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遐龄
陈遐龄(1873-1950),字立鹤,号云皋,湖南辰州浦人(溆浦县卢峰镇人)。
1894中武举,力能独扛抬枪。曾入日本成城学校,日本教官闻其名,与之角力。陈初时逊谢,因日本教官轻视华人,故意以言语刺激,陈怒,于比武时用腿弹教官倒地死去,因此被斥退出学校。
民国初年的川边镇守使,康定市的命名者。曾和西藏地方势力周旋,1923年在四川内战中被刘成勋击败,后返回湖南省家乡。
1950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杀。1984年5月平反,并被确认为爱国人士。
人物经历
综述
1907年,任标统驻防四川雅州。1917年10月,任护理川边镇守使。1918年2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川边镇守使加“福威将军”衔。4月,英国怂西藏自治区进犯西康省,十余日占领了乌齐、察雅、昌都市等11个县。他一方面向北京政府求援,一方面奋力反击,保住了雅砻江东岸各县。后因北京政府鞭长莫及,陈遐龄孤立无援,于同年8月底与西藏言和。他进驻甘孜藏族自治州。从而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阴谋。不久,北京政府授予他康威将军军衔。
当初熊克武督川时,孙中山曾一度对川军将领普遍加委。陈遐龄为了表示效忠于北洋政府,竟将委任状原封退回。吴佩孚认为他很有骨气,一直通过甘肃省对其所部补充饷械。民国十二年三月(1923年),吴佩孚将奉系赶出关外后操纵政局,支持扬森从湖北打回四川省,命陈遐龄从西边配合夹击号称川军总司令的川军第三军刘成勋。陈遐龄得吴佩孚提供装备,军容甚盛,崭新的大炮、机枪擦得亮,令其余各部川军眼红艳羡不己。他也趾高气扬地以常胜将军自居,每次开会议事,总是高高坐在虎皮交椅上一言不发。这次出兵,他便当仁不让地担任中路攻坚,结果在新都石板滩被熊克武手下的但辛、张冲两部打的惨败,号称百战劲旅的陈遐龄部,三个团就被缴械两个半团,闹了个全军覆没!陈遐龄侥幸逃脱,自觉无颜,悄悄溜回川边去了。退守雅安市后,被刘成勋攻击,他取道青海省进京求援。时值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无暇西顾。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吴佩孚退守湖北。陈遐龄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回四川省,欲重招旧部,东山再起,但见大势已去,旋即只身回湘。
1937年回溆浦县,先后担任湖南省参议员、县军事参议会名誉会长、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捐资倡修溆浦县西湖口浮桥。为内迁来溆的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湖南九中(溆浦一中前身)的复课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倡导复修卢峰书院。1945年应湖南省主席王东原邀出席沅陵专区行政会议,极力要求执政当局减轻民众负担。1950年12月被错杀。1984年5月平反,并确认为爱国人士。
镇守川边
陈遐龄在川边十余年,任镇守使七八年,经历的历史事件较多,但有几件事与此石刻有关。一是在1914年,英国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成立藏军总司令部,由于当时的边军统领彭日升拥有装备比较精良的三个营,分别驻防昌都市、类乌齐和三十九族地区,因而藏军未敢贸然进攻。
1917年春,四川省爆发了川、滇军阀之间的战争,战火波及川边。7月,彭日升派兵两营进攻康定市,被滇军华封歌团击败。不久,川边镇守使殷某某被迫离开打箭炉回滇,由陈遐龄接任。英国见有机可乘,立即唆使藏军向川边发动进攻,边军一败涂地。彭日升急忙向陈遐龄求援。时陈遐龄正参与四川军阀混战,且虑彭之势力扩展对其不利,以致见危不救。彭日升等遂缴械投降。整个川边为之震动。
是时,陈遐龄虽不援彭,却先后派人递信给达赖,劝其休兵息战。由于西藏自治区少数亲英分子的阻挠,陈的停战提议未获结果。川军与藏军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激战二十余日,推进至雅砻江东岸,阻止了藏军的进攻。川藏两军在甘孜前线形成对峙局面后,陈遐龄于1918年8月再次派人赴拉萨市交涉。英国鉴于藏军进攻受阻,加上兵力不足,如川军增调主力反攻,已占地区仍有丧失的危险,遂令驻川边副领事台克满出面“调解”,由英、川、藏三方代表谈判议和。谈判虽未达成协议,但同意从1918年10月17日至31日,川军退守甘孜,藏军退守德格县,停战一年。
后来,随着我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藏族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区爱国人士增强了反帝信心,纷纷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取得直接联系。1919年10月,北京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抵达拉萨市。达赖、曲吉尼玛向中央代表表达了拥护中央的心愿。此后,达赖逐渐摆脱了亲英分子的羁绊,不断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使英国妄图分割西藏的图谋终于彻底破产。
