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
昌都市,古称“康”“客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介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截止2014年10月,昌都地区辖11个县、138个乡镇、1142个村(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昌都市常住人口为760966人。
昌都市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台地和高山平原等,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穿流而过,在境内流程约1900余公里。昌都地区气候以寒冷为基本特点,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4℃至10.4℃,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各地平均年日照时数在2100小时至2700小时之间;降水量少,年均降水量为249.9毫米至636.4毫米,季节分布不均匀,干旱突出。
距今 4000~5000 年前,昌都境内卡若区一带已有古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公元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宣政院下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藏区,昌都地区归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昌都撤地设市,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市政府驻地为昌都市卡若区昌都镇西路378号。
昌都市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农业种植以葡萄、荞麦、优质青稞等农产品为主,牧产以阿旺绵羊、藏香猪为特色。初步形成以采矿、电力、建材、森工、印刷、藏药、化工、手工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21年,昌都市生产总值达279.2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8%、39.5%、48.7%。。
昌都市旅游以高原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风情为主要特色,有江达县岗托红色旅游、芒康县千年古盐田、卡若区茶马城、八宿然乌湖、来古冰川等知名景点。此外,昌都市还保留着如井盐晒制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酥油花等非遗项目。于2021年荣获“第五届西藏自治区文明城市”“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名称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是藏语“khams”的汉语音译,在旧时汉语文献中曾译作“喀木”或“巴尔喀木”,意为“边地”。昌都地处三河一江交汇处(昂曲河、扎曲河、色曲河、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其名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
1977年和1980年在昌都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和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区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
唐代至元代
公元7世纪,昌都一带被吐蕃征服,列入吐蕃军政区划“五如”中的“苏毗如”管辖范围。755年至797年,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曾授予昌都拉多头人“拉多王”的称号。唐贞元二十年(804年),赤德松赞下诏,在今昌都地区察雅仁达丹玛摩崖上雕刻了刻经兴佛、祈求唐蕃和好、赞普功业昌盛等内容的藏汉文字和造像。会昌二年(842年),朗达玛被杀,王室分裂,吐蕃灭亡。此后,昌都地区处于部落林立,割据一方的状态。
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把昌都一带作为“三个却喀”中“朵堆人区”的一部分,将管辖权封赐给八思巴。八思巴任命吐蕃王室后裔昌都“沙贡德巴”家族的董·新巴贝为多康的“谢本”(总管)。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宣政院下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藏区,昌都地区归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明代至清代
明朝设立军民兼治的卫所管理机构,昌都一带属于“朵甘卫指挥使司”管理。明洪武七年(1374年),朵甘卫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昌都“馆觉(今贡觉县)头目南葛监藏、阿屑领占俱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在今昌都芒康设有“磨尔勘招讨司”,贡觉设有“乃足万户府”、拉多设有“纳足千户”等机构。后来,又在丁青县增设“上邛部卫”。与此同时,明朝廷还推行僧官制度,先后授封昌都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噶玛巴·德新谢巴为“大宝法王”,昌都地区贡觉头目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
明朝末期,昌都一带战事频繁,政权多次更迭。先是康区白利土司顿月多吉的势力扩展到昌都、类乌齐、芒康县等地;再是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呼进兵昌都,经过一年战,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消灭白利土司。之后,固始汗一度控制过昌都。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朝廷派大军进藏平乱。南路清军途径昌都时,察雅、昌都、八宿县三处呼图克图将“所属喇嘛、民人等户口,全造总册投递”,向清军表示“归顺”。西藏自治区平定后,康熙帝先后授封昌都帕巴拉、察雅罗登西饶、类乌齐帕曲、八宿达察济隆等四大活佛为“呼图克图”“诺门汗”等名号,进一步加强了对包括昌都地区在内的整个西藏的直接管理。
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官员鄂齐、班第会同川、藏、滇三方官员会勘地界,决定以金沙江西的宁静山为界,以西为达赖喇嘛的“香火地”,以东属四川省,香格里拉市属云南省。因昌都、察雅、类乌齐等三处“俱领有部颁印信号纸,受内地节制,以听调遣,不为西藏统辖”等特殊情况,雍正帝将以上三处交还各呼图克图自行管理。又将丁青等在内的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管辖。这是清代对西藏昌都行政区划的一次最大调整,奠定了此后近300余年昌都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从康熙开始,清军入藏均以昌都为必经之地,昌都成为西藏自治区“门户”。清朝在昌都境内设有台站,配有文武官兵;在昌都置有粮务、游击、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员或机构。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决定在昌都增设大员,将驻藏帮办大臣移驻昌都“居中策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朝廷为统筹川边经营事宜,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朝廷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边务大臣。赵尔丰在昌都推行改土归流。八月,赵尔丰将昌都芒康的盐井县改为盐井县,隶巴安府。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朝廷免去赵尔丰驻藏大臣职务,专任边务大臣,并将察木多(今昌都)、乍丫(今察雅)拨归边务大臣管辖。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改设同普县(今江达县),归登科府。六月,赵尔丰先后奏请将察木多改为昌都府,乍丫改为察雅县,恩达(今类乌齐一带)改为恩达县、贡觉县改为贡县、江卡(今芒康县)改为宁静县、桑昂曲宗改为科麦县(今左贡一带)、杂瑜改为察隅县,均隶属昌都府。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代理边务大臣傅嵩将昌都粮员改为理事同知、察雅设理事通判,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不久,三岩(今贡觉一带)改为武成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藏兵东扩,占据昌都地区各县。6月,四川省都督尹昌衡被任命为西征总司令(后改川边经略使),率领新军人康,击退藏军,恢复对昌都各县的统治。民国2年(1913年),划川边为特别行政区,直隶国民政府,将赵尔丰改流时期所设府、厅、州理事官、委员之制一律改设县治。同年,土登嘉措为了加强对川边昌都地区的管理,特派噶伦喇嘛强巴丹达坐镇洛隆县,调兵分路袭取被川军占据的地方。不久,在昌都设立了地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朵麦基巧(意为昌都总管),由一名噶伦主持昌都地区的军政事务。
民国6年(1917年)9月,驻守类乌齐的川军和藏军发生磨擦,爆发第一次康藏纠纷。民国7年(1918年)10月10日,川藏双方达成金沙江为界的停战条约。期间,英国插手藏事,川、藏局势未能稳定,仍不时发生纷争。民国19年(1930年),甘孜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因争夺差民引起纠纷,进而波及康藏关系,扩大为第二次康藏纠纷。民国21年(1932年)4月,在英国的策动下,藏军向青海玉树进攻。10月8日,在民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敦促下,康藏双方于昌都江达的岗拖举行会议,签订《康藏岗拖暂行停战协定》。至此,康藏间的经济,商贸与文化交流逐步得到恢复。民国28年(1939年)西康省成立,昌都地区属西康省辖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进军西藏自治区,并于1950年10月19日武装解放了藏东重镇昌都。1951年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从1951年7月开始,昌都地区所属28个宗相继成立宗解委会。1956年4月,自治区筹委会成立,9月,设立昌都“基巧”办事处,地区解委会代行昌都“基巧”办事处的职能,昌都地区正式划归自治区筹委会管辖。
