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英语:Aesthetics,德语: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又名《美学讲演录》)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于1817至1829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授课的讲义。黑格尔去世后由他的学生霍托根据他生前亲笔写的提纲和几个听课者的笔记编辑成书,首版于1835年,共分三卷。
全书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概念,由此衍生出包括基本原理、艺术史、艺术分类在内的严密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以艺术发展的具体事例来阐明客观唯心主义及其辩证法。该书第一卷是美学总论,具体论述艺术美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第二卷从艺术类型出发追溯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艺术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第三卷从三种艺术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的角度,探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含戏剧)这些门类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发展。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而来。《美学》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大纲。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对于美学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把辩证发展的道理运用到美学里,提出了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原则 。黑格尔的《美学》是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第一次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在美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对西方现当代美学及马克思主义美学都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绝对唯心主义理论家,古典哲学及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1770年8月27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爵领地斯图加特城的中产之家,1777年入读斯图加特文科学校接受古典启蒙教育,在校十一年期间主要修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他所受的教育信念是“古希腊和罗马是文明的最高典范”。1788年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从文科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图宾根神学院,和谢林和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成为密友。他于1793年毕业后赴伯尔尼做了6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在图宾根开始撰写的论文《人民宗教和基督教》以及《耶稣传:从木匠之子到全球第一大组织的领袖》和《基督教的实定性》。1801年经谢林推荐担任耶拿大学讲师。在耶拿六年间,他先后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史、实在哲学等课程。1805年升任副教授,并开始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他计划写思辨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及美学。1806年他完成了自己的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出版问世。次年转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2至1813年,先后于纽伦堡出版《逻辑学》(大逻辑)第一卷上、下册。1816年就任海德堡大学教授并开始讲授哲学史,同年《逻辑学》第二卷出版。1817年开始讲授美学课程,同年《哲学百科全书》出版。1818年赴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先后开设自然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心理哲学、美学等课程,完成了他独立且庞大的哲学体系。1820年《法哲学原理》出版。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11月14日因感染霍乱去世。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晚年的讲课吸引了众多学生,逐渐形成黑格尔学派,黑格尔主义风行一时,柏林大学也因此成为当时德国哲学的中心。
版本信息
原版信息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发源于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美学》是它的成熟形态和汇总。是根据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讲授美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来。他于1817年和1819年于海德堡大学讲授两次,1820至1821,1823、1826年在柏林大学讲授三次,1827又讲授一次。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学生霍托主要根据1823和1826年当时听课人的笔记并对照黑格尔的历次讲课提纲进行整理,之后《黑格尔全集》的编辑者拉松又对霍托的整理本进行了仔细校对,于1835年首次出版。
中文译著
《美学》中译本由朱光潜根据1955年柏林出版的由巴森格重编的版本所译。第1卷首版于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0年冬续译其后三卷。译著除参考德语原版,还参校了英译本(鲍甲葵译的全书绪论部分,奥斯玛通译全书)、俄译本(斯托尔卜纳译每一、二、三卷,巴波夫补译完全书)以及法译本(姜克勒维希译)。原书分三卷,柏林新版合订成一厚册。朱光潜的译本是依英俄法三种译本译出,此三种译本分为四卷,故朱光潜译本将原书的第三卷分为上下两卷。1975年全部译出,1978年校改一遍。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月印出第一、二卷,11月印出第三卷上册,1981年7月印出第三卷下册。并于1997年2月、2011年6月、2017年12月、2019年1月、2020年10月等多次重印。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17-18世纪的德国是欧洲最落后的封建国家之一。