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陡镇
八陡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地处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镇内南北两面夹山,南抵五阳山北麓,北依黑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镇政府驻地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9公里。行政区域面积39.7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32667人。 八陡镇历史悠久,1949年建成,1956年建成八陡办事处,1958年建为黑山公社,1962年更名八陡公社,1964年分为八陡公社和黑山街道,1969年黑山街道并入八陡公社,1981年末八陡公社改为八陡镇。截至2020年6月,下辖6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虎头崖村。 2011年,八陡镇地方财政收入达597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1641.6元。2018年,镇内工业企业达331个,规模以上企业达54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8个。 八陡镇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为谷子、高梁等,粮食亩产在建国前仅为200斤左右,建国后通过深翻、整平土地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大幅提高,达到779斤,蔬菜亩产更是高达11,455斤。岳阳河发源于镇内的岳阳山西麓,是季节河,周仲勋时河水丰沛,旱季时河水干涸。
历史沿革
沿革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博山区时始建镇,因地处岳阳市河谷地,周围有东顶、南天门、八古台等八个较大的陡坡,故名八陡镇。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陡镇升为博山县三区驻地。1949年,建成八陡镇。1955年3月,因境内有黑山县而置淄博市黑山区(县级)。1956年,建成八陡办事处。1958年置黑山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八陡公社,将福山区、岳庄等乡镇划出。1964年,分为八陡公社和黑山街道。1969年,黑山街道并入八陡公社。1981年改为八陡镇至今。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八陡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15公里处,是博山区的近郊工业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山东省百强乡镇之一,地跨东经117°56′-117°59′,北纬36°18′-36°20′。镇机关驻地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崮山镇接壤,西与山头镇相邻,南与石马镇相依,北与淄川区西河镇相连。
地形地貌
八陡镇境内地处博山城外围山川地带,四面环山,东西最大距离6.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1公里。主要山脉有黑山县、大福山、刁花峪等,境内最高点位于刁花峪,海拔604米。
水文
八陡镇境内主要河流有岳阳河,境内流长4.8千米,流域面积36.9平方千米。境内水源分布于南山麓,系石灰岩水,水质良好,硬度在18度左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境内地下矿藏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炭、矽砂石、陶土、粘土、石灰石等。煤炭因多年开采,已近枯渴,尚有约200万吨储量。矽砂石约储有6,000万吨。八陡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产主要是煤炭,陶土资源丰富,陶瓷、玻璃最为著名,是博山区陶瓷琉璃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土地资源
境内土壤两种:一是砂壤土,分布在北面黑山一带,面积13,100亩;二是黑红壤土,分布在南山一带,面积27,110亩。以上土壤表层一半为中壤,一半为轻壤。唯因土层瘠薄,山势陡峻,水土流失较重,有机质偏低,养分含量较少,需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状。
植物资源
全镇植被覆盖率92.8%。另有果园79.9公顷、菜地70公顷。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八陡镇下辖21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苏家沟社区、东顶社区、虎头崖社区、青石关社区、北河口社区、杏花崖社区、阁子前社区、增福社区、和平社区、金桥社区、向阳居社区、向阳新村居社区、北峰峪社区、新生社区、大黑山后社区、小黑山后社区、福山北村社区、福山西村社区、茂岭社区、山机社区、福陶社区,苏家沟村、东顶村、虎头崖村、青石关村、北河口村、杏花崖村、阁子前村、增福村、和平村、金桥村、向阳村、北峰峪村、新生村、大黑山后村、小黑山后村、福山村、茂岭村。
截至2020年6月,八陡镇下辖6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虎头崖村。
村庄介绍
位于博山城东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黑山县脚下。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994户,5,683人。耕地1,98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经济树有苹果、桃等。工副业有玻璃制品、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年产值3,534,916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陶于八陡,故于赵祯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省淄博市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八陡”。据此,宋代即已建村。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八陡是个古老的庄。日伪时期因地面辽阔分为南,青石关;北,北河口;东,东顶;西,二郎寨四个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改称东头和西头,亦即八陡、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县,故有“先有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以便管理。因庄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等八个斜度很大的陡坡,故得名“八陡”。
黑山村
位于博山城东南部黑山脚下,距博山城九公里。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823户,5,281人,耕地1,31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煤井、冰糕厂、石料、翻沙、木器、橡胶、电瓷、砖瓦厂。年总产值达1,130,694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科技有限公司,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博市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八陡,三世汝桐祖迁居八陡北河。”
