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
谢晦(390年-426年),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大臣。他是东晋东阳太守谢朗的孙子,出身于陈郡谢氏。谢晦最初随建威将军孟昶,担任中兵参军。后来,他投靠太尉宋武帝,历任太尉参军、刑狱贼曹、豫州治中、从事中郎等职。宋武帝即位后,谢晦先后担任右卫将军、侍中、中领军,并被封为武昌县公。他被选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并担任中书令。在景平二年(424年),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一起废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并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和卫将军。然而,在元嘉三年(426年),谢晦听说徐羡之等人被宋文帝杀害后,举兵反叛。他最终被名将檀道济和到彦之击败,并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谢晦著有《彭城会》《悲人道》《续世基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谢晦早年原是建威将军孟昶的中兵参军,后被刘穆之举荐给太尉宋武帝,担任太尉参军。他曾代替患病的刑狱参军处理讼案,把积压如山的案件随审随断,没有一点错误,因而得到刘裕的器重,被任命为刑狱贼曹,不久又改任河南省治中从事。
追随刘裕
义熙八年(412年),刘裕推行土断,史称义熙土断。谢晦将侨置郡县的人口分到扬州市、豫州两地,表现得公平允当,转任太尉主簿,后随征荆州刺史司马休之。
义熙十二年(416年),谢晦随刘裕北伐后秦,处理军中内外要务。当时,刘穆之留守建康(治今江苏南京),数次遣使向宋武帝通报政务,而谢晦却每每都有不同的意见,使得刘穆之十分愤怒。刘裕欲任命谢晦为从事中郎,征求刘穆之的意见时遭到坚决反对。因此刘穆之在世的时候,谢晦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穆之去世,刘裕悲恸不已。当时,谢晦正在当值,闻听消息非常高兴。他亲自到帐中落实刘穆之的死讯,当日便被任命为从事中郎。
佐命新朝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受封宋公,建立宋国。谢晦被任命为宋国右卫将军,加授侍中。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称帝,建立刘宋,史称宋武帝。他在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登坛受禅,而后乘车驾进入台城。谢晦率领游军,负责登基仪式的警备工作,后改任中领军,并以佐命之功获封武昌县公,食邑两千户。
永初二年(421年),谢晦因误将封给南郡太守王华的爵位封给了北海太守王球,被免去侍中之职。不久,谢晦又改任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宋武帝还依照晋朝羊祜的旧例,让他入值殿省,统领宫中宿卫。
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病重。谢晦与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护军将军檀道济一同入侍汤药。同年五月,宋武帝驾崩,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赵昺。谢晦受遗诏辅政,进拜中书令。
废立皇帝
宋少帝在东宫时,便喜欢昵小人。谢晦曾对宋武帝道:“陛下年事已高,应考虑如何使基业万世长存,帝位至关重要,不能交给没有才能的人。”他言下之意,是说宋少帝不适合继承帝位。宋武帝又问他对庐陵王刘义真的看法。谢晦通过观察,认为刘义真德不胜才,也不是皇帝的合适人选。宋少帝继位后,居丧无礼,喜好游狎之事,德行有失。谢晦便与徐羡之、傅亮一同密谋废立,并将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刘义真废为庶人,后又将其杀害。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徐羡之召檀道济入朝,告以废立密谋,取得檀道济的支持。而谢晦以修缮领军府为名,将士卒聚集到府中。不久,檀道济与谢晦领兵闯入内宫,收缴皇帝玺绶。徐羡之随后又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宋少帝为营阳王,并遣使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入京继位。宋少帝不久后遇害。当时,徐羡之担心刘义隆继位后将荆州重镇委付他人,便以录尚书事的名义抢先任命谢晦为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巡抚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让他在外作为朝中奥援。