在政治和宗教冲突引发的三十年战争中,整个德国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诸国传入的启蒙运动使得理性主义崛起,同时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产生了新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以往不同,使得整个社会笼罩在迷茫之中。德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期望从思想的启蒙上唤醒民族意识以求达到民族的统一。他们保留了启蒙运动“自由”和“民主”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但是他们走的不是一条现实的革命道路,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谋求与封建贵族妥协,而致力于在精神的范畴内寻求问题的解答,导致的结果是把革命转换成为空洞的理论体系,它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并成为文艺领域的浪漫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起源于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认为人天生具有的理性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将精神看做是决定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从康德到之后的古典哲学及美学家们都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生产关系,专门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他们都把建立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当作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希望通过审美的活动来解决内心的矛盾,以达到解决现实矛盾的目的。所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的《序论》中表示他是要在伊曼努尔·康德、席勒、约翰·温克尔曼、谢林等人没有真正解决的矛盾基础上用他的“绝对精神”体系进一步解决原有矛盾。
个人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爵领地斯图加特城的中产之家,1777年入读斯图加特文特学校接受古典启蒙教育,在校十一年期间主要修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他所受的教育信念是“古希腊和罗马是文明的最高典范”。从文特中学毕业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和谢林和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成为密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青年时代处在德国文学和哲学空前繁荣时期,他深受让-雅克·卢梭、摩西·门德尔松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人道主义思想十分强烈。1796年他在《德国唯心主义最早的系统纲领》中,将美的理念看成涵盖一切的最高理念,强调理性至上及精神的绝对自由,将精神哲学称为“审美的哲学”,要求利奥六世同诗人一样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他于耶拿时期(1801-1807)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他的历史主义的、辩证的美学观初步形成。他于1806年完成的《精神现象学》中已包含很多《美学》的思想雏形,如关于史诗特征和内容、悲剧和喜剧的论述。
思想背景
自1750年亚历山大·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以来,德国美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鲍姆嘉通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并将它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德文Ästhetik)。鲍姆嘉通继承了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和沃尔弗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他的美学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认为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约翰·温克尔曼认为美是无法界定的,因为它永远是具体的;并提出美是感性的经验,不是抽象的概念。莱辛创立了古典现实主义美学理论,是第一位将历史主义原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研究特别是宗教史研究的学者。把德国启蒙主义美学发展到高峰。赫尔德提出了艺术发展的历史主义原则,将历史哲学注入“人性”内容。伊曼努尔·康德从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对美作了超功利的形式主义分析。席勒的艺术观交织着辩证法和历史的观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价席勒克服了康德思想的主观性,在艺术里实现了感性和理性、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与和解。认为他发现了艺术的真正概念和科学地位。约翰·歌德认为艺术来源于现实且高于现实,他提出的“富有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理的艺术”的观点,是影响德国浪漫派“特征说”美学理论的直接来源。谢林认为艺术是现实和理想的整合,认识世界只有通过艺术或审美的直觉。奥·威·施莱格尔认为“美是无限的象征性的表现”,弗·施莱格尔浪漫派的“滑稽说”及对于艺术风格的论述。以上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形成都具有推动意义。
内容介绍
内容概要
《美学》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的全书序论首先设定了美学的研究范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并专门论述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论述了以经验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和以理念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的片面性,继而提出以经验观点与理念观点统一的研究方式。提出“我们必须把美的哲学概念看成上述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即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
该书第一卷是总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第一章从“美的集团概念”出发,论述抽象理念如何否定自己成为客观存在,然后又否定这客观存在达到概念与实在、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成为“美的理念”。运用“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使抽象理念过渡到了美的理念。第二章论述了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即自然美,并指出自然美是一种有缺陷的客观存在。第三章论述艺术美或理想,阐述了理念否定自然美而达到艺术美即“理想”。从“理想”即艺术美的集团理念出发,演绎理想的不同定性的表现形式。理想在转化为具体艺术形象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否定之否定而达成越来越具体的规定性。最后分析了在普遍理念转化为艺术美过程中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特征、作用和地位。