清康熙帝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国民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据此,宋代即已建村。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黑山县与八陡实际是一个庄。考证多种志书及传述,历代区划迭次变动为乡、社或镇,均以地阔人繁,故分为两庄,以便管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曾分为八陡东头和西头,亦即黑山和八陡两地。因该村位于黑山下,山石呈黑色,所产煤炭,素以优质著称,故取名“黑山”村。
人口民族
总人口4.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族共9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23%。全镇有徐、王、李、岳、苏等72个姓氏,其中徐姓最多。
截至2011年末,八陡镇辖区总人口3639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362人,另有流动人口207人;总人口中,男性17899人,占49.2%;女性18492人,占50.8%;14岁以下3020人,占8.3%;15—64岁26699人,占73.4%;65岁以上672人、占18.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368人,占9.9%,人口出生率4.5‰,人口死亡率9.4‰,人口自然增长率-4.9‰。
截至2018年末,八陡镇有户籍人口32667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政治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7年4月,苏家沟村人岳立傲、韩立仁、韩立义在黑山矿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岳立傲任中共博山支部矿区工人党小组组长。1930年6月,省委派孙振华来淄博市开展工作时,建立博山轻便铁道赤色工会,发展会员17人。1945年8月,中共博山县工委书记刘惠之派武工队到黑山县矿区秘密组织工人纠察队,建立黑山矿区工人支队3个连,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47年2月,成立黑山街道支部,下设苏家沟村、黑山村两个党小组,全镇有党员7名。1978年,中共八陡镇委员会下设总支7个,支部29个,党员869人。1986年,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比贡献”“党员三定”和“建设八陡立志立功”活动,其中“党员三定”被中共淄博市委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党组织中推广。1990年,八陡镇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并被淄博市委评为红旗党校。1997年,八陡镇党委被淄博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中共八陡镇委员会下设基层党委3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32个,党员1332名。
基层政权建设
1945年9月建立博山市八陡区区公所,后改为淄博特区八陡区区公所。1955年3月,建立黑山办事处。1958年4月,建立黑山镇政府。1958年10月,建立黑山县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为八陡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为八陡镇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5年8月博山区全境光复,中共博山工委书记刘惠之通过地下联络点,到黑山矿区组织工会,成立工人纠察队护矿,建国后称为黑山煤矿工会,现为八陡镇乡镇企业工会。1947年,八陡地区普遍建立村政权,成立农救会,组织了清算委员会,后改为复查委员会,土改形成高潮。“文化大革命”中,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47年成立妇救会,现为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47年成立儿童团,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49年10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博山区第三区委员会,现为共青团八陡镇委员会。1978年先后成立八陡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群众体育工作者协会、个体工商业者联合会及八陡镇计划生育协会、省级文明单位联谊会等群众组织。
经济
综述
建国初期,全镇社会总产值为251万元,1978年为8700万元,2000年为13.9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为3.7∶83∶13.3。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3.4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2亿元。
该镇以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达、交通方便著称。自1948年起,境内先后有国营黑山煤矿、西河煤矿桃花峪井,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直属的大型一类企业--山东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市属八陡镰刀厂、福山区陶瓷厂及镇办淄博涤纶厂、黑山玻璃厂、八陡耐火材料厂等。上述大中型工矿企业促进了八陡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本镇地处城郊,系工农插花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办有煤矿、炼焦、陶瓷、耐火材料、矽砂、玻璃工艺、橡胶、砖瓦等行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村办企业更加飞速发展。新建的矽砖、印刷厂、铸钢、电瓷等厂有30个。1983年年总产值达11,825,866元。
2005年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市第16位。全镇辖17个八里庄,22个居委会,总面积36.94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基地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创安工作先进镇、市级经济强镇、市级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和市级"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2005年,全年实现工业产值585400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实现45500万元,工业营业收入实现544500万元,工业利润实现22755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88353万元,出口创汇实现3128万美元,出口供货值实现47565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8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5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负增长。
