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八大次方言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江淮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和长江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小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孝感地区,江西省的九江地区及浙江省个别地区,鄂西北和陕南地区的一些地区。此外,还有湖北西北部竹山县竹溪县两县方言和相邻的陕西南部地区,使用人口约8605万。

先秦至魏晋时期江淮平原的语言有地域差别,今皖属江淮官话区的主体语言来自中原雅言系统;苏属境内是雅言、百越语并存;鄂属地区是楚方言。两汉时期,“楚语”占据整个江淮方言区,但是内部有方言之分,皖、苏境内为江淮楚方言,鄂境内为楚郢方言。三国时期,江淮地区的楚语逐渐向江东方言(古吴语)演变;两晋时期,西晋灭亡之后,由于北方士族的大批南渡,使得江东方言被北来的通语系统逐渐替代,至东晋时正处于江淮官话的萌芽期。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等原因导致大量移民或难民大规模由北向南迁移,使得人口、语言发生剧烈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江淮平原方言发生了第二次异化。在南宋覆灭后,古官话系统取得了通语的地位,使得江淮官话开始走向成熟时期。至明朝时江淮官话取得重要的地位,且已达到成熟,对于明清官话的影响产生重要的作用。

江淮官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独立的入声调类;此外还具有声母[n][l]大多不分;韵母[ən]与[əŋ][in]与[iŋ]不分;尖团不分;古端系合口字今读大多无介音;古开口见系二等字大多存在文白异读等语言特点。江淮官话有19个声母;韵母数量不一,在江苏省数量最少有39个韵母(溧水区方言),最多有62个韵母(海安方言)。江淮官话和吴语关系密切,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浊音声母。江淮官话的方言语法具有附加词缀、形容词重叠、特殊的反复问句、双宾语句句式等特点;词汇具有叫法多样、一词多义等特点。

江淮官话的价值在文化、语言学以及历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官话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艺术,如淮剧、扬剧、黄梅戏、淮海戏等曲艺被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江淮次方言的神韵,与今天的普通话存在明显差别。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与许多地区方言相似,江淮官话正向普通话方向变化。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在包括江淮官话区在内的中国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同时,江淮官话区内多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开展了方言建档、曲艺传承、方言调查、寻找方言发音人等多种形式的语言整理保护工作。

名称由来

江淮官话区是官话方言中有入声调的方言区,因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故称江淮官话,又因处长江下游沿线,也称下江官话。江淮方言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学者扬雄所著的《方言》中,至民国时期,学者黎锦熙著作《国语运动史纲》(1934年出版)中,将汉语方言分成十二系,“江淮系”为一支,但这里的“江淮”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范围,不是严格的方言分区。直至1960年将现代科学的方法引入汉语方言研究之后,学者袁家《汉语方言概要》(1960年出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江淮方言”称呼,书中把“北方话”分为四个次方言,即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这里的“江淮方言”是最接近“江淮官话”的一个称呼。

现今所称“江淮官话”被正式使用是在方言学家李荣的《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年出版)一书,他把江淮方言纳入官话范围,作为官话的下位方言,书中以是否有入声及入声的归派方式为依据对官话进行分区,江淮官话因有独立入声与其他官话相区别。李荣指出“江淮官话以前叫下江官话,因为分布的地区不限于长江下游,采用江淮官话的名目比较好,这是用河流的名称为方言区命名。”根据其定义,江淮官话包括历史苏皖境内的下江官话和鄂东北的上江官话。此定义目前为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版、2012版)就是采用此标准。至此,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方言分区,“江淮官话”被正式确定。

发展历史

江淮官话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中国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过渡区域。在历史上,该区域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方面十分频繁,故而江淮官话的形成及定型有着长期的过程。从江淮官话形成的历史过程看,江淮平原原为吴楚方言,随着中原方言的逐渐南下,而向中原官话的方向演变,最后发展成为介于却又不同于北方中原官话和南方吴徽赣语的江淮官话。