二是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12月17日,土登嘉措因病圆寂,自清代以来,凡达赖圆寂,噶厦均须及时向中央政府禀报,已成定制。20日,噶厦将十三世达赖圆寂的消息电告其驻京代表,要求呈报中央。国民政府行政院十分重视,立即依清朝惯例,着手褒恤事务,并决定特派参谋本部次长兼边务组主任黄慕松为“致祭护国宏化普慈圆觉大师专使”。1924年4月26日,黄慕松一行前往西藏自治区致祭,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级代表团第一次进藏,意义重大。为避免英国阻挠,专使一行兵分两路,一部经海路抵藏;一部则由黄慕松亲自率领,取道川康经荥经县于8月28日到达拉萨市。
三是据《荥经县公交志》记载:“清末,边务大臣赵尔丰建设成(都)康(定)军路,对荥经至泸定县一段,倡改由花滩场,经荥河场、新庙、飞水场、虎骨坪,越肖岩、蒲麦地、龙巴堡抵泸定,谓之“荥河段”,可避越大相、飞越二岭之险,较原路捷径50余里。1924年(民国十三年)川军将领陈遐龄按赵姓勘设路线,督修而成。”可见,此路的修筑始于赵而成于陈。
解读西旅底平
在交待这些背景后,再从字面上来理解“西旅底平”。要理解“西旅底平”,还得从《尚书·禹贡》中的“蔡蒙旅平,和夷底绩”两句说起。这两句话的解读与雅安市以及荥经县相关的是这样:“蔡蒙”为蔡山、蒙山。民国版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为,“蔡山,在今四川雅安县东五里,此山一名周公山,《寰宇记》相传汉诸葛亮平南中战争,于此梦周公,遂为立庙,因名。《方舆胜览》叶少蕴解《禹贡》蔡蒙旅平谓蔡山在严道,即此山地也。”又“蒙山,在四川雅安、名山区、芦山三县界。《汉书地理志》青衣有禹贡蒙山。《寰宇记》蒙山,北连罗绳山,南接严道县,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茶经》云:山有五岭,有茶园,中顶曰上青峰,所谓蒙顶茶也。”这就可以理解为蔡即现在的周公山,蒙即现在的蒙顶山。
“旅平”,民国版《辞源》、《辞海》均为:旅,祭名;平,治理。《康熙字典》:“旅《书·禹贡》蔡蒙旅平,《传》祭山曰旅。”又“平,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这就可理解为水患平定,功成祭山之意。 “和夷”为地名,民国版《辞海》认为“在今四川省荥经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为:“和夷,《书·禹贡》和夷底绩。《水经注》引郑说云:和夷,和上夷所居之地;和即和川水,在今荥经县。又和川镇,今天全县。《书·禹贡》汉中市和夷底绩。《唐书·地理志》雅州有和川镇。”但民国版《荥经县志》中无和川之说,而在咸丰版《天全州志·山川志》中说:‘天全河水为平羌县江上流……其近城一支名和川……《寰宇记》和川路在严道县西,宋改和川路为门镇。” “底”,《说文解字》“底,山居也。”这两句话就可理解为夏禹治水成功,在祭蔡、蒙二山后,在和川水岸与少数民族共庆之意。那么,“西旅底平”与此之间有何关系呢?“西旅”即通往西方(即西藏自治区)的道路。陈遐龄经略此道的目的在于连接雅安市至康定市的军路,进而加强对西藏的联系,所以,“西”可作“西方、西藏”解。同时,土登嘉措因病圆寂,“旅”在这里也有“祭”之意。“底”,这里也可通“砥”讲。《孟子万章下》:“《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朱熹注:“底与砥同,砺石也。言其平也。”“平”,据《尔雅·释下》“平,成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孔传:“水土治曰平。”《广韵·庚韵》:“平,和也。”言含“和;和睦”之意。“底平”则可理解为“修通(道路)”了。
因此,“西旅底平”从字面上就可理解为通往西方(康、藏)的道路已经通达。而从更深层面上,就可能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陈遐龄主持修通此路,自认为功可与大禹治水同比,于是,欣然命笔。二是因“底”通“砥”,陈当时坐镇川康,手握重兵,地盘又不断扩大,自诩为国之中流砥柱。三是扼住了藏军的进犯,使达赖逐渐摆脱了亲英分子的羁绊,不断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使英国妄图分割西藏自治区的图谋终于彻底破产,于国于家,都说得上是功德无量。
陈遐龄作为川边镇守使、北洋政府的“福威将军”,也是有学问的人,所书“西旅底平”四字,既把当时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交代了清楚,又把自己的功德巧妙地记录了下来。所以此碑的史料价值还是很高的。体验“西旅底平”何处“回车”、“叱驭”?