2011年,八陡镇地方财政收入5974万元,比上年增长-5.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23.8万元,增值税1911.2万元,企业所得税214.3万元,个人所得税7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99%、-19%、-7%、53%;人均财政收入1641.6元,比上年增长1.8%。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12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64公斤,总产374.5万公斤。2000年亩产540公斤,总产435.9万公斤。建国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96万元,1978年为125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镇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主导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00年全镇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到283户,承包粮田287公顷。大力发展“冬季农业”,1997年建冬暖型塑料大棚69个,其中蔬菜大棚40个,花卉大棚5个,养殖棚圈104间。
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养殖,2000年全镇规模养殖大户已达46户,除鹿、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等特色养殖外,发展万只鸡以上养殖大户6家,青石关村是博山区命名的养鸡专业村。福山村的“淄博和平鸽良种开发中心”,是以饲养、繁殖、科研、加工、回收、开发为主业,集科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型企业。现拥有美国落地王鸽、上海白羽王鸽、泰国红玉鸽等6大品系的6万余对优良鸽种,资产达6063万元,年产值过亿元。
全镇重视林果及种植业生产,积极开发千亩烟台大樱桃基地建设,现已种植40公顷。千亩红叶中学围镇工程已完成600余亩,植火炬、黄栌、元宝槭等红叶树种2.5万株。大力推行林业大户承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94年通过山东省荒山绿化达标,2000年增福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888万元,其中种植业1805万元,林业210万元,畜牧养殖业873万元。粮经作物产值之比为3∶2。
第二产业
建国前,镇内的煤炭分别被买办资本悦升公司和官僚资本信成公司垄断,地方工业主要有红炉锻打镰刀,铁工厂铸造铁锅、子,另有木工、石灰窑等小型企业,从业人员480人,年产值5.6万元。
建国后,八陡镇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张八铁路直达八陡,博沂公路、仲临公路、湖南公路纵横穿过八陡的有利条件,迅速恢复了煤炭、炼焦、采石等资源型企业和镰刀、铁锅、木工等传统企业。1978年从业人员5506人,年产值8600万元,利税890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八陡镇实施“工业立镇、科教兴镇、创汇强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镇抓镇办,村抓村办”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工业为重点,以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坚持集体个体一齐上,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抓投入,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淄博涤纶厂等一批技术先进的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八陡镇制定的“由重工型向重轻合理型转变,由资源型向商品型转变,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全镇建设指导方针。全镇形成了化纤纺织、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铸造、机电、木器家具等10个系列,重轻比例协调的工业体系。全镇共实施技改、新上项目186项,新增产值5.1亿元,利税6515万元。二、抓对外开放。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开发出口新产品。2000年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453.6万美元。三、抓企业改制。根据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原则,全镇结合实际,因企制宜,对部分小企业和亏损企业实行兼并、拍卖和破产,让企业重新出现生机。1997年7月,原镇办企业博山社会福利毛纺厂破产。11月,淄博涤纶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2月,八陡耐火材料厂、黑山玻璃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5月,博山区福山粘土矿(含博山盛达水泵厂)破产。8月,博山硅砂开发实业公司(原八陡矽砂厂)破产。4月至11月,博山福利橡胶厂、博山名士家俱公司、福山耐火材料厂、八陡被服厂、博山金福来电器厂等先后改制为私营企业。9月30日,将淄博市涤纶厂镇有股本抽回,转为职工个人股份合作制企业。10月,博山陶粒厂转由北河口村经营。现全镇有镇办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9家,村办企业99家,中外合资企业9家,个体企业354个,从业人员10061人。2000年实现总产值13.65亿元,利税1.19亿元。
八陡建安公司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3086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1.27亿元,实现利税730万元。
八陡镇党委政府以建设“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新型城镇”为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8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35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主要涉及汽车配件、机械加工、铸造、陶琉、新材料等行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28亿元,同比增长43.1%;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35.8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884万元,同比增长48.7%。增福村、苏家沟村、北河口村、福山区村、杏花崖村进入区2008年度经济强村行列。二是产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通过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宏马集团、山东机器集团、富源履带、黑山铸钢为骨干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以黑山玻璃、福泰日用瓷器、宝祥玻璃为骨干的陶瓷琉璃产业,以飞乐焊业、八陡耐火材料为骨干的新材料产业,产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其中,宏马集团进入全市百强企业行列;宏马集团、黑山玻璃有限公司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08年度明星企业;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08年度优秀企业。