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语: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的哲学著作,于1800年发表。该书论述同一哲学中相对于自然哲学的先验唯心论。全书由前言、导论、正文六章和一个结束语组成。在前言中,谢林宣布关于全部知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将要问世,同时扼要交代了这个体系所包含的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导论中,谢林探讨了“先验哲学”的概念、本性、划分和官能。正文的前两章是对先验唯心论原理的说明,第三章论述理论哲学,第四章论述实践哲学,第五章论述目的论,第六章论述艺术哲学。最后,谢林还对先验哲学的整个体系做了概述。
在《先验蒋梦麟论体系》中,谢林提出主观精神在其活动中逐渐认识了自已,也就认识了客体,这个客体为主体所认识的过程分为理论、实践、艺术三个阶段。在理论阶段中,经过感觉、创造性直观和反思三个小阶段,感觉以客体为对象,创造性直观逐渐与对象分离开来,经过反思而对象在自我中存在。在实践阶段,经过了道德、国家、历史三个方面,道德是自我自身的意志的要求,通过这种要求,纯粹的自我决定就变成了一个自我的对象。达到道德目的的自我决定要以法权和国家为条件,因而道德就进入了国家与法律,国家应按自然规律构成,国与国之间也应按自然规律组成联邦等。社会的发展则是历史,历史是绝对的不断启示,绝对是无限的,历史也应该是无穷发展的。在艺术阶段,谢林建立了一种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表现,艺术形象表现了绝对,是绝对在有限中的表示。
《先验唯心论体系》标志着谢林哲学体系的确立,是谢林阐述其“先验哲学”的代表作。这种思想和方法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为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知识论”的理论视域,较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对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黑格尔在他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在谢林那里着重提出来的是理念本身,即真理是具体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形式最后的阶段就是各个形式的全体。”
作者介绍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之一。1775年出生在德国符滕堡莱昂贝格 (Leonberg)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少年早慧,15 岁便获准破例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与年纪较长的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同窗。在这期间,法国大革命和伊曼努尔·康德、约翰·费希特哲学给予青年谢林以深刻的影响。1795年毕业后担任家庭教师,并开始研究维科和巴鲁赫·斯宾诺莎哲学。1798年任耶拿大学教授,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1803年至1806 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804 年发表了《哲学与宗教》,以此为标志,谢林的思想日益趋向宗教神秘主义。1806 年迁往慕尼黑,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和造型艺术科学院秘书长。1820 年至1826 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27 年重返慕尼黑,被任命为国家科学中心总监和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推举为国家科学院院长。184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启示哲学,并担任柏林科学院院士和普鲁士王国政府的枢密顾问,1854 年死于赴瑞士的旅行途中。主要著作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其哲学思想经历了自然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同一哲学、天启哲学四个发展阶段。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是有生命、有精神、有目的的,有一种“宇宙精神”的不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推动自然界发展。自然界的发展可分为普遍的自然、无机化合物的自然、有机的自然三个阶段。先验唯心主义理论体系认为主体逐渐使客体充满于自身的过程,即主观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主体认识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理论阶段到实践阶段再到艺术阶段,是一个从理智直观到艺术直观的过程。同一哲学由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主义组合而成,主要说明主体与客体统一于绝对之中,这一绝对是太一或无差别,这种同一是抽象的同一。天启哲学在其晚年提出,更加走向神秘主义,鼓吹神话宗教与天启宗教的重要意义。