1959年,昌都展开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1960年1月22日,正式成立昌都专员公署;同月,昌都地区的索宗、聂荣、比如、巴青4宗规划黑河(今那曲)专区,曲宗、倾多、易贡、嘉黎4宗划归塔工(今林芝)专区,余下的20个宗有15个宗合并为7个县,五个宗直接改县。1961年6月,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结束工作。1964年5月,林芝专区的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1969年4月,成立地区革委会。1978年11年撤销地区革委会,设立地区行署。1983年十月,昌都地区计划设盐井、生达、碧土、妥坝4县,后因建县条件不成熟而撤销(1999年9月2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4县建制)。1986年1月,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地区。
2000年底,昌都地区辖11个县、24个镇、118个乡、1315个行政村。截止2014年10月,昌都地区辖11个县、138个乡镇、1142个村(居)。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昌都撤地设市,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南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上游。昌都介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巴塘县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市毗邻,西北与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
气候
昌都地区藏东三江流域复杂的地形地貌,引起地表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导致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显立体气候类型,区域内依次出现山地亚热带、山地暖湿带、高原温带、高原寒温带、高原寒带和水冻带等气候带。根据昌都地区境内不同地貌类型的气候特征,全区可分为三江上游高原宽谷温带半湿润牧农林业气候区,三江中游山地暖温带干旱农牧业气候区,三江南部高山峡谷山地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农林牧业气候区。
昌都地区气候以寒冷为基本特点,无霜期短,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干旱突出;风大雪多,霜冻、冰雹等灾害天气频繁。
昌都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4℃至10.4℃。1月为最冷月,多年平均气温为0.1℃-8.4℃;月平均最低气温为-6.5℃至-7.4℃;7月为最热月,多年平均气为11.8℃至19.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7.8℃至25.9℃。受地形影响,昌都地区年平均气温以三江河谷地带为最高,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昌都地区降水量各地差异较大,年平均降水量为249.9毫米至636.4毫米。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半年雨季(5月至9月)。雨季和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区别极为明显。雨季降水集中,温和湿润;干季降水稀少,湿度小,严寒干冷。各地雨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至89%。7月为全年降水量峰值月,多年7月平均降水量为52至154毫米;1月为年降水量低值,多年1月平均降水量为0.3毫米至3.3毫米。
昌都地区各地平均年日照时数在2100小时至2700小时之间,其分布不均匀,但整体地区差异不大。八宿是本区年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为2698.9小时;类乌齐为相对少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为2067.9小时。昌都地区各地月际间日照时数差异不显著,多在170小时至240小时之间。地区北部和南部日照时数是雨季(6月至9月)少,旱季多;中部地区是冬季少,5月至10月明显偏多;北部地区的2月份是全年日照时数少的月份(类乌齐9月最少);中南部地区为8月至9月(芒康县7月至8月)最少。
地质
昌都市区内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呈北西走向的条带状分布。其中,古生界地层各地都见有发育程度不等的火山岩。中生界地层广泛分布,约占区内面积的60%。三叠系以海相沉积为主,火山岩发育;侏罗系以陆相及海陆交互相为主,局部见火山岩;白噩系是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下部含少量火山岩。新生界地层除第四系外,零星分布于区内四周盆地里,全为陆相沉积,亦见有火山岩。
昌都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本区所属的昌都(微)陆块中前震旦系宁多群变质基底是华南古陆的一部分;澜沧江裂带中卷入的前震旦系吉塘群一西西群变质岩基底则应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两古陆之间当时应为宽阔的古大洋。进入早古生代后,昌都(微)陆块开始自己独特的演化历史,区域上形成了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但市境内缺失。石炭纪本区地壳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沉积阶段,至晚二叠世由于区域拉张作用而开始进入活动状态,逐步发展成早中三叠世的裂谷环境,喷发中酸性火山岩。晚三叠世,由于南侧从网瓦纳古陆分离出来的冈底斯陆块等向北漂移并与属于劳亚古陆的华南板块拼合,澜沧江断裂带形成并成为二者的结合带。区内的这段澜沧江断裂带可能是在转换断层基础上发展而成,故蛇绿岩套不发育。同时昌都(微)陆块发展成为前陆盆地,其上堆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复理石建造。该盆地在侏罗纪逐渐演化为陆相盆地并最终萎缩消失。早白垩世和古近纪,本区局部地区有规模不大的断陷盆地沉积。中新世,本区进入夷平阶段,区内的高原面在本阶段形成。从上新世晚期开始,本区随整个青藏高原一起进入快速隆升阶段,直至今日。其中妥坝断裂等至今仍有明显活动,控制了市境内的地震(已知地震皆为中小型) 和地热的分布。地壳的快速隆升和澜沧江水系的快速深切割,使得市境内河谷地区地势险峻,加之区内特殊的气候环境影响,造成区内地质灾害频发。
地形地貌
昌都市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平原和台地等,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区最高处是位于边坝县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脊,海拔高达698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为2296米。昌都市整体地貌是一个巨大的山原,包括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段,及其向东延伸转变为近南北方向的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等大山,山脉间夹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黄河及支流。这些近于南北向的山川河流在昌都市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貌,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水文水利
河流
昌都市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三条江河在昌都地区境内流程约1900余公里,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奇观。
怒江在昌都地区河长660千米,江面海拔自3652米至2080米,落差1572米,流域面积4.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58.2立方米,年径流量239.1亿立方米(嘉玉桥站)。怒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洛隆县俄西区东约5千米附近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以峡谷为主的窄峡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澜沧江在昌都境内长约490千米,江面海拔3500米至2160m,落差1340米,流域面积3.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472.5立方米,年径流量149.3亿立方米(昌都间)。澜沧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察雅县卡贡附近的色曲汇口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峡谷为主的宽窄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千米,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每秒957.3立方米,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3段。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湖泊
