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辽宁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辽宁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辽宁章古台镇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总面积11341公顷,植于百米沙层上的万顷人造林堪称世界奇迹。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曾在这里拍摄。日本岩玻画制作所摄制的“绿色长城”,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置身万顷林海可以享受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捡拾红肉蘑多脂鳞伞、草蘑,在沙地生态公园采摘绿色农产品、品尝地方风味美食,感受自然野趣。

资源情况

旱生植物种质资源试研区占地500亩,主要示范国内外优良的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如美国的海棠花、美洲朴、柔枝松、脂松等,国内的大国榛、紫叶李、红叶李、欧李、毛条、梭梭细枝岩黄耆杨梅、宁夏的枸杞、新疆的沙枣等200余种,可谓“一园盛天下”。

生活区占地300亩,集科研办公、餐饮、休闲于一体。其中现代生态农业实验室1000平方米,餐饮住宿场所3000平方米,人工湖10000平方米。游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三星”级酒店服务,品尝“阜瑶”羊汤美味,体验垂钓乐趣。

主要景点

它是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人工林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沙漠翰海与人工林海融为一体的大漠生态景观,主要景点有:沙漠翰海、万亩人造林、“大漠风流”石碑、沙地生态公园等。

沙地翰海

基本概况

两千年多前,章古台镇就有人类活动。在辽朝,是贵族的春猎之地;金朝则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皇太极时,在此地设

养息牧牧场

为关外三大牧场之一,其产品直供沈阳市(今沈阳),是林草丰茂的风水宝地。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长林丰草,讹寝咸宜,游牧别群,孔阜孔硕,凡马驼牛羊之息者岁以千万计……其地在章古台”。

在近代,随着人类不合理的频繁经济活动,生态被破坏,沙漠南移,而章古台正好处于沙漠南移的额头上,是科尔沁沙地的脑门。章古台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的侵蚀影响和柳河冲击泛滥、风积所致,分为流沙地、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其中流动及半流动沙地约占20% ,固定沙地约占 80% ,主要成分为石英沙。一年中每秒30米的风要刮240多次,四五米高的沙丘每年前移3—4米,这里的住户二三年搬一次家是常事,就连“沙眼”都成了彰武县的地方病。

风沙

风沙虽然是危害农田的杀手,却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产自沙地的番薯、西瓜、小米、小杂粮,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这里的小孩一出生垫的褥袋里面装的都是细沙,相当于“尿不湿”。细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热均匀,别具风味。

章古三宝

章古台镇有三件宝:硅砂、草炭、松树苗。硅砂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广泛应用于铸造、玻璃及玻璃制品。草炭储量超亿吨,可做生物化肥、营养土、工业燃料、医疗防腐剂、食品保鲜、重金属等。章古台又是联合国苗木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樟子松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远销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章古台又是离沈阳市都市最近的沙漠翰海,是游客体验荒凉、回归自然、参与植树造林、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特色景观。

万亩人工林

建国初期,彰武县地区沙海茫茫,沙丘滚滚,侵蚀着大片良田。如何扼住黄龙的头,是事关彰武命运的大事。因此,50年代初,国家派出科技人员章古台镇进行固沙造林试验,经过几十年人沙之战,硬是在百米厚的沙地上开垦出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有效控制了沙化扩大。彰武沙化还直接威胁到沈阳市,所以每到植树季节,沈阳人也会到彰武来植树。田连元等明星也来这里植过树。如今,彰武流动沙丘已缩小到3.92亩,分布在四合城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及阿尔乡畜牧场等地,可耕地面积达到43万亩。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有各种试验林3.4万亩,其中樟子松2.2万亩,是中国第一片防风固沙林。这万亩松林,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它作为主角,仅影片就拍了4部,即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电视片《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1985年12月日本岩玻画制作所录制的《绿色长城》,还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先后有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林业官员、专家学者千余人到章古台镇参观学习,他们把固沙造林的创举称为“人间奇迹”。 1981年8月23日,马里总统、人民民主联盟总书记穆萨·特拉奥雷将军和夫人专程到这里了解固沙造林经验,并下榻在固沙造林研究所。

登上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万亩人造林海,无边无际的樟子松、连绵不断的油松林、挺拔的毛白杨、多姿的黄柳……犹如一道绿色屏障,遏制着科尔沁沙地南侵。这一奇异景观,仿佛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鬣羚,可以捡拾红肉蘑多脂鳞伞、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

大漠风流

故事概述

50多年前,章古台镇是一片风沙肆虐的内蒙古高原,素有“塞外沙荒”之称。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甚至绝收,50%的牧场遭受风沙危害。肆虐的沙丘不仅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在季风的作用下,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扩展,直接威胁着辽西北乃至沈阳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国土安全。

