米,宽2.7米,共有1872个城口,目前仍然完好保存的有上北门和下北门。临江城墙现存约1200米。
青龙洞古建筑群
青龙洞位于镇远古镇东隅,紧邻城市中河山麓。在明清时期,青龙洞是僧侣传经拜佛的地方。它由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青龙洞和香炉岩六个部分组成,共有36座大小建筑,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61万平方米。
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片建筑群依山而立,贴壁凌空,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和洞穴合为一体。它包括了道教、儒家和佛教的寺庙群,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这些古建筑利用了山势和洞穴,形成了阁楼洞天的风格。青龙洞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三大“悬空古建筑”之一,与甘肃的麦积山和山西的悬空寺齐名。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的石崖、洞穴、古木和藤萝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与建筑结合的景象。
1981年9月16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
祝圣桥
祝圣桥又称老大桥、滨溪桥,始建于明代初年。它位于贵州镇远古镇东,横跨浑阳江,是湘黔驿道的一部分。在古代,缅甸的使者进贡都要经过这座桥。据传,康熙帝的60寿辰庆典时,桥改名为“祝圣桥”。这座桥长135米,宽8.5米,高17米,是一座七孔拱形大石桥。在桥的东侧第3孔和第4孔之间,有一座三层阁楼式建筑,名为“魁星楼”或“状元楼”。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汪炳在阁楼上题写了三副楹联,其中一副描述了桥的重要性和历史: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中元洞
中元洞,又称中元禅院,位于中河山麓石崖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这座禅院的山门正对着祝圣桥,山门上刻着“入黔第一洞天”的字样。进入山门后,在洞内的拐角处有灵官庙,在折回山门顶部还有一座石拱桥。沿着拱桥往上走,可以看到大佛殿、藏经楼、望星楼、独柱亭等建筑。中元洞内还有云游道人张三丰的炼丹台石床、石磨和石包被等。大佛殿正门有楹联,“江南宝刹蓟北丛林三十年粥饭斋僧已领略个中妙趣;水流青屏山扬翠八千里雪泥鸿爪且赏此地风光。”
紫阳洞
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位于万寿宫上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崇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朱意而建。为底座架空的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北侧有二层阁楼的圣人殿,南侧有考亭祠和三宫殿,东侧有供奉酒神杜康殿。大门为砖砌牌坊,福上横书“紫阳洞”,两侧对联是:“游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门前北侧石壁上有一摩岩,阴刻“蓬菜仙境”四字。
万寿宫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建于中河山麓的梯级平台上,位于紫阳书院下方、青龙洞寺与中元禅院之间。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叶,总共有9栋建筑,包括山门牌楼、戏楼、观戏厢楼、杨泗将军殿、内戏台、客房、许仙真君殿和文公初等。整个建筑围成长方形的封闭式结构,外部有高封火墙。大门是高塔式的牌楼,顶部刻有“万寿宫”的字样。门榻上方两侧刻有两幅长方形的砖雕,展示了青龙洞的全景。从牌楼向北有15级台阶通往戏楼。戏楼的正门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描述了进入这个壮观景点的魅力。戏楼的门上横额刻有“襟山带水”的字样。内部的戏台高2.4米,宽5.22米。台面上有10幅木雕图案,展示了杨家将的故事。上端穿插着50厘米高的木雕“二龙抢宝”,两侧有倒立的狮子支撑,顶部是装饰着“飞腾云雾”的四层六角形藻井。戏台的中堂上有福禄寿星的图案,飞校处有梅花斗拱,两侧是晚清时期镇远县举人黄耀宗所撰写的对联:“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花。”
青龙洞
青龙洞是一组位于古建筑群最南端的建筑,主要以传播道教为目的。目前现存的建筑包括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厨房、观音殿、斗姥宫和玉皇阁。山门位于中河山下方山麓,正乙宫在山门上崖畔,原供奉财神赵公明。吕祖殿位于正乙宫南侧石崖上,为一座四层殿堂,底层吊脚,通往住守道人厨房的走廊。观音殿在吕祖殿北侧崖畔,为两层建筑,原供奉佛、法、僧三宝神像和观音、地藏王、普安祖师神像。斗姥宫位于吕祖殿后悬崖上洞内,洞门前有一座砖坊,原有神,但现在已无塑像。玉皇阁建于观音殿上端悬崖的青龙洞主洞口,是一座特殊建筑,包括望江楼和玉皇阁,东侧洞壁前有石台,上面原有供奉玉皇塑像的神龛。青龙洞是一处重要的道教建筑群,展示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香炉岩
香炉岩,又称假幌亭、莲花亭,位于青龙洞石崖前湃阳河畔一个突起的巨石上。《镇远府志·山川》载:“在中河山畔,巨石立当水岸,上丰下削,形若香炉。”明代蔡霞山在此建亭,名假幌亭。解放后重建,更名莲花亭。岩上锡刻有“沂流光”、“梦娇风顺”。岸侧有李烈钓题“乾坤入钓竿”五字。明代理学家周瑛任镇远县知府时,写有“香炉岩”诗赞:“一石盘空起,香炉旧有名,山连水与共,星与月之精。翠色余烟袅,悲风逐浪生。寰中多代谢,万古此犹横。”
古民居
谭公馆
谭公馆是清末镇远人谭均培的宅邸,他曾担任云南巡抚兼任云贵总督。谭公馆是一座采用高封火砖建造的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大门位于北墙的东南角,是单檐悬山顶门楼,门楣上方悬挂着“中丞第”的竖额,上面刻有“光绪帝赐”字样。院内有两个院落,前院由迎客厅、东西厢房和中厅组成,后院有东西厢房和后楼,北墙旁边有两个小空地,设有后门供出入。现在谭公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茂兴大院
