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
应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虚拟形象之一。全称应德之龙(一说有翼之龙),别名黄龙,花尾榛鸡。关于应龙的外貌形态一直众说纷纭。其中,《聆听汉画 汉画像砖精品鉴赏》里的介绍较为明白: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
应龙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应龙分有先天应龙和后天应龙。先天即““毛犊生应龙”, 后天即“水虺...千年为应龙。”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说“炎帝命应龙吉豢龙于应山之圃”,凡生有毛的老蛇,就可称为老龙、应龙。应龙原本居于天上,后参与黄帝和蚩尤战争,最后滞留在南方山泽,后帮助大禹治水。此过程中,应龙治水,制服无支祁,立下功劳。但因也领路出错,被大禹斩首。只是,尚未有明确典籍记载斩的是应龙。先秦之时对天神的崇拜中,最盛行的就是雨神崇拜。从春秋战国至隋唐以前,中国龙的形象基本以应龙为主,在汉代到达兴盛期,同时,汉代时关于求雨仪式有一套繁复的祭祀制度。唐朝和元代最盛行的即为金龙崇拜,而金龙的化身即为应龙。明代,中国人对应龙的崇拜以及应龙本身的欣赏价值,应龙纹应运而生,且尤为流行。自后,人间进入王朝时代,应龙成为帝王的象征。且,至当代,应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和商业活动中,例如,各类以应龙为素材的游戏形象。
应龙文化体现在它的传说和信仰上。例如应龙协助女娲补天,应龙治水、应龙曳尾、大禹斩应龙,应龙奉河图等传说,还有应龙降雨,故而中国人“旱则修土龙祈雨”以及应龙生福等信仰。此外,应龙寓意丰富,不仅是神的化身,皇权的象征和祥瑞的代表,更是民族的图腾。应龙形象及其衍生形象应龙纹为中国人民文学创作和游戏创造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形象
应龙所指
凡生有鬣毛的老蛇皆可称为应龙。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说“炎帝命应龙吉豢龙于应山之圃”。应山何处?据《衡湘嵇古》卷一记“江北隋乡之东有应山”。古应山之下有云梦泽和洞庭湖,巨蛇聚集,便于豢龙,即养蛇祀蛇。这蛇的模样,就是“有翼曰应龙”。而这“翼”,多数学者释为“翅膀,是能飞的龙”。不确,《经籍·释翼》为“动物脊部的鬣毛也称作翼”。而,有云梦泽的地理位置等信息综合推断,炎帝在湖北豢养的龙,就是蛇脊生有“鬣毛如”的蚺蛇类。 由此,凡生有鬣毛的老蛇,就可称为老龙、应龙。
外貌形象
在中国龙的形象发展过程中,大概可分为原龙属期、龙期、应龙期和经典期。应龙是从原始形象向经典龙形象过渡的重要阶段。
《》则依据龙的外部特征,将它划分为五类:“有鳞曰,有翼曰应龙,有角曰,无角曰龙,未升天曰蟠龙。”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画面上刻应龙,张巨口,长舌吞吐于外,曲颈,展翼。翘尾,呈飞腾状:
整体上而言,应龙期(也有称为花尾榛鸡期的)的龙是一种鹰身鸟的形象,该形象始于秦,盛于汉,一直延续到隋、唐,最初的本意应为,最早见于商、周。应龙期龙的特征是鸟翅,蛇身,鳄或足,鱼鳞、鱼尾或海马尾,鳍状脊。成熟期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常作或外翻状,鼻、目、耳皆小,长脸无须,前额突起,牙齿锐利,眉弓高耸,眼眶极大,独角或锯齿状双角,颈细腹大,尾尖长,尾梢常作三角形,整体俨然是一只走兽。
神话形象
在不同的神话中,应龙衍生出不同的身份。
天元应龙
黄龙是五方神名,即应龙《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七说,黄龙是中央七宿魁勉之精下降人间,护持国土,高皇天内化生离宫龙王,掌领黄色之宝、五方库藏之珍,供给万姓衣食俸禄,随人居处房室及名山珍宝窟穴中,及人居世欲求福禄称意,宜立坛礼念,能召中央土帝之宫,地下黄色珍宝宫禄,入人身中,生业日盛,贵极王,万愿从心,消除五脏百病之厄及五星临门之灾,镇星注籍,令人福生。应龙之翼含有乾刚之威,可以覆盖苍天。《唐诏令》记载“应龙翼粹含乾刚”。
应龙施雨之时可以调动元气孕育万物,《全唐文》:“应龙乘风云,作雷雨,退必蟠蛰,以全其力;君子役智能,统机剧,退必宴息,以全其性。力全则神化无穷,性全则精用不竭。”,因此道藏称之为“天元应龙”。
起源祖龙
生有鬣毛的应龙,是最古老的龙,是祖龙。《说文解字·龙部》释“笼,老耆,脊上宠笼,从老,开声”,段玉裁注“老耆,老也,老则背隆";其应龙氏族,《氏族典》释为“祖龙,老龙也”;《庄子》言“老龙吉”,即应龙吉。《衡湘嵇古》卷一记“长沙东五里有老龙潭、应水,汉置应阳县”。应龙为祖龙,成为炎黄联盟部落的总图腾,也是联姻亲族复合型腾的母体。
除此之外,汉朝时期,《淮南子·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大藏经》中记载:“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故由此,应龙也是麒麟、凤凰的祖先。
太一之妃