谢林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起以理智直觉为特征的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哲学体系,直接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学术先河。在谢林的影响下,一批重要的哲学家成长起来,如坚持谢林前期哲学的雅克布·瓦格纳、哲学史专家阿斯特、《启示哲学》的作者勃拉斯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影响。海德格尔评价谢林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相较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谢林在哲学上要敢于更为深远的前行,虽然说他在概念上并不像黑格尔那样有秩序。”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谢林生活在充满矛盾和动荡的变革年代,经历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战争、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的复辟、1830年的7月革命和1848年全欧性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先验唯心论体系》初版于1800年,在1789年到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谢林形成了进步社会政治观点,这本书是他进步时期的著作。
哲学背景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理论是在他的同一哲学思想架构中展开的,同一哲学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目的是要解决伊曼努尔·康德和约翰·费希特所留下来的先验论的问题。在康德那里要论证知识的合理性,首先要探究知识先天原理,康德的方法是对主体具有的先天认知技能进行批判。在他看来,经由先天综合判断所达到的“先验统觉”是作为知识的最高原理,这个最高原理就是知识的先天原理,先验统觉也就是所谓的“先验自我”。在康德的先验论思想中对象与自我相结合,对象所形成的感性杂多经由知性统合,从而由统觉的综合统一活动形成知识,而作为这种活动的主体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对象在自我之中被统觉确立起来,从而形成知识。但伊曼努尔·康德的先验论思想也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自我意识的活动作为知识的先天原理是在经验逻辑之前、而非在经验中由主体建立起来的。直观的界限变成了自我的界限,因为人的理性是趋向无限的,所以在超出界限后,只能通过实践理性加以解决,因此康德哲学从必然领域过渡到自由的领域。因为人知识是要符合主体的先天认知机能,人的先天认识能力恰恰限制了他不能够认识物自体本身,从而在理智中形成的仅仅是关于表象的知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伊曼努尔·康德的先验论哲学导致了自我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彻底分裂,康德无法对这种先验联系性进行说明,无法解释形成知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性。
约翰·费希特认为康德产生知识的原理是不彻底的,他要寻找人类所有知识的绝对第一原理,他的做法是设定出作为纯粹活动的绝对自我,全部知识都是由这个绝对自我演绎而出,这也就是费希特创立的“知识学”。费希特将自我与非我之间的性质关系统一于一个最高的绝对自我中,于是自我与非我也就不再是康德式的对立了,但费希特并没有对非我的实质性内容以及推演的过程做过多的说明。无论是伊曼努尔·康德的先验论还是费希特的知识学,对这种思想的发展都未能彻底解决主客同一的问题。
内容概要
谢林写作《先验唯心论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先验唯心论扩展成为关于全部知识的体系,要把先验唯心论的原理运用到关于主要知识的一切问题上。因此,谢林写作此书的方法就是把哲学的各个部分全部陈述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序列,把全部哲学陈述为自我意识不断演进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历史,自我意识经历一系列的序列最终上升到自身。
导论
导论分为四小节。第一节对先验哲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先验哲学是同一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自然哲学表面上相对立,但其实正是两者才共同构成了同一哲学。先验哲学代表了唯心论,自然哲学代表了唯物论,同一哲学则试图“超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同一哲学把自我和非我、理智和自然的绝对同一当做最高原则,把绝对同一体当做最高的本原。
