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
叶恭绰(1881年-1968年8月6日),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叶恭绰的祖父是叶衍兰(兰台),父亲是叶佩含。他是一位中国书画家、收藏家和政治活动家。叶恭绰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余姚市。他早年在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他担任过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等职务。1927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过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和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叶恭绰于1968年8月6日去世,享年87岁。他以书法和绘画闻名,作品风格峭拔刚健,尤以兰、竹、松、石为主题。他还将大量典籍、书画和文物重器捐赠给了北京、上海市、广州市、苏州市和成都市等地的博物馆。叶恭绰著有《遐庵词》《遐庵汇稿》等,并辑有《广中词》《全清词钞》。
人物生平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1904年起任湖北农业学堂、方言学堂、西路高等小学堂、两湖师范学堂教习。
1906年捐通判,入邮传部,任总务股帮稿兼办京汉铁路事宜。嗣历任铁路总局建设科总科员兼承政厅机要科员、路政司员外郎、路政司郎中、承政厅事、机要科科长、承政厅副厅长、参议上行走、承政厅厅长、铁路总局提调,旋升芦汉铁路督办。辛亥革命时,任内阁议和处参议。
191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年任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
1913年9月代交通部总长;12月改任交通部路政局局长。
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次年6月因故暂行停职。袁世凯复辟时任大典筹备处会办,1916年6月去职。
1917年7月复任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7月丁巳复辟,段祺瑞任其为讨逆军总部交通处处长。
1918年赴欧洲考察实业,翌年归国。
1920年8月任交通部总长。
1921年3月,交通部将原有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交通大学,以交通部总长兼校长;5月辞任,12月任梁士诒内阁交通总长,1922年4月去职,出走日本。
1923年5月孙中山任其为广州大本营财政部部长,兼理广东财政厅厅长,未几辞任兼职;7月代理大本营建设厅厅长,统一广东财政委员;11月奉派往东北,与张作霖洽商讨伐直系军阀事宜;12月任广州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4年4月兼盐务督办;8月任中央银行董事;9月去财政部部长职;10月去盐务督办兼职;11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1925年11月去职。
1927年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
1928年1月任张作霖安国军财政讨论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
1929年与朱启钤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与朱祖谋等组织词社,与龙榆生创《词学季刊》;同年兼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管理中央庚款董事会董事。
1931年12月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翌年1月去职。
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倡设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4年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委员会委员,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
1939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移居九龙。翌年10月转往上海市,拒受伪职,以书画自娱。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沪返穗。
1948年移居香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于1950年由香港经广州市到达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2年5月任中原地区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3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4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叶恭绰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
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
1980年3月中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叶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对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68年8月6日病逝,终年87岁。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叶恭绰的一生为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推动了近现代中国交通、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叶恭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近代交通事业和交通教育事业的先驱,在清廷曾出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1921年就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并任交通大学的院长。他还是博古好雅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鉴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事业。曾与朱启钤一起组建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任过上海市博物馆理事会董事长和故宫博物院的理事。1939年叶恭绰组织发起中国文化协进会,策划组织文物类展览,致力于佛教、美术、文化的公益事业。晚年他更是将自己珍藏的典籍、书画、铭刻、器物类文物捐献于北京、上海市、广州市、苏州市、青岛市等地博物馆、图书馆。他一生编著颇丰,著有《遐庵汇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交通救国论》《遐庵词》《历代藏经考略》等。
在几十年的交通生涯中,叶恭绰“以理论与事实交互比较,以全般与局部兼顾统筹,故见解与判断恒得其宜,以应事实之需要,而人亦得尽其才”,推动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1912年4月,叶恭绰在名为《中国铁路之过去与未来》的演讲中,便提出“铁路问题乃民国建设上第一应先决之问题”的主张,之后又提出“建设贯通欧亚之铁路新线”。与此同时,叶恭绰关注交通事业相关领域的建设,1914年叶恭绰主持创设交通博物馆和铁路材料陈列所。1920年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后,即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着手改组部署学校。交通部当时有四所部署学校,叶恭绰提出“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所学校,首次定名为交通大学,并以首任校长身份关注交通大学北京、唐山、上海市三校的发展;创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发起中国建筑展览会、上海文献展览会于上海;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