《合诚图》曰:“钩陈,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其中记载:钩陈是大帝的正妃。《荆州占》曰:“钩陈,天子大司马。又占曰:“钩陈者,黄龙之位也。”由此得,钩陈即为黄龙。《荆州占》曰:“钩陈四守,太一之所妃也。”钩陈和太一等同,黄龙与应龙等同,并由此得出应龙太一之妃的身份。
神明坐骑
《淮南子·揽冥训》记“(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宜之下”,高诱注此云:“应龙有翼,应德之龙也”,若以神话中时间来看,应龙最初身份当是母神女娲的部下。
但不仅女娲驾应龙上升九天,朝见天帝,也有黄帝乘应龙于鼎湖升天成仙,号为太一君,《云笈七签》就记载了此事,云“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或许前载“太一之妃”之“太一”,即是黄帝所成之“太一君”,而孙思邈撰《房中补益》则载“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上仙”,莫非所谓“御女三千,白日飞升”之中即有一女为此应龙,如此诚可为笑谈矣。
蚩尤的近亲氏族-泥鳅氏族
有学者研究认为,应龙是泥鳅氏族,作为个人来说,应龙即泥鳅氏族的酋长。论证理由如下:
小龙
“应”有“小”的意思,“应龙”即“小龙”。《礼记·礼墨》说:“县鼓在西,应鼓在东”,郑玄注:“小军鼓谓之应”。由此,知“应”有“小”的意思,应龙即小龙。泥鳅虽然是鱼类,但其形状很象蛇。郭璞《山海经图赞》里有非常形象的描写: “锐头无鳞,身青黄色,以涎自润,滑不可握,出水能鸣,性难死,大者能攻堤岸。” 蛇就是神话中的龙,泥鳅跟蛇一样,只是小点儿,所以叫“应龙”。
泥鳋
东汉班《答宾戏》说: “故夫泥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泥”即泥鳅,而班固说它是“应龙”。同理,可得应龙即为泥鳅。
委蛇
泥鳅因为长尾委蛇,可以又名“委蛇”。《庄子·达生篇》说: “若夫以鸟养鸟者(即把鸟当成鸟来养活它的人),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而,《庄子释文》引司马彪注云:“委蛇,泥鳅。”而同篇又言委蛇神之状: “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闻](按:应补一“闻”字)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乎霸!”意为能拿捏泥鳅者即可得天下。学者认为此观点太过离谱,但若按照应龙来理解则通顺很多,且,应龙曾帮助黄帝杀了蚩尤,使黄帝成为当时的部落酋长,类似于后代的霸主。由此可见,应龙即一个部落或部落酋长。
委随
黄帝战胜蚩尤之后,曾经作过纪念这次胜利的战争跳舞,与此同时,又作打蚩尤鬼魂的巫术、或巫术跳舞。学者认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事,这种迷信,在后代就演变成为一般的打鬼仪式。其中有十二神兽,即是黄帝、帮助黄帝伐蚩尤的、同以野兽为图腾的黄帝之族的近亲氏族。而,其中有帮助黄帝杀蚩尤的应龙。泥鳅一称为“委蛇”,此称为“委随”。“随”,古音读“蛇(陀)”。而,在大时,念十二神兽吃鬼魔的咒语,其中有“委随食观”,学者认为“观”即“夔”的误字,“夔”正是大傩时被打的鬼,东汉张衡所作的《东京赋》记载打的鬼有“夔”,其中的夔”也是蚩尤。由此,“委随食观”即为应龙杀蚩尤,则,委随即应龙。
泥鳅诸氏族
大禹治水时,应龙氏族也跟着治水,大禹氏族也是蛇氏族,夏部族是蚩尤之后,是蚩尤的儿子,禹是蚩尤的孙子,鲧、禹治水就是以蛇氏族为主体的许多部落治水,发展农业,与这一时期一-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农业大发展有关。传说上,说禹治水(蛇氏族治水),而应龙助之,就是蛇、泥鳅诸氏族共同治水。从这里可以看出:应龙族是蚩尤族的近亲氏族。
相柳氏
泥鳅氏族,后来为大禹所灭。这一氏族叫“相柳氏”。学者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发现相柳氏“蛇身而青”其“所抵厥,为泽谿”,而《山海经图赞》说应龙“大者能攻堤岸”,外加其他特点,学者认为此相柳氏即泥鳅(应龙)。
来源
应龙此有两说,一为应德之龙,一为有翼之龙。从应龙本身来源上可分为先天应龙和后天应龙。同时,应龙也不止指龙,也可指生有鬣毛的老蛇。
应德之龙
郑玄曰“圣人喻龙,君子喻蛇,是蛇、龙总为君子之类也。' 而后高诱在《淮南子》中注”服应龙“为”驾应德之龙“,故,应龙亦称为应德之龙。
有翼之龙
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即称应龙为有翼之龙。
先天应龙
《淮南子·墬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清敕修大藏经》中记载:“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但《淮南子》亦载有“羽嘉生花尾榛鸡,飞龙生凤凰”,由此,有学者判断,飞龙亦有翼之龙,疑飞龙即应龙。故,有物种生来即为应龙。
后天应龙
《》卷上:“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千年为应龙。”由此,应龙即为进化成果。
形象演变