杨茂兴大院位于石屏山的半山腰,周围有通往四方井巷、仁寿巷和复兴巷的道路。该大院占地960平方米,按照山势分为三层台基,并用高封火墙将其围合成一个整体。从下到上,三层台阶分别建有谷仓、正厅、书房和花园,其中正厅作为中心连接下层和上层。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门出入口,门外由石阶组成的通道,院内则有石阶将三个台基连接在一起。三个门的门框都采用精磨青石制成,门楣上还有垂花楼罩。
杨茂兴大院的选址坐落于山间,犹如一把安乐椅。东边有“白米倒斗”景观,西边则面对着“青狮洞”和“四官殿”的山头。从远处观望,它犹如一只大船,船头朝南,船尾朝北,封火墙就像船的舷,象征着发家致富、扬帆远航的寓意。杨茂兴大院的建筑布局和选址都显示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也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精美和艺术价值。
聂家大院
聂家大院,又称为“安之居”,位于街面上方,需要登上35级台阶才能到达正门。大院内有一道高达7.5米的封火墙,将前院和后院分隔开来。前院的东西两侧是单坡单檐的双层吊脚厢楼,楼上有回廊与门楼相连。正厅坐北朝南,由一排五间房组成,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后墙上有一扇门通向后山小路。背山面水,临街市而闹中取静,构成一个安乐窝。
苏公馆
苏公馆,是清代同治年间镇远新军首领苏元春的住宅,依托石屏山而建,需要登上八级台阶才能到达正门。门后的两侧厢房之间有18级石阶构成的天井,正堂由三间房组成,两侧有门通向后天井。这是一个庭园式的院落,内设有花坛、鱼池、花圃、水缸和后厅。墙体上散布着刻有“光裕堂”三字的砖块,房屋两侧的封火山墙则悬挂着山顶。室内摆放着嵌有螺钿的檀香紫檀架子床,还有紫檀木嵌有大理石的桌子。
古巷道
古巷道是镇远古镇的核心部分,由六牌十巷组成。其中七条巷子至今仍然存在,包括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和陈家井巷。这些古巷道狭长幽深,结构错综复杂,通往临河的大街,大多与码头相对。在古代,货物从各自的码头起岸,直接运往巷道中,然后通过巷口进入江边,进行航运。这种码头与巷道相连的布局类似于福建、越南以及江浙地区的“水巷子”。另外,镇远的古民居也有独特的特色,其中的“歪门斜道”被认为是风水的体现。各家大门开在小巷旁边时,绝不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不会与大厅正对。这是为了遵循风水的规则,认为“以南为尊”是富贵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财不露白”,让路过的人不易看到主人的财富,以求平安。
古码头
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是镇远古镇的一大特征,它是古镇曾经的交通枢纽。卫城有五座码头,主要是供军事用,他们是卫城大码头、吉祥寺码头、上北门码头、杨柳湾码头、老西门码头。府城有七座码头,主要是供商贸用的,它们是大河关码头、府城大码头、城隍庙码头、禹门码头、冲子口码头、米码头、天后宫码头。
老西门码头
老西门码头位于卫城垣西门外的舞阳河南岸。它最初是一个用于航运装卸和渡口的码头,曾在20世纪30年代用作车渡码头。码头两岸有斜坡码头台基,专门用于汽车上下船。至今,这些台基仍然清晰可见。
上北门码头
上北门码头位于卫城垣北门前,由北门、北门城楼、码头滑车道和护城提共同组成。它是一个多功能的古建筑,集泊船、防洪和军事于一体。
府城渡口
府城渡口位于兴隆街南侧,与卫城大码头相对。它是镇远水运码头和渡口之一,古称为“永安渡”。渡口始建于明嘉庆年间,是镇远古代水陆交通的重要证据。
天后宫码头
天后宫码头位于天后宫门前,是天后宫的配套建筑。相传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先生在贬贵州省时,曾在此弃舟登岸,沿古驿道去修文县作驿丞。两年后他洗去冤屈,再次沿古驿道来到这里上船,向东行进。
古井
云泉
云泉是明初建造的一口井,得名于井口上方的枇杷树。它位于米码头巷的末端,靠近山腰。泉水从石屏山的石穴中涌出,形成了一个天然溶洞。井口上方的洞穴覆盖了井口的一半以上。井身大致呈圆形,长2.5米,宽2米,深1.2米。石壁上刻有一个摩一方,上面刻有楷书的“云泉”二字。1986年10月28日,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井
四方井建于明初,位于府城四方井巷中段。井口为四方形,边长1.2米。井壁和井底用青石砌筑,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井口和井底。井深2.2米。井北面有一个石穴,泉水从这里流入井中。井口上方建有一个砖砌小庙。1986年10月28日,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猪槽井
猪槽井是一口始建于明初的狭长形天然石槽井。它得名于其形状酷似猪槽。井水源头与四方井和枇杷井相通。井身长2.2米,宽0.5米,深1.9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井口周围有青砖砌筑的围墙,东面有一个出口,西面有通往四官股和府城墙的路。1986年10月28日,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梁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城东山寺前,跨越惠泉澳水,是一座惠求三级单孔石桥,距离上游的二级迎仙桥约100米。原桥宽度为4米,桥拱跨度为3米,拱顶高度为3来。1936年修筑湘黔公路时,在原桥的东侧增建了一座宽度为3来的拱桥,与老桥保持一致。桥面宽度从4米增至7末。1983年,又在老桥的西侧增建了一座秩跨与老桥高度相同的宽度为2.6来的石桥。
至圣桥
至圣桥位于迎仙桥西南侧,距离县学沟口约120米,得名于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原桥为羊孔石桥,宽度为4.6米,长度为5米,拱跨为45来,高度为2米。1985年,在修筑柏油马路并拓宽路面时,在南北两侧各增加了1.7米宽的钢筋凝泥梁。这座桥在外观上看起来是平桥,但核心部分仍是古老的石桥,至今保存完好。