叶恭绰信奉“交通救国”,著有《交通救国论》一书,在其任交通部总长期间,筹设新疆、蒙古无线电台、创办铁路职工教育,培养交通铁路专才,与华俄道胜银行改订中东铁路合同,争回部分权益,辟葫芦岛为东北地区不冻岛,厘订航业奖励章程,设交通行政讲习所,发展职业教育,筑建北京中央总车站,议设通儒馆、国立图书馆,影刊《四库全书》及公私藏书,筹开京沪特别快车,制定铁路交通相关条例、法规、章程,筹建京汉铁路、黄河大桥等,建树良多,政绩惶惶。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奉献。
叶恭绰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忱与研究,也是其一生的重要部分。叶恭绰一面醉心于传统文化的绵延,如编撰《全清词钞》,至今仍不失为研究清代词学的重要文献。叶恭绰对《广箧中词》刻印校对都极为精审,是为清词选本中的善本。于词学研究而言,叶恭绰与龙榆生一同创办的《词学季刊》,在民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此外,还积极推动影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编印《五代十国文》等,编撰付印《清代学者像传》。在佛教文化方面,叶恭绰亦有重要贡献,资助金陵刻经处,创立敦煌经籍辑存会,筹刻佛教全藏,调查历史博物馆藏满汉藏三体咒文经版,组织佛家净业社,影印《宋砂版大藏经》《宋藏遗珍》《吴都法乘》等。另一方面,叶恭绰认为应当借鉴西方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式,“文化事业中,余对国外文化宣传及图书馆、博物馆三者,致力较深”,叶恭绰曾在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为《广东文物》写就的跋文中说,“欲确切完成对于文物之使命,以应时势之需要,而辅其他文化教育事业之所不及,窃以为广东省之急务盖有四焉:曰,设图书馆;曰,设博物院;曰,编印丛书;曰,修方志”。多年来,叶恭绰创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发起中国建筑展览会、上海市文献展览会,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研究西南文化,均是以其对传统文化的一片赤诚,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眼光,打破文化界限,弘扬文化艺术。
叶恭绰收藏颇丰,在民国鉴藏界号为大家,因其爱好广泛,除书画外,古物杂项、碑帖、文房皆有珍藏,而叶恭绰一枚“玩物而不丧志”的鉴藏印,正说明了其鉴藏主张。同时,叶恭绰提出“收藏之目的在于研究”的根本旨要。基于叶恭绰的丰厚收藏,也流传出抗战时期叶恭绰、叶公超保护毛公鼎,叶恭绰惠让奉还《曹娥碑》于友人张大千,亦与海上名家吴湖帆交谊深厚等收藏佳话轶事。建国后,叶恭绰将自己所藏悉数捐赠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从此这些中国古代历史遗珍便为国家珍藏。
叶恭绰于诗文书画无不精通,尤以书法见长,由颜真卿、赵孟頫入手,于魏碑用力至深,其用笔运腕,独有心得,雄森苍浑,自成一家。绘画多以文人偏爱的竹石松兰为题,秀劲隽上,直写胸臆,追求传统典雅清丽的意趣。叶恭绰的书画,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文人画的一种典型风貌。他与祖父叶衍兰合作的《清代学者象传》《历代名人像传》,不但是美术史界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更被学界誉为研究清代文化学史的必读之作。
叶恭绰是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曾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中央文史馆代理馆长等职。叶恭绰还是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的首任院长,为画院成立初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叶恭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这画院的内容,将不同于一般学校。大体或将采取固有的‘书院’‘画院’制度,和近代现代的‘学校’‘研究所’制度,参合融会而定。”此外,他还提到:“说到‘画院’的工作,大致当不出创作、研究、教课三者”,而这“三者”也正是今天北京画院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1949年10月前夕,七十高龄的叶恭绰与朱启铃、章士钊等著名人士一起应邀返京,他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出任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画院院长及全国政协常委,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人物评价
叶恭绰除早年致力于交通事业外,生平于艺术、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
书工楷、行、草,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石刻、写经为宗。他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笔法雄强朴厚,妍媚动人,自成一家。人称其书有褚之俊逸、颜之雄浑、赵之润秀,被誉为当代高手。
画则竹梅松兰,尤善画竹,秀劲隽上,直抒胸臆。画就辄题诗词。全国性美术展览及书、画团体无不参加。
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使之不流入外国人之手,他购买了许多珍贵字画、碑帖、磁器、铜器、孤本、善本、外国难得之名著与故宫禁物,装成八大箱,惜均毁于沙面之变。一次他重金购得稀世珍品——晋朝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真迹,慨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又先后将全部收藏品捐给北京、上海市、广州市、苏州市、成都市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
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笃于师友风义,近代文坛名流如文廷式、罗瘿公、潘兰史、曾习经等人的遗作,均系经他整理出版的。他的诗词亦达到很高的水平。
叶恭绰先生被评价为“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从政之余,兼善治学,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等书,所作词汇成《遐庵词》一册,另有选编《全清词钞》印行于世。叶恭绰先生工书画,喜收藏,擅文辞,尤其在文物收藏与保护方面致力最深。他及家人曾于1960、1962和1971年先后三次将所藏书画、织绣、铭刻类文物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后世纪念
设墓立碑
1968年,叶恭绰去世,在周恩来、宋庆龄的帮助下于1970年4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仰止亭的西侧。墓碑上的铭文写着“仰止亭捐建者·叶恭绰先生之墓·1881-1968”。
纪念活动
2018年,北京画院举办“北京画院叶恭绰研究系列活动”,以纪念叶恭绰逝世50周年。
2021年,北京画院特策划推出“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专题展。
故居
参考资料
“杂家”叶恭绰的收藏轶事.中国国博网.2024-02-24
一展看尽广东先贤风范.羊城晚报.2024-02-23
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书画·交游·鉴藏专题展在北京画院展出.央博.2024-04-25
纪念|叶恭绰逝世五十周年:衣被满天下 谁能识其恩.澎湃新闻.2024-04-25
搞金融、办大学、管交通:叶恭绰“斜杠”一生.澎湃新闻.2024-04-25
叶恭绰 -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馆.2022-01-07
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一叶知秋,衣被天下谁识恩.澎湃新闻.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