该书第二卷论述了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阐述了艺术历史发展的三种类型,即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象征型艺术被认为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第一阶段,此时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不完善的,理念与形象是脱节的,只是一种图解的尝试。古典型艺术被认为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第二阶段,此时理念已体现于适合的形象,理念和形象“形成自由而完满的协调”。浪漫型艺术被认为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第三阶段,精神性的理念不满足于永远与感性形象结为一体而要回到精神,于是理念就超越感性形象,在较高阶段又回到理念与形象的分裂。理念对于美的集团概念即“始而追求,继而到达 ,终于超越”。
该书第三卷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是艺术门类的具体划分、特征和发展规律。即“艺术美的个别化”和“形成各门艺术的系统及其中的类与种”。在上册中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探讨了理念在显现为具体艺术品时所取得的感性存在方式,即“一整套尽然的艺术种类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艺术美如何在各门艺术及其作品中展开为一个实现了的美的世界”。他认为“建筑是与象征型艺术形式相对应的,它最适宜于实现象征型艺术的原则。”而由于受三种历史类型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直接影响,建筑艺术本身也经历了象征、古典、浪漫三个发展阶段。相对来说,雕刻更加贯彻古典原则,雕刻是“处在精神离开有体积的物质而回到精神本身的道路上”。而绘画、音乐和诗属于浪漫型艺术,其共同点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而诗是浪漫型艺术的最高阶段,也是全部门类中最高的形式。因为它的精神性最强,物质性最弱,又兼有音乐与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黑格尔美学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
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哲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精神,因而他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绝对哲学”,是一个从绝对理念出发的绝对精神自我矛盾运动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者。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主观理念的客观的理念,美是绝对理念在艺术阶段的表现。在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体系中,首先是从“美的集团理念”出发,然后“美的理念”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美”,由于“自然美”是有缺陷的,于是“美的理念”发展为自在自为阶段,成为“艺术美”。黑格尔美学体系遵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律,即由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绝对理念是构成他的整个体系的根本依据。
主要范畴
黑格尔美学范畴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理念,但其中心范畴是“自由”。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理念的本性,也是理念追求的最高目标。艺术美即是理念追求自由、达到自由的产物。从“美的理念”这一基础范畴外化的第一阶段是“自然美”,第二阶段是“艺术美”,即“理想”。“美的理念”通过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美过渡到人的审美意识,涉及到“形象的观照”“敏感”“直接感受的器官”“审美态度”和“概念的朦胧预感”等,其中“审美态度”是“形象的观照”“敏感”“概念的朦胧预感”的综合,是主体审美时的一种能动态度。在具体审美关系方面,从“美的理念”衍化出“静穆、优美、严峻、崇高、丑、悲剧性、喜剧性、可笑性、讽刺、幽默、滑稽、怪诞等各种不同质调的审美范畴。
关于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实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意义与形象、本质和现象、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心灵和现实、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等同一等级不同侧面的范畴。关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真与美、善与美。关于艺术形象的形成提出了一般世界情况与情境、矛盾冲突与解决、动作与情节、情境与情致、客观情致与主观情致、情致与性格、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等范畴。关于艺术美即理想的标准和尺度,提出了和谐与整一性(和谐表示诸对立面的完美统一、平衡的过程与状况,整一是这种统一的结果和神韵)。关于艺术家提出了客观性与主观性、作风、风格及独创性等以艺术想象和创造有关的范畴。关于艺术分类和艺术史提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同时提出感性的美、伦理的美、精神性的美等范畴。
黑格尔美学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在《美学》中,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将美的本质看作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即“理念和感性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美的集团本质是在理念和感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辩证的过程,是艺术家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来创造出美的过程。在《美学》中,黑格尔还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他先提出“美是理念”的概念,然后分析理念在怎样的条件下才是美的,最后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思想。 辩证法主张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事物,而是要在事物相互的联系中来理解它们的意义。在《美学》中,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繁荣取决于一定的“世界情况”,如英雄的民主的希腊时代,适宜于艺术的繁荣;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平庸的充满了散文气味的时代,不适宜于艺术的繁荣。在《美学》中黑格尔还用到了质与量相互变化的辩证法概念。他认为艺术由于自身的矛盾,永远处于发展之中,即使看起来没有发展,实际上也在进行量的变化。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相关概念