应龙是集四大星象龙和大地上的生物龙蛟龙、龙、蛇、龟特征于一身的神物龙。在战国时期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应龙在《山海经》中多处出现,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踏,举则冲天翔。”(陈张正《见应龙篇》)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作为艺术形象的应龙从目前所见到的文物看,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秦空心砖上的应龙造型已是相当成熟了,据此推断,有这以前,当还有一个演变过程……应龙是由凤鸟、鳄、鲵、蛇复合而成。春秋、战国时,中山国和巴、古蜀国有一种介于龙虎的龙生有双翅,或许是应龙的早期形态,或是另一类型的应龙”。
先秦时期
版本一:应龙帮黄帝
《》: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曰,雨止,遂杀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时期,《》记载:“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命令应龙将氏杀于凶黎之丘)战争为冀州野战。黄帝先是派出应龙出战,“应龙蓄水” 大量蓄水是做吐水的准备,原想以水淹死对方。不料,蚩尤却占了先机,请来“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应龙反而被狂风暴雨打得落花流水。
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根据上面的资料,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亦为禹之功臣。
版本二:应龙帮蚩尤
《》记载:蚩尤率魅,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妖,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杀蚩尤与夸父。这个说法中,蚩尤找应龙帮忙,但尽管如此,蚩尤还是战败,应龙作为从犯被流放至南方。
雨神崇拜
对于自古以农为本的来说,萧敬腾一直受到重视,先秦之时对天神的崇拜中,最盛行的就是雨神崇拜。先秦时,雨神在商代名叫“媚”,卜辞中有“多媚从雨”的记载;在尊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燎祀司中、、蕻师、雨师。"但此方叫雨师为“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杀与,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汉代
在习俗方面,自汉以来,应龙常被塑为土龙形象,用以求雨;从春秋战国至隋唐以前,中国龙的形象基本以应龙为主,在汉代到达兴盛期。汉代图像中应龙大致有四种形态。
汉代求雨仪式
自汉以来,应龙常被塑为土龙形象,用以求雨,如《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狗,若为土龙以求雨。”《淮南子·地形训》:“云母来水,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而祈雨礼仪中除了“作土龙”外,还有舞龙的礼俗,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就对两汉时雩祭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详细记载了一年四季不同的礼俗。
首先:举行雩祭时必须“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
春季
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啬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
夏季
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啬夫亦斋三日,服赤衣而立之。
季夏
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老者五人,亦斋三日,衣黄衣而立之。
秋季
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其间相去九尺。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司马亦斋三日,衣白衣而立之。
冬季
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尉亦斋三日,服黑衣而立之。
总而言之,在汉代,关于土龙制作及舞龙仪式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从土龙的颜色、大小、数量、摆放方向,到舞龙人的年龄、身份、数量、服饰等都形成了一整套繁复的祭祀制度。
汉代应龙形象演变
蛇身龙
