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山寺

南山寺

南山寺,原称报崇福禅院,位于漳州中山桥南,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系太子太傅陈创建,历代屡有重修,明代改寺名为“南山寺”,历史以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丛林、临济宗喝云派祖庭

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末和近代重修的。坐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左右有喝云祖堂、陈太傅祠;石佛阁、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斋。东侧还有城隍庙,后山有塔院等建筑。山门由明末乡贤、学者、名宦黄道周进士书写匾额“南山寺”三字,是南山寺重要文物。

国务院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为全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1988年6月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27日被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概况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国务院于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为全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陈邕原籍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李显(李显)神龙年间(公元705~706年)进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为太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与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贬到福建省,先居福州市,后迁莆田市,最后迁居漳州市。他看中九龙江南畔丹霞山麓这块山水秀丽的地方,兴建府第,因为建造形式类似宫廷,且有五个大门,违犯规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说“陈邕兴造皇宫,阴谋造反。”皇上派钦差前来查办。息传来,陈太傅慌了手脚,心想大祸临头,苦无对策。在危急之时,他的女儿金娘含泪请求父亲舍宅为寺院,让她削发为尼,以保全家性命。陈太傅只得应允,即日请来法师,为金娘剃度为尼,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依隋唐以来献宅田为寺院习俗,将府第改为“报劬院”。钦差大臣来到,见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宫,据实复旨,陈太傅免予问罪。

南山寺具体建造时间应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后。明万历《漳州府志·寺观》卷之十二载:“南山报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厢,初名延福禅寺。宋干德六年,刺史陈文重修,名‘报劬院’,后改曰‘崇福’,今以报劬崇福并称。元至正九年重建。国朝永乐间修后改院为寺。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圆性募缘重建。隆庆元年,寺僧行钦募缘重修。”清康熙《龙溪县志·古迹》卷十一载:“南山寺在下津桥南之右,唐建,乾德六年刺史陈文颢重修。初名报劬,后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州法罄’(注:南唐保大四年,漳州市刺史董思安为避父名章讳,改漳州为南州)。明改为南山寺”。

南山寺坐南朝北,规模宏大。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左右有喝云祖堂、陈太傅祠;石佛阁、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斋。东侧还有城隍庙,后山有塔院等建筑。

山门匾额“南山寺”三字,为明末乡贤、学者、名宦黄道周所书,是南山寺重要文物。

天王殿

匾额由书法家虞愚书。殿中祀弥勒佛佛龛匾额“皆大欢喜”四字,由邑人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书。左右雕塑高的四大天王。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4米多,原为泥塑。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这四大金刚全部倒。灾后改用水泥重新塑造,为古今所未有。弥勒佛背后,供奉一尊护法韦陀,两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据说这“落地杵”为表示此寺可供应四方游僧膳宿的标志(另一种是合掌当胸,降魔杵平放在两手臂间,表示不供应游僧膳宿)。

大雄宝殿

面积约800多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李叔同手书“妙相庄严”匾额悬于殿堂之上。殿中佛坛上雕塑三尊盘膝坐金身,并塑阿难陀摩诃迦叶两尊者站立两旁。正中供奉“三宝佛”(释迦牟尼佛、接引佛、东方药师佛),高一丈六尺,是宋代修建寺院时重塑的,其特征是两个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后,认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两相不合,因此叫它“改头换面”,把它的头“砍”掉,按照唐朝特征重塑成耳朵下端圆形的头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东西两侧分祀十八罗汉。在三尊大佛的背后,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个石佛阁,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巨大的石笋,聘请石匠名师把它雕成弥陀佛像。佛像连莲花座高达一丈六尺,造型优美,俗称大石佛。经考古专家鉴定,是一干多年前唐朝艺术珍品。高6米,相传是唐代造像,或说是宋代石雕。石佛像于1996年6月被批准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石笋高5丈多,大半埋入地下,露出地面仅有2丈左右。1937年石佛阁庙顶被日本飞机炸塌,是时由住持广心和尚化募重建,改名为“净业堂”。石佛两侧,后塑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引佛,合称为“西方三圣”。1938年农历四月初八(5月8日),李叔同到达漳州市,翌日移居该阁边僧舍,十五日,在寺中演讲佛法,听众百人。

关于这尊大石佛,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师听说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来应聘,要求较高的工资,但声明,在雕成之后,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个缺点,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评论,大家啧啧称赞,无人指出缺点。那师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个小孩高声说:“大石佛的指头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怎么能伸进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这个缺点。要找石匠评说时,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实这只是笑谈。

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天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钟声洪亮,几里路外还可听见。关于这口大钟的铸造,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寺内僧人为铸这口钟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诚心地把仅有的一枝铜钗捐献出来,一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用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笑纳,却视为无关轻重,将其弃置一旁。大钟出炉时,钟面有一个小小圆窟窿和一条小裂痕,经过几次重新浇铸,这两个缺点依然存在。后来住持僧想起了那铜钗和铜钱,拿来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来。至今大钟上的铜钱和铜钗痕迹犹存,这故事隐喻着一个哲理。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上右侧,原为宋代千佛阁旧址。1991年,星洲(新加坡)龙山寺广净和尚一行到漳州市,将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募化来的资金,在千佛阁旧址建造法堂,1993年落成,匾额由菲律宾瑞今老和尚书写“成等正觉”。内祀一尊白玉佛,高2米,重四千公斤,系清光绪九年(1883)[一说是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住持僧妙莲法师向缅甸华侨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楼上为藏经阁,正中祀千手观音,四周祀千尊铜佛。阁内珍藏六十厨《龙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共7168卷)。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严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另有光绪帝御赐的《藏经》,即贝叶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左侧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为纪念陈邕的功德,后人改建为檀越祠。祠里原有一尊陈太傅铜像,民国十九年(1930年)被偷。新中国成立后,陈姓子孙,仿照同安区陈太傅祠塑像,重塑一尊泥像供奉于祠中。

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陈邕之女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已90多岁)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十国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并从而讹为“姑娘楼”。金娘削发为尼之后,法号玄妙,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至藏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

德星堂

在寺院东回廊,石佛阁左邻,俗称官厅,为来客住宿处。1926年曾在这里办过六七年“南山佛化学校”。

地藏王殿

在寺院西回廊,1986年把原伽蓝殿改建成地藏王殿。殿中祀地藏王菩萨,左侧祀伽蓝菩萨,右祀印光法师圣像。

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严华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此外还有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经幢、重修清泰寺碑、放生池碑等珍贵历史文物。

南山寺从明朝起为禅宗临济宗喝云派发源地。清末民初,寺僧相继出洋劝募、弘法、住持寺院,如今东南亚许多寺院大多为喝云派后裔。海外衍派法脉纷纷报答法乳之恩,1984年10月,世界佛教僧伽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率团回山朝拜。此后,陆续不断有海外僧人到南山寺进香、交流等。南山寺也是许多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时必到的朝拜场所。

南山寺还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地下斗争的重要据点。1930年12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到漳州重中共闽南特委时,即以南山佛门为掩护,设立特委机关于德星堂。中共闽南地区特委迅速恢复并组成地下武装“闽南工农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南山寺成为闽南地下斗争指挥中心。1932年,寺僧达如等7人脱下僧衣,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56年,陶铸旧地重游,作《重游南山寺》诗一首:“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位置

漳州市芗城区双庵路11号

参考资料

丹霞映红南山寺(一).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2024-03-26

漳州南山寺简介.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