1952年4月22日,一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章古台镇,建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 1978年12月27日改成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他们经过长期努力和反复实验,终于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黄柳盐蒿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紫穗槐等五种固沙植物。1955年又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例。此外,他们还适时开展了混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沙地果园等营建技术、森林保护技术等研究,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之先河。

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章古台镇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如今的67%,为农业稳产高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果树、水稻、烟草、花生等作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粮食产量由以前的亩产不到百斤,发展到如今的400公斤。章古台已由原来的不毛之地演变成林茂水清、农牧兴旺的盘锦市,成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每年向三北地区输送大量种子、苗木,还被誉为我国人工造林治沙的一颗明珠,曾被批准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成为阜新市八大景观之一。

缔造者

睹物思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站在沙地森林公园,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缔造者——固沙造林的英雄们!想当年,这些文弱的知识分子,来到这片无垠的荒漠,春天,每秒30米的风沙抽在脸上;夏天,高达56℃的气温,把沙窝子变成一口锅;冬天寒风刺骨,要凿开一米以下才能抽样土……在这片荒漠上,他们献出了青春热血,绿了章古台镇,白了少年头!老所长刘斌,原名赵文郁,是抗日英雄。1952年被省政府调到彰武县治沙,先打败鬼子,后打败沙子。50年革命生涯,治了30年沙。他艰苦奋斗、勇于钻研、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作风,成为大漠精神的核心。他爱护知识分子是出了名的,三请姜佩英被传为佳话。文革的时候有人说他对牛鬼蛇神好,他说,没这些神,能栽活树、治住沙吗?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国家奖励。1988年,省林业厅授予他“大漠苍松”金匾。1990年3月31日逝世,享年85岁。根据他的遗愿,骨灰安葬在他挥洒汗水的地方——大一间房林海深处。省林业厅、阜新市政府为他树了碑。他的事迹写入了《彰武史话》。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绿色长城

半个多世纪以来,固沙造林的英雄们用美好的年华、崇高的理想,修建了一座名垂千古的绿色长城。他们创造的“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们的科研成果有51项受到国家、省、市的奖励,他们的专著和论文,有的已被编入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材。除了在章古台镇建起自己的实验示范林和在本省推广外,还向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青海省河北省吉林省等10余省(区)推广了固沙造林技术,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国家还选派他们的科技人员率团赴索马里考察,援助国外的治沙事业。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18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单位,如今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漠精神的摇篮。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两个以“彰武”命名的树,一个是樟子松的新优良品种——彰武松;一个是固沙所院里的“彰武小叶钻”。小叶钻是专家王润国培育,林学家王战命名的。彰武松更是大漠精神的写照,彰武的一个象征。

颂诗

为了铭记他们对环境建设的业绩,38万彰武县人民在章古台镇为他们修建了丰碑——《大漠风流》,并赋诗赞颂:

八百内蒙古高原首 苦战六秋 足迹遍塞外 智慧伏沙丘

几程坎坷路 几番风雨稠 丹心照日月 伟业青史留

绿了章古台 白了少年头 香飘荒沙滩 誉满五大洲

千古传功德 大漠显风流

沙地生态园

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的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也是阜新市政府、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共建的“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2004年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1963年建立后,在辽西北科尔沁沙地南部的风沙区开展了农林牧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建成了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样板,探讨出农林牧综合治理比例为3:4:3和一整套防风固沙、改良风沙土培肥地力的方法,并选育出一批适宜风沙地种植的粮、油、草及果树新品种,建立改良风沙地示范样板5000余亩,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风沙地改良利用的空白,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修复辽西北沙地生态环境,2002年,风沙研究所在章古台镇镇试验站建立了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攻关课题。如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北方旱区特色林果产业模式与技术研究”,国家农业部“948”课题“北方半干旱地区耐旱植物种质资源及配套技术引进”,国家农业部“863”课题“东北地区半干旱地区节水型杏、梨优质高效经营模式及其示范”,辽宁省科技厅攻关课题“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等等。园区总面积为4310亩,设计五个功能区,即固沙区、林果区、草牧区、试研区和生活区。

固沙区占地2000亩,主要以樟子松为主。一眼望不到边的樟子松林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每年5—10月,林地内的小草长得整整齐齐,好象人工精心修整的高尔夫球场,在林间搭一个布床休息,聆听鸟儿欢畅,感觉悠然怡然。

林果粮草(药)高效立体农业区占地1200亩,主要示范林、果、粮、草(药)的优新品种和高效立体复合模式。每年国际劳动节大扁杏开花的黄金时期,远远望去,树上白白的一片,就象花的海洋;树下早早返青的苜草和草麻黄就象绿地毯,驱走沙漠的荒凉,展现春光美景无限。

草牧区占地300亩,主要示范适宜我国北方饲养的各种草食家畜,有国外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特克赛尔、夏洛莱、美利奴,国内的内蒙乌珠穆沁、波尔山羊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等品种,以及优良的梅花鹿和鹅等品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