昌都湖泊数量多但规模很小,超过10平方千米的湖泊,仅有18平方千米的莽错湖和含安贡错共18.4平方千米的然乌湖2个。此外,较大的湖泊还有布托错青(面积9平方千米)、布托错穷(面积6.4平方千米)、仁错(面积3.7平方千米)。昌都的湖泊全部为外流淡水湖。湖泊的成因多样,有构造成因、冰川成因以及其他成因(如堵塞谷地成湖)等。其中莽错湖形成与构造活动有关。但本地区湖泊大多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如布托错青湖和布托错穷湖,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下的高山湖泊基本上都为冰川湖泊。也有一些湖泊为现代谷地被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然乌湖就是由山崩堵塞而形成的。
冰川
昌都冰川总条数达数百条,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区之一。本区主要的冰川类型为山谷冰川,主要分布在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强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达美拥雪山和梅里雪山等最高隆起区。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是来古冰川(又称雅弄冰川),长约26千米,宽达2至4千米,冰川末端伸至4000米以下。在边坝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坡也有一系列冰川发育,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500米左右。
水利
昌都市拥有的主要水库有莽错湖水库、弄利措水库等。莽错湖水库位于昌都地区芒康县黑曲河上,流域面积140.7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2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秒,总库容2.7亿立方米。弄利措水库为III等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1192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昌都土地资源的总体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暂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约了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林地面积占27.4%;二、三等耕地占25.7%。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耕地占31%,分布在高原上的占69%。此外,昌都还有暂不宜农牧林的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可再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森林资源
昌都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林区。截至2022年,昌都市林地共142万公顷。灌木林2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71%,木材蓄积量达3.64亿立方米。暗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冷杉属、高山松、油松、大果红松、鳞皮杉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青杠、山杨、桦木、川滇高山栎、大果园柏、槭树、核桃、云杉、高山松等。此外,还有高山柳、三棵针、锦鸡儿、杜鹃金露梅、爬地柏等灌木林。
生物资源
昌都市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图、川贝母、大黄等。冬虫夏草以虫体饱满、外色金黄、内色粉白、味鲜、清脆而闻名中外,年产量约1—1.5万公斤。贝母有川贝母、梭砂贝母、高山贝母、喜马拉雅黄芪贝母等五种。大黄又有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心叶大黄、塔形大黄、藏边大黄等品种。其中掌叶大黄被药典记载为药用正品。此外,还有知母、胡黄莲、天麻、三七、天山雪莲花、当归、党参、秦艽、雪山一枝蒿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19年,昌都地区发现的高等植物品种已超过700种。其中,草本植物占95%以上,常见有藜科、禾本科、石竹科、伞形科、菊科;木本植物较少,约占4%;其余裸子植物、柳属植物、桦木属、蔷薇科、杜鹃花属、沙棘属等占1%。截至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共58种,包括银杏、巨柏、水松、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400多种,包括藻苔、翠柏、红桧、蕉木属等。
动物
昌都市共有各类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如滇金丝猴、豺、金猫、白唇鹿、豹、普氏原羚、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5种,其中兽类动物有猕猴、赤狐、藏狐、熊瞎子、棕熊、马来熊、石貂、水獭亚科、小灵猫、豹猫、方豹、狐属、狼、马鹿、水鹿、藏原羚、岩羊。鸟纲有赤麻鸭、鹰、雕、蛇雕、草原雕、鸢、苍鹰、松雀鹰、藏雪鸡、白马鸡、血雉、红喉雉鹑、大徘胸鹦鹉。鱼类有怒江裂腹鱼、光唇裂腹鱼、裸腹重腹鱼等品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1年,昌都市共有自治区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9个,总面积44.820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3个。
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灵长目滇金丝猴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芒康县南部,距县城71公里。总面积约18.5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80%,保护区宽30多公里,长80多公里。最高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2200米。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盛,阳坡有大面积高山灌木,阴坡生长着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还有落叶松与毛叶杜鹃。从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向西可远观藏区著名的达美拥雪山,还可俯瞰澜沧江大峡谷沿线景观。保护区内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括滇金丝猴,云豹、雪豹、野牛等。每年四至五月份是游览红拉山的最佳时节。1993年被西藏自治区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毛岭乡普穷村宽阔的高山草地,是全国少有西藏唯一的野生马鹿人工养殖保护区。离类乌齐县县城52公里,海拔4150米。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围栏内面积现已达到3.6平方公里,共饲养野生马鹿200余头
自然灾害
昌都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昌都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雪灾、冰雹等。地质灾害较多见的是地震、山体滑坡等。
旱灾
昌都市大部分区域受高原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呈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15%。旱灾多生在春夏相交的5月,多为春早。史料记载,1986年4月县境内,近两个月未下雨,烈日炎炎,气温增高,农区旱象日趋严重,截至同年6月13日,主要农业区俄洛、沙贡、达野、加卡、日通、柴维区等大部分村旱灾严重。
洪涝
昌都市境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雨季6-8月期间,易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使农田冲毁、山体滑坡、阻塞交通、水电站受损等。1991年6月中旬开始,昌都市内17个乡(区)镇普降大雨,个别地方连降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近十年来少见。据1991年7月18日统计,此次水灾造成卡若区冰震沟至金通公路110千米,埃西乡20千米严重塌方;俄洛至巴隆至沙贡公路近40千米部分地段塌方;大小37座桥梁被冲垮;妥坝电站拦河坝、折恩多电站引水渠部分塌方,40亩农田被冲毁,5间校舍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57.3万元。
地震
昌都市地处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区域构造位于南北古陆在晚三叠纪结合后形成的澜沧江断裂带上,同时也处于区域特提斯构造带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的转弯部位,构造活动复杂且强烈,构造方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市境内的吉塘断裂(澜沧江断裂主断面)以及东侧的贡觉县断裂等都属区域上重要的控震断裂,沿断裂地震活动频繁,但基本上以中小型地震为主。1950年以来,昌都市境内沿这些断裂发生过多次中小型地震。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昌都市下辖10县1区,其中包括28个镇,110个乡,1175个建制村(居)。市政府驻地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昌都镇西路378号。