先秦至三国时期

商朝至周,江淮地区是古舒国的辖界;西周时江淮地区生活有淮夷等群体(实为古徐族的分支),江淮平原的语言有地域差别,今皖属江淮官话区的主体语言来自中原雅言系统;苏属境内是雅言、百越南语并存;鄂属地区是楚方言;春秋战国时期,江淮方言区主要有宋、鲁、齐、随、楚、吴等国,此时江淮平原的方言情况当与吴、越、楚方言较为接近,在诸侯国相互攻伐争霸后,江淮方言区全部归属于楚国,百越语也逐渐被楚语所取代。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江淮方言区属衡山、东海、洒水、会稽等郡。至西汉时,江淮地区多属孙吴东汉时,设十三部,江淮方言区分属扬州、徐州、豫州、荆州等地;此时“楚语”占据整个江淮方言区,但是内部有方言之分,皖、苏境内为江淮楚方言,鄂境内为楚郢方言。三国时期,江淮方言区分属魏、吴,此时江淮地区的楚语逐渐向江东方言(古吴语)演变;晋时因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后,造成中国历史上北方汉民的大南迁,对南北方言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规模的北方贵族、世家等持续沿水道南迁,使得江淮地区成为了途经地、中转站或落脚点。南迁的人们使得江淮地区的居民构成和方言归属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北方话,使得江东方言被北来的通语系统所逐渐替代,但南方吴语的底层作用及后代影响也同时存在,至东晋时开始逐渐形成今江淮官话。

南北朝至元末

南北朝时期,江淮平原建置更迭频繁,由于此区域成为南北纷争的战场,是南北割据政权重点争夺的战略要地,导致大量移民或难民由北向南迁移,使得人口、语言发生剧烈变化。隋朝江淮地区设有扬州市、楚州、海州、徐州市等州;至唐朝建立后,江淮地区以淮河为界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以长安为中心的区域流行语言,取代了北方通语系统,这一语言系统最典型的是声调的阴阳分立,由中古的四调更为八调系统;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事件导致了北方移民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至唐末,江淮区域因其过渡性的地域特征,又一次被北音系统所影响,并最终被取代。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争割据的混乱局面,使得江淮平原方言发生了第二次异化。北宋时期,江淮方言区属京东西路、京西北路、淮东路、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至南宋时期,淮河以北先后被金朝、蒙古占领。元朝时,江淮地区属中书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历经辽、金、元三朝后,在唐中期所形成的八调的语音系统走向了简化的发展道路。浊音的清化、入声韵尾的消失、韵类的合并等语音特征的变化形成了如今各官话方言的前身古官话,南宋覆灭后,古官话系统取得了通语的地位,使得江淮官话开始走向成熟时期。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江淮平原因为战争影响人口剧减,出现十有九荒的情况,在明朝朝廷的干预下迁移了大量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至江淮地区,并在此地区设有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等州府,为江淮地区的方言形成南北方言过渡类型奠定了近代的基础。由于明朝江淮官话作为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使得当时的官话与南京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京话是明代官话的代表音系。在明朝,江淮官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此,现代江淮官话已经完全成熟了。清朝时期,江淮平原分属江苏省、安徽省(与今行政区域基本相同),此时期因受到明朝官话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南方官话仍有重要地位,而这种官话又与当时的江淮官话有着渊源关系,根据西方早期驻华外交人员的记录,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因为北京一带开始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往来的中心,北京话才逐步取代南京话,成为中国官话的标准语。

中华民国至今

中华民国时期,江淮地区分属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在《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版)中将江淮官话列为汉语方言八个B类分区之一,分布于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湖北以及江西省5省,江淮官话自楚语与江东方言(古吴语)之后,其语言系统经历晋朝、唐五代、南宋三次的北方化而成为官话的基础方言区之一,明朝时达顶盛,如今的江淮官话是在北方官话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南方方言特征的中原官话,且已成为基础方言区的权威方言。

地理分布

《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版)将江淮官话列为汉语方言八个B类分区之一,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省、湖北以及江西省5省,涵盖108个行政区划(县市),约使用人口8605万。即现今江淮官话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安徽两省江淮汽车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两省长江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小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市、孝感地区,江西省九江地区浙江省个别地区。除此之外,江淮官话还见于鄂西北和陕南地区的一些地区。湖北西北部竹山县竹溪县两县方言和相邻的陕西省南部地区的所谓“客伙话”,也属于江淮官话。

内部分区

江淮官话根据入声是否分阴阳;去声是否分阴阳;古仄声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书虚,篆倦”两类字是否同音的四个特点可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三个片。除此之外还有湖北西北部竹山县竹溪县两县方言和相邻的陕西省南部地区的所谓“客伙话”,《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版)统称这一带的江淮官话为“竹片”。

