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魂
《论灵魂》(希腊语:Περὶ Ψυχῆς,拉丁文:De Anima ,英语:On the Soul)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50年。该作品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主要讨论了有感觉和理智的生命中的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关系。“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既是生物体存在和活动的根本,也是一切生物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来源。
《论灵魂》通常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的晚期作品,是在其返回雅典并建立吕克昂学园(Lyceum)之后所写。在这一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成熟,他在《论灵魂》中展示了对于生命、灵魂以及心理过程的深入分析。全书一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综述性的介绍,以及通过回顾先前哲学家们对于灵魂的观点,提出了灵魂的一般定义和性质问题,探讨了灵魂作为生命的首要原因和形式原因的概念。第二卷则是主要围绕灵魂的感觉能力,围绕五种单独的感觉能力以及“通感”能力进行讨论。第三卷则进一步讨论灵魂的想象、理性和思考能力。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理性能力与感觉能力的区别,并且讨论了主动理性和被动理性的问题。通过这三卷的讨论,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关于灵魂多方面功能的综合理论,展示了灵魂在支配生命活动、感知、记忆、思考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论灵魂》是古代世界第一部系统地、科学地探讨人类灵魂的本原地位及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活动的著作,也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核心文本之一,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生物学、神学以及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念特别强调了形式原因与目的原因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中世纪被托马斯·阿奎纳等思想家所继承,并融入基督教神学中也为后来关于心智与身体关系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关于“主动理性”的区分受到了阿拉伯帝国哲学家阿威罗伊(Averroes)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统一理性说”。
作者介绍
亚里士多德(英文:Aristotle)(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利奥六世、科学家和逻辑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导师,被视为古代哲学的巨人之一,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范畴篇》《解释篇》等工具论作品,《物理学》《论灵魂》等自然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以及《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伦理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王国的斯塔基拉(Stagira),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的医生。他在柏拉图学院学习了整整20年,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虽然敬重老师,但在学术上毫不妥协,对柏拉图的得意之作“理念论”展开了猛烈的批评。柏拉图去世后,他离开了雅典并开始了长达12年的漫游生活。公元前343-342年,亚里士多德受到马其顿王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的邀请,担任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私人导师。在亚历山大东征前,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成立了吕克昂学园(Lyceum),撰写了大量著作。然而,公元前323年,亚里士多德受到以德漠斯提尼(Demosthenes)为首的反马其顿王国党人的指责,因此离开雅典,回到他母亲的故乡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Chalcis)居住。不久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学说在整个古代至近代的西方哲学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物理学方面,他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终被艾萨克·牛顿物理学取代;形而上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在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传统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世纪它继续影响着基督教神学,尤其是天主教教会的学术传统;经济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于经济活动的分类与看法持续影响到中世纪与重农主义,直到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派取代为止。
写作背景
《论灵魂》一书涉及到”身心关系“这个古今不衰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这一立场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等人支持。他们主张灵魂能够独立存在,并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或轮回转世。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观点持批判态度,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动物和人的灵魂功能——包括营养、繁殖、运动、感觉和理性——都与身体密切相关。当身体死亡时,这些功能也随之消失。亚里士多德用视力之于眼睛、锋利之于斧头的比喻来说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强调灵魂不能独立于身体存在。
第二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由元素构成的和谐,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早期的伊奥尼亚哲学家主张“万物有灵魂”的物活论,认为灵魂是由基本元素按比例结合而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元素的和谐结合可以解释身体的健康状态,但无法说明灵魂的本质。亚里士多德批评这种观点,因为它混淆了灵魂与其认识对象的关系,不能解释灵魂的精神和心理功能。