政治
领导班子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昌都市常住人口为760966人,其中全市家庭户共16.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8.99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81%,女性人口占48.19%,总人口性别比为107.52。城镇人口占比为17.5%,乡村人口占比为82.5%。
民族
昌都市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21个民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市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709467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940人,汉族人口为46559人。其中位于昌都市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蜂桶寨乡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语言
昌都地区的主要方言为藏语区的康方言。康方言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次方言,每个次方言下面再分若干土语。其中,北路次方言在康方言中通行较广,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沿公路各县,基本上能在康区各地通用,被称为康方言的标准语,俗称“官话”;南路次方言分布在昌都地区的芒康县、盐井县一带。牧区次方言分布在昌都地区北部丁青、巴青等地。这些地区基本上以牧业为主,比较接近安多方言,但有声调。其中丁青话可以作为牧区次方言的代表。
以北路次方言甘孜德格话为例:甘孜德格话声母较卫藏方言更为复杂,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清化鼻音[m]、[n]、[n]、[q],清擦音分送气不送气,无舌面中塞音[c]、[ch];韵母比较简单;元音不分长短;有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动词的语法范畴一般不通过内部曲折表示。汉语借词较多,敬语较少。
宗教信仰
昌都市宗教氛围浓厚,教派门类比较丰富,包括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乃至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1996年,昌都市有僧尼2.3万多人,占西藏僧人总数的一半多。截至2002年,全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00多座,包括日楚、拉康等,其中含尼姑寺10余座。
苯教
传说和遗迹显示,在佛教传入之前,苯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后来,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原有苯教发生过激烈冲突,在昌都市嘎玛寺附近仍流传着关于嘎玛巴·堆松钦巴与一苯教大师斗法的故事。根据平措次仁先生1998年的调查研究,昌都地区现有苯教寺庙54座,孜珠寺是昌都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
藏传佛教
宁玛意指旧和古,宁玛教派也称为“旧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密乘派,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传说是从松赞干布时,普遍宏传大悲观音莲花生传下来的古老教派。约在公元8世纪,宁玛派传入昌都。1680年,康珠·公嘎丁增丁青寺。1797年,建德登寺。1872年,多登·夏加西热创建斯德寺。截至2000年,宁玛教派在昌都县的寺庙主要为斯德寺、丁青寺、德登寺33座。
“噶举”中的“噶”字在藏语中指佛语,“举”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有教授传承之意,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嘎玛噶举在明朝末和清初一度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教统治者。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杰·堆松钦巴创建昌都地区噶玛噶举祖寺——嘎玛寺。从此,噶举派在昌都县得到流传。
截至2000年,昌都市共有噶举派寺院19座,其中噶玛噶举派寺庙有嘎玛寺、来寺、佐孜寺、拉丁寺、日奶寺、格龙寺,竹巴噶举寺庙有妥坝康巴寺、柴维泽尼寺、妥坝珠古寺、拉多珠巴寺、多普寺,宁玛噶举派寺庙有卓亚寺、奶多寺,色目噶举派寺庙有拉多乡吉日寺。
格鲁派形成于15世纪,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较晚形成的一个重要宗派,由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年)创建。明正统九年(1444年),向生·西饶松布在都扎曲与昂曲河汇合处创建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康熙帝开始,卡若区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主要活佛受到清朝历代皇帝册封。
昌都的格鲁教派寺院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头人的庇护下,在辖区内不同于其他教派寺庙,享有一切特权,受到头人家族的扶持,自觉地参与并为土司、德帕的政治统治服务,并逐步取代了噶举派的统治地位,成为昌都地区最大统治者。到清代鼎盛时期,昌都所辖格鲁派寺庙有130多座。
截至2000年,格鲁派寺庙有强巴林寺等19座。
萨迦派创立者是昆·公却杰布(1034-1102年),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公却杰布师从佛学大师卓弥·释迦益西,学习后弘期兴起的新密续,在萨迦一地创建了萨迦寺,创立萨迦派。
截至2000年,萨迎派寺庙主要有向达寺、色然寺、冷达寺、杂普寺、喇嘛拉康等。
伊斯兰教
自元朝开始,伊斯兰教被回族等穆斯林带入昌都。昌都的穆斯林属逊尼派,奉行大伊玛目哈乃斐法学派。清代中期,在昌都镇修建了一座简易穆斯林礼拜堂。由于昌都回族中陕西省后裔占多数,礼拜堂上悬挂“陕西回馆”金字木牌匾。清代后期,在昌都镇正式修建清真寺。清末民初,在昌都居住的回汉民共同组织了社会团体“孝义会”,设会长1人,会首4人(即财务员)。截至2000年,昌都市共有1座清真寺,回民墓地1处。
天主教
昌都市境内有一座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的盐井村。盐井村约有130余户、700多名信奉天主教的藏族信徒。
经济
综述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是川、滇、青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昌都市整体经济实力在西藏自治区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3位,处于第二梯队位置。昌都市以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种植以葡萄、荞麦、优质栽培二棱大麦等农产品为主,牧产以阿旺绵羊、藏香猪为特色。初步形成以采矿、电力、建材、森工、印刷、藏药、化工、手工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21年,昌都市生产总值达279.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8%、39.5%、48.7%。人均生产总值36574元。
第一产业
昌都主要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农业种植以葡萄、荞麦、优质栽培二棱大麦等特色农产品为主,2022年,全区首个阿旺绵羊胚胎中心投入生产,设立全区首个市(地)级藏香猪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建成高标准农田15.57万亩。截至2022年,昌都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380家。
2021年,昌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0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3.38亿元;林业产值1.61亿元;牧业产值28.84亿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1.21亿元。
第二产业
昌都市第二产业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盐湖卤水汁等矿产资源。昌都市还是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目前已发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色金属矿种52个,其中斑岩铜储量居全国第二、菱镁储量居全国第三。截止2020年,全市共有藏药生产企业3家,包括市藏药厂、日通藏药厂和光宇利民藏药厂。昌都市现已初步形成以采矿、电力、建材、森工、印刷、藏药、化工、手工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2021年,昌都市工业总产值达84.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78.2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6.23亿元。铁矿石原矿产量60.14万吨;水泥产量152万吨;精炼铜(电解铜)产量7701.29吨;啤酒产量24678.73千升;铜金属含量产量104891.9吨。
第三产业
截至2021年,昌都市的第三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的产业体系。昌都市以旅游业为主导,建设昌都茶马城、八宿然乌湖、芒康古盐田、江达岗托红色旅游景区等景点。发展以民族手工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如藏式青铜器、手织毛毯、唐卡等文化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中。截至2021年,昌都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服务业各行业占比差异大,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1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6%。
