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吕佛庭

吕佛庭

号半僧,河南泌阳人,生于1911年,北平美专毕业,受徐燕孙,陈缘督,管平湖诸大家指授,所作上追唐宋,法吴道子李公麟,兼习山水,法巨然,子久,仲圭诸家。尝绘蜀道万里图卷,雄关险栈,山川罗列。去台北市后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员会驻会委员,兼台湾艺术教育馆美术组主任。先后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艺术专科学校、台中师范学校。画学会辅导、书法学会常务监事、美术协会荣誉理事。擅水墨、专攻山水。1965年获第一届中山文艺奖,1988年获文艺基金会文化建设特别贡献奖。著有《中国书画源流》、《中国画史评传》等书。

简介

吕佛庭,名天赐,字佛庭,号半僧,以字行世。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泌阳县双庙街乡夭庄村。泌阳县立农村师范学校毕业后,短期担任泌阳县教育局科员。因其酷爱绘画,于民国20年(1931年)考入北平美专受业三载。曾就学于许翔阶、秦仲文齐白石等名师门下。抗战时期,与焦元甫等人在县内组织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募捐,并以身作则,将画作捐出义卖,尽捐妻儿首饰。还踊跃参加“怒吼”话剧团在全县各地演出,宣传抗日。后曾应聘为河南省民政厅秘书,旋因厌恶官场生涯而辞职。先后在源潭中学、唐西中学、南阳师范学院教书。民国37年后,曾在台东师范、台中师范、师专、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师大美术系和台湾地区艺专美术科等校教书,后为教授。担任过台湾“教育部”美育委员会专任驻会委员及兼任台湾艺术馆美术组主任等职。

吕佛庭术学兼治,画、书、琴、诗皆精。其绘画为达师法自然的境界,早年广游祖国名山大川。晚年远飞美国欧洲大洋洲旅游。写出《蜀道万里记》、《美欧游踪》。他“每有游历或感触时皆随即发而咏为诗文,因此创作量极为丰富”。其诗作不下三千余首,有《江山万里楼诗集》行世。在其书法方面,介于楷、隶之间的古拙书风,揉合了钟(繇)、王(羲之)、褚(遂良)、欧(阳询)之风格,端正挺秀,自具面貌。他的绘画意境深。先后曾举办过画展27次。画作以《长城万里图》、《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横贯公路图》(台湾)等百尺长卷为代表作,深受艺术界的好评。居台后,为培育后人,致力于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研讨,有《中国书画源流》、《石涛大师详传》、《中国画史详传》以及《中国绘画思想》等著述。

佛法因缘

吕佛庭先

生,是民国时代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也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吕居士幼名天赐,字福亭,后改佛庭,以字行,号半僧,又号迂翁,泌阳县人,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岁十月九日出生。他的祖籍为洪洞县,明末因流寇之乱,徙居河南泌阳县,于双庙乡后天庄落籍。吕佛庭的祖父继望公,父沧溟公,两代都是名医,尤其对妇产科最有研究,著手成春,望重乡里。他家开设有中药店,有田四百多亩,在双庙乡是一户很殷实的人家。吕佛庭兄弟姊妹六人,他上有三兄,下有二妹,吕佛庭行四。一九一五年,他幼妹出生时,母亲因产后失调病逝。此时吕佛庭年方五岁,他的生活由褓母周氏照应。周氏褓母温和善良,持斋信佛。吕佛庭受褓母的影响,从小在八识田中就种下了菩提种子。他幼年曾入乡垫启蒙,读过四书五经,十五、六岁时,到泌阳县城读中学。在校读书期间,奉父命与张松斋先生之女张淑兰成亲。吕佛庭自幼不乐嬉戏,对下棋、打球也毫无兴趣,唯嗜画画、读书、写字、吟诗。他五岁开始练字,十岁开始临帖;七八岁时就喜欢在纸上、地上乱画,他父亲见他有画书天才,就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给他临摹。由于对书画的兴趣,故于一九三一年负及北平市,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科。在校四年,于一九三四年七月毕业。

吕佛庭信佛的因缘,他自幼受褓母的影响,八识田中种下了菩提种子;另一因缘,是在他十岁那一年,街邻间有一位居士带他到庙中,要他对一个和尚磕头,那位和尚给他说三皈依,并为他取一法名“菩贤”,从此以后,吕佛庭就茹素念佛,成为三宝弟子了。

一九三一年他在北平读书时,他的岳父张松斋先生,介绍他认识一个浩修和尚。浩修也是河南泌阳人,在北京西直门里的弥勒院作住持。有一段时间,吕佛庭每个星期天都到弥勒院看他,浩修和尚给吕佛庭讲《观无量寿经》,也教他念佛和静坐的方法。浩修和尚见吕佛庭根器不凡,勉励他不要以能画几笔画为满足,要发愿普渡众生,超凡入圣。吕佛庭后来三度出家未果,而出家的动机都是浩修和尚对他的启示。

吕佛庭性嗜山水,他的家境富裕,兄弟众多,不需要回家乡负担生活,所以他毕业后仿效徐霞客的生活,访游天下名山胜地。毕业后十数年间,他游历过豫、皖、川、陕,江、浙、湘、鄂等各地的名山胜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以后半世纪作画奠下基础。他游历的过程,在北平市美专毕业后,由北平南下,途中游历了辉县市的有名的风景区百泉镇。继而到开封市访友,小住月余,返回泌阳县省亲。这时他的妻子张姓已为他生下一子,名叫兰清。