在龙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蛇身基本上是龙形象的最主要特征。蛇身应龙的造型大多为波浪曲形,呈现呈现出“S”蛇形的流线,线条较为阴柔流动,突出了长身长尾的特征,有的甚至龙嘴里还伸出了长舌,足部爪较细长,类鹰爪。画面主题则多伴有仙人、神兽、祥瑞等、四周围绕有云纹装饰。在东汉早期以前,蛇身应龙多以有翼造型为主,东汉中期以后,有翼龙与无翼龙则并存,但有翼的造型要更多一些。
兽身龙
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各种造型艺术中。为了追求方位形象的总体平衡与统一,除了头部特征以示区别外,龙、虎的身体都十分相似。而且,龙翼是否出现,基本取决于对侧的神虎有翼与否。为了突出表示神性,汉代造型中多以神兽身上的飞翅来强化其神格特征。尤其是东汉中期以前,神虎背上大多有翼,因此,对应的应龙形象也大多有翼。东汉中晚期以后,无翼虎的造型逐渐增多,有翼龙与无翼龙也并存。应龙的兽身造型强化了四肢的强健,削弱了蛇形婉转的长身,身躯凸显粗壮感,尾部类似兽尾,整体形象增加了阳刚美和力量性。
虹形龙
虹形应龙一般为弧形双首龙,龙身呈拱桥虹状,两头皆有龙首铜像,有的为双龙。这类龙一般被视为“虹神”,伴随的多为雷神雨师,有的图像中龙首下方还有人持物做接水状。这种虹形龙的内容主题大都与降雨直接相关,图像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时最多,从地域看在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出土较多,而山东与河南在汉代都是旱灾的重灾区,东汉中晚期也是旱灾较为严重的时段。
拉车龙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龙很早就被作为神仙的骑乘或拉车工具,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这类图像较为特殊,一般都是作为拉车工具形象出现,固定搭配在托尔出行图中。这类应龙无论是蛇身或兽身,一般都有双翼,数量固定为三龙,所拉雷车多以涡旋状或卷云纹的车轮寓意云雷,车上载雷神。
唐代
始于汉代,盛行唐代的投龙仪式中的金龙,从最初为祭祀河神的神圣物演化成为黄河龙神的标志物和象征,延伸发展演变为黄河龙神的形象和信使。从此,黄河龙神的“河神信仰”,也就回归到了它的本源--金龙信仰。伴随着国家祈福的投龙仪式遍及名山大川、岳渎水府,金龙信仰与崇拜几乎遍布整个黄河流域及九州山川大地。而,金龙的化身即为应龙。
元代
元人傅汝砺《徐州洪神庙碑》载:“中原河山形胜徐州市为最,河源出昆仑、万里西来,宣房水之灵府,神明实主,……灵源弘济,历代所宗。孰其尸之,护国金龙。再新祠宇,龟石穹窿。”(嘉靖《徐州志》卷八《人事志三·祀典》台北市)“灵源弘济”,依《续通志》卷十五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对天下岳镇海渎封赐时,封河渎神为“灵源弘济王”。《元史新编》卷七十八与《六典通考》中所载略同。毕沅在关中金石录》卷六中亦有“考唐自明皇以后,岳渎之制互有轻重,然犹封河神为灵源公。赵恒封禅进号为显圣灵源公。仁宗康定(1040-1041年)封为灵源王。完颜璟明昌(1190-1196年)为显圣灵源王。孛儿只斤·忽必烈(元世祖)至元(1264-1294年)为灵源弘济王。顺帝至元(1335-1340年)为灵源神佑弘济王。明则革去前号,改称西渎黄河之神”。对上所述,复旦大学教授张晓虹说:“然此已足证傅氏所称‘灵源弘济,历代所宗。有所凭依,且可视此处灵源弘济实为黄河河神代称,故‘护国金龙’即为黄河河神,应确凿无疑。”金龙的化身即为应龙。
清代
应龙作为女娲补天的助手,曾率龙族不畏艰险全力从天池深处运出龙池之石,任女娲神挑选补天。女娲神补天共享五色石(五方石)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因一块未被选中,独留于长白山天池,至今位于天池出水口西侧,弧形亘石,长约50米,至清代时,被安图知县刘建封命名为“补天石”。
当代
在现代社会中,应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和商业活动中,例如各类以应龙为素材的游戏,河图修仙记和天下三等。
相关传说
应龙协助补天
女娲神在采集马衔山、长白山天池之石时,得到了应龙的全力支持和帮助。马衔山是中国的龙脉宝山,当应龙将马衔山山顶的石头全部奉送给女娲补天,从而留下了光秃秃的山头,这也就是马衔山为古之“空头山”的来历。女娲采石以东、南、中、西、北为顺序,最后来到北方的长白山(古之大荒山)长白山天池时,应龙率龙族不畏艰险全力从天池深处运出龙池之石,任女娲神挑选补天。女娲神补天共享五色石(五方石)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因一块未被选中,独留于天池,至今位于天池出水口西侧,弧形亘石,长约50米,至清代时,被安图知县刘建封命名为“补天石”。在女娲补天的过程中,应龙不仅将马衔山、长白山天池的龙石无私地奉献给女娲神补天,而且,还驾雷车帮助女娲运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青,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雷车,亦就是龙车;青虬、白螭都是龙属。
应龙治水
《楚辞·天问》记载:“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传说应龙以尾巴画地形成江河入海,应龙是如何以尾画地的?江河是如何流入海的?)