出镇荆州
同年(424年)八月,刘义隆即位称帝,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并正式任命谢晦为荆州刺史,加授使持节。不久,谢晦进号卫将军,加授散骑常侍,进爵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他坚辞郡公爵位,获赐鼓吹一部。当时,刘义真、宋少帝先后遇害,谢晦常担心刘义隆会记恨杀兄之仇。他到江陵后,刻意结交侍中王华(文帝亲信),希望能借此免祸。后来,宋文帝又调心腹到彦之回京任职。到彦之行至杨口,特意到江陵拜访谢晦,临别时还赠送马匹、利剑、名刀等物。谢晦至此完全放下心来。
元嘉二年(425年)十一月,谢晦命妻子曹氏与长子谢世休将两个女儿送回京城,让她们与彭城王刘义康、新野侯刘义宾完婚。当时,宋文帝在王华、王弘、王昙首等亲信大臣的劝说下,决定诛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他以北伐中原、拜京陵为由,调动军队,修治船舰,准备征讨荆州。徐羡之等人对此丝毫不知。傅亮还写信告诉谢晦:“朝中大臣大都不愿北伐,皇帝将要派遣外监万幼宗到荆州听取你的意见。”。但后来朝廷举动异常,刘义隆的计划也有些泄露。
元嘉三年(426年)正月,黄门侍郎谢(谢晦弟)遣使向谢晦报信,称皇帝是要征讨荆州。谢晦不以为然,将傅亮的书信拿给咨议参军何承天看,称万幼宗不日便到。他还让何承天预先起草答诏,建议皇帝明年再进行北伐。不久,江夏内史程道惠得到一封书信,信中认为朝廷将要有大决策。他命人将书信交给谢晦。谢晦遂决定与朝廷决战,并问诸将道:“三千战士能守住江陵城吗?”,南蛮司马周超认为三千人不但能守住城池,还能击退外寇。谢晦当即任命他为荆州司马、建威将军、南义阳太守。
兵败伏诛
是月,刘义隆诛杀徐羡之、傅亮、谢世休,并收捕谢皭、谢世平、谢绍等谢氏子弟。谢晦先为徐羡之、傅亮发丧,然后上表诉冤,声称皇帝是受奸臣王华等人的蛊惑,要起兵清君侧。宋文帝宣布戒严,命到彦之、檀道济、段宏、刘粹、张邵等各路将领一同讨伐谢晦。谢晦命弟弟谢遁留守江陵,亲率两万兵马沿江东进。当时,谢晦的舰队从江津一直延伸到破冢(在今江陵县东南,长江东岸),绵延近百里,旌旗蔽日,声势浩大。
二月,谢晦兵至江口,命长史庾登之进据巴陵(治今湖南岳阳)。当时,到彦之正驻军彭城洲(在今湖南岳阳东北,长江南岸)。庾登之生性怯懦,畏而不敢进兵。他以连日大雨不利火攻为由,尽量拖延战期,直至半个月后方命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击败宋军将领萧欣。到彦之退保隐圻。谢晦再次上表自辩,表示皇帝只要诛杀王华等奸臣,自己便罢兵待罪。刘义隆将讨逆重任全部委托给檀道济。谢晦得知,惶恐不安,手足无措。
不久,檀道济进抵隐圻,与到彦之会师。谢晦见宋军战舰不多,心中有所轻视,并未马上出战。至夜,东风大起,宋军战舰陆续抵达,前后相连,塞满江面。荆州军士气涣散,更无斗志。檀道济进止忌置洲(在今洪湖西南,长江北岸)时,列舰进击。荆州军不战而溃,谢晦连夜逃归江陵。当时,竟陵郡太守刘道济率军偷袭江陵,却在沙桥被周超击退。周超见谢晦全军溃败,当夜便离开江陵,只身投降到彦之,但最终也未能免罪。
谢晦见部众溃散,只得带着弟弟谢、侄子谢世基等七人弃城北逃。但谢遯身体肥胖,不能骑马。谢晦常要停下等候,以致拖延了行程。他们逃至安陆延头(在今湖北大悟东南)时,被戍主光顺之抓获,送往建康。刘义隆命将谢晦、谢皭、谢遯、谢世基、谢世以及孔延秀、周超、贺、窦应期、蒋虔、严千斯等党羽一同斩于市曹。谢晦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个人作品
《彭城会》
《悲人道》
《续世基诗》
家族成员
亲属
• 父亲
• 兄弟
谢绚,仕东晋,官至镇军将军长史。
谢皭,仕南朝宋,官至黄门侍郎,与谢晦一同被杀。
谢遯,与谢晦一同被杀。
• 妻子
曹氏
• 子女
谢氏,嫁新野侯刘义宾。
家族