理念
黑格尔认为“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理念即出现于实在里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它“不仅是概念的观念性的统一和主体性,也是体现概念的客体。”即它是主体概念与客体概念的“整体趋于完满的且永远达到完满的协调一致和经过调和的统一”。是理念和体现理念的现实二者之间的统一。美的集团本质就是理念,美和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理念即是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心灵。美的艺术的领域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
自然美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是“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显现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到自然的美。”自然作为具体的概念和理念的感性表现时即是美的。而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为审美意识而美,自然之美在于人的观察,其美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自然美分为三种。一是“完全以机械、物理的方式分立的个别的物体”。二是概念所含的差异面处于自由状态,呈现出互相外在的独立存在状态。三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的自然物。只有第三种自然显现的方式才是理念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他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美,具体体现在直接现实中的内在因素仍然只是内在的以及直接个别客观存在的依存性和局限性。自然美包括抽象形式的外在美和感性材料的抽象统一的外在美两种形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
理想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说的理想即是艺术美的集团理念。理念的具体表现是灵魂,灵魂要通过眼睛看事物且通过眼睛被人看见。理想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拣回来的现实。他认为艺术作品要有生气灌注,其次他强调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所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与自己真正概念的和谐,从而提出艺术的清洗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艺术美的理念)表现出来。他提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使得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且显现出心灵的自由。这样的美是完整的统一,也是主体的统一。他把“独立自足性”看作是理想的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而艺术美要实现出来,必须转化成具体的现实存在,因此“它就需要一种周围世界作为它达到实现的一般基础”,即一般世界情况。一般世界情况要显现为独立自足的形式,以容纳体现理想的形象。“情境”是一般世界情况的具体化,分为无定性的情境、有定性但没有冲突的情境、导致冲突的情境(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认为的理想情境)。但由于“艺术的要务在于它的伦理的心灵性的表现,以及通过这种表现过程而揭露出来的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所以他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理想的完整中心是人,而人是生活着的,按照他的本质,他是存在于这时间、这地点,他是现在的,是既个别又无限的。”
感性显现
黑格尔认为理念作为人的心灵的自由活动,并不总是满足于自身的抽象存在。它还需要凭借外在感性形象来观照、认识和发展自身。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自身的时候,才能形成美的集团事物,艺术作为绝对精神自己肯定自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把“每个形象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从而把心灵显现出来”,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象征型艺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难以由自身产生出一种恰当的感性形象。象征是一种在外表形式上可暗示要表达的某种思想内容的符号。它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者模棱两可的,具有暧昧性,是过渡到真正艺术的准备阶段。就题材来说,分为不自觉的象征、崇高的象征方式和自觉的象征三种。不自觉的象征是象征型艺术的初始形态,其借以象征某一意义的形象取自直接的事物,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义和形象的直接统一,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象征,还不能列为艺术,如古波斯宗教;第二阶段是真正象征的过渡,是幻想的象征,如印度宗教;第三阶段是具备艺术特性的象征的艺术作品,是真正的象征,如埃及宗教。在崇高的象征方式里,绝对精神第一次从感性的现实事物中净化出来。崇高的象征方式的艺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中的泛神主义,包括印度诗、伊斯兰教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另一种是崇高的艺术包括犹太教的诵神诗和寓言诗。自觉的象征表现即比喻的艺术形式,包括寓言、隐射语、宣教格言、谜语、隐喻、显喻、意象比喻等。
古典型艺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抽象模糊和不完善的缺陷,是理念和在本质上就特别适合此理念的形象的完美契合,是理念对感性形象的完美体现。古典型艺术中内容的特征在于它本身就是具体的理念,是具体的心灵性的东西。古典美把精神的个性纳入它的自然的客观存在中,用外在现象的因素来阐明内在的东西。其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了独立完整的统一。典型的古典艺术形式是古希腊的人体雕刻,其中要表达的人性是明确的,而用来表达人性的人体是美的,人体形状用在古典型艺术里,并不只是作为感性的存在,而是作为心灵的外在存在和自然状态,它没有纯然感性的事物的一切欠缺及现象的偶然性和有限性,这样的形象才能表现适合于它的内容。
