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
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唐天复四年至天佑四年(904年至907年),唐末中央集权暗弱,地方割据势力日盛,卢龙军节度史刘仁恭以大安山为中心,与其子刘守光先后控制今水峪村一带。刘仁恭修建的出山道路,成为后来水峪古商道的雏形。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4月,后梁将军李小喜兵攻大安山,掳刘仁恭,水峪一带遂属后梁控制范围。
宋、辽时期,水峪一带是南北政权的疆界,因双方争夺领地,管辖混乱。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东北兴起的女真族攻陷燕京(今北京),建立金朝,水峪一带属金统治的奉先县管辖。南窖是女真政权大金皇陵的陵区范围,有驻军护陵。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蒙古军灭金。水峪一带遂被蒙古军控制。
元至元八年(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朝”,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北京),水峪隶属元朝大都奉先县,后改为房山区管辖。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大都,改元大都为“北平市”,水峪一带属其涿州房山县管辖。
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朝庭为了御敌安民、发展生产,实行军屯政策,相继十九次从山西移民三万余户,充实到京郊平原地带,垦荒屯田。水峪一带的早期先民由来于此。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其后,水峪村隶属明顺天府房山区管辖。
明末清初,由于朝廷腐败,贪污成风,灾荒不断,内忧外患,有些山西省移民后代辗转来到水峪落脚后繁衍生息。
清顺治元年(1644年)夏天,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地区后,清顺治袭明制,设顺天府,领5州22县。水峪村仍归房山县领属。
清康熙元年(1662年),房山县辖179村,水峪村属其一。
清朝中后期,随着南窖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窖地区人口激增,南窖地方的兴盛带动水峪村的发展,水峪以出产木炭出名,同时为煤矿主提供了居住地。
民国三年(1914年),水峪村属京兆地方房山区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蒋介石政府成立,房山地区划归河北省管辖,水峪村属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水峪一带被日伪控制。日本侵路者以高线为触角,疯狂掠夺南窖的煤炭资源,对南窖进行法西斯主义奴化统治,水峪等村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大房山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水峪村划归中共房良县五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水峪村解放后,属解放区民主政权——房山区七区南窖乡管辖。
1950年至1958年4月,水峪村隶属北京市周口店区南窖乡管辖。
1958年9月,周口店区废除乡镇建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全区设8个公社,公社下设大队,水峪大队先后属于百花山公社及河北公社。
1960年,水峪大队划归北京市房山县南窖公社管辖。
1981年1月1日,水峪大队属北京市矿务局所属南窖公社管辖。
1983年3月,北京市撤销人民公社、大队建制,实行乡(镇)村建制。南窖公社更名为南窖乡,水峪村属北京市矿务局南窖乡管辖。水峪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村民委员会,实行土地承包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水峪村位于北京房山区南窖乡,距北京市区80公里。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9°75′、东经115°82′,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水峪村在河谷东西两侧,略呈三角形。全村山地面积达96.7%,四周环山,群山环绕。村庄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土壤
水峪村土壤为山地褐土,土层薄,肥力差。
植被
水峪村生态资源保护较好,林业覆盖率达73.6%。河谷两侧果树较多,山坡上多为灌木,覆盖率不高。
新农村建设
为了进行环境整治,解决乱堆乱放现象,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水峪村村委会购垃圾箱11个,垃圾桶60个,方便了村民倒垃圾。村委会编排5名保洁员,负责街道环境卫生,定期清倒垃圾,保证了街道整洁畅通。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北顶娘娘庙等。水峪村家家户户已经通上自来水,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土地资源
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代乾隆,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08年7月,水峪村总人口436户,1031口人。
民族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水峪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1303人,常住人口1137人。
