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河奔流

大河奔流

《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8年摄制的电影,著名导演谢铁骊陈怀皑执导;这部电影云集了张瑞芳陈强于是之王铁成张金玲王心刚葛存壮项堃等著名电影演员参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担当解说。

影片以黄河的变迁为线索,描写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黄泛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日寇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难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解放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业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现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袖形象的电影,结束了几十年来革命领袖形象空白的历史。

影片于1978年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1938年,黄河岸边铁牛村。由于蒋匪军扒开了黄河花园口决堤,地主的女长工李麦一家和村民们流离失所,栖息在破旧的龙王庙。地主海骡子前来替日本鬼子招募矿工,李麦揭露了他的汉奸嘴脸。这时,抗日宣传队的队员宋敏带着中国共产党的关怀,找到了李麦,组织难民偷渡。李麦在党的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洛阳金谷酒家的宴席前,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揭露了国民常假抗日真反共、扒开花园口的罪行,迫使中国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在难民中抓壮丁,并给难民分发救济粮。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麦在西安市组织难民卧轨,迫使国民党用火车把他们送回家乡。李麦当上了区长,正当她领导乡亲们进行土改,重建家园的时候,地主海骡子带还乡团前来血洗铁牛村。李麦英勇作战,亲自打死了海骡子,但副区长宋敏不幸中弹牺牲。李麦和村民们牢记烈士遗言,努力支前,迎接着新中国的诞生。

解入后,李麦到青岛市探望儿子时,在码头上看到南粮北调的情况,心情沉重,觉得革命还没有完,决定立即回乡,为改变南粮北调做贡献。李麦在县里提出修渠、引黄、治黄的建议,遭到以徐怀中为首的县领导的反对。为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她要求回基层做不脱产干部。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毛主席亲自视察黄河,接见并鼓励李麦带领群众向黄河要水。李麦牢记领袖的嘱托,回到村里,带领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河和淤灌土地的工程,并与县长徐怀中、社长海长松的错误思想和以王跑为首的中农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8年,在黄河的一次特大洪峰来临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派周总理前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黄河沿岸人民深受鼓舞。铁牛村的群众在李麦带领下,众志成城,“水高一寸,堤高一尺”,战胜了特大洪峰。铁牛村迎来了一次特大丰收,为改变南粮北调做出了新贡献  。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就决定改编李准的新剧本《大河奔流》,他“试图通过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展示黄河和她的子孙们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

李准长期生活在河南省农村,“文革”中又在周口市地区(原黄泛区一带)插队落户近四年,曾为一百多户农民写下了家史,从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素材,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把河南当时的一些水灾情况写得很真实。戴手铐的旅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前进把花园口决堤决口了,河南形成了一个黄泛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部电影是两集,上一集写这一段,下一集写解放以后治理河道。当时,文艺创作一片荒漠,我一看到《大河奔流》就被它深深吸引。1977年初,开始了影片的筹拍工作。

从剧情看,《大河奔流》拍摄难度较大,外景多,转场多,拍摄时间长……我没有像惯常一样让编剧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修改文学剧本。

这里有一个故事:此前一次外宾来参观我们拍戏,看见我们有分镜头剧本感到很奇怪,说他们都是现场分镜头。筹拍《大河奔流》时我们也考虑,我们在家写分镜头剧本,起码十天半个月的,有时争的面红耳赤,可到现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决定不用分镜头剧本,而是搞一个导演实用的本子,一个提纲发给大家,使大家都知道这场戏后面接哪场戏,衔接点是什么,明确时空的关系。这个本子比文学剧本要碎得多,但是又不像分镜头剧本那样规定每个镜头的景别、景深、角度、镜头运动,后来还要注明大致的尺数。

《大河奔流》在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毛主席、周总理。我要特别讲一下关于周总理的扮演者的问题。当时我们在选择周总理角色的时候就确定了赵丹,他也非常想演。我们在准备过程中专门请他来试装,试了好几次;试装以后,还让他在棚里把戏稍微演一下,有一个简单的布景,办公桌。赵丹是一个很好的演员,脸型、形体、体态、动作都很像,因为赵丹跟总理很熟,就这样确定下来。我们几乎要出外景了,忽然文化部党组正式向我们摄制组的主创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宣布:赵丹同志不适宜演周总理,演其他角色可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跟江青的关系还没弄清楚,是指在解放前上海市时的关系,因为赵丹出名比较早。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上级不是跟我们商讨,而是直接下命令,不让赵丹演。这件事赵丹耿耿于怀,他甚至为这个事情找到了邓颖超同志,问:为什么不让我演周总理?邓大姐了解情况以后,就讲这个事情你再不要问了。本来我们听说是罗瑞卿的意见,他说这个意见不光是我个人的,这就说明别人也有这个意见;尤其邓大姐这么一说,也就不再追问。后来,赵丹去世的那一年在医院里,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还耿耿于怀,说为什么一下就不让演了?后来用的是王铁成,这是他第一次上银幕演周总理,此前他曾在舞台上演过。