浪漫型艺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理念与感性形象再度分离,是在扬弃古典型艺术的意义上向象征型艺术的回归和发展。它把理念与现实的完满的统一破坏了,在较高的阶段上回到了象征型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和对立。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表现在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是自己与自己的单纯的统一。在浪漫型艺术里有两个世界,即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本身完满的精神世界和单纯的完全依赖经验性的现实的外在世界。浪漫型艺术的美是“自在自为的内心世界作为本身无限的精神的主体性的美”。浪漫型艺术分为绘画、音乐和诗。“它的基调是音乐的,而结合到一定的观念内容时,则是抒情的。抒情仿佛是浪漫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浪漫型艺术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宗教范围的浪漫艺术、骑士风、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爱是宗教领域中的浪漫型艺术的理想,爱就是单纯的精神的。在爱里,精神是在它自己的领域里由自己来实现自己。爱在世俗情感中表现为主体的荣誉、爱情和忠贞,这三个因素构成骑士风的主要内容。而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首先表现是人物性格的独立性,其次是人物环境和冲突的偶然性和特殊性。最终导致浪漫性艺术的终结。
艺术体系的分类
建筑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建筑是艺术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材料和形式去表现精神的内容意蕴的时期,它所用的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只有重量性,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的物质。它的形式局限于一些外在自然的形体结构,即受机械规律制约的笨重的物质堆;它的形式不没有脱离无机化合物自然的形式,是按照凭知解力认识的抽象的关系,即对称关系来布置的。用这种素材和形式不能实现作为肉体心灵性的理想。建筑艺术最早的形式是独立的象征型建筑,它是用本身自有价值的形体,以象征的方式把他们所奉为绝对和真实的东西表现出来。有为民族统一而建造的建筑作品,如古代的巴比伦塔;有介乎建筑和雕刻之间的建筑作品,如男性生殖器形的石柱、方尖形石坊、麦姆嫩像、狮身人面像、埃及的庙宇建筑;有独立的建筑到古典型建筑的过渡,如印度与埃及的地下建筑、死人的住处、埃及金字塔等。古典型建筑的精神意义是独立存在的,和建筑物是分割开的。它分为木料建筑和石头建筑,有道芮斯、伊俄尼亚、科林特三种柱式建筑方式。浪漫型建筑把独立的建筑和应用的建筑统一起来了,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宗教建筑。它有三种风格,分别是哥特式建筑期前的建筑艺术、真正的哥特式建筑、中世纪的民用建筑。
雕刻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雕刻虽然用精神性的东西作为对象,但是精神的内在因素和肉体形状之间,只是绝对精神与它的肉体机构的统一,而不是精神与它自己的内在生活的统一。它所用的材料是处在空间整体状态的有重量的物质,但是在处理这种材料之中却不只是考虑它的重量及其自然条件,按照有机体或无机体的形式造成有规律的形状,也不是单纯把外在形象的外貌的所有细节都完全复刻。由内容本身决定的形式在雕刻里是精神的实际生活,即人的形象以及它的由精神贯注生气的客观的有机体(即人体)。在雕刻里感性因素本身所有的表现都同时是心灵因素的表现,“内在的心灵性的东西第一次显现出它的永恒的静穆和本质上的独立自足。”它所表现的内容是“精神的客观性”,即“具有实体性的、真正的、不可磨灭的东西,即精神的本质。”雕刻的表现方式有单独雕像、雕像群、浮雕;雕刻所用的材料有木料、象牙、黄金、青铜、大理石;雕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埃及雕刻、希腊和罗马的雕刻、基督教的雕刻。
绘画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绘画用来表现内在精神的尽管还是外在形状,但这种内在精神是观念性的个别具体的主体性,即由肉体存在转于精神本身的内心生活。用作内容的材料和表现内容的媒介是可见的,它的特征是从颜色得到它的定性。它的可见性和实现可见性的方式是平面化的,因而使艺术解脱了物质须完全占住感性空间的情况。相比建筑和雕刻,绘画具有两种极端,一为把重点放在题材的深刻如宗教和道德思想的严肃及表现形式的理想美上;二为把重点放在本身没有重要意义的题材,如实际生活的特殊细节及主体的艺术创造上。绘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拜占庭绘画、意大利绘画、荷兰和德意志的绘画三个阶段。
音乐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音乐放弃了外在形状以及它的明显的可以眼见的性质,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它将物质的空间的观念性化为时间的观念性,使感性因素的抽象的可见性转化为可闻性,把最初灌注到物质里去的内在性和心灵性的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了。使心境及它的全部情感和情欲在它的声音里得到表现,所以音乐是浪漫型艺术的中心。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的性质和方式。通过音乐来打动的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的内容在本身上是主体性的,它的传达本身并不能独立持久存在,而是只能寄托在主体的内心生活上,且只能为主体的内心生活而存在。
诗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诗的原则是精神生活的原则,是把精神直接表现给精神自己看,而无须把精神内容表现为可以眼见的有形体的东西。诗所需要的是凭想象力去塑造形象的才能。诗的表现是把单纯的抽象理解推开,让位给实在具体的东西。诗的观念功能即制造形象的功能,它带到人们眼前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事物,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显现实体内容的形象。就内容来说,诗是最丰富、最无拘碍的艺术。诗的“内容是由丰富想象所造成的全部观念领域,这个领域如果单就它本身来看,纯粹是精神性的。”它的题材领域广阔,“几乎完全包括凡是精神所关心和打交道的事物”。“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诗的分类有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