2006年5月27日至30日,笔者应邀参加了在西南大学举办的“2006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拙作《敢问路在何方——对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荥经段线路的推考》被收录入研讨会论文集《古道新风——2006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后,有朋友就说,没有对“王阳回车、王尊叱驭”一事作出交待,因为以大相岭的险状,不足以“回车”、“叱驭”,此事应是发生在九把锁段。所谓“回车”、“叱驭”之事,即《汉书?王尊传》《华阳国志》佚文所载“王遵(尊)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遵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遵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遵为忠臣。”
九折坂在今荥经县皇仪乡大相岭,因山路险阻回曲,经九次回旋才达山顶,故名。《山海经》言:邛崃山,江水出焉。中江县所出有九折坂,出似熊。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其木多檀也。《华阳国志》言:严道县,南有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杨慎(升庵)诗中所言“九折刺史坂”即指此事。
成康路之荥河段,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线路之一,存在的历史非常的早,但其功能的发挥,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为了搞清“回车”、“叱驭”这个事情是不是应该发生在九把锁,也就亲身体验一把“西旅底平”。
古道虽已荒芜,但从遗迹来看,路面很宽敞,有的路段相当于现今的单车道。从九把锁到祁家河,山势非常的陡峭,给人以沉闷、恐慌的压迫感,但公路还是平缓的,我们就沿着公路走,听向导不断地指点,这段是古道,那段是古道。从整个线路走向看,当年的路并没有给我们以九曲回肠的感觉。只是在九把锁段,因为几乎全是壁立的花岗石石,古道便向上绕行,本来打算走一下,但向导杨其勇说,有好几个路段已不易行,他当年上山寻矿时走过,没有什么九折的路,就是“上好多坡坡,下好多坎坎”。他们所知的九把锁是祁家河流域上有九道山脊交汇,形成九道关口,非道路有九折。九把锁非九折坂 从我们所行之大相岭与九把锁相比,九把锁的山势确实比大相岭险峻,足使“王阳回车、王尊叱驭”,但从路的角度来看,反到比大相岭平缓得多。赵尔丰建设成(都)康(定)军路“荥河段”,目的就是“避大相、飞越二岭之险”,又较原路捷径。所以笔者还是认为九折坂仍在大相岭上。但这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的,也如《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的作者锡良所言“抑亦视人为转移耳”。先人的感觉恐怕我们今天已是无法复制了,但先人拓路的精神,依然让我们油然而生出种种敬意来。
定名康定
康定城吐蕃人唱着藏歌,赶着良马,穿越草原,来到一块两江相会的草滩上。这里水草丰盛,是牧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们在这里很好地休息一晚,第二天将走进古老的峡谷栈道,把一群良马赶往雅洲府、芦山郡,或者碉门、荣经,换取汉区的边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间断的有马队从藏区出来,在这里打野后进入汉区;不间断的有马队从汉区驮来茶叶、丝绸等在这里打野后进入藏区。这里,就被人们称作“打折渚”(汉语的意思是两江相会的地方)。或者是“打折渚”的谐音,后人就把它叫成了“打箭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达赖喇嘛奏请康定市“交市之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这一纸王命,使打箭炉成了西陲重镇,成了藏汉物资文化交流中心。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在康定依山临山修筑城墙三堵,并在三条进出口处修建了东南北三座城楼,分别起名紫气门、南极门、拱宸门。
1922年,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修复东关城门时改紫气门为康定门,亲笔书写“康定门”三字匾额挂在东关城门上。打箭炉就成了康定城。城外有一条河,陈遐龄在河上修一座桥,后人便把它叫着“将军桥”。小北京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在古代叫作“茶马互市”,这条横穿横断山脉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是大西南的丝绸之路。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市从这条路流向南亚、流向欧洲、美洲,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条道上流向康定,流向中国。在康定,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于是,康定就有了“小北京”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康定与上海市、武汉市被中华民国定为全国“三大商埠”,上海、武汉、康定商会被定为全国“三大商会”。康定情歌康定城有一个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于是,康定市就有人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这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后来,这城成了康定城,这歌也就成了《康定情歌》。
参考资料
川边镇守使陈遐龄治边研究-维普网.www.cqvip.com.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