四宫殿
四宫殿位于镇远古镇北部的石屏山悬崖之巅,建于明代晚期。它由大殿和偏殿组成,建筑依山而立,凿岩作为基座,采用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风格。它得名于殿内供奉的战国时期的王离、廉颇、白起、李牧四大将军塑像。大殿的西侧有一座偏殿,同样采用重檐歌山顶吊脚楼穿斗式建筑风格。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始,这里供奉着“龙虎玄坛赵元帅”的神像。曾经被用作钟楼的大殿悬挂着一口巨钟,每当晨昏和正午时分,人们敲钟鸣响,钟声能够响彻整个县城。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口巨钟还曾被用作防空报警信号。殿内的陈设已毁,只剩下屋架和瓦顶。198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拨款对四宫殿进行修复工作。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皇阁
紫皇阁位于镇远古镇石屏山半崖上,建筑依山傍崖,紧贴着悬崖峭壁。《镇远府志·初杞》中描述道:“紫皇阁在府城的西北方,石径蜿蜒曲折,藤萝缠绕,瀑布如练。上方有小桥,登上阁楼俯瞰,西南山峰犹如画卷一般。”这座建筑由山门、大殿、佳房、膳堂等构成。大殿采用重檐歌山顶吊脚楼穿斗式的结构,顶层为五皇凌霄宫,供奉着五位皇神;中层是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底层是半露天的吊脚楼。清光绪四年(1878年),汪炳琐在大殿内题写了一副对联:“西来游水云山,野渡舟横,两岸绕烟饶西意;东去楼海市,测庭月落,五溪夜雨沁诗魂。”1984年6月,镇远县人民政府将紫皇阁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狮洞
青狮洞位于镇远古镇石屏山半崖上。原有一座凿石撑木悬空建造的寺庙建筑,洞口的岩石形状酷似人形,当地人称之为“岩菩萨”。《黔记·山水志》中记载:“长期的雨水中出现明亮如彩虹的光芒,预示着江河必将溢出,因此居民避水而聚集在这里。”寺庙建筑有两间庙堂,采用悬山顶吊脚楼穿斗式的建筑风格,底部全部悬空,其中一面面向县城一侧装有栏杆。感堂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毁坏。1986年10月,镇远县人民政府将青狮洞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镇远古镇的西部,依靠石屏山背景,面向滨阳河,建于清代中叶,占地面积为1320平方米。这座庙宇供奉着海神天后。庙宇的屋脊上栩栩如生地雕刻有两条抢夺宝藏的龙。殿内有双层的飞檐,中间连接着梅花十字斗拱,正壁上装饰着精美的细格镂花窗。庙门前有34级石梯通向滨阳河的码头。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城东约1千米笔响山顶。塔高17.39求,塔身下部直径5.28米塔由塔身和塔基两部分组成,塔基高2.2来,呈不规则六角形,每边长2至2.5米不等;塔身如笔锋,腰处略宽,小端尖削,如笔饱还状。用方石镶筑而成,尖端部分用大型方砖获砌粘合剂为树油、石灰加糯米浆,至今缝合仍密结完好。明弘治二年(1489年),石阡知府祁顺游镇远时,写有文笔山诗一首:“巨笔车晴峰,天然制度工;云霞妆五色,风物助三红。脱颖非囊底,生花似梦中;流年多少恨,终日漫书空。”1984:年,雷电曾击裂塔尖一侧外,其余完好。镇远县人民政府1981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公祠
和公祠是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的一座纪念建筑,是为了纪念清代光绪年间的镇远总兵官和耀曾和公祠(荣轩)。这座建筑始建于1920年,完成于1940年。最初,和公祠建在镇远府署外,后来迁建到现在的位置。根据镇远人士乔运事于1904年撰写的《和公积砖墙筑成记》记载,重建和公祠历时20年。这座建筑是一座单格硬山顶穿斗式建筑,正面宽12.9米,进深10米,榜口高5.4米。正殿的左侧山墙上嵌有乔运亨摸文和曾康祺书写的《和公祠砖墙落成记》碑,尺寸为75厘米×39厘米。右侧山墙上嵌有乔运事题和杨再学书写的《和、汪、全、林四公德政诗》碑,尺寸为97厘米×50厘米。两个碑都是阴刻楷书。正殿前有一个长方形庭院,庭院两侧有砖砌院墙延伸至正殿前,院前有一个单檐悬山穿斗式楼门。前方围墙中段呈外“八”宇形状,环绕楼门。目前,和公祠现在是镇远县土产公司的库房,山门牌坊和原院墙已被拆除,但主体建筑仍然保存完好。1984年6月,镇远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景观
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卫城和平街,是一个由高大的石墙围起来的建筑群。在晚清时期,它是镇远总兵中衡街内的建筑,民国初年改建为“青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二日本停房收容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人将其称为“和平村”,至今保持这个名字。和平村拥有一个方形围墙,道面宽77米,进深83.4米,围墙高8米,总占地面积6192平方米。在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阳输笙、冯乃超等和日本进步作家鹿地豆筹划,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的领导下,派遣康天顺到这里发展反战同盟,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共有150多名盟员,致力于反法西斯战争并争取敌军的瓦解,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由原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队长长谷川敏三和原和平村工作队队员秋田宽等人组成的“日本反战问盟友好访华团”于1984年和1985年两次来到镇远县参观“和平村”。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这座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最初是民国初年外交官周瑛的宅邸。周达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于1924年前往苏联留学,1925年回国后,带领100多名进步青年前往苏联留学,他们视周达文为良师益友,周达文也是列宁学院中国部的负责人。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他于1938年4月在苏联西佰利亚牺牲。