泰如片

泰如片分布于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的东南部和江中洲岛,共11个县市,人口约1195万。另外,长江以南的武进区江阴市张家港市等地有少量江淮官话岛分布,也属于泰如片。

洪巢片

洪巢片分布于江苏安徽境内,江苏省和安徽省江淮官话区的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片,共72个县市,人口约5526万。

黄孝片

黄孝片分布于湖北东部的黄冈市孝感市两个地区的多数县市,还有安徽、江西省的部分县市,共25个县市,人口约1884万。

“竹祚片”

鄂西北陕南江淮官话主要分布于湖北省竹山、竹溪县两县,商洛市的祚水、镇安县商南县丹凤县山阳县,安康市辖区旬阳市平利县白河县等9个市县的部分乡镇,人口约180万。

语言特点

江淮官话作为北方官话方言和南方吴徽赣语的过渡方言,其语音既有北方官话区的语音特点,又有吴语的语音特点;而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有独立的入声调类,此外江淮官话还具有[ən][əŋ]不分,[in][iŋ]不分;[n][l]不分;不分尖团;古端系合口字今读大多无介音;古开口见系二等字大多存在文白异读的特点。

语音

声母

江淮官话有19个声母,分别为p、p‘、m、f、t、t‘、n、l、k、k‘、x、ʨ、ʨ‘、ɕ、tʂ、tʂ‘、ʂ、ʐ、Ø,与普通话相比,普通话中的ts,ts‘,s3个声母被tʂ、tʂ‘、ʂ替代。

古泥、来母字的分混

北方方言区对于[n][l]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分混的,而江淮官话绝大多数方言点对完全[n][l]相混,完全能不分混的地方很少,如泰如片部分方言点南通市方言言[n][l]不混;黄孝片有一部方言点点洪音混同,细音有别。而分混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或有[n]无[l],如路=怒,龙=农,或有[l]无[n],如怒=路,农=龙,或虽有[n]和[l]两个声母,但所代表的字混同,如“你、李”读[n]。

零声母的分混

江淮官话影母、疑母声母合流一般读零声母;对于开口零声母字如“哀、熬、藕、岸、额”等,各地分别读成不同的声母,如[ŋ]声母,[ɤ]声母,[ʐ]声母,[Ø]声母等。

中古日母今读

止摄开口普通话读零声母的日母字,江淮官话一般读零声母。其余日母字江淮官话今读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读零声母:二、读同来母:三、独立为一类,读作知章组字塞擦音声母相配套的浊擦音声母,多数为卷舌擦音[ʐ],不分[ts][tʂ] 的方言往往读[z]。黄孝片多为第一种类型,同时往往带有卷舌介音[ʯ]:江苏省境内的一部分泰如片和洪巢片方言为第二种类型(今读洪音的,声母同来母;今读细音的,声母同零声母);其余的大多数方言为第三种类型,读作知章组字塞擦音声母相配套的浊擦音声母。

文白异读

江淮官话古开口见系二等字大多存在文白异读,文读多读[tç、tç‘、ç]声母,白读多读[κ、κ‘、x]声母,如:白读时声母保持古牙喉音[κ、κ‘、x],拼开口韵“街”读为kai、“鞋”读为xai;而文读时声母腭化为舌面前音[tç、tç‘、ç],并相应地拼齐齿韵母,如:“街”读为ʨie、“鞋”读为ɕie。

尖团不分

江淮官话三个小片的方言都不分尖团。南京方言老派也只是在一小部分韵母中保存有尖团的对立。绝大多数的方言点精组、见晓组今读细音字声母为tç,或者由tç派生来的声母[ts](如合肥话的“西”““希”)。

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声母送气情况

洪巢片与黄孝片的方言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例如南京、合肥市、黄冈、英山县等。而泰如片的白读音则无论平仄,大多送气,文读音与洪巢片、黄孝片的方言类似,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也就是说,仄声字会存在文白异读的现象,如泰州市

知章组洪音与精组洪音的分合关系

在洪巢地区和黄孝地区大部分是有[ts,ts‘,s]和[tʂ、tʂ‘、ʂ]这两组声母,但在泰如地区的县城都只有一套[ts,ts‘,s]组声母。这两组声母在江淮官话中一般不分,只有南京、巢湖等地能分。江淮官话的庄组字往往演变而派入精组和知章组,古庄组字在江淮官话中的读音比较有特点,在其他有[ts,ts‘,s]和[tʂ、tʂ‘、ʂ]两套声母的官话方言中,庄组字大多读[tʂ、tʂ‘、ʂ]组声母,北京话则是有一部分庄组字读入[ts,ts‘,s],如阻、册、色等。洪巢地区有两套声母的地区,多读为[ts,ts‘,s]组声母。