三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007、2008年全镇建设工业项目118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12亿元。分别有4个项目列入区工业重点工程,其中,宏马集团投资9000万元的静压铸造流水线项目被评为区2008年度优秀重点工程项目。四是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挖掘科技潜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全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全年完成14.21亿元,同比增长82.09%。宏马集团等企业申报专利18项,增福村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全市唯一省级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示范村。通过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品牌创建取得了较大突破。2007年山东博山区福泰日用陶瓷有限公司“福泰”牌日用瓷器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及山东陶瓷行业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黑山玻璃有限公司的日用耐压玻璃器皿,山东珑山实业有限公司的飞乐牌焊丝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随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第一、二产业的衰弱而萧条。八陡镇的第三产业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七七事变前的繁荣时期,自宋到金、元时期,八陡镇的煤炭、陶瓷、炼焦、铁器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促进交换的发展。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八陡镰刀、铁锅、煤炭久负盛名,产品遍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服务业的发达和繁荣。康熙,镇内八陡、福山大街上商号、杂货店、布店、窑货店、小铺比比皆是。每逢大集,粮食布匹、日用百货、蔬菜水果大批涌入集市,其繁华程度为博山区县内各乡镇之最。
二、1953年至1978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时期。1948年,博山华昌贸易支公司成立,在八陡设营业组,国营商业进入八陡镇。1952年9月,八陡镇北河口村群众集资5100元,成立淄博市第三区联村供销社,即现在的八陡商业服务公司。1956年个体商业分别组成石炭坞商店、福山商店。博山区粮食局在八陡设立八陡粮管所,统一供应粮食;博山区蔬菜公司在八陡设立蔬菜商店,统管全镇蔬菜供应;博山区商业服务公司在八陡镇设立照相馆、理发店、饭店、旅馆。1978年从业人员210人,产值2.8万元,利税3000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市场经济时期。八陡镇政府迅速恢复和扩大了八陡、福山区、石炭坞三个集市,新建石炭坞等8个农贸市场和淄博畜禽交易市场。镇村改造实行统一规划,凡临街楼房一层均为商店,鼓励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事商业、饮食业。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2672户,从业人员4792人,实现产值1.21亿元,创利税3200万元。
特色产业八陡镰刀、铁锅、煤炭为八陡镇的传统特色产业。玻璃制品、日用陶瓷、金属铸件及高档耐火材料、实木家具为八陡镇新兴的特色产业。
农业
2011年,八陡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8070亩,人均0.2亩,以发展特色农业、都市观光农业为重点,农业总产值达到0.8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732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牲畜家禽存栏量10余万只,累计造林112亩,其中防护林93亩,经济林19亩,林木覆盖率54%。
工业
2011年,八陡镇工业拥有汽车部件、玻璃器皿、耐火材料、铸造、陶瓷、建材、木器家具、机电等1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机械制造、陶瓷玻璃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家,职工约1.3万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家,出口产品生产企业48家,合资企业13家,产品远销美国、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工业产值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完成营业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完成工业利税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商贸
2011年末,八陡镇有商业网点1980个,职工3900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923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212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52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出口额完成5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8%。
旅游
名胜古迹
八陡历史悠久,地处齐鲁两国交界处,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齐威王二十五年(前332年)就修筑长城,境内今仍存半穴式圆形兵营、亮兵台及长城岭等多处遗址。明清时期,黑山石城的守城士兵置有大炮,有“丢不了铁山寨,失不了颜神(博山)城”之誉。
黑山
八陡镇境内的黑山,是省内名山。山顶有颜山八景之首的“暮雨石”,有蒲松龄所撰《黑山狐》中的“狐楼”,有所谓煤炭之神“黑山爷爷”庙群。山体有硅石、铁矿石、铝黑山楼阁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黑山煤炭,煤质好,分布广,是淄博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陡煤炭业始于唐朝,盛于宋元。今福山村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马岭等地,曾发现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
观音殿
位于八陡东南部青石关村,又称南庙,始建于南北朝萧衍天监三年(504年)。唐初扩建为三间大殿,并配有南北行房各一间。明天顺二年(1458年),观音殿第五次翻修。
唐初,龙溪村民第一次翻修观音殿时,在庙的四周栽了9株国槐,今庙门前仍存一株,树龄已1388年。此株唐槐主干直径1.2米,高约5米,因腹空已数百年,型如圆筒状,树冠已难形成。但每到春季,顶端周围树皮仍顽强萌发新枝。两年前唐槐中又长出一株小柏树,形成了“古槐抱柏”的奇观。观音阁位于八陡中部偏西阁子前村,始建年代无考。初于高台之上立四柱,上以青瓦盖之,谓之阁,阁内塑观音大士,故名观音阁。观音阁历经沧桑,几多修,明万历十七年(1589),改为二层,底层三间,中间门洞可通行,两边实填成为台。上层东西北三面为高不足一米的花墙,内塑倒坐观音像。2003年,因修文姜大道而将原观音阁拆除。