2021年,昌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47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8.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3亿元。2021年,全市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9%,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收入64546.08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1.91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1.1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8亿元。
西藏昌都经济开发区
西藏昌都经济开发区于2013年4月挂牌成立,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昌都经开区位于昌都东南部,澜沧江畔,距离昌都主城区30公里,距昌都邦达机场90公里。规划用地面积818.383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14.505公顷。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廊一带、两心多片区”。一廊即沿澜沧江的生态景观廊道。一带即以交通主道为载体,形成的联系各坝区的发展纽轴带。两心即生活服务中心和产业中心。多片区是指山体和河流分割围合自然形成的五个坝区,综合服务片区,教育配套服务片区,现代化工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和科研科创产业片区。昌都经开区围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业、高原优质建材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金融及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八大产业开展招商,截至2020年,区内共引进企业700余家。
社会
教育
截至2021年,昌都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学23所,其中高中6所,高中生数14178人;初级中学17所,初中生人数32128人;小学204所,小学生人数81766人;幼儿园418所(含民办3所),在园幼儿2549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66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9%,初中毛入学率104.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28%。其中,昌都市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为全国文明校园。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昌都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活动场所33个,乡镇文化站13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635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市康巴文化艺术团),非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4个。市及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转播台33座,其中,市广播电视台1座,县广播电视台10座,乡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江达县、芒康县、八宿县),市及县级以上中波转播发射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26%和99.42%。截至2021年1月,昌都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1个。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个,自治区级项目28个,市级项目68个,县级项目157个。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人。
医疗
截至2021年末,昌都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11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8个,乡镇卫生院138个,民营医院13个、个体诊所129个、疾控中心12个、市级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1085个。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4099张,每千人拥有开放床数5.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4302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人。
人居环境
2021年,在大气治理方面,昌都市完成了2016、2018年度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初步形成《昌都市达峰行动方案》《昌都市碳排放峰值目标研究报告》。投入1050万元用于推进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平台项目建设。在水治理方面,昌都市完成6个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审批。在土壤治理方面,昌都市开展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工作,审批转移废机油桶、过期农药等各类危险废物共计805.62吨,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61.88吨;开展环境大整治活动,投入资金80万余元,整治乱堆乱放、乱采乱挖等点位229处,清理各类垃圾1900余吨。在噪声及辐射治理方面,昌都市完成了全市11个县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投入11万元安装了4台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投入140万元每季度开展1096个功能点位噪声监测。
2021年,昌都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有效监测天数363天,其中环境质量为优269天,良94天,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全市主要江河干流、流经各县(区)城镇地表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671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9251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8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9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63万人。全市城镇居民共有5389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有79340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市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1个,公办儿童福利院2所,集中收养孤儿1386人。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孤儿集中供养率为100%。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40人,开发就业岗位15680个,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2万人。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人数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交通
综述
昌都处于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云南省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截止2022年3月,全市通车里程达19457.305公里。全市现有国道6条,省道10条,构成了“四纵三横三联”公路网。全市客运运营总里程达22604公里,开通各类客运班线90条,有各类等级客运场站66个。昌都境内有一座昌都火车站,此外,那曲至昌都段铁路与西宁市至昌都铁路项目仍在规划建设中。昌都邦达机场距昌都市136公里,于1995年4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
公路
截至2022年,昌都地区已形成以川藏(南、北)、青藏、滇藏为骨架的公路网,国道317、318、214及省道303、302线横跨境内。其中国道318昌都段途径芒康古盐田、美玉草原等景观。截止2022年3月,全市通车里程达19457.305公里。其中,国道2248.949公里,省道2365.559公里,农村公路14842.797公里。全市现有国道6条,省道10条,构成了“四纵三横三联”公路网。
铁路
昌都市至今仍未通火车,境内有昌都火车站。此外,那曲至昌都段铁路与西宁至昌都铁路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