古端系合口字今读大多无介音

江淮官话绝大部分方言端系合口字今读洪音时失去介音。特别是臻摄合口字,几乎没有例外;蟹止摄合口字也大多如此;山摄合口字除了洪巢片部分方言点存在合口介音外,其余大多数方言点今读也无介音。

韵母

江淮官话的韵母数量不一,如:在江苏省数量一般在39-62个之间,韵母最少的是溧水区方言,共有39个韵母,韵母最多的是海安方言,共有62个韵母,灌云县方言有40个韵母;在扬州市有46个,合肥市有43个。

江淮官话泰如片和洪巢片的蟹摄、效摄字大多失去韵尾,流摄字也多失去韵尾。黄孝片方言则大多保留有韵尾[-i]和[-u]。黄孝片方言的遇摄端系的端、精、泥组字绝大多数也变为[-u]韵尾字,与相对应的流摄字相合并。

古阳声韵今读韵尾的合并与脱落

江淮官话咸山摄合并,深臻曾梗开口呼韵母大多合流。江淮官话古阳声韵咸山摄字大多今读鼻化韵母,宕江摄与深臻曾梗通摄往往保留一个或两个鼻辅音韵尾。泰如片、洪巢片方言多数点古阳声韵类有5个相互对立的韵类,咸山摄洪音往往有两类韵母,一类主要是山摄合口一等字以及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字,另一类多为开口一二等字(开口一等见系字除外)。江淮官话沿江有一部分方言如南京芜湖、安庆市等点咸山摄开口一二等与右江摄不分,如“班=帮”;其他方言则保持对立。因此,对于南京等地方言而言,古阳声韵类今读只有两个韵尾,但是这两个韵尾互补分布于低元音和非低元音之后,构不成最小对立。黄孝片多数方言没有咸山摄一二等韵内部的主元音对立。

入声韵尾的合并与脱落

江淮官话一般都有入声,入声自成调类。入声韵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多数地点的入声韵都有塞音韵尾。就有塞音尾的入声韵的开口韵而言,往往又可以分为三韵类入声韵、两韵类入声韵的不同。三韵类入声韵一般有高元音、中元音和低元音韵类,如泰如片、洪巢片的多数方言即如此;两韵类入声韵,往往只有高元音(或半高元音)和低元音(或半低元音)两种,比如洪巢片北部和西部方言。黄孝片方言虽然入声自成调类,但是没有塞音韵尾,古入声字今读元音韵。

ənəŋ、iniŋ不分

江淮官话各点普遍存在[ən、əŋ]不分、[in、iŋ]不分的情况,此类属于同一种情况,区别在于洪细的不同,中古深臻曾梗四摄开口字今读韵尾合并为[-n],少数方言点合并为[-ŋ],或者读鼻化韵。

声调

独立的入声调类

江淮官话作为官话方言中的一种,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本区域内的方言整体存在独立的入声调类。作为北方的官话方言与南方的吴徽赣语的过渡区域的方言,江淮官话本身的特征具有过渡性,没有那些对内一致、对外排他的特点。入声调的存在相对于其他官话而言是其特点,相对于相邻的南方方言而言又是共同点。

中古四声与今读调类关系

根据声调数量,江淮官话可以分为七调型、六调型、五调型3类。

七调型包括地区有泰如片的如东县南通市兴化市3个方言点。其特点是平声、去声、入声分阴阳,全浊上今归阳去,清上和次浊上为今上声。阴入调型一般是个短平调,阳入调型有比较明显的升幅。

六调型包括地区有黄孝片的黄梅县武穴市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红安县、希水、黄冈市等14个方言点,以及泰如片的如皋市、海安、姜堰区东台市大丰区泰兴市、泰州方言区;其中黄孝片地区的特点为平声、去声分阴阳,古清上,次浊上为今上声,全浊上归阳去,入声字自成一个调类。泰如片的特点为平声、去声、入声分阴阳,清上和次浊上声字为今上声,阳去和阴平合并。