第三种观点是二元论,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实体。恩培多克勒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灵魂和身体互不相关。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看法,认为灵魂和身体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强调,如果灵魂和身体没有内在的联系,就像木匠不能用笛子来工作一样,灵魂也不能适应任何一种形体。
章节介绍
第一卷
第一卷共五章,主要探讨了灵魂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逐步展开对灵魂的全面分析。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灵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第二章讨论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他回顾了先贤的观点,并认为灵魂是赋予物体以生命的原则,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但与物质身体密不可分。第三章探讨了灵魂作为运动实质的观点,分析了运动的四种形式。第四章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灵魂和身体之间的协调问题,探讨了灵魂是否能够独立运作,并深入分析了灵魂运动的本质。第五章继续探讨灵魂作为身体运动主导者的观点,反驳了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识”理论,认为灵魂由多种元素组成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他总结了灵魂的各种功能,强调灵魂的各个部分应根据其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并且灵魂的统一性体现在这些功能的协调运作中。
第二卷
第二卷共十二章。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二卷中,详细分析灵魂的定义、功能及其与身体的关系,阐明了灵魂在生命现象中的核心地位。在这十二章中,他分别深入探讨了灵魂的定义、潜在与现实的定义、生物界各层次的灵魂功能、灵魂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功能、感觉的外来的可感知物和内部的可感知物、视觉和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感觉的共同性和知觉的综合作用,以及感觉和知觉的综合机制,强调感官在生物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灵魂如何通过与身体的互动实现认知和理解。
第三卷
第三卷一共十三章,亚里士多德在对感觉的基本机制问题,例如第六感官、专门感觉与共同感觉的区别进行讨论之后,开始转向对想象、以及思想问题的讨论。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理智和心识的关系、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思维过程将这些概念综合起来,形成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他还讨论了理智在认知过程中的持久性,并且对动物的运动进行了讨论,也涉及到了对于“主动理性”这一神性成分的讨论。最后,亚里士多德总结了灵魂在生物体中的各种功能,强调了感官在认知和理解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感官是灵魂与外界互动的桥梁,通过感官,灵魂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
主要概念
灵魂
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被定义为生命的本质和动力源泉。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定义为一种“实体的形式”,即赋予生物体以生命和功能的原则。灵魂与身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灵魂赋予身体生命和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他比喻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如同视力与眼睛的关系,即灵魂是身体的功能和形式,不可分割也不可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生物体的“第一实体”,它使得生物体能够执行各种生命活动。具体来说,灵魂是生物体内在的动因,是其形式和本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灵魂的种类
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的三种形式,分别是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这和他所划分的灵魂的三种功能,即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思维功能密切相关。这三种灵魂代表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层次和功能。
植物灵魂是所有生物中最基本的一种灵魂,它主要负责营养吸收、生长和繁殖等基本生命功能。植物的灵魂赋予植物以生长、吸收养分和繁殖后代的能力。这种灵魂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保证了植物的生存和延续。然而,这种灵魂不具备感知或移动能力,仅限于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动物灵魂在植物的灵魂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和运动的能力。动物的灵魂使动物能够感知外界环境、产生感觉和情感,并能自主运动。这种灵魂包括植物灵魂的功能,但扩展了更多复杂的生命活动。动物灵魂使动物能够回应环境刺激,进行捕食、逃避和其他行为,以适应和生存于复杂的环境中。
人的灵魂在植物和动物灵魂的基础上,增加了理性和思维的能力。人的灵魂赋予人类以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的能力,使人类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制定计划和进行道德判断。人的灵魂是最复杂和高级的一种灵魂,不仅包括前两种灵魂的所有功能,还具备理性和智慧,使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二卷到第三卷第三章中探讨的灵魂功能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由灵魂和身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外部刺激通过感官传递到灵魂。在第二卷中,亚里士多德分章节列出了五种主要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他认为每一种感官都与特定的感知对象相对应,例如,视觉感知光和颜色,听觉感知声音。感觉是由感官接收到的外部形式(form)引起的,而不是物质(matter)本身。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的眼睛并没有接收到树的物质,而是接收了树的形象或形式。这种形式通过感官传递到灵魂,产生了感知的经验。