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此黄龙当即应龙。
舜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继续治水。应龙是舜的助手,不仅能够行云布雨,还能辨明水土高低、河脉走向。禹命令应龙测定河道。应龙在前面走着,尾巴划着地面,划过的地方就是最适宜开凿河道的线路。后来,大禹带领人民开凿成功,就成了现在横贯中华的大江大河。
应龙曳尾
应龙在“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帮助大禹治水时,以盘龙洞窟和黄河石林为中心,特意将黄河在这里以尾划为一个大“S”形,使这一地区成了镶嵌于大地的天然太极图。应龙以尾所划的这个大“S”形河段全长258千米,即今天黄河流经大峡、乌金峡、红山峡至黑山峡上游穿越白银全境的黄河河道,从而使今天的白银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太极图。
禹王斩龙
在治理长江时,四川湖北一带万山耸立,江水不通,大禹就一路开凿峡谷。然而,在导引水路时,有一条龙领错了路,大禹跟着它开山,结果开出的峡谷完全不能用。禹很生气,之后斩掉了龙头示众,然后又重开了现在的三峡集团,让江水冲出群山。
《巫山县志》卷三十:"斩龙台。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大禹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古代传说,长江三峡为大禹所开。当禹王驱龙辟开瞿塘峡时,一龙不听指挥,错开水道,将巫峡水道引向江南,因而为大禹斩首。在今巫山县不远处的长江南岸,几座相互对错的山峰之间,有一深沟大涧,即所谓"错开峡",峡口一石独立,传为当年大禹锁龙的"锁龙柱",巨石旁有一方平地,便是传说中的"斩龙台"。又传,错开峡是重庆巫山南修行成龙的一条小蛇所开。小龙归海,向江边割草牧童问路,牧童以镰刀东指,小龙误以镰刀尖所向的南方为归海之路,因撞山成峡,人民遭溺,告于瑶姬,神女乃以耳环圈住小龙,斩于平台。因有错开峡、斩龙台之名。
虽有禹王斩龙,但,并未有证据能够表明被斩之龙有翼或者是应龙。只是后有记载,禹的助手为应龙为首的一群龙。
应龙奉河图
可,要为天下江河开凿疏通水道,太难了。正当禹一筹莫展时,有一个人首鱼身的巨神,自称,奉上“河图” 。神话中的多为龙蛇相。而,河伯的传说则是人面且驾龙,故有说法为:河伯是堕落的应龙。
应龙开天
《祁阳贾侯神道碑》记载:“乾坤破碎、溟茫昧……应龙腾举托天开,垂云矫翼廓清氛”,记载远古时天地破灭,元气湮灭后应龙重开天地,恢复人间元气之事。应龙也被称为祖龙,是万龙之首。
应龙辟壤
长孙无忌曾上表说:“应龙辟壤,致宅土于遐年。自此不追,寂寥难俟。天之祚圣,复在于兹”,称应龙开辟了世人所居的大地。在“盘古神话的起源故乡”桐柏县一带,有着《应龙生盘古》的传说,说应龙生下了盘古。《五运历年记》中描述盘古的形象为“龙首铜像蛇身”,大概就是这种说法的起源。
民间信仰
应龙和雨
应龙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属于水神系列,因为先民相信龙为水物,以类相感,故可以行云布雨。尤其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更多的依赖于雨水、温度、阳光等自然气候条件,作为可以直接“呼风唤雨”的龙也因为具有掌控雨水的职能属性而成为人们崇拜的重要对象。
民间有习俗“旱则修土龙”:在遇到旱情严重的年月,人们就用泥土沙石等做成应龙的模样,祈祷一番,往往就能求得大雨一场。关于天早时求雨的祭祀活动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洲,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早,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在先秦典籍中,求雨之仪又称“雩”,而,《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知作土龙即雩礼之一节。由于龙星初升标志着霖雨季节的来临,故古人例于龙星升天之时举行零祭,为夏天作物的生长祈求甘霖。