从1938年到1940年期间,周达文故居成为中共镇远地下党支部秘密活动的基地。这座旧址是一座高封火墙四合院建筑,拥有两进天井。四周的墙壁高达9米,通面宽度为19米,进深为29米。墙顶装饰有粉青瓦墙格,并绘有云效、水波、卷苹等花边围案。总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景观
报京侗寨
报京恫寨子俗称报京大寨,地处镇远县南端39千米,南与剑河县岑松温泉接壤,是四县边沿交界处。报京大寨住有450多户2500余名伺族同胞,以部、周、龙、刘、李等姓为主。居住的房屋全部依山而建,融吊脚楼、美人靠为一体,系穿斗式、青瓦顶木结构,全是一楼一底,一楼关养牲畜,二楼住人。
报京寨坐北朝南,被四面的山峦环抱。整个寨子从北到南,由高到低,形状像一个笑口。寨子的建筑采用青色的木结构房屋,根据地势的顺序排列,位于两座山之间的鞭谷中。人们习惯将报京分为上、中、下三个寨子。上寨有一座水塔,中、下寨有两口水井和水塘,方便生活用水。中寨有一棵白果树,树下有一块阴刻的石碑,上面横刻着“千古不朽”的字样,右侧书写着“大小菜化相贵成斯美保留古树一枝此世代不朽矣”。碑文上还标注了“大清咸丰四年六月日谷旦”。在上寨和中寨之间的东侧,有一座隆起的小山,山顶上奇形怪状的石头,看起来像盆景一样。在农闲的晴朗日子里,姑娘们会聚集在这里绣花、唱歌、幽会。寨子的东、北、西三面有古槭树和翠相成荫,南面是白岩寨。在白岩寨和报京寨之间,有一座长满松树的山,人们称之为“火焰色”。离报京下寨200米处,有一片与“火焰色”相对的水塘,被称为“报警塘”。
报京侗寨是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最大的侗族大寨,有“中国北侗第一寨”之称,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报京侗寨所在的报京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被命名为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州级红色美丽村庄,2022年入选贵州省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有贵州省“魅力侗寨”之美誉。
岗旺苗寨
岗旺苗寨是镇远县境内最大的苗寨,位于涌溪乡田坝村,距县城6千米。岗旺系菌语,意为官方住的地方。原是田氏家族(镇远州刺田茂安在此创建思南道都元帅府)住的地方。因田多寨子大,汉语译成“田坝大寨”。
岗旺苗寨的祖先早在唐宋时期就迁居于此,他们是镇远的开拓者。岗旺苗寨有汉族和苗族居民,共有120多户,650多人,姓氏有20多个。岗旺在北宋时期是县政府所在地,辖区还包括施秉。岗旺苗寨保留了一些古建筑遗址和出土文物,如石振桥、石墙古巷、石城堡、古图井、土司庄园卡旺遗址等。岗旺苗族有自己风俗习惯,如拜树条石、按石护身、忌见女郎、禁忌顺门等。1998年9月,县政府将田村定为苗族风情旅游村。2005年12月27日,州政府将村名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寨。
尚寨土家族
尚寨土家族乡位于县西北部,东临岑巩县客楼镇,两接镇远县羊场镇,南与镇远县都坪镇相邻,北与五德镇接娘。人民政府驻尚寨村,距镇远县城48千米。
尚寨土家族风情主要是吹响。“八月八”唢呐节,2006年12月30日被列为镇县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5月29日被列为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于历史、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群众多吹喷响,素有“呐之乡”的美誉。此外,土家族的传统婚礼、山歌、㵲蹈和地方戏剧也是尚寨的特色
镇远博物馆
镇远博物观位于古镇中心地段,原为邹姓家族祠堂。房子建造的很有特色,三面围墙是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后殿及两侧厢房。馆内陈列着实物、图片等资料,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沿革建制和发展,民风民俗及民居萃等。
其他看点
关隘及古驿道
铁山关及铁溪驿道
铁山关位于镇远古镇东0.5千米处,地势险要,北临铁山绝壁,南临薄水深渊,是一座陆路和水路驿道关隘。现存的铁溪夹谷西岸驿道依山傍崖,高出铁溪河面3至5米,路面由石板铺筑而成。其中一段驿道是在崖壁上凿成的。尽管驿道已经废弃多年,但仍能看到一些驿道的痕迹。张守让曾经在此题写了一首诗,形容铁山关的壮丽景色。1986年10月,镇远县政府将铁山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德关及关前驿道
文德关古称为“油榨关”,位于镇远县城西3千米处。清代建有双层单椎结构的文德关和关前驿道上的迎仙宫,但在1985年被拆毁。关前驿道在三十年代修筑湘黔公路后大部分被覆盖,现仅存一段长约1千米的山麓至隘口的古驿道,现在仍然是步行的必经之路。民间有一首歌曲《镇远入景歌》中唱到的“文德关前云梯路”,描述的正是这段古驿道的景致。清康熙年间,责州巡抚曾经路过此地,并写下了一首诗,描述了过油榨关的情景。雍正年间,镇远知县詹彬也写了一首《文德关》的诗,赞美了这个关隘的重要性和美名。1986年10月,镇远县政府将文德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墓
谭钧培墓
谭墓位于城镇7千米处,位于涛阳河北岸的岩脚寨(又称蟠龙寨)谭家墙。墓穴是一个长方形的块石结构,直径为6.2米,高度从菜顶到半球状为3.6米,底部槽长2.4米,宽1.8米,深1.2米。墓穴的框壳是由米、生石灰、石骨粉、沙粒等材料混合浇筑的两个粘结层,穴内放置有棺样。墓前立有一块菜碑,高度为3.4米,宽度为1.3米,厚度为0.3米,碑上刻有楷书字体的“谭公钧培之薰”。墓前有五级拜台,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台面的宽度和纵深逐级增加,面宽从8米增加到26米,纵深从3米增加到10米。除了最高一级的高度为1米外,其他每级高度都是4.5米。每个级别的拜台外沿都使用方青石镶砌,就像城墙一样。最高一级拜台上有精细雕刻的石供来、石雕腊台、花墩等。拜台东侧有一条石级道可供登上各级拜台。谭墓在1971年冬季被毁。