在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感觉和知觉(Perception)。感觉是对单一外部刺激的基本反应,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和理解。知觉涉及到对多个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使生物能够对复杂的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例如,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信息综合,人类能够识别并理解一个说话的人。感觉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物的被动反应,而是积极参与生物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感觉功能使动物能够找到食物、避开危险并与同类交流,对于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对于人类来说,感觉也是认知和知识获取的基础,通过感觉,我们能够感知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级的思考和推理。
想象
想象(Phantasia)是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中探讨的灵魂功能之一。亚里士多德将想象定义为一种介于感觉和思维之间的心理活动。想象并非直接感知外部世界的对象,而是基于过去的感知经验,重现或构造出感知的图像。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感觉器官没有直接受到外部刺激时,灵魂仍然能够通过想象产生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与感知到的真实对象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想象分为被动想象和主动想象。被动想象是最基本的想象形式,是对感知经验的直接复制和重现。被动想象依赖于过去的感觉经验,通常是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的图像。主动想象是一种更复杂的想象形式,涉及灵魂主动地构造和操纵图像。这种想象不仅仅是对过去经验的简单重现,还可以进行组合、分解和创造新的图像。这种能力在创作、计划和问题解决中尤为重要。
想象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它是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基础。想象为理性思考提供了必要的感官图像,没有想象,理性思考将无从展开。其次,想象在记忆和回忆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图像,而回忆则是通过想象重新唤起这些图像。
理性
理性(nous)是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中探讨的灵魂功能之一。亚里士多德将理性定义为灵魂中最纯粹和最高级的部分,负责抽象思维和认识真理。理性不同于感觉和想象,它不依赖于外部感知的具体对象,而是能够理解普遍的概念和原理。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通过主动理性和被动理性的区分,解释了人类心智如何从感知到知识,再到理解的过程。通过理性,人类能够从感知和想象中提取出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实现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理性不仅是心灵中最高级的功能,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赋予了人类进行复杂思维和哲学探讨的能力。
被动理性
被动理性(Passive Intellect)是心灵中接收和处理感知信息的部分。它是灵魂中能够被外界事物影响和改变的部分,类似于一个接受器。被动理性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被动理性是灵魂中接收和处理感知信息的部分,它能够接受和存储从感官和想象中传来的信息。被动理性被描述为一种潜在的状态,只有在接触到感知对象时才会被激活。被动理性具有被外界对象的形式(form)所塑造的能力。当我们感知到某个对象时,该对象的形式会在被动理性中留下印记,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认知该对象。这个过程类似于蜡被印章压出印记的方式。被动理性的运作依赖于感官的输入。没有感官的感知和想象,被动理性无法发挥作用。它的功能是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处理,从而为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提供基础。
主动理性
主动理性(Active Intellect)有时也被称为“能动理性”,是灵魂中能够激发和实现知识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将其描述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永恒的存在,与被动理性相对立。主动理性具有使潜在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的能力。它能够将被动理性中存储的感知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形成具体的理解和认知。亚里士多德将其比喻为光照亮物体,使其显现出真实形态。主动理性如同光源,能够激发和显现被动理性中潜在的知识。
主动理性是独立于感官经验的。虽然被动理性依赖于感官输入,但主动理性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推理。它超越了具体的感知经验,能够进行抽象的、普遍的概念化和理解。主动理性通过对被动理性中信息的加工,使潜在知识变为实际知识。这一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推理等认知活动。主动理性的活动使得人类能够从感知经验中提取出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智慧。主动理性因此被视为灵魂中最纯粹和高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主动理性是不朽和永恒的。与被动理性不同,主动理性不依赖于身体的存在,它超越了个体的生死。主动理性被视为一种神性的成分,使人类能够接触到普遍的、永恒的真理。
译本信息
传播与影响
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不仅在古希腊时期备受推崇,其思想也通过多个渠道传遍了西方和阿拉伯国家,成为影响几千年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公元7世纪至12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对伊斯兰教世界的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阿维森纳(Avicenna)和阿维罗伊(Averroes)等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家对《论灵魂》进行了广泛的注释和解释。这些阿拉伯帝国学者不仅保留了亚里士多德的原始思想,还通过他们的评论和注释,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西方世界。