《左传·桓公五年》谓“龙见而雩”,杜预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建巳之月为立夏四月,此月黄昏龙星全体已离开地面而飞升于天,且已从东方绵延而及于南方,《大荒北经》所谓应龙“去南方处之”,郭注所谓应龙有翼,谓此。所以说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为应龙有降雨的功效。
应龙生福
黄龙是五方神名,即应龙。《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七说,黄龙是中央七宿魁勉之精下降人间,护持国土,高皇天内化生离宫龙王,掌领黄色之宝、五方库藏之珍,供给衣食俸禄,随人居处房室及名山珍宝窟穴中,及人居世欲求福禄称意,宜立坛礼念,能召中央土帝之宫,地下黄色珍宝宫禄,入人身中,生业日盛,贵极王祚,万愿从心,消除五脏百病之厄及五星临门之灾,镇星注籍,令人福生。
文化内涵
神的化身
在历代典籍、民间传说和在宗教信仰中,龙往往是神的化身,或与神相伴出现。例如,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之状”即“今之土龙”,以其“气应自然”为行云致雨之神;应龙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为云雨雷霆、沟渎河川之神,亦是天龙之神。
皇权的象征
自后,人间进入王朝时代,应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在皇家御用的龙纹器皿上,时常出现应龙的形象。著名神话学家袁柯认为,黄龙即是黄帝时期的应龙。据《淮南子》记载,黄龙是四方神兽的中央之兽。因此,黄龙居中,比四种神兽的地位高。龙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皇权的象征,后世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皇帝穿的“龙袍”被叫成“黄龙袍”。
祥瑞的代表
作为皇权的象征,应龙的出现常代表祥瑞。例如,始于汉代,盛行于唐朝的投龙仪式中的金龙,从最初为祭祀河神的神圣物演化成为黄河龙神的标志物和象征,延伸发展演变为黄河龙神的形象和信使。伴随着这类投龙仪式遍及名山大川、岳渎水府,金龙信仰与崇拜几乎遍布整个黄河流域及九州山川大地。而,金龙的化身即为应龙。
民族的图腾
应龙是炎黄联盟部落的总图腾,也是联姻亲族复合型腾的母体。黄龙即是黄帝时期的应龙。据《淮南子》记载,黄龙是四方神兽的中央之兽。因此,黄龙居中,比四种神兽的地位高,龙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
艺术形象
衍生:应龙纹
应龙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中龙纹的一种。因其有翼,亦称,又称“翼龙纹” “飞龙纹”。明洪武时见有应龙纹,明代中后期较为流行。
综合而言,宣德官窑应龙纹张口吐舌,背鳍鳞甲清晰。为羽翼,有足爪,尾如卷草。成化官窑应龙纹绘法多样,身或短或长,或为羽翼,有腹鳍足爪,或如蝠翼有爪,或羽翼无爪。半透明的蝙蝠翼细长而尖,龙头写实,时代特征明显。鳍鳞甲清晰。万历应龙蝠翼扩展,龙鼻上扬,鳞甲为尖刺状,背鳍或为尖刺,或为波浪。
参考资料
追根溯源说“龙”字.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3-11-22
TapTap.河图寻仙记.2023-11-27
天下3图库.天下三.2023-11-27
一座黄河民艺“纸上博物馆”.人民网.2023-11-23
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人民网.2023-11-23
三百余拓本勾勒三千年历史.人民网.2023-11-23
第一节 炎帝与华夏族.陕西省地方志.2023-11-22
【源神】应龙详细资料.幻想神域.2023-11-27
《云梦四时歌》应龙符灵图鉴.3DM手游.2023-11-27
以太之光应龙·涧渊龙吟皮肤属性 技能表 基本信息介绍.4399.2023-11-28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样的东方史诗新番谁不爱!.中华网科技.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