五调型包括地区有洪巢片的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霍山县六安市、怀远、淮南市等64个方言点和部分黄孝片的薪春、广水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其中黄孝片的特点为去声分阴阳,古清上次浊上为今上声,全浊上归阳去,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古清平与浊平今读同调。洪巢片地区平分阴阳,全浊上归去声,今上声包括古清上、次浊上,古清去与浊去声今读为同调。有一个入声调,不分阴阳,入声调短促。

语法

词法

附加

江淮官话中会附加词缀“子”,官话里不带词尾或只带“儿”缀的词,江淮官话一般会加上了“子”缀,如:老头子、面条子、嘴唇子等。在表示方位的词中,江淮官话一般会加有后缀“头”,如:上头、下头、里头、前头、后头等。江淮官话中再说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时,大多数市县方言都只会说有“我们”、“我们两个”或“我两个”,没有包括式的“咱们”。江淮官话区内老辈人在称呼外来物品时,会有在词根前加“洋”的习惯,如称“西红柿”为“洋柿子”、称“水泥”为“洋灰”、“钉子”为“洋钉”等。除此之外,江淮官话中为了增强形容词形容程度单音形容词后附加“不XY”,构成“A不XY”式,如酸不拉叽(味道酸溜溜的,含厌恶意)、苦不拉叽(味中带苦涩,难吃)、瘦不拉叽(身体精瘦赢弱)、粘不拉叽(粘粘糊糊的很难受)等。

形容词重叠

江淮官话在形容词中单音形容词重叠有AXX式和XAXA式两种格式。AXX式是单音形容词后附加表情貌的描述性叠音成分,用来增强词的形容程度如有:潮唧唧(湿漉漉的样子)、老格格(年纪不大,说话老成)、青丝丝(青翠的样子)等;XAXA式是单音形容词重叠并嵌入表情貌的修饰性成分,用来加重和强化词的形容程度如有:铁硬铁硬、雪亮雪亮等。

句法

特殊句式

江淮官话在反复问句中有一点区别于其它方言,就是“可VP”和“VP不VP”这两种反复问句在江淮官话中普遍共存,例如:可吃烟 = 吃烟不吃烟;可好看= 好看不好看。江淮官话表示正反问有并列式、副词式和合用式三种。副词式中的疑问副词除“可”外,还有“克”“还”,合用式是并列式与副词式的合用,如: 还去不去(= 去不去/还去)。

普通话双宾语句的语序是:S(主语)+V(谓语动词)+IO(间接宾语)+DO(直接宾语),而在江淮官话中,双宾语句除采用这一语序外,还有另一种语序:S+V+DO+IO,这类语序在江淮官话中是表示“谁给谁什么”类语义内容的一种基本语序。当V是“给予”义动词时,江淮方言这两种说法并存,且意义保持不变。例如:把两本书我/送点钱他(DO在前)把我两本书/送他点钱(IO在前)。在江淮官话中“给”字与“把”字在语义和语法功能几乎相同。

特殊语序

江淮官话组词成句时尽量造成名词先行的序列形式,即尽量从形式上减少其他词对于名词之前的位次的占据。表现在:常以“名词+动词”的序列形式表达“动+名”的述宾语义关系,如:“书看看就喊头疼”(=看看书);多使用零形式的介词来实现介宾语义关系,使得从序列形式上看名词先行,如:“东边走抄近多了”(=从东边走)。

词汇

相似性

江淮官话的一些常用基本词语和普通话没有大的区别,但在与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中,在江淮官话区内部部分地区有一些差异(括弧内注明这些不同的词语),如:煤(炭、煤炭)、灰(尘灰)、房子(屋)等;此外江淮官话区内有一些普遍通行的词语跟普通话常用的说法略有不同,如:老鸽子(乌鸦)、颈子(脖子)、衣裳(衣服)、洋火(火柴)等。

差异性

江淮官话区内有一些较为通行的词语,在说法上普通话完全不同。例如:称父亲为“大大、大”,称发疟子为“打牌寒、打摆子”,称蝙蝠为“檐老鼠”,称玉米为“六谷、六谷子”等;而且在江淮官话区里部分市县有一些跟普通话音同、字间的词,意义上却完全不同,如“炭”普通话指本炭,在怀远、淮南市等8个市县指煤;“伯伯”在普通话指伯父,在合肥市、安庆市等12个市县指父亲。此外,江淮官话区内表示动物性别时一般采用不同的语素来表示,如,叫驴(公驴)、枯牛(公牛)、黄浆牛(母黄牛)等。