在12世纪,随着西方对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兴趣增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拉丁文译本重新引入欧洲。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在其代表作《神学大全》中,经常引用并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他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作为理解人类本质和心理现象的基础,尤其是关于灵魂与身体关系的探讨,成为他构建神学和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论灵魂》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重新发现和研究,欧洲学者从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学者的译本中重新获得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特别是在意大利,学者们如马尔西利奥(Marsilio Ficino)和皮耶罗·波明巴齐(Piero Pomponazzi)等人,致力于翻译和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使其思想在欧洲再次广泛传播,并重新审视讨论了《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定义、功能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对灵魂和心理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哲学和神学的发展,也为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对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现象的深入分析为后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启发。现代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荣格在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机制时,深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虽然在方法和观点上与古希腊时期的理论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功能和心灵活动的系统性研究。例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中,对于感觉、记忆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探索,都反映了对亚里士多德心灵理论的某种形式的延续或对话。
生物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的灵魂作为生命体的本质和形式原因的观点,对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灵魂是赋予生物体生命的原则,这一观点为理解生命现象提供了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种类型:植物的生长灵魂、动物的感知灵魂和人类的理性灵魂,这一分类方法帮助后来的生物学家更好地理解不同生命形式的特征和功能。例如卡尔·冯·贝尔(Karl von Baer)在19世纪研究胚胎发育时,采用了类似的分类方法,强调了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物体功能的对应关系。19世纪的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研究视觉和听觉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对感知过程的描述,为神经传导和感觉器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宗教神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在中世纪通过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等基督教神学家的著作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阿奎那在他的《神学大全》中广泛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灵魂与身体关系的观点。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概念与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和复活的教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基督教灵魂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他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是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是不灭的,能够在死后继续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阿维森纳(Avicenna)和阿尔法拉比(Al-Farabi)等伊斯兰教哲学家的传播,对伊斯兰教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阿维森纳在其《治愈之书》中详细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灵魂的三种功能: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阿维森纳的灵魂理论在伊斯兰教神学中得到了广泛接受,并影响了后来的苏菲派神秘主义和伊斯兰哲学的发展。
评价
美国学者里夫(Reeve,C.D.C)认为:《论灵魂》既是对生物学的贡献,也是对心理学和神学的贡献。要想知道它如何以及为何能对所有三方面都有所贡献——要想知道为何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些似乎是一个单一的研究对象——我们需要从比《论灵魂》本身更远的地方开始,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 “灵魂 ”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美国学者罗曼·波兰斯基(Ronald Polansky)认为:亚里士多德成功地将灵魂的各种功能——包括知觉、记忆和理智——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姚介厚:《论灵魂》是古希腊第一部系统、科学地讨论了知识发生过程,揭示感官知觉、经验、分析理性与理性直观的循序渐进又互为渗透的统一的作品,但是其中将“努斯”作为“世界理性”这种永恒的精神本体的做法显然仍延续了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名言章句
我们有理由把研究灵魂的学问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而且这门研究似乎对全部真理的认识,特别是对自然的研究大有裨益,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就是生命的本源,(《论灵魂》402a6)
灵魂和躯体是不能分离的,如果灵魂具有部分,那么灵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躯体分离的,因为他们其中有一些部分的现实性不过是他们躯体部分的现实性而已。(《论灵魂》413a5-10)
在任何情况下,想找到一个共同的定义都是徒劳的,这样的定义既不表示特殊的存在物,也不涉及自己的不可分割的属,而是把对事物特殊性的定义抛在一边。(《论灵魂》414b25-30)
在物种感觉之外(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并不存在其他感觉。(《论灵魂》424b23-24)
参考资料
Ibn Bâjja [Avempace].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4-06-28
Aristotle's Philosophy of Natur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