重建的观音阁位于原址以东10米。底层东西长14.5米,南北宽8米,高5米,中间门洞可通行,两边为耳房,西有扶梯上下。上层四周雕石栏杆,单歇山顶,上覆青瓦,青吻兽立于正脊,四角飞翘,中间置以宝瓶,红墙青瓦,气势非凡。
炉神庙
位于阁子前村岳阳河北岸,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炉神庙由一个院落组成,北面三间为正殿,迎面的神台上安放着一个用生铁铸成的炉神坐像,神像高2米许,神座和供台也系生铁铸就,体现了八陡冶炼浇铸技术的精湛。正殿大门两侧的对联是:“八卦炉炼山作玉,如意钩点石成金。”西面三间为官厅,南面为敞开式厅房,东面为山门。在建炉神庙时,人们发现庙后山崖上有个天然石洞,于是便把石洞打扫干净,把太上老君像请到洞中,命名为老君洞。
八陡天主教堂
位于北河口村以西的岳阳河拐弯处。光绪十七年(1891年),荷兰天主教士“老郭”神父到八陡传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八陡正式建立天主教堂,成为博山地区的传教基地。
八陡天主教堂占地9.6亩,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欧式风格。南向大门,门道长宽各4米,高约6米,尖顶,顶端镶砖刻“天主堂”三字。大门迎面为圣殿,东西长21米,南北宽4米,高约5米。圣殿以西是神父楼,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楼顶为西洋式尖顶。东屋3间,为客厅。南屋7间,是教会学
校教室。
王让故居
位于北河口村南,正院一楼三厅。主楼三层,地下一层,巨形条石砌墙,青砖发。地上两层,均为青砖墙体,条形青石点缀四角、门窗,上覆青瓦。主楼后面为花园,有水井一眼、观花楼一座,另有书房、厢房等配套建筑。王让墓位于石马镇蛟龙村东北3华里处,墓地面积60余亩。王让墓前树有华表、石虎、石羊、石马、卧碑、龟驮碑等。林内树木1958年被伐尽,石刻“文革”期间被毁。今墓前尚存龟一只和回头望乡马两匹,制作古雅,系明初珍品。
文化
特产
八陡镇是博山陶瓷业重要基地之一。早在唐朝末年,当地就用煤炭作燃料烧制陶瓷。据考证,八陡的陶瓷生产盛于宋元。续修《博山区志》实业篇载:“自宋代即有用煤炭下层之土制粗罐、碗、盆以供人需用者。”明清时期,煤炭作为燃料普遍应用于手工业,推动了陶瓷、琉璃、冶金、硝磺等行业的发展。福山的黑、红大碗,八陡的瓶罐,明清时期就行销省内外。明嘉靖,发明了烧制琉璃瓦技术。
八陡镰刀品种多、质量好,以其夹钢均匀,不崩不卷,裤口圆正,接火严密等特点而享誉省内外,其始端距今约300年。黑山煤炭火力大,适于打铁,熟铁业历来就比较发达。新编《博山区县志》记载:八陡熟铁行业在民初极为发达,仅设在八陡专门经营镰刀的铁铺就有7家,年产镰刀百万把以上,畅销华北及东北地区。
交通
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非常便利。张(店)、八(陡)铁路支线终点站——八陡火车站设在这里;博(山)、沂(源)公路蜿蜒曲折,穿越全境,是通向鲁南的必经之地。市内公路汽车从博山通往八陡,来往频繁。通向李家、池上、源泉镇、南博山、下庄、石马等乡镇的公共汽车都经过这里。
社会
文教事业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陡陈王氏在二郎寨办义学。八陡镇北河口村人王越恒是陈王氏义学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主持注释了《论语》《大学》等书,并木版印刷,打印成书,供学生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陡小学在炉神庙创立,这是八陡镇废除科举制以后兴办学堂的开端。1949年,境内有小学8处,学生1006人,儿童入学率47%。建国后,博山区区采取公、民办相结合的办法,号召厂矿企业办学,境内先后增加黑山煤矿、山东机器厂、福山陶瓷厂3处子弟小学。1957年8月,原淄博第十二中学在八陡创立,这是八陡镇中学教育的开端。1960年5月,大黑山后小学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78年1月18日,石炭坞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重点小学。改革开放以来,八陡镇重点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累计投资887.3万元,新建校舍7563平方米,整修操场16708平方米,新建实验室8个,语音室3个,购微机167台。1991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1995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双基”达标验收,是淄博市教育强镇。1997年,八陡中心小学和博山十一中被命名为市规范化学校,博山十一中被评为山东省教改先进学校,八陡镇成人教育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成人教育规范化”学校。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5所,入园儿童772人;小学5所,在校生2984人;中学3所,在校生23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492名,其中大本126名,大专198名,出国留学1名。
2011年末,八陡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00余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1所,在校生300余人,专任教师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28人,专任教师10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初级中学为八陡镇中心学校,教育经费达1222.4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222.4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222.4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5%、1.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42.3%,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八陡镇设立文化站一处,有专人管理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农民文化业校,指导村文化大院活动。每年都组织春节、元宵节、夏季纳凉晚会等大型活动。1991年成立博山区区首家农民管弦乐队,承办了全市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歌舞联谊会,举办了庆“七一”党员之声演唱会。1991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文化先进镇”。1991年建立广播电视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线电视的乡镇,1993年10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视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被评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全镇仅有两处小学,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现有小学五处,中学三处,在校学生5,890人,教职员工293人。各村还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
科技事业
2000年至2011年末,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56人,其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人,培养1230人。获72项省、市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项、省内空白2项,被淄博市评为科技示范镇。