在江淮官话区内部对于部分词汇也有着不同的叫法,如:“闪电”也有称其为打闪、扯霍、扯闪、探霍、等,“厨房”也有称其为锅上、锅间等,“小孩儿”则也有称小把戏、小份、小份子、小家伙、小份儿、小妹妮等;此外江淮官话区内还有一些音同(或音近)字同的词,其表达的涵义在不同地方也有较大的区别,如:“房子”在合肥市等多数市县指全所,在肥东县、怀远、和县等地指单间;“爷爷”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广德市等地称祖父;“姑娘”在巢湖市、无为市庐江县等地称女儿,在淮南市、定远(未婚的)、嘉山等地称姑;而且在江淮官话区内有些词汇一些地方所表示的意义比普通话及本区内其他地方要广,例如:“饺子”在合肥市、安庆市、湖市、马鞍山市、六安市等15个市县也可指馄饨,“老的们”在合肥市、肥东,肥西等地既可指男人,也可意指丈夫。

发展现状

江淮官话由于是南北方言的过渡区域,其分布范围的南北边界仍在不断向南移动,使得吴徽赣语的北端正在逐步演变成为江淮官话,北部边界不断的向南后撤,让位于中原官话。但是江淮官话南进的现象,并不由于其具有强势方言的地位直接影响产生的,更多是因为北方方言特别是普通话的强大作用而引起的。江淮官话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自身并不具有向四周进行自我扩张的能力。学者钱曾怡在《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一书中表示,未来经过演变江淮官话很可能将演变成为未来的中原官话,而今日的吴徽赣语的北端区域则很可能将是未来的江淮官话。《中原地区语言地图集》(2012版)中将江淮官话列为汉语方言八个B类分区之一,书中显示江淮官话使用人口约8605万人。

在国家语言政策指导下,方言运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学校教育基本使用普通话,使得年轻一代在日常中很少使用方言。在工作中也逐渐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影响了社会语言的选择。广播影视媒体和网络在去方言话的发展中也具有推动作用。如今,江淮官话、镇江方言等各地方言正不同程度地发生走向普通话的巨变。

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的重要代表之一,学者赵婷婷在其《扬州方言在市区青少年中的现状调查》一文中总体数据显示,青少年人群中能够使用扬州方言的人数约占50%,超过30%的青少年基本不会说扬州话,远低于汉语普及度。

语言保护

方言价值

江淮官话的价值在文化、语言学以及历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江淮官话是江淮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江淮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密切相关,衍生出了许多与江淮官话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毕拱哀的《韵略汇通》、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许惠的《等韵学》等。江淮官话是了解江淮地区文化的一种途径,而且江淮官话的存在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江淮官话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江淮官话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历史和规律,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如通过对在江淮官话中的中古入声字读音情况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汉语方言入声消失的途径、官话方言的形成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事实根据。

江淮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与江淮平原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反映江淮地区历史变迁和风俗民情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江淮官话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江淮地区的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为研究中国方言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保护措施

为更好地掌握中国语言国情,保护国家语言资源,教育部、国家语委从2008年起,先后在包括江淮官话区江苏省、湖北在内的多个省份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在中国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

江苏

200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语言文字委员会主导开展“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建设。江苏省通过各地区方言发音人朗读字、词、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方言来征集江苏省各地区方言建立资源库。如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方言的保护中扬州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快速启动调查工作并如期完成了扬州方言的征集工作。在“江苏语言与文字资源库”中可以欣赏到用扬州方言介绍的扬州景点、诗文、扬剧、民谣、谚语等有声资料。

安徽

2016年,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对省内包括江淮官话在内的五大方言共安排了45个调查点。调查项目任务分别由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铜陵学院、阜阳师大、黄山学院宿州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专家组成的调查团队承担。调查内容包括当地方言的音系、语法、词汇、当地传说、故事、谚语、地方戏曲等等。至2019年,安徽五大方言包括江淮官话在内的45个调查点全部通过验收。2020年开始编撰全省方言资源集,建设安徽方言文化网上博物馆。

湖北

安陆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区黄孝片,其源头是先秦华夏正音。安陆方言以江淮次方言为主流,融汇浓重的楚韵遗风,形成了安陆方言淳朴厚重、简练明快的特点。2016年,安陆市开展了方言建档工作,已建起了包括文书、专业(各种脚本)、声像、电子、实物五类,共有3本方言语言文字书籍和15张方言语音视频作品。

