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简称港九大队,成立于1940年9月,1942年2月正式成立。该大队由新界原居民子弟组成,成员包括农民、学生和海员。港九大队主要活动于新界西贡一带,旨在加强东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抗日力量。2023年2月,港九大队成立80周年大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
成立背景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于1941年12月8日进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国际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环境下,组织游击队到香港展开游击战争,是整个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迫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中国许多文化界的精英从内地转移到香港,以香港为阵地,继续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斗争。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急电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称东江纵队)一定要把这些文化界的精英,国家的宝贵财富抢救出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紧急从惠阳、宝安派人一直深入到边沿地区,配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下党组织抢救文化人,保护他们疏散到安全地带。
三、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新界和九龙时,英军很快投降,有大量的失散的枪支弹药、工业用品等物资。为了夺取这些武器和物资武装我们的部队,以增强战斗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派出人员进入香港地区,取得很多枪支和物资。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认识到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坚持港九地区的斗争,总队决定在港九地区成立港九大队,将派到港九地区活动的各个部队统一组成一个指挥部。
组建过程
1942年2月,陈达明带着总队林平、曾生等同志的信到了港九,在西贡,陈达明、蔡国梁和黄高阳开会。1942年2月3日,港九独立大队正式成立,大队长蔡国梁、政委陈达明、政训室主任黄高阳,统一领导港九地区武装斗争。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包括港九地区的工人、农民和热血知青,下属6个中队。有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等。
港九独立大队成立以后,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新界的原居民,他们不但积极援助游击队,许多人还加入部队,投身到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战争中。
最早参加港九独立大队的人,很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有不少是家境富裕的英文书院的学生。如港九独立大队政委陈达明是位大学生;国际工作小组负责人黄作梅毕业于皇仁书院;给曾生司令当英文翻译的林展是庇理罗士女书院的学生;全家共有九人参加游击队的沙头角罗家,几兄弟也分别在英文书院和大学读书。
组织发展
英勇作战
在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港九大队从200人扩展到超过6000人。在英军撤退后,港九大队队员获取被英军丢弃的武器,并在新界及九龙建立基地,同时在西贡市建立地下联络系统。而第三个和第五个分支在蔡国梁之下,被派遣到香港和九龙,由队长黄冠芳和副队长刘黑仔带领,统领香港及九龙的抗日武装斗争,并让中国获取日本对华南、台湾和东南亚的战略机密。
港九大队属下有短枪队和几个区中队,队员竭力攻击强盗和日军,保障农作物及人命安全。港九大队亦帮助破坏日本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军事据点,促进了中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在使用游击战的常规战术下,他们杀死了一些汉奸和其同党,在九龙和广州市保护贸易商人,攻击大埔县的警察局,并轰炸启德机场。
抗战最前沿
港九大队烈士纪念碑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港九大队严格遵循上级指示,积极加强与盟军合作,配合盟军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香港沦陷后,囚禁在集中营中的港府官员、英军官兵和英、印、荷、比、俄、丹、挪、菲等国侨民,成为港九大队营救的主要目标。从1942年2月开始,仅耗时短短两个月,港九大队就营救出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司汤姆逊先生等多名英军官兵。后经被救的赖特上校建议,英军成立了专门营救战俘的英军服务团,由此开始了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营救盟军、互通军事情报的短暂合作。随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调派熟悉英语、有合适社会关系的干部,在港九大队建立了国际工作小组,黄作梅任组长,并在香港和九龙设立了秘密的联络点。尽管受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干扰,英方同年8月断绝了与我方的联系,但港九大队本着坚持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精神,仍冒着极大的危险积极展开营救活动:有的通过牧师、神父直接打入了集中营;有的乔装成小商贩,趁集中营战俘外出劳动之机,帮其藏匿再伺机转移;还有的将写着英文的实木板漂流到驻扎在海边的集中营,秘密取得联系后帮助战俘逃离。这些获救人员多次致信感谢港九大队,英军服务团负责人赖特对游击队的壮举也深表敬意,曾向游击队领导表示:“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是不会做出什么工作来的”。港九大队努力营救盟军和国际友人,赢得了盟国的赞扬,在国际上声誉日高。战后,女王陛下政府对我营救英军的这一珍贵援助“表示钦佩”,给予高度赞扬,并授予黄作梅一枚奖励勋章。此外,港九大队还营救了美军第14航空队飞行员克尔中尉,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与盟军合作收集日军情报,是港九大队的又一重要贡献。鉴于东江纵队(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改编而成)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美军第14航空队主动与东江纵队接洽,提出建立电台、收集日军情报等合作事宜。东江纵队请示延安后,答应了美国军队的请求,建立了联络处,情报范围遍布整个东江敌后和西江、北江地区。港九大队更是成立了大队、中队、群众三级情报网,并派人渗透到日军行政要害部门,网、线、点全覆盖,耳目遍及港九。女队员文淑筠天天站在中环半山“儒林台八号”的4层楼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记录维多利亚港日军舰艇进出港及锚泊情况。同时会讲英语和日语的情报员李成,设法打入驻港日军宪兵总部特高课,取得了驻港日军的军用地图副本,交给地下党员黄施民,通过港九大队地下交通站送到东江纵队司令部,而后转交美国军队。凭借此图,美军于1944年底至1945年初,连续轰炸了日军的香港军事设施。港九大队为美军提供的情报举不胜举,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日军的海防详图,日军在港机关、油仓、机场、船坞等详细工程图,日本华南舰队密码,伪香港政府组织详情、文件报告和军事图册摘录,日军在香港的防卫力量,广九沿线日军工事图解等。
营救行动
香港沦陷时,有一大批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友人滞留香港岛,处境十分危险。港九大队克服重重困难,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700多人,一些中国国民党官员和眷属、遇险的美国航空队飞行员以及港英官兵和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的人士近百人,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港九大队在营救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国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国人、3名丹麦人、2名挪威人、1名苏联人,以及1名菲律宾人获拯救,包括被囚的赖特上校等英军官兵及美国军队飞行员,此外亦有大批内地教育界、新闻界、文化界人士获救。
另外,港九大队亦协助营救战俘,包括著名的赖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国栋教授和David Bosanquet。
港九大队对盟军最重大的贡献,是抢救了8名因日军击落其飞机而跳伞到九龙的美国飞行员。当时为1944年2月11日,美军第十四航空飞行指挥员兼教官克尔(Donald W. Kern)中尉在轰炸启德机场时被日军击中,跳伞降落观音山,后得到游击队小交通员李石仔等救助才能逃出日军的搜捕。
新的发展
1942年4月,港九大队队员加强了对大屿山岛的控制,强化与澳门和广州市的通信。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为“东江纵队”,而港九大队仍是它下辖的一个分队。
队伍撤出
港九独立大队游击战士经历无数艰险,不怕牺牲,坚持敌占区反法西斯主义战斗,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30日,英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夏悫(cecil Harcourt)率军舰抵港,港九独立大队奉命于9月28日发出宣言,向港九同胞告别,一周内撤出港九地区。该队大部人员后来随东纵北撤,一部分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坚持地下斗争,还有一部分人员复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