和耀曾墓
和耀曾墓位于镇远古镇40千米铺田乡梅溪坝,和耀曾(1834一1897)字荣轩,云南省丽江人,光绪七年(1881年),任责州镇远总兵官,记名提督16年,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镇远任所,根据遗嘱葬于此地。墓为椭圆形,大方青石围砌,直径5米,高4.2米装碑高3.2米,宽12米,厚0.2米,上有精刻龙帽,下有细雕卷草,碑中刻有,“语投建成将军记名提警原任贵州镇远总镇和公荣轩之菜。”镇远县人民政府1986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元春墓
苏墓位于镇远古镇东侧的苏家山,距离镇远东部60千米的羊坪镇。苏墓是清朝晚期的清军将领苏元春(1844-1908年)的墓地。苏元春出生在广西永安州(今繁山县),1908年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病逝,后将遗骨运回镇远县并安葬在这里。墓地底部为土质圆台,直径为2.6米,上部为锥形顶罩,顶端高于地面1.85米,内部安放着骨灰,墓穴较小,没有棺。墓碑立在墓地后方,高度为1.7米,宽度为0.97米,厚度为0.16米,碑面中央刻有柳体楷书的字体,内容是“故显考苏公讳元春号宇熙老大人篡”。碑的左侧刻有苏氏子孙等人的名字,以及“中华民国二年岁次资丑三月吉立”等内容。镇远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
镇远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最初位于原军分区后杨家山。后来于1959年迁至城东的“炮台墙”,占地面积6717平方米。陵园的入口有333级石阶,蜿蜒曲折而上,直达大门。内部有两个草坪,分别占地2432平方米和328.6平方米。前方有许多樱花树,后方有榆树、女儿墓和松树。左侧有两间砖木结构的平房。第一层草坪的尽头有一个长廊和16级石阶,石阶上有花台和花墙。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第二层草坪前,高3.05米,宽2.25米,花墙长62米,采用民族形式建造。碑的正面有竹节形拱门,上书“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死难烈士万岁--毛泽东”。碑后是革命烈士的墓地,安葬着126位烈士的遗骸。每个墓前都有一块高大的石碑,其中包括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老战士、解放镇远县的战斗英雄以及在剿匪行动中牺牲的本地勇士。墓地整齐有序,专人负责保护。
相关景区
㵲阳河景区
㵲阳河风景省镇远古镇,距离镇远约17千米。㵲阳河全长超过400千米,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地流经沅江进入洞庭湖,最终注入长江。将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㵲阳河在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林则徐曾经路过镇远,被㵲阳河沿途的风景所吸引,为之作诗赞美。
高过河景区
高山河景区是一个峡谷型旅游胜地,包括原始森林峡谷、深潭险滩、飞瀑激流等景观。景区总长18千米,距离镇远县县城38千米,占地45平方千米。景区有原生态植被和花草树木,被誉为天然大植物园。同时又因景区的水声和鸟鸣四季不断,被称为“一条会唱歌的河”。2000年高山河景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屏山景区
石屏山位于镇远古镇舞阳河东侧,东西绵延2.2千米,海拔668.1米,与㵲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像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端直苍阔如屏风”,因此得名。
铁溪景区
铁溪位于镇远府城北郊,溪水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千米,史称“铁误”。总面积50平方千米,全长21千米,其中核心景区游览线路全长12千米,整个铁溪景区分别由甘溪、马路河、龙池、龙塘河、翁仲河5个地段组成。
风俗文化
三月三播种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镇远县会举行盛大的“播种”节聚会,虽然是侗族的节日,但苗族和汉族也会参加。在春节期间,镇远民间会有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古镇的街巷上烛光和灯光照耀下,锣鼓声此起彼伏,人们表演耍龙灯、㵲狮子、踩高跷跳花灯、蚌壳㵲、踩莲船等传统艺术节目,场面十分热闹。在这些表演队伍中,踩莲船是一种表演形式。踩莲船,北方也称为“跑早船”,是唐朝开始流行的一种非常喜庆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踩莲船将说唱、歌㵲融为一体,表演非常抒情,内容多以问答、盘歌、叙事为主,常唱一些新春吉语。
五月五龙舟节
镇远县端阳赛龙舟作为民间习俗,历史悠久,并且是各民族热衷参与的喜庆节日。与纪念屈原的起源地相比,它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镇远龙舟文化活动对外产生了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镇远端阳龙舟节正式被命名。镇远端阳赛龙舟成为了全县广大市民参与的体育运动和民族文化活动的盛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近10万城乡居民齐聚在古镇镇远,观赏赛龙舟、放河灯、唱民俗音乐等文化娱乐活动。
六月六爬坡节
农历六月六,苗族会举办爬坡节,这时会有苗族特色的踩踏㵲表演。踩鼓师傅会通过㵲蹈动作将生产劳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使表演充满生活细节,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乾隆《镇远府志》中记载了苗族“遇节跳月笔歌”的表演。
八月八唢呐节
