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
中国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中华缺翅虫 Rousi),别名:沙棘、黑酸刺、黑刺、黄酸刺、酸刺柳、醋柳,是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以上。老枝粗糙,灰黑色,顶生或侧生许多粗壮直伸的棘刺,幼枝密被银白色带褐锈色的鳞片,呈绿褐色,有时具白色星状毛。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互生或近对生,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约1厘米,两端钝或基部近圆形,叶上面绿色,初期被白色盾状毛或星状柔毛,背面密被银白色或淡白色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总状花序腋生,雌雄异株,花先叶开放,花小,淡黄色,花被二裂;雄花序轴常脱落,雄蕊4;雌花比雄花后开放,具短梗,花被简囊状,顶端二裂。果实近球形,橙黄色或橘红色,径5-10毫米,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卵形略长,有时稍扁,长3~4.2毫米,黑褐色具光泽,种皮坚硬光滑。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中国沙棘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内蒙、河北省等省区,常生于海拔800-3600米温带地区的向阳山脊、谷地、干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砂质土壤或黄土上。中国沙棘在黄土高原极为普遍。
中国沙棘是优良的保土固沙植物及薪炭林树种,也是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亚油素、沙棘黄、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其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沙棘叶片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沙棘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等。沙棘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入药,或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果脯、果冻、饮料、保健品;种子可榨油;叶和嫩枝梢可作为饲料;树皮、叶、果可分别用于染料及胶原料。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俄罗斯、蒙古、欧洲也有分布。
青嫩时,叶含维生素C127mg/100g,维生素E7.9mg/100g。羊喜食其枝叶;果熟后,羊、马、鹿均喜食其果实。
沙棘原产于东亚的古代植物区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经2—115度、北纬27—68度50分,的温带和亚热带高山地区。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四川西部,苏联、罗马尼亚、蒙古,
芬兰也有。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80毫米,宽4-10(-13)毫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1.5毫米。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5m。老枝灰黑色,顶生或侧生许多粗壮的棘刺。单叶,狭披针形或条形。雌雄异花,淡黄色。果实圆球形。旱中生植物。抗寒,耐旱、抗风沙。生于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的沙地、河谷山地阳坡、干涸河床。
生长环境
中国沙棘分布于中国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西部。常生于海拔800-3600米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中原地区黄土高原极为普遍。
沙棘生长的环境及特性
沙棘是生长在暖温带及温带南边缘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中生至旱中生植物。多分布在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有时也见于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的沙地上,西部半荒漠区的河谷和山地。沙棘喜生于向阳山脊,谷地、干涸河床或山坡地;经常为黄蔷薇(Rosahugonis),茅莓(Rubusparvifolius)、北京丁香(Syringapekinensis)、丁香(S.obla-ta)、土庄绣线菊(Spiraeapubescens)、葱皮忍冬(Loniceraferdinandii)、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甘肃山楂(Crataeguskansuensis)等。有时也在沙壤质、多砾石的黄土丘陵、山地形成单优势群落。