第二节主要是先验哲学的推论。首先,对先验哲学而言,主观的东西是第一位的、是一切实在的基础、是解释其他一切的唯一原理,先验哲学必须从对客观实在的普遍怀疑开始,即怀疑所有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谢林认为,产生其他一切成见的一个最根本的成见,就是认为事物存在于人意识之外。其次,于是对于理性的普通运用来说,除了“我是”即“我在”这个命题,就根本没有什么直接确实的东西。再次,如果说先验哲学家认为只有主观的东西才具有原始实在性,那么,他也将仅仅使知识中主观的东西直接成为自己的对象。他不直接研究外部世界,客观的东西最多只能间接地成为他的对象。先验哲学不考虑客体本身,而只考虑知识活动。
第三节是对先验哲学的初步划分。这一划分给出了先验哲学所包含的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谢林认为,要对先验哲学进行划分,需要认清人们知识中的些原始信念,因为先验哲学正是按照这些原始信念来划分的。他首先谈到了两个信念。第一个原始信念是:在人之外,不仅独立于人存在一个事物的世界,而且人的表象同这个世界中的事物是如此地一致以至于事物中根本没有什么东西不同于人对它们所做的表象。第二个原始的信念是:在人心里不是必然地而是自由地产生的那些表象,能够从思想世界过渡到现实世界,并能得到客观实在性。谢林由这两个恰好相反的信念,分别引出了先验哲学的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的任务,是要回答表象如何与对象一致,在这里,对象是第一位的,表象从属于对象;实践哲学的任务,是要回答对象如何与表象一致,在这里,表象是第一位的,对象要以表象为转移。实践哲学和欲望有关,通过表象支配行动,通过行动来改变世界。谢林进一步指出:从事于创造世界的活动和表现在人意志中的活动的那种原始同一性,就将在前一种活动的产物中表现出来,而且这些产物也必将显现为一种既是有意识的同时又是无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关于有机物的理论,就是自然目的论。谢林把艺术活动看成是同有机物的自我生成活动相同的。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时,是有意识地在进行活动的,但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中却往往包含了灵感直觉或直观等审美活动,这些审美活动具有无意识的特点。谢林认为,艺术创造活动越是接近于有机生命的自我生成(越是依赖灵感、直觉来进行创造),其艺术作品就越接近于有机物,就越是具有审美价值。于是,理论哲学、实践哲学、自然目的论和艺术哲学,就构成了先验哲学的四个组成部分。
第四节是先验哲学的官能。谢林明确地把理智直观当做先验哲学或先验思维的官能。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先验哲学所要考察的自我、理智,同样被他理解为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绝对同一体,而这个以自我、理智形式出现的绝对同一体在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理智直观活动,所以,人也不能不凭借理智直观的官能来把握它。
先验唯心论的理论哲学
第一章 关于先验论的原理
谢林在第一章中提出,先验哲学并不过问在人知识之外可能会有人知识的最终根据,而只是过问在人知识自身内人不能超越的最终东西是什么。先验哲学是在知识之内寻找知识的原理,在自我意识之中寻找知识的原理。这样,自我意识就是一切知识由以开始的终极的东西以及一切知识的最后根据。在这一意义上自我意识是先验唯心论的最高原理。
第二章 先验唯心论的一般演绎
谢林认为,关于最高原理的演绎是要说明人可以无条件认识到的是什么。就人认识的每一种知识而言,它要么是有条件的,要么是无条件的。就其是有条件的而言,它又总是与无条件的东西相关,因此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触及到无条件的东西,对于这个无条件地被认识到的东西需要演绎。
人无条件地认识到的东西其实是这样一种以主观的东西为条件而不是以客观的东西为条件的东西,这在同一律 A=A中可以表现出来。从形式上看,A=A 这一命题只是说:当人思考A的时候,人思考的只不过是A。因此这一命题首先是受人的思维制约的,这种知识活动是无条件的。如果 A 只是任意设想出来的一个概念,那它就没有创立任何知识;如果它在作为一个概念产生时有其必要性,那它就必然有其客观实在性。这也就是说,即便是 A=A 这样一个同一性命题,它不仅是以思维的同一性为条件,而且也以某种与思维有别的东西为中介。A=A 不仅是个分析命题,同时也是个综合命题。但是作为综合命题它是有条件的,而作为分析命题,它又是无条件的。主体与客体的直接同一性只能存在于被表象的东西同时也是作表象的东西、被直观的东西同时也是进行直观的东西的地方。被表象的东西与作表象的东西的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因此这个点只能是自我意识本身。自我意识之所以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点是因为自我实际上是思维者借以直接变自己为对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称之为进行自由创造的直观活动,即理智直观。理智直观使对象的创造与直观本身绝对是同一个东西,作为创造者的自我与被创造者的自我的同一性可以用“自我=自我”来表达。正因为这一表达式的存在,才使得 A=A既是同一命题又是综合命题成为可能。
知识是有规定性的东西,如果说它是出自于自我,那首先就必须说明自我本身具有这种自我规定(限定)的能力。一方面,自我是一种无限进展的创造活动,一旦它变成自己的对象,也就成了有限的和受到限定的,就成了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自我在受到限定时,同时也是不受限定的。自我中有限的活动与无限的活动的并存,说明自我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能作自我限定的无限活动。