尚寨是一个位于贵州省镇远县的土家族聚居地,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隆重的唢呐节。唢呐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乐器,尚寨的土家族人民都具备吹奏唢呐的习惯和技巧,因此被称为“唢呐之乡”。自1998年首次举办全村吹唢呐竞技大赛,2000年,全乡举行第一届唢呐节,以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八月八唢呐节。在这个节日展示了各种土家族的风情,包括唢呐曲调和吹奏技巧的比赛,以及土家族的传统婚礼、山歌、木叶吹、手舞等民俗表演。此外,尚寨还举办土家族地戏、傩戏和绝技表演,如上刀梯、下油锅、踩口等。
美食特产
陈年道菜
镇远县陈年道菜已有超过500年的生产历史。据传最早是由贵州镇远县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制,因此被称为“道菜”。这种菜品因储藏时间越久,品质就越好,味道也越美,因此又被称为“陈年道菜”。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是水陆交通的要道,也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商贾的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传遍了四方。在清代,它曾经是进贡皇室的贡品。1980年,镇远陈年道菜被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州的优质产品。
青酒
青酒是一种采用来自高原地表深处的优质矿泉水,并融合了高粱、小麦、糯谷和玉米等粮食制成的酒品。它借助贵州传统的精湛酿酒工艺进行陈酿和精制,然后长期窖藏于贵州喀嘶特山洞内。在这个洞穴中,湿润的空气和稳定的气温为青酒的发酵和成熟提供了条件。因此,洞藏青酒呈现出晶莹透亮的酒体,香气浓郁,口感清爽甜美,回味悠长。它是一款饮后不口干、不醉人、不易醉倒的美酒佳酿。
镇远霉豆腐
霉豆腐是贵州镇远特色菜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它选用优质的原料,经过精心酿造,味道香浓,质地纯正。霉豆腐不仅口感美味,而且富含营养物质,是居家旅行或馈赠亲友的绝佳选择。
镇远豆豉
豆鼓是贵州镇远的特产之一,采用传统的民间工艺进行酿制而成。它具有清香回甜的特点,口感美味爽口,同时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豆鼓中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因此被广泛用作各种菜肴的调味品和食用品。它不仅在省内外畅销,也被认为是居家烹的调料。
镇远社饭
社饭,是镇远县独有的特色美食。每年二月“社日”必食的“佳节饭”。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味道鲜香而不腻,具有补中益等功效,营养丰富、即开即食。
天印贡茶
天印贡茶出产于镇远都坪镇天印村,据陆羽的《茶经》考证,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它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的名茶之一,历经宋元时期,到明清就更负盛名了。清代初年军阀吴三桂曾在这里“以茶易马”扩充兵力,此时就以“贡茶”著称。20世纪60年代,天印贡茶还两次参加全国茶叶品种定型会在京展出。
保护与开发
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州人民政府曾于1956年和1963年拨出专款,对青龙洞建筑群进行两次较大的维修。“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片古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楼、亭、殿、阁的翼角被截断,牌楼被掀倒,雕、塑像被捣毁。1979年至1981年,省、州人民政府又拨出专款,对中元洞一组建筑进行修复,并于1982年春节开始对群众开放。从1983年起,省人民政府再次拨出1百万余元对青龙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祝圣桥等各组古建筑物进行全面修复。
1984年由镇远县城镇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了《镇远县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就设定了单独的章节提出古镇的保护规划,并对古镇内的各种历史遗存进行了调查这也为其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出重要贡献。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为青龙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镇远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镇远县人民政府就对重要的历史遗存划定为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镇远县投资2千多万元大规模进行城建改造,明确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对大量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维修与恢复。至2001年投资修复的文物古迹多达30处,古民居石库门楼13处,码头5个,古巷道4条,1500米卫城垣等等。
2001年8月由贵州省镇远县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镇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于2001年3月制定完《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州人大常委会为镇远古镇保护制定专门地方性法规。