沙棘是喜光的阳生植物,叶片光补偿点为150—160只烛光。在半干旱的温带草原区沙丘上,由于沙层蓄水,沙丘间能维持一定的旱中生环境,中国沙棘可与中间锦鸡儿(Caraganaintermedia)、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小红柳(Salixmicrostachya)、黄柳(S.flavida)、乌柳(S.eilophild)、嗟巴嘎蒿(Astmisiahalodendron)、黑沙蒿(A.ordosica)、沙蒿(A.arenaria)等相混生,组成沙生落叶灌丛。
中国沙棘的生存条件
中国沙棘适应性较广泛,抗寒,并能一定程度地耐大气高温和干旱,能抗风沙,能忍耐石质,砾石质土壤基质,甚至能在红胶土上生长,能耐土壤贫瘠和轻度盐碱化,在土壤pH9.0,含盐量达1.1%时也能生长,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为强砾石性的黑垆土,山地灰褐土或褐色土。
外貌及生长特性
中国沙棘原为高达10m以上的乔木树种,在一般生境条件不能充分满足需要,或受到人畜破坏时,则长成1—2m的灌丛,以灌丛状为多见。实生苗生长4—5年便开花结实,靠种子和根蘖繁殖,还有着耐火烧的特性,故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
被中国沙棘覆盖的地方,能有力地减少表土的水蚀和风蚀,是水土保持,固沙改土的优良植物。于黄土高原的丘陵、山地,还常见小路两旁生长不少的中国沙棘灌丛,那是从前行人扔下了吃过的果核,经过自然繁衍而成,足可证明中国沙棘的种子易于在田间萌发,且生长迅速、一经立足之后,能很快地形成郁闭的灌丛,它可以有效地种植于陡坡上,以改造石质山地的青砂露面,保护土石山坡。
不同地理分布区的差异
不同地理分布区沙棘的物候差异较大。在黄河中游地区4月中旬至下旬芽膨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不同类型沙棘花期也不同,一般5月上旬至中旬开始展叶,5月中旬至下旬幼果出现,8月下旬至9月中旬果实成熟,成熟果可到翌年2—3月脱落,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落叶,进入休眠期。沙棘株高达1—5m,高山沟谷最高可达18m。寿命为60—80年。在3—5年之前,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主要增高和径的加粗,逐步形成树体结构,3—5年之间为结果始期,树冠迅速增大,分枝大量增加,3—5年后进入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速率减低,形成大量花芽,逐渐达到盛果期。沙棘为浅根性树种,属表层分布的水平根型,90%以上的根量分布在0—60cm土层内。具极强的萌蘖特性,3—4年生实生苗开始产生萌蘖苗,每年可向周围扩展土1-2m,由地上部独立,地下部同源的众多萌株,形成特有的沙棘团状林。
沙棘的其他特性
沙棘再生性强,4—6年生沙棘林平茬后可促进其营养生长。沙棘根系上着生根瘤,是放射菌(Frankiasp.)与沙棘所形成的一种非豆科根瘤共生体,垂直分布多集中在0-60cm土层内,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沙棘为极喜光的阳性树种,不耐遮荫,可作为乔木林的混交树种促进主要树种的生长,在乔木林郁闭度大于0.5—0.6时,沙棘生长不良和逐渐枯死。适应性强,在-40℃到40℃的气温下均能正常生长。沙棘为偏湿生的中生植物,生长茂密的沙棘林,大都分布在河谷两岸,沙棘喜季节性流水,不耐水淹,在沙棘生长地区强烈日照和极度干旱的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地上部分逐渐演变成早生类型,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黄土地区梁顶部和坡面上有其生长,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相对湿度不到60%的地区仍有天然沙棘林分布。沙棘喜疏松的沙壤土,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耐瘠薄,以其固氮特性和大量枯落物改良土壤。
生长繁殖
中国沙棘为灌木或小乔木,刺多,采果困难,但沙棘浆果具有成熟不落的特点,在冬季冻果时采收容易。采果时,选择树冠紧凑、刺少、果大、丰产、果实品质好的母树。一种方法是寒冷的冬季早晨在树下铺垫上麻袋,然后用木棍敲打,收集落在麻袋上的冻果;另一种方法是用“小手扒子”采收,小簸箕接着,收集的果实簸净树叶、茎刺等杂物。在室内用水洗净,放人塑料桶内,捣烂,过滤出果汁。洗净果渣,漂出果皮、杂质,取出种子,阴干,去除杂物,就得到纯净种子,果实出种率7-8%,种子千粒重9-10克。调制好的种子,气干状态下贮藏,供来年播种。
中国沙棘种皮富含油脂,不易吸水。因此催芽是播种前的重要环节。混沙催芽,时间5月中旬左右。首先将沙棘种子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10分钟,清洗后放到50℃的热水中,不停地搅动到温度30-32℃停止。浸种一昼夜,捞出种子,控出多余的水分,浸好的种子与含水量60%的细河沙混合均匀,种沙比1:3,然后装入透气的编织袋内,放在1-18℃的地方,每天翻1次,保持含水量60%,7天左右开始裂嘴,裂嘴率在50-60%进行播种。
中国沙棘属小粒种子,选土壤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圃地作为播种区。采用床播,播种量90千克/公顷,播种后覆土2毫米,镇压,覆盖苇帘,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15-20天幼苗出齐,出苗后为防止立枯病,应喷施多菌灵800倍液1次,同时把苇帘支起20厘米,进行通风透光,7天撤掉苇帘。5-8月进行除草、松土、浇水等田间管理,保持床面无禾本科杂草、疏松、湿润。8月进行叶面追肥1次,喷施0.3%磷酸二氢钾,促进苗木木质化,苗高10-15厘米。