江西

2015年,江西省在全省开展语保工程项目,先后聘请11所高校30余位语言学专业学者担任课题负责人,组织300余人的课题团队分赴11个设区市的70个县(市、区)开展方言田野调查,寻找方言发音人,以纸笔记录和音视频摄录方式收集资料。九江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也是江西唯一的北方方言区。为做好其抢救保护工作,九江市档案局于2017年启动方言建档工作,通过公开遴选本地纯正方言语音发音人,采用音视频记录方式,保存九江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方言。

浙江

浙江省内江淮官话洪巢片主要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区,还有江淮官话方言岛。为对方言进行保护浙江省设立了88个县级调查点(包括部分旧县)、5个濒危方言调查点、7个方言文化调查点,共100个调查点。调查内容包括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地方普通话等,截至2019年底,推出的保护成果有《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一辑、《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等。

方言文化

文学作品

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江淮次方言的神韵。

《水浒传》的语言以北方话为主体,学者张丙钊指出“明《水浒传》有南京、扬州市,以至更大范围内的下江官话词语。”学者张训认为《西游记》中存在着大量的海州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西游记》全书有三百多条海州方言;学者敦玉、林著文还认为《西游记》中存在大量的江淮官话中的盱眙县方言。

全本昆曲《红楼梦》》中的方言特点被认为是山东省东北地区及江淮方言,与曹雪芹祖籍是辽宁省,出生在南京,遣送回北京等有关。学者周陈霞认为“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地点描写等信息,可知其金陵城为南京,综合多方面因素,其运用的方言为江淮方言的可能性更大。”学者姚吉刚在《〈金瓶梅〉中的合肥方言研究》论述中认为《金瓶梅》中的方言以山东方言为主,兼有大量的江淮方言等方言,《金瓶梅》中的江淮方言,其中主要是以淮安市方言、淮阴方言和泰州方言为主。

曲艺

淮剧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处理形成了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发祥地的中段,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发音纯正、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等优点,相传有“中州韵”之称,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淮剧唱腔有数十种,伴奏乐器形式多样,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于2017年被命名为“中国淮剧之乡”。淮剧起源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江淮之间的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地区和沪宁铁路上的上海市、南京、苏州市、无锡、常州及滁州市、浙江长兴等地广泛流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戏曲剧种统一定名为“淮剧”。

扬剧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镇江方言包括江淮官话又包括吴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是江淮次语系口头文化的重要遗产。扬剧也是镇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扬州市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市,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市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琴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套曲两种类型。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市、南京、上海市等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市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在黄梅戏的表演过程中,一些语言特征是比较显而易见。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海戏语言,以阳东、灌云县西一带的方言为基础,属于北方方言区,同时又处于江淮方言区的北部边缘,淮海戏音韵属于中州音韵,和中州音韵不尽相同,同时又受到京剧、徽调等剧种的深刻影响,造就了淮海戏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男腔以“东方调”为基本腔,以“金风调”等为辅助唱腔;女腔以“好风光”为基本腔,以“二泛子”等为辅助唱腔。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

民歌

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重武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在六朝时期(220年-589年)就有关于当涂民歌的记载,经过长久的发展至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涂民歌发展到鼎盛阶段。当涂县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且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当涂方言,而当涂方言分为江淮官话和吴语两种。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

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元朝,在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年来,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三十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二十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对花》《喊秧歌》《巢湖好》等,其中《巢湖好》中“啊”“哎”“咦”“”“嗨”等几个重点衬词的使用,非常具有正鲜明巢湖方言特色,而巢湖方言属官话大区下面的江淮官话区。

方言俗语

民谚

江淮官话的相关民谚举例如下:

1.笑破不笑补。

2.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3.不当家不晓得柴米贵。

4.河里无鱼虾也贵

5.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6.长木匠,短铁匠。

7.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8.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9.买了便宜柴,饶了夹底锅。

10.针大的洞,斗大的风。

11.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12.一碗水倒不出一碗水。

13.蜜罐子嘴,秤钩子心。

14.纱帽一戴嘴就歪。

15.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16.春东夏西秋不论。(秋季不论刮什么风都会下雨)

17.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

歇后语

江淮官话的相关歇后语举例如下:

1.糟坊关门——歇作。

2.蟾蜍登秤盘——自称自大。

3.花篮淘泥鳅——逃的逃溜的溜。

4.桂花落了叶子——香棒。

5.草帽子没有边——顶好。

6.张家山的锣鼓——各打各。

7.店埠西瓜——红到边。

8.老虎不吃人——恶相难看。

9.老蓝布褂子——里外蓝(难)。

10.连疮腿看戏——站不长。

11.驼子走路——前(钱)心重。

12.饭店里的筷子——两头忙。

13.下雨不打伞——淋头(林头,地名)

14.山头上晒盐——成山(含山,县名)

15.被单简里捉虼蚤——黑摸。

影视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主人公韦小宝是扬州人,会说一些“乖乖弄的东”“小娘皮”和“辣块妈妈”等扬州话,根据金庸小说《鹿鼎记》改编的影视中主人公也会说一些扬州话。此外在杨弋枢导演的《路上》、毕航导演的《归家的孩子》中也有对江淮官话的应用。

相关争议

江淮官话与吴语关系

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浊音声母。江淮地区历史上曾属吴楚,历史文献的吴楚并称最早可上溯至周代。吴楚两地地理相邻,互相征伐,接触频繁,两地的语言相互影响。楚有以楚地方言为基础的文学样式“楚辞集解”“西曲”,吴地有以本地方言创作的民歌“吴歌”。据《说苑》记载,晋以后,在荆楚间流行的“西曲歌”里同样出现吴方言的“侬”字。西汉刘邦刘濞为吴王。扬雄《方言》常以“吴楚扬越”“吴扬越”并提。南北朝时期开始北人南迁,使得原本一源的北方方言与淮河、长江中下游的方言之间的分歧逐渐加大。

语言学家鲍明炜鲁国尧认为,吴语本北抵淮河,到了南北朝后期,即梁与北齐北周鼎峙时,中原地区形成了两个通语,黄河流域以洛阳话为标准,而江淮平原则以金陵话为标准。鲁国尧通过对覃谈分韵的分析,认为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存在一些底层上的关联。方言学者孙宜志认为,只有“(安徽)江南的江淮官话日母字有零星的今读鼻音的白读现象可以认为是吴语底层外,安徽江淮官话基本上没有别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吴语的底层。”

方言学者石绍浪认为“早期吴语和楚语的性质现在很难确定,今天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形成跟北方移民有关还是毋庸置疑的”,他总结了鲁国尧的观点认为“四世纪起的北人大规模南徙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汉语方言伸展至江淮地区即原吴语区,历二百余年,至南北朝后期形成了以洛阳话为标准的北朝通语和以建康话为标准的南朝通语,通泰方言是南朝通语在原地的嫡系后裔,且通泰、徽、赣、客四方言形成对古老的吴方言、闽方言的包围态势。”

相关研究

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上半叶

新中国成立后

参考资料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20

淮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扬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淮海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0

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启动中国语言 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10-10

江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成果.江苏省教育厅.2023-10-10

扬州地方文艺成为大学必修课 传承民间文化.搜狐网.2023-10-10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 徽语不乐观.大皖新闻.2023-11-19

安陆寻根历史留住乡愁.孝感市人民政府.2023-10-10

江西语保工程项目摸清方言家底.江西省教育厅.2023-10-10

关于更新全国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的公告.国家统计局.2023-12-08

..2023-11-19

2019年安徽省语保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2023-10-10

安陆方言文化.安陆市人民政府.2023-10-10

九江启动方言语音建档留住地道乡音 入选方言发音将获经济奖励.中国江西网.2023-10-10

曹志耘:论浙江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语宝.2023-11-19

..2023-11-20

..2023-11-20

走进淮剧发源地 体验中国非遗魅力.新华网.2023-10-09

地域方言和扬剧艺术传承保护座谈会召开.新浪网.2023-10-09

扬州清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0

扬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0

..2023-11-20

当涂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0

【唱得绿海泛金波】记“国家非遗”当涂民歌传承人陶小妹.澎湃新闻.2023-11-20

..2023-11-20

巢湖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0

【合肥晚报】“巢湖好”,民歌一唱60年.巢湖市人民政府.2023-11-20

皮市街方言墙走红 细说网红墙上扬州话.扬州网.2023-11-20

张一山为《鹿鼎记》狂学扬州话,现终于快上映,网友:等不及了.新浪看点.2023-11-20

路上 (2010).豆瓣电影.2023-11-20

归家的孩子 (2019).豆瓣电影.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