医疗卫生
中医在八陡镇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已闻名博山区地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八陡庆义医学社的何直青、福山德生堂药店的董汝龙等。西医传入八陡较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苑华芳在博山大街王家胡同开办华英药房时传入八陡。1956年,在八陡和石炭坞村分别成立博山区第三、四联合诊所,1958年成立镇卫生院。现镇卫生院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有门诊楼、病房楼,病床55张,先进医疗仪器5台,21个科室,医务人员6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2人。1993年创一级甲等卫生院,全镇17个卫生室全部争创了甲级卫生室。
医疗条件较好的卫生院一处,医护人员58人,床位3O张。并能自制部分膏、丹、丸、散及针剂。较好地方便了群众,达到了就医一般不出镇。
2011年末,八陡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卫生院1所;公立卫生机构床位8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张,固定资产总值49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6人,其中执业医师28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1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9000人次,住院手术治疗10台次,出院病人1019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0706人、参合率99.1%。
社会保障
2011年,八陡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83户,人数674人,支出22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81户,人数609人,支出65万元,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60余万元,新增就业人数566人,规模以上企业社会保险参保达到95%以上,参保人数6880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389人,收缴保费37.1万元,直接领取养老补贴城镇居民160人,支出52.83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年均粮食不足百斤,经济收入不足46元。煤矿工人生活更苦,劳动条件相当恶劣,而且经常发生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一出险情即葬身井底。所以,旧社会八陡有句谚语说:“下煤井的是埋了没死”的人。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据国家政策,1957年八陡镇有一半以上农民转为市民。农民生活大有改善,1978年人均粮食418斤,人均收入246元。2000年人均粮食540斤,人均收入3416元。
建国前,人们住在用乱石、土坯、麦桔盖的破草房里,人均不足2平方米。现在人们住在四合院或居民小区楼房里,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全镇每百户拥有电话42部,电视机120台,自行车160辆,摩托车52辆。全镇普及闭路电视。个人拥有汽车、罗伯特·特雷勒425辆(台)。各村退休老人享有退休金、人寿保险、卫生保健,有25位老人住进八陡镇敬老院。该敬老院为山东省二级敬老院。由镇体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异常活跃。爬山、晨练、太极拳、太极剑、门球等项活动已成为离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的每天课目。全镇每年都举办中小学运动会、农民运动会。1988年获区农民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小学团体总分第三名,刘凤英1973年创全市毕节市岔河中学女子跳远纪录。1993年获省级“社会体育先进镇”称号。
镇村建设
八陡镇地处黑山、大福山、刁花峪之间,岳阳河纵横交错穿越全境,村庄建设多依山就势。昔日的八陡,岳阳河河道曲折,沙石淤积,岸滩不分,河路一体。每至雨季,河水暴涨,泛滥成灾,交通隔绝。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小时降雨200毫米,山洪暴发,八陡北河口、石炭坞及山头镇山头等村冲毁房屋4250间,窑户100余家,死者上千人。
建国后,八陡镇首先治理了八陡庄里的河道,河两岸用料石砌成石壁,形成固定的河床。同时又修建了宽6米、长2150米的八陡庄里公路。1984年又集中治理了石炭坞村河段,修筑了宽7米、长2506米的石炭坞沿河柏油公路,并安装了路灯。近年来为彻底解决镇内交通,镇政府先后投资和集资380万元,对境内的八陡庄里路、南福路、茂岭路、北苏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八陡镇在70年代扩建新村,90年代旧村改造时,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1993年开工建设向阳小区,2000年已建成6层36户的楼房20栋,建筑面积达5.82万平方米,有450多户乔迁新居。另外,福山、景园、杏花园等居民小区也部分竣工交付使用。沿街商品楼已竣工6458平方米,全部交付使用。为改善环保状况,镇投资126万元建成岳阳河污水处理站。1994年新设了环境卫生管理所,全面负责镇内环境卫生的清理与监督。全镇划分了卫生区、片,实行了门前三包。虎头崖、杏花崖等村投资280余万元建成黑山八大景山庄、黑山公园、桃园山庄、望景山庄等。
集体福利1984年6月建立八陡镇敬老院,收养孤寡老人。镇办企业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农民女55岁以上,男60岁以上,享受退休养老金,享有人寿保险、卫生保健。特困生享受资助,优秀生享有奖学金。下岗特困户有特殊资助。
强镇由来
八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区第一名。1993年跨入淄博市25个经济强镇和山东省200个经济强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1990年被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镇”,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被淄博市命名为“淄博乡镇之星”,2000年被山东省评为“小康乡镇”,被淄博市命名为“明星镇”“经济强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八陡镇拥有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铸造、机电、木器家具等10多个工业门类,远销美国西欧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企业56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5家,合资企业13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近年来,八陡镇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新型城镇"的远景规划和"奋战三年,实现翻番,再造一个新八陡"的近期目标,制定了实施结构优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建设机械铸造、陶瓷、玻璃器皿三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铸造、耐火材料、玻璃器皿、日用陶瓷、化工五大产业。连续三年开工建设了"文姜路一期、向阳路、文姜路二期和'村村通'工程",竣工里程近15公里,完成旧村改造20余万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平安八陡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大事记