政治
行政机关
水峪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分工明确,村委会严格服从党支部的领导。
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拓宽渠道,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切实把好党员干部队伍“入口关”;完善了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健全制度,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规范了党员干部队伍日常行为。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经济
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峪村民主要以采煤为生。2005年,北京市在当地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让农民组织林业队、防火队,给村民工资补助和粮食补助。2006年,实行关闭小煤窑政策,村集体经济跌至低谷。此后水峪村实行以农业为主、农林副多种经营的村庄发展策略,并试验开拓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到一三产结合发展的新时期。
2007年,水峪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25.3万元,人均收入4514元,其中以农业和旅游业等相关新兴产业贡献突出,占到全村总收入的86%,同比增长42.7%,全村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66万元。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距108国道8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良乡镇52公里,距国家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银孤洞原区10公里,现有村民436户,1031口人。其中:居民141户。人口295人;村支部由5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经联社有3人组成;三套班子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8岁。全村党员57人,平均年龄61岁。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19万元,其中:集体收入29万元,自营收入159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3980元。
第一产业
截至2008年7月,水峪村共有经济林6653亩,柿子、京枣39、核桃、仁用杏、中华圣桃、沙梨种植面积较大且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间作果品有板栗、中国樱桃、山楂、李子和千余亩五彩甘薯等林下杂粮。村内还建起了京枣39市级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2008年,新建年出栏800头生猪的生态养猪场一座。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水峪村村集体年收入3.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
全村耕地面积17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528亩,退耕果树以板栗、柿子为主。共植幼树45840株,原有成年果树19730株,其中:柿树8000株、核桃树11500株、板栗230株。另有生态林4380亩,其中:水泉背生态林还保持着原始形态,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
根据现有的自身条件发展重点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坚持,民俗旅游村建设,首先要争取上级领导多支持;其次对现有的主要景点和环境方面增加投资,加快建设,切实从软件上、硬件上达到民俗旅游标准;二是加大现有几千万立方米的石板开发力量,主要以招商开发为主,争取形成采、加、销一条龙的石板产业,彻底改变单一农业发展的传统格局。
风景景点
南窖地区有“窖”形特色的沟谷地貌,大房山支脉将该地区割裂为南窖沟、中窖沟、水峪沟、大西沟两主两副四条沟谷,是山区中少有的适宜居住的富饶之地。水峪村形成于水峪沟,充足的水源是水峪先人在此选址建村的必要条件,村民还可以从周边山林获得木材、石材等各类资源用于建筑以及生产生活。
水峪村以太极八卦圆形图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风水布局。村东长岭坨,原是自然形成的圆形土丘。后村民取土沤肥,将土丘掏平,村里重新用沙石垒砌,改造成平顶圆台,以象征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五色土填基,圆台周围镶有木格凭栏。今人称“赏月丘”,意思是站在这里,白天得享阳光沐浴,晚上即是赏月的绝佳之处——每到春秋两季,夜半时分,可欣赏到一轮明月落到纱帽山峰之上,因有“翠顶金珠”之景。长岭坨坐北朝南,位于太极图的上鱼眼位置,风水学上称“乾”位。与乾位南北(阴阳)对应的是位于北顶娘娘庙的“坤”位。背北远处有一条长长的山梁——中窖梁成为村落的天然屏障,风水学里称“屏”,当地人叫“靠山”。靠山与长岭坨之间的孟港沟是风水学上的“后玄武”位置;对面南坡岭为传统村落的照山(也叫望山),属“前朱雀”位置;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护佑。
空间布局