第三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理论哲学体系
自我意识是一种本原的绝对的活动。这一种活动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既是作限定的(其本身不可限定),又是被限定的。自我本身是能够对这二者进行综合的第三种活动,自我的同一是建立在矛盾双方对立之中的,自我之中的这种对立正是自我运动与创造的源泉。自我意识的行动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感觉就是自我直观到自身受到限定时候的状态。创造性直观即是对感觉的直观,它使得自我上升到觉察者(自在自我)和被觉察者(物自身)之上,把二者都看成是自我的产物。这种将自在之物包含于自身之中的自我就成了理智的自我。在这一时期,自我活动包括三个阶段:主客未分状态下的无意识活动、主客分离的感觉活动、变感觉为对象的创造性直观活动。这三个阶段与事物之被构造出来的三个阶段(在自然界中表现为磁、电、化学过程)相对应。
第二个时期是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对于自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它的产物,而是它自身。自我总是极力摆脱已有的创造并在其新的直观的产物中直观它自身。在第一时期,自我虽然已上升到理智高度,但由于它被束缚于创造活动之中,所以不能同时把自己直观为创造性的,这样的创造只能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创造。自我必然要摆脱并超越于这一创造活动。在新的时期,自我内又有三种活动:单纯的直观活动、复合的直观活动以及联系二者的第三种活动。第一种活动是把自我当作对象的活动,可称为内在直观;第二种活动是把自我与对象都当作对象的活动,可称为外在直观;第三种活动是二者的关联,这就是所谓的内在智能,它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感觉的东西,是前一时期中无意识的感觉在创造性直观作用下的结果,内在智能获得限定之后就成了外在智能。时间是变成对象的内在智能,空间是变成对象的外在智能。在三种直观的作用下,各种范畴如偶性与实体、交作用、关系因果性等也就随之而产生了。这一时期的三种直观就是对知识的一些基本范畴的演绎。
第三个时期是从反思到绝对意志。在有机体的自然界中,理智由于沉浸在与其自身完全统一的有机体的世界中,它只要进行直观活动,就会与被直观者是同一个东西。这样理智就不可能达到对自身的直观。理智要达到对自身的直观,就需要反思。反思的第一个行动,是要使直观与直观的产物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也就是抽象。抽象有三个层次:经验的抽象、先验的抽象、绝对的抽象。经验的抽象产生了概念,概念在判断中首先与对象对立,然后又借助直观的中介而与对象关联。这种直观已不再是创造性直观,而是范式化。先验的抽象是将对象与概念彼此分开,产生出两个东西:没有概念的直观和没有直观的概念。前者是空间,后者是纯粹规定性的逻辑概念。绝对的抽象是理智中最高的抽象,它需要通过“理智中应当出现这样一种行动”的公设而中断理智的链条,进入到了实践哲学的领域。
先验唯心论的实践哲学
第四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实践哲学体系
绝对的抽象是理智借以将自身提高到一切事物之上的行动,这种行动只能从理智的自我决定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行动来解释。理智的自我决定本质上是一种意志活动。在这种意志活动中,自我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了意志的对象,即自我中的观念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都成了它的对象。在意志活动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活动。一种是纯粹的天然冲动,它是使意志指向外物的某种必然性的东西,它会使自我意识到自己纯粹是个体,并激起个体产生追求幸福的私欲,这种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另一种活动是观念的活动,它以纯粹的自我决定为对象。这种活动是通过道德律而使自我变为自己的对象的,即“自我应该希求的东西无非是纯粹的自我决定本身”。自我要进行一项活动,必须由自我决定活动来进行自由地选择,即在客观活动与主观活动之间进行选择。绝对要表现自己,总是通过某种异已的东西(天然冲动)来进行。对于个体而言,他的自由就会总是服从于一种不可毁灭的规律的强制作用。与自然规律不同的是,这种规律是理性生物置于客观世界的、以自由为目的人类社会的规律即法律制度。而人类社会中这种自由的整个表演过程也就是历史。历史不与绝对的规律性相容,也不与绝对的自由相容。历史的理想是通过无限多的与历史理想相偏离的活动来实现的。即个别的历史事件虽然与历史理想相偏离,但全部的历史事件却与这一理想相吻合。历史就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人的行动虽然是自由的,但行动的结果却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在背后操纵着人的自由表演。
自由的行动者与符合必然性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和谐是靠凌驾于二者之上的某种更高的东西建立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只能是“绝对同一性”。绝对同一性同时是自由与必然的根据。历史不过是绝对本身的逐渐自我启示过程。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悲剧时期、自然时期和未来的天意时期。