昌都火车站,又称昌都站,是川藏铁路上的一个客货两用车站。昌都车站为区段站,成都市端咽喉预留西宁-玉树-昌都铁路的接轨条件。车站近期设到发线10条(含正线),预留到发线2条;设基本站台1座,岛式中间站台2座。本站设贯通式货物线和集装箱货物装卸线各1条,机务折返段1座。
航空
昌都邦达机场于1995年4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是西藏自治区投入使用的第二个军民合用的高原机场,也是目前世界民用机场中海拔第二高、跑道最长、距离城市最远的机场。机场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益青乡邦达草原的河谷之中,距昌都市公路距离126公里。目前执飞昌都航线的航空公司共有3家(中国国航、藏航、西部航),通航直达城市为4个(成都市、拉萨市、重庆市、西安市)。其中,国航开通成都—昌都航线,由空客A319型飞机执飞,载量约为13.5吨;藏航开通拉萨—昌都、重庆—昌都和西安—昌都三条航线,由空客A319型执飞,载量约为15吨;西部航开通重庆—昌都一条航线,由空客A319型执飞。通航以来,昌都邦达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00万余人次,实现货邮运输10000余吨。
人文
综述
昌都市是连接藏、川、滇、青的重要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驿站和物质文化交流地,素有“藏东明珠”“康巴腹心”的美誉。昌都市是西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卡若区的卡若遗址展示了四五千年前昌都一带灿烂的原始文明。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底,昌都市共有678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在全市文物资源中,革命文物共51处,占全市7.5%。
芒康盐井古盐田
芒康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已有1300年历史,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紧依澜沧江,江两岸卤水丰富,呈自然泉涌状而出。
芒康盐井古盐田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产出的盐是纯白色,称为白盐。芒康盐井古盐田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是新石器时代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基址28座,有草泥房屋、石墙房屋两种。出土各种打制石器6000余件,磨制石器511件,细石器600余件,骨器400多件以及陶片2万多片,装饰品50余件。此外,还发现大量农作物粟及动物骨骼,动物包括鼠、兔、獐、马鹿、狍、牛、岩羊等。
卡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体现出与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脉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省、青海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半山类型之间的联系。遗址揭示了西藏自治区距今5000至4000年前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线索,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藏东的生活方式,是研究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特征、划分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区系、探讨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生业模式的重要遗址之一。1996年,卡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1月,昌都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1个。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个,自治区级项目28个,市级项目68个,县级项目157个。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10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29人,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48人,县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人承214人。
井盐晒制技艺
西藏自治区的盐井盐田位于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纳西乡和曲孜卡乡。当地盐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唐朝就已开始晒盐。盐井晒盐是最原始的盐业生产方式,纳西乡和曲孜卡乡的井矿盐晒制现仍沿袭传统:盐民用木制水桶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里风干结晶成盐,于2008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德格县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乡。当时四川省的德格、白玉县及西藏的江达都归德格土司管辖,由于佛教盛行,服务于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版雕刻工艺得到发展,由此推动了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繁荣。四川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印经版均为波罗乡所制。
波罗古泽雕版在制作时,先由著名藏文书法家书写刻版内文,由两个以上的人严格进行校对,校对完成后用特殊液体将文字印在木板上,然后在阳光下晒干,再由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刻成后还要经过12次严格校对,确定无任何错误,即刷上酥油汤晾晒,干后涂上朱砂颜料,最后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浸泡雕版并加以清洗,而后交付工人印刷。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饮食
昌都市居民主食以当地产的稞麦、小麦、豌豆、荞麦为主,副食以牛肉、羊肉为主。本地群众好饮青稞酒和自制的低度藏白酒,常吃“土巴”,即以骨汤或肉块加蔬菜和青萝卜或芫根熬制而成的粥类,分为巴土、土、米粥和酸粥。牧区的居民常吃糌粑、酥油、肉类、酸奶、奶渣等。
习俗
婚俗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
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栽培二棱大麦、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娘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打醋炭,以洁身清垢,除灾避邪。入门后,喇嘛诵经祈祷,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礼毕,新娘入洞房,太子宾客入宴席。东部农业区宴席多设在羊圈,人们席地而坐,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区端上面食,讥讽宾客,因是习俗,宾客全不介意。
饭后,举行谢媒,女方为婆婆献“九毛救拉”(手工缝制的棉长袍)。最后宾主暖酒畅饮,双方歌手尽献歌技,歌声笑语彻夜不绝。从次日起,男方家属轮换宴请宾客,馈送礼物,延续三两日方毕。
丧葬习俗
雪葬这种葬法现已消失,以前曾经出现在昌都东南部左贡县一带。这种葬法一般在家族内部实行,认为是最高礼节的葬法。家族中如果死了高僧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人请喇嘛举行超度仪式,并秘密占卦确定出葬日。从家族中挑选送葬人,在非常保密的前提下,把尸体同随葬品(珠宝、佛像等)埋葬于一年四季不会溶化的雪山或冰山上。认为只要保住尸体的身躯和随葬品,家族的运气、财源会永远不断。每年祭日,家族成员到山脚下煨桑烟、烧香、祭祀,祈祷保佑。
康巴藏区随处可见白塔,如果用塔进行安葬,则安葬的必定是重要人物。塔的规模也预示着死者的身份。插旌幡是表示对死者的追念,每个前往悼念的亲友可插一旌幡。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资格塔葬。
天葬是藏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藏族相信,在人死后,将尸体分解喂食给翱翔在天空的鹰可以借助它们升往西天极乐世界。天葬的过程如下:在人去世后,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确定送葬时间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背尸或用牛驮到天葬场,送葬队伍前要点香引路。到了天葬场,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经,天葬师将尸体仰铺于地,由喇嘛念颂经文,然后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划上象征性的几刀,然后由天葬师将尸身分割成块,投以喂鹰。天葬场上,直接亲属一般不来参加解尸分骨事宜,来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几人,少则几人。对于盛行天葬的牧区,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天葬场周围的鹰鹫,因为这种鹰除吃人尸外,不吃任何小动物。
水葬在康巴藏区主要在芒康县、左贡县一带,人死后,由背尸人把尸体背到江边,把尸体展开,开腹取出内脏,在尸体上捆绑石头,扔进河里。也有的把尸体砸成块扔进河里,还有的把尸体放进大箩筐中加上石头扔进河里。