水峪村布局为圆形八卦格局。北部远处中窖梁为水峪天然屏障,风水中曰屏,当地人俗称“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与传统风水观点相符。东面纱帽山高耸挺拔,与东翁桥形成对景。整个村庄呈现自发形成的圆形布局,以南岭古商道和水系为十字轴的空间格局。以一条临水小路为村落主轴线,依山势蜿蜒而上。村庄依山势而建,南低北高。南、东、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为特点,村落形状以水为中轴,向水而建。东瓮门石刻“宁水”,以镇水患。住宅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错落有序的割据形态,建筑分布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阴阳鱼的形状。
水峪村中有5处主要开敞空间:村中心以戏台为核心的开敞空间;村西街石碾和道路交叉口开敞空间;村东街娘娘庙和大槐树开敞空间;杨家大院门前道路交叉口开敞空间;长岭坨开敞空间。
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宅院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院门有石鼓把守,门上是三根分别刻有“福”、“禄”、“寿”的子。
东街娘娘庙建于清康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侧殿两间,立柱横梁上有
彩色绘画,现已斑驳。院内原有棵古槐,“文革”时被毁。与娘娘庙正殿、门楼成一直线的罗锅
桥,为拱形结构,虽已年代久远,依然牢固如初。殿内有圣母娘娘乘坐的大轿一架。
古碾古磨
古石碾,用于碾压粮食,生产生活。水峪村有石碾128盘,其中最早的爱新觉罗·旻宁年
间的石碾至今仍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
最”。
入村路线
乘车路线:北京天桥917(早5:30—晚5:30)路河北省支线至河北终点站,换乘南窖小公共(23路早6:00—晚7:30)汽车即可到达;或北京苹果园街道公共汽车站乘948(6:30—3:30)路到红煤厂站下车,换乘南窖乡小公共23路即可到达。
自驾路线自驾车下西三环—京石高速公路阎村出口-坨里-阎东路-108国道-南窖乡-水峪村(西三环—水峪村约80公里,行车时间约1小时30分钟)。
村内导览
旅游线路规划:
1、民俗文化游览路线
沿村内南北水系——中幡广场——餐饮休闲区——水峪荷塘——高楼客栈——道光十八年碾子——三先生院——西翁桥——大先生院——四先生院——二先生院——街屋。
2、古民居游览路线
沿村内南北水系——东翁桥——三间房——五间房——后头屋——后岭院落群——隗家小院——八卦田——阳台子上院——南极仙翁院——北顶娘娘庙——古槐树——小铺院——大小南场——杨家大院——古商道接待区。
3、西山采摘观光园游览路线
果林观光区(柿子、核桃、京枣、金梨、板栗、山楂)——果林服务处——王位山原始次生林。
4、生态休闲观光游览路线
沿村内南北水系——水库休闲垂钓——苇子草沟接待区——原始梯田观光区——南沟农家乐接待区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窖水峪中幡
水峪村经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据考证先由冯、邢二姓耍幡艺人相传,后又相继传给杨、崔、王等姓人家。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垫场演出活动。2008年9月,水峪村举办了首届中幡文化节暨金秋采摘节。
传统民俗
春节习俗:除夕,贴对联,放鞭炮,迎接已故的一代代先人回家过年。各家各户用青翠的柏枝,燃起年火,男女老少围在火旁谈笑,这便是所谓的“烤岁”。大年初一早上,女人们把饺子包好,第一盘孝敬给列祖列宗和各位长辈,给列祖列宗拜年。左昭右穆,男东女西,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庄严肃穆地面朝八仙桌磕头,然后各房晚辈依次去长辈家拜年,长辈给自己的晚辈发零钱、糖果、爆竹。正月十五放烟花,三晚辉光喧闹不夜天。正月里讨百家米做年糕给上学的孩子吃,期盼步步高升是水峪的老风俗。
埋胎衣习俗:起源于客家迁徙文化的埋胎衣,在水峪得到演绎。水峪人将胎衣埋于古道下,希望踩踏能带走噩运保佑平安。由于祖辈胎衣埋于道路石块下,因此古道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是以象征水峪命脉,也承载着世代水峪人的希望。
走会:走会就是沿街穿大街走小巷的表演文艺节目。基本路线为从西街到东街,又到老爷庙,最后到后岭门楼。
水峪岩画
水峪岩画: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的壁画技艺由山西省移民传至水峪后,经技术融合改进,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石板彩绘岩画。水峪盛产一种平坦如纸的石板,古代工匠在构筑房屋时,为了装饰门庭,就在石板上做画,然后安装在门楼和墙体上,其绘画颜料用的是当地产的矿物盐(氧化汞、硫酸铜等),保存弥久。
特产美食
特色物产
山果特产有:核桃、磨盘大柿子、栗子、杏、李子、梨、山里红、榛子、酸枣树等等。
村落地方土特产有:黄金茶、山洞蘑菇、小米、玉米面、玉米糁子、黄豆、绿豆、大豆、有机南瓜、花椒、土鸡蛋、杂粮、红薯、番薯等。山地盛产玉米、赤豆、高粱等典型北方杂粮,兼有茼蒿、木兰芽、香椿、花椒芽等山野菜地方特产。
美味美食
特色菜:山野佳肴、农家炖菜、农家煎炸、农家蒸菜、乡村猪羊肉、压肉、花椒芽、花椒叶酸菜、柳树芽、摊柴鸡蛋、香椿炸鱼、茼蒿、木兰菜、山野菜、可食用的绿色中草药、食用菌、糟酸菜、泡菜、腌茼蒿、凉拌红薯、腌臭鸡蛋、秋黄瓜、长豆角、腌制酸菜、凉拌苦抓、拌情人菜、侉炖鱼、拌河菜、蒲公英蘸酱、烧烤、刺菜等、土豆丝饼、食用野菜粥、压饸饹、棒渣粥、窝窝头、“象鼻子”、野菜春卷、剔尖面、豆面条、绿豆煎饼、羊肉系列烧烤等。
娱乐活动
水峪村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根据这些石碾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峪龙苑休闲度假采摘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由30人组成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水峪中幡队还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的演出活动,从此声名远播,专程邀请他们出山表演的组织络绎不绝。中幡表演也成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项目”。