中国沙棘幼苗较小,达不到造林标准,需要换床培育1年,换床时间4月末,密度200株/平方米,换床后浇透水,幼苗正常生长后停止浇水,防止幼苗徒长,不木质化。5-8月田间管理,保持床面无杂草。9月苗木平均高50厘米左右,达到造林标准。
主要价值
中国沙棘是优良的保土固沙植物及薪炭林树种;果实含有大量维生素和脂肪,可加工成果酱、果汁等各种沙棘制品,供食用或药用;种子可榨油;叶和嫩枝梢可作为饲料;树皮、叶、果含单宁,可分别用于染料及椅胶原料。
营养成份
属中等饲用植物。在生长前期幼嫩枝叶或秋季的落叶,羊乐食,当春季各种牧草返青之前,其他家畜也采食一些幼枝叶,生长季大部分时间及成熟之后,因枝条具坚硬的刺,家畜一般不采食。成熟的果实马、山羊、绵羊喜食,鹿也爱吃。中国沙棘的化学成分含量见表139—1。沙棘白背叶叶片赖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10.91%,是国内记载中比较高的,可作为配合饲料的赖氨酸源。沙棘鲜叶100g含维生素C42—68mg。据报道,苏联阿普舍隆沙棘叶100g,含维生素c127mg,维生素e7.9mg,黄酮醇162mg,绿原酸282mg。沙棘叶片为山羊、绵羊采食的饲草,长期食用沙棘叶的牲畜不仅上膘快,毛色好,而且还可防治疾病。沙棘植株具有棘刺,影响牲畜采食,采食率仅为25—30%。划区轮牧有利于提高利用率和载畜量,沙棘林轮牧期以10天为宜,可适当随放牧次数的增多,而相应延长封禁时间。沙棘叶营养丰富,(表139—2)再生能力强,有“铁杆牧草"之称,沙棘含大量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F。在维生素F中,首先是亚油酸和亚麻酸具有特别重要的生理保健价值,此外,还含有黄烷酮、肌醇、熊果酸、皮素、隐黄素、叶酸、DL-苹果酸、谷甾醇等几十种珍贵的生物活性物质。且果汁性质稳定,利于运输和贮藏,易于浓缩精制。
食用效果
苏联西伯利亚土著居民很早就用沙棘果(其他亚种)制做各种美味食品。后来蒙古国也推广制做成果子羹,果酱、软果糖、果冻、果泥,果脯及露汁等多种食品。若将果汁浓缩可制成各种片剂、浸膏,或提取维生素c,可供医药用,对胃病患者尤其明显。也能预防和治疗铅、磷,苯等职业性中毒病症。果实入中药及蒙药,有活血化瘀药,祛痰止咳、助消化、健脾胃、滋补肝肾及治疗妇女月经失调,肺结核,气管炎等功效。果核内种子含油16—18%以上,可榨油,沙棘油可用于治疗表土水蚀75%,减少风蚀85%。生长在河谷地带茂密的沙棘林起到显著的拦洪落淤和护岸作用。3年生沙棘林内落叶厚可达0.5cm左右,落叶重每亩达700kg,每立方米土壤中含有根瘤100—140个。沙棘具有根瘤和大量的枯落物,具有效地改良土壤作用。此外,沙棘为鸟兽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沙棘又是集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珍贵树种。
植物文化
该亚种过去定为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 Linn.,所有记载中国植物的书籍及对中国沙棘的研究都用这个名字。1971年芬兰A.Rousi比较研究后才作一个亚种存在,而且仅产于中国北部及西部。A.Rehder根据幼嫩枝条和叶片上面具白色星状柔毛定为高沙棘变种Hippophaerhamnoides var. procera Rehd.(高可达18米,分布山地坡谷和河谷)。A.Rousi认为星状柔毛不是区分亚种或变种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并在该亚种内作异名。
栽培技术
造林
中国沙棘为阳性树种,造林地选择阳坡、半阳坡,坡度\u003c150,排水良好的全光皆伐迹地或退耕还林地作为中国沙棘经济林的造林地。
造林前一年进行秋整地,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创穴要打碎土块,清除穴内树根、石块等杂物,穴面呈丘形。整地规格35厘米×35厘米×25厘米,株行距1.5米×2.0米,密度3330株/公顷。
造林时间5月1-10日,顶浆造林。沙棘苗木高度50厘米左右,根系长度保留25厘米左右,根系过长需要修剪。栽植时挖好坑,苗木放在中央,根系舒展,培好土,踏实。
为保证营造的沙棘经济林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造林后要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抚育3年8次,分别为3、3、2次。抚育标准,扩穴抚育50厘米×50厘米,割灌抚育,全面割出幼林内的灌木和禾本科杂草。
修剪整形
为了保证中国沙棘果实的高产稳产,需要对树冠整形和修剪。整形采用自然圆头法。首先对3年生的沙棘开始修剪,修剪时对每株沙棘培育3-5个骨干枝,均匀地分布在周围的空间上,构成结果面。修剪时采用疏剪、短截、摘心等,使枝条分布均匀,促进结果。具体做法是去旧留新,密处疏剪,旺枝留空,清膛留地,树冠圆满。
平茬更新
中国沙棘经过多年生长后树体老化,需要进行更新。采用平茬更新是有效的方法。一般中国沙棘林龄12年左右时进行平茬,老树伐掉,保留伐根上的健壮萌条培养新的幼树,同时也保留根系水平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萌生出的幼树,特别是雌株幼树。调整幼树分布和雌白背叶比例,一般雌雄比例达到6:4或7:3比较合理,但雄株要均匀分布在林分中,利于授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参考资料
沙棘.杭州市临安区委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