毛主席用的演员是于是之,没有近景,就是在黄河大堤上的戏。因为,于是之近景拍不太像毛主席。李准文学剧本第一稿并没有写进毛主席、周总理出现在黄河边的场面,“文革”时期也没有可能这样写,这样表现。“文革”后,艺术家产生了在银幕上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愿望。我和李准经过共同协商,提出了在《大河奔流》下集中出现毛主席、周总理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影片下集的片头字幕特别指出:本片下集将出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光辉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铁成

毛主席的出场,是虚写;周总理的出场,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得比较实。从天空出现直升飞机到大雨中向群众讲话,把影片推向高潮。雨中见总理一场,总理不打雨伞是历史事实;本来想用小雨,但考虑到当时的规定情景,还是用了滂沱大雨。王铁成的嘴部由于塑型化装,讲话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当时想演女主角李麦的人非常多,常香玉曾表示过想演李麦,但因为常香玉年龄偏大,所以可能性不大。最后,我们选中了张瑞芳

这个戏出来以后,观众和电影界有一点争论,主要就感觉文化大革命刚过,这里面还有歌颂毛主席的部分。那时,大家对毛主席感觉有点距离,而且对毛主席还没有定论;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才对毛主席的功过三七开,这也是毛主席临终前自己说的。不管怎么说,毛主席是个伟大的人物。随后,电影局局长张骏祥有一次在会上讲,因为当时没有几部片子,《大河奔流》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一部影片。

有一次开会,张瑞芳见到我还提,她对《大河奔流》后来放得很少不太满意。因为她的亲妹妹张昕(陈荒煤的爱人)曾对她说过,《大河奔流》是张瑞芳演的最好的一部戏。

创作背景

李准曾长期生活中河南省农村,为一百多户农民写家史,他用从中得到的素材编写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试图通过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展示黄河和她的子孙们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1974年,北影已经决定改编李的剧本《大河奔流》。该片本应于1975年继《海霞》之后就投拍,但由于“四人帮”围攻《海霞》,剥夺了创作人员继续拍片的权利,《大河奔流》就被搁置起来  。1977年,影片筹拍工作才得以开始  。

导演谢铁骊认为该片外景多、转场多,拍摄时间长,所以没有像惯常一样让编剧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修改文学剧本,而是决定搞一个导演实用本,也不写分镜头本  。他认为与其先搞出必然在拍摄中反复修改的分镜头本,不如按拍摄顺序先具体地、反复地察看外景地,并据以作出内景的设计图样,然后结合场地特点、布景设计进行分镜头  。

外景选择

李准的剧本中,主人公的家乡叫“赤杨岗”,但是剧组在外景地没有找到合适地点,同时,赤杨在银幕上不好表现。他们在开封市看外景时,偶然发现一个叫“铁牛村”的地方,村口屹立着一座明代留下的几千斤的“镇河犀”(铁牛)。主创人员意识到这座“铁牛”正适于作为岁月变迁、时代变化的标志。于是,在影片中采用了这一标志,并将主人公的家乡改名为“铁牛村”  。

艺术处理

为了消除“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导致的艺术创作中的虚假倾向,该片的主创人员从一开始就着重强调真实性的问题。在创作中,编导和演员们一起解决人物行为的可能性问题,防止出现所谓“高大全”。例如“李麦在西安寻找梁晴”一场戏,李麦看到宪兵追捕梁晴,梁晴躲进难民缝衣的行列中,宪兵向小贩打听她的去向。文学剧本中写小贩故意指错路保护梁晴。主创人员们考虑,以李麦有谋略的性格,如果存在宪兵去而复返的可能,她不会贸然与梁晴相认。所以,他们把这场戏改为:小贩说没看见梁晴,宪兵悻悻地原路返回,这样李麦就可放心地认亲了  。

该片的故事时代跨度有二十年,空间涉及铁牛村、寻母镇、花园口决堤洛阳市西安市青岛市开封市江淮平原等,为了不使观众产生混乱感,编导在处理时空转化时主要依据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内在情绪变化,应用旁白、景物、对话、音乐等手段  。

作品评价

影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群众在驶党的领导下,同日寇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解放后,他们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业迹。本片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社会面广,以李麦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影片展示了二十多年黄泛区人民走过的漫长道路,体现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有新生活的题旨。本片着重刻画了李麦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大胆泼辣、嫉恶如仇、豪爽刚强的形象,使她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又具有她自身生活经历所熔铸的鲜明的个性。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18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大河奔流 (豆瓣).豆瓣.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