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平谷黄帝陵位于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庄村西庙山上。这里北依渔子山群峰,南对盘山,西邻西汉平谷古城,山上有大冢,世传为轩辕黄帝陵,俗称轩辕台。
陵墓信息
黄帝(The huangdi;黄色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龙抬头,龙抬头;上巳节,生轩辕)。为华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原地区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初期形式地图。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炎帝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黄帝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黄帝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成书于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由李贤等人修编的《大明一统志》记载:“渔子山,在平谷区东北地区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北登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为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明人蒋一葵所撰《长安客话》记载:“黄帝陵: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旧有轩辕庙云。”清人孙承泽在《天府广记·陵园》中述:“北京东北平谷区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称‘轩辕台’,祖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张朝琮修的《蓟州志》记载:“峨眉山南十五里至渔子山,其山在平谷区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似大冢,相传为黄帝陵,山下有轩辕庙。刘彻元封二年北巡朔方郡,还祭黄帝冢即此处。”1934年编修的《平谷县志·地理志·名胜》记载:“县治东北山东庄之西有山,冈阜窿然,形如大冢,相传为轩辕坟,然无实录可稽,真赝莫辨。上有轩辕庙,亦不知建自何代。庙内碑文引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以证其处。又《礼记·乐记》记载:‘封黄帝之后于蓟’。为此,则传非无因耳。”
此外,《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帝京景物略》等古籍,都有黄帝陵在平谷区渔子山的记载。
轩辕庙位于山东庄村西山岳之顶,建于汉代,经历代修,到民国期间尚存,后毁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现仅存《重修轩辕庙记》残碑。1993年考古发掘,在庙址最下端文化层,发现汉代绳纹灰板瓦残片、夹背角无齿蚌粉的绳纹红陶陶片及一枚铜箭头,它表明,至迟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庙山之上已经有了用板瓦铺顶的殿堂类建筑,也意味着,这座黄帝庙的始建年代最晚可以上溯到汉代。
平谷新石器时代遗存以上宅文化为代表。1984年发现的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六七千年,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东部河流域,是一种代表独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平谷区刘家河商墓铜器上铸刻的黄帝“天”氏族徽铭文,亦透露出黄帝族裔曾生活于平谷地区的信息。
平谷当地百姓将黄帝称为轩黄爷,流传着许多关于轩黄爷的美丽故事。同时,北京周边还有许多关于黄帝的遗址和遗迹:阪泉之战的古战场延庆张山营镇;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县之阿”,在河北省留下涿鹿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三祖堂”等大量古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