开发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镇远青龙洞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修复周达文故居,在正房客厅中央安放用汉白玉石雕刻的周达文半身塑像。整个塑像高米。其中:基座高1.2米,基座四周边长0.8米。1992年4月13日,周达文故居正式开放。同年由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镇远县城城区总体规划(调整)》。其后1997年又编制了《镇远县城市总体规划》,当时定位镇远古镇以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旅游休憩、历史博览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的中心。2002年,省委为纪念周达文诞辰100周年,拨款50万元,在房屋内陈列周达文生平事迹,于2003年1月3日开放。
相关文化
相关人物
谭钧培
谭钧培(1828年—1894年),镇远县人,字宾寅,清同治元年(1862年),赴京会考,荣取进士,改庶吉士。清同治二年(1863年)担任翰林编修,出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清同治八年(186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寻稽查光禄寺事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调任浙江苏州知府。清光绪四年(1878年),代理徐州道。同年秋天,升任安徽凤颖六洄道。清光绪五年(1879年——清光绪十四年(1886年))歷任山东省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兼署漕运总督、江苏巡抚兼苏州织造、与巴西国换约大臣、湖北槽粮官、江南乡试监考官、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法国欲出兵云南省,增兵加强边防,亲临前线督促修堡、筑工事、查岗哨,坚守要塞,迫使法军不敢轻举妄动。朝廷以其“宣办边疆、克勤厥职、勋绩卓著、宣讨史馆、以彰劳勋”进行嘉奖。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云南,后葬于镇远县。
和耀曾
和耀曾(1834—1897)字荣轩,纳西族,云南丽江人。1857年为武举,历任滇省副将,汉中镇兵等职。1881年任镇远镇总兵,记名提督。在镇远任十六年,创置义仓、义学、义地,每逢凶年即开仓济民;劝民发展农、林、牧及养蚕业以养其生;修筑道路利地方交通;修卫城护城堤,城垣、码头等设施;设义学以发展地方教育。1897年殁于任上。葬于本县铺田。镇远为其建专祠以纪念其功德。
苏元春
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清末湘军首领、抗法名将,官至提督。他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贵州苗民起义和清末广西壮族自治区会党反清大起义,参加过抗法援越战争,主持了战后广西的边防建设和对外交涉事务,为大清王朝屡立功勋,被清朝廷封为太子少保。在黔平定苗疆的战争中,苏元春舍命立功,在台拱(台江县)、镇远县、思州(岑巩)一带镇压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清王朝相继升他为副将、总兵、记名提督,并赏赐良田数千亩。苏元春视思州为发迹的地方,在思州府境内“跑马为疆、指手为界”占有大量山场土地。他在思州建庄立户,修建私宅、公馆、帅府,安置家眷。他本人及三名妻妾死后葬身思州。
图腾文化
龙文化是镇远的重要文化之一。龙在中华民族的先民中原本是一种图腾崇拜物,后来被视为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镇远是一个崇尚龙的古镇,曾被称为太极镇。一条河将镇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水流经城中形成“S”形线条,城市的规划状似太极图。据传说,镇远的水域各处都有龙神分治,城西有龙王峡盘龙坳,北山有龙潭,城东矗立着龙头山,东峡有龙王洞,还有青龙洞。镇远的龙文化衍生出了各种工艺制品,主要包括雕塑雕刻、编扎、刺绣、彩绘等。雕刻的龙常常用于寺庙和民居建筑上,既具有实用性又美化了建筑物的外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远苗族踩鼓舞
镇远苗族踩鼓舞是一种苗族群众大型社交场合礼仪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它于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7年5月29日被公布为贵州省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踩鼓舞中使用的鼓是苗族先民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也是苗族娱乐活动的中心象征物。据传,苗族先人央金在大管山砍柴时听到了密林深处传来的清脆声音,发现是啄木鸟科啄击树木的声响。他回到寨子后模仿那个节奏敲打鼓,乡亲们听到旋律和鼓点后自发地围在一起跳舞。从那时起,人们在聚会和庆典时总是围着鼓声跳舞,并通过舞蹈来描述民族的迁徙和历史变迁。在金堡苗族地区,踩鼓活动是盛大庆典和节日的必备项目。
洞藏青酒酿造工艺
洞藏青酒酿造工艺是一种流传于贵州镇远县青溪镇的独特传统工艺。该工艺于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7年5月29日被公布为贵州省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贵州青提酒厂位于江南丘陵与贵州高原交界处,拥有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加上溶洞和暗河资源,为酿造优质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洞藏青酒酿造工艺利用喀斯特洞穴进行酿酒,借助洞内恒定的温度和清亮爽口的地下河水质,使酒质更为水乙二醇甜美。洞藏青酒酿造工艺始于明代初年的青溪大曲,青溪酒厂建于1955年。酿造过程中使用优质矿泉水和精选的粮食原料,并通过传统的酿酒工艺陈酿精制,置于喀斯特山洞内自然老熟。洞藏青酒自1955年以来一直是青溪酒厂的主要产品,且多次获得荣誉和奖项,包括被评为贵州省名酒和中国白酒质优秀产品,并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
镇远木雕工艺