水峪村峪龙苑休闲度假采摘园现有土地一千一百多亩,位于国家级AA级旅游景区青龙湖畔,主要栽植有薄皮核桃、尜枣、小枣、柿、杏、黑桑葚等数种水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的水果不仅色泽鲜艳,而且口味极佳,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和家庭采摘的首选。除了观光采摘外,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水峪生态观光采摘园在现有的基础上,将逐步新增花卉观赏、学生军训、学农基地、餐饮旅游、特种养殖、休闲度假等服务项目,建设成为以水果采摘为基础,集示范、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度假、餐饮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园。
在这里您可体验到采摘的乐趣,更可享受到农家的情趣。“花径早已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采摘园可为您休闲度假提供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让您在休闲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里一定会让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定会把您的一切烦恼和疲劳都抛在脑后,体验到完全不同于都市的感觉,让自己融入自然。“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睡农家炕、干农家活”,您可与憨厚的农民一起分享农家的快乐。
“吃住欢笑农家院,绿色采摘添乐趣”,在这里您不仅能体验到农家院生活,还能享受采摘的乐趣,每年的6-10月颗颗果实挂满枝头,您还可以亲手采摘薄皮核桃、尜尜枣、小枣、柿、杏、桑椹等绿色食品,身在其中,更能体验丰收的喜悦。
交通
公路
公交线路
1、由北京天桥长途汽车站乘917路至房山汽车站后下车换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车即到;
2、由地铁苹果园西站乘948路汽车至红煤厂站下车换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车即到。
自驾线路
1、从北京市区走京石高速公路,在良乡东关村出口或阎村出口出高速,经过阎村镇、坨里镇、河北镇、佛子庄乡,沿108国道至红煤厂三岔路口,看见南窑牌楼,向左进入红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见水峪民俗村铁门牌直行即到;
2、由北京苹果园街道或衙门口走108国道,路过松树岭、三十亩地、东庄子大桥、河北镇、佛子庄乡、继续沿108国道至红煤厂三岔路口,看见南窑牌楼,向左进入红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见水峪民俗村铁门牌直行即到。
水峪村新村全部道路已经完成道路硬化,下水峪道路部分完成道路硬化(水峪村分为新农村和下水峪)。
社会
总体发展思路:一靠政策,二靠引进,三靠自已。
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现在咱们市政府、区政府大力支持乡村发展休闲度假采摘园。水峪村有乡村的宁静,却不乏都市的便利与舒适;有都市的繁荣,却又远离都市的喧嚣,是现代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所。经水峪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我们计划经过3-5年的投资建设,在现有采摘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一个休闲度假采摘园。另外,现在国家也鼓励农民投资养殖业,还补贴牲畜的一半保险费用。为了充分利用乡村的地理优势,我们也将大力发展养殖业。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引进外企。我们尽可能地引进一些企业的投资,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
我们还坚持靠自己的原则。在发展上,大家集思广义,多想新办法,出台新措施。
医疗卫生
全村共有650人加入医疗合作社,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全村村民中有劳动能力的基本上都有工作,无闲置者。为了提高村民就业的劳动技能,村委会开办过免费的电脑培训班,大量村民踊跃参加学习,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
获得荣誉
2003年9月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村,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2012年北京最美的乡村,北京市农工委、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办、市文物局、首都绿化办、市旅发委。
2014年3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2018年3月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国家森林乡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旅游导览.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