先验唯心论的目的论与艺术哲学
第五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目的论主要原理
谢林认为,自然界只是在按照机械的规律盲目地起作用,但是它同时却又能在其产物中显示出某种合乎目的的特征来。自然界的这种盲目的合目的性正代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某种原始同一性。不过这种原始同一性还不是那种其根据在自我自身中的同一性,后者既是前者的本原,也是人灵魂的本质。既然如此人在理智本身中必然可以找出一种直观,通过它,自我在其中既表现为有意识的,又表现为无意识的。这样,先验哲学的全部问题(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问题)也就得到了最终的解决。这种直观也就是艺术直观,由此谢林的哲学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过度到了艺术哲学。
第六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艺术哲学主要原理
谢林认为,艺术直观的产物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创造与自然界的创造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不过在实现方式上,二者的方向又正好相反:自然界的创造从无意识开始而以有意识结束,艺术创造则是从有意识开始而以无意识结束。艺术创造以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分离与对立开始,以二者的最终绝对会合而结束。两种活动会合(绝对同一)的地方也就是最完善的自我直观。在这里,一切矛盾都得到了消除。
整个哲学发端于一个完全非客观的本原,即绝对同一体。对于它人不能加以描述,只能直观。这种直观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智的,因为它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而是非客观的绝对同一体。但是这种直观是纯粹内在的直观,它自身不能变自身为客观的东西,它若要变为客观的,就必须通过艺术直观。艺术直观是对理智直观的直观,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这样一来,艺术就成了哲学惟一真实而永恒的工具与证书。
先验哲学是自我直观的级次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自我直观的一系列阶段,即从自我意识中最初级的直观开始,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直观形式,最后达到最高级的艺术直观,先验哲学也就描绘出了一部自我意识的生动的发展史:从单纯质料到机体,通过理性与任意(即意志在经验中的表现)而达到艺术中的自由与必然的最高统一。
重要概念
自我意识
区别于勒内·笛卡尔、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等哲学家的自我意识概念,谢林的自我意识概念主要是指区分了同一性的自我和作为一种活动的自我意识,前者作为第一原点起着牵制的作用,而后者作为由前者所生发的活动则进行着不断的生成,从而构建出精神界与自然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直观活动,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着辩证法的精髓。自我意识就是一 种既把自身对象化,同时又在直观这种对象化活动的过程。谢林也区分了纯粹的自我意识和经验的自我意识,他认为纯粹自我意识是理论哲学的前提,而经验自我意识是实践哲学的起点。因此,具有两种性质的自我意识也就能连接主观和客观,具备了主客观间的直接同一性,成为先验哲学的最高原理。同时,由于自我意识是一种知识,它也成为知识的最高原理。谢林通过考察自我意识作为直观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演绎出了直观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将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知识,谢林实现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完全同一,一方面克服了康德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间的二元分裂,另一面也消除了约翰·费希特绝对自我的主观性,其客观唯心论对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有着深刻的影响。
理智直观
谢林的理智直观概念主要是指先验唯心体系的第一阶段,即指主体的纯粹活动,在此阶段主体客体的对立还不存在,主体通过这种活动而认识其自身。认为先验唯心主义是从精神发展出自然界,对作为知识原则的自我的认识不能通过证明、结论和概念的媒介获得,而须自由地由理智直观获得。理智直观是一种先验思维的能力,它使不是对象的东西成为它自已的对象,自我认识它自身,而它自身并不是一个对象。自我有一种能动地产生和直观自我的能力,自我的直观活动与作为对象的自我是一回事。谢林认为先验的哲学思维为理智直观所伴随。
绝对同一