唐朝末年(约900年),疙瘩湾(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马岭三个地方开始挖煤、制陶,今存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
北宋时期(960~1126年),为八陡陶瓷昌盛时期,今存八陡东庵古窑址。
明万历七年(1579年),八陡镇苏家沟村用土法炼焦,苏家沟、东庵等地尚存旧窑场遗址。
清乾隆元年(1736年),疙瘩湾村因处大福山西麓,且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义,将疙瘩湾村改为福山村。
清光绪五年(1899年),德国投资建立德华矿业公司,开采黑山等地煤炭。
1915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黑山煤炭进行掠夺。
1919年,商人马管和联合集资修筑博山区--八陡轻便铁路,至1921年11月竣工。
1922年,买办资本家开办的悦升煤炭公司借款90万元修筑昆仑山脉至八陡镇桃花峪煤井轻便铁路,先修至西河,1936年始修到桃花峪井。
1927年,苏家沟村人岳立傲、韩立仁、韩立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岳立傲任博山支部工人党小组组长。
1933年,八陡中医何平康在徐树蕙等人资助下,创办庆义医学社。
1936年,在博山至八陡的轻便铁路基础上改建大铁路工程,翌年6月底主体工程竣工。
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先遣大队夜袭茂岭村旁五亩地日军据点,击毙日军17名。
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个多小时降雨200毫米,八陡、石炭坞村、山头等地冲毁房屋4250间,死者上千人。
1948年3月22日,张(店)八(陡)铁路通车。
8月,建立淄博特区八陡区区公所,中共八陡区分区委。
1949年,山东机器厂迁到石炭坞。
1953年2月20日,淄博矿务局成立,将新博煤矿黑山扩建为黑山煤矿。
1955年3月,建立淄博市市黑山区人民政府(县级),区政府驻八陡。
1957年8月,淄博第十二中学在八陡建立,后迁至石炭坞。
9月,淄博原山林场在石炭坞建立营林区。
1958年10月,建立黑山人民公社。
1960年5月25日,大黑山后小学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6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2年,原黑山人民公社分为八陡、福山、岳庄三个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博山区机关贯彻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在石炭坞成立博山区“五七”干校。
1978年1月18日,石炭坞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重点小学。
10月,山东省电化教学会议在博山召开,历时5天,石炭坞小学的电教演示获得一等奖。
1980年,黑山煤矿撤消,迁往兖州区。
1981年12月,八陡公社改为八陡镇。
1984年5月30日,八陡煤矿东方红煤井井下作业面突然透水,当班16名工人中6人脱险,4人受伤,6人死亡。
198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在国务院副秘书长闫颖和山东省副省长谭庆连的陪同下,视察淄博市涤纶厂(原中试厂),并题写了“科研生产相结合,振兴博山纺织业”的题词。
1990年7月1日,山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梁步庭一行到“省顾委万亩绿化区”八陡镇增福林场义务植树,为增福村题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村村增福、人人增寿”的题词。
1992年8月,福山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喷补料、浇注料、涂抹料等高性能不定型耐火材料填补国内空白。高科技含量的铝炭质水口、锆质定径水口、整体塞棒、透气砖填补省内空白。
10月,原福山镇撤销,并入八陡镇。
1993年11月,八陡耐火材料厂生产的BGO-96大型玻璃窑用优质硅砖,荣获“93中国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博览会”科技创新奖,并填补省内空白。
1994年,原李家乡廉家峪村、苇园村和源泉镇东皮峪村部分移民分别落户苏家沟、北河口和东顶三个村。
1995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到苏家沟村视察劳动力转移情况。
199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在市区领导陪同下视察淄博市涤纶厂。
1999年,淄博八陡耐火材料公司、博尼铸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认证。
2000年,青石关村建成淄博畜禽交易市场。
历史记载
博山八陡站见证风雨近百年
1907年德国地图资料上的八陡
在博山区内有个小站叫八陡,直到现在仍担负着货运任务,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之一,1904年诞生的胶济铁路,沟通着华北和华东,见证着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八陡火车站,则是胶济线第一个支线张(店)八(陡)线的终点站。
为夺资源德国强修铁路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同时竣工通车的还有博山支线——胶济铁路开工的第一个支线。
胶济线为什么会修到博山,为什么又在八陡设站呢?淄博市委党史委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因为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据《博山区志》记载:疙瘩湾(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和走马岭三个地方,曾发现唐朝古煤井遗址5处。这5口古井有一层开采的,叫“一所井”,深80米,采七行炭(俗称大黄石炭)。有三层开采的,叫“三所井”,即在井深80米处继续下凿40米,采九行炭(俗称油性炭)为第二所,再下凿40米采十行炭(俗称大、小石炭)即第三所。此外,还发现有采露天煤的地方,叫作“边边地”,只要挖10米左右深就可以采到煤。凿井采煤当时是在采露天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当地有“先有边边地后有走马岭”之说。
淄博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淄博市志》里曾有记载:“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德国就投资建立了德华矿业公司,开采黑山等地煤炭。胶济铁路张博段系德帝国主义在1898年3月6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迫使清朝签订所谓《胶澳租界条约》后为了掠夺淄博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进行政治奴役的目的强行修筑的。”