谢晦出身的陈郡谢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门阀,与琅王氏并称,号称士族领袖。
轶事典故
劝谏刘裕
刘裕征讨司马休之时,因女婿徐逵之战死,恼怒异常。他不听诸将劝谏,要亲自披甲作战。谢晦当时也在军中,上前将刘裕死命抱住。刘裕喝令谢晦放手,并威胁要将其斩杀。谢晦却道:“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却不能没有刘公。谢晦一死,何足轻重。”这时,胡藩率军登岸,击退敌军。刘裕方作罢。
一对玉人
谢晦与族叔谢混一同站在刘裕面前,刘裕慨叹道:“一时间竟然有两个玉人站立于此。” 。
忧喜不同
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时,徐广悲痛不已,涕泗横流。谢晦道:“徐公如此未免太过了吧!”,徐广答道:“您是宋朝的佐命元勋,我是晋朝的孤臣遗老。忧喜之事,自然不同。” 。
卿年已老
谢晦出镇荆州时,特意去向堂叔谢澹辞行,面有自矜之色。谢澹问他有多大年纪了,谢晦答称三十五。谢澹笑道:“荀羡二十七岁便当上北府都督,你与他相比,已算是老了。”,谢晦惭愧不已。
今得脱矣
谢晦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时,去向蔡廓辞行。他屏退左右,问蔡廓道:“我能免祸吗?”,蔡廓道:“您是先帝委任的顾命大臣,废黜昏君,拥立明君,在道义上并无不妥之处。但您杀死人家的两个哥哥,而又向其称臣,本就威高震主,而今又占据上游重镇,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很难。”。谢晦为此忧惶不已,担心不能离京赴任,一直到乘船出发,方才安下心来。他回望石头城,高兴的道:“今得脱矣。” 。
父女诀别
谢晦的长女是曹据刘义康的王妃,才貌双全。谢晦被杀时,谢妃到刑场与父亲诀别,哭道:“阿父,大丈夫应战死于沙场,怎能被杀于闹市?”,她说完哭晕过去,行人无不落泪。
史书记载
《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四》
《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人物评价
宋武帝: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檀道济: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
沈约:谢晦坐玺封违谬,遂免侍中,斯有以见高祖之识治,宰臣之称职也。夫戮所施,事行重衅,左黜或用,义止轻。轻愆,物之所轻;重衅,人之所重。故斧希行于世,徽简日用于朝,虽贵臣细故,不以任隆弛法,至乎下肃上尊,用此道也。自太祖临务,兹典稍违,网以疏行,法为恩息,妨德害美,抑此之由。降及大明,倾愈甚,自非讦窃深私,陵犯密讳,则左降之科,不行于权戚。若有身触盛旨,衅非国刑,免书裁至,吊客固望其门矣。由是律无恒条,上多弛行,纲维不举,而网目随之。所以吉人防著在微,慎大由小,盖为此云。
李延寿:①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涉猎文义,博赡多通,时人以方杨修,微将不及。②谢晦以佐命之功,当顾托之重,殷忧在日,黜昏启圣,于社稷之计,盖为大矣。但庐陵郡之殒,事非主命;昌门之覆,有乖臣道。博陆所慎,理异于斯。加以身处上流,兵权总己,将欲以外制内,岂人主所久堪乎?向令徐、傅不亡,道济居外,四权制命,力足相,刘姓之危,则有逾累卵。以此论罚,岂曰妄诛。宣远所为寒心,可谓睹其萌矣。
虞世南:宇文护与晋里克、宋谢晦无以异也。此三人者,并功一时,势倾宇宙,若欲窥其神器,有馀力矣。其始实欲存国安身,从容没齿,树德後人,以赎前愆。……但三子才不逮於伊、霍,故不能克全厥美,原其本志,岂不然乎?
杜佑:若王纲解纽,主权外分,藩翰既崇,众力自盛,问鼎轻重,无代无之,如东汉之董卓、袁绍,晋之王敦、桓玄,宋谢晦、刘义宣,齐陈达、王敬则,梁侯景,陈华皎,后魏尔朱荣、高欢之类是矣。
苏辙:宋武帝之亡也,托国于徐羡之、傅亮、谢晦。少帝失德,三人议将废之,而其弟义真,亦以轻动不任社稷,乃先废义真,而后废帝,兄弟皆不得其死,乃迎立文帝。文帝既立,三人疑惧,羡之、亮内秉朝政,晦出据上流,为自安之计,自谓废狂乱以安社稷,不以贼遗君父,无负于国矣。然文帝藩国旧人王华、孔宁子、王昙首,皆陵上好进之人也,恶羡之、亮据其路,每以弑逆之祸激怒文帝。帝遂决意诛之。……司马迁有言:为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宋之君臣,诚略通《春秋》,则文帝必无惠公之祸,徐、傅、谢三人必不受里克之诛。悲夫!