谢林的“绝对同一”概念主要指“无差别的同一”。它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无差别”。其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差别。“绝对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和自已区别开来,从而产生出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差别与矛盾,并回复于绝对同一。谢林认为哲学思辨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看到了它们的同一性,把它们看成在雅威之中。在上帝之中的一切事物是绝对、无限本身。存在物是绝对的一定表现,它们均表现出绝对同一的特征,每一事物都是相对的同一性。
影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的演绎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在谢林先验唯心论基础上进行的。黑格尔的“绝对”也是在对谢林哲学的吸取和改造上形成的。黑格尔用“绝对”来表达哲学与世界的真理,哲学与世界只有作为体系才能作为真理而存在,体系就是有差别的同一。“绝对”正是这种有差异的同一的体系,或者说绝对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上,“绝对”是理念,理念是一切真的、现实的事物,是一切现实的事物的总体,是作为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同一的整体。
对于谢林的艺术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某些观点上也赞同并且吸收了谢林的想法。但是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的是,海德格尔抛弃了传统哲学的思考方式,转而从人类认识所无可触及的“存在的视角展开他的的哲学思考。与谢林相一致的思想是,海德格尔也将艺术置于比哲学更高的位置,但海德格尔所说的更高的位置不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中通达至最高本体的途径,而是人类实现其本身的方式。人只能在大地之上栖居通过诗化的语言来最终达到对人本身存在的守护。
谢林对于神话意义与作用的解释更是对西方的艺术史和神话艺术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尔所创立的文化哲学注重研究哲学的方式,他将神话、宗教等人类所创立的文化作为“符号形式”,而人类的世界也正是这种“符号形式”所构成的世界。作为人类所创造的最为原初的符号,也就是在原始的宗教神话。神话思想在卡西尔的思想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认为现代科学理性的发展导致古代宗教神话逐渐丧失其意义,但是对于科学理性而言,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神话。谢林将神话体系作为“绝对”显现自身的最高的艺术品加以鉴赏,可以说是将神话体系从理性逻辑的案白中脱出,单独作为一个神圣的领域来看待,这个思想被恩斯特·卡西尔大加赞赏。“正是谢林第一次发现了神话的内在价值,并使神话变成了一种不依赖于科学知性解释的独立自存的领域。”
评价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谢林哲学的主要之点在于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真理,这内容,作为内容来说也是整个哲学史所从事探讨的内容。思维本身是自由的,但不是抽象的,而是本身具体的:思维把握自己在自身内作为一个世界,但不是作为理智的世界,而是既作为理智的,又是现实的世界。”
卡西尔:“正是谢林第一次发现了神话的内在价值,并使神话变成了一种不依赖于科学知性解释的独立自存的领域。”
列宁:“卡尔·马克思写道,这位谢林是个无聊的吹牛大王,他安想包罗和超越一切已往的哲学派别。‘谢林向法国的浪漫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说:我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了。向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说:我把肉体和观念结合起来了。向法国的怀疑论者说:我把独断主义摧毁了。’马克思在当时就已经看出,不管‘怀疑论者’叫作大卫·休谟主义者或伊曼努尔·康德主义者,他们都大叫嚷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断主义’。”
海德格尔:“超出康德第一步,理智直观意义上的认知……通过谢林这部著作,我们将会经验到这项劳作的一个本质性部分,除此之外,还将经验到这一点,即在这一点上,观念式的体系塑造出于自身而变得成问题,以至于超越了自己……黑格尔的‘现象学’只不过是谢林这个论题的各种变体导致的一个伟大且自成一体的结果罢了。”
埃里克·沃格林:“谢林的理念的哲学不仅一般在西方思想史上,而且也特别在社会主义史上建立了一个意识的新水平。”
卢卡奇:“谢林的理智直观的方法已经为阿图尔·叔本华规定了前提,就象后来为弗里德里希·尼采,再后为威廉·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存在主义的本体论等等规定前提一样。”
名言
因此,自我本身是一种复合的活动,自我意识本身是一种综合的活动。
理智的自我决定的活动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自由行动,只能由这种理智之外的一种理智的特定行动得到解释。
只有那种直观的、在此是客观的活动指向外在事物,才能把偶然的东西附加到纯粹的自我决定上。
整个世界之所以对我成为客观的,仅仅是由于理智存在于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