历史地位和影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继承和综合了从古希腊美学以来前人的美学研究方法,创立了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辩证研究方法,集一切优秀美学思想之大成。并在伊曼努尔·康德的美学基础上批判和发展,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他对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启示作用,且对十九世纪以来各种倾向、各种流派的美学思潮发生深远的影响,如费尔巴哈、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阿图尔·叔本华、克罗齐、布拉德雷、伯纳德·鲍桑葵等。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美学》提到人以两种方式获得对自己的意识,一种以认识的方式,另一种以实践的方式。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是从批判的角度看待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他批驳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把美从黑格尔的理念世界回复到了现实世界;作为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同时代的阿图尔·叔本华,猛烈抨击黑格尔的本体论,认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无非是杜撰出来的独断论的产物,从而提出意志本体论的直观主义认识论体系;克罗齐是新黑格尔主义者,他不认同黑格尔关于艺术虽然不能表现抽象的概念,但可以表现具体的概念即理念。他认为艺术是直觉,直觉的知识是不依靠理性的知识的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掺杂了理性知识,破坏了审美活动;布拉德雷和伯纳德·鲍桑葵都是英国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布拉德雷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的理念,认为实在就是绝对,而绝对是一种宇宙精神,他的“为诗而诗”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一种抽象的无限上。他的悲剧本质理论认为悲剧的本质在于道德力量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有着黑格尔美学的痕迹;鲍桑葵和黑格尔一样将抽象的精神实体“绝对”作为世界的本体,将美学看成是对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在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上提出“使情成体”说。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关于象征的理论和关于自然美“的意蕴并不以属于对象本身,而在于所唤醒的心情”等看法,是西方近、现代最重要的心理学美学理论之一。黑格尔对于艺术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不但肯定艺术是发展的,并把这种发展和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一般世界情况”联系起来论述,认为是有规律可循的。
评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近代德国哲学在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同时,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观点这样评价:“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这样的总体构架不能不是一个虚假的强制性的结构。
恩格斯在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说:“建议您读一读《美学》,作为消遣。只要您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
卢卡奇:“是资产阶级思想、是资产阶级的进步传统在艺术哲学领域的顶峰。”“知识的渊博,对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矛盾深刻而敏锐的理解,把历史问题同一般客观规律的理论和系统问题辩证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哲学所有这些积极的特点,在他的《美学》中都最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布拉德雷:“自亚里士多德以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利奥六世就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卡尔·罗森克朗兹:“在所有伟大的体系哲学家中,黑格尔是唯一一位深入全部艺术领域的。”
阿图尔·叔本华评价黑格尔:“可怜的家伙”“精神上的怪物”“蛊惑人心的精神大盗”,将黑格尔的哲学称为“不值一文的陈词滥调”“毫无意义的空谈”“一场恶心的哲学闹剧”。
费尔巴哈:“黑格尔是最完善的哲学艺术家”“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的常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雅威所创造,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
克罗齐:“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描写的艺术的目的,在于指出我们的时代再不能深刻地使我们发生兴趣的艺术形式将相续解体 。这种惊人的怪说,处处说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美学上所犯的错误。”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立元:“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从总体上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又表现出一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反映了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名言
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集团本质。
美本身是无限的,自由的。
绝对理念即是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心灵。
美的艺术的领域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
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
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
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之中所拣回来的现实。
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诗比任何其他艺术的创作方式都要更涉及艺术的普遍原则。
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
参考资料
美学.豆瓣读书.2023-10-26
美学(第二卷).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第三卷下册).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第一卷).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第一卷).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第1卷).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豆瓣读书.2023-10-30
美学.豆瓣读书.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