叶适:谢晦自知不反,而犹举兵犯阙,为徐傅陈,未审克捷之后又将何讨。其愚如此,杀二王盖不足道也。然以沈约所论,则当时亦无以三人为非者,岂托孤寄命之地,古人遂无复令终。
王若虚:傅亮、谢晦、徐羡之皆晋室之臣,而阴附宋武帝,以成篡代罪,固不容诛矣。及其受裕顾托,曾未期年,而弑营阳、义真,略无忌惮之意,既已遣人迎文帝,则又分据要地以为后图。此乱臣贼子之尤者,文帝诛之,盖千古之所快。
王应麟:徐羡之、傅亮、谢晦之死,犹晋之里克、卫之宁喜也,文帝不失为叔孙婼。
孙绪:谢晦方弑二君,而欲自处以佐命元勋,李密窃狂妄,既败降唐,望以台司见处,可谓不自量矣然。
黄淳耀:人各有能,有不能,以张子房之智略,而但为高帝画策臣,未尝特将。谢晦尝从宋武帝征讨,指麾处分,曲尽其宜。及刘义隆将讨晦,檀道济曰:‘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战,戎事恐非其所长。’未几,道济遂禽晦。向使子房特将,岂必能成淮阴之功;而谢晦但为谋臣,岂反出道济之下哉。
王夫之:①傅亮、徐羡之、谢晦,皆轻躁而无定情者也。 ②是举也,羡之以位而为之首,而谋之夙、行之坚、挟险恶以干大恶者,实谢晦也。 ③华歆、贾充、刘穆之、谢晦、沈约、褚渊、崔季舒,胥贪人也,扶人为乱贼,居篡弑之功,而身受佐命之赏,弗足责也。
赵翼:当徐羡之、傅亮、谢晦受刘彻顾命,立少帝义符,而义符失德,羡之等谋欲废立。而庐陵郡王义真以次当立,又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奏废义真,然后废帝,而迎文帝入嗣。其于谋国非不忠也。文帝即位之次年,羡之等即上表归政,则亦非真欲久于其权,而别有异图者。其曰“徐、傅执权于内,檀、谢分镇于外,可以日久不败。”此亦王华、王昙首等之诬词,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只以华、昙首等系文帝从龙之臣,急于柄用,而徐、傅、谢等受遗先帝,久任事权,不除去之,无由代其处。是以百方媒孽,劝帝以次除,然后已可得志。观于王华传谓“华见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帝。”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于文帝,而死于华及昙首等明矣!
李慈铭:谢晦上太祖两表,激烈简至,其词甚直,足以推见当日情事实由王华兄弟构陷,晦与徐傅本心可原。
蔡东藩:①徐羡之、傅亮、谢晦,越次迎立义隆,意亦欲乞怜新主,借佐命之功,固一时之宠,不谓求荣而招辱,希功而得罪,义隆嗣立,才及二年,而三子皆为义隆所杀。三子固有可诛之罪,但诛之者乃为一力助成之新天子,是不特为三子所未及料,即他人亦不料其若此也。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观于营阳、庐陵郡之遭害,及徐、傅、谢三子之被诛,是正天之巧于报复欤! ②谢晦举兵,上表自讼,看似振振有词,曾亦思废立何事,弑逆何罪,躬冒大不之名,尚得虚词解免乎?夫贤如霍光,犹难免芒刺之忧,卒至身后族灭。谢晦何人,乃思免责。叛军一举,便即四溃,晦叛君,晦众即叛晦,势有必至,无足怪也。
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参考资料
南史:列传第九.www.guoxue123.com.2020-01-15
宋书:列传第四.www.guoxue123.com.2020-01-15
资治通鉴:宋纪一.www.guoxue123.com.2020-01-15
谢混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10