镇远木雕工艺是一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5月29日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镇远木雕工艺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的木雕工匠主要来自安徽和江西省,他们在馆祠和民宅建筑上使用了明清以后的汉、苗、侗等民族的雕刻技术,逐渐形成了镇远木雕艺术。明清以来的木雕精品经历了风雨沧桑,但在镇远县仍然可以找到一些遗存。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其中的观音殿、玉皇阁、望江楼、大佛殿等建筑都镶嵌有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尚寨土家族傩戏
尚寨土家族戏是一种流传于贵州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的民间传统戏剧。该傩戏于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7年5月29日被公布为贵州省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尚寨土家族傩戏的演出内容主要根据需要进行,例如在新年伊始为祈祷丰收和兴旺,会演出祈祷戏;如果遇到旱灾,会演出求雨戏;如果预感到有不祥的天象,需要驱灾或驱鬼,会演出锥戏;有时也会演出治病的傩戏等。据《镇远府志》记载,明代的傩戏在当地非常流行,人们相信通过祭祀鬼神可以治愈疾病和获得好运。尚寨土家族傩戏又分为地戏、愿戏和帷戏等不同形式。
镇远青溪花灯戏
镇远青溪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独特的传统戏剧,主要流传于贵州镇远县的青溪镇和樨阳镇。该花灯戏于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9年9月30日被公布为贵州省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花灯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据《镇远府志》记载,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七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花灯戏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关于花灯戏的起源,当地民众有不同的传说,但传统花灯最初是供宫廷达官贵人饮酒作乐的歌舞表演,后来由于一名歌女逃出宫廷而流传到民间,因此被称为“民间花灯”。花灯戏大多在春节期间与龙灯、故事等表演形式同时进行,成为城乡文化活动中较为活跃的文艺形式,并一直传承至今。花灯队则是由人们扮演各种角色,手持舞扇进行花灯表演。
获得荣誉
1986年,镇远县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09年3月6日,镇远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
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2年1月10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镇远古城文化步行街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参考资料
镇远古城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光明网.2023-09-23
悠悠古城山河秀丽.镇远古镇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9-23
镇远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9-23
镇远古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23
镇远:春季旅游强劲复苏 接待游客147.33万人次.澎湃新闻.2023-09-23
镇远——千年古城的变迁.镇远人民政府.2023-10-01
历史沿革.镇远人民政府.2023-09-24
自然地理.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01
镇远古城.镇远新闻网.2023-10-14
醉美贵州.腾讯大渝网.2023-09-30
江南的塞外长城:古城垣、四官殿.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01
镇远景区及风土人情一览.镇远古镇官网公众号.2023-09-24
青龙洞古建筑群—— 东山寺原址保护展示工程监理工作.贵州省文物研究保护中心.2023-10-01
黔东南州A级旅游景区名录.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2023-10-01
镇远古城 | 寻觅古巷道.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01
镇远古今印象——古码头、古桥.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14
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迎来暑期旅游热.镇远人民政府.2023-10-01
图说镇远.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01
新闻:红色光辉照耀镇远古城.黄平县广播电视台.2023-10-01
谭钧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0-01
和耀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0-01
【神秘思州】抗法名将苏元春在思州 .今日岑巩.2023-10-01
贵州镇远:加大古城保护力度 建设人文旅游城市.景观中国.2023-10-01
镇远古城多措并举聚力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镇远县人民政府.2023-10-01
关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的公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