出家未成

一九三五

年春,吕佛庭到开封开画展,展毕往游黄山。一九三六年在开封与友人组织书画研究社,秋季南游京、沪、苏、杭。他的朋友徐元白介绍他到净慈寺出家,以机缘不契,未能如愿,这是他三度出家的第一次,未能成功,即从杭州市返回开封。十二月“西安事变”,开封人心惶惶,纷纷往外县市避难。吕佛庭也由亲戚介绍,到镇平县杏花山的镇平菩提寺避难。菩提寺建于隋朝,其第一代开山祖师菩提禅师,在寺前菩提崖下洞中坐化,留下了肉身舍利。吕佛庭到菩提寺时,方丈法名兰芬,粗鄙不学;而其监院育普,知客洗凡二师,都是武昌佛学院毕业,对佛学颇有研究。二人很热诚的接待吕佛庭。吕佛庭住在菩提寺时,他读书、写字、阅经、作画,并且还定时打坐,也时而换上僧装,参加僧侣晚课的行列,随著大众上殿念佛。他也时常与育普、洗凡两位法师讨论佛学,寺中的几个小沙弥,也常到他住的客房中执经问字,其乐融融,这又引起他出家的念头。自己剃了头发、换上僧服,并不算出家,出家是要依师剃度的。洗凡劝阻吕佛庭,认为菩提寺里没有可以做他师父的人,他劝吕佛庭居士暂作“吕佛庭”,换上僧装,且不拜师,等待因缘。这样,吕佛庭在菩提寺一住经年,不觉到了一九三八年的春天。这时已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头了,他忽然接到泌阳县家乡朋友们的来信,邀约他回家乡参加抗敌救亡工作。

第二次再到菩提寺,没有住多久,就又到各地游历去了。以后因受日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他游历的区域在陕西省四川省等后方地区。一九四八年,是国、共内战最激烈的一年。是年春夏之间,他在西安市游历,五月中旬,河南省省会开封市入共方之手,西安也跟著紧张起来。吕佛庭本想到成都卜居,因为他的侄子吕兰堂,在台湾的台糖服务,写信给他,说台湾风景是如何优美,对于吕佛庭作画帮助很大,希望他能到台湾去。以此原因,吕佛庭决定到台湾。他于六月十五日自西安登机,下午降落武昌机场,再自武昌转乘轮船抵达南京,在京、沪停留数日,于六月二十四日自上海市登轮赴台湾。航行三日,于六月二十六日抵达基隆市。转乘火车到台北市,与他侄儿吕兰堂见面。

台湾参法 一九四八年六月抵达台湾后,吕佛庭且不急于就业,先游览宝岛风景。他以半年多的时间,游览了台湾省的风景名胜。后来自一册旅行杂志上,得知狮头山是台湾的佛教胜地,山上寺院林立,风景之胜冠于全台。他于一九四九年二月下旬,自竹南搭乘公路局汽车抵达狮头山。徒步登山,到劝化堂挂单,想在劝化堂出家。到后山元光寺,拿出达真法师的介绍信,向住持如净老和尚表明来意,老和尚很欢迎,但是劝他先在寺中住一段时间看看,如果适合再剃度出家、于是吕佛庭在元光寺住下来,并且在寺中住了半年之久。

出家虽然因缘不具,未能如愿。不过这一次在狮头山,以到开善寺听经的因缘,皈依于慈航法师座下,并受持五戒。他的佛门友人见他信佛虔诚,三度出家未果,替他取了“吕佛庭”的别号,这个别号、吕老居士一直沿用。他虽未能落发披缁,身入佛门,而佛心却长驻心中,他吃斋礼佛,参禅打座,数十年的寅月未曾间断,过著“心出家身未出家”的生活。而礼佛坐禅的心得、也影响到他的画作,吕佛庭老居士的“禅意画”,在画界是很有名的。

吕佛庭在狮头山元光寺住了半年,在山上结识了也到元光寺挂单的慧峰法师和龙健行居士。到了一九四九年六月,台湾发生“法难”事件,治安单位对山林寺庙挂单的僧俗不放心,派员调查。吕佛庭不得不结束他清闲的山居生活,重入红尘。下得山后,受甲骨文大师董作宾先生的推荐,应台中省立师范学校之聘,担任美术教师。台中师范学校后来改制为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吕佛庭也由副教授、教授循序升级。以后曾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及多所大专院校的教授。

一九八三年五月,吕佛庭开始制作“黄河万里图”,至一九八五年九月(中秋节)完成,为时两年另四个月。此幅长卷,是用绢料画成,阔二尺五寸,长二百一十尺,这是一幅不朽的巨作。吕佛庭老居士七十岁后自教职退休,但经常出席各种学术评审会议,仍然席不暇暖。直到八十多岁以后,老居士逐渐淡出艺术活动,也不收学生,迁居台中市大坑山区,过著隐居生活,即使好友来访也得先约妥时间,以免打扰他的“养心”生活。老居士晚年礼佛、诵经、作画、种花,成为他生活的重心,至于饮食,长期茹素的他,每餐饭不过两样菜,在画坛举足轻重的大画家,却对这样的简朴生活甘之如饴。

吕佛庭老居士早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一九三三年,即开了首次的画展,以后近七十年间,所开的书展不计其数。老居士说,他学画师承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到老来的以“心”为师,追求“无意无象”的境界,画面的意象淡化,个中含义随观自知,对于自己的画作,从小熟读诗书经的他,特地作了首诗替自己的画境下注解:“求全求半还嫌多,画不著相是禅定;一张白纸任君赏,天地玄黄应尽罗。”道出学佛多年后的心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