火葬主要在芒康、丁青三岩一带,人死后,把尸体抬到火葬场,以座的姿势放在地上,周围用木柴堆起,点火烧毁,在焚烧时撒喇嘛诵过经、祈祷过的栽培二棱大麦,尸体烧尽后过几天在捡骨灰,装在白色的袋子中带回家,存放几年然后撒在江河、草原上。芒康藏族群众最忌春天到秋天火葬,若在春至秋季死亡的人,将会被把尸体装在袋内,并在地上挖一大坑把尸体在坑中吊放,上面添上土。过了秋天再挖出进行火葬。
节日庆典
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昌都各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古庆活动。古庆节期间,远近乡村及城镇居民都到寺院朝拜跳神舞。在长号和唢呐声中,装扮护法神的喇嘛头戴不同护法神面具,手上挥舞降妖驱魔的法器,跳起神舞。当地居民相信该仪式能消除妖魔,保佑来年万事如意。
安确节,又名燃灯节,也是僧众换袈裟日,在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进行。这一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圆寂日,城镇和农村牧区每个家庭都会在当晚点上一排酥油灯。寺院大殿灯火辉煌,喇嘛们吹奏起长号和唢呐,人们手捧藏香、燃柏枝,向寺院朝拜神灯,拜佛转经,以表示对祖师宗喀巴的敬意。
每年藏历九月二十二被称为拉白节,又名降神节,又称帕巴拉活佛圆寂诵经日。当日,寺院会集中全寺僧人进行颂经祈祷,给神殿中的所有佛像敬供品,同时向全寺僧人发放布施,祈愿祈福。广大群众会到寺院焚香、煨桑烟祈祷,添滴酥油灯进行供奉。
藏历四月被称为“萨嘎达瓦”(即氐宿月),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成道,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圆寂。故藏族人民把此月视为佛祖降生、成道、圆寂的颂经节,视作吉祥的月份,并在四月初一至十五共度萨嘎达瓦节。在萨嘎达瓦节期间,各大小寺院均要举行佛事活动,居民会请喇嘛到家中诵经,供酥油灯。有条件的家庭还会给主尊佛像涂金,发放布施,给僧众烧茶敬食。
民间艺术
舞蹈
弦子舞是芒康当地特有的民族歌舞。人们相聚成圈,跟随中心舞者一同起舞。舞者随着弦子乐曲晃动而发出阵阵“颤声”,舞蹈动作相应产生“颤法”,这些动作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形体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类别。现存芒康弦子有不少各具地域特色的流派,如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
芒康三弦舞是西藏自治区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乡的达许村。据考证,芒康三弦舞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表演时,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聚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唱词为“谐”体的民俗音乐,也可即兴创作;男女一唱一和,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此起彼落。
昌都锅庄舞在西藏广为流传。每逢节日或婚嫁庆典,人们相聚围圈,按顺时针方向唱歌跳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锅庄艺术之乡”的称号。
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丁青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据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尊者。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人们杀大象后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
美术
嘎玛嘎赤画派综合运用色彩描绘、布贴等手法,在布、丝、绸、纸等材料上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等题材,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宗教主题有关。嘎玛嘎赤唐卡以彩色矿物颜料工笔绘制,历百年色泽如新。嘎玛嘎赤唐卡多运用纯色平涂、金色勾线的手法,以各色丝缎加边,面上套面纱和飘带,上下两端缝以银或铜装饰的木轴,卷起后便于携带。嘎玛嘎赤唐卡多为民间和寺院所收藏,是各寺院的珍品。每逢宗教节日,寺院都会向教民展示所藏的嘎玛嘎赤唐卡。
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黄油)为材料的特殊技艺,制作时在洁白细腻的酥油中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然后进行造型。酥油花最早是苯教施食供品上的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但当时冬季天寒没有鲜花,人们便用酥油塑花献佛,此传统便沿袭至今。
名胜古迹
综述
昌都市旅游以高原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风情为主要特色,有江达县岗托红色旅游、卡若区茶马城、八宿然乌湖、来古冰川等知名景点。截至2021年11月,昌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AAAA级景区2家,AAA级景区17家,AA级景区5家。2021年,昌都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8.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3亿元。
重要景点
西藏解放第一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抢渡金沙江,在岗托村升起西藏自治区第一面五星红旗。该村也是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的先锋村,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包括岗托十八军渡口红色遗址公园、楼纪念馆、十八军军营旧址等。西藏解放第一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首个革命突破点,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西藏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具有重要的红色教育意义。2019年,江达县岗托镇岗托行政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西藏解放第一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茶马广场于2015年底修建完成,整个广场东西横穿城区中心,全长15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广场中心为音乐喷泉,两侧分别是茶马城回迁居住小区,商业购物服务中心,除此外还建有300户各类商铺、民族手工业商品城、民族文化展示馆、群艺馆等公共设施。茶马城的建筑集合了博物馆、藏艺馆、展示馆、茶马驿站、云南会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与临街商业群等,曾被授予“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名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保护典型(示范)项目”等荣誉。
来古冰川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帕隆藏布的源头。来古冰川是西藏自治区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来古冰川为美西、雅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重武器,其中以雅隆冰川最为壮观。雅隆冰川长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000米的贡措。来古冰川的名字就来源于紧邻冰川的一个藏族小村落——来古村,藏语意思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拉妥湿地位于贡觉县拉妥乡拉妥村,海拔4288米,境内丘原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与草原并存,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拉妥湿地是澜沧江支流、马曲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境内有鸟纲类动物100多类,被称为“鸟类的乐园”;还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盘羊、白唇鹿、藏原羚、猞猁、狐属、獐等。2018年,拉妥湿地被评为“国家生态保护区”。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国际
国内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央媒聚焦!昌都又又又火了!.西藏昌都文旅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7
历史沿革.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3
昌都市.族谱网.2023-04-24
昌都简介.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3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昌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藏地阳光.2023-04-24
昌都优势资源.今日西藏昌都.2023-04-24
2021年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昌都市统计局.2023-04-23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5-04
昌都邦达机场.西藏昌都邦达机场.2023-04-24
昌都站.高铁网.2023-04-24