据了解,张店区至博山区段是由德华山东铁路公司承建。该区段正线全长39.665公里,站线13.5公里,岔线1.2公里,段管线及特别用途线各0.3公里,道岔34组,道口30座,占地面积1272.76亩,造价约6473761.9马克。其线路、桥梁等均采用德国殖民地轻便铁路标准。桥梁荷重为13吨,线路轨距为1435毫米。道床位底宽4.5米、厚0.3米的卵石铺成,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张博区段最大坡度为8‰。钢轨为德制30F型(每根10米,每米重30公斤),轨枕为50公斤/2400毫米钢轨,每公里铺轨100条、轨枕1200根。另外,同时修筑的还有淄川-洪山的铁路线,目的都是掠夺淄博煤炭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山东省,接管胶济铁路。为掠夺中埠一带铁矿资源,1915年日本人基本依据德国原设计方案修筑金岭镇-铁山的轻便铁路。1918年10月至翌年3月改筑为标准轨距线路,时线路全长7.098公里。
博八段始于商人投资
据淄博市委党史委负责人介绍,博山区-八陡区段,初为博山煤商马官和等人集资40万元(银元),于1920年7月至1921年冬建成的规矩为两英尺的窄轨轻便铁路。该路自博山火车站以西向南依次设红门、山头、二亩、马家堰、八陡6个车站,干线长21.523公里,另有八陡通往白谷囤等矿场支线5.523公里。线路最小曲线半径200米,最大坡度19.5‰,桥涵37座,占地面积共323.647亩。该线初以人推矿车运煤,因路窄坡陡效率低,且易发生危险,故于1923年8月至次年冬,以平均每公里投资5.7万元(银元)对线桥设施等进行改造。
1925年后因战乱导致连年亏损,1936年10月,作价78万元(银元)卖给中华民国胶济铁路管理局,被胶济铁路管理局购买后,该站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电锁器联锁。同年冬至1937年6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投资215万元(银元、含该路收买费78万元)按张博区段线路、桥梁标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中废除博山火车站西侧至山头站的线路及八陡-白谷囤矿支线,改由博山站东跨孝妇河经山头至八陡。改建后该区段与张博区段合称张八支线。
输出大量煤炭资源
查阅当时的资料发现,淄博、博山当时输出了大量的煤炭资源。1911年,《山东省铁道公司帐略说帖》记有各站运输进款。其中“博山站为40.07019万元,占全胶济铁路货运进款的14.9%。”
1918年-1933年博山县(包括淄川南境即从白塔至龙口市的斜线以南)民营煤矿总产量在山东省和胶济线的煤产额中能够所占比例表中,这样记录:
1918年,山东省产额1830570吨,胶济沿线产额1211977吨,博山区民营煤矿占山东省产额比例29.4%,占胶济线产额比例52.2%;到1930年时,博山民营煤矿占山东省产额比例55.5%,占胶济线产额比例达到了65.1%。
据了解,八陡站建站时,只办理货运整车业务。建国前,八陡站货物发送品类以煤炭为大宗。建国后,有矿建,农副产品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张八线的南定、淄川、大昆仑、博山、洪山、罗家庄、秋谷、山头、八陡9个站,年均货物送发量为2045.6千吨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至20世纪60年代初,由2.668千吨/年递增到5.100千吨/年,其中煤炭运量占53%。
另外,该站年货物发送量在五、六十年代处于递增趋势。在七、八十年代处于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因黑山煤矿停产,1951年发送量为120063吨,1959年货物发送达1371240吨。60年代货物发送量保持在60万吨左右;70年代保持在40万吨左右,80年代在20万吨左右。
战争中的张八支线
张八支线自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至1948年3月淄博全境最后解放,敌我双方连续争夺破坏,屡破屡修,创伤严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推进,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下令将胶济铁路,张博、淄洪支线及刚刚改建标准轨距但尚未通车的博山-八陡区段的大部分线、桥等主要设施自行破坏,机车、车辆也相继过轨津浦铁路,向粤汉铁路转移。次年元月,日军侵占博山后立即仓促抢修,至1941年2月勉强通车,列车限速30公里/小时行驶。后该线多次受到抗日武装的破袭,几度中断运营。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该线曾几度一方撤出前破坏,一方占领后抢修。其中较大规模的抢修计3次。一是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津浦区铁路管理局于1946年7月至8月6日进行抢修。此次抢修自南定站博山火车站更换钢轨17公里,枕木11471根,修复桥梁6座,计用人工3.6万余个。二是1947年3月莱芜战役后,八路军鲁中军区、行署组织成立张博铁路工程处,会同原张博铁路局部分人员进行的抢修,将原线路一侧钢轨内移,将线路改为轨距1米的窄轨铁路,使用西河煤矿小型机车、车辆运输。通车22天后,于同年8月22日因国民革命军吴化文部进攻鲁中根据地,线路又陷瘫痪。三是1948年淄博地区最后解放,同年10月,华东区成立胶济铁路抢修委员会,张店区设第三分会,领导胶济铁路西段及张八支线的抢修工作。当时在路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张店-博山段线路由窄轨复改为标准轨距。12月28日张八支线全部修复通车。
日运上百车皮张八线名噪一时
建国后,新建南定-山东铝业公司联络线计4500米,八陡站货物线350米,新铺、改铺道岔45组,拔移线路5条,改造曲线4处,增筑和延长站台892米。结合线路大、中修,全线(含正线和站线)81.816公里线路全部更换为“P43”型国产轨,轨枕也由钢枕换为木枕。1975年后,张博区段又陆续换为水泥枕,道床也由原卵石改为铺碎石,并陆续加固路基45.157公里,浆砌护坡3136立方米,疏通侧沟47公里,翻修道口16处,改修及大修桥、涵70座/次。1985年,南定、大昆仑、博山3站到发线有效长延至850米,其他站亦延至550米,线、桥质量有很大提高,旅客列车通过能力已达20对-25对,比建国前提高4倍-5倍。“九合一”的运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更让张八线名噪一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货运量的急剧增长与各站原有设备条件的落后形成了尖锐矛盾。于是博山、秋谷、山头、八陡4站自发搞起了“四合一”的综合运输方案,即按上级下达的月计划,摸清各站经济吸引区的货源、货流、品类、远近等共同点,集中“梳流”,统一编制和实施月、旬运输方案,运输效率显著提高。张店机务段领导总结其经验,制订了“按日定向,分段组流,指定顺序,集零成组,集组成列,流线结合,挂线出车”的科学组织方法,统编张八全线9站运输方案,遂形成了“九合一”的运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被铁道部誉为一种“创举”,并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我们一天最忙的时候,每隔2.5小时发趟车,每趟车20个车皮,一天最多时运到八九趟。”1966年在八陡站工作的杜吉东说。过去黑山煤矿4000多职工,因为优质煤的大量生产而在全国有名,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异常繁重。八陡站孙站长介绍,他们现在一个月,也不过60多个车皮。
历史的年轮,让古老的八陡火车站不断换着容颜,适应着这个发展的年代。而在车站西边原国有的黑山煤矿的俱乐部,尽管还在,但早已化身现代化厂房,继续发挥着作用。
代表人物
八陡人王让是朱瞻基朱瞻基的启蒙老师,也是博山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帝师。
王让(1354~1427),字宗礼,颜神镇孝妇乡(今八陡北河口村)人。原为乡间学馆先生,以孝闻名,被青州市推为儒学教谕,并升国子学录。后经大司成胡俨推荐给朱棣,永乐十年(1412年),令王让侍皇太孙朱瞻基读书。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宣德三年(1428年),受命赴浙江省督理秋欠,病逝于任上。
参考资料
镇街概况 八陡镇.博山区人民政府.202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