昌都地貌.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地貌.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水文.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昌都史记.西藏昌都市文化局.2023-04-23
西藏昌都不断壮大特色产业 发展绿色经济.央视网三农.2023-04-24
昌都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完成303亿元.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4-24
西藏昌都携美景人文亮相厦门 邀请市民打卡藏东明珠.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第五届西藏自治区文明城市.博雅地名网.2023-04-24
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24
康区的由来及地理范围.藏地阳光.2023-05-04
昌都历史篇.今日西藏昌都.2023-05-06
昌都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昌都市自然资源局.2023-04-24
昌都 水产资源——河流.今日西藏昌都.2023-04-24
昌都市水利局.昌都市水利局.2023-04-24
土地资源.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生物资源.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森林资源.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昌都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陵水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2023-04-24
昌都目前共有森林面积382万公顷 覆盖率34.78%.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5-25
昌都林草概况.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4
西藏自治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 信号发布办法.中国共产党昌都市委员会.2023-04-24
【应急动态】昌都市组织开展2022年度多灾种(地质灾害、坍塌事故、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昌都市应急管理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24
行政区划.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让藏东明珠更加闪耀——访党的二十大代表、昌都市委书记龚会才.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昌都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简历(主任齐应海).中国经济网.2023-04-24
罗庆伍补选为昌都市人民政府市长(附简历).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政协第二届昌都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4
昌都市委书记调整.红星新闻-今日头条.2024-09-13
昌都 人口及主要民族.今日西藏昌都.2023-04-24
藏语康方言.四川民族学院.2023-05-05
中国藏族宗教现状概况.民族史.2023-05-05
苯教传承.藏地阳光.2023-04-24
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4-24
2021年青海、西藏各市GDP和人均GDP.腾讯网.2023-04-24
昌都市:勠力同心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百度.2023-05-05
昌都市特色产业再上新台阶.昌都市发改委.2023-04-24
西藏举行昌都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4-24
昌都市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逆势高增长 同比增速达13.19%.昌都市统计局.2023-04-24
全国一至四星级饭店名录.旅游饭店业协会.2023-05-06
西藏昌都经济开发区简介.西藏昌都经济开发区.2023-05-18
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中国文明网.2023-04-24
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西藏昌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昌都市生态环境局.2023-04-24
建党百年西藏红色遗迹巡礼 | 一幢楼的昌都记忆.澎湃.2023-04-24
昌都市博物馆.西藏昌都市文化局.2023-04-24
昌都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向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5-18
公路.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昌都市交通运输行业概况.昌都市交通运输局.2023-04-24
西宁至玉树至昌都铁路项目有望纳入国家规划.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4-24
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拉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拉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04-24
西藏邦达机场.西藏旅攻略网.2023-04-24
国道318线昌都部分可以这样玩.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5-05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站场重点工程简介.北京交通大学 川藏铁路研究院.2023-05-05
昌都:让沉寂的文物焕发新生.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4-24
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2023-04-24
西藏这些“最A级”景区,你去过几个?.西藏旅游网.2023-05-18
大自然的调色板,阳光与风的作品——芒康盐井古盐田.昌都市人民政府.2023-05-25
卡若遗址.西藏在线.2023-05-18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5-18
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5
探寻舌尖上的昌都康巴美食(一).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探寻舌尖上的昌都康巴美食(二).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藏族血肠 最地道的藏地美食.中国西藏网.2023-04-24
昌都民俗风情.藏地阳光.2023-05-05
昌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古庆节.昌都旅游发展局.2023-04-24
昌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安确节.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昌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拉白节.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昌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萨嘎达瓦节.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芒康三弦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热巴舞(丁青热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酥油花(强巴林寺酥油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2021年西藏自治区景区最新名录.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4-24
建党百年红色遗迹巡礼|西藏解放第一村.百家号.2023-05-05
江达县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5-18
“西藏解放第一村”成红色旅游基地.光明网.2023-05-18
茶马城•茶马广场.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八宿来古冰川.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贡觉县拉妥湿地.贡觉县人民政府.2023-05-06
贡觉拉妥湿地.昌都市旅游发展局.2023-04-24
塔热·次仁玉珍 --会员--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3-04-24
宗洛·向巴克珠活佛:藏传佛教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中国西藏网.2023-05-04
韩红演艺经历.艺人网.2023-05-04
尼泊尔吉日市代表团一行赴昌都参观访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4-24
我市与西藏自治区察雅县缔结友好县市.新郑市人民政府.2023-04-24
用心用情用力 重庆26年对口支持昌都结出丰硕成果.重庆两江新区.2023-04-24
生态环境部命名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